‘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着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这场战役是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战略转折点: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红军反攻
苏军形成的“铁钳攻势”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集团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显得尤为虚弱,因为那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皇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团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和雇佣兵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被包围的只是德军第6军团的一部分: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另有名将赫尔曼·霍特领导的纳粹精锐,火炮威力强大的武装亲卫队机械化摩托军约五万人,离斯大林格勒仅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救援。苏军取得的成功的原因之一为所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仿佛管风琴,发射时会嗡嗡作响仿佛教堂管风琴为敌军演奏葬仪哀乐),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些火箭弹的落点之间只相差1米左右,因此极少有目标可以逃脱这种武器的攻击范围,德军友军巴尔干半岛集团军近30万大军几乎全无活口。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军团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军团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6军团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军队编成单位,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军团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4装甲军团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两个军团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6军团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了积极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部队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土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方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德军建立了一种流动性防御体系,使得少数单位的部队就可以防御住各个城镇。苏军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曼施坦因将A集团军滞留在高加索地区,并且与斯大林格勒相隔250公里以上。事实上,第6军团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透露给城中的士兵。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编辑] 苏联获胜
被过滤广告
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第6军团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6军团,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着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加强包围圈的巩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不过这次被逼到绝路的是德国人。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他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着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币,2000年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6军团的全部和第4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巨大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013509.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nz/sdlglhz/index.shtml
http://www.militaryhistoryonline.com/wwii/stalingrad/default.aspx
‘贰’ 明日边缘剧情结局分析
明日边缘剧情结局分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精彩请关注365语录台词网。电影《明日边缘》剧情结局详细分析如下:
1、感情
本片最温柔的一段,是在那个农舍里,Cage阻拦着Rita拿钥匙继续前进,而想要喝咖啡,休息,跟她共处一段时间。因为他知道,一旦发动直升机,Rita就会死去。他们建立起来的感情就会清零。
这是整个感情线里最有意味的一段,当感情里的记忆不被共同拥有和珍视,那感情是否还有意义?这样不断重复,从头开始的感情,到底是如Cage所说,“I wish I didn't know you”呢,还是像片尾曲,每次都能love you again?
但在利落见长的本片里,这些感情线只是雪泥鸿爪,一带而过。
简单梳理,《土拨鼠之日》版的星河战队:外星生物入侵,以拟态存在,占领整个欧洲。人类开发机甲抵抗,在凡尔登打了胜仗,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登陆作战。Cage身为吉祥物,被联合防卫军(UDF)司令要求上前线,拒绝后被当做逃兵扔到希斯罗,以普通大兵身份参战。 登陆时陷入苦战,Cage杀了一个特殊形态的拟态(Alpha),因为Alpha的血液融入,重启回到前一天的希斯罗。然后试图提醒旁人未果,每次死在战场上后重启回到前一天。这是phase 1.
Phase 2, 他找到了战场上遇到的战斗英雄Rita,恰好她有相同的经历,可惜在凡尔登时受伤,输血后能力消失。博士解释来龙去脉,溅血的特殊拟态叫Alpha,比例只占618万分之一,外星人大Boss叫Omega,有控制时间的能力,每次有Alpha死,Omega就重启进入前一天。Rita说慢慢会有vision,能感觉到Omega所在之处。然后展开对Cage的训练,第一天练,第二天死,死了再练,练了再死。Cage越来越强,跟Rita越来越有感情。然后有一次感觉到Omega在德国一个水坝。于是跟Rita无数次读档冲登陆这关(Bug1),终于搞定。但是Rita在农舍这里怎么都会死,于是下次读档时Cage孤身前往,成功到达水坝,发现是个陷阱:Omega感受到了他的存在,想把他的血弄走。最后时刻Cage成功自杀。
Phase 3,Cage得知有呼叫器存在,可以感受到Omega的呼唤,但设备在UDF司令手里。于是跟Rita刷UDF总部这个关卡,终于成功,得知Omega真实位置在卢浮宫。可惜出车祸,晕倒后被输血,丧失能力。(Bug2)最后联合Rita和所在小队战友,飞往卢浮宫,一通打杀,纷纷挂掉,最后Cage跟大Boss同归于尽,但又溅到Alpha(Omega?)的血,于是最后一次重启,回到第一次见将军之前,而所有拟态已经被消灭。Cage找到Rita,响起“love me again”的歌,结束。两处我觉得的bug,第一,既然后来可以搞一架飞机直接去巴黎,一开始为啥不直接去德国水坝,一定要刷登陆这个高难度关卡?为了刷经验升级?第二,既然死不是问题,可以重新读档,那最大的风险就是被输血,失去能力。所以应该有个随时能死的机制才对,能在昏迷之前确保死掉。身为老玩家,一直没针对这个问题做好准备,把无限读档流玩成了只剩一条命,有点失水准。简单看了下原着小说的剧情,其实不管是外星人以拟态侵略地球的方式,还是机甲的概念,都是相当日系的。而且小说中重启的原因和机制,比电影要复杂得多。所以电影的改编做得很好,把原本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不重要的一笔带过。剧情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清晰的。
作为科幻商业片而言,一个看似高深,但清楚明白的科幻概念是最重要的,而且执行上要撑得住这个概念,否则就成了《源代码》这样的空有逼格。《明日边缘》虽然在剧情逻辑上不能说毫无漏洞,但没有大的纰漏,有一种第一次看《星河战队》的牛逼感,而且科幻元素用得基本挑不出毛病,实属难得。
3.节奏
剧情上是在庞杂的概念中捋出了一条清晰明白的线,这是便于观众理解的优点,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所谓的哲学深度。但作为娱乐片,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已是难得,而这恰恰是曾执导过《谍影重重》系列导演的优势。
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流畅、利落。不断地重启读档过程中,每次的剪辑点把握的非常好,既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又不会太过啰嗦。在一天的时空当中,重复的场景有让观众厌倦的可能,但一方面有阿汤哥“擦,又要死了”式的喜剧感抓人,另一方面,导演在相当精到地一点点释放和解决悬念。
比如一开始几次重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自然会在节奏舒缓时大脑不停,做种种猜想。电影并没有急于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在找到Rita之后才解释清楚。
之后不管是农舍读档点,还是两次陷阱的被发现,都会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丝毫不费力气。
其实大家都懂的,这是一个不断读档冲关卡的过程。只不过读档点只有一个,如果是游戏,这么长的读档空隙会在重复中让玩家厌烦的。但主创只提取了每次读档的精华,和转到不同故事线的转折点,在利落的节奏中,观众时时刻刻都有新鲜感。(365语录台词网为您编辑发布,喜欢我请持续关注www.365j.com)
‘叁’ 索姆河战役电影百度云索姆河战役在哪能看到完整版的
凡尔登战役,最终德国的进攻并没有突破法军的防线,作战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说是失败了,获胜的是法国
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进攻德军阵地,损失惨重,但仍未突破其防御,进攻失败,可以说最终德军胜利,英法联军失败
‘肆’ 凡尔登战役观后感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壕沟阵地战最终变成人肉绞肉机,残酷的战争最终催使更多家庭的毁灭,战争导致了武器的越来越残酷,坦克毒气飞机都开始登上战争的舞台。
战场开始不断扩大到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想破使英国投降,发动了无限潜艇战,最终促使美国的加入,一战真正演化成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亚非拉,中东。
战争的残酷最终也激化了各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德国暗中支持列林最终使俄国革命,俄国第一个退出战争并且败给德国。割让大片土地。
‘伍’ 明日边缘这部电影没看懂,讲的什么
在电影的结局,奥米加死了,但主角还没死,将死之时无意之间碰到了奥米加的血液,再次获得了重生的能力,然后自己当了将军(说明在凡尔登战役中立了大功,很可能主角自己就在凡尔登之前就灭了奥米加),出现中俄横扫欧洲的新闻,在新闻当中有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巴黎莫名出现能量波,使敌人完全丧失战斗能力,说明奥米加已经死了,然后主角在找到了女主,得到了圆满大结局(拟态失败,人类大反胜,J小队全员存活,女主和主角过上了幸福生活)
‘陆’ 有没有关于凡尔登战役的电影
《凡尔登战役》,
英文片名:Vern - Descent into Hell
‘柒’ 求一部讲述凡尔登战役的电影。其他一战二战着名战役的也可以
拯救大兵瑞恩 斯皮尔伯格拍的,汤姆汉克斯主演,诺曼底战役
‘捌’ 有什么经典的具有深意的电影
经典的具有深意,这让最近对电影史特别感兴趣的我食指大动。和朋友扯淡的时候,觉得电影和文学的发展轨迹几乎是相反的。文学是从经典的模式慢慢走向了让普通人有些陌生和茫然的架构方式,而电影几乎在一开始就让我们眼花缭乱了。譬如说让我匍匐跪地的几部电影:
我一直听闻《大都会》的英名,但是我从未对它的拍摄年代产生敏感。但是一旦这样想起来,1927年,就是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的那一年。遥远的德国,德国UFA电影制片厂启用名导弗里茨•朗历,在经历了18个月的拍摄,完成了这部默片时代独一无二的鸿篇巨制。全片耗资500万帝国马克,发动37000名群众演员,耗费200万英尺胶卷。是的,这片子是经典中的经典。它描述了当时的100年后,2026年,社会分化成了地上地下两个世界,地上的人们穷奢极欲,地下的人们从事着地狱般的劳作。真正的2026年,离我们很近很近,我想到那一年,我会重新拿出这部片子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