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史上,有哪些精致复杂的场面调度
《巴里林登》影片拍摄于1974年,没有电脑特技。全篇任何一个截图似乎是一幅中世纪油画,特别借鉴了洛可可主义英国的肖像及风景画家根兹伯罗(Gainsborough)的作品。影片中选用的服装都是真实的古代服装,有些古代服装的确是服装设计师Milena Canonero从拍卖会借过来的货真价实的古董。F0.7镜头,传奇的全自然光烛光,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极趋沉闷的中心构图、调度、剪接、推进,一直到配乐的发挥和标准的两段结构。片拍摄所采用的几乎全部是自然光线例如烛光,仅个别镜头采用人工照明。蜡烛光照度低,为了寻找适合低照度的镜头,摄像师在全球各地奔波了三个月,镜头最后采用的是美国太空署用来拍摄月球的50毫米蔡斯镜头,因为镜头体积过于庞大,库布里克还专门从美国请来工程师改造了摄影机。
‘贰’ 有什么电影片段的推拉摇移镜头运用的很好的
谍影重重系列,街道追逐战的镜头超棒。
‘叁’ 萨蒂亚吉特·雷伊的作品赏析
1952年,他当上了编剧与导演,1954年摄制《道路之歌》,取材于浦山·班纳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被孟加拉人视为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同的作品。在20世纪初印度孟加拉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的艰辛使得村里穷苦人家充满了苦闷、忧虑与不和。哈里哈尔写了一首首诗,一个个剧本,但到处碰壁,无法出版。六年过去了,哈里哈尔家的房子更加破败不堪,贫穷一步不舍地伴随着他们。无穷无尽的烦恼,纠缠着他们。富人丢了东西,就赖杜尔加偷走了,尽管妻子萨尔博加娅不愿忍受这种侮辱,却也只能拿孩子撒气。哈里哈尔希望通过一举成名来重振早已破落的“门第”,可是,他每月八个卢比的微薄收入,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致使他始终无法实现其各种美好的计划,就连维持家里人填饱肚子也做不到。他只好去异地他乡寻找一条出路,进城去赚了一笔血汗钱,谁料回到家时,等待他的却是巨大的灾难:暴风雨把房子冲塌了,十二岁的女儿杜尔加也病死了,萨尔博加娅痛哭起来。见此凄惨情景,哈里哈尔只好带领着妻儿离开故乡,去另谋生路,只有杜尔加长眠在这里。本片以一位不满十岁的少年的视线界来观赏人类与大自然生活的共通性,是本片最突出的地方。
《音乐室》拍摄于1958年,是雷伊的第四部电影,虽然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一种朴实的力度与震撼。影片中人物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极具吸引力,在和缓之中透出一种几于凝滞的钝态美感和厚重气息。镜头的推拉摇移彰显出一种井然有序的调度,运用顺畅且不事张扬,大巧若拙。这种返璞归真的纯净与特质,将使观者忘掉情节的推动,把分散的心力收束起来和影片同步的前进,因为这时没有心理预期的静态欣赏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在《不可征服的人》中,那个男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同他全家来到圣城贝拿勒斯,以后又迁居加尔各答,进了大学求学。对影片的导演来说,再现1930年前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城市似乎还需要更多的物质手段。这部影片在威尼斯获得大奖,这一点证实一个极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已经诞生,他使印度电影名列前茅,但这部影片又被这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阿普的世界》所超过,后一影片是当代电影的杰出作品之一。
1963年的《大都会》是一部说教味浓烈的科幻寓言,但是拍摄得细腻精彩,一气呵成。在这个“大都会”中,阶级严明,领导者 Johhan Fredersen 住在“新巴别塔”,他的子嗣 Freder Fredersen 则跟其它领导阶级的子嗣一起在“人子之塔”;真正维持城市运作的劳工则居住在地底深处的“工人都市”,过着苦无天日的生活。这部片子的视觉风格相当强烈,你可以看到各种惊人壮丽的都市景观,甚至连字幕都格外用心:诉说阶级对立的文字被排列成金字塔状,呼应着这样的阶级象征。 M 机器的工人们,彷佛也是机器一般,做着全然机械化的劳力工作;爆炸后的 M 机器幻化成炼狱,无止尽地把人拉扯进去,这一景可以说是预先埋下了伏笔,跟之后的场景呼应。同样在序章里,你还可以见到机器人 Futura 的位置上方,正是象征恶魔的倒五角星,这跟中场在修道院的七宗罪雕像、后段手持金杯骑乘七头十角兽的舞女互相呼应,象征着这机器人的邪恶命运。事实上你可以注意到,在 Rotwang 屋内的每一扇房门、以及新巴别塔的顶部,也都有着这样的倒五角星,揭示着这些机器、创作、发明、成就的邪恶本质。
1971年的《不负责任的伴侣》是雷伊的“中产阶级三部曲”之一(前两部为《森林中的日日夜夜》、《仇敌》)。影片剧情并不曲折,却拍得精致而有味道。故事大要为任英资电扇公司出口部主任的男主人公年轻英俊,并有良好的交际手腕。原本幸福的他却因太太的小妹前来暂住而产生了强烈的人生悸动,他的感情竟然深深地凝聚在这个美丽的小姨子身上,二人产生了无可名状的恋情。而此时,他的公司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公司和个人的前途,他不惜损害工人的利益,和人事部主任串通制造了工人罢工事件。虽然解救了出口电器退货危机,但小姨子却从中看穿了他的为人,含怨离去。虽然因制作费用和环境所限,部分场面处理得有点避重就轻,然而导演的叙事和写情手法均为一流,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肆’ 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
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
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型式。下面是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简介,为大家提供参考。
1、航拍镜头
航拍镜头(Aerial Shot),是指从空中拍摄地表地貌,获得俯视图,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清晰的表现地理形态,因为技术原因是镜头中的“贵族”,近年来随着无人飞机的发展,虽然成本有所下降,但高质量的航拍镜头仍然价格不菲,在电影电视中也是最常见的镜头手法之一,尤其是多用于开头部分。
2、弧型运动镜头
弧型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3、衔接镜头
衔接镜头(Bridging Shot),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跳跃和其它与剧情不连续的镜头,就好像一条在地图上穿梭的线条。衔接镜头对于电影电视的情节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使用的手法因人而异,高明的衔接镜头总能让观众感觉顺其自然。
4、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5、七分身镜头
七分身镜头(Cowboy Shot),又称牛仔,来源于全盛时期的好莱坞西部片,镜头的画面一般涵盖从人的头顶直到膝盖的位置,也就是七分身,像极了西部片中对牛仔形象刻画,从头到配枪的腰身,虽然西部片行将就木,不过七分身镜头却在现在的电影电视中脱胎换骨。
6、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7、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8、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着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9、滑动变焦
滑动变焦(Dolly Zoom),是一种非常有名的镜头拍摄手法,相机一方面向前推进一方面同步使用变焦摄影,对移动目标对象产生缩放的视觉效果,从而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目标对象,将主体作为场景中位移大小位置不变化的构成。
10、定场镜头
定场镜头(Establishing Shot),影片一开始或一场戏的开头,用来明确交待地点的镜头,通常是一种视野宽阔的远景。定场镜头通常会和航拍镜头结合在一起,在航拍镜头后出现。
11、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12、俯拍镜头
俯拍镜头(High Angle Shot),相对于仰拍镜头而言,任何摄影机从一个垂直位置上高于多数被拍摄对象的位置来拍摄画面的镜头,俯拍镜头也是换了角度来观察世界,将观众从一般的平行视角中解放出来。
13、锁画镜头
锁画镜头(Locked-Down Shot),指的是镜头画面被固定在某一范围内,但是角色的动作状态在画面之外,常常用来表达“此处不适宜观看”或者认为掩饰比起给观众直观展现更有戏剧效果,在电影电视中常用,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使用的次数有限制,一般不会多于3次。
14、手持摄影镜头
手持摄影镜头(Handheld Shot),摄影师用手持的方式操纵摄影机来拍摄画面的手法,代表着一种随心所欲充满自由的风格,通常会用来记录一个连贯的动作,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中被大量应用,镜头的纪实感异常强烈。
15、荷兰式上下直摇
荷兰式上下直摇(Dutch Tilt),虽然叫荷兰式,其实这个镜头手法跟荷兰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来自德语中的Deutsch Angles,指的是剧烈晃动的纵摇移动镜头,这种镜头手法通常用来表示迷失、迷惑的氛围,注意,画面的角度一般都是倾斜的。
16、图书馆镜头
图书馆镜头(Library Shot),又可称为老镜头,顾名思义,指的是那种在图书馆和电影博物馆里早就存在的老电影的镜头,在影视剧中经常会被引用,用作怀旧或其它用途,比较熟知的`老镜头电影当推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的秘密》,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回顾电影诞生初期的大导演乔治·梅里埃。
17、遮摄镜头
遮摄镜头(Matte Shot),是一种合成摄影的方法,指的是将两个不同的镜头拍在同一张底片上,过去由于技术落后的原因一般会在前进动作的后面放上一块用玻璃画好的背景物,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遮摄的方法主要通过电脑实现,这也使得电影的镜头变现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18、金钱镜头
金钱镜头(Money Shot),只有更贵,没有最贵,金钱镜头专门指的是那种花费了极其高昂的价格拍摄出来的镜头,尤其是在现在CG特效高速发展和使用的好莱坞大片中,不管是各种绚烂的爆炸场面,还是恐龙的万兽狂奔,这些让影迷大饱眼福的镜头背后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费。
19、过肩镜头
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隔着一个或数个人物的肩膀,朝另一个或数个人物拍取的镜头。过肩镜头的作用在于给观众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同时又通过肩膀和画面主体在镜头画框内的具体空间关系,分清楚主次。过肩镜头也是电影电视中最常见的镜头之一,简约而不简单。
20、横摇镜头
横摇镜头(Pan Shot),作为镜头四大经典手法推拉摇移中摇镜头的一种,横摇镜头侧重的是镜头的水平移动,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就好像这个镜头的英文名字中出现的“平底锅(PAN)”,镜头移动方式就好像是沿着平底锅的锅延。横摇镜头通常用来拍摄移动中的汽车镜头,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
21、主观视角镜头
主观视角镜头(Point-of-View Shot),指的是摄影机通过角色的主观意识来展示角色所看到的事物,让观众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和角色本身所看到或听到的保持一致,让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主观视角镜头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输于常用的镜头手法,但在心理片和恐怖片上中所占比重较大。
22、序列长镜头
序列长镜头(The Sequence Shot),是长镜头拍摄手法的一种,强调地是在不剪辑的前提下连续不断地将一个完整的镜头片段记录下来,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氛围,由于没有剪辑的支持,序列长镜头对于摄影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因为全部镜头片段的记录全靠摄影师对摄影机的灵活调度和操作。
23、斯坦尼康镜头
斯坦尼康镜头(Steadicam Shot),其中,斯坦尼康指的是摄影机稳定器,指的是通过斯坦尼康代替滑轨使得摄影机可以自由流畅地移动,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奇才加里特·布朗发明,一经问世就给整个电影界带来摄影革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斯坦尼康镜头肩负起了拍摄大部分大场面长镜头的使命。
24、纵摇镜头
纵摇镜头(Tilt Shot),指的是摄影机在垂直方向上移动所拍摄的镜头,和横摇镜头相对应,又称俯仰拍摄,最好的纵摇镜头例子莫过于跟踪向上升起的物体,比如气球,当镜头要记录气球从地面向天空飞行的过程,镜头可以从指向地面开始,以指向天空的仰角度结束来追踪气球运动的轨迹。
25、顶摄镜头
顶摄镜头(Top Shot),和俯拍镜头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某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拍摄,而是从鸟瞰的高度直接拍摄,因而通常从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和场面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特殊的情趣和美感。
26、推轨镜头
推轨镜头(Tracking Shot),将摄影机架在小推车上前后移动或者在被摄对象的侧面移动,镜头的运动轨迹是线型,这是它和横摇镜头的差别,推轨镜头往往强调镜头画面的整个过程,因而在推动电影电视的叙事性方面,突出了角色或者画面逐渐变化的过程,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27、双人镜头
双人镜头(Two-Shot),只要镜头画面中的有两个主体人物就可以被看做是双人镜头,电影电视中常见的镜头之一,尤其见于一些以情侣、兄弟为主题的类型影片中。双人镜头入门不难,但是想要精通就得考虑两个主体在镜头中的画幅构造,以及电影电视故事情节的叙事要求。
28、急摇镜头
急摇镜头(Whip Pan),横摇镜头的一种,只是由于镜头摇摆的幅度太剧烈,使得镜头画面看起来因为剧烈的晃动而难以辨识。急摇镜头在镜头语言和电影电视的叙事性上有着特殊而鲜明的寓意,比如突发自然灾害在内的意外情况对角色所在位置的冲击,以及角色本身的心理活动的挣扎和迷惘。
29、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Zoom Shot),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变焦镜头是属于高难度的电影电视拍摄技巧,是拍摄技术中区别平庸和大师水准的分水岭之一。
30、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The Crane Shot),摄影机被放置在升降机或者起重机机械臂上所拍摄的镜头,摄影机和摄影师可以在这种升降装置上自由移动,从而从多个试点来表现场景,利用表现从高处所展现的各个局部,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的宏达气势,通过升降速度和节奏的运用,还可以表现不同的场面情调。
;‘伍’ 有没有几部电影特别多推拉镜头的,或者是变焦镜头,我需要典型的那种!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会用很多推拉镜头,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尤其典型。
‘陆’ 请教王家卫在重庆森林中的拍摄手法
影视镜头的拍摄手法多种多样,一部影片里也不止一种手法,要具体的镜头分析才行啊!推拉摇移,以及摄影机机位的移动,还有内部镜头的变化都很多种的。
王家卫最显着的拍摄手法就是超广角镜头的运用了,超广角镜头在《堕落天使》中最明显,其次,慢镜头也是他喜欢的,空镜头用的也很多。
一直晃动的那个是“摇摄”,摇镜头;主角慢动作和景物快速移动涉及到快镜头和慢镜头。
快慢镜头是通过改变镜头在拍摄时的运转速度来实现的,这个涉及到画格,镜头以高画格拍摄以正常速度(一般是24画格)放映会形成慢镜头,以低画格拍摄以正常速度放映会形成快镜头。
快慢镜头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那是通过镜头的组接实现的,这部分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通过软件实现。
‘柒’ “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开宗明义,“一镜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注意,仅仅是“看上去”不经过后期剪辑,其实很多所谓“一镜到底”的影片是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结合。但它们往往运用各种后期技术使剪辑点不易察觉,形成一种天衣无缝的观赏效果。简单地说,名副其实的“一镜到底”=整部电影是一个不经过后期剪辑的单一长镜头;伪“一镜到底”=多个长镜头+后期剪辑/特效。
此外,后期还要将化妆间镜子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挖掉”,最具代表性的是娜奥米·沃茨和安德丽亚·瑞斯波罗在剧院后台充满百合色彩的互相安慰桥段,所有工作人员都暴露在镜中。视觉特效师Ivy Agregan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把工作人员挖出来,接着用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把元素摆回去。这需要做很多的动态素描,而且工作量很繁重。”可见,我们看到行云流水的“一镜到底”实际上是繁复考究的“特效大片”,对拍摄模式与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需要强大的电影工业的支撑。
‘捌’ 哪些电影可以作为场面调度的教科书
场面调度来自舞台上的话剧,应该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一个好的场面调度应该做到流畅和准确,并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得到着重体现,在长镜头中最能展现人物调度的功力,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里的5分钟长镜头,比如《十二怒汉》里面的开场,在场面宏大角色繁多的场景里如战争场面,《七武士》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多个短镜头的连续组接,《碟中谍》《谍影重重》等这些好莱坞动作电影里面都有很多团队配合传递情报或者是跟踪的戏份,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还包括《地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