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条》是什么样的电影
看的《信条》凌晨场,再次感慨诺兰导演的脑洞之大。本文将用图解的形式来解析《信条》中的四个问题:
①歌剧院混战一共有几组势力参与?
②高速飙车夺取钚241的时间线是怎么样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时间钳形战略夺取钚241?
④加州鹰山之战的时间线是怎么样的?
先简单科普电影里的几个设定:
1. 本片依旧是诺兰导演最为擅长的操控时空的戏码,从《盗梦空间》的嵌套,到《星际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条》的逆转,时空的玩法,斧凿的花样越来越新奇,设定也愈发的具有深度。尤其是这次的正向时间线和逆向时间线两者重叠,多线结合在一条线中叙事,真的可以说让观众大开眼界。
2. 本片的逆转时间,是来自于熵增熵减的设定,可以理解为熵减的(逆向)物体它的时间线是和我们正常正向世界的时间线相反的,熵减的子弹是从墙壁上往枪里射回,爆炸是从爆炸后的废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筑,人身处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体,车是逆行,语言是倒过来发出的。
3. 除了逆转时间,这部电影还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转时间的同时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个经典的祖父悖论:你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没有父亲,父亲没有了也就没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够去杀死祖父呢。
这一个悖论其实也预示着反派安德烈对于人类存亡的看法其实是有偏执的,导演还是寄希望于另一个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发展的宿命,不可强求。
4. 因为逆转时空的存在,那么战争除了在场面让奇幻得让人震撼和惊艳,另一方面,在战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时间钳形战略,普通的钳形战略是兵分两路击败敌方,而在本片中,则是分为正向逆向两个部队,利用时间差来进行情报共享和战略打击,也就是一个正向的队伍从白天走向黑夜,另一个逆向的队伍从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队伍将黑夜的结果不断告诉正向的部队,正向部队则将白天正发生的事情告诉逆向,从而达到情报共享和一定的预知未来的上帝视角。
再来和大家解析一下四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乌克兰歌剧院混战的势力划分
在歌剧院混战中,一共有三股势力。
第一股势力是中情局特工,面包车里的乌克兰人司机和包括男主角在内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处歌剧院包厢中的美国外交官,他们之间是用暗号交头的,这股势力参与混战的目的:营救已经被乌克兰军方发现身份的外交官同伙,以及拿回神秘金属盒子钚241。
第二股势力是恐怖分子,他们一开始出现在歌剧院制造出极大的混乱,他们的背后应该就是俄罗斯寡头安德烈,因为之后男主角在餐桌上仅仅提到歌剧两个字,就让安德烈回心转意,说明安德烈参与其中,这股势力的目的也很简单:抢夺神秘金属盒子钚241。
第三股势力是乌克兰官方势力,包括军方和特警,乌克兰军方实际上已经在包厢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乌克兰特警前往歌剧院的目的:一个是对抗恐怖分子,另一个则是趁机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况下,设置炸药炸毁乌克兰歌剧院毁灭现场。
理清楚这三股势力划分,即可知道歌剧院混战的整个过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剧院,乌克兰军方前往对抗,并要趁乱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队伪装特警进入包厢,除掉了乌克兰军人,营救出外交官并取得金属盒子钚241。
在撤退过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决定回去取走炸药拯救歌剧院无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带着金属盒子离开歌剧院。
带着金属盒子的特工最后肯定是被乌克兰官方给拦住了,金属盒子在混战中被乌克兰官方所获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乌克兰军方特警发现了伪装,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弹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剧院,回到车里却发现司机乌克兰人反水,将他们带到偏僻地方进行拷问,最后男主角服药自尽,后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过考验,正式邀请他加入组织“信条”。
最后提一句,通过发射逆向子弹的特警队友背包的挂饰可以推测,这个时候救走男主角的应该是逆向的尼尔。
最后,还是准备二刷《信条》的,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和细节太丰富了,不光是主创斧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们多去挖掘。
2. 《信条》观后感 你看明白了么详细解析
虽然之前做好了准备,但很多人看了《信条》还是被震的一脸懵逼的走出影院。信息量太大!
在详细解析前,需要大家了解一个概念:莫比乌斯环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个身,粘成一个双侧曲面。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你会发现只有一个面,并且前进和后退都可以在一个平行点上,即影片所表达的正反时空, 即时间不是我所了解的平行线。
《信条》从故事上可以简单总结为特工男主为了摧毁反派毁灭世界的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终达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仅仅从这个故事的维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说是太简单。
电影仅仅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输出诺兰导演最新的各种理念,并极尽所能的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向观众输出自己对时空观念的新的认知。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个特工题材的电影,相反,它承载了更多的前卫的理念。
前所未有的视效体验 :一反常态,正逆时空同框!
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视觉体验都可以算是“正向”,但如果有一个逆向的时空,和我们所处的“正向”时空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交织,那么会呈现出怎样的碰撞呢?
在《信条》的世界中,正向时间线与逆向时间线首度银幕合体同框,超级震撼令人惊叹!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动的,但如果这个人体经过了逆向传输,他和正向的人同时处在一个时空之中,只不过他需要反向移动,即倒着走。
这种情况最突出体现在追车戏和战斗戏中。
追车戏,一队正向开车,正追的你死我活之时,另一队有几辆车是倒着开的也是追得难舍难分,而后两队产生各种碰撞,可以说是非常刺激的速度与激情。
如果说追车戏是小试牛刀,让你大概体会到什么是正向逆向共处一个时空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效果,那么战争场面将这种感觉放大为更宏大更激烈的体现。
红蓝两组小队成员,一组正向进入,一组反向作战。一组子弹从枪膛射出,一组子弹从废墟中回到枪膛;一组遇到爆炸是泥土飞溅然后上升为蘑菇云,一组是蘑菇云从最大迅速收紧泥土从散落到回到土地之中,两种爆炸效果的展示,两条时间线的战士汇合在一起产生的顺和逆同时存在的视觉刺激让人大开眼界。不只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维的应接不暇的体验!
看到这样的视觉冲击,当时脑子基本是不需要转动的,只剩下单纯的欣赏,我感觉自己的两只眼睛都不够用,内心os: 太牛了!
“时空大师“诺兰再次突破 时间成为未来最大武器
诺兰导演对时空的把控是在是由来已久。从《盗梦空间》现实与梦境交织的 多重时间维度 ,到《星际穿越》五维空间颠覆认知的 时间流逝方式 ,再到《敦刻尔克》非同一般的 时间刻度 ,时间始终是诺兰电影的经典元素, 只是在《信条》里,时间变成了最关键的武器, 用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信条》中,诺兰导演又将自己的时空观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不是你以为的时空穿越,而是“时空逆转”。
电影中可能存在现在和未来两个独立的世界,时间是逆反的,但却互为镜像,两个世界都是合理的。
导演在采访中谈到自己曾经对“逆时空”观的理念,以及到作品的成型,追溯逆时空的源头。“子弹从墙壁里被吸出来弹回到一把枪里,这个念头至少存在我脑海里超过20年了。”诺兰导演的这个想法,是影片创作的原动力。
所以在整个行动之中队员们从正时空变换为逆时空,又从逆时空再次逆转为正时空,以及他们可以回到不同的时间点去进行行动,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点非常精彩,而这也是诸多影迷一直在探讨的“捋清时间线”的问题。
当从正向时空逆转到逆向时空后,氧气变为逆熵物质,需要戴氧气面罩维持呼吸;而再从逆向时空回转到正向时空,则不需要再戴面罩。诸如此类,需要去分辨这个人到底是从哪个时间点逆转而来,他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正时空和逆时空的相互交错无论怎样作用,最终的结果都不会被改变,这也是影片一直强调的观念: 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改变 。
这与之前很多科幻电影回到过去改变未来的观念是相反的。
相互交错的时空线索 每一条信息都是未来的伏笔
我们会随着主人公一直在按照正序的时间线进行 探索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时空的维度拓展开来,我们会发现,单一呈直线的时间观念在影片中是被排斥的。
诚如主人公被队长告知“如果你的时间观念是一条直线,我不建议你上飞机(继续战斗)”。
因为在钳形时空之中,每一个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而所有人也都可以借助自己在今天留下的信息等待未来的自己或他人给自己一个反馈。
所以,按照这样的时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出的每一段文字,打的每一个电话,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与未来的自己的对话,这都是我们留给未来的“面包屑”,他们一点一滴的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这种时空线索一旦深入到生活之中,就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或许你平时不注意留下的一个小小的笔记,一个随手写下的只言片语,到了未来的某一时刻就会成为启迪他人或者自己的契机。
这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如此,对整个世界和人类传承也是如此。
我们人类在不断的留下属于自己的这个时代的痕迹,我们在当下留下的会为今后的未来的人类作为一个储备,反观我们的 历史 ,那些曾经存在的悠久的文明的点点滴滴,不也是穿越了千年的 历史 一直在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信息吗?
诺兰导演用这样的以小博大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意识到万物皆可联系,从微小到宏观的升华,最后乃至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命运都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由让我热泪盈眶。
《信条》是诺兰写给影迷的一封情书
真正考验观众的是,反常的经验和复杂的逻辑交织在一起时,人脑常常来不及处理当下涌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诺兰快节奏的剪辑,能否“追赶”上情节,成为了《信条》对观众最大的考验。不太夸张地说,大部分普通观众很难一遍就抓住影片全部值得回味的细节。
作为一个影迷,在观看了《信条》之后,深深感觉到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这种感觉的来源不是说我一遍就看懂了这部电影。
相反,是我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依然会沉浸在对电影的解读之中不可自拔的感觉。
我和身边的朋友们因为这样一部更挑战自我观影体验的作品而兴奋!
我们会为时间线争吵不停,不断的讨论、二刷三刷的极致体验,成为了头脑风暴最强有力的承载品!而这,或许就是最让影迷兴奋的事吧!
不得不说,诺兰导演借由这部电影提升了更多人的观影层次。
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将有更多影迷进入到深层次的交流之中,会投入的讨论交叉剪辑、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巧妙的剧本,并且延伸到时间存在方面的现在与未来的矛盾,以及时间是否可以独立,是否可以分割等等问题,这是一次影迷的狂欢契机!
所以对影迷来说,这就是诺兰导演给我们出的一道谜题,也是给我们的一封情书!
所以,大家明白了 么?
3. 如何评价《信条》这部电影该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
《信条》这部电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信条》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主角被要求从一个被恐怖分子占领的歌剧院中,救出美国的重要人员。然而,在主角被人用枪指着的时候,有一个人拯救了他。之后,主角加入了拯救世界的信条活动,了解了很多东西,如逆向的子弹和未来的物品等等,为了查清此事,主角找到了军火商,随后打听到可以查到未来物品的俄罗斯军火巨鳄,之后在和俄罗斯巨鳄的交锋中,主角经历了一系列奇特的事情。
电影中引用的概念和执行依旧是非常惊艳的,同时音效和视觉上的观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这部电影的前一段的叙事和节奏,第三幕的分线剪辑和结局的处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任务的塑造也是差了一点火候,剧本也不够精致,缺少打磨,所以完成度并不是很充足,但这并不影响观看。
4. 电影《信条》如何深度解析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诺兰在《信条》中讲的就是非常滥俗的改变时空→回到过去→影响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宝拿出月光宝盒或者复联超英们回到过去是一样的。
但诺兰并不是简单地“我们来拍一个时间穿越”,而是仔仔细细为穿越这件事设计了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深度逻辑,第一次给了回到过去这件事一个“解释”。
影片中实现“穿越”的关键道具正是旋转闸门,根据片中的解释,这种黑科技是未来人教给反派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将人或者物体“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时间线是从“现在”指向“未来”,人也是从“现在”指向“未来”。经过旋转闸门,人变成从“现在”指向“过去”,在时间流中变成逆流而上的动作(所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过去)之后,再次经过闸门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来的状态,完成整个“穿越”的动作。
在诺兰的设计中,“回到过去”这个概念被拆解成了三个具体的动作:转向,逆时间前进,再次转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后高潮戏之前的大部分剧情,都是基于这三个步骤在进行展示和说明。
花絮
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
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
5. 电影信条评分
9月4号,诺兰导演的科幻动作片《信条》在电影院我们见面了。故事背景是世界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之际,男主人公为了拯救世界,在全球各地奔波,通过特工活动来揭开“信条”一词的谜底,最终完成了一个任务,而这个任务并非时间旅游一样的玩玩闹闹,而是要逆转时空的。
《信条》在院线上一两天之后,票房就已经破了1亿,而且豆瓣还给出了8.03的高分,可以说是梦幻开局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口碑就开始下滑,经过大众打分之后,豆瓣评分跌到了8.1。而到了9月7号,经过数万人点评之后,它的评分跌破了八分。这和洛兰平时的水准可不相当,是他有史以来评分最低的一部作品。
这部电影真的是有负大家的厚望。之前16位顶级影评家就有13位对他表示首肯,很多媒体也觉得这是一部佳作。但是从国内上映后的反应看来,它的观影反应已经脱离了预期。观众们反馈这部电影有点看不懂,情节推动的太快,让人有一种坐云霄飞车的感觉,所以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已经被它整蒙了。里面的情节太复杂,详略又不得当,就连专业的影评人都表示真的看不懂,普通人都开始二刷,甚至三刷。
随着这部电影播放的时间越来越久,如今它的口碑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爱它的人觉得他是诺兰的又一水准制作,不喜欢它的人觉得整部片子就是刻意在炫技,最后的下场就是脱了群众。确实,它的观影门槛是有点高,它不像其它的爆米花电影就图一个乐,你必须在观看之前要先补一下理论知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网友们都开始自我调侃起来:“不能理解就别理解,感受一下就行了。
6. 《信条》: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艺术性:★★★☆
娱乐 性:★★★☆
综合评价:★★★☆
如果说有哪部电影最适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信条》,因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转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转时间,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这部电影里一样,回到原初去尝试改变那些事件……
不过当万众期待的《信条》在中国公映之后,几乎所有看完电影的观众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实诺兰对这种情况也早有预见,甚至还在电影里用了一句台词表明他的态度: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感受它。”
继诺兰在《盗梦空间》中用并发式叙事完成对多重梦境的构建后,《信条》则以时间逆流的方式展现了事件的结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发生的,但这个时间的逆流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简单的倒带,是严格遵循“熵减定律”的,也就是结果发生在原因之前,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解释就是:
一切已经发生的,将一定会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实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但引入时空逆转的概念之后,细节上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了,而这些巨量的细节则多到150分钟都没办法讲清楚,以致于会误导大部分观众,诺兰甚至为了缩短片长彻底砍掉了逆转过程中的时间线,直接切换逆转前后的剧情,他想让观众根据人物动作的正逆状态推断是否已经经过逆转,但这种做法反而让观众更加糊涂,就像电影开场歌剧院的戏份一样被催眠在电影院的座椅上了。
为了解释清楚剧情,很多人往往喜欢从时间线上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由于线索过多,很难把电影解释清楚,其实换个角度,从电影里的角色进行逐个分析可能会更容易理顺剧情。
整部电影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无名氏,但现实中他可不是无名氏,是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的大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曾经是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闭告别了橄榄球运动,后来成为了诺兰第十一部电影《信条》的男主角,也是诺兰电影中的第一个黑人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曾在职业橄榄球对效力的经验对他的动作戏助益匪浅,片中几乎所有的动作戏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电影里没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实不是一个个体,他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信条组织,而在此时,他在信条组织中到底是什么身份和角色仍未确定,甚至他的年龄都像是一个谜,他蓄着的大胡子让他和男配角尼尔拉开了年龄差距,但却又让人无法判断他的真实年纪,至于为什么选用黑人演员作为男主角,想必是导演不想让观众误以为尼尔就是男主角未来的孩子。
电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属于一个叫“信条”的组织,电影中的“信条/Tenet” 这个词源于庞贝古城发现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萨托幻方”。
就像这张图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这5个单词,组成一个5×5正方形,构成巧妙的回文系统。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或者从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读出这5个单词。而且,所有这些单词,都是源自八个拉丁字母:五个辅音字母+三个元音字母。“信条/Tenet”,就在这个正方形的中心,连接上下左右的单词,就像一个十字架。
虽然诺兰没有在电影里直接展示过这块石板,石板的喻意却穿插了整部电影。第一行的SATOR 倒过来拼写就是最后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过来拼写就是倒数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间的TENET 本身就是一个回文单词。
Sator是电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语里意为“耕种者”、“创造者”“神”,与电影情节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传送门以及想把世界毁灭相对应。
Arepo电影里是伪造戈雅画作的画家,而且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样也是最神秘的一个单词,因为它从未在拉丁语记载中出现过。
而opera就是指电影一开始的乌克兰歌剧院。
最后一个单词rotas在电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时也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传送门的地方,跟单词的原文释义“循环”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这个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语,同时也是电影的关键角色,他创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过arepo的画认识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组合成了电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点的说法是主角没名字是因为石板上的词都被用掉了,没法安排了,只剩下一个信条,只能让他代表信条组织了,所以男主角才没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语解释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这个单词正反拼写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个任务和最后一个任务都是10分钟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将来的命运后,在未来会进入信条组织,以逆转时间的方式对抗逆转时间获得逆转时间武器“算法”的萨特,而所有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回到过去,把自己招募进信条组织。
整部电影就像回文石板那样互为因果,互为循环,因果相生,直到尼尔对男主角说出那句令人泪目的“你的未来,就是我的过去”,两人的宿命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
在2008年的电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罗伯特•帕丁森饰演了吸血鬼爱德华•卡伦,成为炙手可热的偶像明星,而近两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艺气息极浓的电影如《灯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风格,向实力派演员转进,他最近刚刚开始拍摄新版《蝙蝠侠》,还对媒体表示: 蝙蝠侠不是超级英雄,他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这倒有点让人好奇他打算怎样演绎新版蝙蝠侠。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觉得饰演男配角尼尔的罗伯特•帕丁森是整部电影的主角。
从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尔是男主角从未来招募进信条组织,然后派来协助他完成各项任务,尼尔不但曾经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电影里所有的剧情,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别如下:
1、男主角在歌剧院被乌克兰军人用枪指着头,尼尔用逆子弹击毙乌克兰军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尔救出他和凯特。
3、男主角追车时翻车起火后又被冻住,尼尔把他从车里救了出来。
4、男主角在爆炸点打不开铁门的锁,任务即将失败,尼尔“复活“”爬起来替男主挡了一枪并打开了铁门。
5、男主角在矿井中被埋且将爆炸,尼尔开着车用绳子把他拽了出来。
6、男主角在机场边的仓库和自己搏斗,在开枪杀死另一个自己前被尼尔阻止。
罗伯特•帕丁森虽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亚于男主角,而且个人表现也超过约翰•大卫•华盛顿,相比约翰•大卫•华盛顿表演上的不成熟,罗伯特•帕丁森这次表现亮眼,特别是最后与男主角道别的那一刻,令不少观众泪目,相信不少观众在这部电影之后,会更期待罗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侠》。
另外,尼尔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有2个影片中并没有明确表示的可能性:
1、尼尔可能是女主凯特和反派萨托的儿子Max(麦克斯)
2、尼尔可能是怀孕女科学家的儿子
对第一种说法的解释有点复杂:
Max的完整写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开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儿子,倒过来的最后四个字母就是尼尔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权,留置权,电影里凯特为了儿子被留置在萨特身边,而萨特拥有妻子和儿子的扣押权,而imi与tenet的回文体结构一样,由im和mi组成,也就是两个i am的缩写,不管正反读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电影逆转的概念,另外,尼尔的头发颜色跟Max一样,都是金发。而在整部电影里,儿子马克斯从未和父亲萨特在一起有过交流,而整部电影里,另一个和萨特没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尔....
尼尔是女主角凯特的儿子这个说法也有人质疑,因为尼尔在电影后期身上背的包上挂了一个红绳栓的铜钱,但Max并没有这个饰物。不过电影中有个重要的场景是在越南,但电影从没有表现跟越南有关的任何场景和道具,而麦克斯曾经在越南的时候下游艇上岸游玩,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红绳和铜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饰物是很常见的,不妨假定麦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时候很有可能买了这个红绳拴的铜钱,所以很期待《信条》的加长版蓝光出来后能对越南的场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发现尼尔有关的蛛丝马迹。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尼尔是电影开头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学家的儿子,因为当时女科学家似乎怀有身孕,而且头发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学家是左撇子,尼尔除了头发颜色和肤色没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学家有关联,所以这个说法并没有第一个靠谱。
这位反派萨托的饰演者肯尼•布拉纳是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演员兼导演兼制片人兼编剧兼配音,他在英国的戏剧界早已成名,还曾执导过漫威的《雷神》,诺兰的上一部电影《敦刻尔克》中他饰演了一名英国军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编自导自演,明星云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反派萨托在他的家乡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时候挖到了时间胶囊,其实就是未来的萨托发给自己的,他靠着时间胶囊中未来的他放在里面的金条和关于未来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获得了女科学家临自杀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转时间武器“算法”的9个零件中的八个,只缺最后一个钚241,其实这9个零件,对应着9个拥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暗示这些国家有摧毁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萨托因为多次在时间逆转门中进出和接触“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转门的设定是红色出入口代表正时间,蓝色出入口代表逆时间,同样执行最后史托斯克12大战的两队人马也分别用手表上的红蓝色进行了区分,红色是正时间执行任务的队伍,蓝色是逆时间执行任务的队伍,两队人马同时从时间的开始和结尾执行任务,这样可以确保任务毫无差错的完成,这也就是电影中有座建筑物被炸2遍的原因,红蓝队执行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同时去炸这座建筑物,因为它对两队人马都有威胁。在电影开场时出现的华纳logo是红色,诺兰自己的Syn公司标识则是蓝色,这也是导演在暗示电影中的红蓝梗。
电影中越南游艇上的场景和乌克兰歌剧院爆炸,还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战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虽然没有具体表述是哪一天,但是还是有个日期,也就是14号,而尼尔的死亡时间和萨特的死亡时间都在这同一天,他们经历的人生时间轨迹也相同,但他们父子俩恰恰是相反的两种做法,反派萨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的想法是用“算法”武器毁灭世界,尼尔却想方设法从未来逆转回来,协助信条组织逐步瓦解萨托毁灭世界的行动,拯救了世界,萨托死于自己的自私,而尼尔却死得非常伟大。
可以说,尼尔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为了让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话就是: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1990年出生的伊丽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过她的身高在电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长腿从 汽车 后座开启了驾驶座的门,另外她在电影中的衣着颜色还是经过的设计的,在逆时间里,她的衣服是红色的,而在正时间里,她的衣服就换成绿色了。
在越南游艇那段情节中,她戴着儿子麦克斯上游艇的时候,看到一个女人从游艇上跳下海,她以为这是她丈夫萨托的情人,这时她还感慨游艇上的女人有离开的自由,其实这个女人就是逆时间的她自己,逆时间的她刚刚杀了逆时间的萨托,赶在正时间的凯特回来前,跳入海里带着萨托的尸体一同离开。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很多观众心目中的“诺神”,甚至还有人声称研究诺兰的电影是一门“诺学”,这部诺兰的电影《信条》是诺兰的第十一部电影,巧合的是,11这个数字不管前后顺逆、上下颠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这部电影,有可能成为诺兰作品的分水岭,诺兰所有的作品,将以《信条》为中心,成为一个圆点和轴心,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完美交互,这也成为诺兰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终极倒放和正反打,在这部电影之后,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诺兰奉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则会更加疯狂的追捧诺兰。
据说这次《信条》的拍摄成本高达1.25亿美元,仅低于他拍摄的《蝙蝠侠:黑暗崛起》的2.5亿美元,是他拍摄成本第二高的电影,因为疫情的影响和宣发费用的增加,实际上《信条》的成本达到了2.2亿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话,票房起码要到5亿美元,但从中国的票房情况来看,首周票房只有2.1亿人民币,而美国影院的复功率只有60%,到目前为止,除中国之外的票房收入仅有5千万美元,恐怕这次《信条》真的有可能难以回本。
你保护电影,我们保护你……
7. 《信条》这部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的为何这么难懂
《信条》这部电影是诺兰为大银幕量身打造的作品,电影的主题故事大概是:世界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比核毁灭还恐怖,导致人类陷入灭顶之灾几乎全部昏迷。未来的人们,需要现在的我们使用“信条”逆转时空,改变未来。作为玩弄时间的“惯犯”,比如《盗梦空间》、《记忆碎片》,《信条》这部电影显然是要将“逆转未来”这个出现在电影时空架构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样,时间相关可能就会让很多人觉得难懂,需要细细品味。
8. 诺兰电影《信条》经典台词、语录
1、叙于我,或叙于天
2、诉我其名,与尔其血。
3、一生如此,毕生无憾。
4、万物皆虚,万事皆允。
5、"你想怎么死?""老死。"
6、我们服侍光明,却耕耘于黑暗。
7、人的法律不是产生于神灵,而是理智。
8、我们活在一个暮光世界,且黄昏时没有朋友。
9、并非是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生,而是一生选了我。
10、当我还年轻时,我身怀自由,但我并未看出它的存在。
11、真正睿智的人不会向你指明真相,而是教导你去发现真相。
12、在平行世界理论中,我们不可能知道意识和多重现实的关系。
13、你在过去有个未来,对我来说是多年前,对你来说是多年后。
14、世界上明明有一万种宗教,人们却用一种方式祈祷。这里没有上帝,
15、发生过的已经发生了,这是对这个世界运作的信念,而不是逃避的借口。
16、发生过的已经发生了,这是对这个世界运作的信念,而不是袖口旁观的借口。
17、你的人生才走了一半,我的人生已经走到终点,接着往下走,我在起点等你。
18、爱,自由,时间,曾经随意丢弃的这些,原来正是驱使我前行的动力,而在这三者中,爱尤其宝贵。
19、当其他人的思想都被法律与道德所束缚的时候,记住,万事皆允。当其他人都盲目追寻真理的时候,记住,万事皆虚。
20、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孩子们玩的沙堆中。
21、我们拯救了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世人将永远不知道这件事,就算知道也不会在乎,因为没人在乎没引爆的**,只有拯救世界的人才知道,那是一枚没有引爆的**,没人知道的危机确实存在,那枚**拥有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
22、走出气闸后,花点时间适应环境,一切都会感觉很奇怪,当你奔跑,风会从你后面吹来,当你碰到火,衣服上会结冰,因为热传导被逆转了,地心引力会是正常的,但周遭的世界将是逆转的,你的视觉和听觉会受到扭曲,这是正常的。
23、"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毁灭我们不也毁灭了自己?""这就提到了祖父悖论。""什么?""假如你回到过去把自己祖父杀掉,(没有祖父就不会生下你)你怎么会出生后杀死他?""答案是什么?""没有答案,这是悖论。"
9. 电影信条剧情详解 电影信条剧情简介
1、《信条》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该片讲述了一名特工,在经过组织严密训练之后,被派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在搭档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并拯救了世界。
3、剧情简介
一群蒙面匪徒闯入乌克兰一个歌剧院劫持人质,真实目标是要抢夺一个装有神秘物质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抢夺手提箱,但任务离奇失败,主角为保护秘密“被假死”。主角在假死被救后,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通过女科学家的帮助,主角从射出的子弹倒着回到枪膛的实验中了解到“逆转时间”的概念,并被告知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逆时间技术消失。主角从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条”组织,成为无名氏,他的任务是保护全世界不要被逆时间毁灭。为了阻止萨特企图毁灭人类的行为,以无名氏、尼尔和凯特为首的队伍们来到萨特的基地,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