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一双鞋子的电影
中文名:天堂之子/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剧情介绍
主角是贫家小孩阿里,因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添购新鞋,于是央求妹妹跟他轮流穿着他的旧球鞋去上学,后来他发现参加跑步比赛的季军可以获得一双新球鞋作奖品,于是出尽办法参赛,并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却跑了个第一。本片藉着一个简单故事将儿童世界的纯真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技法圆熟,细节铺陈深具趣味性,赛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赏。
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天堂的颜色》之前执导的代表作,标志着儿童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尤其适合父母子女一齐观赏,因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㈡ 讲鞋子的电影
小鞋子
小鞋子,1997年伊朗电影,别名:天堂的孩子。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由Mohammad Amir Naji、Amir Farrokh Hashemian等主演。曾荣获1998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㈢ 有一部印度电影讲的是鞋子的事叫什么名字
《小鞋子》小哈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哈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后来,哈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哈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哈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哈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而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当然,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哈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的那双丰富的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关于这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我把它作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来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骄傲地对好莱坞电影说:对于真正的电影来说,那些炫目的特技实在不算什么。
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鞋子》中,兄妹为何共穿一双球鞋呢
小时候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多么期望能回到儿时,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该多好啊?但是人生何来后悔药可以吃呢?童年的每一步路都要走好,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未来诠释更美好的生活。
电影《小鞋子》于1997年在伊朗上映,是由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曾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还收获了无数观众们的好评。
01贫穷也不能失去希望《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主要讲述的是围绕小鞋子这一物品哥哥阿里一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感人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贫穷带不走快乐也都不走孩子的童真。孩子们在童年,就像是龟兔赛跑,争先恐后看谁拿到第一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即使这个梦想很远,但是也要为之奋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
㈤ 运动鞋电影
关于运动鞋的电影,下面这几部都属于这范畴的。
(1)《阿甘正传》
里面阿甘就是穿着耐克cortez跑鞋去跑步的,因此这款鞋在国内被称为“阿甘跑鞋”,别告诉我你没见过这款鞋!
(2)《回到未来》
这电影里面的耐克air mag鞋,全球限量5005双,这款鞋就是为这部电影量身设计的,非常限量!!
(3)《雷霆万钧》
比较新的电影,雷霆队杜兰特也有参与演出,电影后半段是提到他的KD战靴的。
㈥ 求一部有关鞋子的电影
《小鞋子》
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㈦ 《小鞋子》中有哪些隐喻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一部早期的伊朗儿童电影,导演是被誉为伊朗天才导演的马基·马吉迪。也是比较经典的一部电影。
它的经典程度,无需多言。伊朗首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豆瓣10万+的评价,9.1的高分。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我仍然记得电影落幕时带给我的感动,回忆如潮水般涌起,内心却独得一份宁静。哪怕最坚硬的心,也能唤起柔软。
阿里和妹妹虽然只能共同拥有一双破6旧的鞋子,可是他们一起洗鞋子,吹泡泡时的那份快乐,无可替代。童年的我们也曾一样欢快过,现在我们渴望这样快乐,却不能。 哎
阿里和妹妹的烦恼是想要一双新鞋而不能。那我们呢?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童年时的我们,只要有好玩的,好吃的,就能快乐。可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却不快乐。阿里和妹妹那天真无邪的笑,多么让人怀念我们年幼时的美好和小幸福啊!
尽管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是阿里和妹妹莎拉从不缺乏爱和温暖。爸爸对妈妈的爱,妈妈对爸爸的尊重,使得两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感受到家的温暖气息。很温馨,不会觉得穷就会自卑。
影片中两个孩子不停奔跑地姿态,不仅充满着童趣,也感动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去克服困难,努力前行。
结合整部电影而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清新、质朴还有真诚。虽然阿里一家人生活窘迫,但无论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是妹妹,阿里自己,他们一家人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阿里和莎拉对父母顺从的心,夫妻间的彼此尊重,爸爸妈妈待人接物的真诚友好,无不让人感慨人性的真善美。即使生活窘迫,他们从没想过从他人那里索取一分一毫。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爸爸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莎拉给父亲倒一杯糖水。
莎拉拿了一杯水递给爸爸。
爸爸问:“为什么不加糖?”
妹妹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
父亲生气地回答道:“它们是清真寺的,只是暂由我们保管。”
或许年幼的莎拉并没听懂爸爸话语里的意思,但是当时,爸爸说了什么,她愿意全都照做。年幼时的我们,其实和莎拉是一样的,爸妈说什么,我们便会做什么。可如今呢?父母的话似乎变成了唠叨,究竟是他们老糊涂了,还是我们变傻了,大概连我们自己都辨不清了吧。只是后来,我们会常常感慨,当初,还是应该听爸妈的啊。当时还是不太理解
妹妹鞋子丢了,阿里害怕让爸爸知道,所以选择隐瞒。他不是害怕爸爸责备,而是担心爸爸根本没有钱给妹妹买鞋子。恰逢学校要选人去县里参加跑步比赛。看到比赛奖品上有一双球鞋,阿里选择再次欺骗老师,对老师承诺一定在跑步比赛中拿第一名。可他内心所想的,是拿第三名,因为只有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
电影的主旨始终是让人心存希望,让孩子不断的奔跑,不断的超越,虽说最终并没有达到那个微不足道的心愿,但也没有让孩子被贫穷击垮。电影中看到的既不是肤浅的励志,也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闪烁着生命最初的光芒、朴素又美好的力量看着是部电影其实告诉人们的是 一种力量
“贫困会让人陷入困境,但也是一种激励,为生活打拼的激励。”电影的主人公都是有信仰的人,贫穷从来不曾改变他们,也从不曾磨灭儿童世界的纯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弄丢了,小姐姐想,不妨来这部电影里找一找。你会收获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