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英雄儿女剧情有什么亮点
《英雄儿女》是艺术创造,从现实出发,高度凝练,是全体志愿军精神的抽象代表。亮点在于这部剧讲述的不是那一个人的个人经历,老兵有类似的英雄情节,是普遍现象。
《英雄儿女》的战斗背景,是一次阵地坚守进攻战。祖国慰问团都来了,是战争中后期。是相持进攻阶段,没有被俘的可能;用一个不知底细的所谓老兵,否定整个志愿军精神,其用心险恶。
2. 英雄儿女电影观后感
看完《英雄儿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电影《英雄儿女》里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里闪过。
有一个片段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叫王成的志愿军,为了在第一时间给王政委报告前线的情况,背着又大又重的通讯机,在前线的炮火中穿梭。美国军队从山脚下登了上来,而援军却还没有赶到。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他拾起手榴弹向美国兵扔去,虽然王成叔叔仍在和美国人做着殊死搏斗,可是他一个人又怎么能抵挡得了美国人的“千军万马”呢?孤胆英雄王成在战友全部阵亡的情况下,怒视着向高地蜂拥而至的敌人。
这时王成叔叔突然发现了炮灰里的一支爆破筒,他登上山峰,手持爆破筒,高呼“打倒美国侵略者,为祖国,向我开炮!”便抱着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看到这儿,我的双眼上多了一层白雾。看到王成叔叔的英雄形象,再想想我自己,我真的有点无地自容。记得一次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我想了一会儿做不出来就放弃了,如果是王成叔叔,一定会坚持不懈一直思考下去。他连死亡都不惧怕,难道还会害怕一道数学题吗?而我却害怕思考,轻易就向困难低头,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们现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是革命先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学习王成叔叔的革命精神,好好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 《英雄儿女》饰通讯排长,《艳阳天》中演马连福,老演员近况如何
【千名老电影人寻踪(232)——邵万林】
No.1
说起《英雄儿女》《艳阳天》等老电影,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都是当年人人皆知的经典影片。
1964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片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离死别、劫后重逢,成功演绎了一曲洋溢高昂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的英雄赞歌。
祝福邵万林老艺术家安康幸福!艺术生命常青!
【喜欢老电影、老影人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请记得关注“娱文娱视”我们这个小家,美文会及时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幸运会时时萦绕在您的身旁!】
4. 经典老电影《英雄儿女》的幕前幕后
片场工作照之一 ,是老演员周文彬在给青年演员刘尚娴讲解分析角色的关系把握定位。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是剧照。 请注意,影片里没这个画面,另外演员的表情也不对,同时从电影摄影角度上讲,也不能这样构图。
片场工作照之二 ,朝鲜老人金正泰(浦克扮)护送受伤的王芳一场戏,当时外景地是辽宁本溪南芬河。浦克生前对他抬担架护送王芳过河的那场戏记忆犹新,非常感慨: “当时天气很冷,河里结着冰碴,人一入水如针刺骨,还要抬着担架,迎着水底炸药崩溅的冰冷浪花……。难忘啊!演得真实,我们全进戏了!”
浦克,山东蓬莱人,一辈子扮演角色无数,正反面角色兼顾,留下了许多观众熟悉的银幕形象。笔者见过浦克先生本人,身材魁梧,为人谦和。他也是长影少数从满映走过来的老艺术家之一,演技一流,且一直是长影当红的演员活跃在银幕上,非常不易!
上世纪70年代,浦克在长影拍摄的《艳阳天》中扮演混入干部队伍中的阶级敌人马之悦。
片场工作照之三 ,导演武兆堤在给演员说戏田方。田方是位老演员,上世纪30年代就从影活跃在上海滩,演技成熟。而在《英雄儿女》的剧组中,他又是职位最高的“大官儿”,身任国家电影局副局长,从延安走过来的老干部。
剧组合影之一, 刘世龙、刘尚娴、田方、郭振清,导演武兆堤等在一起合影。
剧组合影之二, 1964年,导演武兆堤选中了辽宁本溪的山区为外景点,历时八个月的电影《英雄儿女》拍摄任务在这里完成。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沈阳军区64军190师569团有幸奉命协助长影拍片的任务。穆大法团长亲自带领全团部队参加了拍摄任务。工作结束后, 扮演金正泰的浦克提议,邀请部队首长与几位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扮演王成的刘世龙因戏份少,提前完成工作回到了长影,故照片里没有他。
这是原六十四军老同志穆大法保存的一张照片。拍摄此片历时八个月,穆大法时任569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所属部队在桥头,南芬思山岭一带,利用这两地的地形地貌,再现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鬼子殊死较量的情景大戏,全团官兵很多人作为群众演员出镜演出。
2020年,穆大法的后代穆文朝将家中珍藏了56年的这幅照片,无偿捐给了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珍贵革命 历史 文物向 社会 公开展出。
剧组合影之三, 剧组主要演员与沈阳军区64军190师师长张怀瑞等一起合影的珍贵照片。沈阳军区64军190师。1964年《英雄儿女》电影摄制组就住在本溪桥头190师部招待所,电影里所有的武器装备、车辆人员全部由我们这支第一机械化师的英雄部队提供保障。
片名从《团圆》--《他乡遇故知》--《团圆》--《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源于巴金的小说《团圆》,但在毛烽和武兆堤在改写剧本阶段,改名名为《他乡遇故知》。剧本初稿经长春电影制片厂艺委会讨论后报送文化部及电影局,当时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等看后表示满意,认为片名可用影片所改编的巴金原小说的名字“团圆”。
1964年影片摄制完成后,导演武兆堤带着样片赴北京放映,开国将军罗瑞卿、萧劲光、杨成武、许世友、傅钟、魏传统等观摩后,在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时,建议将片名“团圆”改为“英雄儿女”。 作品名字的改变表现了创作视角发生了位移,表现了以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主题。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影片。
5. 他是《英雄儿女》王主任的通讯员小刘,转行导演,过早去世让人憾
No.1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看到这里,你可能唱起来了!是的,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这首歌,是一首最能体现中国人英雄主义精神的电影歌曲,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知道,《英雄赞歌》是唱给英雄王成的。然而,固然王成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英雄儿女》中的许多人物,如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妹妹王芳、团长张振华、父亲王复标、朝鲜金大爷、炊事员老李和老赵、通讯员小刘等等,都是英雄。也就是说,《英雄赞歌》不仅是唱给王成的,而且也是唱给那个英雄群体的。
过去,娱文娱视写过王文清、王成、王芳、张振华、王复标、金大爷甚至炊事员老李和老赵,却没有写过王主任身边的通讯员小刘,今天,大家就随娱文娱视的文字,去了解一下他。
遗憾的是,电影中那么年轻的“小刘”,却于7年前离开了人世。
No.2
刘效国,1945年出生于广东,15岁那一年,他考进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学员,1962年毕业后留在珠影演员剧团任演员。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英雄儿女》,刘效国被选为片中小刘的饰演者。
这是一部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主演的战争片。问世50多年来,该片一直以洋溢的革命英雄主义激情以及深蕴的正能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虽说电影中的小刘与王成、王芳比,只能算一个配角,但这个配角的戏份不少,陪伴在王主任身边,贯穿在整部电影中。
不知因何原因,1970年的时候,刘效国离开珠影,调至广东省话剧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在参演话剧的同时,1978年,刘效国参演了于得水执导,田丹主演的电影《不平静的日子》。
No.3
1979年,刘效国调入广东电视台任节目主持人,并且成了一名电视剧导演。曾先后执导过《过端口新娘》《抉择》《河畔人家》《虹桥情》《沙煲兄弟》《外来媳妇本地郎》《开心二四味》《老猫烧须》《大话黄飞鸿》等电视剧或电视短剧。
尤其是2000年参加了长篇系列电视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饰演了赵处长一角,受到广泛好评,可以说,该剧伴随了广东一代人的成长。
刘效国曾获得过全国法制电视一等奖、鲁迅文学奖、中南地区电视金鹰奖二等奖等奖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13年5月25日上午10:30分,《英雄儿女》小刘的饰演者刘效国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去世,享年68岁。
感谢刘效国!感谢《英雄儿女》!
【喜欢老电影、老影人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请记得关注“娱文娱视”我们这个小家, 美文 会及时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幸运会时时萦绕在您的身旁!】
6. 经典电影《英雄儿女》
2020年10月19日,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这些日子很多关于那场战争的老电影,接二连三在电视上放映,还有新拍摄电影在电影院里放映。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我还是差不多49年前的1970年在朝阳半拉山修造厂的礼堂里看到的,那个时期对电影有段顺口溜“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中国开始闭关锁国,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苏修的的电影一律看不到了,只有顺口溜里的几个国家电影接二连三地在大银幕上放映,另外就是那几部样板戏翻来覆去地放映,那时没人知道电视是什么东西。听个电影录音剪辑就觉得精神食粮了。而飞机大炮和哭哭笑笑搂搂抱抱的电影看腻的时候,突然几部国产的战争电影和反特片放映,令人感到很欣喜,而记得第一部看到的就是我至今喜欢看的《英雄儿女》,这部电影和在此之前看过和后来看过的电影情节有些不同,感觉电影的开始部分就进入了高潮,前面一点点铺垫,就进入了战争状态,然后是平铺直叙的故事展开,小的时候看电影,就喜欢看打仗,对于后续的 情感 戏,感觉没有前面那么激烈精彩,看到最后虽然也是志愿军大进攻,但是觉得不过瘾,下面就是几十年来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电影的开始,很多人遇到空袭,大家纷纷躲避,在一个小河边,主人公王成和妹妹王芳,在小树下躲避轰炸时偶遇,王芳回头露出那张甜美可爱清秀的脸庞,小的时候看到就感觉她真是女神,当时就觉得这个王芳真是太漂亮了,黑白电影但掩饰不了她那美丽的脸庞,虽然我是七岁男孩子,那张转过身来露出美丽微笑的笑脸,令我终生难忘,王政委的吉普车在公路上,遇到敌人轰炸机炸下的弹坑,车过不去,很多朝鲜妇女头顶石头将弹坑填平,第一次了解到朝鲜人经常头顶物件,后来在丹东鸭绿江边,看到现实中的朝鲜妇女,真是一个装满白菜硕大的盆,也是顶在脑袋上步行运输,朝鲜老大爷招呼众人将吉普车抬过了弹坑,在此期间王政委见到了王成,聊起家事,得知他的父亲王福标是上海的老工人,曾经是他的地下党战友。
到了前线,本来王成有伤不能上前线,正在郁闷时,看到大部队向前线开拔,一位战友招呼王成,王成拿起枪跟上大部队,冲上前线,可能是看的电影剪辑版本不同,后来再看这段似乎就没有了,感觉最初的版本很淳朴真实,大部队进发时,王芳等文工队员,在路边为战士们打竹板鼓劲的镜头也是经典镜头。
王成上了前线,指挥官指挥他去守无名高地,他到了无名高地,只有一位奄奄一息的战友交待他阵地的情况,王成一人坚守阵地,将很多武器弹药归集在一起,自己背上步话机,和指挥所联系,以自己一人之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指挥所里王政委和张团长急得团团转,一定要守住无名高地,话务员一次次呼喊“203、203,我是延安,我是延安,请回答”,版本不同,话语也不同,我记得最初的版本是“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请回答”,对面传来王成的声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开炮”,再就是王成和敌人肉搏的声音,听着令人揪心,他最后对着步话机声嘶力竭地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个英雄的镜头真是令人万分感动,最后他从敌人那里拽出一个爆破筒,拉开引信跃入到敌人的人群中,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背后是霞光万丈,怒视前方,一跃而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镜头是那部电影的精彩瞬间,太感人太震撼了,小的时候认为正方人物一般都不能牺牲,还问大人王成牺牲了吗?看到后来王政委给王芳看照片时才确认,王成牺牲了。
王成牺牲之后的情节作为儿童看起来不过瘾,但是多次看才觉得这以后的每个情节都是那么令人难忘,尤其是那首激荡人心的《英雄赞歌》,至今唱起来或听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放到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都是永不过时都适用,王芳上前线慰问炊事班,掩护炊事班战友受伤,后转移后方遇到敌机轰炸,朝鲜阿爸吉抬担架过河,被敌机扫射受伤,王政委和张团长两人站在山坳里,听到远处的炮声,述说家史,那是战争暂短的休闲时刻,还有军长和政委夜里谈话,不同剪辑不同故事,谈话中政委和军长建议自己的警卫员小刘可以上前线,小刘听高兴地从被窝里爬起来,直说太好了,但是有的版本这段也没有了,王城的父亲和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当时第一次看到朝鲜族的头摇飘带舞,王福标看到王政委,两位老友在朝鲜前线重逢了,王芳伤愈回到前线,和父亲王福标见面,王福标正要和她说她的亲生父亲,她走到还以为是首长的王政委面前,“报告首长,王芳归队”父亲王福标向她介绍这是我经常和你提起的王文清,他是你亲生父亲,王芳一下激动地说不出来话,王政委走过来说“你不仅有个工人的爸爸,还有个革命的爸爸”,电影最后是志愿军大反攻,政委的警卫员小刘也冲向战场,在冲过铁丝网时自己奋不顾身趴在铁丝网上,战友们从他身上踏过冲向敌方。
上述就是这部电影的大概情节,可以说那时的演员演得真是出神入化,刘世龙扮演的王成,简直就是王成本人,一看就是一个英雄战士,感觉有点定式了,后来再看他的电影,总想着王成形象,《刘三姐》里的阿牛,怎么看不是那么回事,那部电影在《英雄儿女》之前拍摄的,而我看到的时候是70年代末期,老电影大放送年代,看到阿牛觉得没有王成帅,实际上文革前他主演的《鸿雁》里的邮递员,还是很真实好看的,里面方化扮演的老猎人形象特别令人感动,在爬雪山之前,告诉邮递员,“打猎的人,最不喜欢不听话的人,跟着我抓住我的皮带,一定不能放手”邮递员听他的话,在疾风口处也没松手,千辛万苦上了峰顶,将信送到收件人手里,那部片子里刘世龙演的特别自然活泼,将敬业的小邮递员演的似乎就是你身边的人似的,纪念刘的文章里好像都忘记了这部电影,就记得王成和阿牛。后来在李默然拍摄的反特片《熊迹》里仅仅扮演一个小配角,那部电影是根据真实苏联KGB在中国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媒体进行了报道,还挺轰动的,实际上这种间谍活动无时无刻不发生,只是当时中苏关系不好,中国方面故意揭露苏联间谍活动,后来媒体还揭发KGB以男女关系问题,威胁中国驻苏使馆外交人员,想发展为KGB间谍,结果中国外交人员没有理会,直接汇报大使馆,苏联方面很丢脸。在那部电影里就觉得刘已经人到中年,没有了年轻时的帅气,后来再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偶尔春节晚会上露露面,让老观众怀怀旧,前两年去世了,他的王成战士形象,我的感觉大陆拍摄的电影里,至今尚未有超越者,曾经电影《小花》里哥哥的扮演者唐国强,感觉很多是在模仿前辈。
王芳的扮演者现在知道是谢晋大导演推荐给这部电影导演武兆堤的,在北京电影学院写进偶尔看到刘尚娴,感觉就是剧本里的王芳,武兆缇正在头疼这件事,先后试了几个演员,包括后来在电影里出演朝鲜姑娘配角的几个演员,都不十分满意,谢晋马上通知他,到北京电影学院千方百计找到了仅仅见过一面的刘尚娴,武兆堤也非常满意,刘一下成名,可惜没赶上好年代,1964年拍摄的这部电影,两年后就是文化大革命,刘失去了整整10年,没有电影可拍,再出来拍摄的《怒吼吧,黄河》张瑞芳主演,电影实在不值一提,如果赶上好时代好 社会 ,或许她会成为中国的奥黛丽.赫本,儿童时期她就是我的女神。
王政委的扮演者田方是这里最出彩的之一,他那坚毅的眼神,真是指挥员的做派,很有大将风度,对敌人充满仇恨,下命令用坚毅的语气“给我狠狠地打”,田方本在上海会成为赵丹、刘琼、蓝马式的大明星,但他早期就投身革命,去了解放区,后来一直负责文艺宣传工作,他的表演自然,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气质非凡,他和刘尚娴都是上海人,气质中有着上海人独有的贵族气息,注意贵族气质不是指有些人那种拿腔作调,装逼高高在上的样子,因此看到他就感觉十分亲切,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烈火中永生》江姐扮演者于蓝的丈夫,他们合作的一部片子《革命家庭》,可惜他仅仅露了一两面,另外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父亲,可惜这么一个大才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田壮壮回忆起自己离开北京即将上山下乡之前,到劳改农场看父亲的场景,找到地方,和看守说要见田方,看守不耐烦地说,等一下吧。田方出来,看到儿子,两人一开始默默无语,后来田方嘱咐自己的孩子,注意了以后就靠你自己了,见面时间不长,田方回去了,田壮壮坐在农场附近的马路边上抽了一个小时的烟,那时田壮壮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父亲的一句话“靠你自己了”,田壮壮到乡下修理地球,后回城上学,成为大导演,被冷冻不允许拍片,到解冻,觉得第五代导演没有发挥出他们身体内所有的才能,或许 社会 和时代限制吧,没有办法,田壮壮几年前翻拍炒民国费穆老电影《小城之春》冷饭,可以说是不咸不淡,毫无生气,去年还在《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导演的那段电影里扮演蒙古老大爷,五个故事就不知道这个故事要说什么,田或许很有才华,但是可能发挥不出来,在陈凯歌电影里扮演角色,虽然他演得很好,但故事本身令人摸不着头脑。田方在《英雄儿女》电影拍摄过程中,对导演武兆堤和刘世龙、刘慧娴等青年演员帮助很大。真是一个长辈的姿态,二刘后来回忆田老的帮助真是太大了,受益匪浅。可惜了一代人。
张团长扮演者郭振清,最初是李向阳的扮演者,文革期间翻拍的《平原游击队》和他拍的相差不是一星半点,除了方化演得鬼子以外,没有一个演员值得称赞,再早就是《六号门》码头工人,文革中或许家庭出身好,没受多大影响,文革期间1972年年初上映的四部片子里的《艳阳天》,他扮演配角生产队长,后来在文革红片《决裂》里扮演那个大老粗校长,电影很荒唐,但他的出演还是很好的,那部片子最有名的是葛优他爸葛存壮的“马尾巴的功能”,后来又出演《车站》,感觉抄袭高仓健日本电影同名电影,在这部片子里,他演得很出色,感觉他出演万岁军38军长梁兴初应该最为合适,都是一脸大老粗的样子,现在也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了。
朝鲜老大爷阿爸吉的扮演者浦克在里面虽然戏不多,但很出彩,但了解浦克这个演员,感觉还是在《艳阳天》扮演的大反派马之悦的出演,觉得那部片子他演得真好,地主马小辫要杀肖长春,被他拦下,在猪圈里将刀藏了起来,看《艳阳天》时,当时痛恨马小辫这样的地主,后来杀了肖长春的儿子小石头,改革开放后揭示出来,所谓地富反坏右,都是人为地拉出等级,地主富农被迫害地走投无路,人被逼到墙角里,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就会发生,曾经上小学时我们上学学的课本里的《刘文学》,当时上学时觉得刘文学真了不起,敢和地主搏斗被杀,地主罪该万死,实际情况是地主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半夜出来偷点粮食,刘文学发现,要喊人,地主觉得自己被抓,未来就是无休止的批斗,家人一定不得好,就下死手掐死了刘文学,我在课本上插图上画了两个人的对话,同桌的缺心眼班长孙平站起来揭发我,似乎是阶级斗争新动向,郑老师过来看了看,觉得没多大问题,就说用橡皮擦了把,那个狗逼班长没有再放屁。
扮演老工人王福标是长影老演员周文彬,在此之前的《甲午风云》中,扮演贪生怕死的方伯谦,《党的女儿》里的国民党军官,也是老戏骨。还有那些话务员、参谋、朝鲜姑娘、大厨师的扮演者,有的就是一带而过,但演得都很精彩。
这里要提一下《英雄赞歌》的演唱者,当时你或许演职人员字幕里都没有她的名字,先后找了几个人演唱,找到张映哲,她也唱了多遍,后来自己说,我这就水平了,当时演员不图名不图利,就是组织交代任务完成就好,后来导演反复听,就觉得她的歌声最好听,电影就用她的了。
今年朝鲜战争硝烟散去60多年了,不管 历史 如何评价那场战争,我心目中《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永远是经典。
7. 这部69年前的老电影,众星出演,单冲谢添演技,也值得一刷再刷
《新儿女英雄传》原本是一本小说,作者是袁静和孔厥,后来北影厂将其搬上银幕,并于1951年3月8日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史东山和吕班,两位导演在解放前就都已从事电影工作。解放后也努力适应新形势,拍出了许多好电影,《新儿女英雄传》就是其中的一部。1951年7月,该片还获得了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 。
《新英雄儿女传》上映后,在当时曾引起巨大反响。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两个字——那就是真实。
这部电影,拍得实在太真实了。
它几乎是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军民齐抗战的情景,没有过度美化,反而显得朴实而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农民训练班扫盲,集体演唱抗日歌曲,集体做简易的广播体操等场景的再现,无不令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岁月,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就是演员们的表演,也太真实。质朴得就跟地里的庄稼一样,甚至带有泥土的味道。
而69年的时间过去后,各位还记得这部老电影吗?
还记得影片中那些真实的场景,和那些演员们吗?
今天,就让咱们一起再来重温一下吧。
影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冀中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小村子里,青年农民牛大水和美丽的小梅是从小一块长到大的伙伴。两人心里装着彼此,但又无法言说。后来小梅由母亲做主,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张金龙。牛大水感到异常失落。
小梅的姐夫黑老蔡是位地下党员,他从外面回到村里组织大伙建立起了抗日自卫队,牛大水积极报名参加。而他们所组织的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一带,机智勇敢地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
小梅在张金龙家受到婆婆虐待,逃回娘家后,也投身到革命队伍,并成为了积极分子。张金龙来请小梅回家,反被小梅说服参加了抗日组织。但因为他流氓成性,恶习不改,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叛逃,投奔了汉奸何世雄。
日寇的扫荡开始了,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正义战胜邪恶,自卫队消灭了日寇,而牛大水带领的抗日队伍也活捉了汉奸何世雄和张金龙。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
令我吃惊的是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强大。它几乎汇聚了当时北影厂的所有演员,完全可以用“群星荟萃”四个字来形容。所以当我们看这部电影时,里面出现的每个人物,我们都有好面熟的感觉——就包括一些跑龙套的演员,后来也都成了大明星。比如 于洋 ,就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大群众,仅一个镜头,两三句台词,主要的任务,是蹲在路边,调侃耀武扬威的张金龙。
尽管于洋完全是冀中农民的扮相,手里还拿个旱烟袋,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而张金龙的扮演者是谁呢?
他就是 谢添 。
他在其中演得实在太好了,将张金龙这个人物,塑造得实在太有层次了。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他在影片中的扮相也很帅气吗?
张金龙并非生来就是汉奸,他也曾有过想参加抗日的举动,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且好逸恶劳,而走上邪路。影片中他娶了女主角小梅为妻,一般的影视剧为了突出这个人物的坏,会将他塑造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但谢添并没这么做,他很注意人物关系及分寸感的把握,演得活灵活现。既让观众看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小梅的夫妻之情。从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就包括他为角色所设计的流里流气的动作,也是那么自然到位,一点都不生硬,就好像他天生就是这样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坏其实也是有基础的,而谢添,就把张金龙坏的基础,都给演了出来。所以大伙才觉得,这个张金龙,可真是坏得能掐出水来。
由此可见,谢添可真是一个天才演员,不仅有天赋,而且极具创造性。
重温这部老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51年的时候就有百花奖的评选,那么谢添也许会成为最佳配角奖的最有竞争力的演员呢。
而影片中另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好演员,名叫郑保民,他演鬼子,非常投入,就跟自己真是个鬼子一样,一举一动,都属于角色,不增不减不做作,也不脸谱化,却就是让人相信,他——就是“这一个”。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很好。
那么,他们都有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份演员名单——(按出场顺序): 今欣、姚向黎、阎增和、许蓝、赵莹、郭允泰、刘宗、侯健夫、陈方千、严皇、田烈、李景波、王为光、康玉洁、李唐、封顺、谢添、李健、李林、张茜、赵子岳、桑夫、刘柳、赵文法、高平、周凋、张凤祥、史宽、师伟、刘节、李雨农、莽一萍(演员表上是莽依萍)、黄素影、李天佑、于洋、黄非、弓志、丛硕文、魏赓、梁新、郑宝民、管宗祥、赵国兴、方化、陈志坚、邸力、韩焱、阎争 等。
大家是不是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
其中, 今欣 扮演的牛大水, 姚向黎 扮演的小梅, 赵子岳 扮演的黑老蔡, 郭允泰 扮演的小伙, 李健 扮演的张金龙母亲等,都给我们留下难忘印象。
而 阎增和、田烈、李景波、李林、封顺、高平、周凋、莽一萍、黄素影、黄非、方化、陈志坚、邸力 等演员,也都在其中出演了角色,戏份虽不多,却人各有貌。后来,他们都成为了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像方化,更因出演电影《平原游击队》,而成为了“鬼子王”。
影片中跑龙套的演员,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于洋外,我还看到了 师伟 、 管宗祥 等着名演员。师伟扮演一名八路军女战士,而管宗祥塑造的是日军的翻译官,神形兼备地体现了一副狐假虎威的嘴脸。
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时的他们,可真年轻啊。
是啊,那时于洋21岁,师伟、郭允泰才23岁,姚向黎、方化也才26岁,今欣30岁,谢添37岁,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赵子岳,也才41岁。
可是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仍健在的,也就是于洋、师伟等几个人了吧?如今于洋90岁,师伟92岁。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些老艺术家,身体 健康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看老电影,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总能把过去的事儿再想一想,把失落的记忆再寻一遍,就好像把过去的时光又重新过了一次一样,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这次重看《新儿女英雄传》,也是一样,发现了许多之前没发现的东西,比如我觉得影片的配乐就很出彩,而一些台词,也显得很鲜活。我记得小梅和张金龙结婚的那场戏,婚宴散去,李健扮演的婆婆出场,吩咐一个半大小子:“看着点咱们家的剩菜,别让人给拿走了。”一句话,就把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在心理活动给体现了出来。
8. 英雄儿女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赞歌》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王城对着话筒喊:“向我开炮”那段,最后用爆破筒跟敌人同归于尽。
9. 电影《英雄儿女》的1080p版本,求求各位了
《英雄儿女》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G1i4qTlPqfkZOi6ESVdQzw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