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伊琳娜·多尔加诺娃、叶莲娜·德罗佩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参加演出。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动了一代中国观众。
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俄罗斯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伊琳娜·多尔加诺娃、叶莲娜·德罗佩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参加演出。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俄罗斯电影,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动了一代中国观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内容取自一个真实事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银幕,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Ⅲ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内容简介谁知道
标题:《恰巴耶夫》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童道明,1937年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
会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论文集《他山集》、
专着《戏剧笔记》与随笔集《惜别樱桃园》。他认为《恰巴耶夫》和《这里的黎
明静悄悄》是两部超越时空的作品。
《恰巴耶夫》时前苏联的“红色经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时空而长存的作品。它的最大价值是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俄罗斯性格,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说对传奇英雄恰巴耶夫有这样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点是剽悍和骁勇……他与其说是自觉的革命者,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的革命者。初看起来,他过分好动,老想变换环境,然而,他是农民起义队伍里一个多么独特的人物啊,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相处的,而且能够处得很融洽,但是他说翻脸也就翻脸。嘿,他一发脾气,就大吵大闹……过了一分钟,气消了,反而觉得有点难受。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开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过的事情……只要一认清楚,他就主动退让。”
电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员巴博契金解释他扮演的这个人物时,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蕴。他说:“恰巴耶夫像是从俄国历史的深层掬取了自发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过时代的密林,接过了俄罗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说的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富尔曼诺夫的确像他自己所说的,“如实地描写恰巴耶夫,连他的一些细节,一些过失,以及整个人的五脏六腑都写出来。”现实主义的手法不仅用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也用在对于战争的表现上,因此小说的基调富有一种崇高的悲壮感,即便是抒情的段落也不失悲剧色彩。
如小说第六章描写战友们送别恰巴耶夫的一个场面——告别的喊声,淹没在飞扬的朦朦雪尘中。人们站在台阶上,一双双眼睛,就像一面面镜子,闪烁着惜别的痛苦。有的人尖声地喊着,有的人啪啪地甩着马鞭,有的人把帽子抛到屋顶那么高……台阶渐渐地隐没在歧怆的悲痛和雪堆中……
《恰巴耶夫》问世于1923年, 作者富尔曼诺夫(1891-1925)曾当过恰巴耶夫的政委。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把小说拍成电影,电影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在上海看过这部电影,那时的译名叫《夏伯阳》。影片的巨大成功于导演和演员的功绩大有关系,但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小说原着的文学基础。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着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电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场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镜头,我们在公映时把这整场戏都给删掉了。一位着名的老实人惊讶地说:这简直是艺术奇迹,全裸的女人镜头全然不使人产生“黄”的感觉。
这个艺术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因为作家是在一个圣洁的思想指导下写下这个场景的。请看小说中的描写: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们在更衣室里打量着这个新来的女兵,像瞧什么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个美人鱼!”
“冉卡,你的皮肤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儿!”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运的女人!”基梁诺娃长叹一声,“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军装——这比死还难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显现女性身材的军装给埋没了!而当五个女兵一个一个地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搏斗中牺牲的时候,对于五个女兵的安全负有责任的瓦斯科夫准尉发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鸣:“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这些男子汉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
小说把像契诃夫这样的俄罗斯作家曾经表现过的“美的毁灭”的经典主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了新的发挥,也因此凸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潜在的反战主题。但这并不妨碍小说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张扬。垂死的丽达就是在听了瓦斯科夫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后,轻轻地说:“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而小说对于瓦斯科夫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 读了也令人荡气回肠—— “在这次战斗中,瓦斯科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 仿佛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恰巴耶夫》的中文译本不止一个,由郑泽生等翻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我国有几个中译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译的,于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译文流畅自然,值得一读。
故事发生在1942年夏天……
171铁路会让站上来了一批女高射炮手,这让会让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大为诧异。少校答应给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没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耸的女兵。
女兵的到来给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瓦斯科夫为女兵们选择了一个旧消防棚作为军营,还为姑娘们修建了厕所和浴室。风驰电掣的军列偶尔从会让站一掠而过,德寇的飞机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
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在阳光下裸露着美丽的身体,尽情享受着和熙的阳光带来的惬意。
在瓦斯科夫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些穿着军装的女人,有文化,城里人,巧言善辩。瓦斯科夫熟记的《步兵操典》对于她们只不过是些常规的说法。她们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特例”,这个是集团军司令批准的,那个是方面军司令部规定的,瓦斯科夫对如何领导这些女兵伤透了脑筋。
一班长丽达的丈夫,战争的第二天就牺牲在边境哨所,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她经常偷偷地溜出军营,赶到城里看儿子。女战士们精心地为她保守着秘密。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丽达常常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军营,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长被蒙在鼓里。
又是一个黎明,当丽达走过一片森林,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会让站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里莎、嘉尔卡前去消灭两名德军。
准尉和他的女战士们涉过沼泽,穿过森林,终于在德军之前,赶到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16个人……
里莎接受回村报信的任务,不幸陷入了泥沼;索妮亚用胸口挡住了德国人的匕首;嘉尔卡让索妮亚的死吓坏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丽达受了重伤,而德国人又一步步紧逼过来,热妮亚把受伤的丽达留给准尉,跳了出去,用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从丽达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开。热妮亚的身影在森林中跳跃着,她喊叫着,一直到再也听不见她的声音。
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个德寇算账,他把手枪留给了丽达。丽达请求准尉去看看自己的儿子,准尉点头答应并吻了丽达。没走多远,他听见背后一声沉闷的枪声——丽达不愿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给她防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准尉用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俘虏了全部德国人,他押解着他们向171会让站走来,他咒骂着,要亲手枪毙这些德国人;他哭泣着,为了五个牺牲的女战士。他终于望见了少校和援兵,看见了他驻守的小村子……
这一天,苏联电台广播战况:今日,战场上没有大的战斗,只有零星战斗发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五位女战士的牺牲。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Ⅳ 8,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是什么时期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着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凄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主题。
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此后又数次被搬上银幕,引起世界范围关注和好评。1975年,小说作者曾因此获得全苏儿童文学一等奖和苏联国家奖金。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着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漂亮的女兵们为小小的会让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每一个女兵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个黎明,嘉莉娅在从城里赶回驻地走过一片松林时,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她迅速报告了准尉瓦斯科夫。兵站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丽莎和嘉莉娅五位女兵前去狙击。他们6人艰难地跋涉,一路急行军,终于赶在德军之前赶到沃皮潮畔的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道。然而,情况发生了骤变: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16个人,瓦斯科夫必须立即派人间去报信,增加援兵。丽莎接受报信的任务,但不幸陷入泥沼。索尼娅用胸口挡住了德国人的匕首。嘉莉娅被索尼娅的死吓坏了,不久三人先后死去。在激烈的战斗中丽达受了重伤,热尼亚把受伤的丽达留给准尉,跳出去用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从丽达和淮尉藏身的地方引开,自己却壮烈牺牲。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个德寇算账,他把手枪留给了丽达。而丽达请求准尉照看自己的儿子,准尉点头答应并吻了丽达。没走多远他听见背后一声沉闷的枪响,丽达不愿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结她防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精疲力竭的瓦斯科夫俘虏了全部德国人回到兵站。
战争结束的许多年后,白发苍苍、装着假手的瓦斯科夫和丽达的儿子、一个已经成为大尉的阿尔贝特来墓地看望5个女兵,为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令人感伤的黎明依旧静悄悄,可曾经有那么—个静悄悄的黎明,战争夺走了5个年轻而美丽的灵魂。生命如此宝贵,和平来之不易,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杀戮,多一些理解与和平。
Ⅳ 有一部苏联电影是一位女大尉领着一队侦察兵在森林中侦查后全部牺牲
大哥纠正一下是男的准大尉,然后是带领着一队女兵在森林中战斗
简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着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的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作者以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片名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详细:http://ke..com/view/204200.html?wtp=tt
Ⅵ 3.24:浅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上图是1972年版本前苏联着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六位主角,无畏却有点古板的32岁准尉瓦斯科夫,前排女兵是美丽勇敢的20岁军人之后热妮娅,后排是精干深情的军人家属唯一人母20岁班长丽达,纯情听话的农夫之女19岁丽莎。再后面是爱好文学诗歌女大学生索尼亚,另一位是孤儿出身最年幼的16岁嘉丽娅。
该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
1男五女阻击16位德伞兵,战斗中五女兵全部牺牲,最后仅剩准尉一人捕获三名战俘,消灭13名德军。
丽莎接受报信的任务,但不幸陷入泥沼牺牲。
索尼娅为帮准尉拿烟袋被埋伏德军用匕首杀死。
嘉莉娅在战斗中精神崩溃,被德军射杀。
热尼亚为掩护受伤战友,孤身吸引敌人追击,壮烈牺牲。
丽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不拖累准尉,从容自杀。
惨胜原因:在兵力对比悬殊情况下,准尉利用地利指挥女兵提前设伏,女兵们装伐木工布下疑阵引德军绕路,后又在从林战中消耗敌人。
1972年,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
小说的作者瓦西里耶夫和导演罗斯托茨基都有参加过卫国战争经历。导演曾受重伤,是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救了他。这段经历始终影响着他,并且成了后来他导演拍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生活源泉。在拍戏时,特别是给扮演女兵的演员讲戏时,他常常不由自主地落泪。据瓦西里耶夫回忆,罗斯托茨基曾重复20次拍摄一个场面,每一次都是流着泪拍摄的。这是一部充满感情创作出来的影片。
第二图是2015年俄国重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较于1972版什么改变都没有,连剧本似乎都是一样的,但对女兵经历回忆减少镜头,心理挖掘薄弱些。影响了后面女兵们在战斗中牺牲后造成的冲击度。
整部电影只是更新了跟技术有关的东西,画面变得漂亮和鲜艳了,战斗场面更有真实感。不过影片忠实于小说,忠于战争年代的真实。不过有评论说1972版女兵更漂亮,演技也更细腻。2015版准尉英俊显精明,少了老版中古板憨厚外表下的暴发力。
我主要看的是2015版,一是俄语发音,二是影片完整,老版的在网上一般是片断。
我先看电影后小说,而作品成功是先1969年小说发表后就广获好评,后拍成电影。
同名小说继承了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所开创的从侧面描写战争的传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堪称前苏联战争题材文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前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多是表现大规模、大集团作战的战争史诗,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着重关注到战争中的个体,关注个人的生命与情感。
小说中人物肖像刻画十分简炼。如描绘嘉莉娅瘦小的个儿,鼻子尖头两根麻绳似的小辫,胸部象男孩子似的平坦”。写热尼亚“修长的身材,金色的良发,雪白晶莹的皮肤。一双雅气的眼睛,绿莹莹的,圆的像小碟儿一样”,寥寥数笔,就将人物外貌特征勾勒出来了。
在表现人物心理时,作者采用了抒情的对话、客观叙事和人物内心独白等方式,当丽达受重伤后,准尉内疚地说: “我害了你们,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使她们饮弹而死呢?我怎么回答他们的质问呢?”丽达平静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说?事情是明摆着的,战争嘛,我们是在保卫祖国。”这段对话是对小说主题的高度提炼。
小说夲身就如剧本般写作方式,和对女兵成长经历的描写,让读者更体会战争夺去5位花季生命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也把准尉最后的复仇从情节和心理上都推向高潮。
小说描写生活中女兵的一些个性特点与青春骚动和战斗中的勇敢无畏形成的反差,准尉与女房东的关系,准尉与女兵们的关系演变,女兵之间的一些互动等都有真实生活气息。反映出女兵群体爱美热爱生活的却又能时刻准备赴死的特定时代的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经受残酷惨烈的战火浩劫,他们一共损失了2700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不了这2700万人中的5个人的命运,从而也表现了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和热爱。
二战苏德战场上,大量苏联女兵投身前线作战。以狙击手为例,世界25大着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就是苏联的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她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不仅如此,这些女兵还从事突击工作。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支由1000余名女性组成的女兵突击队在战争期间共击毙1.2万余名德军。如此战绩令人赞叹。由于贡献突出,有上万女兵获得了苏联英雄勋章。
这里黎明静悄悄是向那些为了祖国英勇战斗的女兵致敬的赞歌,小说和电影都是刻画这一主题的佳作。
Ⅶ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用的电影表现手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运用的电影表现手段
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要依赖了形体动作、细节描写、镜头处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强烈,从“静悄悄”的战争中揭示出这五位女战士“静悄悄”的人生历程,展示出个人的命运如何与民族利益紧密相连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影片制造者从平凡中见伟大、从小人物心灵深处挖掘美质的美学追求。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作家鲍·瓦西里耶夫196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前苏联文学界的注目,先后被改编成歌剧、话剧,1972年由前苏联着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夫茨基搬上银幕,并获全苏电影节大奖。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军事题材的影片。影片中没有耗费大量画面去表现战场的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断枝残垣,弹坑累累,而是围绕着“静悄悄”来描写这场黎明前的、微小的连国家电台也不报导的战争,描写这场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和人在战争中复杂的心理状态。那么,影片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怎样通过战争来写人和人的命运的呢?影片在表现这五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的。
首先,电影是一门通过具体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直接诉诸观众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不依赖文字描绘,而是依赖形体动作推动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逻辑发展。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奥夏宁上尉与丽达告别时蓦然回头,深沉缓慢的点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但电影通过闪回特技将其表达出来时,那包藏于其中的相思、担忧、牵挂、期待和信任,不需用任何语言进行描述,便由这一转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德寇搜索这几位战士时,嘉丽娅终于沉不住气,“妈呀”一声惊叫冲出了隐蔽地点,结果倒在了德寇的枪口下,这一“叫”一“逃”将嘉丽娅的胆小、怯懦刻画了出来。在与来犯敌机战斗中,丽达对敌跳机伞兵的扫射,是一个必然反抗的动作,但影片通过丽达睁得愤怒的眼、紧闭的唇,果断刚毅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以及急速迸落的弹壳的镜头,表达出了丽达的沉稳坚毅,对敌人的无限仇恨。为了阻止敌人过河,冉卡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跳进河中去洗澡,坦然自若地面对咫尺开外的敌人,高唱着“喀秋莎”,一副惘然不知的样子,给敌军造成心理上的错觉,放弃了过河,这些细节,表现出冉卡的大胆机智。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她也害怕,由于惊吓,失去了理智控制,尽管时间很短。索妮娅是一位大学生,她好学不倦,整天与诗书打交道,满怀着纯真的诗意去看世界,休息前用充满感情的语调为姑娘们朗诵诗歌,使姑娘们倍受感动,央求她再读一首;战斗要开始那一刻,她还捧着她心爱的勃洛克的诗集,朗诵着“我们是俄罗斯的孩子,没有办法忘怀那一切”,这些细节,始终贯穿着一个字——“学”,她想着战后还要继续上大学,然而,她这一美好愿望随着她的牺牲也消亡了。丽莎在求援的途中快速的“跑”,表现出她紧张焦急的心情;当她不慎陷入泥淖时,那双手的舞动和努力的向上挣扎,表现出她对生的渴望,对美好明天的期待。
其次,影片采用大量画面,用镜头的不断闪回,将人物的战前和战后生活进行比较,以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丽达对丈夫临行时回头那一瞬间的回忆的镜头,不断闪现,表现出丽达在夜深人静时的苦苦相思,同时也通过这个镜头,交代了丽达的家、孩子。由于战争,她失去了家,失去了丈夫,只得将年幼的儿子交给年老的母亲,怀着满腔的仇恨,投入了这场战争。冉卡战前的生活,也是通过快速闪回的镜头表现出来的。她有温暖的家,年轻英俊的恋人,尽管这种关系有些不光彩,然而战争爆发了,她的一家除她之外,均被杀害了,找到了战场上的恋人,影片用一个冉卡流泪的苦笑的脸部特写,表达出冉卡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和见到亲爱的人时的欢喜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丽莎的回忆,说明了丽莎是一个森林的女儿,她有着一个要去读书的美好理想,同时交待了她懵懂的感情波折,然而爆发了战争。索妮娅的回忆,交待出她在战前温馨甜蜜的初恋。嘉莉娅的回忆,交待出她可怜的身世——孤儿院长大的孤儿,这是她怯懦、迟钝、瘦弱、拘谨的根源。在一次舞会上,她认识并爱上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然而可恶的'战争破坏了这一切。
影片中选取的回忆镜头,都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战前生活五彩缤纷,战争却打破了一切,将这些少女抛进了冷酷的现实。但这些回忆镜头所起的作用,决不是简单的交待身世和经历,更重要的是将人的命运和战争联结在一起,将追溯往事和梦想未来联系在一起,影片在表现每一个人的性格时选取的不仅是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也展现了一个长长的历史进程。这些回忆镜头中,表现了不同人物心中相通的地方——爱情,表现了她们不同的爱情遭遇,不同的追求和理解。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花去那么多的镜头来表现她们的爱情,似乎是不协调的,但是在这里所表现的爱情都跟人物的命运休戚相关。爱情常常是性格的转机,命运的转折,爱情跟战争紧密相关,战争破坏和断送了幸福,而复仇的勇气正从其间汲取。
第三,影片对镜头的组合运用,强化了情绪的表达。丽莎求援一节中,采用的是“平行式”的蒙太奇,镜头时而表现出求援途中的丽莎,时而交待准尉同四位女战士与德寇的遭遇战,镜头短促,快速交替,造成了一种紧张情绪,同时也使剧情发展显得紧凑有力。当丽莎穿越沼泽不慎陷入泥沼时,影片用了一组空镜头:森林中寂静无声,一切依旧,只有丽莎的衣服孤零零地挂在枝上。以这无声的寂静,反衬出对影片中人物翻滚不息的强烈的悲怆情绪。在湖对岸阻截德寇一节中,也运用空镜头:湖水平静不起波漪,林中静寂。运用这组镜头,预示片刻宁静之后蕴藏着残酷的斗争。五位女战士都牺牲了,准尉一个人大踏步地前进着,这时在准尉因走路而不断摇晃的脑袋上,同时依次迭印闪现五位女战士微笑着的、娴静的面容,通过这种迭印镜头,将影片中的悲壮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郁、强烈。
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要依赖了形体动作、细节描写、镜头处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强烈,从“静悄悄”的战争中揭示出这五位女战士:丽达、丽莎、索妮娅、冉卡、嘉莉娅的“静悄悄”的人生历程,展示出个人的命运如何与民族利益紧密相连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影片制造者从平凡中见伟大、从小人物心灵深处挖掘美质的美学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