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60到70年代经典电影
刘三姐 半夜鸡叫 小兵张嘎 地道战 鸡毛信
锦上添花
他俩和她俩
72家房客
大李小李和老李(吐血推荐)
儿子孙子和种子
咱们的牛百岁
㈡ 经典的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有哪些
《春苗》、《海霞》、《创业》、《决裂》 、《青松岭》
一、《春苗》
《青松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刘国权、姜树森执导,李仁堂主演,于1974年上映。该片根据河北省承德地区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青松岭生产大队的青年社员秀梅、大愣等人在模范饲养员张万山大叔带领下与破坏生产的富农分子作斗争的故事。
㈢ 六十年代电影有哪些
老电影是一种情怀一种回忆,它带着属于它的年代感见证着时代的成长。老电影就像一瓶拉菲,年代越久远越浓厚,每次的触碰都带来异样的惊喜。今天我们就开一瓶六十年的拉菲,来品尝一番它带来的味道。
1、龙门客栈
该部影片上映于1961年4月,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8.9分。大概讲述的是武士三十郎来到一个小镇,看到两家恶霸在为争夺地盘精彩争斗,弄得民不聊生。三十郎决定设计造成两方拼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故事。整部影片看下来,不论是摄影、配音还是表演都很棒。放到现在也是能收获大票房的影片。并且这部剧不像那个时代的日本黑白武士片那么严肃,而是带有美国西部的游侠成分和喜剧色彩。所以才会被莱昂翻拍成荒野大镖客。经典中的经典。
㈣ 巅峰期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
我认为在巅峰时期的台湾电影和当时的香港电影是不可比拟的!在80年代的香港电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相助,又有众多奇才导演的策划,经典佳作层出不穷,这段时间可谓是香港影坛的黄金岁月也不为过!
比如鬼才导演王晶!这个相比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王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的一个导演,虽然王晶身上有很多标签,赌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 娱乐 。在九十年代,当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剧片里嬉闹耍宝时,这其实是香港电影 娱乐 化的一个巅峰缩影!
接下来再从地位上看,在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可是有着一个“东方好莱坞”的这样一个称号,而香港电影金像奖则是一直用来衡量华语电影的标准!而反观台湾电影,好的电影也有,但和香港电影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次,论经典台湾电影根本不是香港电影的对手,要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都是些《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等.....
最后可以总结出,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悬殊太大了,或者说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个其实很容易看出,也不难回答,在电影领域中,肯定是香港电影绝对优于台湾电影。在6070年代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有所发展,拍的影片各有所长。到8090年代香港电影基本达到顶峰,邵氏,嘉禾等众多香港公司出品了众多的优质的电影。那时候的武侠,枪战,鬼片等等都是很多优质的影片的。一大批的巨星从那时候的香港诞生,虽然台湾也有很多电影,但是拿的出手的一直不多。
我做视频剪辑,往往是发的邵氏电影,嘉禾电影等等港片特别受欢迎,很多的经典情节真的让人记忆深刻,顶峰时期的武侠功夫,枪战动作,赌片,鬼片,爱情片,都是香港片,台湾片很少能拿出手的。就的发的剪辑,大部分电影看起来不真实,有点浮躁,动作设计浮夸,情节有点不太合理,也不太受观众喜欢。
那时候也是发展的顶峰时候,电影也极度繁荣。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化在里面,电影还是拍出来的,还不是慢动作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明星很少有大牌,都是好演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又说跑题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比下香港影片的口碑和票房还有数量,就占有碾压的优势了,根本也不用比。
我觉得俩者不存在可比性,如果硬要对比的话,那我肯定是会选择香港电影。并非我全盘否定台湾电影,而是从许多方面来说,台湾电影确实比香港电影差多了。
首先,从香港电影的 历史 地位和台湾电影的 历史 地位来说。香港电影从上个世纪以来就作为东亚电影的主要出产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金像奖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华语电影的一大重要指标。而反观台湾电影,虽然也有着许多出色的电影。但相比香港电影就要失色太多了。
其次,从电影的经典性来对比。香港电影的巅峰期存在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典电影层出不穷,从以郑伊春、张耀、陈小春、为代表的古惑仔电影系列,以周润发、刘德华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电影系列,再到以林正英为代表的僵尸恐怖电影系列,以及以周星驰、麦嘉、黄百鸣为代表的喜剧电影等等。经典的香港电影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台湾电影虽然也有不少出色的电影,但是由于地区的特殊文化影响,导致台湾电影大多都是描述本土文化的,具有太大的局限性。总体来说,台湾电影确实是比香港电影逊色太多了。
最后,从电影的总产值以及影响性来说。香港电影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我们这几代的华人。而台湾电影由于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是以闽南语为基础来制作电影,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局限了。虽然偶尔也有好看的台湾电影在华语世界传播,但与香港电影的影响相比就差太多了。从总产值上看,香港电影的总产值一直位居华人世界的第一位,台湾电影与之相比差的太多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香港电影的巅峰期比台湾电影的巅峰期强太多了。或者说,是俩者压根不存在可比性。
谢邀回答:
香港电影这几年枯竭得厉害,翻来覆去就是拍警匪片间谍片,看过一部这种电影就好像看过全部一样了。
唯独爱情电影还算得上不错。你要是看大陆的爱情电影和台湾爱情电影,妈的那都是些什么完蛋玩意。
要我说,台湾和大陆的爱情电影都是偶像剧,只有香港的爱情电影才是真的爱情电影。
主要是台湾和大陆把生活拍得太浮夸,不真实。不是香港这类题材拍得好,全靠同行衬托
香港 娱乐 业的发达举世闻名。尤其1997年以前,经历过一个巅峰时期。现在已经是衰势了,不过底子还是很厚。
那时香港 娱乐 事业无论是电影、唱片、电视剧、经理人公司、 娱乐 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电影更是香港 娱乐 业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时期,电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好莱坞,是亚洲的梦工厂,甚至被称作“东方好莱坞”。
这样强大的 娱乐 产业链条,成就了一大批影视歌明星,他们的名字脍炙人口,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几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确实堪称经典。
内地和台湾的 娱乐 业则要稚嫩很多,艺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80年代的香港电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众多奇才的各出其谋,经典佳作层出不穷,实在是香港影坛的黄金岁月。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80年代的电影,我们看的还是比较多的,那个时候影碟开始流行了。你们有租碟的经历吗?那时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如果有新电影上映,我们就回去寻找我们喜欢的电影。我那个时候的经历是一本碟的租金是一元,押金要十元,如果这个影片看的很好,商家会多备几本的。通过影碟,我们认识了帅气的周润发,武打 搞笑 的成龙,还有僵尸片鼻祖的林正英等等。
英雄本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港台影视文化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显着标签。正是它一举开创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剧中小马哥的形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酷的代表。吴宇森更是凭借此片风光无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这部影片反映出来的亲情,友情,生命的意义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体会的到。人生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没有矛盾的知识只能算做是一种权力,可惜,我们都不具有这种奢侈的权力。有的时候,生命只能算做是一种附加品,在必要的时候就应当舍弃。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看你怎样的看待她。在影片中,小马哥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男人的定义:成熟,稳重,责任,执着,超脱和理解。不是理解别人,是理解我们自己。
60年代70年代的台湾电影,应该算是琼瑶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恋为题材。接下来的80年代,台湾电影因为爱情文艺电影的衰落,开始走向疲软之势。此时,电影界的后起之秀也正在长成,他们多为70年代电影制作队伍中的编剧,场记,或是摄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拿起台湾电影的接力棒,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与敏感,开始走向电影发展的 探索 道路,掀起了一股为期30年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这其间的代表人物为侯孝贤和杨德昌,以及为国际影坛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说法,侯孝贤是中国的,传统的,感情饱满而丰富的;杨德昌是西方的,现代的,感情冷静而内省的。而李安则游刃于他们之间。
侯孝贤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没有留学经历,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台湾本土的人文气息与乡土清香,正是后来台湾小清新电影诞生的一个前奏。
杨德昌先生的电影风格更具有后现代派感觉,这与他所处的年代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杨德昌出生于1947年,大学时期正是各种新思潮涌动的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后来求学于美国)也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幼年时期深受日本文化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比较小众化。
而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从小又生活在书香门第四代同堂的旧式父权家庭中,使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后来求学于美国,艰难地谋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这两种文化的精髓,创作出了一篇篇温情款款同时又紧紧契合时代脉搏的电影。他的作品,更为大气包容,同时也更有现代气息,所以能够感觉上杨德昌先生的作品太过于尖锐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贤,而不太熟悉杨德昌的主要原因吧,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理解。
纵观其发展史,香港电影无疑成就最高。
台湾电影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整体来说影响力有限的“文化输出”上。其实在本世纪以前,台湾电影,主导的都是政府,台湾电影长期以来作为香港电影的主要出口市场被压制得体无完肤,成功的商业化作品寥寥可数,直到08年的《海角七号》才开始迎来一点转机。
而香港电影方面,从上世纪电影工业引入,至二十年代默片、三十年代有声片、战争时期涌入的上海电影人主导的黄梅调电影,以及后来的全粤语电影,整个电影工作发展有条不紊,大公司、技术、人才、设备亦逐渐完善。70年代末的香港电影业的“新浪潮”虽未形成商业上的成功,但储备了一大批成熟的导演,终于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迎来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80年代,香港电影无论产量、票房、还是质量,艺术性均创造出惊人奇迹,是少数能在好莱坞庞大势力下任然能够茁壮成长的电影基地,电影总产值一跃为世界第二,更作为亚洲第一电影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当时在香港以及附近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不论戏院还是影带租赁市场香港电影皆地位非凡。
香港电影最大的成功在于以商业市场为导向,注重迎合观众口味,因此能用成熟的类型片打开市场。最经典的如70年代的李小龙与80年代的成龙,洪金宝共同带的吹袭西方电影市场的功夫热,以及针对华语市场的警匪片(成龙,周润发)、喜剧片(许冠杰、周星驰、黄百鸣)、古装武侠片(王祖贤、林青霞)等等。
当然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由盛转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香港电影曾经创造的伟大成就,台湾电影从未有过,现在看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拥有。
电视剧的话是台湾,电影的话是香港
文艺片台湾的不错,武打枪战片还是香港很好的呢。
编剧的话台湾出了不少人才,导演的话香港大师不少。
很多台湾资本的片子都是挂名香港公司出品的呢,因为台湾政治原因不好挂名在海外推广的呢。
但是片子在海外拍摄有黑 社会 骚扰,明显台湾黑帮更给劲一些的呢,在海外发行受阻跟发生很多外交问题,都是台湾沟通的多吧?
没办法比,香港拍黑帮,武侠,台湾拍剧情文艺片,香港出了徐克,杜琪峰,王家卫,台湾出了杨德昌,侯孝贤,李安。都是话语电影的骄傲。
㈤ 6070后退休时间表
2022渐进式延迟退休什么时候实施?2022延迟退休时间表划分新标准
一、延迟退休年龄怎么算?
我国现行职工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按“迟退休一年增加3个月”的例子,推算出延迟退休后的退休年龄计算公式:
女职工退休年龄=50+3×(50+出生年份-2021)/12
女干部退休年龄=55+3×(55+出生年份-2021)/12
男性退休年龄=60+3×(60+出生年份-2021)/12
二、1974年能赶上延迟退休吗?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的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就是说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达到法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先把这项方案公布出去,但方案的实施时间至少要在5年以后,给大家一个心理的预期。
比如公布了延迟退休,5年以后才可以实施。比如我是55岁退休,5年以后实施也就是55岁零两个月退休,明年的人可能就是55岁零6个月退休,就是这样一个心理预期,渐进式的。所以这个方案就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首先就是对于1974年出生的男性要赶上延迟退休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如果是在1974年出生的话,那么在今年的话已经是45岁了,那么如果是女工人的50岁退休的话,那么在2024年的时候女性也就已经是达到了退休年龄了,那么如果是男性的话,那么退休是在2034年。2024年开始实施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可能性不大,而2034年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可能性比较大了。
总的来说,对于1974年出生的人来说,在今年才44岁,能不能够赶得上延迟退休的这一个方案是谁也说不准的。
㈥ 生活在农村的6070后老了,如有人召集集体养老,你会报名吗
生活在农村的6070后,如有人召集集体养老,你会报名吗?
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对于农村的6070后,现在50多岁,还有劳动力。现在如有人召集集体养老,如果是我我不会报名。
第一、如果集体养老,你身边虽然都是同龄人,有共同话题,但是感觉整天面对,心情不会太好,没有新鲜感。
第二、如果集体养老,没有经济收入,让孩子负担养老费是不行的。那样会给孩子增加生活负担,对孩子的家庭不利。
第三,农村人都有自己的院落和土地,现在农村人种地都机械化,种地养老也不错,
所以说如果我是6070后,如有人召集集体养老,我是不会报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感谢你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谢谢。
我就是70后,如果是我,只要生活能自理,我是不会集体养老的,每天面对的都是心情不好的人,你的心情也好不了哪里去。70后农村人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农村养老
我是农民小小赵,我为农民代言。
如果有人召集集体养老,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见得会有许多人答应。如果让我现在回答,我还真不确定。为什么呢?
1:集体养老是什么性子的?
是有新建的养老院吗?里面有医生,有做饭的等相关人员。还是说只是简单的把老人们集中在一起,请个人给做饭,或者老人们自己做饭。还是说一日三餐在一起解决,其他时间依然自由活动,睡觉还是各回各家?
2:要过农民心里的一道坎
许多农民老了,有儿有女,虽然不在身边照料着,他们依然有能力自己独自生活。在我们那里也有敬老院,在前几年凡是年龄达到60岁的,没有儿子的可以去敬老院养老,完全免费。有许多满足条件的,并没有去,因为他们还有女儿,如果去了自己会看不起自己,还会让别人笑话,说嫌弃话。
同样的道理,集体养老人们也会产生这种心里,如果孩子孝顺,你为什么要参加集体养老?
3:对于农民来说七十来岁干农活很正常
农民养老?现实问题是农民想养老,但根本停不下来。你可以到农村看看,现在在地里干农活都是多大年龄的?至少60%的年龄在50岁以上,你再看看60岁的有多少还在地里干农活,70岁的有多少还在地里干农活,不说100%的吧,也得有80%以上。
现实就是这样,农民想养老,但是脱离不了土地,他们要一直干下去。
或许,我们更应该先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让老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而不是活到老干到老。
朋友们好,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现在的6070后年纪在五六十岁,最大的应该在70岁左右!而在农村70岁左右的老人身体还算可以的!
像这个年龄段的农村老人,自己还能动,能做饭,干什么还觉得可以,在农村喂鸡喂狗的,种菜养花的,所以是不会选择组团养老的!
但是过了70岁之后,自己不愿做饭了,会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一个养老院,既不用为做饭熬汤而发愁,还不会因没人聊天而寂寞!
现在的人都想开了,子女都不身边,或者是在身边的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是孩子们不孝顺,只是做父母的不想拖累他们,相约一起去一个养老院,老人不会觉得孤单寂寞,子女们也会非常的省心,只是没事时多去看看老人!
一般的养老院都会配有医务室卫生员,老人们有个小毛病是不用愁,大毛病会通知儿女去大医院,给儿女解决的很大的后顾之忧!
我是70后,将来就准备用这总方式养老!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需要多攒些钱,到时候约上几个能谈得来的好朋友,组团养老!
我是农村巧红姐,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朋友们有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欢迎评论区说说!
生活在农村的6070后老了,有人召集集体养老我觉得是件好事,首先是赞同的,可是真报名去了有很多后果之忧。因为这个年龄段人群应该处在50岁左右,老实说,淡养老还早,还要为家庭继续不断地付出,有的甚至还是顶梁柱,女人也要帮子女带小孩,在家得洗衣做饭,城里人我都觉得很少,更何况是农村人,第一经济方面农民收入低,养老肯定要交费用,不管多少,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子女也是很少人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年龄去养老院,父母是他们的依靠,或多或少可以帮他们分担一些事情,当然现在说的是召集养老,并不是进养老院,召集养老可以理解成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 娱乐 、休闲、活动、学习等多方面交流,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 健康 状况既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可以在召集中心体验老人们的生活感受,自由自在,一举两得,对自己的身心又有个非常好的状态,何乐而不为,还可以在里面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喜欢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画画的画画,, 娱乐 的 娱乐 等等,丰富多彩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环境,真是这样的话我第一个会去报名参加。
生活在农村的60、70后老了,如有人召集集体养老,你会报名吗?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我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60、70后进入生育期,但正好遇到计划生育,大多数都只能生一胎。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很多都面临赡养两代老人抚养一代子女的状况。所以, 社会 养老是今后的常态。
我有个亲戚62年生,今年58岁,上面还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下面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面临四个老人怎么赡养?所以,只能靠 社会 养老。
如今的农村,60到70岁还能干活,不需要孩子伺候,70岁以后,村里有老年灶,一天只交3块钱,管饱吃,其余的由民政局补助。
现在,我们当地农村也建立了养老机构,有政府办的,也有私人办的,费用也不是很大,七八十岁以后可以进养老院安度晚年。
总之,60、70后老了,如果有人召集集体养老,要看他收费如何,也要看你的经济情况能否承受,如果收费合理,你的经济情况良好,还是应该报名。
对于60后来说,我现在还不考虑这个事情,能干的动,就力所能及的干点,只要坚持再做十年的事情不成问题,找点事做对身体也有好处,趁自己能干时存点积畜,把我们老两口的生活按排好,就心满意足了。至于以后不能干了,我想几个孩子不会不管的。
70后的我们,大都出自农村,对农村有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感情,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那里有我们的根。
当年,随着年龄增长,大部门人陆续走出了那个熟悉的村庄,其中一部分人下海经商,有的后来还成了老板,在县城、市内定了居,一部分人漂泊到他乡,在一些工厂里当上了工人,成了异乡人,有的到城里当了农民工,居无定所,还有的通过读书,在各地城市扎下了根,有了固定的工作和家庭。只有一少部分人留下来,坚守着我们曾经的乐园——故乡。
如今,那一缕缕炊烟,那一阵阵春风,那 一条条小路,那一棵棵果树,那一片片树林,那一浪浪稻田,时刻在脑海中浮现,耳边也似乎时常听到家乡的一声声呼唤,好像是母亲在喊孩子回家,好像是落叶徐徐坠落于树根,好像是一颗悬着的心慢慢在复位......
朋友,不管你现在的生活好不好,只要你漂泊在外,就一定会和我一样,不自觉地思念家乡。
不忘初心,当年毅然决然的走出去,有多少人就是为了自己到外面多赚点钱,然后回来养老。
那么现在,等你退休了,等你年纪大了,你是否会放下一切的负担,和家人一起,退出红尘,叶落归根,回到生养你的地方,过安逸日子的想法?
这种集体抱团养老模式应该是方向。 社会 发展趋势正在向这方面靠近,也是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 进步的表现。年轻人工作生活 社会 压力大,照顾老人孩子分身乏术,只有这样才能兼顾。
虽然自己是80后,但换作自己,应该不会选择集体养老。
农村有自己的院子,老了可以养点花,种点菜,每天把屋子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没事可以去种点地,当作消遣,种出来的瓜果蔬菜都是新鲜的,无公害,在自己家应该更自由一点,这多好。
等女儿长大了,想回来随时就可以回来,一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的,更有家的味道,虽和老公吵吵闹闹,但也不愿分开,因为这才是一个家,所以不会去过集体生活。
㈦ 有哪些至今为止都无法超越的tvb港剧
我认为《大时代》这部1992年播出的电视剧,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部云集众多演技派郑少秋、刘青云、等等着名的港星。虽然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现在来看这部经典的老港剧,还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83版《射雕英雄传》这一版的射雕英雄传可以说是6070后心中永远经典的港剧,黄日华和翁美玲饰演的郭靖和黄蓉是最还原原着的。这部剧在当年播出的时候,实现了万人空巷的场景。这部剧承载一代人的记忆,即便后来翻拍过多版射雕英雄传,但是怎么都无法超越这版的人物和剧情设置。尤其是翁美玲英年早逝,给影迷留下了遗憾,这部遗作也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1995版《神雕侠侣》,古天乐饰演的杨过,嫩的可以掐出水来,那时候的白古绝对不是“平平无奇的少年”,帅出天际!相较于黄晓明油腻版杨过,古天乐版本的杨过演出了少年的稚气和痴情。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仙气十足,居中任何一个形象至今都没法超越。“亚洲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在八九十年代里影视行业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那个时候热播或者上映的影视作品都能够获得观众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可以取得口碑收视、票房双丰收。而今天笔者就给大家盘点至今难以超越的五部港剧,可以说部部都是经典,甚至夸张点说,看完榜首其他都是浮云。第五部《天龙八部》豆瓣:9.0主演:黄日华 / 陈浩民 / 樊少皇剧情点评:这一版本太经典了,TVB太会拍了,虽然服化道照现在水平来看很朴素,但这些东西不过锦上添花罢了,最重要的还是对剧本的改编拍摄手法,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融入,至少这一版本做到了很好。倪匡把阿紫写瞎了真是太快人心,太讨厌阿紫了,不使坏痴心爱乔峰的时候又觉得是个被成长环境影响的悲剧人物,诶,可怜我的乔帮主,北宋时代真是一团乱。除此之外,主题曲《难念的经》节奏让人窒息,歌词让人惊叹,意境让人拍案叫绝!就算降龙十八掌学会了,这首歌也学不会。第四部《神雕侠侣》豆瓣:9.2主演:古天乐、李若彤剧情点评:小时候超级喜欢看《神雕侠侣》,甚至还拿了录音带来录电视的声音,买了很多贴纸。 最喜欢李若彤的小龙女和古天乐的杨过。 里面每首歌每一个音乐都非常喜欢,心目中最好的《神雕侠侣》版本。而且这部剧选角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位主演与角色贴合程度实在太高,堪称完美,“一见杨过误终身”我本是不信的,但放在古仔身上就合理了。不过,我最爱的大概是郭襄,她年龄尚小,精灵古怪,又侠肝义胆,忠义仁厚。据说她从此终身未嫁,后来开创峨眉一派,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第三部《射雕英雄传》豆瓣:9.2主演:黄日华、翁美玲剧情点评:tvb永远的武侠经典,80年代拍出这样的片实属难得。这应该是云集最多大咖的香港电视剧了吧?主演有当时的无线五虎中的黄日华、苗侨伟,配角有吴孟达、秦沛、曾江、谢贤这些老戏骨,就连龙套都是周星驰、吴镇宇、欧阳震华,导演是杜琪峰,监制是王晶之父王天林,武术指导程小东,导演助理鞠觉亮,就连三部的主题曲词作者都是黄沾,这就是港片黄金时代的半壁江山吧,试问哪部片能与之媲美呢?最喜欢的还是翁美玲演的黄蓉,简直演活了,感觉就是小说中走出来的黄蓉,难怪也是金庸最满意的黄蓉了。第二部《上海滩》豆瓣:9.1主演:周润发 / 赵雅芝 / 吕良伟剧情点评:看了1983年上下两部剪辑电影版,再回来看看1980年的原剧集版。果然,时间充裕的话,看剧版才是打开《上海滩》更好的方式。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和化妆技巧的年代,一部戏的成就完全靠着演员出色的技巧和情节的紧凑。每个表情的细节都如此到位,即使整部片子的配乐只有一首,也足够。经典中的经典,才让人年年都变换着形式的翻拍,却无法超越。最后,不得不承认,发哥的许文强估计是难有人超越了,还有冯敬尧。他们才是现实里人物的真实状态,亦正亦邪,不黑不白。第一部《大时代》豆瓣:9.3主演:郑少秋 / 刘青云 / 蓝洁瑛剧情点评:经典不愧为经典,港剧心中No.1。断断续续终于看完,戏剧冲突很强的一部剧,很能带动观众情绪的一部剧。这部剧最厉害的就是塑造了丁蟹这一神奇人物,最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是指控丁蟹的庭审和方家三姐妹相继被害死的部分,后面的剧情就开始有点放飞自我了,各种不合理。憋屈了39集,最后复仇就只有十分钟。但总归瑕不掩瑜,值得高分。配得上这个剧名,浩浩荡荡的长篇悲剧。总之,称得起是一部无可复制的经典,现在看依然津津有味。至今难以超越的五部港剧,你看过哪几部?
㈧ 老电影 月亮不在水中有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是哪一年上映的啊在线等
月亮跟着星星走(1995)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大全
搜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大全(1947—1999) - 影评求片 - 6070后 - Po...
情人假日酒店(1999)
生态养殖(1999)
最后的猎鹿人(1999)
北侠欧阳春(1999)
二亮浪漫曲(1999)
给您道喜啦(1999)
眷恋(1999)
流泪的野樱花(1999)
男妇女主任(1998)
竞选村长(1998)
愁眉笑脸(1998)
丑汉和他的俊媳妇(1998)
塬上的太阳(1998)
无言的界碑(1998)
农村鼠害防治(1998)
世纪约会(1997)
旭日惊雷(1997)
白山黑水(1997)
灯塔世家(1997)
金色的草原(1997)
撼天雷(1996)
红盖头(1996)
红月亮(1996)
半个世纪的辉煌(1996)
毕业交响曲(1996)
喜莲(1996)
征服死亡地带(1996)
走入险区(1996)
青年刘伯承(1996)
如血黄昏(1995)
女警神威(1995)
霹雳神鹰(1995)
生死警探亡命匪(1995)
太阳有耳(1995)
天国逆子(1995)
挑战者(1995)
铁血情仇(1995)
主仆历险记(1995)
张鸣岐(1995)
月亮跟着星星走(1995)
浴血追杀情未了(1995)
敌后武工队(1995)
风流女杰(1995)
和爱一起长大(1995)
九香(1995)
狂情丈夫(1995)
魔鬼部队(1995)
警官崔大庆(1995)
跨国劫杀(1995)
浪子街(1994)
留村查看(1994)
木兰传奇(1994)
没毛狗(1994)
金客.商客.镖客(1994)
花旗小和尚(1994)
婚外恋者的奇遇(1994)
火狐(1994) THE SPARKLING FOX
飞天蜈蚣(1994)
复活的罪恶(1994)
傍晚她敲开我的门(1994)
痴男怨女和牛(1994)
这辈子不欠你(1994)
真假幽默大师(1994)
斩虎屠龙(1994)
追捕野狼帮(1994)
小飞侠(1994)
小鸟(1994)
舞马(1994)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1994)
秃探与俏妞(1994)
天地人心(1994)
生死关头(1994)
四大天王(1994)
千年梦(1994)
人鬼之战(1994)
杀机四伏(1994)
青铜狂魔(1994)
秦淮大缉毒(1993)
人与神像(1993)
炮兵少校(1993)
势不两立(1993)
双枪假面人(1993)
神州第一刀(1993)
摇滚杀手(1993)
一夜惊险(1993)
血染桃花水(1993)
血色玫瑰(1993)
追逐死亡的人(1993)
钟馗(1993)
鸳梦惊魂(1993)
早春一吻(1993)
带枪的歌女(1993)
白猫(1993)
关东太阳会(1993)
黑花杀手(1993)
绝杀(1993)
军列杀出重围(1993)
梅花公馆(1993)
满州虎行动(1993)
谋刺关东王(1993)
恐怖拳王(1993)
离婚喜剧(1992)
路神(1992)
谋生奇遇(1992)
玫瑰的梦(1992)
末代响马(1992)
美的诱惑(1992)
蒋筑英(1992)
黑色25(1992)
黑色闪电(1992)
俄得克血洒(1992)
甘泉村的风波(1992
㈨ 《大宇宙gogo》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宇宙gogo》(陈坤/周赟/徐晴/夏雨池/班宇/btr/独眼/Darth_Coco/高雅/Lo/玛鲨苗酱/Ryan/水母/糖匪/烟囱/赵人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1tHAkqTK8NhSSRFzKhAYcg
书名:大宇宙gogo
豆瓣评分:8.0
作者:陈坤/周赟/徐晴/夏雨池/班宇/btr/独眼/Darth_Coco/高雅/Lo/玛鲨苗酱/Ryan/水母/糖匪/烟囱/赵人秀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gogo
原作名:大宇宙
出版年:2015-12-12
页数:236
内容简介
★地球人,请收好这封太空派对的邀请函!
宇航员、天文学家、陨石猎人、艺术家、科幻作家、音乐人、暴风兵、外星人……他们已从各个地球角落出发,与你共赴宇宙尽头的盛大狂欢!
★覆盖报道全球超过22个地区的宇宙幻想,深度访谈记录包括NASA前宇航员焦立中、航天计划尖端学者叶永烜 、科幻作家刘慈欣、多领域的前卫艺术家、资深陨石猎人、民用航天推动者、航天城建设者、星战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为什么我们要仰望星空?
★陈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锋思考,全球视野,一手资料,前卫设计
★引领青年阅读新浪潮,一本耐读、精美、收藏级的时髦杂志书
喜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的归途是星辰大海。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从古至今不曾停歇。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登月成功,将人类的太空梦想正式点燃。从太空竞赛、冷战结束到今天全球瞩目的航天新闻、风靡一时的科幻电影、小说,甚至艺术领域的太空审美,地球人的“太空热”几经沉浮,经久不衰,日益深入流行文化和人类的日常生活。
《大宇宙》从登月时刻开始,多角度、多面向地深度报道、记录、解析当代人的宇宙探索梦想,即有穿行太空的宇航员、天文学家、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也有对宇宙抱有强烈好奇并以此为灵感创作的年轻艺术工作者,更有勇敢的陨石猎人、狂热的科幻影迷……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为什么我们要仰望星空?
★行走gogo
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关注报道当下年轻人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gogomook 系列杂志书
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网上书店及全国实体书店、机场书店均有发售。
★gogonews 微信周刊
常读常新,欢迎订阅。(wechat ID: gogo_news)
作者简介
gogo makers:
出品人 陈坤 费勇
总编 陈坤
执行主编 周赟
编辑顾问 卢燕珊
编辑 徐晴 夏雨池
特约记者 Platinum(东京)
英文编辑 郑牧青 孙名梓
责任编辑 王晨曦
gogo writers(a-z):
班宇
网络化身“坦克手贝吉塔”的乐评人、文字作者,常居沈阳的出版行业工作者。
Btr
作家、译者、专栏作者、书评人。曾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迷走•神经》等,译有《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保罗•奥斯特着)等。旅行专栏刊于《名汇》杂志。微信公众号意思意思(petite_mort)
独眼
本名叶扬,建筑评论人,媒体从业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受过五年建筑设计专业训练,做过数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版小说《比如,单身》《胖子》《通俗爱情》《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等。
Darth_Coco,漫画作者,插画师,翻译兼撰稿人。《星球大战》资浅爱好者,501军团的常年亲友,一名预备役绝地。
高雅
城市研究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师。
Lo
资深撰稿人,现居北京。游走于香港、北京两地的文化传播者,曾经工作于香港《号外》杂志,目前从事文字和影像传输工作。
玛鲨苗酱
玛莎与苗酱的两人制作团队。短片、摄影、撰稿作品见于Lens、《财经》、《私家地理》、《南风窗》等媒体。2015年发布多媒体项目《从黑夜到白天:中国同性恋首次群体出镜》,目前主要参与类型片剧本开发与制作,同时正在完成纪录长片《黑夜王国编年史》。
Ryan
懒人插画师,目前漫画画得比插画多。灵感均来自日常发呆。
水母
文化女青年,笔耕不辍的非文字工作者,三心二意的剧场工作者,冷门文化痴迷者,微信公众号水母小星球通信(jellyfishdiary)
糖匪
独立幻想作家。作品发表在《科幻世界》《上海文学》。代表作《黄色故事》《八月风灯》《面孔》。2013年起,短篇小说陆续被翻译到国外发表,并被收入当年的”美国最佳科幻年选”以及《世界科幻选》。
烟囱
真名彭撼,湖北枝江人,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叙事癖和乞丐出版主编。
赵人秀
大家都叫她cab,创业者,鼓手,18流导演,达摩朋克。住在北京,心在宇宙。
gogo interviewed(a-z):
Alexandra Lethbridge
毕业于布莱顿大学的摄影专业,目前就职于英国摄影杂志Photoworks。作品《陨石猎人》入围2014年法国Aperture Foundation Paris Photo First Photobook奖项,同时也是英国FORM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5 Clifton Cameras 奖项得主。
陈熹
工作生活于北京。1985年生于武汉。2008年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学专业,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现为自由艺术家,作品范畴包括绘画、动画、装置、写作等。
Christine Anderson
美国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CEO,曾经供职于美国空军超过三十年,担任美国空军菲利普斯研究室航天研究部主任、组建航天飞行器研究部门等。
大垣美穗子
艺术家,1995年在日本爱知大学学习艺术与音乐,199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习雕塑,2003年成为教授Klaus Rinke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在日本京都开办个展“永恒的瞬间”。
DZ
本名张锷,1969年生的上海人,中国第一代星战迷,501中国驻防军的第二任指挥官。
Geoffrey Notkin
电视节目主持人、制片人,作家,陨石研究者,音乐人,出版人以及摄影师。他研究的领域包括地质学、天文学、文学、摄影和设计等,还是Aerolite Meteorite公司(向世界各地相关机构及陨石爱好者提供陨石标本收藏、研究)的总裁。代表作品有纪录片《How the Earth Was Made 》(2007),《Meteorite Men》 (2009)。
洪涛
旅游行业从业者,机器人爱好者,星球大战501军团中国驻防军成员(TK60708)R2D2中国制造者俱乐部发起人。正在制作的R2D2基于ROS机器人操作系统,搭载激光雷达、惯导等传感器,实现人脸识别、同步定位与建图及路径规划等功能。并实现与人交流,自主导航 。
焦立中(Leroy Chiao)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资深航天员、工程师。1994年7月8日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升空;1996年1月11日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STS-72任务并进行舱外活动,成为首名进行太空漫步的华人;2004年10月13日,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升空进驻国际空间站并担任站长。在他15年的航天员生涯中,四度升空,六次太空漫步,太空停留总时数达229天7小时38分5秒,离舱太空行走累计36小时,是在太空一次性停留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之一。
刘慈欣
高级工程师,首位获得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文学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连续九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入围“2014 中国好书”。2015 年,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成为亚洲首位“雨果奖”获得者。
李剑鸿
噪音及声音艺术家,从1990年代末开始制作音乐,中国大陆实验音乐的先行者,推出近30张个人、合作和合集作品,发行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比利时、俄罗斯、法国和香港等。2004年在参加巴黎“白夜”艺术节上被声音艺术家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称为“中国最好的噪音艺术家”。
Scott Loxley
国际星战COS迷组织501军团成员。2013年11月,47岁的他离开墨尔本,扮成电影《星际大战》中的“帝国风暴兵”一角,徒步环行澳洲18个月,为他家乡的墨尔本蒙纳士儿童医院筹得11万澳元善款。每年将有300名儿童在他捐赠的新医疗器械的帮助下得到治疗。
Starlab (Barahat)
电子音乐制作人,生于印度新德里,活跃于世界范围内的Psytrance音乐舞台,足迹遍布美国、葡萄牙、泰国和尼泊尔等地。目前签约于印度首屈一指的音乐厂牌Digital Om Proctions。
童发强
80后,陨石爱好者,受父亲影响成为陨石猎人,虽年轻已入行八年。
Tom Eitler
城市土地研究所(ULI)副主席,城市规划师。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拥有超过25年的从业经验,专业于城市综合改造,历史保护、交通系统规划等。
韦玮
化身Vavabond的实验音乐人,2006年与李剑鸿组成“迷走神经”音乐组合。
叶永烜(Ip Wing Huen)
天文学家,曾任职于马克斯普朗克高层大气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太空计划室首席科学家,现在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与太空科学研究所任教,并于澳门科技大学出任特聘教授。1982年和法国科学家Daniel Gautier、美国科学家Toby Owen向NASA与ESA提出探测土星系统的计划,即现在的卡西尼-惠更斯号。2009年NASA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务荣誉勋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小行星18730 (18730 Wingip,叶永烜小行星)临时编号1998 KV7,于1998年5月23日由美国洛厄尔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寻计划发现,以叶永恒先生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