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演员高加林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演员高加林

发布时间: 2022-12-07 03:18:50

‘壹’ 分析《人生》中高加林在奋斗的路途上做错了吗为什么

不能说高家林做错什么了,但是高加林确实比较自私。而且他运气也不好。所以最终落得一无是处。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1)老电影演员高加林扩展阅读:

《人生》中饱含的浓郁情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赞美也是其艺术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学作品的神力不仅在于晓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灵中的震撼和激情。

路遥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使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表面上,路遥似乎在带领我们观察一座座陕北农村的现实村落和客观生活,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

‘贰’ 老电影《人生》的男主角是谁演的

导演吴天明、男主角周里京(饰高加林)、女主角吴玉芳(饰刘巧珍)

‘叁’ 回顾老电影:1962年八一电影厂《槐树庄》,导演:王苹

《槐树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62年摄制的电影,导演王苹因此而获得1963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该电影还获得了故事片荣誉奖。

导演:王苹;编剧:胡可;摄影:蔡继渭

主演:胡朋( 郭大娘 )、孔芮( 刘老成)、葛振邦(刘根柱)、车毅(老成婶)、姜则善(老田)、安琪(黑妮)

土改运动中,农会干部郭大娘(胡朋饰)率领穷人们分了地主崔老昆(赵启明饰)的财产。

崔老昆咬牙切齿地记住了被穷人平分财产的日子——十月初三。

崔老昆的儿子崔治国(孙启鹏饰)对自家被平分极为不满,回到槐树庄向乡亲们兴师问罪。

郭大娘和老田(姜则善饰)对身为革命干部的崔治国袒护自己的地主家庭,阻挠土改的行为非常反感。

老田对郭大娘说:土改只是革命的一小步,以后的事情还多着呢!

老田要回部队参加大反攻,他告诉大娘和乡亲们,胜利后还会回槐树庄来看看。

李满仓(高加林饰)趁李老康走投无路,买了他家的地。郭大娘百般劝阻无果,李满仓执意买了下来。

郭大娘批评刘老成(孔芮饰)翻身后忘了本,连会都不参加。刘老成说:反正走到 社会 主义肯定拉不下我。

郭大娘听到刘根柱告诉自己儿子牺牲的消息,如雷轰顶,心如刀绞肝肠欲断。

李满仓对劝他入社的人说:“合作社要是天天吃白面,喝香油,我就入社!”

到县里开会时,郭大娘汇报合作社的情况时,县委书记老田让她多做刘老成的工作,以带动更多的人入社。

刘根柱(葛振邦饰)因为他爹不入社,跟他爹刘老成关系很僵。

郭大娘对刘老成说:“别说入社有好处,就是没好处,为了群众利益,咱们党员也该带头!”

县里给槐树庄派来了拖拉机耕地。

崔老昆听着门外拖拉机马达的轰鸣声,满怀仇恨和绝望,一命呜呼。

郭大娘仔细翻看着崔老昆的账本,上面清楚地记载着被分土地的数量和对组织者的切齿仇恨。

郭大娘拒绝了崔治国给他爹摘掉地主帽子的请求,斥责他从土改到现在,没起过一点好作用。

鸣放开始后,崔治国回到家乡,串联一些人想把郭大娘整下去,把合作社搞垮。

刘老成少报产量,私分瞒产,受到郭大娘的批评后还不服气。

在崔治国的策划和怂恿下,李满仓等人向郭大娘发难,逼她下台。

刘老成瞒报产量,欺骗国家的行为,遭到党员们的批评。

槐树庄重新进行选举,郭大娘又高票当选为高级社社长。

郭大娘要去北京参加群英会了。乡亲们都为她能见到毛主席感到无比高兴。

胡朋,原名初韫诚,1937年开始在上海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50年,出演《钢铁战士》,凭借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她另外还出演过《智取华山》《回民支队》《烈火中永生》(饰演双枪老太婆)《反击》等。

‘肆’ 请问由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中的高加林,巧珍和黄亚萍的扮演者分别是谁谢谢!

人生 1984
导演:吴天明

编剧:路遥

主演:周里京、吴玉芳、李小力

摄影:陈万才、杨宝石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简介: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

演员:

贾六(高玉德)
周里京(高加林)
王兰(加林妈)
高保成(德顺爷)
李小力(黄亚萍)
穆牧(克南妈)
薛白(巧玲)
乔建华(张克南)
高家林(刘立本)
田维熙(马栓)
于忠义(高明楼)
温谦(马占胜)
薛建设(巧英)
吴玉芳(刘巧珍)

‘伍’ 他比陈道明张铁林红得早,却因妻子被杀淡出圈子,如今成大学教授

文/娱文娱视

§01

着名女主持人陈鲁豫曾这样评价本文主人公:“他是八十年代最红的男演员,可是当年喜欢他的观众会发现,好像这些年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很想知道如今的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这里的“他”,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荧幕男神——周里京。

作为“八十年代最帅小生”,周里京英俊中透着阳刚,潇洒中带着自信,虽然现在陈道明、张铁林比周里京有名,但他红得却比他们早。陈道明1978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做演员,直到1985年,才因电视剧《末代皇帝》成为着名演员,1990年《围城》让他爆红。

张铁林成名更晚,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电视台演员剧团,虽参与了不少影视剧的拍摄,但直到1997年,才因在《还珠格格》中饰演干隆一炮成名。

而周里京则不然,1983年,他就凭主演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获第二届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1984年凭主演的电影《人生》获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以及美国艺术科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赵蒙生,《人生》中的高加林,早已奠定了他在影视界的实力派地位。

§02

周里京,1954年12月1日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浙江绍兴。他是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而且他还是因形象分满分而被录取的状元生。他所在的班,培养出了张铁林、张丰毅、沈丹萍等明星大腕。

1980年,周里京搭档王薇主演了电影《年轻的朋友》,饰演对越反击战 汽车 排长郑冰,开始走向银幕。之后,除主演《高山下的花环》《人生》外,还在《夜上海》《我们的田野》《南方有佳人》《肖尔布拉克》等影视剧中有精彩表现。1985年,周里京凭借主演的电视剧《新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周里京堪称“女神收割机”,他和八十年代众多女明星都有过合作,如和林芳兵合作了《我们的田野》,和朱琳合作了《逃港者》,和沈丹萍合作了《夜上海》,和吴玉芳合作了《人生》等等。

§03

人生难测。当年那个异常火红的明星没落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痛心的过往——因妻子傅春英被抢劫杀害惨死家中,他淡出了影视表演圈,这成了他本人一生不能承受之痛,也成了众多影迷深深的遗憾。

出生于1956年的傅春英1970年6月进入甘肃省歌舞团任舞蹈演员,曾主演舞剧《小刀会》《沂蒙颂》等。周里京与傅春英相识于1973年,经过十年爱情长跑,1983年两人结婚,婚后生下了女儿金金。为了追随周里京,傅春英牺牲了自己的表演事业,调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形体课、舞蹈课教员。

这个三口之家是多么让人羡慕啊,然而,命运却是残酷的。1994年7月6日,傅春英在家中被不法分子入室抢劫杀害。当时,周里京正在西安拍摄电影《死亡预谋》。

妻子的突然被杀让周里京备受打击,甚至他被怀疑是罪犯让人监视了三天。接下来的两年,他没有接任何戏,而是全身心地照顾失去了妈妈的女儿。但阴影从未在他心头消失,他说“最看不得别人把水果刀打开”。悔恨与痛苦常常让他自责,“如果我在家,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这件事,成了周里京心中永远的痛。

§04

虽然阴影时时盘旋在心头,虽然放不下故去的妻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周里京慢慢从伤痛中走了出来。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他曾说“能从那段不幸的日子熬过来也是荣幸。”

后来,周里京遇到了崇拜他的军人张巍,一个善良的女人。刚开始的时候,周里京的女儿金金对张巍十分冷淡,周里京不断创造机会,让这对母女之间逐渐拉近了距离,最终女儿真心地叫了她“妈妈”。

张巍曾为丈夫写过一篇文字:周里京就是这样一名有着普通人最朴素 情感 的人,我跟他在一起生活得踏实而随意……我会和他手牵手,一起走完风风雨雨的人生道路,让他那颗受过伤害的心不再寂寞。我要用女人的温柔,温暖他的一生……

近年来,周里京开始慢慢出现在银幕和荧屏上,但更主要的还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担任教授。虽然,已经不复往日的盛名,但周里京的内心是宁静、幸福的,因为在妻子眼里,他是好丈夫,在女儿眼里,他是好父亲,在学生眼里,他是好老师,在影迷心中,他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平平淡淡才是真,更符合当下周里京的心境。

祝福周里京老师和他的家人!

‘陆’ 找一部老电影,一个男教师被贬去卖馍卖不掉,一个女的帮他卖掉了,最后两人没在一起

电影《人生》是根据路遥同名小说《人生》改编,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

男老师叫高加林(周里京扮演),同村的女孩叫刘巧珍。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上了民办小学老师。但后来被人顶替,他只好下地干活。

妈妈做了馍让他赶集时到县城里卖。高加林抹不开脸不会吆喝,半天也没有卖掉一只。

长时期以来一直暗恋着有文化的加林哥的巧珍,暗中跟着他,把一篮子馍送到自己在县里的亲戚家,然后谎称已经卖掉了,再把自己的零用钱给了高加林.......

‘柒’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1

读了路遥的《人生》这部作品,令我感慨很多,先看了电影然后又看了小说,这的确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

作者描写了高加林这样一个性格复杂,有着上进心与拼搏力,同时又虚荣、自私,极力想摆脱贫困生活走出小村庄,立志出人头地的农村男青年。他不甘于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种劳动生活,他热爱文学,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现实的处境却使他无法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望。

高加林在自己村的一所民办小学当教师,却被村长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下来,不是因为高加林不如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而是因为他没有门路关系。这使高加林备受打击,他拼命的干活、劳动,接受了残酷的命运带来的现实。就在他最困苦艰难,人生最不得意之时,高加林遇到了巧珍。巧珍是一个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的农村姑娘,正因为巧珍的出现,使高加林暗淡无光的生活出现了色彩。与巧珍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美好的,最开始巧珍悄悄接近高加林,给他摘自己家自留地里的甜瓜,看似漫不经心的路过,实则是巧珍早已留意高加林很久了。自从高加林的教师被下了后,巧珍的心里又痛苦又高兴。痛苦的是她的加林哥没有工作了,高兴的是加林哥能跟自己在农村一起劳动了。当高加林去城里卖馒头的时候,巧珍也是整整跟了高加林一天,早就知道高加林不好意思开口吆喝,巧珍故意在大马河桥上等着加林回来,把馒头全部送到了姨妈家,对高加林说馒头全部卖掉了。多么细心聪明的一个姑娘啊。高加林也被巧珍感动了,巧珍也早有此意,俩人就成了情侣。是啊,多好的一个姑娘,身在农村的高加林能不心动吗?俩人成双入对,村里的人除了羡慕就是嫉妒。与巧珍在一起的高加林,也不能说是真的爱巧珍,两人的文化程度差异就避免不了之后的结果,现实的状况下,高加林又别无选择。可就在他要接受现实的命运的一刻,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高明楼村长让高加林和德顺爷爷去城里拉粪浇地,巧珍去给他们做饭。他们等到了晚上才开始拉粪,因为城里人白天上班,为了不打扰他们工作,所以才晚上进行,可高加林的同学在广播站和副食品公司,这两家单位他实在不想去,因为怕碰上自己的同学,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可为了完成任务,他还是硬着头皮去拉粪了,不巧碰上了自己同学克男的妈妈,但克男妈妈并没有认出这是高加林,在旁边冷嘲热讽,嫌高加林脏。高加林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就顶撞了起来。正因为此事,高加林在心中暗暗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走出农村,一定要来到这个城镇!

一个机会来了,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从新疆部队调过来当了劳动局局长,因此高加林就被安排到了市里当记者,他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又笼罩了一层无形的虚荣和狂热。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同学黄亚萍,与黄亚萍的谈天说地,讨论诗词文论,使他淡忘了老家里惦记着他,苦苦等候他的巧珍。当巧珍来城里看高加林时,说的一些家常琐事更让高加林觉得不耐烦。与黄亚萍在一起谈论的是诗词文论,跟巧珍在一起谈论的只能是家里的老母猪生了几个猪仔!当黄亚萍准备去南京时,向高加林说了心中的打算,她不知道高加林在农村还有一个正处于恋爱关系的女朋友。当她知道了巧珍的存在时,她竟然不相信高加林能跟农村妇女一起生活。高加林内心也在斗争,如果跟黄亚萍去了南京,觉得对不起巧珍,如果不去南京,也许一辈子就会呆在这个小城镇了。他自私自利的心占了上风,他决定甩掉巧珍,跟黄亚萍去南京发展,并不说明高加林有多么的爱亚萍,他爱的是她给他带来的前途与工作。当克男的妈妈因为高加林抢走自己儿子的女朋友而揭发了高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到的时候,高加林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物是人非,巧珍已经嫁人。而亚萍也不可能跟着他回到农村。最后,高加林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高加林的矛盾复杂的性格完全是当时的社会现状造就的。在爱情上,高加林爱巧珍多一些,因为巧珍的心完全都在高加林的身上,朴实而又无华,高加林却完全不用任何付出,当他累了,有巧珍给他剥鸡蛋,他想抽烟,巧珍给他买,他困了,巧珍给他唱歌……巧珍对于高加林来说,是在人生不得意之时的慰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高加林一辈子都走不出农村的话,也许跟巧珍是有可能结婚的,但高加林一直抱着走出农村飞向大城市的梦想,所以他动摇了。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是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产生的,双方产生的爱是有目的的。如果高加林是个农民的话,黄亚萍还会爱他吗?想想在城里看到高加林提着篮子在卖馒头的时候,黄亚萍在意过加林吗?因为加林的条件不如克男家的好,所以黄亚萍选择了跟克男在一起。在事业上,高加林是积极向上的,他渴望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永不满足。从小接受了农民的朴素的传统教育,又在县城读了十多年书,深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既受到农村生活的浸染,又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的他,一心向往更广阔的领域。社会的现实又使他不得不回到贫困的家乡,回到自己那片黄土地上。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2

一、高加林的生活背景

《人生》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小说中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就是在这几年做生意,进而成为高家村首富的。

高加林生长在高家村,学习在省城,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同学不一样,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他是不能留在城市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给高加林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距离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很快就隔开很远了,尽管他们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第三章)原本同窗多年的同学,城里的找到了工作,而他却被同村大队书记高民楼的儿子挤掉了民办教师工作。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正确地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对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二、高加林的心理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加林的心理难免产生变化。

去省城卖蒸馍却被同学看到时,由于内心的虚荣,他撒谎自己是去城南走亲戚。高加林是好胜的。面对走后门的高明楼一家时,他不甘于被“潜规则”压倒,他想要比高明楼他们活的更好:“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他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假若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行!这里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的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他还有着小小的报复心态,当遇到与高明楼合伙“潜规则”掉自己民办教师工作的马占胜时,连虚荣心都显得无关紧要:“当他们城关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有点尴尬地过来和他握手时,他这一刻不觉得胳膊上挽的蒸馍篮子丢人了——哼!让他看看吧,正是他们把他逼到了这个地步!当专干问他干啥时,他很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他并且从篮子里取出一个来。硬往马占胜手里塞;他感到他拿的是一颗冒烟的、带有强烈报复性的手榴弹!”但是这些心理的负面变化,并没有让他的优点消失。

他有知识、有文化,能活用学校里学到的化学知识,用漂白的粉收拾水井,清洁井水。他怀抱理想,关心时事,从高中起就开始做时事简报,每天读报的习惯更是从未改变。他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高中时就经常和黄亚平一起热情地讨论国际大事。

他容貌俊美,擅长运动,原来就是中学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当上记者后又成了县委机关队的主力,有着本城第一流的篮球技术。

他积极工作,热情待人。为了不让重感冒的同事老景病情加重,他顶风冒雨地摸黑前往南马河公社采访洪水受灾现场。他在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写报道的工作后,还熬夜连续写了三篇短通讯和一篇综合报道。他的工作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文章才气横溢。

他有善恶观念:他喜爱刘玉海这样心系人民的好干部,厌恶高明楼、马占胜这样的奸猾干部。无论是当教师、种地还是做记者,他都认同自己的劳动,并努力使劳动有价值。

可见,高加林的心中固然有阴暗之处,更多的还是优点。他并不是一个让人厌恶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的、充满朝气的青年。

三、高加林的选择悲剧

没有考上大学和被挤掉民办教师工作,是高加林所经历的两大挫折。一个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格外的自尊之下隐藏着他的自卑;一个让他对他人的正直与社会的公正失去信心,不齿他人利用权势关系的同时,自己也利用关系实现自我价值。这两点影响了他的选择,也让他步入了悲剧之中,伤害了两个年轻姑娘的感情,也伤害了自己。

笔者对高加林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让高加林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社会上只重个人利益的歪风又左右了他,最后这股不正之风甚至传染了他,使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当今社会中,固然没有了如此严重的城乡二元对立现象,只重个人利益的风气却是愈演愈烈。希望这样的风气能够得到有效遏制,高加林这样的悲剧能够更少一些。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3

高加林是一个具有复杂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组成性格的当代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勇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

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即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当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下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来和他“拼”个高低,当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使他住进了县委大院时,他却坦然地依靠了权势,与高明楼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卖蒸馍躲躲闪闪,生怕碰见熟人,成了这个世界最无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机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纯洁、无私的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滋润着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闪光,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当他享受初恋的幸福时,他又十分懊悔、惆怅。他时时刻刻地想念巧珍,但又处处躲避巧珍。他在与巧珍的相爱中,敢于冲击顽固的习惯势力和世俗观念,可是当他进城后却又成了黄亚萍爱情的“俘虏”。他在与黄亚萍热恋的时候,也还时常挂念巧珍。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的孤独奋斗者。他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又笼罩了一层无形的虚荣和狂热。他与黄亚萍的相爱,带有发展自己的目的。他在黄亚萍面前既暴躁,又温顺,而且无条件地接受她的“考验”,听从她的指挥。可以想见,高加林由贫穷落后的农村,“飞”到了文明的县城,既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又得到了“时髦的女郎”,如果不是克南妈妈“公报私仇”,恐怕高加林将会“飞”到更大的城市,他的追求便会成功,他的理想便会实现。高加林是生活的强者,他的性格中的长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的短处。高加林既是“不正之风”的受害者,又是“不正之风”的承担者、得益者。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几经沉浮,最后终于“败”下阵来,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4

回到农村

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去往城市

周里京扮演的高加林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重回农村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捌’ 高加林刘巧珍是哪部电影里的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4年摄制的故事片《人生》,男女主人公为高加林、刘巧珍。
高加林是周里京饰演,刘巧珍是吴玉芳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