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经典电影意象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经典电影意象

发布时间: 2022-11-20 02:08:09

1. 电影《紫色》里的紫色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是什么

紫色是介于红色和蓝色的色彩。在光谱中是人类可见光所能看到波长最短的光。紫色的象征意义紫色代表高贵,常成为贵族所爱用的颜色。紫色在Xxx教中,代表的意义是哀伤。紫色也代表胆识与勇气。紫色,一般是高贵、典雅的代名词。在西方的传说中,紫色是神秘、高贵且富有诡异色彩的象征。有一些浪漫,有一些忧伤,有一些回忆,有一些无奈紫色的意义是永恒!紫色代表着:优雅-高贵-魅力-自傲-神秘-印象深刻-压迫感-浪漫!蓝紫色---孤独,献身!红紫色---神圣的爱!紫色渗入少量白色---优美,动人!紫色玫瑰表示一见钟情!紫罗兰是诚实的象征!紫色郁金香表示忠贞的爱!紫色水晶是爱情的象征!紫色熏衣草的含义是找到爱情!也许不同的阶段,人会喜欢不同的颜色,现在的我,喜欢紫色!爱,有颜色吗?我说有,那是紫色的。象天空那一抹云彩,悠悠地来,幽幽地走过,如诗如画,如泣如歌……美得那么勾魂摄魄,美得那么可欲又不可得……相思百合是紫色的,她是那么的高贵幽雅,一朵朵奋力怒放,淡淡清香,那么的让人牵肠。那`深深的紫色斑点,不正是痴情人洒下的相思泪嘛?期盼的花蕊,守候矗立其中,守着她的爱恋,守着她的忧伤,守着她的梦幻和寂寞……忧郁是紫色的,女人沉迷在忧郁中,恰如有的男人沉迷在酒中。紫色是矛盾的颜色,红色和蓝色的混合,隐藏的热情和冷漠。生活给予了太多得以忧郁的理由,快乐着并忧郁着吧,就像一个嗜酒的男人不能自拔于酒一样,品味忧郁,又感受忧郁的折磨,也许,梦……只能从忧郁中走过……紫色,多情和浪漫的颜色。多少年的寻寻觅觅,多少回的失望落寞……。于是就体会了紫色的忧郁和浪漫,于是就营造了紫色的空间,于是就憧憬自己紫色的梦,在那紫色的空间里,找寻一个真实、自由、开心、快乐的自我……,在那个紫色的梦里,收藏着一份紫色的浪漫、爱情与快乐……

2. 201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与1994年的好莱坞电影《鸟人》都用了“鸟人”与“飞翔”等意象,这

分分合合

3. 有关铁道的电影有哪些

一、东方列车谋杀案

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尔被人谋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成功地揭开了一起“集体复仇”奇案。

电影情节紧凑,逻辑合理,想象力毋庸置疑。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虽然动作场面少,特效场面少但却始终引人入胜,牢牢抓住观众。主创全力制作各种视觉效果上,借脑追兇拍出了时间一次次穿梭。

4. 怎么评价电影《路边野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路边野餐》并不是一部烂俗之作,甚至并不是一部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他将自我的思绪很好的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之中,然而导演自己却也仅仅只是将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而并没有去透过影像的力量去形成一股大众的共鸣。

独特的艺术表达,,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身为电影导演的一腔才华,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如此电影最终看来不过是一场晦涩之梦罢了。

5. 电影《城南旧事》意境分析

一、电影意境综述

      意境一词多在中国古典诗、词、画等传统艺术中被提及,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不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情趣,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表达。艺术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情感表述方式,电影中空镜头的运用营造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电影长镜头的纪实化拍设构建的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通过影视镜头和画面凝聚的作品主题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之美。影视艺术融导演之情于声画之中,以综合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建造艺术意境,来阐释某种无法言述的艺术意蕴。

二、以《城南旧事》为例分析电影的意境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深刻践行了他们这一代导演提出的“丢掉戏剧的拐杖”这一主张,打破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式电影模式,进行电影语言和风格的探索,以诗化的电影艺术语言进行历史叙述,表达人生哲理。《城南旧事》作为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第四代导演电影作品的“诗电影”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本文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意境营造以其对于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文学式的分段叙事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时间顺序串联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纯真的视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体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乡愁,传达一种人生处处是别离的意蕴。

     散文式的叙事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式电影范本的《城南旧事》在叙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讲述主人公英子从6岁到13岁之间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别是文学小说中的《惠安馆》、《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与“疯子”秀贞相识,和妞儿成为伙伴,并帮助他们相认,最终妞儿与秀贞死于火车轨下,英子也随父母搬了家,告别了小学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期,英子认识了为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目送他被警察带走,英子也小学毕业。最后一段故事,导演将原着小说中《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部分融合到一起,选择以父亲逝去、宋妈离开为结尾,英子目睹宋妈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亲生病去世,经历与亲人的不舍告别,而开始真正长大。

     几段故事看似是独立发展,但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英子的童年别离和成长,共同表达“离别”这一主题意蕴。告别伙伴、告别不经世事的小学,告别亲人,告别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对于离别和死亡的悲痛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缓慢的镜头和叙事节奏凝聚悲伤,既有生死无常的生命感慨,也有离愁别绪的无奈。

     此外,独立的故事设置也从不同方面折射当时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平静地历史叙述,于个人小离愁之中展现国家大背景。这种处理有些虚淡甚至刻意隐藏,但却又在虚实之间让人忘却不得,愁云惨淡的社会现实从头至尾荣绕于观者心头,这也是已经营造的最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显实,构建一种特别意境。比如,从影片开始就以英子的视角呈现父亲在家里招待学生,秀贞的丈夫被抓,北大学生在街上游行,母亲言语间的谨慎等,这些时代现状的处理不露痕迹,却有着一种内在张力。

2、无言胜有言的视听语言

     意境源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在影片中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开头用空镜头呈现秋风中枯黄的野草、乌鸦,以及随着主人公的阐述,长城逐渐化出,镜头拉远,骆驼队走在城墙上,昏黄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远景的交替中伴随送别歌出现,直接从视觉和听觉上将观众带入怀旧的、绵长的意境之中。

(1)长镜头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来表现胡同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镜头的平缓摇移而非切换来营造一种不加修饰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相比,更强调叙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达到了电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夺天工。

     片中大量长镜头停留在秀贞回忆往事、宋妈失去孩子、英子告别小偷,这种大停顿叠加人物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引人深思。在述说完身世之后,镜头停顿到妞儿与英子坐在屋里的场景,大远景逐渐拉远,长镜头渲染妞儿的悲惨身世,也营造某种悲悯氛围,使观众自然而然陷入思考,进而产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的场景中,镜头在英子脸上停顿,天真的眼睛盈满泪水,没有太多表情,也迟迟不愿开口唱歌,长镜头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小英子对于“什么是好人与坏人”的困惑,对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与不舍呈现的淋漓尽致。

(2)色彩呈现“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怀旧风格的,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城墙与胡同是暗淡的,人们着装是素淡的,这种色彩搭配真实呈现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惨淡的社会现状,为影片背后没有明说的社会背景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墙淡瓦间穿小红袄出现,与悲凉社会现实之间划了一条浅浅的线,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视角审视残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伤。

(3)道具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导演通过道具(意象)运用建构意境场景。意境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表意空间的词,是一种通过周围景物营造出的场景。归巢的乌鸦,骆驼颈上的铃铛,古老的城墙,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摇晃的水车,京味的叫卖,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懒样洋交谈的人,蓝天红叶,这些意象的结合,构建了一幅真实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风貌。同时,以纪事化手法来完成意境的构建,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平实琐碎的生活镜头,打水、买菜、吃饭、逛庙会、上课、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复始,时间却不经意间流逝,现实化的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4)音乐营造情感升华的意境

     音乐在调动情绪和延伸想象空间上具有独特作用,电影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大多通过背景音乐表达。本片的主题音乐是《骊歌》,长亭送别的歌词与离情别意的曲调和影片主题相呼应,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别过去时响起,起到划分故事段落和推进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儿与秀贞离开时,英子搬家的路上响起了送别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课上,英子没有再跟老师一起唱送别歌,一直到父亲去世、宋妈离开,英子对于离别这件事的感受不断清晰,影片没有直白说明英子在种种离别中的痛苦,而是通过音乐缓缓呈现这种情感变化,以音乐营造别离哀伤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响的运用也在意境营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带到秀贞家认亲,妞与秀贞相认后死于火车轨下,该段雷声、雨声,火车轨声,汽笛声,叫喊声掺杂在一起,既表达英子对伙伴的不舍,又将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长中的纠结困惑缓慢呈现在观者面前。

(5)主观视角构建平实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运用主观叙述结构,从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讲述,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来呈现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影片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在英子的主观视角下被冲淡。

     此外,导演以英子的视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骆驼挂铃铛,为什么要枪毙人,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宋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这一点的处理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营造某种绵长却意蕴无穷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给不出准确答案,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

     一部电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小到每个镜头细节的表达都可以建构意境,《城南旧事》不仅整体上表达淡淡的人生何处无相遇,转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绪这一主题,在画面、音乐、剪辑、叙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为这一主题构建整体意境。本部影片中,导演在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上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井台打水的镜头,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现都几乎内容相同,似乎是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也记录着时间的流走。最后在妞儿和秀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儿的身世,水井依旧是那个水井,但是时间已经是夏天,聒噪的知了声和干涸的井槽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预示着妞儿和秀贞的悲剧。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复,英子童真的眼睛贯穿着故事的始终,镜头从不同角度将英子眼里的懵懂、开心、好奇、疑惑、悲伤表现出来,呈现英子的善良真诚,机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这双眼睛表达着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意象的重复剪辑,影片中宋妈眼角的皱纹、学校放学的场景也都使用了这种艺术重复。在内部节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顿(比如,在呈现妞儿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宋妈作为传统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别歌响起,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与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交织。

三、总结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现出来,为整部影片的怀旧意境做了铺垫,与结尾处红叶漫山,骊歌响起相呼应。电影台词的散文化处理和背景音乐的古典化编曲共同起到意境升华的作用。全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散文诗式的怀旧气氛,呈现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乡情,情感沉而不烈,浓而不腻,绵绵而不绝,哀淡而不悲伤。在影片的镜头和叙事上,自然真切,巧夺天工;在场景建构上,呈现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单纯的景,情非单纯的情;而在情感表达上,处理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意境电影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城南旧事》一直深入人心之处。

     中国电影在意境的构造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因此更具东方古典韵味。作为综合艺术,电影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艺术语言,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从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国导演对于电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实践从最初的《渔光曲》到第四代导演的《城南旧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龙》也一直没有停止。

6. 电影中有哪些意象被广泛运用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作《源代码》,其中讲述的就是恐怖分子制造了令人发指的芝加哥火车爆炸案,并扬言要进一步引爆其他地区的炸弹。于是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源代码的程序,通过进入火车中遇难者的脑部,获得了死亡前八分钟真实的“情景再现”,以此来查出兇手。就这样,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源代码,回到爆炸前的八分钟,试图寻找线索。对于这一情节,我觉得充满了创意,是一场头脑风暴。虽然爆炸已定,但却在“回忆”中一步步接近真相。就好比生活中,虽然此次的失败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在一次次反思中,激发你的创意思维,想到无穷的可能以及相应的结果。回到过去并不是让你再次体验失败的滋味,而是要激发出你思维的火花。

7. 中外电影中有哪些有桥作为主要意象

太多了。中国影视库里,你自己找吧

http://so.mdbchina.com/query/%E6%A1%A5?

8. 在电影《长津湖》里看到了许多意象和向志愿军的致意,你看完是什么感受

片名叫《长津湖》,但是真正有关长津湖战役的部分占比却很低,感觉只是来了个小头,瞬间就结束了。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正是这一仗让美国真正认识到了中国军人的强大,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每位烈士不仅壮烈,而且有些非常高的历史价值。这一点影片中涉及了,但是表现得还不够。

9. 什么是电影意象急!

怀旧的意象

《花样年华》是一部怀旧的影片。这种怀旧,怀的其实是已经回不来的旧。那种情怀我们的时代不可能再有,那种心绪我们的时代不会再有,那种上海话、旧家具以及房东太太的派头,都是我们的时代无法再有的了。怀这种旧,是因为缺乏,也只有恢复不了、弥补不了、替代不了的,才算是真的缺乏。《花样年华》怀的"旧"其实只是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点对过去的敬畏之心。

导演王家卫也说:“我绝对不是要精确地将六十年代重现,我只是想描绘一些心目中主观记忆的前景。”

的确,此片由于电影作者的强大介入,使得影片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个性化、写意性、抒情性的特色,形成一种极为浓郁的怀旧色彩。而意象的营造,是实现这一风格的技法。

意象

中国古人对意象的定义为:意象即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融会和畅、一气流通。意象世界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物理世界中去时,物理世界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世界——“总非人间所有”的意象世界。

“意象”在西方成为“image”或“imagery”的对等词,他们认为 :意象是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止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派所主张的“意象”,是一种侧重于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的虚构形象,这与我们所主张的审美意象在基本方面也是相符的。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意象来发挥一种修辞作用。意象更多体现了审美情感。

我们看看《花样年华》中的意象如何建构一个“非现实”的“过去的”世界。 旗袍《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特质的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几身旗袍,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美若桃花。张曼玉的旗袍,在散发浓烈的怀旧气息之余,同时也是演员的身体语言,导演用于表达情感的意象。张曼玉曾指出,她是用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由于身穿旗袍,身体的活动受到影响和限制,连带说话的声音,四肢的活动、站、坐的姿态都与平时不一样。因为衣服紧得令她动弹不得,更促使她进一步感受女主角压抑而不敢表达的情感。旗袍像一把道德标尺,套在女主角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宽松,不容许些许的放纵与出轨。因此,银幕上的苏丽珍永远是言行谨慎、步态平稳、循规蹈矩。旗袍指涉了人物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可以说《花样年华》演绎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独的人生。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我们在张曼玉身上不仅体会到东方女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也体会了那个时代的怀旧情绪。。留声机

如果说留声机是记录声音和回忆的话,王家卫的留声机除过这两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情感。《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留声机,在影片中这部留声机不断地播放着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不断播放着很奇妙的爵士乐,这些声音的意象让观众想起了那个逝去的旧上海。这种声音总是在影片最关键的时候响起,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但却恰如其分表达了情感。有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王家卫的镜头和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幽暗的街灯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灯。王家卫不止一次地用灯光来做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感情在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

《花样年华》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它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入淅淅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当张曼玉和梁朝伟擦肩走过面摊前的石板阶梯,镜头移到路边那盏昏暗的路灯上。整个画面都是黑暗,只有那么一点不清晰的黄光亮着——这个画面停了很长时间,长的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黑暗在酝酿着什么,然后,突然就下雨了。在黄色的逆光照耀下,雨点显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莹。这段镜头当然有着导演想表达的隐喻,但这隐喻就是因为光影的加入,才显得那么强烈,打动人心。

还有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办公室的钟表、老式打字机、拖鞋、西餐、面条、芝麻糊、带口红的烟蒂等意象,无不承载着主人公情感的交流与分享。王家卫刻意选择的这些形象,更变视觉角度,并控制镜头长度、速度来形成意象,这些意象在调节感情、情绪上更有意味,更值得回味。

经典电影中,影像更多的是起到叙事的作用,每一个影像都有它的功能,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把枪,那么他肯定会有动作,去拿或者躲开,而这把枪一定会促使故事发生进展。在现代电影中,有很多影像着重表达情绪或意义。所以在《花样年华》里,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但两个主角流转顾盼的眼神,欲说还抑的脸部神情,一起一伏的步态,这些鲜明的视听印象,动态的影像,片段的画面组接,都形成了一种表意的意象,再加上凄迷而浓郁的风格化音乐,营造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挥之难去的情绪和氛围。这是一种东方式的情感,也是一种东方式的写意表现法。王家卫将一个很通俗的内容,用很东方、很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将一个重重包裹的情感一点点透露出来,显示了电影融合了艺术与商业的二重性,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趋向。

10. 主人公台词意象连缀的电影有哪些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以较少对白和意象语言的对比揭示人生轮回和人性善恶的主题,湖中心小寺庙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红尘俗世的一个缩影,四季轮回,人性善恶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从老僧对少僧的教诲,再到最后又一春,中少僧收养的男婴长大之后又重复做着当年少僧做过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在善恶中循环,在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中不断挣扎和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