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 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 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K0OCCDEvQ-sdTKAmG_TIKQ
作品相关简介: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TheButterflyLovers:LeonandJo)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改编,由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制作的动画电影。蔡明钦担任导演,邓亚宴、蔡明钦同为编剧,台湾歌手刘若英、萧亚轩和综艺主持人吴宗宪领衔配音。该片主要讲述了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与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山伯在旧时的学堂一起上课,陷入恋情后,两人克服重重的阻碍,最终化成翩翩彩蝶,双双飞向天际的故事。
B. 美国电影《蝴蝶梦》主要是什么内容
剧情简介:在法国南部海滨的一座悬崖上,一个精神恍惚的男人来回徘徊着。一声惊叫打断了他的沉思,来到附近画画的一个年轻女子怀疑他有自杀的倾向而上前喝止。这个鲁莽的举动让两人很快结识,甚至很快成为一对亲密的恋人。这位英俊潇洒的贵族富豪叫梅西·文德斯,几年前的丧妻令他沉痛不已,而那个年轻女子只是一个贴身使女。
他们开始在外面约会,但每次年轻的姑娘问起德文特久负盛名的曼德利庄园时,文德斯先生总是显得忧郁而沉默。文德斯先生逐渐爱上了这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就在她要随主人离去的时候,他向她正式求婚。很快,梅西·文德斯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回到了自己在英国的庄园。庄园里严厉的管家丹弗斯夫人明显流露出对文德斯夫人的厌恶和对前任文德斯夫人丽贝卡的崇拜。
丽贝卡虽然死了,却影响着庄园里的一切,庄园到处都是带有里贝卡名字缩写的物品。文德斯夫人尝试着熟悉环境,却一次次碰壁,所有这些痛苦经历似乎都在给她一个暗示:她的丈夫只爱丽贝卡。但是逝去的丽贝卡仿佛隐藏着很多的秘密,远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圣洁、美丽。终于,为了挽回文德斯夫人的心,梅西承认是他杀死了丽贝卡,并把丽贝卡沉尸大海。
就在这时,丽贝卡的尸体被人发现,她的死因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调查,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丽贝卡是自杀死的,却把一切布置得象是被梅西亲手杀死的样子来报复他。最后,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
(2)老电影三勘蝴蝶梦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蝴蝶梦》改编自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悬疑小说《丽贝卡》。1939年,好莱坞制片人塞尔兹尼克买下了小说《丽贝卡》的改编版权,并由罗伯特·E·舍伍德创作电影剧本。该片的剧本忠实于原着小说《丽贝卡》;影片中有关心理方面的材料也都取材于原着小说。
获奖记录: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1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黑白片)
第13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黑白)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第13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C. 蝴蝶梦关汉卿表达了什么情感
《蝴蝶梦》全名《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现存版本有:《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丁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蝴蝶梦》元·关汉卿作。写皇亲葛彪无故打死王老汉,王氏兄弟三人为报父仇也打死葛彪,因而被捕入狱。包拯梦见蝴蝶受到启发,释放三子。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王氏三兄弟金和、铁和、石和为报父仇,一怒之下打死皇亲葛彪,被判入狱抵罪。包拯复审此案时,王妻自愿认罪,三子也争相认罪。包拯只想判一人有罪,判金和、铁和,王妻都不同意,却让幼子石和领罪。包拯怀疑石和非其亲生,暗中观察后才知王妻爱护前妻所生二子,而甘愿牺牲亲生子石和。包拯大受感动,恰好梦见三蝴蝶坠入蛛网,另一大蝶飞来救出二蝶却置幼蝶于不顾,他受到启发,心怀恻隐,暗中用另一死囚偿命,将三子尽皆释放。
D. 都有哪些评剧
中国评剧院剧目
一:音配像
1白玉霜音配像:《白玉霜唱段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可怜秋香;苏小小;棒打薄情郎;锔碗丁;杨三姐告状;双蝴蝶;潇湘夜雨;玉堂春;绿珠坠楼)
2筱白玉霜音配像:(1)《秦香莲》;(2)《杜十娘》;(3)《闹严府》;(4)《朱痕记》;(5)《玉堂春》;(6)《搬窑》;(7)《桃花庵》;(8)《金沙江畔》;(9)《包公三勘蝴蝶梦》;(10)《马寡妇开店》;(11)《李双双》选场;(12)《打狗劝夫》;(13)《临江驿》;(14)《小女婿》;(15)《王少安赶船》;(16)《锔碗丁》;(17)《珍珠衫》选场;(18)《劝爱宝》;(19)《小借年》;(20)《家》选场;(21)《苦菜花》(选场);(22)《筱白玉霜经典唱腔选(卡拉OK刘萍配像)》;(23)《小白玉霜唱腔精选(卡拉OK王冠丽配像)》
3新凤霞音配像:(1)《无双传》(2)《凤还巢》(3)《春香传》(4)《小二黑结婚》
(5)《新凤霞唱腔精选(卡拉OK王丽京配像)》;
4魏荣元马泰音配像:(1)《夺印》;(2)《向阳商店》(3)《魏荣元唱腔精选(卡拉OK孙路阳配像)》;(4)《马泰唱腔精选(卡拉OK张文鹏配像)》;
二:名家电影电视剧
1《秦香莲》(小白玉霜电影)2《花为媒》(新凤霞电影)3《啼笑皆非》(李忆兰电影)4《抢状元》(张淑桂电影)5《杨三姐告状》(谷文月电影)5《丝绒计》(刘萍电影)6《红白喜事》(马泰赵丽蓉电视剧)7《马寡妇开店》(筱玉霜电视剧)
8《闹严府》(刘萍电视剧)9《花街》(刘萍电视剧)10《驼龙传奇》(谷文月电视剧)11《凤冠梦》(张淑桂电视剧)
三:名家舞台剧
1《祥林嫂》(李忆兰赵丽蓉刚立民)2《高山下的花环》(李忆兰张德福花月仙谷文月)
3《帝女花》(张淑桂)4《花为媒》(谷文月赵丽蓉筱玉霜)
5《花为媒》(谷文月戴月琴高闯朱怀旭)6《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刘萍绝版)
7《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张秀兰)8《秦香莲》(刘萍谷文月李惟铨绝版)
9《大脚夫人》(筱玉霜)10《刘萍演唱会》11《朱痕记》(刘萍马泰)
12《评剧皇后》(刘萍马泰)13《二楞妈》(刘萍李惟铨)14《牡丹仙子》(谷文月)15《离宫怨》(谷文月刘淑萍)16《香妃》(谷文月)17《田嫂》(谷文月齐建波)18《祥林嫂选场》(谷文月)19《谷文月演唱会》20《包公赔情》(李惟铨朱怀旭)21《风雨聚财人》(李维铨)22《大路情话》(李维铨)23《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24《黑头与四大名蛋》(李维铨李金铭)25《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
26《杨乃武与小白菜》(马惠民高闯)24《山花》(宋丽)25《金沙江畔》(齐建波宋丽)26《宋丽专辑》27《玉堂春》(宋丽齐建波)28《祥子与虎妞》(宋丽)
29《贬官记》(齐建波韩剑光)30《血溅乌纱》(马惠民王平)31《闹严府》(恒红)
32《卷席筒》(恒红王景为)33《恩与仇》(恒红)34《张羽煮海》(刘惠欣齐建波)
35《李三娘》(刘惠欣)36《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韩剑光于文华)
37《桃花庵》(孟素洁恒红)38《情恋万家》39《大脚皇后》(恒红张文鹏)
40《劝爱宝》(王冠丽)41《秦香莲》(王冠丽邹海群)
42《评剧名家折子戏集锦(劝爱宝十五贯凤还巢)》(花月仙李忆兰花砚茹傅嘉祥)
43《评剧名家折子戏二(顶锅杨三姐告状包公赔情)》(花砚茹王景明李惟铨朱怀旭)
44《评剧名家荟萃》(筱俊亭花淑兰刘秀荣李秀云羊兰芬六岁红崔莲润李忆兰花月仙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刘立明莲小君马淑华)
45《纪念新凤霞评剧名家演唱会》(谷文月刘秀荣戴月琴高闯崔莲润李红霞宋丽于文华等)
天津评剧院剧目
1《包公三勘蝴蝶梦》(鲜灵霞电影)2《牛郎织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
3《拜月记》(小花玉兰)4《哑女告状》(崔莲润)5《花木兰》(崔莲润)
6评剧《狗不理传奇》(崔莲润王友才)7《卖油郎独占花魁》(崔莲润王友才)
8《回杯记》(崔莲润)9《半把剪刀》(曾昭娟)10《宝马圆情》(曾昭娟)
11《牧羊卷》(曾昭娟)12《卖妙郎》(曾昭娟)13《夫人令》(曾昭娟)
14《谢瑶环》(曾昭娟)15《费姐》(郭美美赵茹意)16《卖妙郎》(李秀云)
17《村南柳》(李秀云马淑华)18《祥林嫂》(马淑华)19《杜十娘》(马淑华)
20《妇女代表》(新翠霞六岁红)21《周仁献嫂》(赵斌)
沈阳评剧院剧目
1《打金枝》(筱俊亭)2《对花枪》(筱俊亭)3《杨八姐游春》(筱俊亭)
4《穆桂英挂帅》(筱俊亭)5《小院风波》(筱俊亭)6《包公审太后》(筱俊亭)
7《茶瓶记》(花淑兰)8《谢瑶环》(花淑兰)9《相思树》(花淑兰)
10《梅香》(花淑兰)11《人面桃花》(韩少云)12《小女婿》(韩少云)
13《小姑贤》(韩少云电影)14《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少云)
15《姊妹易嫁》(宫静)16《女秀才》(宫静)17《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宫静)
18《小寡妇上坟朱买臣休妻》(宫静)19《王少安赶船夜宿花亭》(宫静)
20《小二黑结婚》(宫静)21《劈山救母》(宫静)22《珍珠塔》(艳铭杰宫静)
23《红楼梦》(宋丽)24《雪花飘飘》(冯玉萍)25《风流寡妇》(冯玉萍)
26《山里人家》27《牛郎织女》(周丹牛一波)28《打神告庙》(周丹)
29《玉堂春》(何欣)30《武松与潘金莲》31《莲花庵》
32《哑女告状》(李懿柏坤)33《杨二舍化缘小姑贤》34《柜中缘》(尹敬红)
长春评剧院剧目
1《半把剪刀》(筱王金香)
2《密建游宫》(王曼苓周连生)
3《奇冤义胆》(刘立明)
4《徐九经升官记》(刘立明)
5《牢狱产子》(郑桂芳)
哈尔滨评剧院剧目
1《风流小狐仙》(赵三凤)
2《天雨花》(刘小楼赵三凤史双寅)
3《伯虎吟》(赵三凤史双寅)
石家庄评剧院剧目
1《刘巧儿》(刘秀荣)2《梦断萧墙》(刘秀荣)3《干坤带》(刘秀荣)
4《胡风汉月》(刘秀荣赵立华)5《宝玉与黛玉》(刘秀荣)6《花为媒》(刘秀荣)
7《刘秀荣专辑(卡拉OK)》8《珍珠衫》(徐金仙剧文林)
6《杨乃武与小白菜》(刘淑琴)7《五彩水晶山》(尚丽华)8《张海迪》(尚丽华)
9《花魁女与卖油郎》(尚丽华)10《凤落梧桐》(尚丽华)11《状元与丐乞》(靳玲展)
12《冷月香魂》(徐金仙)13《喜脉案》(刘凤芝赵立华)
14《张羽煮海》(袁淑梅)15《窦娥冤》(袁淑梅)16《牧羊圈》17《五女拜寿》
唐山评剧团剧目
1评剧小生《洪影专辑》2评剧小生《石文明专辑》3《太白进宫》(洪影筱俊亭)
4《御河桥》(刘淑琴洪影)5《三看御妹》(李忆霞)6《打金枝》(李忆霞)
7《姐妹皇后》(李忆霞)8《成兆才与杨三姐》(罗惠琴)9《包公审太后》(小筱俊亭)10《红龙泉》(罗惠琴张俊玲)11《王二姐思夫》(王英)12《状元打更》
13《红丝错》(罗惠琴)
其他评剧团剧目
1《秦香莲后传》(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2《海棠红》(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3《啼笑因缘》(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4《桃李梅》(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5《生死情》(邢韶瑛北京燕京评剧团)
6《嫁不出去的姑娘》(李淑珍何广敏陈振之电影)
7《赌婚记》(张素娟骆丽娜辽宁建昌县评剧团)
8《深宫孽海》(青皇岛小海燕评剧团)
9《鸳鸯胆》(天津溏沽评剧团)
10《王妈买驴》(天津宝坻评剧团)
11《包公三勘蝴蝶梦》(营口评剧团)12《砸銮驾冯奎卖妻》(营口评剧团)
13《状元与丐乞》(宋小霞刘玉萍营口评剧团)
14《蝴蝶杯》《屠夫状元》(营口评剧团)15《孟姜女哭长城》(丰润评剧团)
16《保龙山》(丰润评剧团)17《曹雪芹》(丰润评剧团)
18《清风亭》(李鹏念丰润评剧团)19《盗金砖》(曹华鞍山戏曲剧院)
20《三娘教子》(蒿城评剧团)21《狸猫换太子(8碟)》
22《李三娘打水》23《打狗劝夫刘云打母》
24《李彦贵卖水刘翠屏哭井》
E. 《蝴蝶梦》的作者是谁
蝴蝶梦引》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 原着小说蝴蝶梦
了生动的揭露。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90),英国着名女作家,《蝴蝶梦》是她的成名作。 生前曾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1969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贵妇勋章。她厌恶城市生活,长期居住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她一生共写了十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由于深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歌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康沃尔”小说大都情节曲折,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刻画细腻,而且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这生命论色的感伤主义。
F. 《蝴蝶梦》的介绍
剧情简介:
《蝴蝶梦》荣获了1940年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奖。
影片开始是一段回忆的画外音,配合幽暗的画面,营造出散发着恐怖气氛的效果。
在法国南部海滨的一座悬崖上,一个古怪、忧伤,精神恍惚但是很有魅力的男人来回徘徊着。一声惊叫打断了他的沉思,来到附近画画的一个年轻女子怀疑这位先生有自杀的倾向而上前喝止。这个鲁莽的举动倒让两人很快结识,甚至很快成为一对亲密的恋人。这位英俊潇洒的贵族富豪叫梅西·文德斯,几年前的丧妻令他沉痛不已,而那个年轻女子只是一个贴身使女。他们开始在外面约会,但每次年轻的姑娘问起德文特久负盛名的曼德利庄园时,文德斯先生总是显得忧郁而沉默。
文德斯先生逐渐爱上了这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就在她要随主人离去的时候,他向她正式求婚。很快,梅西·文德斯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回到了自己在英国的庄园。
庄园里严厉的管家丹弗斯夫人明显流露出对新夫人的厌恶和对前任文德斯夫人丽贝卡的崇拜,丽贝卡虽然死了,却又仿佛无处不在,影响着庄园里的一切,到处都是带有里贝卡名字缩写的物品。新的女主人尝试着熟悉新环境,却一次次碰壁,所有这些痛苦经历似乎都在给她一个暗示:她的丈夫将永远——而且只爱丽贝卡。她的猜疑、梅西的沉默,在这对新婚夫妇之间划下了越来越深的裂痕。
但是过去发生的事并没有这么简单,逝去的丽贝卡仿佛隐藏着很多的秘密,而远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圣洁、美丽。终于,为了挽回新婚妻子的心,梅西承认是他杀死了丽贝卡,并把丽贝卡沉尸大海。
就在这时,丽贝卡的尸体被人发现,她的死因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调查,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丽贝卡是自杀死的,却把一切布置得象是被梅西亲手杀死的样子来报复他。
最后,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
应该说这部《蝴蝶梦》既是希区柯克中早期电影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为希区柯克带来更光明前途的里程碑式作品。片中希区柯克出色地营造了阴暗压抑的曼德利庄园景象,古堡废墟一般荒寂的建筑、开阔大厅里的一条狗、幽灵般出没面无表情的管家婆,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永恒的记忆
G. 包公三勘蝴蝶梦的故事梗概
评剧剧目,系根据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名着《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改编。主要讲述了皇亲葛彪,依仗权势,横行乡里,长街纵马,将王老汉撞伤,并将其打死。王的三个儿子与葛辩理,双方动起手来,群殴中王之三子失手将葛打死。葛府将王氏三兄弟送至县衙,判以死罪。母亲王孟氏为讨公道,告至包拯台前。案情复杂,使包拯左右为难。蝴蝶仙托梦与包,令包醒悟,秉公办案,使王氏母子终得团聚。
该剧是天津评剧院优秀传统保留剧目,在上世纪50年代,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鲜灵霞主演过该剧,其独特的嗓音演绎出王孟氏善良、坚毅的舞台艺术形象,此剧在1959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半个多世纪以来,《包公三勘蝴蝶梦》一直是天津评剧院的品牌节目。另外中国评剧院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喜彩莲魏荣元也善演此剧。
H. 评剧起源与什么方式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 、落子戏 ,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为主。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l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么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和《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6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着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1-6集)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着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 (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着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省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着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和《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着名演员,如筱白玉霜、 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着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着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专区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O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着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派别】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流派划分参照 撰稿人:王森 (本人知识有限,此文只供参考)(本文更全)
月明珠(调):花莲舫、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 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玲(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谷(文月)派:张秀云、王丽京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I. 我要戏剧电影的全集目录。。。。。不管是京剧还是什么别的剧种,只要拍成老电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无声电影)《定军山》《长坂坡》《青石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均为京剧短片,是由任庆泰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分别由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和京剧俞派创始人俞菊生主演,后期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着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1949建国年只有一部越剧电影《越剧精华》包含有《楼台会》《贩马记》《双看相》《卖婆记》等折子戏。
1954年的有汉剧《宇宙锋》、桂剧《拾玉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锡剧《双推磨》、淮剧《蓝桥会》和京剧《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含《白水滩》《七雄聚义》《茂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评剧《秦香莲》《三勘蝴蝶梦》、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曲剧《陈三两》、川剧《杜十娘》、晋剧《打金枝》、锡剧《庵堂相会》《庵堂认母》,蒲剧《窦娥冤》、扬剧《上金山》《百岁挂帅》、闽剧《炼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和京剧《洛神》《荒山泪》《群英会》《借东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含昆曲《断桥》和京剧《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昆曲《游园惊梦》、淮北梆子《寇准背靴》、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昆曲《墙头马上》、京剧《杨门女将》《穆桂英大战洪湖》《野猪林》《尤三姐》《武松》《铡美案》《传枪记》《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含《徐策跑城》《下书杀惜》)《尚小云舞台艺术》(含《昭君出塞》《失子惊疯》)、越剧《红楼梦》《碧玉簪》《毛子佩闯官》《柳毅传书》,汉剧《齐王求将》,评剧《花为媒》,楚剧《双教子》,锡剧《双珠凤》等,还有一些现代新戏。
1970-1975年,均为新戏、样板戏
1976年公开发行的戏曲电影有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等,还有一些拍摄但未公开发行的如京剧《闹天宫》《二堂舍子》《长坂坡》《斩黄袍》《盗魂铃》《三岔口》《辕门斩子》《红娘》《空城计》《白蟒台》《孔明吊孝》《罗成叫关》《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剧《苗岭风雷》,1979年吉剧《燕青卖线》《包公赔情》,京剧《铁弓缘》,豫剧《七品芝麻官》,昆曲《西园记》。1980年京剧《白蛇传》《盗御马》,豫剧《包青天》、越调剧《诸葛亮吊孝》。1981年有河南越调《包公误》《智收姜维》,京剧《红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剧《背靴访帅》,曲剧《风雪配》《清官怨》,京剧《升官记》等。1983年豫剧《程咬金照镜子》《樊梨花》,京剧《白蛇传》《吕布与貂蝉》《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剧《风雨情缘》,越剧《五女拜寿》,黄梅戏《龙女》,晋剧《三关点帅》等。直到近年,均不断有传统戏或者现代戏搬上荧幕。近期还有戏曲《清风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这些还只是大概,还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戏曲电影史的话,建议你买一本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一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J. 天津评剧院的经典剧目
建院40年来共排演了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剧目210余出,在天津戏曲院团中剧目生产尚属首位。在不同时期也涌现出一些质量较高、社会反响较大的剧目。如50年代的:《牛郎织女》、《海河儿女》、《包公三勘蝴蝶梦》、《杜十娘》、《张士珍》;60年代的:《刘胡兰》、《回杯记》、《夫人城》;70年代的:《破雾扬帆》、《祥林嫂》、《花木兰》;80年代的:《双烈女》、《闺女大了》、《村南柳》、90年代的:《白云深处》、《杀妃剑》、《夫人令》、《狗不理传奇》、《九九艳阳天》、《路在脚下》等。这些剧目在编、创、导方面不仅经过精雕细刻反复加工修改,而且在音乐、舞美、表演不不断改革创新。其中《牛郎织女》曾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并被朝鲜电影局拍摄成大型记录影片。《闺女大了》曾唱红了津、京两地,《村南柳》参加文化部在沈阳举办的评剧汇演获得六项大奖。《包公三勘蝴蝶梦》、《花木兰》先后被摄制成电影、电视、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回杯记》1993年参加女化部在成都举办的地方戏汇演荣获六项大奖,至今久演不衰。《狗不理传奇》、《九九艳阳天》曾参加天津市第四届戏剧节、两台剧目同时获得“新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