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
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 历史 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 历史 事件和 历史 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 历史 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因此,《红日》算是老电影里对解放战争描写比较细致和真实的一部电影,观赏价值和 历史 参考价值极高,只是有些写实也曾给这部电影带来麻烦。
本文将从《红日》创作背景、拍摄过程、角色和演员等各方面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一、经典小说由六纵指挥员创作
电影《红日》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的创作者则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华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
华野六纵,和整编七十四师就是一对宿敌。早在苏北涟水之战时双方就打得不可开交,二战涟水,当时还叫六师的六纵损失惨重还丢了涟水城,指挥员王必成差点被撤职,但同时他们也把七十四师打得伤了元气,为孟良崮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涟水撤退到莱芜战役,再到孟良崮决战,六纵最终报了仇。在战役结束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看到躺在门板上的张灵甫遗体,他大为感慨,从此立下了将涟水到孟良崮这个过程写成一部小说的决心。
1957年,在经过艰苦写作后,《红日》出版,这部小说得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亲历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挥员的帮助,再加上吴强对参战部队的了解,以及对国民党被俘官兵的采访,因此其 历史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
2019年,《红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典藏。
二、《红日》拍摄并不顺利
《红日》的电影剧本从1960年2月开始筹备,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关部门对剧本情节、人物等细节意见不一,导致剧组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在一年多以后,第五稿才正式通过。
上海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演员们去体验生活,我军演员和当年《南征北战》剧组一样去了崇明岛驻军那里,而饰演张灵甫和参谋长的演员舒适和程之则去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南京军事学院。因为当年七十四师的参谋长魏振钺彼时正在那里当军事教员,他向两位主演全面介绍了七十四师覆灭的经过以及张灵甫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
剧组到山东外景地拍摄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导致很多人肠胃闹病,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发挥农业特长,弄来了萝卜种和茄子秧在剧组驻地旁边种,虽然没有油水,起码部分解决了剧组人员吃不饱的问题。
饰演七十四师旅长的于飞,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犷,显得不像是一个高级将领,这里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剧组吃不饱有关吧。
《红日》在集中拍摄时赶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戏,演员们只能穿着棉袄演戏,尤其是室内戏更为艰苦,饰演我军参谋长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晕倒。
该片在拍摄完成后,虽然在陈毅元帅的过问下顺利上映,但之前在过审时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关于“美化”张灵甫和“丑化”我军战士方面。
三、《红日》的演员和人物
《红日》和《南征北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该片的部队层级划分很清晰,从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到战士,其中只有师一级和营一级的人物刻画较少,其他各层级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着墨最重的主要是三个角色。
军长沈振新,饰演者张伐。
沈振新这个角色的原型明显是时任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号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气质有些出入,张伐饰演的沈振新明显比较儒雅和睿智。
其实,笔者认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须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气质,在片中并没有我军更高领导露面(只有声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级指挥员如粟裕的某些气质特征。
张伐是一位着名英俊小生,饰演军人似乎不是强项,单就沈振新这个人物来说,他塑造地相当不错,喜怒不形于色,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绎情绪变化。因此你不能说张伐演王必成不像,应该说他演沈振新很好。
团长刘胜,饰演者里坡
刘胜的原型应该是六纵战将刘盛起,他带领部队在抢占垛庄和攻占孟良崮主峰战斗中表现出色,不过他并没有像片中刘胜一样不幸牺牲。
里坡饰演的刘胜,在打仗时很有冲劲,符合那个时代中层指挥员的形象,只是年纪稍显大了一些。
连长石东根,饰演者杨在葆
这个角色有人说有原型,也有人没有原型,笔者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具体原型的,因为石东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层指挥员的样子。
石东根在片中是一个有些鲁莽又很可爱的连长,打仗时嗷嗷叫,获胜时得意忘形,他酒后挑着敌人帽子骑马飞奔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场面。
但也就是这个场面,在后来引起了诸多责难,有很多人认为石东根这个样子是在丑化解放军战士。
但是,《红日》的作者吴强不这么认为,很多真正打过仗的军人也不这么认为,据杨在葆回忆,当时很多部队的人看了电影都打听,这小子是哪部队的,演得也太像一个兵了。
当年出演该片时,杨在葆还是一个在校学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较粗犷,虽是大学生却把一个有点儿痞气的石东根演得很传神,直到几十年后,即使杨在葆演了那么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会有人拉住他:你是《红日》里的连长吧。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电视剧《红日》开拍,饰演石东根的演员耿乐和杨在葆年轻时几乎一个模样,真是神奇的选角。
在国民党方面,《红日》塑造的角色并不多,戏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参谋长魏振钺身上,其中张灵甫是重中之重。
张灵甫这个人物传说很多,比较脸谱化的形象就是骄横,《南征北战》里的项堃主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方面。
熟悉 历史 的读者知道,实际上张灵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历史 系出身,又会写一手好书法,因此别看很会打仗,实际上他还有儒将的一面。
此外, 历史 上的张灵甫并不是头脑发热导致被围歼在孟良崮的,实际上他是国民党前线将领里对战场感知比较敏锐也比较正确的一位,这一点像他的老上级王耀武,二打涟水时他的巧妙战术就让六纵损失惨重。真正将张灵甫送上绝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汤恩伯。
因此,《红日》剧组塑造张灵甫时力求真实,选择的演员也是大帅哥舒适。
看看这张舒适年轻时的照片,颜值绝不比张灵甫低,而且两人长相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片中的张灵甫,表现出了骄横,也表现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敌当前危急时刻镇定自若的表现,除了试图假投降一幕显得有些狼狈之外,他从头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个出色的高级将领。
甚至于剧组在最后击毙张灵甫的画面处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只手和一把枪就拍完了,显然更艺术的同时也保留了张灵甫的形象。
以笔者对 历史 的了解,《红日》 里的张灵甫不论是颜值、气质还是表现,可以算是各种影视剧中最贴近真实人物的一个了。
只是,剧组这样的设计也引来了责难,那就是涉嫌美化张灵甫,但饰演张灵甫的演员舒适认为,把敌人塑造聪明一些更能彰显我们胜利的伟大。
参谋长,饰演者程之
这个参谋长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他为剧组提供了很多资料,再加上他当时正担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官,因此这个参谋长的形象和张灵甫一样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四个坏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时嗓音也很有特点,只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宝贝袈裟”。
多说一位,主要演员之外,笔者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饰演阿菊的张桂兰,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个时代的女神吧。
四、《红日》对细节的真实塑造
电影《红日》的取景地就在山东,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现。
《红日》对细节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笔者举几个例子:
连长石东根的手表,电影一开始的涟水战役,石东根看时间用的是大个的闹钟,平时由通讯员背着。
莱芜战役时,石东根缴获了一只手表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后来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又让通讯员将手表上交归公。
等到孟良崮战役时,团长刘胜将手表发给石东根使用。
一块手表,连接三个战役,中间还涉及到部队三大纪律,可谓是一个经典的道具。
几门大炮,开头涟水战役,这几门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师,用来炮轰涟水城。
到影片结尾,同款的几门大炮再次出现,使用者是解放军,用来炮轰孟良崮主峰,虽然影片没有直接用台词交代,但足以说明问题。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解放军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军。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枪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❷ 大决战孟良崮战役第几集
大决战孟良崮战役是没有的。因为大决战是淮海战役1990年拍摄的战争电影,不是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是电视剧红日。那是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统一指挥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而孟良崮是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第74师,在孟良崮打的一次战役。
❸ 哪个战争片里有孟良崮战役
红日,专门介绍孟良崮
❹ 电影《红日》,真实的孟良崮,真实的张灵甫,真实的兵,还有什么
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历史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解放军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军。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枪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❺ 有个电影叫什么有很多女孩子肩扛木板桥让抗战队同过,是什么电影还有那时候没粮食吃,还要炕烙饼支援
看看是不是《沂蒙六姐妹》
剧情介绍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1] 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
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❻ 那里能下载《红日》这部老电影
《红日》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作品相关简介:
《红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故事片,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
该片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❼ 反映孟良崮战役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吴强《红日》
❽ 我想看看有关孟良崮战役的电影,有谁知道哪里可以下载,谢谢大家了!!
电影选择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战争期间一名苏联狙击英雄瓦西里和一名德国狙击高手高宁少校之间的对峙决斗,并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战士塔尼娅、政治委员丹尼洛夫之间恋情纠葛。这部电影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场面制作、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谓是二战电影的绝佳精品。
当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时,二战已经离去快三十年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长期和平的时代。对我们来说,从小认识的战争,是和英雄的形象分不开的,是凯歌式的甜糖。不论从小时看过的诸如《南征北战》、《董存瑞》还是长大后看到的《孟良崮》、《挺进大别山》,都是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光辉形象,都是战斗中的欢歌笑语和轻而易举的胜利,看不出战争有多残酷,看不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眼里,战争是最有趣、最激动人心的游戏。
以前我也经常看到一些苏联拍的二战电影,例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等等,和中国的战争电影如出一辙,都是表现领袖的沉稳,战士的豪言壮语,最后是很轻松的胜利。极度美化的战争场景有时还令今天的年轻人后悔为什么不出生在那个英雄的年代!直到后来看过一些欧美表现战争的电影后,才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但《兵临城下》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战争和英雄的观念。
这是一部按西方人的眼光拍摄的社会主义国家战争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敌视,西方导演对苏联战争期间的军民生活作了毫不客气的揭露,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英雄制造模式进行了嘲讽。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血腥和残酷,展现规模宏大的血腥战争场面。阴暗的天空下,伏尔加河岸边,浓浓的黑烟,河上漂浮的尸体,远处四处惊慌逃散的人群,天空中盘旋的德国轰炸机,苏联的运兵船,在惊恐中上岸直接冲上前线的年轻战士。这一切,将我们对战争的美好回忆一扫而光。
瓦西里来自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普通猎人家庭,长期狩猎生活练就一身好枪法。可随部队到达斯大林格勒后,却连一支枪也没有,赤手空拳上了战场。这些可怜的苏联士兵,年轻的脸宠上露出恐惧和悲伤,却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上战场当了德国兵的活靶子。瓦西里靠着机智和灵活在战场上活了下来,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中碰到了政治委员丹尼洛夫。在丹尼洛夫面前,他用一支捡来的枪连毙5敌,其中3名是德国军官,引起了丹尼洛夫的注意和赞赏。回来后,丹尼洛夫在新上司赫路晓夫面前推荐了瓦西里,并主张将瓦西里树为英雄典型,四处吹捧,以激励苏军的士气。这样,一个苏联英雄--神枪手瓦西里就诞生了!他狙击消灭德军士兵的数字直线上升,达到数百人。(其中很多是丹尼洛夫编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制造英雄模式!
瓦西里成为名人后,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压力,不得不整天面对生死的瞬间交替。可就在这时,德军为了压制苏军狙击手,派出了狙击学校校长---神枪手高宁少校,专门来斯大林格勒枪杀瓦西里!一场真正的对决开始了。苏联英雄的称号让瓦西里没有退路,他只有两种选择:胜利或死亡。
在一连串的较力中,瓦西里明显处于下风,英雄的称号让瓦西里无法施展和回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在这时,他又碰到了漂亮的莫斯科大学女大学生---女战士塔妮亚,战争的血腥残酷让两颗年轻的心碰在一起。在极度恐惧的战场环境中,两人在宿营地睡眠的人群堆里偷偷拥吻做爱,用感情来缓解高度紧张的战争情绪。也许是这种感情,让瓦西里明白了生活的晗义,他不想再当英雄,不想再成为德军狙击手天天追杀的目标,他请求丹尼洛夫不要再宣传他,让他做一名普通的“战士”。至此为止,作为英雄的“瓦西里”已经死了,瓦西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他以后和高宁少校间的决斗不再有政治意义,而只是西方骑士间的决斗。
看到此,身感同受,社会主义式的制造英雄模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英雄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人为的光环掩盖不住英雄内心的脆弱。
让.雅克.阿诺在这里抨击了苏联制造英雄的模式,揭露许多曾大肆宣传的英雄的真面目。但电影的目的并不如此。一个人为的英雄倒下了,可却让我感到了更多的英雄存在。瓦西里不是百战百胜的英雄,可他极其敏锐的反应力和预感力,极好的枪法和耐性,都证明了他是一个十分出色的狙击手。他的女友塔妮亚,一个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多次拒绝调到没有危险的苏军总部当翻译,而是坚决留在前线直接打击敌人,因为她对杀害她父母的德国法西斯充满仇恨,因为她的爱人瓦西里正在战场!政治委员丹尼洛夫,处心积虑想法激励苏军的士气,他用社会主义模式制造了英雄瓦西里,并时时维护瓦西里的安全。他也爱塔妮亚,多次保护塔妮亚,在塔妮亚受伤后,他以为塔妮亚已经死了,带着对法西斯的痛恨,决心为瓦西里和高宁的决斗划上句号,用自已做为靶子引高宁出来,壮烈战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丹尼洛夫是一名称职的政治委员和红军军官,他同样是一名苏联英雄。剧中的少年沙查,假装投降德军,多次在瓦西里和高宁少校之间穿插,为苏军提供情报,引诱高宁出来,为瓦西里消灭高宁创造条件,可最后却被高宁少校吊死。看到这里,我心里无比感动,沙查虽然没有象瓦西里那样被宣传歌颂,却是地地道道的苏联式“王二小”,是真正的苏联小英雄。
通过看《兵临城下》,使我重新认识了战争,更重新认识了英雄!也许西方导演在极力抨击苏式英雄的形象,可我们通过电影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真正的苏联英雄。瓦西里、塔妮亚、丹尼洛夫、沙查,每一个都代表了二战中浴血奋战的苏军军民的形象。就连看起来凶恶的苏军统帅赫路晓夫,他钢铁般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也令我肃然起敬!在德军的疯狂进攻面前,赫路晓夫说:我不要我的小伙子们被吓得屁滚尿流,我要他们鼓起勇气,一步也不后退!看到这里,和我们中国抗战时的将领相比,差距是多么大!日军进攻南京时,唐生智也是信誓旦旦,可一旦日军到了城下,一马当先向西逃跑!想想这就是原因,为什么一个民族强大一个民族衰弱的原因,那就是在生死面前作为民族精英们是如何选择的!
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里,战争英雄的神话破灭了,可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重生!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许多令人疑问的地方和不足。电影中渗透着西方导演攻击社会主义的许多意识。其中很多是真实的反映,如一些红军战士因为后退便被自已的督战队射杀。对白中攻击苏联肃反扩大化。我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贝利亚曾提出“红军战士不许后退”的格言被斯大林采用,确实有红军战士因为后退被枪毙的事例。但电影中确实有许多夸大之词,例如苏军士兵两人一支枪,赤手空拳上战场我就难以相信,要知道二战中苏军的火力是十分强的。
在狙击技术上,片中编排也有不当之处。瓦西里和高宁少校都是狙击高手,可片中最后结局高宁少校却是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自动现身让瓦西里射杀,这不是一个狙击高手所为,不合逻辑!!
电影并不一定就是史实的原样回顾,但通过电影可以再现历史的氛围,暇不掩瑜,《兵临城下》确是一部精品的二战片,值得一看!
❾ 怎样查找孟良崮战役的电影
红日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 名: 红日
主 演: 张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导 演: 汤晓丹 影片类型: 战争
地 区: 大陆 上映时间: 1963
语言说明: 国语
1946年冬,苏北连水城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讲述我军沈振新、丁元善部,顽强地抗击着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以后,为了配合整个战局需要,奉命主动北撤,广大官兵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再跟七十四师干”的杀敌决心,离开苏北根据地的故事。
······················
红日
故事片(黑白)。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 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部 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军“王牌”整 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 北撤山东。张灵甫气焰嚣张,与其他 师共二十万人,向山东临沂地区齐头 并进,盘踞济南的敌人也同时出动, 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 部决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 分迎战北面的敌人。于是展开了着名 的莱芜战役。沈振新军奉命拿下莱芜 城北的吐丝口镇,以截断敌人的退路 。而刘胜团被留下作为军的总预备队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求战心切 ,情绪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 万敌人在我军的猛攻下,妄图向吐丝 口方向突围。沈振新当即命令刘胜率 部投入战斗。刘胜用一支突击力量越 过前沿,直插敌人的师部,获得全胜 。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石东根却有 些忘乎所以,军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 批评。蒋军以张灵甫为先锋,又向我 蒙阴、坦端口进攻,妄图聚歼我主力于 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 振新部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 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端口失利,向 南溃退。沈振新部星夜飞兵抢占垛庄 ,切断敌人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 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想以声东击 西的诡计突出重围,但在我军凌厉的 攻势下,阴谋未能得逞。战斗中,团 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 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 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 灵甫负隅顽抗,被我击毙。我各路大 军在孟良崮胜利会师。 编剧: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 改编) 导演: 汤晓丹 摄影: 马林发 美术: 葛师承 作曲: 吕其明、萧珩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张 伐 沈振新 杨在葆 石东根 里 坡 刘 胜 舒 适 张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