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经典文学电影剧本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经典文学电影剧本

发布时间: 2022-11-16 23:58:41

⑴ 求经典电影文学剧本

抱歉,我没有@vip.qq的邮箱,所以只好直接传上来,而且。。。我只有《阿甘正传》和经典电影《太阳灼人》中文剧本这两个,如果你对《太阳灼人》这个电影的剧本有兴趣,可以联系我,希望帮得到你。

⑵ 夏衍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是什么

夏衍创作了我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是《狂流》

⑶ 有哪些中国经典电影桥段的剧本

嗯,中国有很多部经典的电影,各个年代的都有,比如说战争的历史的,言情的,对吧,他们大部分都是先有剧本,然后还改编成电影呢!反正我觉得,嗯,真的是很多很多。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那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其中那个他们跳崖那个片段,那都是根据真实的英雄历史事件改编的。

⑷ 大学表演课求一个15分钟左右得外国经典文学剧本。6人左右

最着名最经典的外国文学剧本当属《百万英镑》了。足够深入人心,可能场景没那么火爆,不过懂得欣赏的人会知道逼格有多高。

⑸ 外国经典话剧剧本

1.《等待戈多》:

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2.《犀牛》:

是尤奈斯库的代表作。作品围绕小公务员贝兰吉的一场荒诞奇遇展开。贝兰吉是一个社会下层人物。他对生活不满,对未来感到茫然,时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孤独感,但能保持独立人格。

3.《骑马下海的人》:

J.M.辛格的独幕剧。1904年首演。剧情具有浓重的悲剧气氛。女主人公莫尔耶是阿兰群岛一个渔村的老妇人,丈夫的父亲,丈夫和她的四个儿子接连葬身大海,有传闻说海边捞起了溺死者的衬衣和袜子 。莫尔耶想到了出海未归的第五个儿子米凯尔。

4.《玩偶之家》:

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该戏剧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围绕过去被宠的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5.《莎乐美》:

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⑹ 中国经典剧本有哪些

《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这些都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屈原》:历史剧集大成者《屈原》不但是上世纪40年代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部一气十天呵成的五幕历史剧,可谓话剧巨匠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屈原》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压迫》:现代主义话剧的典范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压迫》,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但这部戏的产生,却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白毛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于无声处》: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1978年11月16日,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轰轰烈烈演出。20多年过去了,回顾话剧《于无声处》的演出和剧本的发表,以及它在全国的广泛传播,有几百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个剧本,艺术价值已经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它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绝对信号》:小剧场运动先锋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暗恋桃花源》:享誉亚洲经典作1986年,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奠定了台湾戏剧家赖声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坊在戏剧界的地位。此后的四度复排更让该剧成为享誉亚洲的经典之作,而集编、导于一身的赖声川,也因此剧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华语剧坛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倾城之恋》:61年续写两个传奇入选“十大”的《倾城之恋》,指的是相隔61年时空的两个不同版本。张爱玲于1943年写成小说《倾城之恋》,翌年亲自将之改编为4幕8场的现代话剧,于12月16日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献演。那一版话剧由朱端均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罗兰演白流苏、舒适演范柳原、韦伟演徐太太、海涛演印度公主、端木兰心演四奶奶……皆为一时红星。61年后,香港话剧团献演《新倾城之恋》,导演毛俊辉延伸了原着戛然而止的结局,将白流苏置于改革开放后的上

⑺ 电影剧本文学

《雷雨》是不错的电影艺术文学,《茶馆》、《四世同堂》也很不错。现在的电影作品多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以小说居多。

⑻ 张之路有哪些电影文学剧本作品

《非法智慧》、《霹雳贝贝》《魔表》《螳螂一号》《第三军团》、《惩罚》《最后一场是暗杀》《傻鸭子欧巴儿》《野猫首领》《奇怪的低牌》《乌龟也上网》、《我和我的影子》《足球大侠》《有老鼠牌铅笔吗》着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暗号》、《扬起你的笑脸》、《傻鸭子欧巴儿》、《足球大侠》、《妈妈没有走远》等。电视连续剧本《第三军团》、《非法智慧》《妈妈》、《好玩,佳佳龟》等。

⑼ 张之路代表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 话剧 长篇小说


是的,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后,曾在中学执教十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兼文学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暗号》及同名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题王》《惩罚》《空箱子》《在楼梯拐角》《静静的石竹花》,中篇小说《螳螂》《有老鼠牌铅笔吗》,中篇童话《还魂记》《我和我的影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坎坷学校》等。《第三军团》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
我国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出过很多儿童读物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调到童影厂工作,曾担任编辑、文学部主任、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1992年国际青少年读书联盟(IBBY)将作者载入荣誉名册。1997年成为第一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00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公司,张之路任策划部副主任、编剧。2005年获得中国安徒生奖。200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⑽ 着名的电影文学剧本什么和什么是夏衍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着改编的

夏衍之《祝福》《林家铺子》改编研究
通过对夏衍改编创作的方法研究,以《祝福》《林家铺子》为具体实例,阐述了作为改编者首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总结了在电影改编中,选取好作品、设置人物等电影化的改编方法与创作技巧。在改编风格的一贯性上,夏衍没有走曲高和寡之路,而是推动电影的通俗化和民族化,为当今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