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革命红小鬼到底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所谓红小鬼是指很小就参加红军革命的人,中共的武装最早叫红军,红军当中的小战士也就是所谓的红小鬼,比如电影<闪闪红星>里面的潘东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后来大大扩展了,现在活着的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就已经算是老革命了,真正意义上的红小鬼已经没有活在人世上的了,红小鬼是对一批人的泛称,而不是具体指某个人.
㈡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表现了红小鬼怎样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表现了红小鬼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原文: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王愿坚
1935年春天,红司方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有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不知是谁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菩萨看我们心诚,坐了一夜,这是给我们的奖赏呢!”话音刚落,大伙儿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古庙也充满了生气。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1935年春天,在乡下,苍溪县儿童团的团员们,因为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他们去乡下宣传红军胜利的消息,回来时红军已经走了,所以他们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历时三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都很高兴,还受到了妇女部长何连芝的称赞。
课文记叙了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1、2段),写儿童团员们因下乡宣传,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他们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去。
第二段(3~6段),写儿童团员们为了赶大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乐观地战胜种种困难。
第三段(7段),写儿童团员们赶上了红军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㈢ 电影红小鬼的主要内容 急急
该片的故事发生在江西赣南史称赣粤边地区,讲述的是红军后代片中主角“红小鬼”曾百姓,在老百姓的乳汁中养育长大,在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中,在寻找父辈足迹的情感历程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该片运用独特的人物关系和亲情渲染,淳朴厚实的客家乡土气息,饶有趣味的少儿战斗情趣,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极具鲜明个性的红色少儿形象。尤其是主角曾百姓,更为红色少儿形象画廊增添了新角色。该片形象生动地宣扬苏区精神和红色青少年的英勇战斗精神,对于目前党和国家“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创新青少年教育方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是又一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象教材。
㈣ 观《红小鬼》电影有感的作文
到了剧场,刚坐下没多久,就开始了大屏幕上有三个红色的大字《红小鬼》。
该片讲述的是红军后代“红小鬼”曾百姓,在战火的洗礼中,寻找父辈足迹,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
曾百姓,一个有点不像人名的名字,它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赣粤边地区一个调皮捣蛋、没有爸爸的“野小鬼”。经过十几家人转养,这个孩子在百姓的乳汁中养育长大,因而起名“百姓”。他在伙伴的陪同下踏上寻找父亲的征途,加入游击队,成为“小鬼班”的一员。他犯过错,流过泪,受过伤,最终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在寻找父亲的历程中完成了“野小鬼”到“红小鬼”的蜕变。
子寻父、父寻子,巧妙的人物关系,浓浓的父子亲情,整个影片故事曲折而温馨,整体基调轻松愉快,充满了脉脉温情和天真童趣。动画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影片更有趣;客家乡土气息淳朴清新,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少儿战斗情景饶有趣味,让故事发展更生动。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忠诚......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东西,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了亲情,那么,有多少人没有父母?没有家。去过没有勇敢,那么战场上的英雄是不是一个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忠诚,那么,世界将失去和平。
我要向曾百姓一样忠诚、勇敢、正义.
㈤ 红孩子主要故事情节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苏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
不久,靖卫团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杀害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 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
(5)老电影八个红小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着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网络-红孩子
㈥ 红小鬼观后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红小鬼》。《红小鬼》生动有趣,以孩子们为主角,就显得更有童趣了。
主角梁百姓活泼可爱,老是想着一些奇怪的主意,不过最后在司令员,也就是他的爸爸的带领下,勇敢地向敌人杀去,最后救出了最后一个领养他的战士-----梁寒松。不过最后,梁战士牺牲了。
在电影的开头,以百姓、田螺妹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抓鸟的场景为最前片段,百姓成功地抓到了小鸟,其他小伙伴为他欢呼。看到这里时,我知道百姓身边有许多信赖他的好朋友、好伙伴。当百姓被人打时,他的养母一顾一切地冲到百姓身边,搂住他。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啊,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梁百姓有一个爱他的母亲----虽然百姓不是她亲生的。最令我感动的那一段是梁寒松被救出那一段,百姓眼里含着泪珠,深情地叫着梁寒松“爸爸”,梁寒松紧紧地握住百姓的手对司令员说:“司令员,我把百姓交给你了。”说完就离开了人世,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了。百姓,你真可怜。最后,百姓回到司令员身边,和司令员的儿子捡崽一起练武,最后练成一身好武功,从“野小鬼”变成了“红小鬼”,长大后,也成了一名红军。
看到最后,我心里暗暗为百姓高兴。当然我们也是等待出发的“红小鬼”,以后要为社会做贡献
㈦ 红小鬼是什么
《红小鬼》是由杨竞泽执导,李梦男、胡明等主演的一部儿童类型的电影。该片于2011年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在红军长征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的故事。
㈧ 红小鬼的长征故事
1935年春天,开始长征后的红四方面军连续打了几场胜仗。部队的士气得到了极大鼓舞,后方儿童团的红小鬼们更是欢天喜地地成天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到处宣传前方的胜利。
那一天,儿童团12名小团员唱着歌儿、跳着舞兴高采烈地从乡间搞宣传回来。可是,由于情况紧急,大部队还没来得及等回她们,便已撤离走了。
这时,“哇”地一声,才满10岁的曲飞蹲在地上就哭开了。哭声一响,大家顿时没了主意,有的急得直跺脚,有的干脆也加入了哭的行列。
想想也是,她们当中小的10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谁曾考虑过前途的事?谁又曾面临过这等大事?
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说:“要不,我们各回各的家算了?”话音刚落,就有人反对:“想散伙!就是革命不坚定!”接着又有人说:“要回家你自己回,我们说什么也不回去了!”
不回家也行呀,可是也得有个不回家的法子呀。十几张小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最后,年纪稍大的何连英说:“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她的主意,就好像把大家从一锅粥里捞了出来,糊涂没了,前途明亮了。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响亮地应着:“好!”
说好就好。这群有着一点战斗经验、有着革命理想的女孩子像模像样地成立了“特别行动小组”。
推选有主见的何连英为组长,并制定行动计划:将人员分散成几拨,化装成逃荒的叫花子,白天假装互不认识,各走各的路,晚上再碰头。打听清楚部队的方向后,她们踏上了追赶红军队伍的征途。
暮春的川北,大地缀着嫩嫩的黄色、油油的绿色,蝴蝶纷飞在其间,诱惑着人们流连不返。可是归队心切的她们却无心驻足、嬉闹。个个攒足了劲往前赶路。
这路赶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敌人的封锁和盘查还算是小问题,因为她们都是孩子,比较容易逃过敌人的怀疑。
而一路餐风露宿,才是真正的考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渴了喝泉水,饿了讨口东西,晚上从没好好睡过一个觉。
有一次,她们埋头赶路,当不知不觉天黑下来,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才发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这荒郊野外,她们害怕起来。这时,不知是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
大伙一抬头,前面隐隐约约似有一幢大房子。可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座破庙。庙里的塑像黑影瞳瞳,由于年久失修而愈发显得阴森恐怖。胆小的停下脚步,不敢前去了。
胆子稍大一点的说:“店里总比这野地里强。”就这样,她们一个拉一个,靠着墙根,一夜没踏实合眼,直到天亮。
除了意志力,还需要足够强的忍受力。最先要忍受的是饥饿。她们一路走,一路找吃的。可是离苏区越来越远,困难越来越大。沿途的农民,由于地主的盘剥克扣,非常贫穷。
大多数人家食不裹腹,实在没有什么吃的接济她们。在庙里住的那一夜,在天亮时,她们吃掉了神庙里的贡品一一五个早已干裂的馒头。
这让她们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可吃过了这餐过后,她们再也找不到吃的,饿着肚子赶了一整天的路。
晚上会合后,组长伺连英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现在我们在农民家里找不到吃的,就去‘吃大户’。”所谓“吃大户”,就是去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表示愿意给人家干活,只管饭,不拿工钱,或者过继当儿当女。
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对她们来说“吃大户”的目的在于:吃饱喝足之后,继续赶队伍。
这就需要她们要非常机智与聪明地处理好走与留的时间。她们常常是定好暗号,由一个人串连,其余人再带上些干粮,瞅个机会悄悄溜走。
一天黄昏,她们一行终于到了草地边缘。大家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不约而同地坐在了地上。湿乎乎的草地泛着潮气和寒气。
正当她们感到袭上心头的疲倦时,突然,远处燃起了篝火,一点、一点……大家顿时来了精神,不约而同地跳起来,并立刻派了两个人前去打探。
“找到了!找到了!是红军,是咱们的部队!”当两人带回这个消息时,大家都激动的流泪不止。而看到赶上了队伍的这些红小鬼,大哥哥、大姐姐们更是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将她们紧紧搂在了怀里。
就这样,这12个红小鬼,经剑阁、过江油、穿中坝、下北川、到茂县,一路艰辛,躲过针狼、野牛的袭击,摆脱人贩子的拐骗,战胜了疾病、饥饿等种种困难,历时3个多月,行程1000多里,终于追上了红军队伍。
(8)老电影八个红小鬼扩展阅读:
长征中的“红小鬼”: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1、向轩
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192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任通信连战士、通信班副班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正师职)等职,被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2、彭胜昔
14岁参加长征的彭胜昔,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3年参加红军。因为会读书识字,很快就成为红八军的组织干事。1934年,调任红六军团特务连文书。
1934年8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西征。长征中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3、李耀宇
14岁参加长征的李耀宇,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33年参加红军,任川陕苏区政治保卫局检察员。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6年到达陕北,先后担任过黄祖炎、刘锡五、张苏、王德等人的勤务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湖南省委行政科长等职。1982年离休。
4、王新兰
王新兰,女,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在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的鼓励下,9岁的王新兰参加了红军,被安排在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
长征中,随部队三次翻雪山、过草地。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征中的红小鬼
㈨ 小鬼队电影观后感400字
今天,学校组织看电影。
到了剧场,刚坐下没多久,就开始了,随着一声声尖叫,大屏幕上有三个红色的大字《红小鬼》。
在当代绝大多数当代青年并不了解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创造了长征这一历史奇迹的军队,从年龄上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二十五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应该不到18岁。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该片讲述的是红军后代“红小鬼”曾百姓,在战火的洗礼中,寻找父辈足迹,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
曾百姓,一个有点不像人名的名字,它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赣粤边地区一个调皮捣蛋、没有爸爸的“野小鬼”。经过十几家人转养,这个孩子在百姓的乳汁中养育长大,因而起名“百姓”。他在伙伴的陪同下踏上寻找父亲的征途,加入游击队,成为“小鬼班”的一员。他犯过错,流过泪,受过伤,最终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在寻找父亲的历程中完成了“野小鬼”到“红小鬼”的蜕变。
子寻父、父寻子,巧妙的人物关系,浓浓的父子亲情,整个影片故事曲折而温馨,整体基调轻松愉快,充满了脉脉温情和天真童趣。动画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影片更有趣;客家乡土气息淳朴清新,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少儿战斗情景饶有趣味,让故事发展更生动。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忠诚......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东西,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了亲情,那么,有多少人没有父母?没有家。去过没有勇敢,那么战场上的英雄是不是一个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忠诚,那么,世界将失去和平。
我要向曾百姓一样忠诚、勇敢、正义......
㈩ 《红孩子》这部影片主人公是谁
《红孩子》这部影片主人公是:苏保、细妹、虎崽、金根、冬伢子。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0)老电影八个红小鬼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伙伴们想随赤卫队上山,但没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们决意为乡亲们报仇。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无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于岩洞中成立。他们与国民党匪兵作斗争,打流动哨,得了第一枝枪。尔后贴标语、打匪徒,竟战果累累。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们先抓来匪大队长肖振武审问,然后由李公公带领,深夜进人村庄,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们胜利突围,他们迎着朝霞向前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