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而这些结构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文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 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
㈡ 闲聊 | 浅析《寂静之地2》三幕式剧作结构
纪念第一次在影院看恐怖片。
三幕式戏剧结构, 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的戏剧理论,即戏剧应包含 开始、中间、结尾 三个部分。
着名编剧 悉德·菲尔德 则对这一理论加以扩充和具象化,他的概念模式放在电影剧本中,可分为以下三幕:
第一幕是 铺陈 ,占电影的四分之一。目的在于为整部电影的叙述架构基本的框架,交代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和事件,介绍主要的人物关系;
第二幕是 冲突 ,占电影的一半。这一阶段通过冲突的演变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逐渐增加主角对抗障碍而生的张力;
第三幕是 解决 ,占电影的四分之一。主要是将冲突高潮戏剧化,并最终给出一个形式上的完结。
上述模式对于现实主义或形式主义的影片进行分析并不适用,但对于从1910年以来的以情绪、冲突推进剧情发展的 剧情片 ,基本上契合,并且由于菲尔德所着的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广为流传,使得三幕式结构成为了最常见的剧作模式,尤其是在 好莱坞 。
2018年派拉蒙影业推出的高概念恐怖片《寂静之地》,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狂卷了近3亿美元票房,因此顺理成章出了续集《寂静之地2》,并在今年上映。
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续集目前也已经拿到了将近2亿美元的票房,第三部指日可待。
影片卖座的原因自然与其 “不能发出声音 ”的高概念密不可分,但支撑着这个概念推进剧情发展的,依然是上述经典的三幕式剧作手法。
一、故事的铺陈
影片剧情部分时长88分钟,第一幕时长约19分钟。
这里有必要对第一部的剧情做个大致介绍。
伊芙琳一家总共五口人,包括李、伊芙琳夫妇和大女儿瑞根、儿子马库斯和小儿子博,其中瑞根是名聋哑人,因此全家都会 手语 ,这也让他们在怪物降临时便于沟通。
在怪物降临后,每天晚上邻居之间都很有默契得会在楼顶点燃篝火,证明自己还活着。
伊芙琳一家也幸存了下来,有次他们去超市取生活用品时,小儿子博拿了一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于是被怪物杀死。
后来伊芙琳怀孕,在去地下室时踩到了钉子意外打翻了手上的相框而引来了怪物,伊芙琳一家便于怪物展开了搏斗,李为了救瑞根和马库斯选择牺牲,伊芙琳也顺利产下一个孩子,而最后瑞根发现怪物对她佩戴的助听器的高频声反应巨大,能使其暴露出被硬壳包裹的最脆弱的头部,伊芙琳便配合着开枪将怪物杀死,第一部结束。
不同于第一部开门见山直接展示了后怪物时期的生活,这一部则是先介绍了怪物的 来源 。
怪物来自外太空,人们在逃难时发现其 没有视力 ,但是 听觉敏锐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它的警觉,并对发出声音者进行杀戮,手段残忍且行动迅速。
这一幕也交代了主要的人物关系,伊芙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同时也引进了一位新的角色 艾莫特 ,是他们的邻居兼好友。
之后剧情便跳到了第一部结束的地方,伊芙琳收拾残局,带着瑞根和马库斯以及刚出生的孩子往一处篝火的方向走去,第一幕结束。
二、冲突的发展
第二幕从影片的第19分钟一直到第68分钟。
这一幕中主要围绕着 制造冲突-冲突发展-解决冲突 的模式推动剧情发展,并且不断循环这个模式来控制影片节奏,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激发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这一幕中比较突出的冲突点一共有 五处 。
第一处冲突 是伊芙琳一家进入了有篝火的一幢废弃建筑中,但因为不知道谁布置的机关而造出声响,马库斯也因踩到野猪夹大叫,此时画面中出现了用狙击枪对准伊芙琳一家的镜头。
这样便制造了 两个小冲突 ,一个是马库斯的大叫将引来怪物,另一个是布置机关以及拿狙击枪的人是谁?但因为掌握了怪物的弱点,伊芙琳一家娴熟得用助听器的频率和霰弹枪杀死了赶来的怪物,可是却引来了更多的怪物,好在被一个神秘人救下,来到了地下室一处相对密封的空间。这时两个冲突同时解决,伊芙琳一家得救,而布置机关的神秘人正是他们的好友艾莫特。
第二处冲突 发生在当天夜里,马库斯偶然听到了一个电台在放歌,瑞根认为这是有人在发信号,可是艾莫特认为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安全的地方,双方就此产生分歧,矛盾凸显。
夜间更具冒险精神的瑞根在与马库斯说了前往放歌电台地点的计划,却没得到支持,于是选择一个人出发,矛盾加剧。最后在伊芙琳的央求下,艾莫特出门寻找瑞根,矛盾解决。
这一个冲突没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气氛营造,主要是为了平稳推动剧情,以及使影片从单线叙事转变为 双线叙事 ,自此艾莫特和瑞根同一路,其他人则继续待在艾莫特的藏身处,等待艾莫特回来,而后两边剧情同时发展,双线叙事,交叉剪辑,增加影片的 可看性 。
先看伊芙琳和马库斯这条线。
在艾莫特出门寻找瑞根后,伊芙琳也准备去镇上药店拿几罐氧气瓶回来给刚出生的小孩供氧(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容易吵闹,因此伊芙琳将小孩放在一个木箱中,通过氧气瓶供氧让小孩呼吸)。
第三处冲突 发生在伊芙琳出门后。见母亲迟迟不回来,马库斯便出了地下室,在废弃建筑中“探险”,但是当他看到已经成为干尸的艾莫特的妻子后被吓得打翻了身边的物品,制造出了不小的声响,必将引来怪物, 冲突出现 ;
于是马库斯急忙跑回地下室,将小孩一起带进了完全密闭的防空洞中,可是却将门完全锁上,只有从外面才能将门打开,而里面的氧气只够呼吸几分钟, 冲突加剧 ;
这时母亲赶了回来,制造爆炸使自动喷水灭火器工作,混淆怪物的听觉,从而来到地下室,打开了被锁住的门救回了马库斯和小孩, 冲突解决 。
再看艾莫特和瑞根这边。
第四处冲突 是瑞根在路上看见一辆废弃的火车,想要拿车上的急救包傍身,却意外招来一只怪物,冲突出现;
随后使用高频让怪物暴露脆弱的头部,可是瑞根第一枪并没有将怪物打死,并且霰弹枪卡壳了,冲突加剧;
眼看怪物就要走到跟前,艾莫特及时赶到,一枪爆头打死怪物,冲突解决。
第五处冲突 是艾莫特同意与瑞根一同前往放歌电台的地点,在一个港湾时遇上了一群幸存下来的人,可他们为了抢夺随身物品,将挂满瓶子的渔网绑在了艾莫特身上,只要他一动就会发出声响,从而引来怪物,冲突出现;
这群人不仅将瑞根背的包抢走,还拿走了能够对抗怪物的助听器,冲突加剧;
随后在艾莫特的暗示下,瑞根跳进了河中逃脱,艾莫特也发出声响引来怪物,在怪物袭来的一刻跳进河中并将渔网解开,最后两人坐上小船去往放歌电台的地点,冲突解决。
第二幕也伴随着艾莫特和瑞根远行的船只而结束。
三、剧情的完结
第三幕从影片的第68分钟一直到第88分钟正片结束。
在这一幕中会将剧情推向 最高潮 ,并对影片中存在的矛盾进行 合理的解决 。
艾莫特和瑞根终于到达了放歌电台所在的小岛上,令人惊喜的是,岛上真的有人类居住,他们发现怪物 不会游泳 ,不会从对岸到岛上,因此在这里是十分安全的。
可是第二天艾莫特在岛上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艘载着怪物的小船也停在了岛岸。
此时影片进入到最高潮,毫无防备的人们突然受到了来自乘船到岛上的怪物的攻击,而另一边伊芙琳在出去拿药品的时候遭到了怪物的袭击,两边同时制造了冲突,并且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将这种 冲突最大化 ,让观众为两边的形势都屏住一口气。
最后瑞根将助听器放置于广播站的麦克风上,让高频声音能传播出去阻止岛上大杀四方的怪物,同时马库斯也通过收音机听到了电台传来的高频声音,便将收音机外放,于是两边同时用高频声音抑制住了怪物的行动,瑞根和马库斯也同时走向了怪物,并且同时使用武器将怪物击杀。
第三幕结束,影片也随之结束。
当然,这一幕不算典型的谢幕,一般来说正常的第三幕结束会有一个给观众在剧情高潮后的 缓冲时间 ,比如两边都杀死怪物之后终于团聚,或者各自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下一程云云,而不是像影片这样 戛然而止 ,会让观众不尽兴。
不过这样处理也情有可原,可以给下一部做足铺垫,也许下一部的第一幕就是交代两边团聚的背景。
总而言之,影片中规中矩,很多观众在第一部中已经接受了无法发出声音的设定,因此这一部中无声的设定对观众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也许导演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影片其他方面做足了功夫,相比第一部,这一部 用多个地点丰富空间,用双线叙事丰满情节,用交叉剪辑控制节奏 。
而在剧本创作上,则是经典且标准的三幕式结构。
㈢ 好莱坞电影三段式情节模式是什么
三段式情节模式是指结构分为头、中、尾这样的三段式传统剧作模式。
相关介绍:
在电影剧作的教学领域里有一本广泛流传的教材:悉德.菲尔德撰写的《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其中在论述结构的部分依然将“冲突律”作为剧作家必须严格遵守的定律。
他认为:一部影片的开端就是建置冲突;中段就是发展冲突并使冲突双方反复地较量;所谓高潮就是冲突的总爆发是冲突的至高点,因此也就是冲突的决战时刻;至于结尾,无非是冲突过后所产生的最终结果。
(3)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理论分析电影扩展阅读
黑格尔总结出“冲突律”的结构思想的,他认为戏剧冲突是布局的依据,他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头、身、尾”的三段式说法:“合式的起点就应该在导致冲突的那一个情境里,这个冲突尽管还没有爆发,但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却必然要暴露出来。
结尾则要等到冲突纠纷都已解决才能达到。落在头尾之间的中间部分则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冲突的人物之间的斗争。”其实,从那以后,直到今天,这已经成为包括电影在内的剧作艺术所普遍遵循的结构法则。
可以说,以这样的原则创作出来的电影剧本在今天仍然是电影结构类型的主流。这种被今天的人们称作“戏剧式结构”的原则依然是我们进行电影剧作教学的基础。
㈣ 七宗罪的电影结构是什么
说到好莱坞电影,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模式。而说到三幕式电影的经典代表,无疑首先会想到由布拉德·皮特(饰Detective David Mills)、摩根·弗里曼(饰Detective Lt. William Somerset)、凯文·史派西(饰John Doe)和格温妮丝·帕特洛(饰Tracy Mills)主演的电影《七宗罪》。整部电影时长126分钟,环环相接,扣人心弦。
第三幕,应该是从跟随John去寻找尸体开始的,两位侦探荷枪实弹,随着兇手的指引、驾驶着汽车在空旷的郊外前行。路途中Mills逐渐被疯狂的John所激怒。
高潮应当是显而易见的。John让人七点整送来一个包裹,而包裹里是Mills爱妻Tracy的头。Mills被兇手激怒,并得知自己怀孕的妻子被杀,极度悲愤。最终他不顾警察的规定,一怒之下杀死了兇手John Doe。在这七宗罪中,John Doe犯了“嫉妒”的罪诫,而Mills触犯的是“愤怒”。
电影的结局是平静的,老侦探看着被带走的Mills,不知道能做什么。他想到海明威的一句话:“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们为之奋斗。”但他只赞同后半句。
影片中不能忽视的是Tracy这个角色,虽然整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是几个镜头,就足以展现Mills和Tracy的深厚感情。John正是利用Tracy这个角色,完成了“嫉妒”“愤怒”两宗罪。John最后告诉Mills他的妻子还怀有身孕,最终击破了Mills的情绪底线,让他杀死了John。因此,Tracy正是John的重要工具,在七宗罪的完成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的实例。《七宗罪》采用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三幕式,不同的是,到达某一点,就毫无先兆地打破了原有的故事结构,让影片更加扑朔迷离,从而引发了观众的不安、好奇和震惊。不得不说,《七宗罪》是三幕式结构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也为三幕式电影提供了良好实例。
㈤ 什么是电影三段式结构
简单来说三段式结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故事情节布局,大致分为开头,中段和结尾。
三段式还是有讲究的:开头是故事的开始,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这个阶段介绍给读者。这个部分大概占据整个故事的1/4,以第一个小高潮告终。
第二部分是中段,这个部分用来描述主要的冲突,对抗,困难和主角对抗冲突与困难的选择。中段有两个小高潮,第一个发生在中间的地方,第二个发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个故事最长的部分,大概占据故事的1/2还要多。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也就是高潮篇。这个部分包括最终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应该看到主人公很幸福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5)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理论分析电影扩展阅读:
三段式结构例子: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㈥ 好莱坞电影三段式情节模式是什么
三段式
电影是一种相对独特的
影片
建构
方式
,常常表现为非
线性
叙述
结构
。它打破了影片
传统
的按
时间顺序
进行的线性叙述的
程式
,用三段,甚至是多段的结构将影片分解排列。
这么解释还是很抽象,那说简单点:三段式结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
故事情节
布局,大致分为
开头
,中段和
结尾
。
这样听上去简单多了吧,但是三段式还是有讲究的:开头是故事的开始,
主要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这个阶段介绍给
读者
。这个
部分
大概占据整个故事的1/4,以第一个
小高潮
告终。第二部分是中段,这个部分用来描述主要的冲突,对抗,困难和
主角
对抗冲突与困难的选择。中段有两个小高潮,第一个发生
在中间
的地方,第二个发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个故事最长的部分,大概占据故事的1/2还要多。第三部分是
故事的结尾
,也就是高潮篇。这个部分包括最终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我们应该看到
主人公
很幸福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㈦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叙述手法以及如何用经典好莱坞三幕式结构分析
应该是倒叙吧
跟《泰坦尼克号》差不多
㈧ 如何评价悉德菲尔德所提出的三幕式电影编剧模式
无论是编剧或是写作,三幕剧的概念都是基础且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一旦掌握了三幕剧结构,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节如何编排、尚欠缺哪些东西、故事要如何开始与结束。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电影、小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无所不在。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广泛,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触发、冲突、解决。三者涵盖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系列剧,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敌。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即将开演的好戏一无所知,在这个阶段首要之务是先介绍背景给读者,故事开展在现代都市呢?还是在异界的大陆?主角是大学生?都市白领?还是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将故事背景展露出来,部份作品为了累积爆点,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㈨ 什么是电影电视的三幕剧作结构
1.第一幕让观众参与到角色和故事中。
2.第二幕保持和增强其对故事的情感投入。
3.第三幕结束故事,把观众带入令人满意的的结局。
许多编剧和教编剧的老师都爱说“三幕结构”而不是“划分为三幕,前一个说法把故事的讲述说得就像建设一座桥梁,一旦设计完成,便再也不会变了。
事实上,故事不是固定的,其“结构”随着故事的展开是处于动态之中的,会不断地演变。
讲故事没有固定的配方,也不是填空,每个故事都要有独特的方式充填内容。故事要讲得妙是需要很多发明创造的。
我们用三幕剧模式的原因是它最简单易懂,与观众对故事的体验方式最接近。
电影故事讲述者试图把观众带入近乎梦幻的状态——把一切与此无关的对外界的思考和担忧都扔在一边参与到故事的进程里,编剧努力掩盖场景变化,力争把故事平滑地缝合和编织在一起。
(9)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理论分析电影扩展阅读:
如何拓展三幕结构思维:
第一点,必须考虑剧本故事类型的形式,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戏剧构架、人物呈现和情节设置。
第二点,确定谁是主要人物,还有这个人物的目标,应该要有一个目标明确、鲜明独特的主要人物。
第三点,人物弧线,也就是在故事中的经历会如何改变主要人物?能够判定人物在故事开始时的状态,并明白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将如何变化。
㈩ 分析电影《王牌对王牌》的三幕结构
电影《王牌对王牌》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由塞缪尔·杰克逊与凯文·史派西主演。
在电影《王牌对王牌》中,塞缪尔·杰克逊与凯文史派西的表演十分精彩。并且,电影的剧情也非常紧凑,丝毫不拖沓。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幕结构来分析电影《王牌对王牌》。
电影一开始就非常抓人,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谈判专家丹尼正在与一位要杀掉自己女儿的罪犯谈判。
这场戏差不多将近5分钟,时间虽短,但相当精彩。
丹尼通过自己幽默、诙谐的语言与那名心理变态的罪犯一步步拉近距离,最后不仅成功的救下了那个无辜的小女孩,还成功的将罪犯抓获。
在这个过程中,丹尼始终表现得非常冷静,在紧张的气氛中,与罪犯上演心理战。这同时也让观众不自觉的跟着他的节奏走,走进电影的情节中。
然后,电影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呈现了丹尼的顺利人生。
他在警队备受尊重,因为又帮助警队成功的制服了一名罪犯,警队的同事都聚集在一起为他庆祝;回到家里,丹尼与妻子表现得十分恩爱,妻子更是深情表白丹尼,希望他可以每晚早点回家陪她。
就在你以为丹尼的人生就此顺风顺水时,电影的剧情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反转。
丹尼先是被搭档你特告知警察内部贪污的事情,然后在4分钟之后,尼特就被意外枪杀。再过了3分钟左右,丹尼又被诬陷为枪杀尼特的兇手,并且,贪污组的那些人还在他的家里搜到了他贪污的收据,当然,这份收据是别人嫁祸给他的。
接下来,丹尼的枪和警徽也一一被警察局局长收回。这对他来说,真是莫大的侮辱。
不过,丹尼遭受的惨剧还没有停止。紧接着,他枪杀搭档尼特的事情被媒体大肆宣扬,自己的妻子也跟着他被媒体曝光,私人生活被打乱的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
然而,在机场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尼特的妻子。尼特的妻子也以为丹尼就是杀害自己丈夫的兇手,她毫不留情的骂了丹尼。让丹尼觉得既冤枉又难过。
随后,丹尼又被告知陪审团不相信他的说辞和解释,一定会判他有罪,让他坐牢。
电影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呈现了丹尼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让他的惬意人生一步步被毁掉,推动他去反抗。
当丹尼勇敢的走进贪污组的办公室,拿着枪指着贪污组组长尼邦的头时,电影的第一扇门也便打开了。这意味着,接下来他将会进行一系列的反抗行动,为自己洗清冤屈。
电影《王牌对王牌》的中段戏份十分精彩。
中段部分的剧情时长超过了1一个半小时。
中段部分所有精彩戏份全在贪污组办公室发生,然而,尽管在一个闭塞的、狭小的空间,却呈现出了主角丹尼与整个警察局的诸多矛盾,再加上塞缪尔·杰克逊与凯文·史派西的出色演技,使得全程都毫无尿点,刺激又紧张。
另外,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配角角色也都各自呈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编剧更是在他们的语言台词方面做足了功夫,每个人说的台词没有一句是废话,既精炼又充满内在张力,间接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贪污组的办公室里,丹尼不仅将贪污组组长尼邦绑架了,还将尼邦的秘书玛姬、线人鲁迪以及警察局的同事佛堤斯绑架了。
丹尼与这四名人质逐一展开了对话,这意味着他一个人要同时对抗四个人质,不仅要说服人质相信他是清白的,是被冤枉的,还要让他们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的行为。
与此同时,丹尼还要面临警察局以及FBI的包围和追捕。警察局派出了最好的作战警察以及阻击手;FBI则派出了直升机包围了贪污组办公室所在的那层楼,随时准备击毙丹尼。
一时之间,丹尼面临了多重困境,他被逼德没有一条生还之路,他不得不打破一重又一重困境,如果不打破,他就会坐牢,甚至死亡。
也是正是面临这些困境,迫使丹尼又打开了第二扇门。
丹尼与警察局的同事以及FBI的人员周旋了一段时间后,丹尼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他的智慧与疯狂,让警察局及FBI所有的人都非常紧张,他们害怕丹尼对人质下手。于是,他们听从丹尼的命令,将同是谈判专家的史宾恩叫来了。
当史宾恩到达后,丹尼十分兴奋,他在心里计划着利用自己与史宾恩的谈判,来达到为自己洗清罪名的目标,自此,剧情的第二扇门正打开。
剧情的第二扇门打开后,丹尼与史宾恩的心理交锋让观众时刻沉浸在紧张的气氛中,并使得剧情一步步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不断的向观众抛下悬疑包袱,让观众的双眼无法从荧幕前挪开哪怕一秒钟。
直到1小时47分的时候,贪污组组长意外被连射3枪而死,中段部分的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同时,意味着整部电影的结尾即将来到。
03 结尾
电影《王牌对王牌》的结尾部分也是很紧凑,很精彩。在剧情发展到2小时左右,结尾才正式来临,可见中段部分为结尾的到来做足了铺垫。
在结尾的时候,丹尼与史宾恩一起合作,史宾恩开着车,带着丹尼从贪污组所在的那栋大厦逃离了。 也就是说,原本站在对立面的两个人现在开始合作了,并且一方还帮着另外一方逃离了犯罪现场。
因为史宾恩此时已经相信丹尼是无罪的,甚至包括贪污组组长尼邦的两名下属——玛姬和鲁迪也相信丹尼是无罪的,他们与史宾恩一起帮助丹尼逃脱,这个细节处理得既温馨又巧妙。
丹尼与史宾恩来到了贪污组组长尼邦的家里,试图引出杀害尼邦的兇手。因为,他们笃定这些兇手就是那些贪污的警察们,揪出了兇手就等于揪出了贪污的人。
果然,狐狸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杀害尼邦的兇手不止一个,而是一伙人,这伙人全都是丹尼在警察局的同事们。
更让观众感到惊讶的是,那个之前被丹尼绑架的,看上去非常老实的警察佛堤斯原来是这个团伙的头目。
为了骗取佛堤斯的信任,丹尼联手史宾恩上演了一出好戏,丹尼装作被史宾恩打死,然后,史宾恩以谈判的技巧与佛堤斯合作,只要佛堤斯分给他贪污的钱,他就销毁佛堤斯的罪证。
电影的结局当然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正式好莱坞商业片惯用的模式,但是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前3分钟,佛堤斯才被抓获。所以,结尾部分的剧情也是此起彼伏,暗涌不断,让人看的十分过瘾。
04
电影《王牌对王牌》虽然呈现了好莱坞商业动作片的模式与套路,但它的剧本足够真诚,在语言台词方面设计得很是精彩,不断推动剧情的发展, 而剧情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主角人物做出一系列行为上的改变、突破,真的是环环相扣,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