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台湾老电影莎韵之钟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台湾老电影莎韵之钟

发布时间: 2022-10-20 04:27:35

㈠ 月光小夜曲的原唱到底是谁

月光小夜曲,原曲为日文歌《サヨンの钟》,作于,中文翻译为《莎韵之钟》。
作词是西条八十,作曲是古贺政男,1938年时原唱是渡辺はま子,1943年由李香兰重新演唱。
后来这首歌由周蓝萍先生填词,改编成了中文版本《月光小夜曲》。
国语版本里最广为人知的是蔡琴的《月光小夜曲》,粤语版本,是由卢国沾填词,薰妮演唱《每当变幻时》

日文版

サヨンの钟(莎韵之钟)
作词:西条八十
作曲:古贺政男
原唱:渡辺はま子

あらし吹(ふ)き巻(ま)く峯(みね)ふもと/山麓狂风暴雨
流(なが)れあやふき丸木桥(まるきばし)/独木桥就要流失而岌岌可危
渡(わた)るは谁(だれ)ぞうるわし乙女(おとめ)/渡桥的美丽少女是何人
红(あか)きくちびるああサヨン/红红的嘴唇啊~莎韵

晴(は)れの戦(いくさ)に出(いで)たもう/整装出发参与神圣的战争
雄雄(おお)しき师(し)の君(きみ)なつかしや/英勇的老师你令人怀念呀
担(にな)う荷物(にもつ)に歌(うた)さえほがら/挑着行李开朗地唱着歌
雨(あめ)は降(ふ)る降るああサヨン/雨下个不停啊 啊 莎韵

散(ち)るや岚(あらし)に花(はな)ひとえ/于暴风雨中凋谢的一朵花
消(き)えて哀(かな)しき水(みず)けむり/在袅袅水烟之中黯然消失
蕃社(ばんしゃ)の森(もり)に小鸟(ことり)は鸣(な)けど/在部落的森林里,小鸟也为之悲鸣
何故(なぜ)に帰(かえ)らぬああサヨン/可是为何不回来啊 莎韵

清(きよ)き乙女(おとめ)の真心(まごころ)を/对于清纯少女的诚挚之心
谁(だれ)か涙(なみだ)に偲(しろ)ばざる/有谁含泪思念
南(みなみ)の岛(しま)のたそがれ深(ふか)く/南方岛屿夜幕已深
钟(かね)は鸣(な)る鸣るああサヨン/钟声响彻云霄 啊 莎韵

中文版

专辑:机遇·淡水小镇原声带
演唱:蔡琴
作词:周蓝萍

月亮在我窗前徜徉投进了爱的光芒
我低头静静地想一想猜不透你心肠
好像今晚月亮一样忽明忽暗又忽亮
啊…到底是爱还是心慌啊…月光

月夜情境像梦一样那甜蜜怎能相忘
细语犹在耳边荡漾怎不叫我回想

我怕见那月亮光抬头把那窗廉拉上
啊…我心儿醉心儿慌啊…月光
我怕见那月亮光抬头把那窗廉拉上
啊…我心儿醉心儿慌啊…月光

㈡ 有首粤语老歌歌词是逝去的都已逝去

歌名:每当变幻时
此粤语版原唱:薰妮 作词:卢国沾
年份:1977
源流:原曲是日治时期台湾日语歌《サヨンの钟》(莎韵之钟),作于1941年,渡辺はま子主唱,古贺政男作曲,着名诗人西条八十作词,战后台湾作曲家周蓝萍改编为《月光小夜曲》,其旋律开始被各地华人所熟悉。

《每当变幻时》歌词:
怀缅过去常陶醉
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
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韶华去四季暗中追随
逝去了的都已逝去
常见明月挂天边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怀缅过去常陶醉
想到旧事欢笑面常流泪
梦如人生试问谁能料
石头他朝成翡翠
如情侣你我有心追随
遇到半点风雨便思退
啊...常见红日照东方
每当见夕阳便知时光去

㈢ 查找日本歌曲《沙鸢之钟》,历史背景、歌词、曲谱,哪里可以听到并下载

以下节录自台湾省文献会出版,宜兰县耆老口述历史.
再说サヨンのハル(莎韵之钟).那是昭和16年,还在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之前,日人称为日支事变).记得当时我读二、三年级,而莎韵年纪也很小,是跟我同班同学.有一天台风刚过后,莎韵背着小孩子(侄儿)从金洋下山到南澳.从前日本人在金洋等山地鼓励原住民养蚕,所以山地里盛行养蚕业.我这样说也许有点不礼貌,但她(莎韵)因为患有沙眼视力很差,又背着小孩子过独木桥,一不小心掉下去,就被溪水冲走.全村的人沿着溪流找遍,甚至找到海边,可是都没有找着.当时正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便利用这个事情编造一则爱国故事.
其实对于莎韵这个故事,我另外有怀恨日本人的地方.我曾经被徵调入第一期自卫队,被派遣到海外.当时日本人对我们部队的报导,可以说完全胡说八道,报纸上说我们获得辉煌的战果,美国兵一个个被我们消灭等等.还有我从战地写回来的信,全都被刊在<理蕃之友>上,他们说丰田健太郎[本段口述历史耆老]是如何勇敢,甚至说将来英雄凯旋之后,所有吃的穿的都不用愁.山地青年听了之后,都把刺青除掉,纷纷志愿去当兵.后来这些人都把宝贵的生命犠牲了.想到这都是由我引起的,我怎么心里不难过呢?
莎韵也是一样,被日本军方利用,编造说一位爱国少女,为了欢送即将出征的日本老师,不幸掉落溪流中.这个故事也许比我假战果报导好一点,不过想一想,年纪那么小的女孩子,怎么会跟老师谈恋爱呢?真是胡说的太离谱了.我后来曾经跟一位日本人谈及这件事,而他竟然不负责任的说,那是己经过去的事,我们最好把它忘掉算了.你说这种日本人不是很狡猾吗?莎韵的事情在当时日本全国,不,甚至全世界都知道,而且由名作家西条八十特别作词谱成歌.这麼大的事情,怎么可以让它忘掉呢?
所以有关莎韵的事,我有种使命感,非把真相说出来不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一位名叫平野的日本老师,参加总督府举办的国语研修会时,在作文时写一篇有关莎韵的故事.总督看了此篇文章后甚为感动,认为有必要广为宣导,同时也赠送了“爱国少女之钟”以纪念莎韵.说来我们的政府(指国民政府)实在不应该,不但排斥了莎韵及莎韵的故事,甚至这个钟被偷走也不管.这个百万元都买不到的钟,己经再也见不到,只剩下面的水泥台座.当年我也扛过这座水泥台,而台座现在仍然依稀可以看出题字的痕迹.

历史背景是这样,但下载恐怕找不到了……

㈣ 日治时期文学的介绍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展开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台湾文艺》(1934年)、《台湾新文学》(1935年)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 这个文化运动的并没有因为台湾总督府刻意压制而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他在异乡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战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呼应并获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此指北京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39] 1934年之后两年,集结台湾进步作家的台湾文艺联盟、台湾新文学相继成立。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皇民化运动于是正式展开。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39] 在文化而言,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日治时期具代表性的作家有:赖和(《一根扁担》)、杨逵(《送报夫》)、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等人。 电影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从1901年到1937年,台湾的电影很大一方面上受到日本电影的影响。因为当时台湾正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时期,所以很多日本电影里的惯例被台湾的电影制作人所接受。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而非剧情类型的教育片、新闻片、宣导片也成为日治中期以后台湾本地电影制作的主流,一直到日本战败为止。这里面,又以描写原住民少女帮助日人的《莎勇之钟》(又称莎鸳之钟、莎韵之钟)为其代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于台湾北、中、南部的七大都会兴建戏院,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与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默剧旁白),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更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㈤ 每当变幻时 歌词

歌名:每当变幻时,歌手:薰妮

所属专辑:薰妮镭射大碟

词:卢国沾,曲:周蓝平

怀缅过去常陶醉, 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

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韶华去四季暗中追随, 逝去了的都已逝去

啊, 常见明月挂天边

每当变幻时, 便知时光去

怀缅过去常陶醉, 想到旧事欢笑面常流泪

梦如人生试问谁能料, 石头他朝成翡翠

如情侣你我有心追随, 遇到半点风雨便思退

啊, 常见红日照东方

如情侣你我有心追随, 遇到半点风雨便思退

啊, 常见红日照东方

(5)台湾老电影莎韵之钟扩展阅读:

《每当变幻时》是电影《每当变幻时》的同名主题曲。由卢国沾作词,周蓝平作曲,薰妮演唱。

歌曲背景

这首歌的原曲,为日本作曲家古贺政男和诗人西条八十创作的《莎韵之钟》。七十年代,经过香港着名音乐人顾嘉辉编曲,卢国沾填粤语歌词,更名为《每当变幻时》。

1978年薰妮演唱的《每当变幻时》入选第一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薰妮推出此曲翌年,许冠英首度翻唱《每当变幻时》。

㈥ 日据时期的台湾有什么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

日治时期
1、影视 《莎勇之钟》 《台湾实况绍介》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 电影《莎勇之钟》剧照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2、台湾文学
《 日制时期台湾青年》、《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文学的变化亦有其复杂的过程,自此定论下,台湾文学自是无可避免的与其本身历史息息相关。然而被认定相当年轻的台湾文学,脱离中国大陆、真正成为独立个体发展,一般来说是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肇始。同时也无法否认的,此种脱离中国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却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白话文运动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 ,并创办《 日制时期台湾青年》杂志,因而展开了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新旧不同的文学观念及台湾特殊的文学、语言环境,促成为期甚久的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不过也因为牵涉到中国,台湾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即遭台湾总督府废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后,日报的汉文废止后,仍出现5份汉文刊物,可见台湾总督府仅废止日报的汉文栏,杂志的汉文并未全面废止)。
文学论战
1930年代,类似白话文运动的台湾文学再造,并没有因为台湾总督府刻意压制而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他在异乡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战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呼应并获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
后续与影响
1934年-1936年,张深切与赖明弘等人集结了台湾许多作家组成“台湾文艺联盟”,且在同年11月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后来,杨逵和叶陶另起炉灶,成立“台湾新文学社”,创办《台湾新文学》杂志。虽然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并实施皇民化运动,开始禁用汉文,《台湾新文学》因而废刊。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
在文化而言,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

参考文件来自网络

㈦ 电影练习曲

你看看这里面有吗
01. 出发
02. 利泽简 好美
03. 并行
04. 孤单的轮转声
05. 相遇
06. 相伴
07. 月光小夜曲
08. 莎韵之钟 (Sung by 陈系葱、简又珍、吴华美、罗游宝珠、韦江美英)
09. 向前奔
10. 山腰上的家 (Sung by 土登悦生、黄芊霱、许芷榛、李宜静、吕蕴)
11. 该说再见了
12. 想家
13. 阿公
14. 台湾海峡的风 (Sung by 李宜静)
15. 新一金姑
16. 折字风入松
17. Eyes Contact (Sung by 张渊杰)
18. 都兰古调 (Sung by 艾可菊斯)
19. 平安
20. 太平洋的风 (Sung by 胡德夫)

㈧ 月光小夜曲的原唱到底是谁

月光小夜曲,原曲为日文歌《サヨンの钟》,作于,中文翻译为《莎韵之钟》。
作词是西条八十,作曲是古贺政男,1938年时原唱是渡辺はま子,1943年由李香兰重新演唱。
后来这首歌由周蓝萍先生填词,改编成了中文版本《月光小夜曲》。
国语版本里最广为人知的是蔡琴的《月光小夜曲》,粤语版本,是由卢国沾填词,薰妮演唱《每当变幻时》

㈨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着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着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着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着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㈩ 台湾电影的日据时期

日据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