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梁祝楼台会袁雪芬范瑞娟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梁祝楼台会袁雪芬范瑞娟

发布时间: 2022-10-18 23:11:52

A.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谁谱的曲

只知曲调好听,不晓曲谱何人。

首先谢邀请!

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传统节目,版本很多,流派也不一样,所以作曲也各不相同。虽然我对这个剧本很然悉,而且其中的多段唱段还能唱几句,但谁是作曲家还真搞不清楚!抱歉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传统剧目也是优秀的保留剧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家喻户晓。越剧保留了故事质朴的特点,经过许多代越剧前辈们的艺术加工,让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加生动、更加优美也更加浪漫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们

越剧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1921年(民国10年) 小歌班时期就有《十八相送》等梁祝题材的折子戏了,最早的越剧梁祝唱片是1936年(民国25年),男班艺人支维永和陶素莲(戚雅仙的老师)演唱的《十八相送》 ,所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的作曲者很难知晓了。

我不知道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至1949年各大越剧团的《梁山伯》、《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的作曲们。

我知道的是 1950年4月东山越艺社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领衔) 的《梁祝哀史》作曲是王元坚 (越剧电影《柳毅传书》的作曲之一);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上海越剧院前身)排演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陈捷、薛岩, 同年8月至9月 上海越剧界抗美援朝义演剧目《梁祝哀史》的作曲是陈捷、刘如曾、王元坚 1953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主演) 作曲是刘如曾 ;1954年至1962年上海的越剧团(比如合作越剧、天鹅越艺社等) 大多用的作曲是刘如曾、陈捷和薛岩的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图片源于网络)

1960年浙江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贺仁忠 【合作越剧团作曲贺孝忠的二哥,贺家除了大哥贺国忠是甬剧演员、其余五个兄弟(贺仁忠、贺孝忠、贺世忠、贺富忠、贺惠忠)都从事的是越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贺孝忠在戚毕《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里创造了新的过门; 1985年5集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的作曲是顾振遐;项管森 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派纷呈,有许多的作曲我并不知道,欢迎大家补充。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幕后照片(图片源于网络)

越剧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1958年何占豪提出来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调基础上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孟波同意了何占豪的提议,何占豪以前是浙江越剧团的乐队演奏员,他对越剧曲调很了解,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尹派的《红楼梦》、《白蛇传》等剧目中吸取了精华。1959年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

俞丽拿独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图片源于网络)

总结

不论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享誉海外,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举世闻名,它们都不是一两人的功劳,而是众多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是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财富。

1.越剧"梁祝"有许多版本,如: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付全香版;还有尹桂芳版梁山泊、王文娟、戚雅仙版祝英台等,版本不同,唱腔和音乐也各不相同。

2.电影"梁祝"是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创造了"弦下调"、袁雪芬创造了"南调",唱腔和音乐基本围绕着这两个流派、两种调设计。电影的改编和创作是集体共同完成的,这一集体由:南薇、徐进、宋子由、陈羽、成容、弘英等人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对戏剧音乐的选定、审定。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5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二位学生何占豪、陈刚,采用电影版范、袁流派"梁祝"的许多音乐元素作出的曲子。经俞丽拿演奏后,传遍全国,也传到了世界各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很快成为了世界名曲。自此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梁祝",连西方乐团也开始选定"梁祝"来演奏、演出了。

在一些资料和唱片说明书上,看到过袁范版和范傅版的作曲是刘如曾和薛岩。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版本,作曲是翁持更。

其它流派和剧团的就不知道了。

应该是顾振遐先生(1931-2010)

一级作曲,江苏省泰县人。

B. 请问越剧《梁祝》是哪两位演唱的

1945年上演最早的《梁祝哀史》表演者:袁雪芬(祝)范瑞娟(梁)
建国后范派傅派版《梁祝》问世由范瑞娟(梁)傅全香(祝)扮演
电影版《梁祝》制于1954年,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两主角由袁雪芬范瑞娟扮演
现如今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弟子都成长起来,新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遍地开花,比较着名的版本有:
章瑞虹(梁)陈颖(祝)-上海越剧院;
吴凤花(梁)陈飞(祝)-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方雪雯(梁)何英(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方亚芬(祝)韩婷婷(梁)的艺术片《蝴蝶的传说》也是梁祝的故事-上海越剧院;
茅威涛(梁)陈晓红(祝)主演的新梁祝去年也已与观众见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杭州越剧院
还有很多越剧团都曾排演过梁祝。现如今第三代青年演员也成熟了,他们也几次排演了这部戏。感兴趣的话可去各大越剧网站看看
回答可能不全面,多多包涵

C. 范瑞娟的演艺经历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随班到杭州、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范瑞娟参与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等
1944年9月28日,农历甲申年八月十二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农历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合演《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 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时,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首创了越剧“弦下调”,为越剧音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45年12月24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等。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越剧界一批着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同组东山越艺社。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
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
1949年7月进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并在演出广告上写着“豪门斗富,针讽现状”。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48年9月18日:越剧电影《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农历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成立,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成立大会,选举范瑞娟为主席、徐玉兰为副主席。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着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1年8月1日,进华东戏曲研究院,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并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
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10月,农历癸巳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拍,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主要艺术人员 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0月19日,农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着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4月,农历丁酉年: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袁雪芬、范瑞娟获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农历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剧院演员赴川学习川剧。范瑞娟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4月20日,农历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农历庚子年四月十二日: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改建成北京越剧团。
1960年7月22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出席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61年1月18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剧团撤销,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北京越剧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一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1964年3月15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打金枝》(范瑞娟、张桂凤等主演)在锦江小礼堂招待朝鲜贵宾。
1964年7月15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不准出生的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不准出生的人》,由吴兆芬、平梅芳改编,章琴导演,范瑞娟、金采风、丁赛君、金艳芳主演。该剧连演5个多月。
文化大革命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香港献演。
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
1988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3集。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
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3年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
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余音袅袅绕梁来》3集。
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龄的越剧流派创始人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在上海银发大厦与喜爱她们的戏迷观众见面,为她所着的《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2008年5月23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时30分:四川 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举行。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SMG综艺部、SMG广播文艺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越剧院、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联合承办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义演专场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现场募集捐款送达灾区。
此次义演范瑞娟等获悉消息后也上台与大家一起表达老一辈艺术家们抗震救灾的情怀。在整台演出的最后,这些老艺术家和所有演员一起,共同进行配乐朗诵《坐标》。

D. 越剧 《梁祝》选段(楼台会)

我来尝试一下,虽然本人越剧音乐知识有限哦。写得挺费力,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得草桥两结拜》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华彩乐章《楼台会》里最精彩、最动人的唱段之一。由饰演祝英台的旦角演员演唱,常见版本有傅(全香)派、戚(雅仙)派、袁(雪芬)派。

《梁祝》传说历史悠久,经历代演变成为江南水乡妇孺皆知的爱情绝唱,在清代就产生了好几种成文的剧作版本。越剧是在浙江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的基础上初步发展形成的江南剧种,其具体诞生时间有据可考,为1906年;1919年最终进入上海,因此又称“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在百余年的年轻生命里迅速成长壮大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梁祝》在越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演唱、整理,产生多种不同视角、不同背景的版本。早期(30年代)演唱版本未经文人润色,唱词有不少粗俗暧昧的内容;40年代,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越剧十姐妹”发起越剧改革运动,在唱腔、剧本、表演、舞美多方面大胆创新,奠定了今日越剧表演特色的基础。对《梁祝》这出骨子老戏,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和加工打磨,产生了《梁祝哀史》这部重要作品。建国后的越剧电影《梁祝》(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就是在此基础上拍摄的。

《梁祝》作为每一个越剧演员都应会演的看家戏,产生了不同流派的版本,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唱腔上。《梁祝》故事相比大家已很熟悉,《楼台会》是全部故事的高潮,是主人公第一次以男女之间的身份进行交流,是长期感情压抑之后的爆发,也是整体悲剧气氛最浓重、最能感染人的部分,这一折中的每段唱腔都被认为经典,久唱不衰,催人泪下。

以最常搬演的傅派为例,这段旋律以“尺调慢板”为主体,“啊梁兄啊”后用快中板,在“亲难退”三字用慢板。唱词内容是祝英台在亲口告诉山伯“已将小妹许配马家”之后,万念俱灰,情不自禁地回忆自己与梁山伯相识相知的过程,接近把全部情节复述一遍,包括草桥结拜、耳环风波、十八相送、自托终身,旋律舒展柔缓,委婉顺畅,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旋律平稳,这也是“尺调”的特色。曲调有很强的叙事性,育变化于整饬之中。如“可记得”后4句,收放自如,由稍快渐放慢,是英台对“十八相送”路上趣事的回忆,有活泼的成分,但也只能反衬出现在的被迫分手的悲惨。不仅剧中人,观众也开始回忆舞台上的剧情,两人相知的过程是非常快乐天真的,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将悲剧气氛不断烘托渲染,于观众而言撕心裂肺的效果。“我也曾”后4句,英台沉浸在曾经拥有的对幸福的强烈希望和憧憬之中,“许九妹”三字重点在“九”字上,一个小腔表现她清醒了过来,重新回复到现实中,又将气氛拉回悲愤。

下面两句是真正的抒情,“我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想不到美满姻缘两拆开”,字字顿挫入耳,每一字都敲打心房,绵里藏钢,最后“两拆开”三字已接近哭腔,表现悲愤痛苦之情。伴奏檀板急进,下面是快中板六句,相比刚才的缠绵变得决绝斩截,将自己与梁兄必须分手的原因归结于父命,最后“爹爹之命不能违”两句,声腔急转直下,情绪已到绝望之极,最后三个字的慢板,堪称肝肠寸断。

本段的伴奏也是非常恰当的,胡琴和檀板紧密配合,将如泣如诉的悲愤渲染得千回百转,断人肝肠,疾进的板声敲打着观众的心房,情感冲击心灵。

傅派以质朴清新、深情缱绻为特色,袁派唱腔以繁复小腔、华丽柔美为特色,而戚派以韵味浓厚、醇正素净为长。其他流派、演员演出的《梁祝》,也是各具特色。

这段介绍理论性不是太强,主要从感受来谈,献丑了!

E. 谁知道,最早的梁山伯 祝英台 是谁演的呢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1994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电影名:《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
上映:1994年
导演:刘国权
编剧:郎文耀 刘国权
类型:剧情片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颜色:彩色
摄影:李大伟
主要演员
胡慧中饰祝英台
濮存昕饰梁山伯
程前饰马文才
陈肖依饰银心
景冈山饰四九
潘洁饰仙姑
江庚辰饰马太守
管宗祥饰周先生
黄钟饰祝管家
李明珠饰媒婆
樊淑棣饰老鸨
梗概介绍
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女扮男装到学校去上课。在前往学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学梁山伯,英台对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山伯一见钟情,两人结伴同行。
英台与山伯在学校认真辛勤的读书,下课后,也经常一起出游。每日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对英台而言,这是段最甜蜜的时光,而她对山伯的心意也越来越坚定。
三年后,英台家里不断催促她返家,挂念家里的英台在临行前晚,英台以“九妹”之名对梁兄自许终身。祝员外却逼女儿嫁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不从,但山伯误认为英台变心,抑郁而死。梁山伯坟前,祝英台悲痛欲绝经仙姑的帮助,两人凌空齐飞,结为美满幸福的一对蝴蝶。而他们所经过的地方都遍地开满娇艳的鲜花,以示他们爱情的圆满结局。
剧情介绍
根据中国传统戏曲改编。
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看中祝英台美貌,茶饭不思,吵着要父亲去祝家提亲。百花盛开的季节,祝英台女扮男装与丫环银心郊游,马文才来到,又要抢英台的护身之物蝴蝶风筝,出言不逊,被银心出手教训一通。蝴蝶风筝又飞到正在赶路的梁山伯身上,马文才飞马来到,强要风筝,被梁山伯和书童四九打得落荒而逃。英台为风筝飞走而难过,她又想起梦中仙姑给她的诗,诗是藏头诗,暗示“梁山伯至”,她不知道梁山伯为何人。一天,男装的英台去寒山寺烧香,邂逅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互生爱慕。英台知梁山伯要去东林书院读书,于是相约一同前往,并义结金兰。
在东林书院,梁、祝同窗学习,练功习武,感情日笃。马文才也在这里念书,但整日寻欢作乐,寻花问柳,并对祝英台心怀不轨。一个雷雨之夜,他借口怕雷,爬上英台的床,被英台的护身蝶衣击倒。他好几次算计祝英台,被梁山伯识破。马文才气得跑回家去,又催问去祝家提亲的事。
祝英台因父病回家,临行托师娘把蝴蝶风筝交给梁山伯。师娘心领神会,夸赞英台有眼力。
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允把“九妹”许梁山伯,山伯欣然应允,以玉笛交英台带去为定情物。
英台回家,祝父已把她许马家,逼她近日与马文才成亲,英台死不从命。经师娘说明原委,梁山伯明白了英台的一片痴情,匆匆赶去祝家提亲,无奈为时已晚。祝父避不见面。山伯与英台在绣楼相会,誓约生死。马家官兵赶来抓了梁山伯,祝英台逼马文才放了梁山伯,并把玉笛还给他。梁山伯痛苦不堪,回去后就卧床不起。师娘来看梁山伯,从玉笛中发现了消息……
马家迎亲当晚,四九潜入洞房救出英台,他告诉英台,山伯已染病身亡,英台顿时昏了过去。英台到山伯墓前,悲痛欲绝。突然,远处传来笛声,只见蝴蝶风筝飞来在墓地上空盘旋。一声巨响,另一只蝴蝶风筝飞起,在空中比翼齐飞。一穿新郎红袍的人骑白马走来,玉笛挑开盖头,露出山伯笑脸。英台悲喜交集。两人由远而近,凝目而视,含情脉脉…… [编辑本段]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邵氏版 1963</B>中文片名:梁山伯与祝英台
英文片名:The Love Eterne
出品地区:香港
片长:129分钟
首映时间:1963年4月3日
出品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
语言:国语对白
片种:黄梅调/故事片
导演:李翰祥
编剧:李翰祥
执行导演:高立 王月汀 胡金铨
监制:邵逸夫
演员:乐蒂 凌波 任洁 李昆
剧情简介:
天资聪颖的祝英台求学心切,祝员外无奈勉强应允女儿女扮男装赴杭求学。英台途遇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草桥亭上两人义结金兰。梁、祝同窗三载,英台深爱山伯,山伯却不知英台是女子。祝员外催英台速归,英台、山伯依依难舍。十八里相送途中,纯朴的山伯始终不懈英台屡屡暗示的爱情。后来,山伯听得师母介绍的实情,赶往祝家庄求婚,怎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大守之子。楼台相会,梁、祝柔肠寸断。不久,山伯忧郁成疾而死,英台被迫出嫁。花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抚碑痛哭失声。墓裂,英台跃入墓内,送亲人想抓住祝英台,可是只抓住一片衣襟,梁山伯和祝英台化为一对蝴蝶,飞翔在百花丛中。 [编辑本段]同名戏曲电影 1954 中国导演:桑 弧、黄 沙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张曦白 Xi Zhang
影片类型: 戏曲 / 舞台艺术
片长:12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剧情
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英台是祝员外的掌上明珠,自幼习诗文,并想往访师求学,祝员外勉强应允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草亭结拜,同窗三年,形影不离;祝父催归,梁祝分手,十八里相送依依不舍,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喻;当梁山伯明白过来,前去提亲,但二人只能楼台相会,美满姻缘,已成沧影;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出嫁时,山伯墓前祭奠,风雨雷电大作,英台跃入坟中,梁祝化碟双舞。
越剧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是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该剧通过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几段戏的串连,将这个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表现得了淋漓尽致,是所有版本里影响最大的,更是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可谓空前绝后。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同类的电影作品非常之多,最着名的是李翰祥1963的版本,并获得第2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徐克在1994年拍摄了最新版的《梁祝》;而陈钢与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使这部协奏曲成为音乐殿堂里的经典之 [编辑本段]【同名电视剧】 版本一
电视剧1999版《七世夫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
基本资料
全名:《七世夫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
别名: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导演:冯凯
主演:
贾静雯 饰 祝英台
赵 擎 饰 梁山伯
张晨光 饰 马文才
张凤书 饰 银 心
李国超 饰 四 九
地区:中国台湾
剧情简介 :
经典爱情千古流传,悲喜交织张力十足。
全新偶像情人演绎千古佳话,本年度绝不能错过的爱情大戏。
江苏宜兴祝家庄内,十八岁的祝英台个性活泼、善良,上有八个哥哥,集家人宠爱于一身。
祝家与马家是世交,祝父要将英台嫁与马太守之子马文才,马文才不学无术,但为人阴狠、好胜心强,想要的就会不择手段的得到。
在成亲当天,祝英台在半路将自己与胖女调包,并找来多位被马文才始乱终弃的姑娘当众让马文才颜面扫地,马文才却被英台的独特的个性所吸引,决定一定要得到祝英台。而英台誓言绝不嫁这种花花公子,为摆脱马文才的纠缠,决定与马文才来一场比试。
马文才为赢得比赛,找上在街上卖字画的梁山伯,梁山伯家境清寒,为人十分诚实,坚决不肯作弊,后因书僮四九的劝说,才不得以答应。
比赛场中,梁山伯见到祝英台,惊为天人,后因四九闯入,祝英台看见了躲在马文才台下的梁山伯,被他的文采倾倒……
版本二
电视剧2000版《新梁山伯祝英台》
基本资料
剧名名:《新梁山伯祝英台》
又名:《少年梁祝》
资源类型:RMVB
剧长:全42集
时间:2000年
导演:徐进良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普通话
主要演员
罗志祥 饰 梁山伯
梁小冰 饰 祝英台(配音:刘小芸)
陈嘉辉 饰 马文才
欧汉声 饰 四九
江祖平 饰 吟心
吴孟达 饰 丁程雍
李璇 饰 丁师母
六月 饰 丁香
沈海蓉 饰 梁母
何雨雯 饰 如 意
霍正奇 饰 路秉章
刘瑞琪 饰 祝 母
勾峰 饰 祝公远
九 孔 饰 娄敬文
职员表
徐进良(导演、编剧、戏剧指导)
曾斐莉(监制)
周大祥(策划)
朱永昆(编剧)
王 曦(场记)
柳信合(陈设)
包中强(剧照)
古焕坤(电脑字幕)
华盼明(外景摄影)
王 耀(武术指导)
陈幸治(执行制作)
蔡玉铃、潘淑伶(副导)
黄仁杰、郭庭郢(道具)
郑锦棠、杨德毓(剪接)
傅清荣、叶文荣(外景灯光)
尤宜珠、陈瑞君(梳妆及其助理)
李凤珠、王文妏(服装及其助理)
高启芳、张律文、黄明来(制作助理)
廖明惠、廖悦菁、郑雯雅(化妆及其助理)
剧情介绍
梁山伯自幼与寡母相依为命,读书勤奋,且生性乐善助人,赴杭城尼山书院求学。而祝公达则独霸一方,其女祝英台不仅聪颖敏慧,好学不倦。山伯与乔装的英台在城内遇上,惺惺相惜义结金兰,来到书院后,曾救他们的侠士路秉章亦前来求学,三人结为知己。英台屡次险被山伯发现其为女儿身,巧施妙计脱离。为掩人耳目,英台只好接受书院夫子程雍之女儿丁香的爱意。未料,山伯再次撞破英台扮回女装之身,山伯又被妙计所骗,但对英台的美貌留下深刻印象。
程雍向英台提亲被拒,丁香落落寡欢,执意寻死,英台有告知直相,丁香一时无法接受,但在情绪平复后,二人化为姊妹之情。祝威酒醉后无意向宜兴府太守马俊升之子马文才道出其妹英台秀丽脱俗,女扮男装到书院读书之事,使文才对英台起了好奇之心。
文才转来尼山书院读书,乍见英台虽女扮男装,却是俊秀脱俗,屡藉机亲近,一次,更于英台沐浴时,趁机潜入,迫英台就范,英台却言文才若要强占己身,但此心仍属山伯,文才暂且放过英台。文才表面装作友善,为英台保守秘密,内里妒火中烧,多次伺机陷害山伯。山伯中计险送命,与英台反而因患难而加深情谊。秋围试举揭榜,山伯高中魁首。英台、山伯均得回乡,英台暗示要山伯尽快来祝家提亲,迎娶九妹,山伯似懂非懂,直至师母言明英台身份,山伯才恍然大悟,待发派官职后,立往祝府提亲。
山伯偕母喜孜孜地来祝府提亲,未料却惊见公远夫妻竟是杀害山伯生父的仇人,梁母拉了山伯立刻离开祝家,梁母深怕二十多年的冤怨再起,遗害山伯前程,不愿说明。公远力阻英台与山伯见面,积极推动与马家亲事,并深锁英台于闺房内。
梁母见山伯非英台不娶,遂道出其身世,出伯原是姓赵,其父赵庆平为马俊升、祝公远联手杀害,山伯惊闻,决心重审二十多年前的杀父血案。英台获悉山伯义断情绝之意伤恸不已,悬梁自尽,幸及时获救。山伯夹在爱与恨之间,亦感矛盾痛苦。山伯知杀父之仇全是马家一手策划,欲法办马俊升,未料文才棋高一着,先一步扣山伯以贪污罪嫌。英台求救山伯,被迫答应文才。为除后患,文才暗中用杀手取山伯性命,梁母为保山伯而身受重伤,山伯亦奋不顾身保护母亲,其孝心感动杀手,因而放梁家一条生路。山伯巧遇英台,英台执意将梁母带回祝家疗伤。不料,被公远发现,文才欲亲自解决二人,幸梁家得以逃离。
英台在成亲前夕,竟与梁家一同患难,深感一切皆为天意。山伯与英台得到梁母与祝母的认同,躲在荒废的尼山书院。山伯与英台在书院内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得知丁香被赵中书所害而沦落风尘,决定设法赎出丁香。英台乔装回祝家拿钱,与祝母不胜感慨。英台回祝家之事被文才知道,并跟踪至尼山书院,幸山伯英台顺利逃脱,但文才继续穷追不舍。
文才带兵追捕,危急关头,已成为征西大将军的路秉章出现解救了他们,并将文才定罪,押解进京。赵中书假传圣旨,救下文才。文才立即带人赶往尼山书院,把山伯打成重伤,弃置荒野,后被丁香救回梁家。文才掳回英台将其玷污,发现英台非完璧之身,盛怒之下将其痛打,并丢在祝家门口。英台遭此巨变,神智错乱,六亲不认,只对山伯有好感。一日,山伯为英台试穿梁母所做的新衣,触动了英台的记忆,神智恢复。两家一笑泯恩仇,山伯择日前来迎娶。
祝威出差回到江南,认为文才能助他青云直上,要英台嫁入马家,遂向文才告密英台神智恢复。祝父母被文才抓走,而山伯英台等则逃离,丁香自愿前去与文才交涉,谎称山伯与梁母丢下英台径自逃命,英台心死,愿意嫁与文才为妻,救回祝父母。岂料文才发现新娘乃是丁香假扮,拦下了正欲逃走的山伯、英台等人。文才抓住英台,将山伯毒打至死。英台与山伯是否从此阴阳相隔,难难两人最终只能含冤化蝶。

F.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

G. 越剧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几种版本谢谢了!!!

第一版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第二版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以上是越剧电影的两个版本,听说现在正拍新的版本!还有许多不同的电影版。

台湾此版剧本拍摄了由凌波等主演的黄梅调电影,也十分经典。

电影版:吴奇隆、杨采妮版; 电影版;梁山伯是濮存昕,祝英台是胡慧中;
电视剧版:罗志祥、梁小冰版 电视剧版;何润东和董洁

H.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同,唱词也略有不同,分析一下范派和傅派.
在戏曲的第一场,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男装能去读书,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因为爱情是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
第二场叙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非常地好,祝英台十分眷恋他,并且自己也喜欢梁山伯,为了体现梁山伯的诚实的美德,也交代生活了三年,怎么能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的疑惑,通过耳环痕的对答充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十八里相送的伏笔,因为父亲让回家的信到达了.
第三场则是祝英台知道梁山伯不清楚自己是女子,很苦恼,想表达爱意,却碍与情面无法表达,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叙说真情.为梁山伯下山去寻祝英台埋下了伏笔.
第四场则比较有名,就是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很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能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思,所以一路上以物作比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纳,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这也导致了他后面死掉的悲剧色彩.
第五场逼婚.父亲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家长制,自己许配了婚姻,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这本是门当户对,如果不是祝英台去读书遇见了梁山泊,恐怕也就答应了,但是自己的爱情不能破灭.因此极力地争取,可惜她是弱女子,怎么能对抗以父亲代表的整个社会,因此妥协了.
第六场下山,这出戏只是为回应了十八相送.本无多大意义,只是为了增加戏曲的可看性.
第七场.楼台会.通过这出戏.深刻地描写了梁山泊对爱情的坚贞不俞,只是他无法面对整个黑暗的社会,只能以死来抗争,运用吐血来揭示了对人的摧残,以及最后死亡的悲剧.而祝英台心意更加坚定,不再妥协,准备殉情的决心.
第八场梁山伯之死和哭坟,这个只是对剧情的延续,回去后梁山伯再收到祝英台的信后便死了.而祝英台也很快结婚,再迎娶途中,祭奠了梁山伯.哭诉了生不能同床,死定同穴的愿望.
第九场:化蝶,这是最后一幕,是点睛之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I. 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演的《梁祝哀史》。哪有的看

没有。1949年有个《楼台会》的折子以及其它三个别的剧目的折子是拍成电影了,范瑞娟、傅全香演的,可以在视频网上看到。这四个折子是越剧最早的影音资料。您说的那个只能听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