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地道战遗址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地道战遗址

发布时间: 2022-10-08 10:55:14

‘壹’ (地道战)遗址在么什地方了

冉庄遗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免费开放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
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应上级要求,2008年3月对外免费开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门票免费。

邯郸峰峰地道遗址

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向西山的地道1条,还有辐射王看、宿风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烧,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拐弯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由于该村土质较好,地道历经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村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并录制了很多镜头。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峰峰矿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晋升省级第四批风景名胜区。
焦庄户遗址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焦庄户地道战的民兵指挥部
焦庄户地道战的民兵指挥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争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的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雄斗争的历史画面。供人们参观的地道遗址留着650多米。
纪念馆参观的内容共有六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战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看“地对空导弹基地”(即看部队内务、队列表演、通讯和指挥、导弹实物操作、导弹演习录像);六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活动。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齐名的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贰’ 地道战至今在那个地方



西河头村,冉庄村,焦庄户村

地道战遗址
1.冉庄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2.焦庄户遗址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3.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齐名的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

4.但是“地道战的电影”是在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拍摄的。

地道的分布范围: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剧组曾经考察了石家庄地区的正定县高平村,发现那里的地道保存的不太好,就没在那里拍摄。

地道战的含义: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的产生 :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叁’ 区委指示是哪部电影

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区委指示是电影地道战。电影《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老村长牺牲前传达上级指示《地道战》里说: “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区委指示叫我们村个自为战,坚持斗争,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时代不同,面临的敌人不同,可是形势相似,“敌人“更地道战遗址加厉害了,可是我们要相信听指挥,坚持就是胜利。

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

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肆’ 老电影《地道战》的原址是哪

地道遗址冉庄遗址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冉庄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焦庄户遗址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焦庄户地道战的民兵指挥部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争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的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雄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人们参观的地道遗址留着650多米。 纪念馆参观的内容共有六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战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看“地对空导弹基地”(即看部队内务、队列表演、通讯和指挥、导弹实物操作、导弹演习录像);六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活动。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齐名的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国际委员会命名为国际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际办命名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战遗址前划地建设了定襄革命历史纪念,从而更增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惨败的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窖沟、藏孤台等,3 个村庄进行了洗劫,先后制造了8起惨案,枪杀百姓400多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8年全县157个村子,其中有80多个村庄都挖有地道,地道总长是200多公里,西河头地道战开挖于1942年,从最初只能应急藏身到1947年经全村500余劳力,突击40个昼夜,挖成南、中、北三条主干线,纵横52条支线,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全长10华里,现在开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线,全长旅游路线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闻着潮湿的泥土气息,走过一处处战斗工事,眼前的实物瞬间将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前后共经过大小战斗11次,毙伤敌人1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其中最大一次战斗是发生在1947年同阎锡山的第39、40军及伪警大队共计5000余人作战,民兵及武工队仅50余人,无一伤亡,毙伤敌100余人。 马尾山遗址 马尾山地道内部马尾山地道遗址即华东抗战地道纪念馆地处山东省西部,泰西西路34公里,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原马尾山旧址,位于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称的肥城市桃园世界风景区中央。 地道战遗址再现了历史的遗迹,展示了抗战时期的光荣史。 地道纵横长度约3200多米,这是一个双层地道,上层地道全长800米,离地面3米左右的距离,已修缮完毕,对外开放。下层还未开放。地道中设有卫生室、指挥部、弹药库、伙房、水井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借此敲开了全面侵华的大门。华东全民抗战,为阻击敌人采取了地道战战术。 地道于1938年开始挖掘,1940年完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肥城人民积极利用地道优势配合野战军、武工队对日伪军开展游击战,作战100余次,歼敌千余名。 曲阳发现抗战地道近日,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村意外发现一条抗日战争时期地道,该地道于70年前开挖,贯穿整个旧村落。 郭家庄村83岁的吕趁考和80岁的王海青曾是该地道的开挖者。据两位老人介绍,该地道主干道呈十字状贯穿旧村落,南北迂回长500多米,东西长约750米,出口位于郭家庄村旧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与干道连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约1米,宽约1.5米,成人需弯腰行进。地道备有烟道,以提防日军用烟熏。 据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丽敏介绍,此次发现的抗战地道,再现了晋察冀抗战时期曲阳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目前,曲阳县已安排灵山镇及郭家庄村的义务保护员看管该地道,并对地道进行资料整理与登记,以便日后进一步开发。

‘伍’ 地道战原址在什么地方

地道战原址: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是“抗日先锋村”,这个村《地道战》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坏后,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因而《地道战》影视作品选择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的,导演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影片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是这三个村庄的“合成”。

高平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乡,距县城18公里,距乡政府4公里。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曲阳桥乡的高平村,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中尚保留抗日战争时候的地道,并有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的村民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地道战”等一系列抗日战争。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同时要求摄制组运用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

(5)老电影地道战遗址扩展阅读: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

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在实际中,刘傻子也的确牺牲了。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电影剧情就是其中之一。

《地道战》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八一电源制片厂内搭景拍摄的。摄制组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陆’ 请问邯郸山底抗日地道战旧址怎么样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境内,是抗日战争期间军民共建。户户相通、房房相连,是退则能守、进则能攻的地下堡垒,是河北省风景名胜景区,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旅游者的浏览胜地。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现存地道主巷长达1626米(包括9条主巷道),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还有辐射至附近王看、宿风等村的地道多条,地道中最高约1.8米,最低1.4米左右。此外,村里地面上保留有部分高房工事和地堡,在一些村民家中还有比较完整的锅灶、水井地道口。
曲折、复杂的地道,几乎覆盖了整个村庄的地下区域,灶底、树洞、水井等等都有伪装的洞口,让人既摸不着头脑,又对村民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就取材于这里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事迹。
山底抗战地道,历经数次修缮,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个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万米地下长城,如今,又焕发青春,造福于民。今天,当人们进入地道,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深不可测,奥妙无穷。
地面上的高层防御工事建筑,炮楼、大宅门巍巍壮观,地上地下抗战时期的遗址,沥沥在目,无不彰显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一新的现代化大型展厅,集声、光、影于一体,再现抗战风云,使游人身临其境。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使游客留恋忘返。农家饭庄的风味小吃,山乡野菜,让游客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无论是作为游览景点,还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村庄被红色文化所包围,为众多历史爱好者所向往。
更多关于邯郸山底抗日地道战旧址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c2190161573220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柒’ 山东地道战遗址在哪个城市

山东没有,河北有的。

河北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1959年设纪念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加固保存着千米地道主干线及部分战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设冉庄地道战展厅。

(7)老电影地道战遗址扩展阅读: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 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

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现对游客开放1200米。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431件,其中一、二、三革命文物101件。

‘捌’ 《地道战》里的地道现在还存在吗

存在,有多处遗址。

1、冉庄地道战遗址

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扩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2、西河头地道

西河头地道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西二公里处的西河头村。距太原去五台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忻阜公路仅一公里,被誉为点缀在五台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道战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六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四千余名及国内游客一百余万人次。

‘玖’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的地道战遗址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战时期,冉庄地道长达16公里,对敌作战157次,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房屋500余处;现存地道3000米,对游客开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类作战工事140个,开放19处;地下作战设施掩体、隐蔽室、地下食堂、抢救室、兵工厂、储藏室、指挥部、翻板陷阱等23类256处,现开放15处。遗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冉庄地道战遗址也是许多影片特别是抗战影片的拍摄地, 《地道战》、 《烈火金刚》、 《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都曾在这里拍摄。
1997年,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走进冉庄地道,犹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仅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一千七百八十三处,挖封锁沟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两千六百七十块,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保定清苑冉庄周围,就有炮楼十五座,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最初,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以后又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共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四条,南北支线十三条,东西支线十一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两米,洞内高约一米至一点五米,宽约零点八米至一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和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
抗日时期,冉庄村头古槐悬挂铁钟用以报警,且将此真实的历史史实再现于《地道战》电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时栽植?众说不一。
一云,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恋家乡,自洪桐县老槐树下取树种埋至新的家乡,冉庄街头种植成树。70年代时,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说,古槐当为明初所植。
二云,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垦荒耕作时种植槐树,此说树龄一千六百余年。古槐因当年挖地道伤其主根而逐渐衰竭至死,1965年拍电影《地道战》时,枝叶仍现生机,至70年代才最后枯死,槐龄能否延续一千六百余年,不得而知。
三云,古槐为庙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纪70年代时,共有5棵古槐散存于冉庄街侧,且皆为同龄树,冉庄寺庙多建于明,若依此说,树龄仅三、五百年。
四云,建村植槐。此传说较广,冉庄正式建村于唐,迄今千余年。20世纪70年代某夏夜,狂风将已枯死的街心西侧古槐摧毁,拦腰倾倒,部分木质还做了饭桌,细观其年轮, 古树确超千余年无疑, 故古槐为唐槐,似无可非议。既为唐槐, 它已阅历了千余年的世态炎凉,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铁钟,报警于冉庄民众,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卓着贡献,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气节。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它尚存暮年的枝叶,电影拍完后,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历史使命,便枝脱叶落,与世长辞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躯,化作文物,供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