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五代十国间。中原大乱,盛唐灭亡.群雄拥兵自立。王(周润发饰)以禁军都尉身份,领兵造反.自立为王。为巩固权力。他逐前妻,迎娶梁国公主(巩俐饰)为后.从而得到梁王支持,稳定了政权。前妻留下一子元祥(刘烨饰)。王与后又先后生下二子元杰(周杰伦饰)、元成(秦俊杰饰)。王东征西战国力渐盛。立元祥为太子,封元杰为将军。王对前妻始终不忘.后宫内立其画像,谎称前妻已死。时时悼念。王与后的关系始终不好,后宫寂寞.终有一日后与大王子元祥通奸乱伦。[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开始于王登基二十五年后重阳节的前一天……
王——关于规矩的故事
王是一个讲“规矩”的男人。他最常说的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他吃饭的桌子也是方圆搭配的图案,一家人的位置从未乱过。他时时告诫王后与他的王子们,家所以为家是因为有规矩的存在。像大多数男人一样.王的规矩其实就是他自己定下的。比如说他给王后定的规矩是“有病就得吃药”.这听上去天经地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后是否有病得由王来决定。所以王后喝了二十几年的药。因为王认为她有“虚寒症”。男人会把问题简单化,他们常常以此标榜,结论是吃药就是规矩,不吃药就是坏了规矩。对于儿子.王也定下了规矩。王不止一次对英勇神武的二王子元杰说:“你想要的,是我给的,但不能抢。”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的正确性(这对男人很重要),他特意坐在椅子上与二王子元杰比武,并将之击败。然而王忘记了一点,他成为规矩的制定者的权力,正是他二十五年前抢来的。
然而悲剧不可避免的因素在于。所有的人都坏了“规矩”。太子元祥与王后通奸,二王子元杰起兵反叛杀入王宫,三王子元成杀太子逼王退位。王很受伤.也很痛苦。男人的伤痛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不在于受伤的轻重深浅。重要的是受伤的位置。比如脸是万万伤不得的。面子大于一切。王后与太子的错误自然是大大没有面子的事情。于是王后得办,太子得废。王后自然办得无声无息为最好.例如用一种叫草乌头的慢性毒药将之变成植物人..男人对于“红杏出墙”女人的恨远高于“墙外”那个男人.在“墙内”出事也是一样。二王子元杰的错误也是面子问题.本来王废太子是准备立二王子元杰为新储君的。可是王说过:“我不给,你不能抢。”不听老子的话,老子就杀你一万叛军.只为告诉儿子一句话:“老爸说抢不得.就抢不得。”三王子元成更可恶了。杀太子就是杀我儿子。你杀我儿子我就杀你.哪怕你也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我杀得你却不杀不得。王告诉儿子的道理。三王子只有来世再消化了....
能坚守规矩的男人,心理上都是骄傲的男人.骄傲的男人更多寂寞,寂寞是骄傲的代价。谁也搞不清是王撑起那一身黄金战甲,还是战甲本身支撑着王的身躯。脱掉战甲后的王,把自己疲惫之躯置于蒋太医特制的蒸汽药浴之中.那时他只是一个无助的老男人,那是骄傲的代价。亲人一个个死去后,老王依旧坐在方圆有序的裹子旁骄傲地说:“我不给,你不能抢”。
守规矩的男人,都是有些情怀的男人。二十五年来,王对前妻念念不忘.并将二十五年前的起居布置一直保存着,二十五年“守”的力量是令人感动的。但是二十五年后,王怀念的女人出现了。王的决定竟是——杀。很多伟大的爱情其实是我们爱上自己的爱情.而不是爱情中的那个对象。前妻的出现抢走了王二十五年的怀旧。只有杀才可以继续自己的爱情。很遗憾,王是五代十国的大王。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没规矩的年代,杀子夺媳,弑主屠父。北方53年间出现14个皇帝,只有非正常死亡才可以使之成为史实。其实也就两百年后,有个叫朱熹的家伙,发扬先贤(孔孟)儒学,将“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规矩推广。这就是电影中王的理想,自此宋以后历朝最少也有一百多年。明清更是各长达两百多年。忍不住检举一下,其实朱熹其人有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评说如下:“虐待老母。不孝其亲;与尼偕行,诱之为妾;开门授徒。厚素来;四方馈赂,动以万计。”说着说着扯远了,不过定规矩的人自己都不大守的,王太执着了。
有些女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她们活着就是为了破坏规矩。可怕之处在于,十个意图破坏规矩的女人中.可能有八九个的目的就在于破坏本身。只有一两个是重建自己的规矩。武则天算一个。慈禧吕后之流只能算一半。王后是属于那八九个当中的。她们在破坏的过程中.把自己也破坏掉了。
王后的破坏始于二十五年前,身为后梁国公主却下嫁反叛的都尉,这应该是坏了规矩的事,注定了她的命运。其实王后也守了二十多年的,只是太子长大成人后。当后妈的没守住。这一点。武则天聪明了许多。人家到庙里当尼姑等着去,于是成了正果。话又说回来,她是没等二十多年.一个命字比规矩有力量。如果说这是爱情,那它的力量也是来源破坏规矩的原动力。反正出事了,王也知道了,按规矩你就该受罚的。比如把草乌头毒药当补品喝,这样至少还有三个月有知觉的日子。
女人可以狠下心了,指使二王子元杰起兵攻入后宫逼王退位,可她又不让动摇的情人(太子)也系上作为叛军标志的菊花围巾。希望太子元祥可以逃过死劫。狠心与不狠心都不合规矩。王后都做了。最不按规矩办事的部分是她在明知起兵的事败露后,仍坚持起兵。这个女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意思.重阳节了,王不是要我死吗?不妨用我的血浇浇你的菊花,不够吗?加上你的儿子怎样?或者再加上一万个士兵的血。
王后应该是一个浪漫的女人,因为即便是政变这样血腥的杀戳行为。她也要给每一个叛军将领亲自绣上一条金菊图案的白丝巾。这场注定失败的兵变,对王后而言不过是生命中第一次像菊花般开放罢了,那是一场流血的仪式。她冒着败露的风险。或者说毫不在意败露。兵变也就像极一场浪漫的演出。当一万人被大王的军队歼灭殆尽,广场上的血水又被数万朵黄菊覆盖着,菊花好象多了些灵魂。比较喜欢关于丝巾的设计,无论环境与命运带给我们什么,有对美丽的渴望,就有希望。
大王子元祥从小就没有母亲。有心理学家认为没有母爱的男孩大多喜欢年纪大的女人。在王后的胸怀里,他寻找的是爱情还是关怀?他没能明白就恐惧了。他害怕他所有得到的东西,却渴望得到他得不到的东西。他害怕与王后的私情,他甚至害怕太子位置有可能给他带来的灾难。他渴望蒋太医的女儿蒋婵(李曼饰)毫无保留的爱情,他更渴望王能让他出宫,从而拥有心灵的自由。命运不会选择懦弱者,因为懦弱者总是压力前选择背叛。他背叛父王,和王后通奸;他又背叛王后,将王后起兵的计划告诉了王。他应该比《雷雨》中的周萍更懦弱,周萍至少要带着四凤私奔的。而元祥却在明知蒋婵要走的情况下一个人回宫报信。所以,老谋子的故事也没有给他一个如周萍般自杀的勇气,而通过三王子元成的剑让他得以解脱。
二王子元杰是这个家庭的另类,也好似那个时代的另类。我喜欢他给自己做事找的理由,起兵造反,他说他只是想让母后不再喝药。他是三个王子中武艺最好的一个,他也是他们之中唯一愿意也敢向父王说真话的人。这绝不是一部武侠电影,但二王子是唯一一个有武侠意境的人物。王其实最看重他,也多次给他机会让他学会审时度势,他却放弃。只要过了重阳节,王就会改立他为太子。他却陪着他的母后完成了一次美丽的疯狂。
三王子元成的生活像一个玩笑,他只是一个孩子,却把自己当成雄鹰。他也策划了一次可笑的政变,却被大王用皮带解决了性命。没有打过仗,没有爱情的孩子心中却生长黑暗与阴谋。因为在他生活的世界里那是看得见的法则。他也是一种单纯。邪恶的单纯。他的父兄和母亲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存在感是他渴望得到的。像现今那些父母因工作忙没有教育好的不良少年,犯罪甚至死亡只是证明自己存在着。
[黄金甲]和《雷雨》人物的基本对应如下:大王——周朴园;王后——繁漪;元祥太子——周萍;二王子元杰——鲁大海;三王子元成——周冲;医女蒋婵——四凤;蒋太医——鲁贵;蒋氏——侍萍(鲁妈)。电影改编自《雷雨》不假,但从一开始就没人认为老谋子会真的原封不动地讲原来的故事。自从有了万方老师对剧本改编的优良评语之后,大家的期待都集中在一个变字上。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资产阶级宅院和五代十国的帝王后宫的差异不用多说。最大的变数还是体现在人物上,鲁大海的角色对应二王子元杰,老谋子千脆给他换了个妈,这下他和“鲁家”毫无关联,拥有了纯粹的帝王血统。我想这里好处有二,第一。一家人的情感关联更紧凑了,原来两家阶级对垒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成员间的阴谋,省出些讲故事的时间正好展示赚钱的家伙什儿。第二,鲁大海的戏份原本弱于周萍、周冲,那两个角色都不大适合酷酷的周杰伦。这样一改,至少人气鼎盛的周大少可以成为票房主打。我这样猜测其实不大厚道,大言不惭地讲出来因为我看元杰那小子比鲁大海可爱多了。
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动是没了周冲与四凤的爱情,原理大约和鲁大海的差不多,枝蔓多了便什么都顾不了。再说后宫最不少的就是女人,纯真爱情的概率应该小到忽略不计了。更多的变化是来自人物气质上,周朴园以资本家变大王当然少不了英雄之气,发哥往那一站不变也得变!繁漪在《雷雨》中有点令人生厌,压抑而阴暗。而王后虽然也有神经质的一面,但其高贵的血统让其拼全力来一次惊艳的绽放。用一万人的死完成一次行为艺术。前面也说了,太子其实把周萍的一生刚强分给二王子元杰了。小王子则完全颠覆了周冲这个阳光男孩。后宫长大的孩子哪见得了阳光呢?他当然单纯,是单纯的邪恶。他以为自己是为王位而生的,其实他只是为王位而死的。同样可以称为单纯的邪恶的是蒋婵,也就是四凤。她一方面爱得毫无保留,另一方面调制给王后喝的毒药时,又如此稳定从容,这和《雷雨》中的丫头四凤完全不同。蒋太医比鲁贵少了些无耻,所以老谋子在电影里让他不知道老婆的秘密。结尾的变数也出人意料,但不能再说了……
我第一次用了3000多字才把故事人物掰扯清楚,不管你持什么心态看这部[满城尽带黄金甲],都会看到老谋子在电影中耐心地讲着故事,而且态度诚恳。
通篇为数不多的几场动作戏都体现出其为剧情服务的功能。节奏快、爆发力强,绝不做独立情节之外的炫技。老谋子在看完电影后告诉我,看他剪片时,动作导演以及道具部门都心疼,往往一剪下去,几十万的制作费就没了。但他一定坚持,因为老谋子知道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和前两部有区别的,故事是第一要素。
改编人们熟悉的故事就不要指望故事悬念会带来张力,丰富的细节会给影片节奏上的推动。,这一点上[黄金甲]似乎又有了一些[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子。主要角色的特点不谈,片中一胖一瘦两个太监的选择。据说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不仅声音到位,形体动作也很准确,足下碎步迈动,小腿带动大腿,典型的女性运动方式。王后喝药的动作要有四个宫女伺候,一人端药,一人端漱口水,一人端空盏接王后吐出的水。最后一人执丝巾为王后拭口。四人动作肯定经过严格的训练,进退动作速率一致,不急不徐却有节奏上的压迫,带动喝药人保持一样的频率。既有皇家奢华的表露,也表达了王后喝药的身不由己。那是规矩的一部分。就一个喝药还有更多的细节信息来展现,每日固定的时辰,更夫报时后,必是王后喝药的时间,分毫不差。报时的太监唱腔也很有趣,什么“四方来仪——子时”,除了表现王后吃药的准时,这个发生在一天里的故事,被高亢唱腔推动着,哪怕血流成河时也不走样,荒诞中透着冷酷。无论死的是谁,时间都不会停留。
除了认准一门心思的讲故事之外,这部电影肯定颠覆了多年来对老谋子的一个最通俗的评价。那个讲了二十年的说法是,老谋子无非是把中国落后的一面拍给外国人看。而[黄金甲]完全可以表达为他把民族最奢华的一面又拍给外国人,其实那些东西我们自己同样没看过。那完完全全是后宫的戏,拿出几千万甚至上亿搞室内装修,可以预料到我们得到的视觉享受。
还是离不开细节,如果不是事先访问美术部门.单从影片你是无法区别数十种宫灯、扇子、宫服的差异。红金色营造的暖色调中,上百的药工在药房制药,上百的宫女更衣梳妆,镜、物、人互相衬着华贵。老谋子的电影先不谈好坏,你总会在两小时内享受到一种独特的视觉景象,这是从二十年前红色高粱地开始的,[黄金甲]只是仍在继续。
不要因为[黄金甲]的动作比例而低估了老谋子对于武打表现力的野心。西方影评人对于东方动作片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你的动作场面是否有原创力。[英雄]和[十面埋伏]都不缺少这样的元素,[黄金甲]仍然在沿袭传统。除了一些短暂的杀戮和比武场面外,[黄金甲]主要有两场大的动作场面,这两场打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动作风格。
第一场发生在天坑。大王的卫队高手在天福客栈杀死蒋太医一家。卫队高手们充分利用了地势地况,从几百米高处以飞索固定从坑口直飞坑底,数十条飞索如巨大的蛛网罩住客栈,好象一下罩住了生机。战斗有几个段落,客栈杀戮、飞索武士格杀逃跑的马上骑士,飞索武士被埋伏好的士兵箭阵射杀。
其实现在再谈动作场面的原创力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武术指导们的招数被用了二十多年,不会轻易再有什么“子弹时间”了。[黄金甲]的动作原创性体现在它强调了不同兵种、不同武功方式的对抗。比如大王卫队的飞索武士可以蝙蝠侠一样高来高走,其机动性极强.对付陆地高手甚至骑兵时,他们的飞镰可以从不同角度杀敌。但是当他们进入王后派来的军队的箭阵射程内,就只有做靶子的份了。
片尾一场叛军与大王军队的战斗。更把这一特点强化了。飞索武士在大王军队与叛军的大战中只是诱敌的角色。他们可以轻易击败持短兵器的叛军战士,然后被周杰伦的长刀与士兵的长矛击溃。然而手持长兵器的黄金大军与装备了战车、盾甲阵、箭阵的大王部队一交手,武器决定了胜负,一万人尽被杀尽。这场片尾的大战或称为杀戮,强调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武器的运用超越了人的能力。我们相信程小东的技术能力。但这样的理念肯定是张艺谋的。
大王军队防守时的盾甲阵,进攻时的箭阵,配合战车有节奏地屠杀叛军。战法有序,动作到位。叛军阵形混乱,片刻死伤满地。位置、器械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能力,这样的理念足以震撼了。
不想对表演说太多了,这样的大片导演选演员便已知道自己的结果了。比较喜欢李曼的表演,一个新演员收放之间。尤其是收的能力有点叫人惊讶。
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8k
❷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情简介
《满城尽带黄金甲》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lqX4GmiSEwPvILnDmne1g
王(周润发 饰)领兵造反,夺得了王位。他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赶走了前妻,迎娶了梁国的公主、现任王后(巩俐 饰),以得到梁王的支持。王子元祥(刘烨 饰)是前妻留下的孩子,王跟现任王后也生下了元杰(周杰伦 饰)、元成(秦俊杰 饰)。王后却与元祥有着不可告人的乱伦关系,王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前妻,对外声称前妻已死。王后一直野心勃勃,元杰得知父亲逼着母亲吃毒药,就答应了母亲在重阳节的那天发起兵变,腥风血雨的战争也开始了……

❸ 寻求一部鬼片, 有知道的告诉下, 谢谢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回答者:badboyqi2008 - 总监 八级 10-27 17:51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❹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讲述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发生的事
人生韶华短,《满城尽带黄金甲》 带您独倚栏干看落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原来,那些年我们追的电影,源于这首诗。所以 讲述的是重阳节发生的事。

如果说《黄金甲》的遗憾,除了配乐不觉太出色,就是故事太绝望,但主题却跟欲望无关。家事国事之悲,古今同理之喻,观众看后恐怕会心情沉重,难以释怀。 最后成为新的“理智、规范、和威严”、虽说吐槽了个遍,但老谋子还是让我跳出雷雨,看到了新的不一样。喜欢黑暗向结局的同学们可以重温一遍,生活会带给你和当初不一样的看法。
❺ 《重阳奇妙游》定档10月3日播出,传统文化能否再爆亮点
《重阳奇妙游》定档10月3日播出,传统文化能再爆亮点的,值得期待一下!
《重阳奇妙游》是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优酷与河南卫视联合出品的重阳节晚会,是河南卫视“中国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的收官之作;晚会采用“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方式,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唐小玖为了庆祝祖父九十九高寿,在不同的剧情节目里根据瑞鸟的指引寻找线索,穿越不同时空,终于拿到象征长寿的斑鸠权杖,给祖父祝寿的故事。
❻ 有没有老年人题材的电影
确实,老年人题材是个冷门。除了较近的《金色池塘》,还有稍微老点的《为戴茜小姐开车》、《老人与海》等等。不过有趣的是,以“老人+孩子”为模式的电影佳作甚多,如意大利的《天堂影院》、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中国的《变脸》等等。
【关于施密特】——是好莱坞比较少涉及的老年人题材的作品。
剧情:
今年66岁的史密特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总裁助理。对于忙碌了一辈子的史密特来说,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生活实在难以继续,偏偏妻子又在这时离他而去,而唯一的女儿也要在这个时候嫁人。他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赞助非洲孤儿的广告,感动之下便寄出每月22美元的赞助费,并且开始给六岁的“养子”写信。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史密特选择了一种看似逃避的做法,他决定驾车周游全国,当然此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和远在丹佛的女儿好好沟通一下,因为他对那个像傻瓜一样的未来女婿实在不怎么满意。一下子,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又丰富多彩了。
就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