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知道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的内容啊
清朝末年,我们当时的政府曾有两个官员去美国加州访问,当时他们穿着官服,大家都知道的嘛,这在美国人看起来很滑稽。于是就有两个美国农民商量,把其中一个官员抓起来扔到河里去如何?结果,他们这样做了,其中一个官员掉到河里活活淹死了。结果呢?什么事都没有,这两个农民什么事也没有!
耻辱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端口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端口,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
‘贰’ 赛姓的历史名人
赛屿
赛屿(1697一1795年),回族,字琢巷,号笔山,晚又号梦鳌山人,云南石屏人,赛典赤·赡思丁之后。赛屿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补博士第子员,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举于乡。雍正十年(1732年),他在贵州科考场做考官,后于干隆十七年 〔1752年)选授四川烘县县令。在任期间,赛屿主张以德化教民。每次庭讯,他总不轻易施以刑法而能得知事由原委。他还兴建学校,举办文人聚会,修筑桥梁,办了不少有益于公众的事情。任职六年期满后,为人弹劾,解官归里。
赛屿居家后,教诲后学,孜孜不倦。闲暇时,手不释笔。着有《梦鳌山人诗古文集》、《行源堂时文集》,藏于家。他在干隆四十四年 (1779年)八十二岁高龄时,接受门人的延请,乘船东下,历时八月而归,并写下了《南游草》、《扬州鼓吹》、《回舟草》诸集。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戍申,提前举行己酉年(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乡试。当地总督和巡抚同时上奏,赛屿为前己酉年举人,至今整六十年,请再赴鹿鸣御宴。干隆帝特赐赛屿进士。这时的赛屿已是九十三岁,一时传为佳话。赛屿享寿九十九岁。逝世后葬于石屏北门外。 (公元1919~2001),男,山东省威海文登市高村镇坤龙邢家村人,革命英雄,中国的保尔。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战斗中被打断左腿,不得不由主力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文登县独立营二连连长。他英勇善战,带领部队打伏击、截汽车、拔据点、闹县城,是胶东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是胶东军区首批战斗模范、模范指挥员。他参加和指挥过大小战斗二百余次,重伤六次,1947年11月11日,敌人的两颗重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腮,打掉了上下牙齿,打断了舌头,从此成了“特等伤残”,先后任胶东部队作战参谋、作战科长、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局长等。
1962年离休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由他编剧的电影《三进山城》、《智闯威海卫》、《陆军海战队》、《沉日》、《血醒》、《敌腹掏心》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军地领导和社会各界誉为“中国的保尔”。赛时礼是“文登学”人自强不息的典范。 男,39岁,空军某部主治军医。部队医大毕业后,致力于颈椎病手法整脊治疗、中医康复养生研究。在医务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与易学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开始研易。10余年详读了《周易尚氏学》、《焦氏易林》、《焦氏易诂》、《梅花易数》、《周易古筮考》,逐步形成了对《周易》的整体认识,在实践中应用总结。尤其对《周易》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达到了一定水平,并在扩大《周易》对于工作中的正确应用,在呼市地区形成一定影响。对于卦象、卦数对应于近代物体的研究中有了深切体会。近来主要精力致于着书:《周易卦象、卦数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卦象、卦辞在实践中对易占的指导意义》,《手法整脊治疗颈肩腰背痛》,《脊椎结构证因学》(将脱稿)。内蒙周易学术委员会成立后,担任副秘书长,对《周易》在内蒙地区的推广作出了应有贡献。

‘叁’ 赛时礼的赛时礼 - 简介
1940年参加八路军,任胶东部队作战参谋、作战科长,1951年后历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局长,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
胶东地区着名战斗英雄、特等伤残军人,参加和指挥大小战斗200余次,历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局长等职。军旅作家,创作了《三进山城》、《智闯威海卫》等200多万字的文学、影视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1] 1918年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八路军,任胶东部队作战参谋、作战科长,1951年后历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1951年后历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赛时礼出生于高村镇坤龙邢家村,家境贫寒,只上4年小学,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战斗中被打断左腿,由主力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文登县独立营二连连长。他英勇善战,带领部队打伏击、截汽车、拔据点、闯县城,是胶东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是胶东军区首批战斗模范、模范指挥员。他参加和指挥过大小战斗二百余次,重伤六次。1947年11月11日,敌人的两颗重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腮,打掉了上下牙齿,打断了舌头,从此成了特等残废。1962年离休后,在右眼失明,左眼只有 0.2 的视力,右手伤残蜷曲,只能用左手前“推”后“捣”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由他编剧的电影《三进山城》、《智闯威海卫》、《陆军海战队》、《沉日》、《血醒》、《敌腹掏心》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军地领导和社会各界誉为“中国的军中保尔”。2001年10月30日,病逝于济南军区总医院,享年82岁。赛时礼去世之后,他的老战友、老朋友、家乡人和亲人共同创作了一部怀念之作《一口英雄气》。 1982年7月赛时礼看望第一次负伤时救护过他的老房东
赛时礼,1919年12月生于文登县高村镇坤龙邢家村。父亲是个穷苦忠厚的庄稼人,除耕种自己的几亩薄地外,还在农闲时做些梳头篦子到四乡去卖,以维持一家人半年野菜半年粮的生活。赛时礼在村里上了四年小学,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少年时代的赛时礼喜欢京戏,农闲时在村里的子弟会(京戏班子)里学戏。他记性好,学戏快,是戏班子里的多面手,生、旦、净、末、丑都能演,而且不管是什么角色,他总能演得活灵活现。受戏中豪杰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英雄气概的影响,赛时礼也好打抱不平,痛恨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府人。1937年12月,离赛时礼家不远的天福山上,竖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大旗。受其影响,赛时礼在本村参加了抗日救国自卫团,并担任团长。1939年受组织的派遣,化名于林庭打入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做策反工作。1940年春,他带回了一个班。
1940年7月初,赛时礼任东海军分区独立5营1连3排排长,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激战中,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夺敌人的重机枪,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肩胛骨打进去,从后背穿出,炸开了一个血洞。是战友和乡亲们冒死挽救了他的生命,没等伤口完全愈合他又重返战场。这是他第一次负伤。
1941年1月,赛时礼因作战有功获昆嵛山战役银质奖章一枚。当时胶东东海军分区发起昆嵛山反投降战役,打了三天,伪军大部被歼。赛时礼带领全排主攻东华宫之敌(投降派一个连),将敌130余人全部歼灭,缴获步枪70余支。翌日又继续向昆嵛山深处进攻,赛时礼带领全排为先导,在义城北山遇敌,因天拂晓,双方识别不清,当时全排伪装成顽军,一弹未发,将敌20余人全部俘虏,得步枪16支。1941年4月上旬的一次战斗中,赛时礼在房顶上指挥全排向敌人进攻,不幸背部中弹,他从房顶上滚了下来,幸好落在了老乡的牲口棚上。这次负伤由于是铅弹头打的,有毒性,他先后动了三次手术伤口才愈合。但直到他晚年,这个伤口还经常复发化脓,疼痛难忍。
1942年5月,在讨伐胶东投降派赵保原的战役中,已是东海军分区主力部队连长的赛时礼,带领部队攻打一个4层的大碉堡。夜里,他带着突击班,竖起两丈多高的梯子,攻上碉堡第三层,突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大腿,摔下来昏死过去。战友们是从死人堆里把他拣回来的。这是他第3次身负重伤。这次负伤赛时礼的左腿断了,成了瘸子,被评为一等残废。组织上命令他回家休养,但他按捺不住战斗的激情,再三请求重回部队继续战斗。
1943年春,他到文登县独立营2连任连长。2连在他的率领下,拔据点、截汽车、打埋伏、闹县城、闯威海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组织战斗80余次。为了克服腿残带来的行动不便,他先是坐着抬筐指挥,后嫌碍事,改骑毛驴。当时在胶东一带,赛瘸子、毛驴连长成为妇孺皆知的传奇式英雄,日本兵和伪军则是谈赛瘸子色变,闻毛驴连长而遁。1943年8月,赛时礼第四次负伤。当时他率二连在文(登)威(海)公路上伏击敌人时,一颗子弹打在他的右大腿上,这次负伤没有伤到骨头,他只休养了一个星期就上了战场。
当年11月,赛时礼率一个班深入敌后,开展敌后小分队活动,歼灭伪军一个小分队。得到东海军分区通令嘉奖,并命名该班为战斗模范班。
1944年7月,胶东军区召开首届英模大会。赛时礼因战斗勇敢,指挥灵活,以少胜多,战功卓着,被授予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1947年10月,国民党向胶东发动重点进攻,赛时礼时任北海军分区独立2团代理团长。在一次战斗中部队伤亡十分惨重,他沉着应对,果断地带领直属队反冲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头部负伤昏迷过去,苏醒后他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
当年11月11日的海阳战役中,头部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赛时礼,又到第一线指挥战斗,不幸被两颗重机枪子弹击中。一颗子弹从左腮打进去,从下颌穿出来,舌头被打断,牙齿全被打掉;另一颗子弹从左肩胛打进去,从脖子右边的动脉旁穿出来,伤及胸椎。经过七昼夜的抢救,他终于大难不死。第六次负伤使他半身瘫痪,成了特等残废。即使这样,后来他还让战士抬着指挥了青岛崂山的剿匪战争。从抗日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结束,赛时礼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先后6次负伤,真正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先后被授予战斗模范、爱兵模范、模范指挥员、模范工作干部、学习模范等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赛时礼先后担任南海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长、胶东军区司令部训练科长、昌潍军分区副参谋长、山东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济南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局长。1951年8月,因工作出色,荣立三等功。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到了上世纪60年代,赛时礼的伤口经常复发,多次摔倒、昏厥,无法坚持正常工作,1962年从师职干部的工作岗位退了下来。
赛时礼是个不愿安生的人,离休后的清福他实在享受不了。在那些日子里,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那战火中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懊丧,脱险的庆幸,失去战友的悲痛,像洪水般冲击着他的心,产生了要把这一切通过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强烈冲动,决心拿起笔来,投入新的战斗!
文学创作,对于赛时礼这样一个仅有四年小学文化的特等残废来说,其困难程度绝不亚于在战场上拼杀,写作是在炼狱般的煎熬中进行的。他的头、颈、肩、背、手、臂、腰、腿都布满了伤痕,多处神经受伤,身体右侧半身不遂。左腿短二寸,右腿僵直,坐站都极为困难,写作时两腿肿胀麻木。右眼失明,左眼的视力仅有0.2,写东西时间稍长就模糊一片。右手蜷曲,左臂抬不起来,写字时只能用左手去捅,写作速度很慢。腰椎移位,坐久了疼痛难忍,必须由别人搬才能站起来,写作中曾多次摔倒,造成新的骨折。加上文化程度低,没有写作经验,空有一肚子素材却无从下手,急得他寝食难安。面对重重困难,赛时礼没有退缩,他以一个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同伤病抗争,与厄运搏斗,终于闯进了文学艺术殿堂。1964年赛时礼的第一部小说《三进山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5年他又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作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影片,当年由长影搬上了银幕。这部电影共发行了280多个拷贝,曾一度风靡海内外,在亚洲、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和香港地区放映,受到了广泛好评。随后,赛时礼又根据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相继创作了小说《陆军海战队》、《智闯威海卫》、《追踪》、《黄金计》、《宁海沉浮》(与他人合作);完成了电视剧本《智闯威海卫》、《激战前夜》、《沉日》、《血醒》、《敌腹掏心》等,并先后拍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革命回忆录,被诸多报纸刊物发表。从1963年创作第一篇小说《三进山城》开始,赛时礼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200余万字的作品,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当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他被济南军区评为模范离休干部,1989年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奖章。他的感人事迹,曾在军内外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赛时礼作品选》写的序言中说:赛时礼是一位多产的军队作家。和一般作家不同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英雄,他亲身经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赛时礼在战场上是一个打不倒的英雄好汉,在文学创作上也是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好汉,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典型艺术形象。他亲笔为赛时礼题词:峥嵘岁月汗马功,身残志坚绘新风,准确地概括了赛时礼的一生。
2001年10月30日2时30分,赛时礼病逝于济南军区总医院,享年82岁。 特等伤残军人、作家赛时礼辞世了,他的家乡山东省文登市为悼念这位战斗英雄、着名作家,拟出版一本全面反映作家一生经历的文集。作为赛时礼的妻子,巴枫回想着与丈夫的风雨征程,双眼渐渐模糊了……
年逾八旬的革命老人巴枫,有着令人艳羡的经历:18岁参加革命,先后当过公安局侦察员、警备区指导员、医院指导员、旅文化干事、保育院长……为了照顾丈夫———一位功勋卓着的特等伤残军人,她毅然服从需要,从正营职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苦累,与丈夫相携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使丈夫250多万字的文学、影视作品活在广大读者心中。
巴枫与丈夫相识的过程,是一枚令人咀嚼不尽的多味橄榄……1945年元旦前的一天,正在练习化装侦察的侦察员巴枫,被科长叫到了家里:“小巴,你也到了该考虑终身大事的年龄啦,我认识一个人,叫赛时礼,他作战勇敢,是战斗模范、学习模范、爱兵模范、工作模范,是个蛮不错的军人……”巴枫红了脸,嘴里说:“科长,我年龄还小哩!”科长笑笑,说:“回去先考虑考虑,啊?”
过了几天,科长夫人打来电话,说:那人来啦,你过来看看。
初次见面,赛时礼高高的个子,红润英俊的面孔,流利幽默的语言,给巴枫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那后,两个人建立了联系。
一天,巴枫的一位熟人见到了她,说:“你谈的对象是不是警备区那个作战参谋?”巴枫说:“是。”朋友惋惜地说:“那人是不错,可惜是个瘸子!”
巴枫的心一沉:平时他走路很快,倒没看出哪儿瘸,以后,得细心观察!从那后,她留了个心眼,赛时礼在前边走,她在后边细细看。赛时礼也觉察到巴枫的疑惑,爽朗地大笑起来:“漏汤咧,漏汤咧……”他坦诚地告诉巴枫,在一次夺取日寇的碉堡时,冲锋中的他被日寇的机枪打断了左腿,出院后,左腿比右腿短了两寸。赛时礼讲得轻松随便,巴枫却听得肃然起敬,一颗心,与他贴得更近了。
硝烟战火将他们的爱情锻铸成金子的成色。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里,赛时礼一有闲暇就给巴枫写信,而巴枫也将二嫂送给她的一块粗布做成贴身的背心,绣上“英勇杀敌”给前线的丈夫捎去。爱情,在战火中升华,在战争中淬火。
爱情馈赠给这对年轻人的,不光是甜蜜,还有痛苦———是那种彻骨透心的痛。
这是巴枫有生以来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1947年10月,时任北海军分区独立二团团长的赛时礼,在阻击国民党54军的战斗中,身中两颗重机枪子弹。经过七昼夜的抢救,赛时礼的生命总算保住了,但医生却郑重地预言:他的一生再也不可能站立起来,而且,由于伤势的严重及部分神经的坏死,他的身体很可能比料想的还要糟……
身怀六甲的巴枫心急火燎地从外地赶来,听着医生对伤情的介绍,望着眼前从头到脚缠满了绷带只露出一双眼睛的丈夫,她犹如万箭穿心。
十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的赛时礼,用深沉的语调对巴枫说:“我这辈子是瘫痪了,你还年轻,等孩子生下来,送给别人,你再找个健康的人,过幸福生活。至于组织上的工作,我来做……
巴枫的泪水潸潸地流了下来,她握住丈夫的手,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你是为革命、为人民、为胜利负的伤,只要你有一口气,我就照顾你一辈子!”
盛开在严寒凛风中的爱情之花,往往更加娇艳更加馨香。这一年,巴枫23岁。
23岁的巴枫堪称一位心理学家。每当她看到病床上的丈夫沉默不语时,就边喂饭边与他拉呱儿:“将来你出了院,不能打仗了,你可以用笔写———写下那些血火交织的战斗岁月,写下那些惊险曲折的剿匪经历,写下那些入虎穴进敌腹的侦察故事,对于后人,这也是一笔财富啊!”每逢她讲这些的时候,丈夫的眼神总是亮亮的,挺有神儿。
也许是巴枫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冥冥中的上苍,几个月后,赛时礼竟神奇地从病床上站了起来。
1954年,时任济南军区保育院院长的巴枫,被领导叫到了办公室里。鉴于赛时礼的残疾身体急需有专人护理,上级决定让巴枫离开工作岗位,专门在家照顾丈夫。
说实话,乍一听到这个决定,巴枫沉默了。自己才31岁,又有着所热爱的事业,一个风华正茂的正营职干部,难道从此就在家里专事家务?这种念头,在心里冒出来匆匆几分钟,她就平静地对领导讲:“请领导放心,我一定照顾好老赛。另外,家中的公务员不要了,我一个人完全干得了……”
战火摧垮了赛时礼的躯体,却没摧垮他的心灵,尤其是他那颗聪明睿智的头脑和活跃奔放的思维。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巴枫搀扶着他来到葡萄架下的凉凳上。巴枫说:“你还记得八年前住院时我对你说的话吗?”赛时礼笑着说:“咋不记得?‘你可以用笔写———写下那些血火交织的战斗岁月,写下那些惊险曲折的剿匪经历,写下……’”赛时礼像孩子一般朗诵起来。
巴枫幸福地笑了:丈夫,与自己的心灵永远是相通的,埋藏在这位胶东儿子心灵中的那颗文学的种子,几十年来始终没有枯萎,始终在孕育,始终在蓄势待发,眼下,水分、气候、温度、土壤皆已具备,是该萌发破土了!
文学创作,对于仅有四年小学文化程度的赛时礼来说,其困难程度要远远大于在战场上拼杀。战争时代,他参加大大小小200余次战斗,先后六次负重伤,头颈肋肩腰腿手臂布满伤疤。战争给他塑造了这样的形象:左腿短二寸,右腿僵直,走路时在地上拖;右眼失明,左眼仅余0.2的视力;右手残废,左臂抬不起来,只能用左手“捅”字;腰椎移位,坐久了腰就疼痛难忍,只好由别人搬起来。说着容易做着难,要将他这个身高1.8米,体重近二百斤的人搬起来,一个大小伙子都很吃力,更甭说身高只有1.55米、且身单力薄的巴枫了。但巴枫每次都做得很投入,很认真,尽管每次给丈夫活动腰身都累得满头大汗,尽管有几次因不堪负重与丈夫双双摔倒在地上。爬起来,顾不得膝盖磕破渗出血,她拿来板凳、木板,一层层摞起来,将丈夫垫起,从地上捡起笔,再放到丈夫的手里,于是,一行行笔划粗犷的文字又出现在稿纸上。
丈夫的双腿因缺乏活动,常年浮肿。每晚入睡前,巴枫都熬好中药泡的消炎水,抱起丈夫的双腿放进盆里,轻轻撩,慢慢烫。这当儿,也是夫妻俩交流创作心得的好时机。夏日的泉城,溽热难耐,屋里仅靠一个电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的,丈夫除左边脸腮外,身上的其它皮肤都排不出汗来,聪明的巴枫想了个办法,事先准备一些冰块,堆放在丈夫身边,给闷热的房间制造一些清凉。
小说、电影剧本《三进山城》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写出来的。
别提赛时礼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下写出初稿时的那种欢欣与激奋了。可是,这种欢欣与激奋很快就被巴枫的话所吹散:“文章啰嗦拉杂,像是写的一段战斗经验总结。”读完初稿,巴枫一针见血地指出缺陷。
赛时礼沉默了。妻子说得对,自己也有同感。可是,如何使有血有肉、惊险奇绝的战斗经过变为文学作品,对于只有小学文化且全身伤残的赛时礼来说,不啻于徒手攀登一座峻峭的险山!
伴着盛夏的酷暑,赛时礼再次修改。自己写累了,就一边口述,一边让巴枫来写。写着写着,夫妻二人就不时插上一段对话:“化装侦察,除了服装要像,还要有些小道具,譬如说镶金牙,用包香烟的锡纸往牙齿上一贴,跟真的一样。 ”看到化装进城侦察这一节,巴枫提醒丈夫———她在烟台市公安局干侦察工作时,对这方面的业务太熟悉了。“中!”赛时礼大声叫好。“你不是常跟我说,当年你率领战斗小组押着‘舌头’出城时,为了使‘舌头’不喊叫而在他腰里捆上手榴弹的故事吗?在电影中,你可以用上这个情节!既真实又新鲜。”“中!”赛时礼几近手舞足蹈。
深夜,丈夫沉沉睡去,巴枫一边用蒲扇给丈夫驱赶着蚊子,一边着手查字典、改错字,誊清抄正,常常,写着写着,就闻听耳畔雄鸡啼鸣,东方破晓。
就这样,这部作品从开始的二三十万字,经过30多次修改,最后压缩到四万多字。书出版后,又很快被电影制片厂看中,拍成电影。电影放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拷贝发行达280多个,随后又被介绍到东南亚、东欧、非洲一些国家和香港地区。香港《大公报》曾报道:此片在港放映长达一个多月。
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赛时礼、巴枫都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毕竟,这是夫妻二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夫妻二人心心相印、相携共行的馈赠。
在巴枫的协助下,从1964年开始,赛时礼先后写出各类文学、影视作品近30 0万字。其中的中、长篇小说《三进山城》、《陆军海战队》、《智闯威海卫》、《追踪》、《宁海沉浮》、《黄金针》,电影《三进山城》,电视剧《激战前夜》、《沉日》、《血酷》、《敌腹掏心》等作品,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赛时礼也被选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肆’ 赛时礼的- 作品
着有中篇小说《陆军海战队》、《追踪》,短篇小说《智闯威海卫》,电影文学剧本《三进山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