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 这是那个老电影制片厂的片头 谢谢你
两男一女造型的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这个造型应该是长春厂
Ⅱ 老电影放映前的闪光五角星及工农兵影像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
老上海电影厂厂标是工农兵; 老八一电影厂厂标是八一五角星..如果觉得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有问题可继续追问
Ⅲ 谁知道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前的雕像叫什么
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前的雕像就叫“工农兵”,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徽。从小看长影的电影片头 “工农兵”形象也深深地扎根在脑海中不曾眠灭过。“工农兵”团结紧紧的,看它天下能怎地!
在长春通往经济开发区的入口处——自由大桥的西岸,矗立着这樽生动的雕像。
沈阳够戗能有卖的,价钱就不好意思啦~偶也不知道
Ⅳ 广西电影制片厂曾经号称最出名的省级电影制片厂,它出品过哪些经典电影
与自治区同一年(1958年)诞生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摇篮”,至今拍摄了130多部电影故事片,获奖超过105项,2011年与广西电影公司联合组建了广西电影集团。

当然,观众对八一厂印象最深度的电影,还是90年代拍摄的一系列大气磅礴的“大字头”电影,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电影《大决战》系列电影我在之前已经写过多篇解析。八一厂后期的《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电影,和《大决战》电影一样,都是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来拍摄,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意志。
Ⅳ 以前老片子M是什么制片厂的标志
不是米高梅,以前所有老电影挂M 的是梅中海制片厂
Ⅵ 求一部老电影,大概是8、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角在厂里作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演讲,血仍未冷。
呵呵,您记得的电影名字很接近了
是老片了:血,总是热的
1979年春,中国经济体制急需变革。罗心刚新任江南市凤凰印染厂厂长在“广交会”上看到年年得奖的凤凰厂产品却无人问津,同时发现市场上畅销的进口手工印花丝巾图案是“文革”中受批判的本厂设计师申华设计的,罗心刚受到启发,决心从恢复手工印花丝巾入手,打开新的生产局面。经过努力,罗心刚与爱国华侨丝绸商安凯签订了供货合同,但当他着手改革生产现状时却遇到重重阻力。
罗心刚千方百计找到“文革”时被迫离厂以卖冰棍谋生的申华,并邀他回来共同发展印花丝巾的生产,但劳动局却迟迟不给指标。罗心刚因改革招来了上级的责难与压力,更有人造谣中伤,迫使罗心刚下台。但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罗心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勇敢面对严酷的现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终于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开创出新的局面。
Ⅶ 80年代怀旧经典老电影有哪些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介绍: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Ⅷ 哪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影片,能唤起你的电影情结
中国电影目前,你在看的时候肯定会出来一个中国电影制造,其中八一电影制造肯定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其中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道战还有鬼子进城。

没有想到两个小男孩撒尿在他们的水壶里。但是鬼子没有发现。喝掉了,后来小男孩又抓了青蛙放到了水壶里面,没想到鬼子又没发现,最后还把青蛙喝下了,整个过程非常好玩又搞笑。所以我对这部电影一直印象非常深刻过了十几年都没有忘记长大后却发现没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了也有可能是我们长大了笑点不一样了。希望以后能从八一电影制作里面看到更多好玩的电影。
Ⅸ 80年代怀旧经典老电影
80年代怀旧经典老电影:
1、《好事多磨》
198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龚雪、郭凯敏主演。在这部电影中,两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很本色很真实很生活,非常成功。影片上映以后,票房是当时全国第三位,龚雪也因此红透了半边天,收到很多观众来信。

Ⅹ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片头的雕像是什么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片头的雕像是一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
1947年,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像成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标志。从那以后,在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每一部电影开始前,观众都能看到拿着锤子和镰刀的男女形象。
2003年雕像进行修复,2010年才再次亮相。此时,雕像又有了高大的基座(34.5米高),于是,总高度接近60米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成为俄罗斯第五高的雕像。

制片厂片头雕像来源
1937年,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婀,为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艺术、技术与现代生活博览会”创作了这件大型雕塑,并把它聂立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苏联馆顶部。该雕塑为不锈钢制,高24.5米,在不同光线照耀下,可显现出不同的绚丽色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
作品一经问世,立刻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成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象征。后来。苏联政府把它立在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门口,象征社会主义经济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