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

发布时间: 2022-09-28 11:46:54

A.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歌词

《送别》

填 词:李叔同

谱 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1)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扩展阅读: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歌曲背景

《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B.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哪一首歌曲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歌曲《送别》。

词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C. 歌曲《送别》

在社区已经给同学们上第三节音乐课了。很多同学对唱歌都有浓厚的兴趣,那怎么样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表达的含义、情感等等还要作更深的了解,我们在演唱时才能更好的诠释一首歌曲的内容。这几节课我们从识谱开始学唱《送别》,这首歌曲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人们常常会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感觉很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也还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个全面的介绍。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词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着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歌曲鉴赏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别》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评选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送别》歌词分为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那天听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词寄情于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营造了一个离别凄凉的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以平稳、连贯、延伸的感觉,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知音难寻,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后友人间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忧心充满了心间,此刻挥别只能敬上浊酒一壶,把酒言欢。这时加上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把人物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谱分三段,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翻唱过此歌曲的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上海长虹合唱团。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了解这些知识点,对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D. 电影早春二月中的插曲叫什么歌

最初的梦想 - 范玮琪
词:姚若龙
曲:中岛美雪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拥有隐形翅牓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
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 又绕个弯
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拥有隐形翅牓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
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 又绕个弯
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E.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5)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F. 谁知道长亭送别的歌词

歌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6)经典老电影早春二月插曲扩展阅读: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歌曲影响: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