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花墙会老电影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花墙会老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9-22 15:38:13

‘壹’ 胡新中李春华离婚,胡新中是不是与电影版花墙会中的王美蓉扮演者胡想英产生了感情结婚了

离婚绝不会因为这么简单的邂逅遭遇就进行的,当然有可能是导火索

‘贰’ 天门的社会

天门是湖北省江汉平原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省级卫生城市。至2014年,全市政府办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5个,包括三级甲等医院2个,综合三甲医院1个(全省县级唯一) ,综合医院2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3个,非政府办卫生机构接近1000个,其中民办医院7个。
2015年3月28日,“2014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在广州揭晓,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4位,连续四年蝉联中国中部地区第一。 天门是华中地区同级城市医疗行业的”排头兵“,正进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 天门市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人民大道东天门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西寺路 天门是一座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城市。湖北民间流传一句话,“奸黄陂拐孝感,又奸又拐是汉川,十个汉川佬,不敌一个天门苕。”虽说是一句戏语,但从流传的程度,可以看出对天门人智商和财商的肯定。天门人最重视教育,天门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这话在天门一点不假。 学前教育 2000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称号。天门市幼儿园于2005年6月被湖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幼儿园”。 义务教育 2009年,天门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投入资金近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校舍条件和教学设施,城乡教育逐步均衡协调发展。
2012年,天门市顺利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2013年9月,国家教育督导团评估组对天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六项28个评估指标均获得高分,全省三座直管市中仅天门通过验收,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 天门市境内初级中学名单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天门杭州华泰中学(初中部)湖北省天门市竟陵初级中学湖北省天门市九真初级中学天门市卢市镇卢家口初级中学天门市多祥初级中学天门市岳口镇天南初级中学天门市麻洋初级中学天门市石河初级中学天门市张港初级中学天门市南河初级中学天门市净潭中学天门市皂市五华山初级中学天门市皂市阳光初级中学天门市黄潭镇黄潭初级中学天门市小板镇小板中学岳口初级中学天门市马湾镇马湾中心中学天门市多宝一中干驿初中分校天门市江汉学校(初中部)注 本表格仅供参考,不提供完整名录。请以教育局备案资料为准。普高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市高中学校为全国普通高校输送合格人才20余万人。1984年,着名作家秦牧在《文汇报》上撰文称《天门县上了状元榜》。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杜若原着文称颂“江汉才子出天门”。2000年,天门中学考生囊括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二名,《人民日报》以“状元榜眼同出天门,状元之乡再创佳绩”为题对天门教育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投入1.8亿元,实现了天门中学整体搬迁,2008年8月,天门中学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示范中学”称号。
天门市境内高级中学名单湖北省天门中学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天门杭州华泰中学(高中部)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天门市高中复读中心天门市渔薪高级中学天门市皂市高级中学湖北省天门市卢市高级中学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天门市张港高级中学天门东方高级中学天门市九真中学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天门市江汉学校(高中部)五华山中学注 本表格仅供参考,不提供完整名录。请以教育局备案资料为准。省级重点中学 词条:湖北省天门中学湖北省天门中学是一所享誉全国的省级示范高中,始建于1912年,是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省级示范中学。天门中学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江汉地区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重点中学之一。
特殊教育 词条: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天门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 高等院校 词条:天门职业学院,湖北省轻工技校天门分校 【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敢闯天下,开放包容,诚实守信
【市树市花】
栾树;桂花

天门古称竟陵,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蒸菜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 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均诞生于此。
天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文明城市,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存积着大的文物资源和人文遗产。境内有迄今为止中国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遗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于2015年11月开始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地域文化
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使得天门荣膺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即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代表了史前时代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陆羽茶文化 【位于天门市的茶文化产业机构】陆羽国际集团
中国茶叶交易所联盟总部
中国茶叶标准评级中心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陆羽茶经研究中心
湖北省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茶文化专业委员会
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文化之乡 ,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是天门最大的品牌资源。天门市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品茶饮茶的风尚,把品茶饮茶、宣扬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理念。
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天门同步大力发展茶产业链,成立了茶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天门市茶及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成一个集观赏茶基地、茶植物园、体验茶艺、茶生产、交流茶文化交流、茶产品交易、加工茶系列产品生产及加工于一体的“茶城”,已成为省内首个“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2015年11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此举办“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天门市正将“陆羽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侨乡文化 天门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全国着名的内陆侨都、湖北省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天门有30多万华侨旅居海外44个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万人外出经商 ,涌现出了如曾任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会长和马来西亚劳工部长、交通部长等职的着名侨领李三春、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系主任,先后获“世界科学成就奖”和“国际成就奖”等殊荣的美籍华人、世界着名毒理学家鲁超,原斯(锡)中友协副会长、斯里兰卡爱国侨领张德焕先生等众多知名人士,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和平友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身处内陆腹地的天门人凭着不甘寂寞、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闯荡世界,安家立业。在侨乡文化的熏陶下,敢为人先、敢闯天下的侨乡精神,成为天门人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创业致富的精神砥柱。天门人闯天下,被誉为可与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广东人下南洋相提并论,成为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典范。 “状元”文化 天门是着名的状元摇篮,天门自古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两代共有进士、举人468人。明代在天门干驿陶家巷高官显宦之众极一时之盛,时人称“一巷两尚书(户部陈尚书,礼部魏尚书),前面一天官(吏部尚书周嘉谟),座后一祭酒(国子监祭酒鲁铎)”。清代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其父、子、孙、曾孙连续五代高中进士、两登鼎甲,世所罕见。着名作家秦牧因天门连续多年夺得高考全国之冠,称天门为全国高考“状元县”。 古代文学 词条:竟陵派、竟陵八友
民间艺术
天门拥有的民间艺术在江汉平原是最为丰富的 。荆州花鼓戏、江汉皮影戏、天门糖塑等民间艺术在天门民间以致江汉平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等以其音乐旋律优美,曲调丰富,演唱不拘一格,富于变化更是闻名全国。天门市于2010年12月3日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首个“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 。2011年11月,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湖北省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潜江申)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申)天门糖塑天门渔鼓天门民歌天门说唱天门三棒鼓天门蒸菜制作技艺陆羽传说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徐苟三传奇天沔小曲(湖北小曲;碟子小曲)天门纸花天门传统茶点制作技艺唐手拳注:粗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收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资料 地方方言
词条:西南官话,武天片,天门话
天门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的武(汉)天(门)片,也称天(门)汉(阳)方言,是湖北方言的代表。作为南方官话,天门方言除了拥有官话共有的特性外,还拥有和北方官话截然不同的特征。天门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并具有一些北方方言没有、或不同的词语。
网络文化
2015年2月24日,支付宝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后,全国共有一亿多市民参与了支付宝红包游戏。而在全国发送红包的城市中,天门人红包平均金额139元为全国最高,被网友戏称为“土豪之乡”。按照支付宝红包平均金额计算,全国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湖北天门、浙江温州、浙江杭州。天门市的红包发的非常大方,红包平均金额139元为全国最高,并且遥遥领先领先第二名温州的97元。
社会服务场所 天门市图书馆 天门市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10月,国家一级图书馆。2012年9月29日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附名“万林图书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全年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 天门市博物馆 天门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陆羽纪念馆。新博物馆已征地37.8亩,正在建设一座江汉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科技综合型博物馆,预计2016年对外开放。 天门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成立于1954年,是湖北省建团最早的花鼓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历年来分别对剧团演出进行了转播和大量报道;1980年传统花鼓戏《花墙会》被拍成彩色电影,发行海内外。省文化厅将天门市花鼓剧团改革经验在全省文化系统推广宣传。天门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突出贡献地区的称号。 天门群众艺术馆 始建于1949年。该馆创编的《一口咬定》获第六届楚天群星奖金奖、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心灵的密码》获第十届楚天群星奖金、银奖。收集整理的《天门糖塑》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成了天门蒸菜、陆羽的传说、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天门民歌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门剧院 天门剧院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改造工程于2010年1月正式完成。 天门市体育中心 天门市体育中心位于陆羽广场西侧,由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和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竞赛场地组成,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于2014年11月建成,使得天门既具有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也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和名片。
2014年11月8日上午10:00,2014湖北(天门)天商大会在天门市体育馆召开。 天门市市民中心 天门市民中心位于城区陆羽大道西,总投资1.5亿元,集行政办公、市民服务和城建展示于一体,由五栋现代化办公大厦组成,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叁’ 荆州花鼓戏有哪些艺术特征

荆州花鼓戏主要艺术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间锣鼓戏曲化;二是马锣的运用;三是当地民歌的戏剧化。

俗话说:“丑花鼓、锣鼓多。”这一方面说明花鼓戏击乐丰富;另一方面说明了“击乐”是荆州花鼓戏音乐唱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民间马锣在武场的使用,是民间锣鼓戏曲化的鲜明体现。通常京、汉等皮黄大剧种的武场只用板、边鼓、大锣、钹、小锣,而荆州花鼓戏的武场则直接采用了马锣。马锣是民间锣鼓中的标志性乐器。

武场采用马锣演奏的技巧纯熟者,右手小锤击中马锣有效部位后,左手将被击中的马锣抛向高于头顶的空中,发出粗犷的“浪浪”声响,独具特色。

荆州花鼓戏的音乐唱腔,直接来源于江汉平原流行的民歌小调及丰富的田歌、劳动号子,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逐步发展形成了节奏富于变化,能够表现多种思想感情的声腔体系。

荆州花鼓戏的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调等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主腔中除高腔是在当地薅草歌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外,而圻水、打锣腔则与鄂东花鼓戏声腔结构相近。

在诸多小调戏中,《补背裕》、《抠门闩》、《薅黄瓜》等多种曲调,是当地民歌的戏剧化。这些不同来源的声腔,在当地语言和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演变融合,浑然一体,形成了荆州花鼓戏的独特风格。

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角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剧目的变化,行当角色有所发展,出现了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角5个行当。

荆州花鼓戏的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唱念均用大嗓。其饰演的角色有以唱见长的剧目《白扇记》剧中的胡金元,文雅书生戏《访友》剧中的梁山伯,武功戏《戏蟾》中的刘海等。

荆州花鼓戏的正旦主要饰演端庄贤淑、性格刚强的中青年女子。如《三官堂》剧中的秦香莲、《秦雪梅》剧中的秦雪梅等。

荆州花鼓戏的花旦又称“铁扁担行当”,多扮演泼辣的中年妇女和活泼伶俐的小姑娘。其表演步法轻快灵活、动作细腻、道白清脆。所饰角色如《辞店》剧中的卖膳女、《乌龙院》剧中的阎惜姣等。

荆州花鼓戏的丑角此行当戏路较宽,多饰演雇工、书童、教书匠、店家、恶少等。其所饰人物或机智敏锐、诙谐风趣,或奸诈狡猾、刁钻圆滑。如《张先生讨学钱》剧中的张先生,《阴审》剧中的判官等。

荆州花鼓戏的生角多扮演正直、豪爽、刚毅、洒脱,以及爱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告经承》剧中的张朝宗、《乌龙院》剧中的宋江等。

荆州花鼓戏有四大主腔和200余种小调,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叙事,饱含泥土的芳香。荆州花鼓戏击乐伴奏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现存文献记载的传统击乐牌子有76个。

荆州花鼓戏的主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结合演唱,加上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了荆州花鼓戏独有的演唱风格。

荆州花鼓戏的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圻水败韵、四平腔、打锣腔、还魂腔等。高腔因其唱腔高亢粗犷,又俗称骷髅腔。该唱腔男腔粗犷、豪放,女腔婉转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处理均较为灵活,可塑性也很强。

演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灵活安排,因而是荆州花鼓戏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于本戏中唱腔的演唱。

由于高腔善于抒发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许多剧目中被用于重点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莲的长段唱词就用高腔转接悲腔处理,其唱腔婉转凄切、如泣如诉,较好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

荆州花鼓戏有名的小调有“摘花调”、“十枝梅”、“采莲调”等。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3类,多来自民歌和各种民间说唱音乐。其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花鼓戏得以新生。许多新中国成立前改唱楚剧的花鼓艺人,打出了“剧种回归”的旗帜,并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扶持。先后建立了天门、潜江、沔阳等第一批县级花鼓剧团。

1955年,荆州花鼓戏在继承与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其重要标志是将“一唱众和,锣鼓帮腔”的传统演出模式改成了弦乐伴奏,荆州花鼓戏的舞台上出现了发展和繁荣的局面。

《双撇笋》、《斩经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拦花轿》等剧目,分别在湖北省和中南区文艺会演中获奖。这些成就奠定了荆州花鼓戏与湖北汉剧、楚剧齐名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后,荆州花鼓戏更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1980年,荆州花鼓戏《花墙会》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荆州花鼓的传统戏《王瞎子闹店》、《招郎》,由湖北电视台拍成电视戏曲艺术片;1984年,荆州花鼓现代戏《家庭公案》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城,被誉为“难得的好现代戏”。

随后,又有荆州花鼓戏《水乡情》、《向老三招婿》《海峡情》、《原野情仇》、《闹龙舟》等剧相继进京演出,是全国各剧种中,创作剧目上京演出较多的剧种之一。

荆州花鼓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归纳分为3个阶段,即普及传播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创新阶段。

在这3个阶段中,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在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名为“荆州花鼓戏”。

乡村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甚至有的村都组成了剧团。这一时期,农村剧团为传播和普及花鼓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这一阶段,由于剧种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天沔花鼓戏也随之改名。1981年,荆州地区将天沔花鼓戏改为“荆州花鼓戏”。

荆门市将剧团经过调查研究,又考虑到荆门的市情团情,从1990年起,他们创作演出的重点调整到编演现代戏,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现代戏上来。

荆门市花鼓戏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现代戏《高玉莲》、《翁与媳》、《桃林深处》、《九二六壮歌》、《荷花洲头》、《闹龙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现代戏剧目。

这一时期,荆门市的花鼓戏在专业剧团的带领下,民间剧团迅速发展,形成了专业团体努力开拓花鼓戏发展的局面,使这一地方剧种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在花鼓戏进入了全盛时期之后,花鼓戏艺人为了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荆门市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业余剧团,在创办剧团、聘请教练、演员签约、设备添置、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了优惠和方便,以利于花鼓戏的健康发展和广泛普及。

荆门市从2002年开始策划、创作大型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该剧创作的初衷就是想跳出传统曲目的模式,创作出一台全新式样的花鼓戏,一方面继承花鼓戏的传统,使其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注入时尚的、现代的气息,使其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十二月等郎》也在声腔设计上大胆创新。在保留花鼓戏唱腔的悠扬、甜美、悦耳等音乐元素的前提下,融入民歌、山歌等民间音乐的素材,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二月等郎》的主题曲《等郎调》,就取材于江汉平原的“三棒鼓”,无伴奏合唱就沿用了原生态花鼓戏的无伴奏唱法等。正因为音乐注入了有特色的元素,所以当代观众感到亲切动听,能产生共鸣。

在舞台美术方面,《十二月等郎》既吸纳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又保留了戏曲的写意手法,运用了大量的真实布景和道具,但又不是全实景,既有实又有虚。

另外,花鼓戏艺人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使舞台空间转换自如,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在《十二月等郎》剧中,活动台板、电脑灯光和环绕立体声都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脑设计投射的丰富图案及色彩变化,使江汉平原乡村景色跃然眼前。

《十二月等郎》为湖北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使湖北花鼓戏在荆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步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肆’ 仙桃的传统戏曲是什么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是仙桃唯一的地方戏曲,它是流行于江汉丹原的民间小戏,一百多年来,经过两代艺人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
天沔与其他地区一样,鼓乐先与民俗节日,民间礼仪活动联系在一起,到后来才又渗透 到俳优百戏活动中,所谓“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荆州府志》)。最早与 天沔花鼓戏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花灯锣鼓,这是指它的源头,其实从歌舞到戏曲,则不能不说薅草 歌 。“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着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 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天门的周天官奏请圣上批准,堵死了汉水上游的九条支流,以致造 成鄂中的天门、沔阳、潜江、监利等湖沼地区水涝灾害猖獗。此说不可信。鄂中湖沼地区 水患不绝,是因为当时官府捞钱,不管治水修堤的结果。民谣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一遇水灾,穷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逃荒到四方。”清末天门《逃水荒》唱道:“ 正月是新春(哪),宣统把位登(哪),指望今年好收成(哪),谁知啊荒得很(哪)。”“二 月凉嗖嗖,人人带忧愁,采把野菜把生度,实在难下喉。”“五月是端阳,落种来插秧, 大小淹得精精光。”“堤溃无人管,穷人饿肚肠,眼望洪水泪汪汪,携儿带女逃水荒。”

相传清道光年间,天沔有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和刘泡被称为沔阳渔鼓名角。其 中皮氏兄弟将渔鼓腔用于皮影演出,促使渔鼓腔由叙述体向代言体发展。

天沔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余种,多为民间小调,像〔思凡〕、〔绣荷包〕、〔放 风筝 〕、〔芦花调〕、〔双撇笋〕、〔站花墙〕之类。唱腔优美质朴,乡土味足,生活气 息浓烈。

��传统剧目《站花墙》写湖广应山杨玉春,自幼与燕山天官王洪的女儿王美蓉订亲。玉春后因父母双亡,前往王家投亲,王父嫌玉春家贫,不认这门亲,并将玉春责打40大板逐 出门外。美蓉丫环春香不满王父所为,暗将美蓉引至花墙与玉春相会。杨王二人互诉衷情,交换 信物,订下再结同心之好。〔站花墙〕就是该剧主要曲牌。其他还有〔摘花调〕、〔西腔 〕 之类。

��天沔花鼓戏除民歌小调外,主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悲腔〕、〔打锣 腔 〕等,大都男女同腔同调。着名演员有沈三、陈尧山、赛云霞、杨笃清、黄楚香等。剧 目过去多为民间生活小戏,解放后从楚剧、汉剧移植了一些剧目。70年代末以来,新编的大型 历史剧《十三款》,小型现代戏《小坚决》、《买摇窝》、《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电影 播映。传统剧《站花墙》(《花墙会》)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伍’ 天沔花鼓戏的传统剧目

天沔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余种,多为汉族民间小调,像[思凡]、[绣荷包]、[放 风筝 ]、[芦花调]、[双撇笋]、[站花墙]之类。唱腔优美质朴,乡土味足,生活气 息浓烈。
传统剧目《站花墙》写湖广应山杨玉春,自幼与燕山天官王洪的女儿王美蓉订亲。玉春后 因父母双亡,前往王家投亲,王父嫌玉春家贫,不认这门亲,并将玉春责打40大板逐出门外。美蓉丫环春香不满王父所为,暗将美蓉引至花墙与玉春相会。杨王二人互诉衷情,交换信物,订下再结同心之好。[站花墙]就是该剧主要曲牌。其他还有[摘花调]、[西腔]之类。
天沔花鼓戏除民歌小调外,主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悲腔]、[打锣 腔等,大都男女同腔同调。着名演员有沈三、陈尧山、赛云霞、杨笃清、黄楚香等。剧 目过去多为当地汉族民间生活小戏,解放后从楚剧、汉剧移植了一些剧目。70年代末以来,新编的大型 历史剧《十三款》,小型现代戏《小坚决》、《买摇窝》、《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电影 播映。传统剧《站花墙》(《花墙会》)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陆’ 手机怎样下载电影《花墙会》和《辽沈战役》

如果你是智能手机,你可以下载
视频软件pptv或皮皮影视到手机上安装,然后打开软件,搜索你要看的视频来下载,建议你上wifi后再下载,电影需要的流量大。

‘柒’ 七八十年代的戏曲有哪些

六七十年代样板戏。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
1980 《白蛇传》(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0 《屠夫状元》(眉户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0 《花墙会》(天沔花鼓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0 《盗御马》(京剧) 昆明电影制片厂
同年还拍摄了另一出裘派名剧《姚期》。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调)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1 《桃李梅》(吉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1 《红娘》(京剧)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1 《杨三姐告状》(评剧)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1 《李慧娘》(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调)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1 《智收姜维》(河南越调)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1 《包公误》(河南曲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
1982 《西施泪》(婺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2 《升官记》(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1982 《清宫怨》(北京曲剧)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
1982 《洛阳桥》(豫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2 《四姑娘》(川剧) 峨眉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
1982 《红柳绿柳》(莱芜梆子) 山东电影制片厂
1982 《花烛泪》(越剧) 浙江电影制片厂
1983 《火焰山》(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3 《邻里风波》(评剧)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3 《吕布与貂蝉》(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83 《哪咤》(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评剧) 河北电影制片厂
1983 《樊梨花》(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
1983 《皇亲国戚》(龙江剧) 龙江电影制片厂
1983 《莫愁女》(越剧) 南京电影制片厂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4 《佘赛花》(晋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4 《五女拜寿》(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4 《三全其美》(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4 《岳云》(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4 《杜鹃女》(黄梅戏)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4 《风雨情缘》(豫剧)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4 《龙女》(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4 《三关点帅》(晋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5 《花枪缘》(豫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6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6 《芙蓉女》(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6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1986 《孟姜女》(黄梅戏)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86 《七奶奶》(豫剧)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1987 《斩花堂》(上党梆子)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87 《千古一帝》(秦腔) 西安电影制片厂

‘捌’ 柳腔四大京八大记简介

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

《罗衫记》:目前大都以曹述之本为准,前身为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的胶州茂腔剧团曾金凤孙瑞秀演出最为经典。从前农村演此剧,还有郑月素下山,认义父母写状,
徐能还有一女徐翠莲等情节。故事取材自冯梦龙“三言二拍”中《苏知县罗衫再合》,据说“五坝江口”就在胶南市坡里一带,故老年人传言“胶南不演《罗衫
记》,胶州不演《血手印》”。近年胶南茂腔剧团也排演了《罗衫记》,胶南胶州的老演员都没有证实上述说法。

《玉杯记》:孙红菊率领的“胶州心连心茂腔剧团”有演出“王二英思夫”录像,从张廷秀得中出京开始,花园“对帘”相认结束。实际上前面还有张廷秀一家逃难苏州,到王家做万字楼雕刻,王家认廷秀义子,廷秀进京路上被赵旺暗算,花子金秀风相救等情节。《回杯记》为其中一部分。

《绣鞋记》:实际上就是《王定保借当》,目前茂腔吕剧演出本基本相同。但茂腔同时还有《三节烈》,是对《绣鞋记》的再加工和延伸。1962年茂腔演员刘翠
兰灌制“杀鸡”唱段,展现秋兰招待王定保的情景,在所有现存剧本中都没有收录。2011年青岛市(胶州)茂腔剧团庆祝建团60周年,王春艳老师演唱了秋兰
的一段唱。

《火龙记》:胶南茂腔剧团上世纪80年代有《张郎休妻》磁带,后来王淑贤老师带领王本宏等摄制舞台录像。胶州心连心剧团也有《张郎休妻》VCD,剧本不
同,演法比较传统。柳腔《火龙记》应该是最贴近原貌,唱词极为乡土,比如丁香回忆在娘家所受伦理规范的教育,张郎瞎眼要饭后,丁香为其作面条时的唱段,每
句都有历史典故。

《金簪记》:最早喜欢上这个戏,还是从即墨柳腔老演员管秀兰的《月墙》开始,王美蓉和杨二舍精彩的对唱和唱词,简直无人可出其右。小时候曾经看过湖南花鼓戏电影《花墙会》,几出戏凑到一起,才能通晓《金簪记》的全貌。

《钥匙记》:儿时农村业余茂腔剧团常演,印象深刻的是虔婆啰嗦自己的风流事,为了搜转香楼钥匙,三九天往苏凤英身上泼凉水,以及神仙李长庚脱鞋打张小等情节。柳腔两个版本都没演《庞山会》和《大报仇》。而茂腔专业剧团几乎都没有这个戏。

《风筝记》:这几乎是唯一一个茂腔柳腔目前都没有音像流传的剧目,只能通过剧本大体了解一下。

《丝兰记》:柳腔演出了《佛殿相会》一折,比较有特点的是小生龙观宝把百家姓放进唱词,但字幕打的错别字连篇。胶州茂腔大剧本中因为打字错误,误写成“佛殿向辉”,结果以讹传讹,去年出的《青岛地方戏茂腔》居然原封录入,遗毒不浅。

‘玖’ 花鼓戏的由来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源流缺乏文献记载。其起源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在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清道光年前,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在江汉平原,乡人栽种、薅草都有歌。其中薅草歌是普遍流行的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薅草歌演唱内容丰富,曲牌也随之多变,除你接我唱外,多为一人唱,众人合。

"花鼓子"又叫"沿门花鼓"。"沿门",乃乞讨的别称。有文载:"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清道光年间,花鼓子从田园走出,成为初具戏剧形态的花鼓戏,谓之花鼓的"草台时期"。清人傅卓然的《茅江夜话》载:"道光年间,戴家场有贺四郎组班唱戏,渔鼓简板伴奏,观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着,乡人谓之平台花鼓。"咸丰、同治年间,"平台花鼓"发展成以"六根杆"搭就的较为宽大的舞台,演出形式虽仍为"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但此间花鼓已广泛融入民间礼仪活动之中,与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艺术媾通,而获得了"剧"的基因。

存文献记录的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和二百余种小调,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叙事,饱含泥土的芳香。荆州花鼓戏击乐伴奏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现存文献记载的传统击乐牌子有76个。
"草台时期"的荆州花鼓戏剧目逐渐丰富起来。从"单篇戏"发展成"对子戏"和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所演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纠葛的生活小戏。此间,艺人组班演出由三五人发展到"七慌八忙九停当"的规模。

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沔阳州一带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异常活跃。乡村"五里三台"戏的繁荣,造就了一代花鼓名流。最具代表性的是汪春保、史旺、贺霞龄、黄二生的"四大门头"和陈文科的"北陈门头"。

新中国建立后,荆州花鼓戏得以新生。"借屋躲雨"而改唱楚剧的花鼓艺人,打出了"剧种回归"的旗帜,并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扶植。先后建立了天门、潜江、沔阳等第一批县级花鼓剧团。 1955年,荆州花鼓戏在继承与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其重要标志是将"一唱众和,锣鼓帮腔"的传统演出模式改成了弦乐伴奏。

20世纪50年代,荆州花鼓戏趋于定型、成熟。两百多个传统剧目通过收集、选定和重定试演,在清除糟粕的同时,"摘花""带彩""咬碗"等"绝活"得到传承。沈山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的拿手剧目有《辞店》《访友》《兰桥》《绣荷包》《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杨笃清带着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打莲湘》,参加了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荆州花鼓戏舞台出现了一片洁净与美好。《双撇笋》《斩经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拦花轿》等剧目,分别在湖北省和中南区文艺会演中获奖。这些成就奠定了荆州花鼓戏与湖北汉剧、楚剧齐名的基础地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县花鼓剧团曾被撤销建制,1970后才逐步恢复花鼓戏演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荆州花鼓戏获得全面发展的时期。从演出内容到形式,从剧本到舞台,从音乐到舞美,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和难以忘怀的艺术创造。

1980年,在花鼓舞台演进了近一个世纪的《站花墙》,经过重新整理,改名《花墙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荆州花鼓先后有《家庭公案》等八台大戏八上北京,唱响首都舞台。其中,潜江花鼓剧团根据曹禺名着《原野》改编的荆州花鼓戏两上北京:1990年参加"曹禺从事戏剧活动65周年"祝贺演出,并唱进中南海;1996年将《原野》复排为《原野情仇》,进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倾情演出。

这一时期,潜江花鼓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成长为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主演的多个剧目频频获奖。这一时期,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以其突出的创作演出成就,受到各方面关注。 1993年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剧院。剧院演出的《原野情仇》突出歌、舞、剧三者的综合,创造出"似曾相识而别有新意"的艺术境界,给人全新的审美感受。该剧1995年获湖北省戏剧新作展演金奖,1997年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因戏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在北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因演曹禺名剧,磨砺出一个又一个有成就的演职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因在《原野》中的成功表演,分别摘取第14届、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

‘拾’ 花墙会的简介

电影名:花墙会
主 演: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