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07电影导演刘易斯吉尔伯特去世了吗
据外国媒体报道,三部007电影导演刘易斯·吉尔伯特去世,享年97岁。刘易斯执导了相当出色和重要的3部邦德电影《007:雷霆谷》《007:海底城》《007:太空城》。他生于伦敦,当儿童演员入行,在希区柯克的片场打过工,后当起导演。

导演作品
1995年《穿梭阴阳恋》
1991年《影舞追梦》
1989年《第二春》
1983年《教导丽塔》
1979年《007之太空城》
1977年《007之海底城》
1976年《东京假期》
1975年《拂晓攻击》
1971年《Friends》
1970年《大冒险家》
1967年《007之雷霆谷》
1966年《阿尔菲》
1964年《漫天风雨待黎明》
1964年《The 7th Dawn》
1962年《舰队喋血记》
1960年《卑斯麦舰歼灭战》
1960年《点亮天空》
1959年《港澳轮渡》
1958年《女英烈传》
1956年《翱翔蓝天》
1955年《Cast a Dark Shadow》
1954年《好人命短》
1954年《海上救援纪实》
1953年《皇家海军艾伯特》
1953年《Johnny on the Run》
1952年《Cosh Boy》
B. 一部英国老电影
《女英烈传》(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C. 俄罗斯一位女间谍电影剧情最后那位女间谍被处死,有点老的片子,战争时候的,可能是二战时的
我看过一部《女英烈传》,是英国女间谍
奥利特·萨博(薇儿莉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传奇女间谍Violette Szab。勇敢、美貌,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让Violette Szab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
violette szabo于1921年6月25日在巴黎出生,他的父亲Bushell是一名英国人,母亲则是法国人。年轻的时候曾在伦敦布里克斯顿(Brixton)的一家商店工作,1940年嫁给法国军官Etienne Szabo。不过她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在Violette生下第一个女儿Tania之后,Etienne便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阵亡。伤心之余,violette决心与纳粹为敌,在女儿三岁之后加入了英国的间谍机构SOE(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特别行动处)。
在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之后,violette开始了一系列敌后的间谍行动,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4年6月10日,为配合诺曼底登陆,violette在随盟军空降到利摩日(Limoges)仅仅3天之后,便在与当地的抵抗组织领袖astasie一同行动时中了德军的埋伏,受伤了的violette面对400多名德军毫不畏惧,为了掩护其他人逃走与敌人展开枪战,杀伤多名敌人,但最终因子弹用尽而被捕,在被捕后甚至还踢打抓捕他的德军士兵。
在利摩日的监狱,violette遭受了严酷的刑讯,但都没有屈服,随后被被送至臭名昭着的的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Ravensbruck Concentration Camp)。即便在集中营期间也积极收集情报,与SOE保持联系。1945年2月,随着德军节节败退,Violette Szabo等三人被处死,年仅23岁。
violette死后,英国女王和法国政府分别授予其乔治十字勋章和帝国勋章,以表彰她对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她的故事也被写成书并于1958年由导演刘易斯·吉尔伯特(Lewis Gilbert)拍成了电影《女英烈传》(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D. 这首诗是哪部外国电影里的
片名:女英烈传
英文名: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导演:Lewis Gilbert
主演:迈克尔·凯恩 保罗·斯科菲尔德 Josef Behrmann Pauline Challoner Liselotte Goettinger
类型:剧情 战争
地区:英国
时间:1958年
对白:英语
评分:7.1/10(122)
颜色:黑白
时长:119 分钟
分级:瑞典:15 芬兰:K-16
剧情介绍:
Violette Bushell is the daughter of an English father and a French mother, living in Lond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World War 2. She meets a handsome young French soldier in the park and takes him back for the family Bastille day celebrations. They fall in love, marry and have a baby girl when Violette Szabo receives the dreaded telegram informing her of his death in North Africa. Shortly afterwards, Violette is approached to join the SOE (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 Should she stay and look after her baby or "do her ty" ?
演员表:
迈克尔·凯恩 .... Extra (uncredited)
保罗·斯科菲尔德 .... Tony Fraser
Josef Behrmann .... Gestapo Officer (uncredited)
Pauline Challoner .... Tania Szabo (uncredited)
Liselotte Goettinger .... German POW camp officer (uncredited)
Michael Goodliffe .... Coding Expert
Denise Grey .... Mrs. Bushell
Miriam Karlin .... Jennie Wilson, Bus Conctress (uncredited)
John Kirkup .... Bus Driver (uncredited)
Avice Landone .... Vera Atkins
Harold Lang .... Commandant Suhren
Anne Leon .... Lillian Rolfe
Victor Maddern .... Sergeant, Parachute Training Instructor (uncredited)
André Maranne .... Garage Man
Virginia McKenna .... Violette Szabo
E. 一部二战电影写一个美丽的女间谍的故事后来牺牲了
你说的应该是<<女英烈传>>是根据英国的传奇女间谍微儿莉特改编的死时只有23岁
F. 搜集各国的二战电影。
美国:《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家书》、《珍珠港》、《巴顿将军》、《虎虎虎》、《风语者》、《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无耻混蛋》、《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兵临城下》
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英国:《女英烈传》、《遥远的桥》、《桂河大桥》
法国:《老枪》、《虎口脱险》、《光荣岁月》
罗马尼亚:《多瑙河之夜》、《橡树,十万火急》、《复仇》
阿尔巴尼亚:《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伏击战》、《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山鹰之歌》、《战斗的早晨》
南斯拉夫:《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意大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美丽人生》
奥地利:《白丝带》
德国:《朗读者》、《帝国的毁灭》、《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波兰:《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附:
中国:《紫日》、《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日本:《萤火虫之墓》、《啊,海军》、《男人们的大和号》、《东京大空袭》、《冲吧,鱼雷》、《男人们的大和号》
以上均为亲自整理 愿采纳!
G. 那里有完整的英国电影 女英烈传
佐尔格救不了苏联,因为斯大林不相信他的情报。截获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盟军没有什么最有名的女间谍。相关影视有日本电影《间谍佐尔格》,中国电视剧《英雄无名》,以英国真实女间谍为蓝本的英国电影《女英烈传》。
H. 女英烈传的剧情简介
萨博出生于英国,她的丈夫是自由法国军队的一名军官,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之后萨博毅然决然的加入了英国特别行动署(SOE),萨博到法国执行最后一次任务是在1944年6月6日,这一天是由美英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的大规模反攻日,萨博在这一天被派往支援一个抵抗组织,几天后,她不幸被捕,无论盖世太保如何拷问她,她只字不语,最后萨博被送到集中营,1945年春季,随着盟军包
...

I. 七十年代的状况怎样
记住文革,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识青年”群体的历史评价,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年的“知青”密切关注的事。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动就业的措施之一,而这种措施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演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组成部份,这场在30年前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而且冲击了这2000多万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社会。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这道轨迹,蕴涵着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又留下了多少经验和教训啊!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大规模青年运动,上山下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的。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例如,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区五名青年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向北京团市委提出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北京团市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组织了一支60人的垦荒队。当时,以胡耀邦同志为首的团中央书记处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同时又指出,组织大量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到边疆去的条件还不具备,他们大多数家庭在农村,应在自己家乡为社会主义出力。1956年1月21日,团中央派专人到浙江温州,向在大陈岛开荒的20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赠送了题有“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锦旗,并宣读了团中央的祝贺信。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人为强制实行的,它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相联系的。50年代中期,国家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却是巨大的,全国合作化光会计一项,就需要几百万人,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60年代,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另外由于长期忽视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呈几何比例上升,城市人口积压,就业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同时,60年代我国又连续出现灾荒年,我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困难时期,再加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的援建项目陆续下马,必然决定要大量裁减职工。苏联又催还贷款,致使我国经济出现低谷。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党中央针对具体国情,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长期工作被确定下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作法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
所以,知青上山下乡是我国单一呆板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如果不理顺经济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营与全民所有制同时并存、广开就业之门,即使不发生“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的作法仍然要产生。
总的说来,1955年-1966年这段时间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稳妥的。党中央是结合国情探索一条就业门路,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安定的。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计下去知青129万,它适应了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要求,减少了城镇人口,支援了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在这些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立志从事农村和边疆建设的青年。他们在知识青年建设农村和边疆的事业中,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是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比如全国闻名的回乡知青徐建春、吕根泽,城市下乡知青王培珍、邢燕子,还有在改造低产田等方面作出显着贡献的江西知青宋喜明、“自己找艰苦的路走”的天津知青赵耘,放弃留京、主动下乡的北京知青侯隽等,他们闯过了思想关、家庭关、劳动关、艰苦生活关和社会舆论关,成为知青参加农业劳动的开路先锋,作出了贡献、锻炼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