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期指的是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期指的是

发布时间: 2022-09-15 02:41:30

‘壹’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

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

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韦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日着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

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当年下的两个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

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

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1960年,女演员乔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颗星的殊荣。

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

1999年,洛杉矶的地铁开通到了好莱坞。

2001年,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开业,成为奥斯卡奖颁奖礼新的举办场所。

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1)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期指的是扩展阅读: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

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

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商会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并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当时的门票是十美元,共有两百五十人参加。

‘贰’ 什么是经典好莱坞

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
叙事的可能是无限多样的。然而在历史上,虚构性的电影似乎被形态单一的叙事模式所主控,我们将这类主导的类型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经典是鉴于它长时间的,稳固且富有影响历史:“好莱坞”是指这种类型是在美国电影公司的影片中形成了最后的形态。而且这种模式仍然主导着其他国家出产影片的叙事。例如《天地英雄》,尽管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但仍然是以好莱坞路线来架构的。还有很多记录片,例如《政治竞选》,同样依赖于好莱坞虚构叙事的常规。
剧情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这是叙事的概念依赖的基础。自然肇因(如洪水、海啸、地震)或社会因素(制度、战争、经济衰退)可以作为剧情的催化剂或前提。可叙事的重心却一成不变地放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上:决定、选择或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常推动叙事的重要特征是:欲望。由欲望形成目标,叙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了目的达成的过程。比如在《绿野仙踪》(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品)中桃乐斯有一连串的目标,首先是从高齐小姐那里救出小狗托托,然后离开奥兹回家。要回家的最终欲望产生出回家沿途中的短期目标“到达翡翠城杀死巫婆”如果这个达成目标的欲望是惟一呈现的因素,那么便没有什么会阻碍角色达成目的。但在经典叙事中大多有一种对立力量:制造冲突对立面。这一对立人物的特征和目的均与主角相反。桃乐斯返回堪萨斯的目的遭到巫婆的反对,而巫婆的目的是得到红宝石拖鞋。桃乐斯必须在她穿着鞋子回到家之前将巫婆除掉。起因和后果暗示改变。如果角色不渴求与叙事开始时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任何变动也不会发生。因此,角色及其特征尤其是欲望,是因果最重要的来源。
可是所有的叙事电影都有这样一个主角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在20实际20年代的苏联影片中,例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十月》和《罢工》,这些影片中均无作为主角的个人。罗伯特.阿尔特曼的电影《银色.性.男女》、《纳什维尔》对主角的削引做了实验。在诸如爱森斯坦和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很多事件并非由角色引发而是由于更加巨大的力量(前者为社会力量、后者则为自然变化)。有些叙事性电影,如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主角并非主动而是被动的。因此主动的、被欲望驱使的主角,尽管十分普遍也并非在每一部影片中出现。
在经典好莱坞影片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而时间因素则以各种形式附属于因果链条。情节的设计会省略相当长的时间段而只呈现因果上的重要事件(桃乐斯和她的同伴在路上行进的时间被省略,当她遇到新同伴时情节才得以呈现)。电影情节会组织故事的时间顺序,以求形成最有利的因果链关系。因而当一个人物在剧中有特异的言行时,观众就可以通过闪回得知原因。情节时间要根据故事的因果链来特定安排:约会(这使得人物在特定的时间相遇);最后期限(依因果关系而决定情节长度)。动机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要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
经典好莱坞叙电影的叙事用了很多技法,但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即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视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种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没看到的信息。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片(侦探片、推理片)中才废弃不用。
最后,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影片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所必需。一个导演完全可以提供沉闷的剧情在重大事件之间不加入明显的插曲,特吕弗、戈达尔、德莱叶和Andy.Warhol就经常如此(以不同方式)。导演甚至可以重新安排故事的时间顺序使情节的因果链更加令人迷惑不解。导演还可以将与因果无关的材料插入情节中,例如特吕弗影片中的偶然际遇,戈达尔影片中关于政治的独白或访问,爱森斯坦影片中的“杂耍蒙太奇”,还有小津安二郎的“转场”等等。叙事也可以完全主观,如《卡里加里博士》或者象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客观和主观之间暧昧的转换。最后导演不必给每一个动作一个终结,在经典叙事传统之外的卡尔.德莱叶电影有时也采用“开放式”的结尾。
但是请注意,经典好莱坞模式也仅仅只是许多构筑电影语言系统中的其中一种。

‘叁’ 好莱坞电影三个最主要的历史时期是

三四十年代的影片往往具有浓厚的话剧味,平均每场戏都较长,欣赏者的心理节奏若不能从当代动作片的快切快剪中跳脱出来,就会觉得那些影片太闷。一旦适应了那种风格,那稍嫌夸张的表演(按现代标准)、层层铺展的台词、古典话剧的结构,标志着舞台剧走向银幕的重要一步。但若你讨厌话剧,《北非谍影》、《乱世佳人》未必能成为你心目中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受到电视的冲击,开始向大场面豪华制作发展。美仑美奂的歌舞片、千军万马的史诗片,给现代观众带来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这些影片的文化和社会积淀较少,40年后的中国观众欣赏起来毫不费力;另一方面,歌舞片的黄金岁月已逝去,演变成舞蹈化了的打斗片,只有一部《音乐之声》仍拥有全球性观众基础。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70毫米史诗片,在家庭大屏幕彩电上看,跟影院里的效果完全不同;在家里你会嫌它冗长,在影院里你则会啧啧称奇。

70年代末,好莱坞重新开始做梦,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便是成年人的童话,斯皮尔伯格更是唤醒了众多人潜在的儿童心理,你如果抱着挖掘社会内涵的心态去看《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或《外星人》,一定会大失所望。正如一个人有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一个社会或国家也有这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最适合的影片风格,比如童年爱幻想,成年比较理智,等等。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50年代好莱坞也出产过现实主义佳作,如《码头风云》,70年代初也有《火烧摩天楼》那样的优秀娱乐片。至于80年代以来,好莱坞的电影类型越来越杂,头一年还陶醉于缠绵悱恻的《泰坦尼克号》或《英国病人》,第二年却迷上了冷眼看世界的《美国丽人》。大致来说,如今几大电影厂忙着出产以特技或枪炮为号召的商业大片,满足青少年这个最关键的观众群,而独立制作公司生产有深度、有艺术性的作品,却没有钱推销,也找不到愿意放映的商业院线。

‘肆’ 什么是"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并举例说明.

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这时聚集了一大批好的编剧、导演、演员,电影的处理技术也成熟,拍摄电影并且形成产业链,像流水线一样拍电影。好的电影很多,像施瓦辛格系列,第一滴血,都是那个年代的,太多了,说不过来。

‘伍’ "经典好莱坞时期"具体是指哪个时间段谢谢

从1917到1960。
http://faculty.uwb.e/mgoldberg/courses/definitions/classicalHollywoodcinema.html

‘陆’ "好莱坞式"电影特征

1、表现手法

在艺术上大量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电影创作者们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其合理成分,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电影的影像功能。

2、情节结构

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泾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

(6)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期指的是扩展阅读

好莱坞电影代表作品

1、《卡萨布兰卡》

美国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着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馆中大家高唱《马赛曲》的片段,在当年曾经鼓舞了无数为反法西斯战争奋斗的人们,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一段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与此相比,主人公间的俊男倩女式的爱情纠缠,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诚、爱情、亲情、敌人之间辗转挣扎,将人性的光芒与卑微阐述得如此鲜明生动,《教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普通的黑帮人,它更应该是被视作一部史诗而具备存在的价值。

‘柒’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时间与人物都是什么

好莱坞黄金时代,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默片电影的末期)至20世纪50年代这段时间,开始的标志是1927年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

虽然它只有几句台词和几段歌词,却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追捧,让当时濒于破产的华纳兄弟公司起死回生,并大大促进了美国有声电影的发展,美国的电影观众也从1927年的6000万,猛增到1929年的1000万。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因长时间的日照环境和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吸引了许多独立制片商和电影制作公司,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而沿袭至今的“明星制度”也是那个时候发明的。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去世后有很多人前去送葬,由此发现了所谓的“明星效应”。此后,莱默尔便以高薪聘请演员,电影制作也开始围绕着明星转。

费雯·丽、奥黛丽·赫本、玛琳·黛德丽、英格丽·褒曼、马龙·白兰度等都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他们的荧幕形象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所拍摄的电影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丰碑。

在整个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牢牢占据着美国电影市场“老大哥”的位置,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当时,米高梅旗下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由米高梅1939年出品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依旧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它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飘》改编而来,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经典台词“Tomorrow is another day”和费雯·丽在亚特兰大的战火中奔走的背影,都成为影迷心中无可复制的独家记忆。

‘捌’ “好莱坞”是什么意思到底指的是什么

好莱坞(英语:Hollywood),是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个地名,由于美国许多着名电影公司设立于此,故经常被与美国电影和影星联系起来,而“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南加州的电影工业。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

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

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商会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并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当时的门票是十美元,共有两百五十人参加。

(8)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期指的是扩展阅读:

历史——

1853年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

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

1887年,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日着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

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

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玖’ 好莱坞电影到底是指什么样的电影

其实“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风格本来就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位,它指的就应该是好莱坞出产的电影,但是由于好莱坞有一套自己偏爱的影片拍摄方式,所以就权且把用这套方式拍摄的电影叫做有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吧,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条:
从创作思维上讲就是影片创作者在创作开始时先自己给影片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结论,比如“爱情就应该把纯洁的感情放在第一位”或者“做了坏事就必须要受到惩罚”,这个结论必然是在某种价值观体系下的(在美国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然后在进入具体创作时处处想着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观众看到我这么拍会怎么理解?”从而在影片过程中调动所有可能的视听手段来强化上面提到的那个结论。
在视听上体现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的剪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的最重要代表就是正反打镜头。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个结局意味着整部影片所创造的梦幻世界在观众心中的完全确立,观众在接受了这个大团圆结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上面所提到的那套价值观。
如果一部电影具备了前三点你已经可以叫它好莱坞风格了,但好莱坞电影还有几点是必须要说的,
一个是明星制,那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的明星本质上代表的是一种做人方式,代表的是一种特有的有“魅力”(这种魅力在观众心中的确立是之前放映的好莱坞影片的强化与传媒的吹捧有密切关系的)的性格,在创作时这种性格就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人物的模版,故事只能在这个模版下进行,所以从来都是剧本还没完成,哪个明星来演什么角色就已经确定了,如果发生意外要换一个明星,那么剧本就要相应地进行调整,调整成适合新换的明星形象的故事。
还有一个是视听奇观,这不一定就是指的大场面,美丽的明星、好看的画面都是视听奇观的一部分,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梦幻世界,最终为确立一种价值观而服务。

‘拾’ 好莱坞最主要的三个历史时期是

好莱坞电影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着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着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摄于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西部片的特征,或者说是体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影片的特征。 然而,《正午》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经典好莱坞的影子,但它决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事实上这部拍摄于1952年的影片在好莱坞发展史中扮演着新旧两时期转折点的角色。《正午》中最明显异于传统好莱坞影片的莫过于对凯恩这个形象的塑造。传统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与公理,而凯恩在影片中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小镇居民不肯帮助这个曾经保卫他们的警长,使得凯恩的对立方不仅是恶棍,甚至还包括了小镇居民。影片对凯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与行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从。《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过于类型化,对以往的警长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颠覆,影片还放弃了西部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选择了凯恩扔掉警徽离开小镇作为结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 《正午》拍摄于1952年,而这恰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刚刚结束的时间,好莱坞随之进入了一段困顿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后社会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会艺术思潮泛滥。这些新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取向和接受程度。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风格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冲击和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影坛,加速了好莱坞电影的变化。于是以亚瑟•佩恩的《邦尼与克莱德》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应运而生,也拉开了新好莱坞时期的序幕。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