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老电影山东吕剧两垄地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电影山东吕剧两垄地

发布时间: 2022-09-14 17:51:52

A. "四大古剧"是

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琴书产生于鲁西南民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扬琴伴奏,艺人说唱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流行到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极为民间所喜爱,扬琴艺人层出不穷。其形式为坐唱,艺人渐渐感到不足以尽情尽意。1900年前后广饶县着名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第一次将山东琴书改作化装表演、上演节目为《王小赶脚》。他们用竹竿、、布扎成驴形,崔兴乐扮二姑娘、身绑道具驴,做乘驴状,时殿元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了",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建国前演出化装扬琴的班社主要有时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兴杨长兴的顺和班、黄文徵的黄家班、张传海的庆和班等。建国后政府文艺部门倡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吕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惠民地区吕剧团。研究、创新吕剧艺术,上演的许多传统吕剧都被拍成电影,从而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吕剧的繁荣,仅山东就有29个专业吕剧团,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也都成立了专业吕剧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后,80年代吕剧又重新繁荣起来。
早期着名演员有时殿元(1863--1948年),时克远(1902--1980年)、李同庆(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后出现的着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着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B. 比较有名的传统吕剧有哪些

山东吕剧
传统剧目:《王小赶脚》、《洞宾戏牡丹》、《蓝瑞莲打水》、《蓝桥会》、《秦雪梅观画》、《白蛇传》、《双换亲》、《空棺记》、《墙头记》、《逼婚记》、《金鞭记》、《金镯玉环记》、《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小借年》、《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五女兴唐》等。
现代剧目:《光明大道》、《半边天》、《张王李赵》、《考丈人》、《铁税官》、《无品土地官》、《苦乐财神》、《合家欢》、《潮涌黄河口》、《故乡情》、《马书记上任》、《卖蟹记》、《大犟搬迁》、《红嫂》等。

C. 山东有什么戏曲剧种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拓展资料:

山东戏曲起源: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形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繁荣期:明清是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D. 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
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
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着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E. 什么叫古剧啊,急。。。

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琴书产生于鲁西南民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扬琴伴奏,艺人说唱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流行到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极为民间所喜爱,扬琴艺人层出不穷。其形式为坐唱,艺人渐渐感到不足以尽情尽意。1900年前后广饶县着名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第一次将山东琴书改作化装表演、上演节目为《王小赶脚》。他们用竹竿、、布扎成驴形,崔兴乐扮二姑娘、身绑道具驴,做乘驴状,时殿元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了",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建国前演出化装扬琴的班社主要有时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兴杨长兴的顺和班、黄文徵的黄家班、张传海的庆和班等。建国后政府文艺部门倡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吕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惠民地区吕剧团。研究、创新吕剧艺术,上演的许多传统吕剧都被拍成电影,从而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吕剧的繁荣,仅山东就有29个专业吕剧团,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也都成立了专业吕剧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后,80年代吕剧又重新繁荣起来。
早期着名演员有时殿元(1863--1948年),时克远(1902--1980年)、李同庆(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后出现的着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着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F.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1)特色介绍:吕剧,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吕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高,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省其他各地、市、县的吕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专业吕剧艺术表演团体29个;在国内其他地方如新疆、大连、哈尔滨、锦州等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吕剧团。1983年以来,省“音协”多次主持召开了吕剧音乐研讨会,其中一次吕剧音乐集成研讨会于1985年在吕剧故乡东营市召开,1986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吕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吕剧艺术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吕剧艺术之花将会在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历史介绍:吕剧发源于原乐安县时家村(今东营区牛庄镇)一带。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始称“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早期称“洋琴”),故又被群众称为“唱扬琴的”。山东琴书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区,其产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说唱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称为“文明琴书”、“山东琴书”等。山东琴书演唱时两人搭挡对口,对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唱说和表演紧密结合;演唱时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同时也是伴奏者,典型地体现了曲艺形式的艺术特点。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
根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此间,牛庄、油郭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艺为职业的艺人越来越多。在众多的民间节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的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
1880年,山东琴书流传至乐安北部地区后,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带,学唱山东琴书者不计其数。每逢农闲节日,或三五搭挡,或结帮成伙,就地拉摊演唱琴书者处处可见,真可谓“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
被当地群众称为“大角”的时殿元,是今东营区(原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人,以演唱琴书和民间小调而着名。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从河南回来不久,便开始传艺授徒,并经常搭伙到各地演唱。在艺术实践中他独辟新路而将山东琴书改进发展成为“化装扬琴”,成为首创吕剧艺术的主要艺人。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创造性的革新。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演出时,他们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缚以驴形,做骑驴之形态;时殿元扮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撵驴;琴师武春田等人伴奏。随着音乐二人载歌载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唱腔优美悦耳,语言幽默朴实,妙趣横生,使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闭口静听。整个演出,声、情、做、唱并茂,观众交口称赞。初步尝试便获极大成功。于是,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形式——吕剧便由此而产生了。
在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赢得赞誉以后,时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书目如《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继而又将角色较多、情节较复杂的《双换亲》、《白蛇传》等书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主要说法是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故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或直称为“驴戏”,“驴”字有失大雅。因“驴”与“吕”谐音,遂演变为“吕剧”。虽然“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说法众多,但在解放前,“吕剧”这一名称却从来没有被正式确定。艺人们一般将自己演唱戏称为“化装扬琴戏”,大多数群众也以“化装扬琴”或“扬琴戏”称之。
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新中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吕剧再也不是民间艺人求生乞讨的方式和手段,而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时家村为中心的谭家、牛庄、陈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镇纷纷成立了业余吕剧团。每逢春节和丰收之后,这些业余的吕剧团都以演唱吕剧相庆贺,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广饶县第一个属民办公助的专业吕剧团。1959年12月成立了广饶县吕剧团,该团成立后曾多次赴淄博、济南、河北等省市演出,为吕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9年在原垦利县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垦利县吕剧团。1986年演出的小吕剧《考丈人》曾被山东电视台拍成艺术片在全省播放,并在全国电视艺术片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1988年,利津县京剧团也根据群众的要求改为利津县吕剧团。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如《姊妹易嫁》、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光明大道》分别获得了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剧目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剧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在此期间,一大批着名吕剧演员如林建华、郎咸芬、李岱江、李同庆等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拥戴。
(3)旅游指南:有大型旅游团来东营旅游,可组织专场吕剧表演,每场一般在500元左右。

G. 吕剧的代表人物

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时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崔心悦,1864—1946年,工青衣、花旦,代表作《王小赶脚》。
崔心庆,1866—1944年,同乐班、共和班着名琴师。
武春田,1869—1946年,同乐班、共和班着名琴师,车李班、范杆班创始人。
谭明伦,1880—1960年,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 ,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崔宝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薛金田,1901—1973年,师承谭明伦,攻花旦、青衣,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戏谚“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郭福山,1900-1960年,师承谭明伦,吕剧“三座山”之一,人称“大将郭福山”,在《秦雪梅观画》一剧中扮演的商林有“活商林”之称。
李同山,1901年生,师承黄维范,攻小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田寿山,师承谭明伦,攻老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张荣重,1902—1986年,师承谭明伦,主攻青衣、小生,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
时克远,1902—1979年,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艺名“脆甜瓜”,师承时殿元,又师谭明伦,工小生,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等。
张传海,1905—1979年,工老生,创造了[反四平],人称吕剧“谭鑫培”,博兴县吕剧团创始人。
李同庆,1911—1972年,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彩旦、文丑,师承薛金田,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逼婚记》、《空棺记》等。
侯振南,1911—1981年,义和班主要演员,鲁声琴剧团创始人。
于廷臣,1918—2001年,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
张艳芳,1940-1995年,吕剧表演艺术家,师承于廷臣,生旦净丑无所不精,1949年从艺,人称“九岁红”、“小老艺人”,代表作《小姑贤》、《鸿鸾禧》、《逼婚记》等。
刘梅村,1914一1977年,着名导演编剧,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穆桂英》等,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尚之四,1921-2001年,着名导演,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吕剧《李二嫂改嫁》、柳子戏《孙安动本》等。
林建华,1930年生,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吕剧三杰”之一,1951年从艺,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郎咸芬,1935年生,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老旦,“吕剧三杰”之一,人称“吕剧皇后”,1953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获金唱片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岱江,1933年生,着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吕剧三杰”之一,1953年从艺,代表作《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斌,1929-1968年,着名吕剧作曲家,初工小生,1951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刘奇英,1922年生,着名编剧,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等。
王俊英,1928年生,工老旦,代表作《两垄地》、《李二嫂改嫁》、《半边天》等。
杨瑞卿,1930年生,工老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半边天》等。
李渔,1932年生,曾工小生,吕剧作曲家、着名琴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钱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拾玉镯》、《王定保借当》等。
王永昌,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红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丁博民,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双玉蝉》等。
苏智,1934年生,着名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玩会跳船》等。
刘艳芳,1935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借年》、《姊妹易嫁》等。
郭丽华,1938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小姑贤》、《刘海砍樵》等,戏谚“三天不喝茶,也看郭丽华”。
王筱梅,1940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曾拜师荀慧生,代表作《陈三两爬堂》等。
王世元,1942年生,工小生,代表作《姊妹易嫁》,吕剧导演,代表作《苦菜花》。
董砚萍,1945年生,工闺门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鹃山》等。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林派传人:郭爱琴、李君、王淑芝、韩美、郭清清
李派小生:李肖江、荆延国、张小忠、王增旭、张美娟、王鸽
十大名家:高静、李萍、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史萍、荆延国、董家岭、李肖江、孙英杰
十大演员:吕淑娥、赵静、王美霞、孔令文、盖勇、郭清清、李霄雯、张明霞、张青
梅花奖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吕淑娥
文华表演奖演员: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
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李萍、高静、孙英杰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H. 吕剧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英文名Shandong Opera,是山东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中国八大戏曲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吕剧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上是依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的脉略。

为什么叫“吕剧”?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1915年前后,原惠民地区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2、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3、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4、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5、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吕剧是怎样形成的?
吕剧之源山东琴书始称“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早期称“洋琴”),故又被群众称为“唱扬琴的”。山东琴书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区,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其产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山东琴书演唱时两人搭挡对口,对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唱说和表演紧密结合;演唱时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同时也是伴奏者,典型地体现了曲艺形式的艺术特点。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

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省文联副主席陶钝建议定名为“鲁剧”,王统照先生不同意。后经研究,定为吕剧。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1951年,第一个吕剧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自此,不少剧目陆续上演,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省吕剧团也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I. 关于戏曲的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过这个帖子让我长见识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1.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

有“幽兰”之雅称的昆曲也是现今惟一还保留完整演剧形式的戏剧艺术,她以华丽典雅的文辞、清俊委婉的曲调和优美细腻的表演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甚至有“母剧”之称。

昆曲又称昆(山)腔,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明嘉靖年间(1552年——1566年)经魏良辅改革,形成委婉、细腻的曲调,人称“水磨腔”。当时的剧作家梁辰鱼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形成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很快流传开来。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弋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0年—180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着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垄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以及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剧达到了鼎盛时期。

昆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和表演三个方面。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24折,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又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昆曲的表演载歌载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于昆曲文词过于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经常伴以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

2.古希腊戏剧~

希腊戏剧的第一个确切纪录见之于公元前534年,这一年“城市的戴神节”组织改变,在各项活动中加入了悲剧演出竞赛,因此戏剧在此以前肯定已经存在。这时期中唯一可考的戏剧家就是塞士比斯(Thespis),也就是第一次悲剧竞赛的冠军得主,他也是第一个为世人所知的演员,所以以后演员们就常被叫做塞士比斯之徒(Thespians)。塞士比斯的戏剧比较简单,它只有一个演员和一个歌队。这倒并不是说剧裏只有一个人物,而是说,所有的角色都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这一个演员用面具来改变他的身份,而当他离开了舞台去换装为另一个人物时,歌队便以歌唱和舞蹈来弥补这段空档,所以歌队便成为早期戏剧中的主要元素。敌对人物间面对面的冲突,后世固然视为戏剧的必要条件,然在那种只有一个演员的情形下,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希腊的戏剧节

从第一次悲剧竞赛到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几年,几乎没有任何演出记载,也没有保留完整的剧本。那时雅典纪念戴神的活动,共有四个节庆,其中三个与戏剧有关,它们是:

乡镇戴神节(Rural Dionysia)。在十二月底在乡下各部落间次第举行,由各村村长主持。活动内容最重要的项目是阳具游行,由游行行列高举夸大的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沿途载歌载舞,并和观众逗趣对骂,借以在农闲时提供娱乐,并祈求来年丰收。在这个原始的宗教娱乐活动之外,富庶的部落在第五世纪也加入了戏剧演出。演出的可能是旧戏重演,也可能是被城市戴神节所拒绝的剧本。只有最富有的才偶然有包括新剧首演在内的比赛。在公元前四世纪时,这种演出次数显然增加,又因为演出日期各地不同,而各地相距又近, 所以有兴趣的人可以各地赶场,观赏不同演出。
勒纳节(Lenaia)。就像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一样,崇拜戴神的教派也不少, 勒乃亚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何时何地开始演戏已渺不可考,但自从它的演出受到官方认可后(442B.C.),演出地点就转移到雅典市内,但剧场究在何处则众议纷纭。 演出以喜剧为主(442B.C.以后也加入了悲剧), 时间是一月尾,为期约三、四天。此时风浪较大,海外来客较少,所以观众绝大部分是雅典人,不必担心“家丑外扬”,因此演出中更可以肆意笑虐,也可以对城邦人事尽情嘲讽。
城市的戴神节(City or Creat Dionysia)在三月尾举行。第一次悲剧比赛就是在这个节庆举行,大约在第五世纪初,可能是为了配合雅典部落的重组,戴神歌舞比赛也在这个节庆举行。喜剧获得官方承认后(487B.C.),也开始在这里上演。此外,撒特剧一向附在悲剧之后演出。所以,城市戴神节在不断增进后,在公元前五世纪时规模盛大,为期约六天左右。
--------------------------------------------------------

3.印度梵剧~

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并曾十分繁荣的印度梵剧不知何故后来竟销声匿迹了,留传下来的只有《沙恭达罗》、《小泥车》等文学剧本和有关戏剧的理论着述

J.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传统剧目也是多根据山东琴书整理改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中移植过来的。它的剧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一种是连台本戏。
小戏和单中出戏,是相对于大戏而言,是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连台本戏是我国戏曲剧目中的一种,是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起源于民间的节庆演出。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中的小戏,有90多出剧目。小戏是吕剧传统戏中的基本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小说的片断,以反映惩恶扬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男女爱情等为基本内容,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这些戏的故事情节紧凑,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质朴。大多数剧目主题思想积极鲜明,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理想。
如《蓝桥会》、《梁祝下山》、《老少换妻》和《白蛇传》等剧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愿望。
《打关西》、《退婚记》和《打蛮船》等剧目,反映了穷苦人民反抗压力,揭露和鞭挞恶霸豪强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计》等剧目,讽刺和鞭笞了嫌贫爱富、为富不仁的势利小人。
《小姑贤》、《三打四劝》和《后娘打孩子》等剧目,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些描写民间风趣故事的传统小戏,如《王小赶脚》等,也具有较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小赶脚》故事说的是一位小媳妇回娘家,和赶毛驴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孩王小一路说笑、逗乐、打情骂俏的故事。
有时候王小很明白地说一些“坏话”,可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攻击性,因此小媳妇乐意和这种人交流。
一开场,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开始夸耀他的小毛驴多么可爱,而后说了几句定场诗:
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
人家骑着驴,我得跟着跑。
赶脚者,脚夫也。
话的意思是,王小的那头小毛驴不是他的,他只是为掌柜的打工而已。于是,小媳妇一出场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几天》。这个唱段应该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十分好听,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热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阳关,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张家湾。
俺在婆门得了一场病,
阴阴阳阳的七八天。
大口吃姜不觉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觉得酸,
人人都说俺是那个样儿的病,
俺不是价,怎么浑身发酸不爱动弹?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个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着那十一年。
人人都说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问他还有什么话,
他偷偷地递给俺二百钱。
他说道,这一百给你雇毛驴,
那一百饿了你打打尖……
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媳妇,话里话外地透着夫妻恩爱、怀孕初始的某种幸福感。这样的农村小媳妇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买卖中讨价还价。
于是,王小却趁机要占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这个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过攥手伸手指头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着来,待讲到160个钱,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开始使坏了,连着问了几遍你不添了?你这一辈子也不添了?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适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后让她下来歇一歇。二姑娘这才才告诉他,她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姜不觉得辣,大口喝醋不觉得酸”。王小就又说:“你这个病,不说我也知道……”
这出剧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广大农村极有观众缘。而吕剧又恰恰适合演这些生活化的小场景,小情趣。
另外,这一剧目的还有其他特点:一是唱腔非常好听,舒服流畅,味道独特,酸酸甜甜;二是剧本非常好,生动活泼,文字有民间特色;三是演员表演绝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动,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飞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动作,显得质朴健康,又独具乡土风格。
吕剧的基本剧目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思想感情,它表现其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男女爱情、讽刺时弊、惩恶扬善,其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朴实、幽默风趣、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