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苏联二战影片
炎628又叫自己去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俄罗斯被敌人侵占,大量群众受到了敌人的蹂躏。十万个白俄罗斯人被德寇活活地烧死,几百个个白俄罗斯村庄化成了灰烬。影片讲述的是被焚烧的一个村庄别列霍夫村。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少年,他从地底下挖出了一枝枪,才得以参加了游击队。他经历了最可怕的考验与不可思义磨难……14岁苏联小孩弗洛亚在战死苏联士兵身上取得一把枪,之后加入了白俄罗斯的地下游击队,抵抗入侵的德军部队。其后因为没有赶上大部队,他回到家乡,亲眼目睹了乡民和家人遭到屠杀的情景,于是只有流浪他乡,但依然看到满目疮痍,幼小心灵遭受到彻底的摧残。
本片根据1985年发行的АлесьАдамович的电影剧本"Хатынскойповести"改编,故事基于史实,是最恐怖的战争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1-1945年的白俄罗斯,影片的地点和事件恰恰是人类痛苦和灾难的象征。影片的主人公Флера是一个潜入森林帮助游击队的16岁少年,影片开始时,他还完全是个孩子,当影片结束时,经历了德国法西斯残酷军事围剿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面目吓人的成年人,已经未老先衰。战争无形地将一张稚嫩的孩童的脸扭曲成皱纹密布象老人一样的脸。Флера这张变了样的脸是一张战争的脸。作者对战争真实的残酷性进行了深入刻画,他成功塑造的本片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功勋累累的游击队员,而是一个尚带着童年记忆的、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本片根据1985年发行的АлесьАдамович的电影剧本"Хатынскойповести"改编,故事基于史实,是最恐怖的战争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1-1945年的白俄罗斯,影片的地点和事件恰恰是人类痛苦和灾难的象征。影片的主人公Флера是一个潜入森林帮助游击队的16岁少年,影片开始时,他还完全是个孩子,当影片结束时,经历了德国法西斯残酷军事围剿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面目吓人的成年人,已经未老先衰。战争无形地将一张稚嫩的孩童的脸扭曲成皱纹密布象老人一样的脸。Флера这张变了样的脸是一张战争的脸。作者对战争真实的残酷性进行了深入刻画,他成功塑造的本片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功勋累累的游击队员,而是一个尚带着童年记忆的、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纽约时报评价它是“苏联电影的最高成就”、“强有力润色的强有力的素材...电影制作的绝技”、“引人入胜且令人毛骨悚然”,至今还没有第二部苏俄电影能够在美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也是CCTV九十年代播放过的唯一一部俄国电影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纽约时报评价它是“苏联电影的最高成就”、“强有力润色的强有力的素材...电影制作的绝技”、“引人入胜且令人毛骨悚然”,至今还没有第二部苏俄电影能够在美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也是CCTV九十年代播放过的唯一一部俄国电影
风行上的地址www.funshion.com/media/17103
先把风行网络下了就可以看了
优酷上的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5MjQ3NTI=.html

‘贰’ 苏联各时代的电视电影最好详细点
纵观苏联电影史,表现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经历了几个高潮。战争期间拍摄的《区委书记》《虹》《她为祖国而战》等准确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主要情绪: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达了苏联人民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具有的崇高的斗志和敢于牺牲自己战胜敌人的勇气。战后年代拍摄的这类电影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情节内容是表现战争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苏联电影创作的新浪潮。这些影片通过对战争时期单个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对全人类的危害。这一时期走上银幕的,从精神和哲学方面进行研究的“没有战争的战争”片在后来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7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既有表现战争进程的诗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现局部战争的影片,如《他们为祖国而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这些影片中表现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坚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后俄罗斯拍摄的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强调的是反战思想,如《布谷鸟》等。也有继承苏联战争片优秀传统,表现苏军战士奋勇抗敌,英勇牺牲的影片《星》。而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拍摄的新的影视作品更有新的视点,不仅触及到以前没有或者不能触及的领域,还表现了战争中发生的巨大悲剧事件,如《护卫舰PQ-17》《受军纪处罚的人》等。去年拍摄的影片《自己人》通过三个被德军俘获又逃跑的红军展示在他们逃亡时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新浪潮电影表现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文艺政策的松动和创作空间的相对自由。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描写战争题材的影片无论在人物的设置上,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具有相当的创新。这些作品中,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过他们在战争中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苦难遭遇和顽强斗志,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感受再现了战争的全过程,再现了苏联人所经历的苦难。而对人物形象,对战争处境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又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观众。它们不仅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列入了世界电影史册。
构成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国观众熟悉的《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飞》(1959,导演卡拉托佐夫)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心里受到创伤,跌倒又重新站了起来的普通女孩子维罗尼卡的命运。并非出类拔萃的维罗尼卡出现在银幕上,与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创作上的一个突破。维罗尼卡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骗,爱幻想又不切实际,视野不够宽,精神境界不够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她经受不住生活的严峻打击,在困难面前丧失立场,被男友的兄弟马尔克诱惑,背叛了自己深爱的鲍利斯。当她得知马尔克的虚伪自私后,又离开他,几乎走上绝望的道路。最后她还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间。
影片通过维罗尼卡从充满爱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难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复生的勇气,重新回到人民中间的整个心路历程,概括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在敌人的打击下没有倒下,而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影片的新颖之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还有造型处理和表现手法的刻意创新,以及含有诗意的叙事描写。影片以情节剧形式结构,通过散文式的描写,再现了富含诗意的气氛。而诗意的体现,不仅仅通过隐喻、象征、比喻等手法,它贯穿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之中。而作者所开创的新的表现手法,摄影师用手提摄影机,以“情绪摄影”理念拍摄的“送行”一场戏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断。在此作者从不同的视点:维罗尼卡的视点、鲍利斯的视点和观众的视点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紧张的心态及维罗尼卡未看到鲍利斯后的沮丧等复杂的心绪,深深吸引着观众,使其融入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一样。而鲍利斯中弹倒下时白桦林的旋转镜头和他牺牲前对婚礼的憧憬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精彩片断。影片以主人公命运的概括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揭示了战争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题。
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则表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普通士兵的命运。影片通过主人公行为动作突出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的顽强性格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迈精神。这也是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则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亲途中的所遇和所为表现了俄罗斯士兵的美好心灵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俄罗斯才经受住了战争的艰难考验。
全景电影再现的战争进程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全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它经历了从退却、逃亡、坚守、反攻到最后胜利的整个过程。前苏联电影《解放》在再现战争的进程方面情节内容丰富,表现场面广阔,成为表现二战题材的规模最大的史诗片。与它相类似的还有表现列宁格勒围困的《围困》和表现保卫莫斯科的《莫斯科保卫战》。
《解放》描写从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个战争进程。整部影片由5个影片构成。《弧形火力》描写库尔斯克战役;《突破》表现强渡德聂伯河,解放基辅;《主攻方向》再现1944年夏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希特勒中央战线的全面崩溃;最后的两部影片是对攻克柏林的再现。
影片在情节内容的建构上没有局限在前线活动的范围之内,而是涉及到了欧洲国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对谋杀希特勒的描写,也有对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现。作者运用广阔的历史素材,将历史事件同惨烈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使观众看到了这场战争广阔的历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现这一历史事件时,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见,不予简化战争的形象。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剧中人物相结合,使历史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达到了统一融合。片中既有军事领导,又有同敌人进行厮杀战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每个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级指挥员的独立作用。正是这些忘我牺牲、满腔热忱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影片中,无论是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线和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识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战争中的职责,而且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员乌里扬诺夫塑造了伟大战略家朱可夫元帅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乌里扬诺夫出色再现了朱可夫善于在极端绝望、极端危险的状况下总能找到出路,从而通向胜利的战略思想。
影片艺术地将历史文献和诗史般的叙事,将对日常生活的速写和对宏伟的战斗场面的描写综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现地域广。片中既有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部,盟军司令部的大本营,也有苏军将帅的指挥点。地域上既有战争年代的莫斯科,也有伦敦、柏林,还有华沙。影片中表现的重要的战斗或战役既有普洛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大战,强渡德聂伯河,还有坦克穿过白俄罗斯的沼泽地和攻克柏林的战斗。这一切表现的既准确,又有规模,真正体现了抗击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影片在再现战斗场面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进攻的艰难、强渡德聂伯河的可怕,以及为夺取立足点而进行的肉搏战的真实。影片中的几个场景:朱可夫元帅亲临前线视察研究坦克穿过沼泽地的场面,强渡德聂伯河时的惨烈场面,以及苏军攻入柏林后在被水淹的地铁里抢救妇女儿童,牺牲自己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影片的这些成就是导演的宏伟构思,也是摄影师才华的体现。作者运用现代电影的一切可能使银幕再现的事件真实可信。片中坦克集中进攻时的急速前进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而13号坦克更为快速的进攻动作开始是在并行前进的摄影车上拍摄的,而在终点高潮时刻的最为激烈紧张的战斗则是透过坦克的望孔,从坦克手的视点拍摄的,从而使观众感到战斗的真实,如同亲自加入了斗争一样。
《解放》在许多国家上映,评论指出,这不仅是一部表现二战全景的诗史影片,还为表现前苏联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提供了广阔的画面。
局部战争塑造的士兵群像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由大的战役构成,还是由无数小的战斗汇集而成的。在表现局部战斗方面,苏联电影有很好的传统,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雪》《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这些影片大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其中通过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战斗再现了前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伟大牺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达尔丘克根据着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是这类影片的优秀之作。影片通过一支后撤军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前苏联人民建立的伟大而永久的功绩,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宽阔、英勇奋战的前苏联士兵群像。
影片开始,作者便把观众带入沉重的气氛之中。炎热的酷暑,在晒得发紫的草原上,一支装束不太整齐的队伍在行进,他们就是战争初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步兵38团的后撤人员。作者在此以独特而富有立体感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军队撤退时的沉重心态。银幕上是一双双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没有任何音乐,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脚步声。随后发生的战斗,炮弹落下炸开的弹坑和炸起的飞土等,都因造型语言而格外突出。
战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对士兵们来说,战地就是自己的战壕,是自己进行射击的区域。在广阔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掩护的平原上,战壕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对战壕的详细描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战斗开始前,战士们用小铁锹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战壕。他们把石子拣出来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战斗打响之前,在射出第一颗子弹之前,他们在挖好的战壕里将弹盘和水壶靠在壕壁上,倒换着双脚,尽量使自己呆得稳固一点,以迎战敌人的打击。
战斗场面也表现得极为壮观而惨烈。银幕上是充满热浪和焦糊味的空气,是被炸弹炸裂,被太阳晒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发出的炮弹飞驰而过时的咝咝声。在这个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间里,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他们用生命保护着每一寸土地,用鲜血保护着身后的祖国。在死亡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可怕战斗中,他们保持了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难以接受的紧张搏斗的喘息空间,不乏开开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缓和紧张气氛。他们谈女人,谈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动作以及心理状态是那么自然而可信,从而成为影片中最丰满的个性人物。即使他说话过多,有时会令人厌烦,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影片通过这些士兵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苏联人民建立功绩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满了悲剧成分。尤其是吉洪诺夫扮演的被严重震聋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愤怒而绝望地叫喊,试图爬出战壕,加入冲锋队的行列的镜头更显悲烈,引起人们的极度同情。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现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这些士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表现局部战争的优秀影片还有着名导演罗斯托茨基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如果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表现的是战争的主体,真正的士兵的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却是本该与战争无缘的姑娘们的悲剧命运。影片讲述驻守在某小车站上的5位女高射机枪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领导下同16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魔鬼的冲突和斗争。
高射机枪的班长丽达夜里回家看望儿子归来的路上,发现森林里有3个德国鬼子。于是瓦斯科夫带着包括丽达在内的5个女战士去消灭敌人。结果敌人不是3个,而是10多个。于是便派丽扎回驻地搬兵。不料丽扎陷入沼泽。剩余5人便同敌人展开周旋。战斗中,4个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敌人杀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冲进敌人的巢穴,将他们一举俘获。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这个小小的局部战争中的行为表现,仔细分析了她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进而揭示了她们各人的性格特点。这几个姑娘性格、气质、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加丽亚年龄最小,将军的女儿冉尼亚开朗漂亮,班长丽达认真谨慎,明斯克来的大学生索尼亚不爱说话,而丽扎不久前还只是个农村姑娘。保卫祖国,抗击敌人的决心使她们走到了一起。
她们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怀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欢乐甚至是悲伤在这里与可怕的敌人相遇,并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同敌人的决死斗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者在此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被推向战争的一代人的集体命运,通过她们的形象构成了一代人的群像,从而表现了她们身上所蕴藏的建立功绩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采用黑白和彩色相间的叙述方式。银幕上黑白镜头所叙述的姑娘们与侵略者的斗争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从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题:战争与人类和平相违背,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使这些本不该参加战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战争剥夺了她们繁衍人类的伟大使命。
用高调拍摄的彩色画面是对她们战前生活的回忆,也有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过这些画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们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却被战争推向深渊。作者通过几个姑娘的悲剧命运对战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它新颖的结构、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画面成为战争片中的优秀之作。
纵观以上几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苏联二战题材影片的几个特点:
1.情节素材丰富,时空结构宽泛。从最高统帅的办公室到士兵的战壕,从前线的士兵到敌后的侦察员,从游击队员到车床旁的妇女儿童,从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等等,都是电影表现的情节内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2.样式体裁丰富,表现场面广阔。表现战争的影片不仅有诗史片、纪录片,政论艺术片;还有侦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战争的特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含有相当的抒情成分。
3.适应观众需求,手法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二战的电影,内容和手法也在变化。二战题材影片更多表现人性、反对战争。手法则更加丰富。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以前无法做成的场面得以做成,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达到。
战争题材电影以其复杂多变的情节、重重建构的悬念,还有惨烈的爆炸场面以及残酷的厮杀搏斗越来越吸引观众,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注重影片的观赏性。前苏联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的丰富和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对于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怀念。
‘叁’ 跪求:寻找一部前苏联电影
应该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小说写了五名年轻淳朴善良的苏联少女在战时的经历。德国入侵苏联国土后,这几位少女当了高射炮手与兽性的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献出了短暂的宝贵生命。小说讴歌了少女的纯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瓦西里耶夫告诉我,小说原名是《不曾有过的春天》,故事有他亲身经历的成分。他有意思把男兵改成女兵,目的是为了加强悲剧性与感染力。他说:“妇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续生命,不是战争,不是死亡。杀害妇女是罪恶是反人类的行为。”他的语气里透露出对妇女的祟敬与爱戴,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僧恶。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着名作家瓦西里耶夫[1]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 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A zori zdes tikhiye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主演: 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Irina Shevchuk
Irina Dolganova
Andrei Martynov
片长: 188 分钟
类型: 动作片 战争片
地区: 前苏联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1.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2.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Boris Vasilyev
年份: 1972年12月6日
语言: 俄语
级别: Finland:K-12
本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留下热泪。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死于2001年,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使??》着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根据着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 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着。他的主要小说包括,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小说《虚实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
‘肆’ 90年代反映苏联解体的电影
《回归》[2003年俄罗斯电影]
本片是威尼斯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也是导演的处女作。故事讲述两兄弟与父亲失散多年后,某日一位男子突然出现,声称是他俩的父亲,但两兄弟对父亲的记忆就只有一张10岁时的照片。他们与这位男子去到一个偏远的小岛,试图寻找答案。于是三人一起踏上了一段为期七天的神秘旅程,在这段“重归”旅途中父亲的形象却显得如此专横无理,最后父亲在拯救小儿子时不慎意外身亡,兄弟俩只好将他埋葬在海中。
‘伍’ 俄罗斯新电影。最近几年的2000年以后
2009俄罗斯电影展作为2009年中国“俄语年”系列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共同承办的俄罗斯电影展将于2009年6月26日至7月5日先后在上海和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俄展将秉承中俄“语言年”的基本精神,以电影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夯实中俄友谊的民间基础。它必将成为中俄双方加深了解,巩固友好社会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 现在俄罗斯的前身-----前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艺术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中国观众对上个世纪在中国热映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办公室里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仍记忆犹新。但中国观众对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以后的新俄罗斯电影却相对陌生。因此,此次影展精选了八部2000年以后摄制的题材和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参展。 俄罗斯电影向来重视用诗意的影像对人性、战争和历史进行反思,但近年来也在高观赏性、娱乐性的类型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影展的开幕影片《身高1米8以上》就是一部关于矮个男士结交女友的爆笑喜剧;《土耳其式开局》和《列车谋杀案》(原名《五等文官》)则均改编自当今俄罗斯最畅销的通俗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神探凡多林”系列小说,是两部混合了史诗、侦探、浪漫等元素的大片,俄罗斯着名电影大师米哈尔科夫斯基还在《列车谋杀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艺术电影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传统强项。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巴维尔·鲁金此次带来了他2006年的作品《孤独之岛》,此片在俄罗斯引发巨大轰动,并在当年俄罗斯最重要尼卡奖评比中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曾以《小偷》(1997)蜚声威尼斯电影节的巴维尔·丘赫莱依,此次将以《阴谋》(又名《薇拉的司机》)参展,这部混合了惊悚和阴谋的作品被称为2004年最好的俄罗斯影片之一。 为配合此次俄展,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放映部分苏俄时期的经典名作。有理由相信,此次2009俄罗斯电影展一定会在我国观众中产生巨大反响,届时我国观众也会欣赏到新时期俄罗斯电影的独特魅力。[1] 2009俄罗斯语言年俄罗斯电影展影片简介: 1. 《少女维拉》(You’ll Bless a Woman / Blagoslovite zhenshchinu)2003 导演:斯•加瓦鲁金 演员:亚•巴鲁耶夫、斯•霍德切科娃、伊•库布琴科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友谊、失落、生存、忠诚以及无条件的爱。二战前俄罗斯一个海边小村子,少女维拉爱上了一个到访的上了年纪的俄军军官。她离开家随军官到他服役的不同兵营居住,经历了艰苦的军营生活以及二战岁月,维拉一直毫无保留地爱着这个军官。 -------------------------------------------------------------------------------- 2. 《潜艇沉没》(72 Meters)2004 导演:弗•哈基年科 演员:谢•马卡维茨基、马•巴沙洛夫、安•克拉斯卡 故事梗概: 根据俄前海军将领亚• 巴加洛夫斯基的回忆录改编,部分情节取材自2000年“库尔斯克”核潜艇沉船事件。描写了一艘搁浅在海底72米深处的潜艇船员进行自救的故事。 -------------------------------------------------------------------------------- 3. 《阴谋》(Driver for Vera / Voditel’ dlya Vera)2004 导演:巴•丘赫莱 演员:伊•别特林科、阿•巴别卡、巴•司徒普卡、安•巴宁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将军家新来的司机与将军家的女仆以及将军的女儿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还有将军身边的人之间的阴谋。 获奖:2004年俄罗斯金玫瑰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制片奖。 -------------------------------------------------------------------------------- 4. 《身高1米8以上》(From 180 and Higher / Ot 180 i vyshe)2005 导演:亚•斯特里日诺夫 演员:叶•斯德奇金、叶•斯特里日诺娃、叶•古谢娃、费•邦达尔丘克 故事梗概: 健身俱乐部管理员科斯佳认为男人身边如果伴有一个身高1米80以上的女人是一种富有和成功的象征。他也一直是这样梦想着能有一个1米80的美女陪伴在自己身边。一天他决定试着约会俱乐部里的身高1米80以上的女会员,但没有一个人同意。因为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男人问题。然而阴错阳差,最终每一个他所梦想的女人都来赴约了… -------------------------------------------------------------------------------- 5. 《土耳其式开局》(Turkish Gambit / Truetskiy Gambit)2005 导演:让•法吉耶夫 演员:叶•别罗耶夫、奥•克拉西科、亚•巴鲁耶夫 故事梗概: 改编自当今俄最畅销的通俗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同名小说。描写在1877-1888年土耳其与俄罗斯战争期间的一个福尔摩斯式侦探的破案故事。 获奖:2006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美术奖、最佳服装奖;2006年俄罗斯金羊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奖。 -------------------------------------------------------------------------------- 6. 《孤独之岛》(The Island / Ostrov)2006 导演:巴•鲁金 演员:彼•马莫诺夫、维•苏哈卢科夫、德•久日耶夫 故事梗概: 1976年俄国北部,有位神父在孤岛上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许多教徒将他视为能预言未来、治疗残疾的圣人,但他却自认是一身罪孽深重,因为在40多年前,他曾在纳粹的逼迫下枪杀了一名俄军军官… 获奖:2007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参展圣丹斯、威尼斯、多伦多电影节。 -------------------------------------------------------------------------------- 7. 《庄园恋曲》(Savage)2001 导演: 尤•巴甫洛夫 演员:里•马尔科娃、谢•沙库洛夫、伊•罗扎诺娃 故事梗概: 地主亚历山大•里沃维奇从国外旅居回到故乡,但是很快他就厌倦了农村枯燥乏味的生活,于是他和已经没有爱情的妻子说他要去巴黎,绝望中的妻子为了挽留住丈夫,让他结识了隔壁庄园的瓦拉,瓦拉是出名的美女,没想到丈夫不仅被瓦拉的容貌吸引,而且还真的爱上了她。 获奖:2002年俄罗斯“文学与电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观众最喜爱电影奖。 -------------------------------------------------------------------------------- 8. 《列车谋杀案》(Councillor of State / Statskiy Sovetnik)2005 导演:菲•扬科夫斯基 演员:奥•缅什科夫、尼•米哈尔科夫、康•哈巴别斯基 故事梗概: 19世纪末期,描述了俄当时任西伯利亚州长兼将军的赫拉波夫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的途中被害案件的侦破过程。 获奖:2006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奖;2006年俄罗斯金羊奖最佳男配角奖、观众最喜爱女演员奖。
‘陆’ 反映苏联工人生活的电影
1 莫斯科保卫战 欧洲
418402人推荐
2 星星敢死队 苏联
382545人推荐
3 列宁在十月 战争
332447人推荐
4 三十九级台阶 犯罪
287165人推荐
5 办公室的故事 爱情
266680人推荐
6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爱情
260163人推荐
7 静静的顿河 社会
257913人推荐
8 列宁在1918 战
‘柒’ 苏联老电影“镜子”到底在讲什么就是一开始催眠治结巴的,越看越难受
伊万的童年you的呢,帮你找到了,你想要的电影,看看我ོ简ོ戒ོ。~!就可以了
‘捌’ 前苏联的,这是一部什么电影
隐约像法国的《虎口脱险》,不知道LZ说的是不是这个。
‘玖’ 二战时期四名苏联女狙击手被俘的电影叫什么
记忆中只有两部电影有相似的情节,请甄别。
《兵临城下》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该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德寇的故事。
‘拾’ 老一辈的俄罗斯人,也就是经历过苏联时代的人们,听着俄罗斯国歌有什么感想
时光荏苒,昔日的“苏联人”是否还会常常想起他们过去曾经拥有的身份?他们如何看待苏联这艘巨轮的沉没?
苏联是青春和光荣
二战老兵,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他们一直在前线作战。维克多的儿子是运气不错的商人,女儿则是《莫斯科新闻》的资深编辑。无忧无虑的晚年是幸福的,只是一想起苏联往事,维克多便心潮涌动,老泪纵横。“苏联是什么呢?”维克多说:“那是我的命运,我的一生,更是我的光荣。为了苏联,我的格鲁吉亚战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的哈萨克朋友献出了生命。我死去的老伴到死都是苏联公民,我呢,就因为比她多活了十多年,我就不是苏联人了吗?我当然是苏联人。”
尼克是个电影导演,也是诗人。一谈起苏联时代,尼克的情绪总有些激动:“即便仅仅从政治意义上谈论苏联,也不能搞全盘否定,更何况苏联时代绝不仅仅是政治概念,那更是千百万人的命运。历史是无法抹去的,因为它是人们骨血的一部分。苏联是什么?那是我们大家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苏联是抹不掉的历史。甚至那些从理性上对苏联持彻底否定态度的人,用尽恶毒的词汇狂妄自负地辱骂一通苏联政治之后,也会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你怎么能抛弃你自己的简历!”
61岁的俄罗斯族老太太马依亚说:“1991年,我从电视新闻中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起初并未当真,心想那不过是政客的一时胡闹和任性。一个国家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后来才发现,一切都真的发生了,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如今,表面看,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本质上,人们仍然尊重和认同苏联时代的生活方式。苏联是什么?这还用问?这套140平方米的房子,你坐的沙发,书架上万册书籍,再加上我的青春和爱情。”
苏联老情歌卖得最火
高加索山城万家灯火,阿明家的电视机声音开得很大,16岁的少女迪娜正在看80年代风靡一时的故事片《两个人的车站》。迪娜说,她喜欢苏联时期的老电影,因为它们耐看,有深度。迪娜告诉记者,一张名叫《老情歌》的唱碟近来卖得最火,碟子里几乎都是苏联歌曲,演唱者也都是在苏联时期唱红的歌星。阿明说,还是俄罗斯的电视节目“更亲切,更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何况还经常播放苏联电影”。
阿明当年在阿塞拜疆团中央工作,尽管眼下日子过得让人羡慕,但他却时常怀恋当年平稳安逸、无忧无虑的日子。客观地说,他的心态很有代表性。阿明说:“在独联体各国,从普通工人到大学教授,一谈起往事,都会感慨万分:从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并没意识到它的优越性,如今感受了资本主义,才知道当年的日子简直就是共产主义的水平。这话既是戏说,也是真情,你怎么理解都行。说到社会主义,免不了谈谈中国。只要提到中国依然走社会主义道路,95%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我们在获得了虚张声势的民主与自由之后,才发现自己放弃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东西。我们不能不怀念过去,怀恋从前那种充满亲情、友爱的社会风尚和精神充实、富于高尚理想和美好追求的往昔。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
老国歌重温强国梦想
莫斯科搞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在“20世纪风云人物”名册上,列宁高居榜首,斯大林紧跟其后。至今,莫斯科红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象是瞻仰列宁墓的长队。俄罗斯人说,普京是一位很想把历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的政治领袖。叶利钦执政后期,谁会成为下任总统曾是热门话题。那时候,常听人说,不管新总统是谁,克里姆林宫的下一任主人的脑袋上肯定毛发不多,是个秃顶。从列宁开始,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一直是秃顶和长发轮流坐庄。头发稀疏的普京果然成了长发叶利钦的接班人。普京解决车臣问题的手法深得民心。凝神注视这位前克格勃官员,俄罗斯人似乎想起了尘封的岁月,看到了久违的身影,听到了记忆深处的脚步声。
普京曾明确提出,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完全可以当作俄罗斯国歌,只需填写新词就行。俄罗斯人多么想再次感受苏联国歌中的意境啊!普京让人们如愿以偿,重温强国梦想,再谱大国光荣。俄罗斯人满意了,莫斯科“斯巴达”足球俱乐部的队员们满意了,他们不会再因《爱国主义之歌》的温柔旋律而蒙受尴尬,他们又可以在老国歌高昂雄壮的乐曲声中,抒发为国拼搏的信心。
正确认识苏联是对历史负责
时间真是一剂良药,它使人们终于找回对反思历史和回首往事来说必不可少的良心和公正。
西方学者仍然固执地认为,苏联解体是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破产”,是历史必然。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俄罗斯学者也曾人云亦云。然而,在经历了10年变革的痛苦磨难之后,人们在回首往事时,头脑不再发热,判断趋向冷静。
俄罗斯人说,正确认识苏联解体是对历史负责,是为了继承苏联时代留给后人的优良传统
PS:本人加一句,中国也不是社会主义了,但☭不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