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包待制陈州粜米的简介
《包待制陈州粜米》写大宋年间,陈州大旱三年, 颗粒不收,人民饥至相食。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救灾。他们不仅私自 抬高米价,大秤收银、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还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同他们辨理的农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到开封府。包拯微服暗访,查 明事实真相,智斩了杨金吾,又让小古以同样的方式,用紫金锤击死刘得中,为受害者雪冤。
《陈州粜米》不同于元代一般的公案戏。它涉及了广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诸多的社会弊端。如社会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贪官的横行,以及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等。《陈州粜米》所牵动的社会面也是十分广阔的。被告刘得中、杨金吾的背后是刘衙内,还有支持派他们去陈州救灾的朝中诸大臣,甚至还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偿命的紫金锤、“赦活不赦死”的赦书,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吗?原告看似仅小古一人,实际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持,代表了全陈州的百姓。陈州连续干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无收。朝廷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大开米仓,平价卖给灾民。可是刘、杨二人把这次赈灾善举当作是发财良机,恶意抬高粮价,城里平民张敝古为百姓出头,与刘得中论理,竟被刘用紫金锤打死。张敝古的儿子进京向包拯告状。包拯闻讯震怒,请求朝廷派他去陈州查明案情。在陈州路上,他化装成农家老汉,沿途暗访,终于查清了刘、杨二人的劣迹。后来,包拯设计巧妙潜入城中,抓获了刘、杨二人,当堂开审,杀头示众。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没有着力去刻画包拯威仪万千,铁青着面孔,十分严肃的神态;也没有过多地描写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难的案件,只要到他手里,都能很快得到正确解决的才智。在近现代舞台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脸谱化了。只要包拯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连三岁的孩子也能认出他来。首先在脸谱上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标志——漆黑的脸上画着一个月牙,人称黑包公;前后左右四位听差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紧紧相随,外加一个书僮包兴;贪官污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见到他或看到他那无情的铜铡,无不吓得胆战心凉;有时在包拯的形象上还加上一些神异迷信色彩。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正是如此。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则是一位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喜剧人物。乔装私访一段就洋溢着十分浓厚的民间喜剧色彩。包拯去陈州,没有摆钦差大臣的架势,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地入城办案。而是微服私访,把自己打扮成庄户人家模样。甚至干着为妓女王粉莲笼驴、扶上搀下的差事。就在这幽默、风趣,洋溢着一片喜剧性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从“知情人”口中掌握了赃官刘得中、杨衙内的全部犯罪事实。到了接官亭,包拯又被吊在槐树上,忍着极大的羞辱和痛苦,一声不吭地听仍其摆布。为的也是进一步证实刘得中、杨衙内所犯下的罪行。作者在突出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性格特点的同时,也未忽视描写他聪明、干练,办案干脆利落的特点。包拯深知,他虽然掌握着皇帝赐予的势剑金牌,可以先斩后奏。但凭他多年作官的经验,在官官相卫,皇帝说了有时也不算数的社会里,势剑金牌有时也不管用。更何况在刘得中、杨衙内的手中也握着御赐的紫金锤呢!因此,包拯在辑拿妓女王粉莲的同时也把紫金锤弄到了手,作为刘得中、杨衙内作贱皇权的有力证据。并立即将杨金吾推出市曹斩首,又命小古用紫金锤将刘得中打死。等到皇帝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书来到时,这一纸赦书不仅未能救活刘得中的命,反而保全了受害者小古。既表现出了包拯惊人的智慧,又寄托着人民的理想愿望。
剧中对包拯的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思想活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多年的宦海生涯,使包拯十分明白,在奸邪当道的社会中,凡是敢与权豪势要作对的忠臣贤士,大都惨遭屈死,没有好的下场。比干、屈原不就是如此吗?眼下的陈州粜米一案,就是一个要与权豪势要刘衙内等作斗争的辣手问题。对他来说委实有力扛九鼎之难。因此,他想要急流勇退,辞官归隐,“从今后,不干已事休开口”。然而秉性刚直的包拯。听完小古的诉状后,立刻激起了他对权豪势要的愤恨,一定要为百姓伸冤雪恨的念头也油然而生。并马上动身去陈州,“与陈州百姓每分忧”。通过这些内心活动的描写,使包拯这个人物更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可敬可亲。完全去掉了某些包公戏中将他神话的色彩。

⑵ 《粜米》全文
原文
万盛米行的河端口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河端口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端口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他们有的粜了自己吃的米,卖了可怜的耕牛,或者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缴租;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两角三角地,忍痛缴纳自己的饭钱,有的沉溺在赌博里,希望骨牌骰子有灵,一场赢它十块八块。
有的来人去说好话,向田主退租,准备做一个干干净净的穷光蛋;有的溜之大吉,悄俏地爬上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文章《粜米》:是从叶圣陶的名着《多收了三五斗》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

(2)老电影粜米扩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当时江南农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与当今世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社会有政府的支持,信息、物流也较为成熟,希望谷贱伤农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多收了三五斗》从河端口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小说表面写的是当年的收成较往年好些,南方水乡佃农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从侧面反映的是人民苛捐杂税的疾苦和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权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厌恶愤恨。
⑶ 老包陈州放粮有这段历史吗
多次查阅史料得知,在宋代的史料里没有发现包拯陈州放粮的直接证据,间接的证据有包拯上奏仁宗的一封奏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在这篇奏疏里,他向朝廷反映了陈州粮食歉收、农民缴不上皇粮的情况。
包拯奉命到陈州察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上疏,请求宋仁宗特降诏书,令陈州百姓按大小二麦的市价缴纳现钱,或直接缴纳大小二麦。这一请求得到批准,使陈州百姓在大灾之年不再受“折变”之苦。元代的杂剧《陈州粜米》以及后来的戏剧《包公下陈州》、民间故事《包公放粮》,都是从包拯体察民情、为民请命、请求免除陈州“折变”一事演绎而来的。
民间传说,包拯到陈州办案这一年为45岁(实际年龄为47岁)。包公为了办案方便扮成妓女的跟班,穿着娼家的衣衫,戴着娼家的帽子。老百姓认为这损害了包大人的名誉,45岁这一年很不吉利,于是在豫东地区,男人到了45岁,说这一年是“肮脏年”,也叫“骂年”。从此,这里的男人在45岁那年很忌讳说出自己的实际年龄。
陈州到底在哪里?据有关专家考证,陈州地处河南淮阳。如果包拯确有陈州放粮的史实,很有可能路过商丘。所以,至今商丘仍流传着包拯放粮救济苍生的爱民故事。
在距睢阳区包公庙乡25公里的虞城县界沟镇北面的包河上,有一建筑样式古朴、格调典雅的包公晾米台。相传,宋仁宗皇佑二年,大雨一连下了几天,虞、亳一带坑满河平。不久,“汴河决于济阳”,滔滔洪水瞬时淹没了虞、亳等数县,受灾百姓众多。开封府尹包拯奉皇上旨意,沿汴河运送粮米赈济灾民,没想运粮途中大雨如瓢泼,粮米全被淋湿。包拯担心被淋湿的粮米发霉,百姓难以食用,便在驿站附近的汴河北岸建台晾晒粮米。事有凑巧,恰逢河水猛涨,即将淹没晾晒粮米的晾米台。包公很着急,情急中遂振臂高呼“晾台长也”,说来倒也奇怪,晾米台瞬间升高。这之后,只要洪水上涨,晾米台也随着上涨,洪水怎么也淹不到晾晒的粮米。不久,赈济灾民的粮米晒干了,救了虞、亳一带受灾的百姓,百姓跪地向包拯谢恩。
洪水过后,被救济的灾民为答谢包拯的恩德,大家一起加固了包公晾晒粮米的晾米台,并立碑纪念包拯,为之起名“包公晾米台”。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曾经救济过他们的包拯,百姓遂把“汴河”改名“包河”。至今,包河水甘甜宜人,养育着两岸百姓。
⑷ 能推荐个好看的国产古装电影么
《东成西就》
《十面埋伏》
《唐伯虎点秋香》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青蛇》
⑸ 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主要讲述的什么内容
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里的张别古,耿介刚直,意志坚强。他敢于斥责仓官是强盗。他临死前还叮嘱小别古斗争到底,包拯为了替张别古父子伸冤报仇,抢在皇帝的赦书来到之前,让小别古用钦赐的紫金锤打死赃官。仗着紫金锤把他打死,这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嘲笑。这是包公戏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爱民,能为民请命的性格特征。另一剧中写他在去陈州的路上,不带跟随,扮成一个庄稼老汉的身份,谈起天来,终于从王粉莲口中了解到两个赃官的恶行。为了证实道听途说是否属实,又故意当面激怒了赃官,遭到了吊打。这两个赃官本来是迎接钦差大臣包待制的,结果却把包拯高吊在槐树上,还鞭打了一顿。这些包公戏中包拯的形象,虽然取自历史,但其故事情节,却大都是作者的虚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人民心里。
⑹ 上下结构,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米,的是啥字啊!

查无此字,说的上面是个”入“,下面是“米”这个字吧,是“籴"字。
⑺ 籴米的苏轼诗作
【作品名称】《籴米》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五言律句 籴米①
籴米买束薪②,百物资③之市。
不缘耕樵得④,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⑤,愿受一廛地⑥。
知非笑昨梦⑦,食力⑧免内愧⑨。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⑩。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① 绍兴四年作。籴读音:dí(同“迪”音)<动> (形声。从入,从米,翟声。本义:买进粮食) 同本义(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又如:籴米(买米);籴粜(粮食的买进和卖出)。
② 《诗经·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两广各地买柴是论“把”(一捆)的,恰是“束薪”。
③ 资,仰给。
④ 不缘,不由。这句是说不由自已的劳动所得。
⑤ 邦君,这里指地方官。
⑥ 用《孟子》:“愿受一廛而为氓。”作者表示愿在那里落户做老百姓。
⑦ 知过去之非——错误,用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意。
⑧ 自食其力。
⑨ 内心惭愧。
⑩ 穟,同穗,结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⑻ 元杂剧中有包公的戏都有哪些 和简单介绍 急!!!!
《〈灰阑记〉》:作者李行道。
故事讲两个妇人争夺一个孩子,都说自己是孩子的亲娘,最后闹到包公那,包公用灰阑画了个圈,把孩子放在中间,让两个妇人拔河争抢孩子。结果是:不忍心拉伤孩子而松手的,一定是孩子的母亲。
《鲁斋郎〉》:作者关汉卿。
讲权贵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孔目张圭之妻,迫使两家妻离子散,最后包拯设计智斩鲁斋郎,两家终得团圆。
《陈州粜米〉》:作者徐再思。
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
《〈蝴蝶梦〉》:作者关汉卿。
皇亲葛彪驰马撞倒王老先生,反而污蔑王老先生撞了他的马,王与之评理,葛彪令其弟将王打死。王母及三个儿子要葛彪偿命,葛彪蛮不讲理,被王氏三兄弟打死。葛三带领衙役将王氏三兄弟锁往县衙门。县令和葛父共同审理此案,他们不顾天理国法,将王氏三兄弟判成死罪。开封府尹包拯路过本县,王母状告葛家,包拯受理此案。但由于葛家势大,无人敢出来作证。包拯问王氏三兄弟是谁杀死了葛彪,三人争担罪名。包拯只得判王大为葛彪偿命,王母不肯;改判王二,王母也不肯;改判王三,王母应允。包拯怀疑王三不是王母所生,逼王母讲出实情,王母无奈,只好讲出王大、王二是王老先生前妻之子,王三是自己所生。包拯深受感动,决定再详查此案。深夜,包拯梦到三只小蝴蝶被风吹到蜘蛛网上,其中,两只挣脱,最小的一只被网缠住,大蝴蝶只得带领两只小蝴蝶飞去。包拯将最小的蝴蝶从蜘蛛网上救下,于是四只蝴蝶感恩拜谢后飞去。包拯醒来,惊奇自己的梦境恰似王母舍亲生。他经过周密的调查,终于弄清了案情,遂将王三释放,将葛三处以极刑。
⑼ lp什么意思
老婆的拼音简称(laopo)。
老婆,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也指陪伴老公一起变老的女人。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的妇女。不同的人对老婆有不同的称呼,如古代皇帝称老婆叫梓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等。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指“老婆”老是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另有同名歌曲及电影。

引申义:
妻子的俗称。宋吴自牧《梦粱录·夜市》:“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我做斗子十多罗,觅些仓米养老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这老婆稳取是我的了。
《红楼梦》第七五回:“贾政因说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曹禺《雷雨》第三幕: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
⑽ 少年下课和女老师一起回家是什么电影
火上浇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
9 6s s k 后 徍(C)(O)(M)
基本释义 往火上倒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出 处 《元曲选·无名氏〈陈州粜米〉二》:“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仁听了这话;更是火上加油;拿着板子赶过来打。”
例 句 本来人家就够窝心了,你还没完没了地唠叨,这不是~吗?
网络释义 火上浇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造句:小红惹她妈妈生气了,小明竟然还在那里说小红的成绩,真是火上浇油啊!交友不慎啊~现实生活中,“火上浇油”也能起到灭火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