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推荐一下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日类的电影
台湾出品的电影有:《八百壮士》《千秋英烈》《笕桥英烈传》《旗正飘飘》《梅花》
大陆出品的电影有:《血战台儿庄》《血战昆仑关》《七七事变》《喋血孤城》《大捷》。
电视剧:《忻口战役》《逐日英雄》《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远征军》
建议先观看台湾出品的影片,从更贴近史实方面讲,也更符合题主的需求。

(1)老电影国民扩展阅读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有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74军军长王耀武,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日军侵华期间,他们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钢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让后人膜拜。
㈡ 经典国产电影抗日战争旧片有哪些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秋,为了阻止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某部班长马宝玉(李长华)和战士葛振林(高保成)、宋学义(李力)、胡福才(霍德集)、胡德林(张怀志)五人接受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峰。 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攻狼牙山,五位战士不畏势单力薄,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军展开顽强的战斗:日军连续发起三次猛烈的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日军的任务。弹尽粮绝之时,五位战士也没放弃与日军进行搏杀,战斗到最后一刻。
还有《黄河三部曲 》《绝境逢生》《巧奔妙逃》 《上饶集中营》《鬼子来了》《南京 南京》《夜袭》《打击侵略者》《地雷战 》等等。
拓展资料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㈢ 国民革命军题材电影
电视剧 中国远征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 滇西1944 中国兄弟连 遍地狼烟也有电影版。。。。 电影 台湾拍的 八百壮士 英烈千秋 梅花 笕桥英烈传 旗正飘飘 还有没有祖国的军队讲述国民党93师的电影 异域1 和 异域2
还有,中国的抗战史上国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国民革命军英勇抗战中国早已成历史有兴趣上网络听听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和 黄埔军魂 黄埔男儿最豪壮
㈣ 一部国产革命老电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于洋 简瑞超 杜熊文 刘冠雄 史进 王蓓
剧情简介:
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观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㈤ 谁知道国民党抗日电影有哪些
《血战台儿庄》

《愤怒的孤岛》,国军特工题材
《七七事变》
《生死千里》,远征军运输队
《兵临绝境》,杂牌军题材
《浴血疆城》,晋绥军和土匪
《笕桥英烈传》(台)
《海军突击队》(台)
《八道楼子》(港)《喋血孤城》 《喋血黑谷》等
详见:http://www.douban.com/doulist/230334/
㈥ 关于国民革命运动的电影有哪些
1.十月围城导演: 陈德森编剧: 秦天南 / 阮世生 / 郭俊立主演: 王学圻 / 梁家辉 / 甄子丹 / 谢霆锋 / 王柏杰 / 李宇春 / 范冰冰 / 巴特尔 / 黎明 / 胡军 / 曾志伟 / 李康 / 周韵 / 任达华 / 张学友 / 李嘉欣 / 张涵予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粤语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中国上映日期: 2009-12-171905年,香港中环。革命志士惨遭暗杀。知悉孙中山(张涵予 饰)即将抵港,清廷遂派遣将军阎孝国(胡军 饰)前来剿杀。他收买赌徒沈重阳(甄子丹 饰)作密探。适逢商人李玉堂(王学圻 饰)之子李重光(王柏杰饰)考学庆典,沈重阳见前妻月茹(范冰冰 饰)与幼女已成他人家眷,黯然离去。为护孙,《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梁家辉 饰)邀戏班班主(任达华饰)出手,令其惨遭灭门,其女方红(李宇春 饰)侥幸生还。陈少白被擒,与阎孝国相见,师生决裂。独子游行好友被擒等变故,使李玉堂投身革命,引得探长史密夫(曾志伟 饰)查封报馆。其间,李玉堂帮车夫阿四(谢霆锋 饰)与恋人阿纯(周韵 饰)订婚。月茹夜会沈重阳,要他弃暗投明。打女方红、小贩王复明(巴特尔 饰)、乞丐刘郁白(黎明 饰)等人也先后加入护孙行列。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由此展开……最近比较好看的国产片2.刀马旦编剧: 杜国威导演: 徐克主演: 钟楚红 / 林青霞 / 叶倩文 / 郑浩南 / 午马 / 张国强 / 秦沛 / 谷峰 / 曾江 / 吴君如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语言: 粤语上映日期: 1986-09-06 >更多又名: Peking Opera Blues民初时代国家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导致民不聊生。曹云(林青霞饰)是大军阀曹将军的女儿,也是一个爱国者。但是不愿见到父亲帮助袁世凯以国家的名义向外国银行借贷巨款,让国家的财务更雪上加霜,于是偷偷与革命人士联络。但是一边是国家,一边是父亲也让曹云不知如何取舍而陷入内心的挣扎。白妞(叶倩文饰)从小在戏班春和班长大,被戏班主的父亲(午马饰)当作丫环使,痴迷唱戏的她一直希望登台表演,却没有机会;湘红(钟楚红饰)是一位贪财的歌妓,趁某军阀逃跑时偷走其家中一大箱珠宝,却误打误撞让珠宝运进了春和班里。这三位在姻缘巧合下结识,透过这三位主角的生命交错,共同谱出一段爱国传奇......
㈦ 抗战经典老电影战争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

㈧ 介绍一些抗日老电影
1、《赵一曼》
1933年,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和她的爱人老曹领导了工人罢工, 罢工胜利后,老曹却被逮捕。赵一曼到农村组织农会,支援抗联。这年秋天,赵一曼与抗联部队会合,任抗联政委。
冬季,抗联被围困,缺衣少粮,在这危难时刻,又传来老曹狱中被害的消息。赵一曼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同敌人作战。
1935年冬,抗联在举行庆祝红军长征胜利的晚会时,营地被敌特发现。危急关头,赵一曼命王团长带人突围,自己留下掩护,她胜利完成了任务,但自己身负重伤,被捕人狱。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换不来她的口供,敌人怕她死去,便将她送到医院医治。
在医院里,护士小韩和董看守被她的抗日精神所感动,与她一起从医院逃出,不幸被敌人发现,抓回狱中。1936年7月1日清晨,赵一曼英勇就义。
2、《鸡毛信》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务给八路军送鸡毛信。
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海娃急中生智利用绵羊保住了鸡毛信,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被八路军全部歼灭;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

3、《地雷战》
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等村庄经常遭受日军的突袭,为了减少损失,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集合群众的智慧,想出应对日军的策略:他们联合附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壮大武装力量的同时,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将日军沉重打击。
4、《地道战》
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
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5、《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好让他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和胖翻译,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系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㈨ 老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再看《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也是大决战三部曲的首部。《辽沈战役》上映后掀起了广泛的好评,影片着重刻画了国共两方面对辽沈战役从开端到结束时各自的 历史 背景和战略战役布局,几乎重现了当年大决战的整个过程。同时,这部电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后,第一次从正面描绘了林彪在当年东北战场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摄制组在拍摄电影前翻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档案并走访了很多战役亲历者,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因此在电影《辽沈战役》中,除了我们常见到的各种经典情节外,还有各种各样的 历史 细节穿插其中,这些细节到底有多少,让笔者来述说一二。
蒋家里的外国人
影片开头不久就出现了蒋介石和他的家人们,不过在这些人中却突兀的出现了一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女人。这个镜头在影片中一闪而过,如果不熟悉 历史 的话很多人根本不会有印象。其实,这名外国女子有着自己的中文名称,叫 蒋方良, 她就是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于1916年,俄国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贵族。俄国十月革命后,父母去世,蒋方良被姐姐抚养长大,毕业后进入机械厂工作。在工厂,蒋方良结识了正处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蒋经国俄文名,此时因蒋介石反共反苏,苏联对蒋经国极不信任),随后双方坠入爱河,于1935年在苏联结婚。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方良随蒋经国一同回到中国,正式成为了蒋家的儿媳。蒋方良虽是蒋经国的妻子,但为人低调隐忍从不张扬,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种公开场合出席露面,被称作“神秘的幕后人”。因此,媒体对蒋方良的报道很少,大多数人只知蒋经国而不知蒋方良。蒋方良婚后三子一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勇,三子蒋孝武。2004年底蒋方良去世,终年88岁。
《辽沈战役》中的这个镜头很短,但包括蒋经国夫妇和他们孩子在内的细节刻画一点也不少,可见当年拍摄者之用心。
东三省和东九省
影片中,美军顾问团建议国民政府放弃东北九省地区。这个东北九省其实就是原来我们常说的东三省。东北九省的存在时间并不长,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重新划分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对东北九省进行调整,历经多次行政区域的拆分合并后才形成了现在新中国的行政版图。
如果不查阅 历史 资料,估计大多数人已经遗忘了东北九省这个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从这个片段中的对话可以得知,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就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搜寻中共中央的具体位置。 无线电测向是依据电磁波传播特性,使用仪器设备以测定无线电波的发射位置。 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测向技术就已经普及开来,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利用无线电测向设备来搜捕占领内的地下电台。当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区之间的通讯绝大多数依靠无线电台组建的通信网络联系(包括大决战在内),所以无线电的往来使用十分频繁密集,这也给国民党提供了一个有利机会。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曾多次利用“测向仪”搜寻中共架设的电台群,华北方面就是因为美国提供的无线电测设备搜索到了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才导致中共北平地下党被严重破坏,而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无线电多次身陷险境。
总体而言当年的国民党虽有无线电测向设备,但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无法确定具体方位和距离。解放军应对得利,反制有效,整体上并没给全军造成太大的麻烦,解放后也曾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抓捕潜伏在国内的特务,成效未知。还有一点要注意,抗战时期的日军曾从德国引进这项技术来侦测国共谍报组织的无线电台,而国民党普遍使用的无线电测向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出现的,要是在抗战期间露面可就“穿越”了。
复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8年4到5月间先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这里毛泽东等先后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并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进京“赶考”。
现在我们知道平山县还建有一个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单位和个人还曾组织或自发前去参观游览。实际上,真正的西柏坡旧址现在已经成为了水库的库区。原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因1958年岗南水库修建而被拆迁,拆迁前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拍照,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1970年后河北省政府另外选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进行复原建设,修建了现在的西柏坡旧址。
林彪第一次登场
影片在12分40秒时林彪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这也时9.13事件后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这次出场中,摄制组加入了大量反应真实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这个情节中屋外人声鼎沸,而屋内悄无声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内却被窗帘遮住,光影交错的场景,实际上是当年林彪真实生活的反映。抗战期间林彪被误伤后。子弹击中肺部,还伤到了神经,伤势很重,后经过苏联的治疗,身体基本痊愈。却也留下了怕光、喜静、失眠、敏感多疑等后遗症。在东北,林彪的住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静的。据说受伤后的林彪还很不信任医生,常常自己开方抓药。除此外,林彪特别喜欢吃黄豆,平时有事没事就拿着黄豆当零食,战况紧急时吃,研究部署时吃,就是来了客人,也是拿出黄豆来招呼,更别提一日三餐了。这上面的截图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挥部中一边吃着黄豆一般研究中央发来的电报。
多说一点,当年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一直掌握在东北野战军手中,未被国民党攻占,东北野战军旧址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双城区。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罗荣桓提出先提交东北局讨论,再报告中央的建议。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东北局” 。东北局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战争时期,为了能够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区相继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党中央领导各解放区或根据地的工作 。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先后组建了东北局、西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权利很大,是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掌握着当地的党政军大权。东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的最高权利机构,东北野战军也仅仅只是东北局领导下的军事力量之一。经过东北局讨论后再上报中央属于当地领导的集体意见,其重要性远比一个野战军司令的建议要强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对东北局的电报也相当重视,甚至也组织集体讨论。
因为党政军大权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区在一元化的领导下整体上权利集中、责任明确、决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权阶级和极端思想,算是战争时期特殊情况下的产物。解放后,地方局的权利被大大限制,随后被逐步取消。
逃亡问题
逃亡,是一个躲不开的词汇,在电影中也并不讳言。逃亡问题也曾是当时东野部队的一项老大难问题。逃亡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怕”字当先,尤其是传统思想仍然浓厚的东北地区,怕离家成为了当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资料记载,当年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由苏北出发共3万2千余人,除后勤机关及地方团收容的掉队逃亡伤员病号约3千人外,到达冀东后只有2万8千人。辽沈战役胜利后,在获知东北野战军即将进关的消息后,某纵某师几天内逃亡200余人。在东北野战军的队伍中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行军打仗路过谁家,谁就成为“巩固对象”,防止开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说啦,放些当年的电报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罗刘谭”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
11月11日,“林罗谭”在给“东北局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
粟裕的KPI(绩效考核)
这段情节大家比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陈毅来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见毛主席直陈过长江的利害得失。最终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暂不率部过江的意见,不过也让粟裕立下了军令状,即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内消灭中原地区数量相当的国民党军队,尤其是精锐的第五军。应该说,这算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正所谓“军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领的华野无法完成这个目标,很可能将面临一次自上而下的内部洗牌,中国革命战争史也很可能将是另一个样子。幸而,华野在随后的时间内抓住战机连续发起了数次大战役,并在1948年底发起了淮海战役,彻底消灭了中原地区的国民党主力,圆满完成当初中央赋予的任务。(待续)
㈩ 好看的抗日电影老电影
《地道战》和《地雷战》就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