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外赤子的爱国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着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王俏云:
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
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王俏云的外甥杨庆达,也是一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着名影星成龙和杨紫琼来吉隆坡拍摄《警察故事》的电影时,驾驶直升机的机师就是王兆松的外孙,王俏云之妹王莲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有巴士发生意外,直升机应召到山谷协助拯救工作,当时的机师也是杨庆达。
曾侄孙三兄弟:
延续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嫡子孙全部都在国外落地生根,他们时常回家乡寻亲问祖。其曾侄孙继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国内的产业,也延续了曾叔公的爱国爱乡情怀。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胜沙建有王兆松楼,此楼五层高,1995年重修过,现租作服装批发行。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理、王录义、王录勇就住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业、养殖业等。三兄弟很像他们的曾叔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还在文昌中学、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兆松奖学金。又在文昌家乡拉电、修路、架桥,竖路灯,并成立基金对路灯和道路进行维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中,好多已经有七八十个年头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楼舍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着重修先辈遗产,代先辈造福家乡。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10多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学楼;会文镇冠南小学的兆松楼也旧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20万元重修旧楼。2003年,在文昌中学校庆95周年的纪念典礼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义捐出75万元,开工重修兆松楼。
② 叶佩英因脑溢血抢救无效,享年87岁,你怎么看
有媒体曝出,着名歌唱家叶佩英老师被曝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叶佩英老师终年87岁,消息一出当即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关注。叶佩英因脑溢血抢救无效,享年87岁,你怎么看?

作为《我爱你中国》的原唱,叶佩英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经唱了3000多遍。可以说,在她的努力下,这首歌已经被她唱遍了全国。无数次演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叶佩英的歌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在她的情感演绎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你唱到一个有感情的地方,你会挥手,摆姿势。听声音是看不出来的。这是一位84岁的老人。在叶佩英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献身于歌唱事业的勇气。即使他已经八岁多了,他仍然有同样的气质。
③ 《海外赤子》的插曲《思乡曲》
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思乡曲
不知道还有谁能记起《海外赤子》这部电影,虽然里面的内容还是记得很清楚,但给我最深刻,最难忘的却是这部电影的全部歌曲。现在也快到了中秋节,到了对月思乡的季节,把这电影中的这首歌再度回味一定别有情调。
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此情此意久长........ 椰子树,风中唱,诉离情,话衷肠;记忆故乡草木,难忘慈母生养,秋来梧桐叶落,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BA%A3%CD%E2%B3%E0%D7%D3&lm=-1
④ 急求海归赤子观后感600字以上
《海龟赤子》观后感怎么写?
《海龟赤子》观后感:
就是看了《海龟赤子》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划重点:
内容: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思考与联想+决心和理想
表达方式:类似议论文,但必须写清个人感触。
应该抓住观看内容中心进行描述,以“感”为主,联系实际,写深写透。
观后感正确格式:
第一部分,由观《海龟赤子》而引出感。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⑤ 电影[海外赤子]里的那首[我爱你中国]是谁唱的
叶佩英《我爱你中国》
⑥ 课下观看电影完整版《海外赤子》,论述影片中女主角黄思华在演唱《我爱你中国
我们当年都看过海外赤子的电影,
女主角在演唱这歌,我爱你中国的时候,
那是充满了感情的,他们在海外,
那是非常的想念自己的祖国的,
日思夜想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⑦ 跪求《海外赤子(1979)》百度网盘免费在线观看,欧凡导演的
链接:
导演:欧凡/邢吉田
编剧:胡冰
主演:秦怡/史进/陈冲/简瑞超/杜熊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79
片长:120分钟
又名:年代,海南。海军文工团设考场招收歌舞演员,闻讯赶来的农场女青年黄思华(陈冲饰),兴奋地为现场考官们演唱了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唱毕,考场内外掌声雷动,都认为这是一个唱歌的好苗子。但接下来政审工作遇到了麻烦,由于思华的父亲黄德琛(史进饰)是南洋华侨,历史背景不尚清楚,对黄思华的录取搁浅了。原来,黄德琛一九五0年从南洋回国后,一直在华南农场辛勤劳动,因为海外关系等原因,文革期间深受迫害,一双儿女也受到牵连,黄德琛深感对不起无辜的女儿。

⑧ 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为了母亲的召唤 ——陈龙平,一个归国华侨的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归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社区门口,一位早已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穿过社区的小巷,老人指着一栋单元楼房说,这里是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机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这里。当年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没有用一块砖,采用的是结构搭板工艺,全是预制构件材料,这种房子当时在武汉市也只有两栋。
1932年,马来西亚北婆罗州三大根市斗湖镇,当时还是英属的殖民地,一个祖辈早就移民该地的华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陈龙平。陈龙平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也做点零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说在海外出生长大,因为华裔在当地的社圈众多,陈龙平从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岁那年,他就在当地华人开办的新华学校上学了。
(照片1)陈龙平的少年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世界的华人得此讯息纷纷声援祖国,风潮波及各地,于是新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儿童团里,陈龙平成为了各项活动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器重。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捐赠演出上,年仅八岁的陈龙平在剧中扮演主角。一对兄妹逃出敌人侵占的家乡,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着她慢慢站起来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时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观众纷纷慷慨解囊,钱币直接撒到台上,成龙平深受震撼。从此,爱国的情怀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军南迁,攻占南洋,北婆罗州被日军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又重归为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了几年战乱的洗礼,陈龙平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已经成为了英国橡胶园里的一名工人,开汽车、开推土机。在众多的华人思想中,祖国的利益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有关国内的战事消息和进步思想,通过华商与海外的往来,在他们中间传播。1946年,陈龙平认识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个姓郑的负责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罢工活动,抵抗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压迫,争取人权和待遇。
(照片2)陈龙平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龙平对祖国的渴望也与日俱增。1949年,中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对于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虽然英属地对信息封锁的非常严格,但是在当地的华人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依然在暗地里传阅。他说:“不能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就会被捉去坐牢啊!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拥户中国共产党的。”
祖国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华人相互带动奔赴祖国各地,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啊!
回国的路并不顺利,在英国人的领地,想要申请回国是非常困难的。英国人的审核十分严格,就算层层审问过关,也未必能通过申请。1952年,陈龙平已经经过了四道审问程序,最后英国人干脆单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说:“我不是回去打仗,我们祖国解放了,我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一个还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种田。” 英国人当然不信说,“你真的会去种田吗?你不回去打仗吗?”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们认为陈龙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国人气势逼人:“你回去种田,你有田地吗?”陈龙平说:“我回去了,我的国家就会给我田地。” 又经过了近一年漫长的等待,陈龙平终于盼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载华人华侨的海轮停靠在香港九龙,走过通关口岸与祖国大陆接壤的桥梁,陈龙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国的面貌,母亲正热情的敞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这边是祖国,这边是香港啊,这边是人民解放军,这边是英国的兵呢,我们一过桥的时候,广播里面就说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并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当时我们在船上有十几个人都掉眼泪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陈龙平等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侨办将他们先送到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然后问他想做什么。当时的陈龙平除了归国的心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别无所求。他说,我回到祖国,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么都行。
华侨学习班结业后,1954年,同归的大批华侨被分配到了祖国各地,陈龙平一行两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汉。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当轮船一到汉口,在粤汉码头的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举着大幅标语“欢迎归国华侨参与祖国建设”,陈龙平又一次热泪盈眶,他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热情欢迎,感到祖国真是伟大!”。从这以后,陈龙平开始扎根武汉,成为武汉市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司机。 在一张印有“1954年归国华侨汉口一分二组全体同学留念”字样的老照片上,陈龙平风华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汉建工局二公司的华侨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龙平
1954年夏,武汉遭遇了建国以来长江最猛烈的洪水袭击,陈龙平的车被派上抗洪一线,那是他刚工作不久,怀着要为祖国做事的心情,不讲条件,拼了命的工作,将所有的能量扑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抢险的路途上。当时防汛指挥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几台车,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洪水的危险。任务犹如军令,再大的困难,再危险的地段,物资必须送达。就这样,这位活跃在抗洪一线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当得知他还是归国华侨时,人们既惊讶又佩服。
建国初期,武汉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1955年,武汉展览馆的建设中,陈龙平又经历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战。那时,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江汉一桥还没有完全合龙,可是展览馆的建设需要大型的砧木,而当时的大型砧木厂却身在汉阳,货车根本无法抵达。重点工程工期不能耽搁,于是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冒险的办法,在尚未合龙的断桥面上搭设跳板,现场指挥车辆通过。
陈龙平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当他的车到了江边,看着那临时搭设的活动板材和下面滚滚的江水,心里依然免不了害怕。现场的修桥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断的鼓励他:“不要紧,我们看着呢,指挥你过,保险没问题!”陈龙平鼓足勇气,在工人指挥下,缓缓而顺利的通过,他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1957年,陈龙平与在武汉工作的广东籍姑娘结婚。由于陈龙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顾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儿子出生时,正遇妻子难产,他也无暇顾及。记得妻子难产动手术,要家属签字,还是人事科里面的马科长,代他签的字。
(照片4)陈龙平和他的车队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龙平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组织上将他由一名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两年后正式脱离一线进入管理层,成为车队的法人代表。当时车队有近百台车的规模,其中包括武汉市仅有的几台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所有的任务调度、安全生产、自负盈亏,甚至包括所有职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琐事,陈龙平都得一一挂在心上。他说,我要为党和人民负责,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无悔当初回国外抉择。在与陈老的交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他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要求。。。。。。”
1992年,陈龙平退休后,住在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职工宿舍的一栋单元楼里。这还是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他一让再让最后获得的,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了,退休工资够用,子孙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十来分钟到不远的中山公园锻炼身体,看人下棋唱戏,和老友聊天。
记者起身告别时,陈老指着窗外楼下一片写字楼的草坪说:“你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我们车队的车库,刚才你看的那张照片,就是在这儿拍的,我那个时候,已经是队长了。。。。。。”。
凡故事
⑨ 电影《海外赤子》额历史背景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碍~
⑩ 海外赤子的介绍
海外赤子,“赤子”一词本指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将“赤子”一词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签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另还有爱国电影《海外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