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电影阿q正传经典台词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电影阿q正传经典台词

发布时间: 2022-07-31 17:11:11

Ⅰ 介绍下 阿q的经典语句 《阿Q正传》里边的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

这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

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

鞭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

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奖赏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为满足那些鉴赏家起见

阿Q十分得意的笑。
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有点古怪

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

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 也是一件人生的大衰……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给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之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禅害死了。

……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

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

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

“忘人蛋!”

这可很有一些痛

和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不图

“你的妈妈的”

甚而至于

噜苏一通

确乎有许多日

这委实是一件非常“妈妈的”的事情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Ⅱ 阿q正传好词好句(最少20个)

阿q正传好词:

枯瘦身材、身段窈窕、弱不禁风、身躯凛凛、掩卷沉思、神情专注、恰如其分、融会贯通、果园飘香、硕果满园、硕果累累、红果满枝、藕断丝连、披红抹绿等。

阿q正传好句:

1、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

2、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

3、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Ⅲ 我手持钢鞭将你打 出自哪里

出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主人公阿Q所唱的《龙虎斗》中的经典台词

在第四章“生计问题”中,是这样进行描写的:

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酒店不赊,熬着也罢了;老头子催他走,噜苏一通也就算了;只是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却使阿Q肚子饿:这委实是一件非常"妈妈的"的事情。

阿Q忍不下去了,他只好到老主顾的家里去探问,——但独不许踏进赵府的门槛,——然而情形也异样:一定走出一个男人来,现了十分烦厌的相貌,像回复乞丐一般的摇手道:"没有没有!你出去!"

阿Q愈觉得稀奇了。他想,这些人家向来少不了要帮忙,不至于现在忽然都无事,这总该有些蹊跷在里面了。他留心打听,才知道他们有事都去叫小Don。

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所以阿Q这一气,更与平常不同,当气愤愤的走着的时候,忽然将手一扬,唱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几天之后,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仇人相见分外眼明",阿Q便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

"畜生!"阿Q怒目而视的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

"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

这谦逊反使阿Q更加愤怒起来,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小D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Q的辫子,阿Q便也将空着的一只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

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

大约半点钟,他们的头发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3)电影阿q正传经典台词扩展阅读:

阿Q精神的主要特点

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

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

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诽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Ⅳ 阿Q语录研究

组 长:徐正阳
开头结尾、结构整理:何雯雯

“名言一” :梁晓燕
“名言二” :张 一
“名言三” :徐正阳
“名言四” :何元钊
“名言五” :江正帆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章之一,阿Q更是千百万中国人的缩影。其中阿Q口中的经典名句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们小组就阿Q的名言,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研究。

名言1:“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顾名思义,“被儿子打”,自己就是别人的老子,身上虽受皮肉之苦,但身份上却占了便宜,可媲美当年中法战争法国的“不胜而胜”。而那个“儿子”,既打了“老子”自然得遭天谴,身份上不仅吃了大亏,还犯了封建大条中的“父为子纲”,简直罪大恶极。换个角度说,“儿子”的娘就是“老子”的妻,“儿子”的爹就是戴绿帽的……一句话,就把别人一家三口都狠狠数落了一遍,足以证明为什么阿Q虽挨打,却仍“心满意足的得胜”,更可以推断阿Q当时倒希望多受皮肉之苦而多认几个“儿子”。
然而可悲之处也在此.
受人压迫后最大的反抗,仅是在精神上、在心理上、在口头上将对手击倒,然后便“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不寻求摆脱压迫的方法,甚至认为“被打”就是占便宜,这就不仅是奴隶,更是无可救药的奴隶。
将受辱当荣誉,决不是乐观。乐观是坚信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仍然有希望的生活态度。但甘于受辱,荣幸受辱,就是彻头彻尾的奴隶性。这样的人,永远都不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能从疼痛中思考命运。他只会浑浑噩噩地被欺负,享受欺负,也只能在自己的等级中幻想自己是“老子”。
今天,许多人仍抱着精神胜利法度日,“吃了亏受了骗不要紧,反正当施舍给穷人”;“挨了骂被人打不要紧,反正在脑海里已将敌人碎尸万段”;“出了错丢了钱不要紧,反正已将盗贼的祖宗十八代臭骂了一遍”……诸此种种,还被美其名曰“乐观主义”。这些事后“阿Q”精神,让当事人轻易过了自己一关,而没有反省悔恨,于是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毫无进步。
要知道,没有进步意味的就是愚昧和落后!

名言2:“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读罢这句话,阿Q的无赖遍跃然纸上,萝卜本是不会说话的,自然也无法应人,但阿Q却以此作为他耍赖的凭据,偷了萝卜,不仅毫无羞愧廉耻之心,反而理直气壮无比自豪。阿Q扬起眉毛,瞟着眼睛的得意神态也仿佛映入眼帘且印象十分深刻。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这样一个有着中国人劣根奴性的人物,而无赖却仿佛是阿Q独有的特征。这种无赖,并不让人们觉得阿Q的麻木和奴性减少了多少,反让人更加痛恨他这样一个彻底的没有灵魂的躯壳,就算有灵魂,也只是一个无比丑陋,肮脏的灵魂。这种勉强称其为“人”的人会让人在痛恨之余,发现他已不值得我们太痛恨,而长久环绕在我们心中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哀,欲哭无泪、欲诉无语。或许唯一让读者宽慰的是阿Q是那种时代的产物,今日社会中已没有这种人物。其实不然,一种思想,存在于一个时代之中,却是源于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而这种顽固而强大的精神枷锁,决不会在短短几十年中就销声匿迹。他们犹如顽强的仙人掌,任何一点水分甚至绝对干旱的情况下也能苟存,而且水分越少,刺越尖。在现在这个已称为比较文明的社会中,有着阿Q精神的人仍然不少,或许他们头上没有癞疮疤,或许他们衣冠楚楚,但内心中,酝酿着的奴性,无赖却在无时无刻吸取着灵魂的养分,直到灵魂枯竭。如果这仍不算可悲的话,那么最可悲的就是他们仍然没有觉醒,仍然在说着:“你说这是你的,你能让他答应你吗?”这样的话。显然,这种人在你我身边都有,对于他们,我不期待他们能改变些什么,只是别总是这般无耻的说些自以为理直气壮却毫无道理实为强词夺理的东西了。

名言3:“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1)扭曲的人格观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尼姑,是不是淑女我们先不说,但阿Q肯定就不是一个君子。他竟然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调戏出家女子,是一种变态人格观的表现。令人大笑之后,我们感到背脊后的阵阵凉意。
(2)恶陋的妇女观
阿Q认为,凡是尼姑一定有“和尚等着”。这种妇女观,导致阿Q说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着名名言。
阿Q凭什么说和尚已“动”了?说穿了,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妇女意识作怪么?
古书记载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从中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女子竟只与屋、粟一类无生命的事物并称,足见其地位低下了。
如果让阿Q站在女性的立场,试想某天小尼一脚踢其股曰:“阿妹踢得,我便踢不得?”看那时候他还笑得出吗?
倘若有人说:“他能仍垃圾,我为什么仍不得?”我们还笑得出吗?
于是,此言之旨不在阿Q其人灵魂如何如何,而在于让我们去思考现代千千万万之未觉醒的“阿Q”也!

名言4:“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别看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足以给人强烈的震撼。
这不是小孩子心直口快的刁蛮赌气,也不是希特勒贪得无厌的蛮横霸道,更不是天狗渴望自由的口出狂言。这只不过是阿Q奴隶意识的自然流露。正如一弹簧,一旦拿开其负荷,还不伸展个痛快?而参与革命,正给他精神上的减负。于是,他得意而忘形。然而,他很快被拒绝革命,精神上的胜利改变不了他仍为奴隶的事实。于是,这句话成了落日的回光反照,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落英缤纷,反而将其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其一。
而他看似壮志满怀的革命宣言,其实又充满着对革命的不理解。为人民推翻了霸权主义而自己又当上了霸权主义,自己翻身不当奴隶还得让人当奴隶,革命在阿Q的意识里是其所谓的个人幸福的基石。革命在阿Q的字典里被扭曲了其真正含义,阿Q思想的局限可见一斑。此其二。
轻描淡写的十数字,力透纸背。鲁迅的平淡并非平庸无为的平,又非淡而无味的淡,而是一种不露斧凿之痕的妙手偶得,令人回味无穷。

名言5:“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至理名言来自败于王胡的遭受平生首次屈辱的阿Q之口,剖析这句名言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运用的主要目的,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阿Q心灵深处的价值观中,“君子”到底为何物。经过深入了解小说情节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们不难看出阿Q心理的“君子”主要是那些封建的统治阶级或者是力量和势力都比自己强的人,而那些地位比自己低下的,尤其是妇女和尼姑这些由封建社会造成的封建舞台上的配角,阿Q是不屑把她们奉为心目中的“君子”的。对于“君子”们对自己的屡次屈辱,阿Q只会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为而且还不会因为这样而改变自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对“君子”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阿Q为何认为君子一定要动口不动手。同样,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找到答案。在阿Q的潜意识里他已把做稳了奴隶视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奴隶主已成为他心目中比君子地位尊贵的上帝,无论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羞辱自己,阿Q心目中对“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美好印象永远不会改变。所以当王胡准备举手打自己时,阿Q却始终怀着君子形象带给自己的侥幸心理,去期望“君子”不要羞辱自己,而不是握紧拳头,反抗到底。
“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精妙之处就是作者通过阿Q的口这个特殊的窗口把中国人灵魂的乐于做奴隶的深层挖掘得淋漓尽致。仔细品味这句名言,我们或许会理解周围一些中国人的既可笑又使人愤怒的行为了吧!

以上就是我们所认识的阿Q,不经意的语言中道出了社会的悲哀,民族的悲哀。而阿Q更是作为一种精神潜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我们今天研究它,有助于更深刻地剖析我们的灵魂,认识我们的悲哀,了解我们的社会。当然,我们的研究只是很浅显的,我们认识也还很片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补足,更好的解读阿Q,更好的解读鲁迅。

Ⅳ 阿Q正传 经典语句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在<<祝福>>中,她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

Ⅵ 阿q正传经典语录

阿q正传经典语录
1、“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
2、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
3、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4、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5、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Ⅶ 阿q正传的语段赏析

语段: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赏析:这段话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心理~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更能变现阿q的心理特点!

Ⅷ 阿Q正传中的经典对话有哪些搞笑的部分

阿Q,赵四爷,吴妈,小尼姑,地保老爷,酒铺掌柜 小说主人公阿Q是一个农民,社会地位卑微,好赌却财运坏,好挑衅他人却性格懦弱;他经常挨打受戏弄,但

Ⅸ 鲁迅阿q正传的批句,最好五句以上

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阻力之一,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鲁迅研究者汪晖发表了一篇长文《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具体分析,深入阐述了"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以及鲁迅对阿Q做"革命党"这一事件的态度这两个问题,并由此阐述了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深刻而新颖的观点。汪晖在文中分析说:“鲁迅对阿Q生命中的这些隐秘瞬间的描写,是对“精神胜利法”失效的可能性的发掘;他对本能、直觉的观察,也是对于超越外界注视的目光是否能够产生新的意识的探索。失败感、无所适从、无聊、恐惧和自我的片刻丧失,在这里也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阿Q是否会成为革命党这一问题。鲁迅对于革命的描述,革命和不准革命,造反的本能与只要有革命就会有阿Q这样的革命党的暗示,都在这样的细节和叙述里找到了根据。《阿Q正传》中的六个瞬间,也是阿Q“觉醒”的契机,每次都只持续了几秒钟甚至几分秒,就随风而逝了。但这几秒钟为什么能够发生,它们蕴含着什么样的可能性?它们的瞬间呈现与迅速地被压抑,道理在哪儿?这些瞬间溢出了小序中提示的圣人的秩序。在理解了这些瞬间之后,我们重读小说的小序,以及作者关于阿Q不能入传的四个理由,对于这篇小说就会产生新的理解。这是一个开放的经典,与其说《阿Q正传》创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不如说提示了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契机。这些契机正是无数中国人最终会参与到革命中来的预言—参与到革命中来也可能死于革命,但革命创造的变动却是阿Q生命中的那些瞬间发生质变的客观契机—正是这些卑微的瞬间,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阿Q镌刻在空洞的深处,就像寄居于我们身体中的“鬼”一样,难以驱除。”[5]特色(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3)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讽、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6]优胜记略《正传》的第二章是《优胜记略》,第三章是《续优胜记略》。这题目虽然并不一定模仿《绥寇记略》,但很有夸大的滑稽味,便是将小丑当作英雄去描写,更明显的可以现出讽刺的意思来。所谓优胜即是本文中的“精神的胜利”。这个玄妙的说法本来不是阿Q之流所能懂的,实际上乃是智识阶级的玩意儿,是用做八股文的方法想出来,聊以自慰,借了来应用在阿Q身上,便请他来当代表罢了。在清朝末期,由于帝国主义的狂獗,异族政府的腐败,民间感觉不满,革命主张与改良主义相继发生,但一般顽固的还是反对。有些是承认不好,却说“家丑不可外扬”,如《狂人日记》第八节所说:“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是一个好例。一时举不出别的知名的人来,这里可能着者是根据他的本家举人椒生叔祖所对他说过的话。又有些人更进一步,中国所有坏处和缺点都是好的,如辜鸿铭极力拥护过辫子和小脚,专制和多妻,又说中国人脏,那就是脏得好。《新青年》上登过一首林损的新诗,(他是反对派,但是写了白话诗送给刘半农、胡适之看,他们便把它登上了。)头两句云:“美比你不过,我和你比丑。”鲁迅时常引用来说明士大夫的那种怪思想,肮脏胜过洁净,丑胜过美,因此失败至少也总就是胜利,即形式上虽然是失败,但精神上胜利了,只要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5]赌摊赌摊在乡下随时都有,反正闲人原是通年闲着,赌摊开时不愁没有人来,但戏台下自然最好。为什么呢?平常闲人们聚集拢来,大半是内行,不大有多少油水,戏台下人杂,可能有些“瘟孙”来上当,便好大大的掳一批了。赌摊大抵设在戏台底下,或是台后面闲空地方,在地上放着一两盏洋油的长嘴马口铁小壶,开始他们的把戏。他们有两个步骤,最初是正式赌钱,赌客的钱渐渐的输入庄家的腰间,这赌场便顺利的开下去,若是倒转过来,庄家的钱输给赌客了,那时就得使用别的办法。忽然间有人打起架来了,洋油灯一下子弄灭,不但赌客的摊上的钱连他手里口袋里的也都不见,假如没有像阿Q似的被打上几拳,那已经是很运气的了。这时候有的假装衙役来捉赌了,有的只是打架,反正都没有关系,由庄家一伙的人扮演,把钱掳走就完事。阿Q原是乏人,但这里又被写成瘟孙,本来他在社会上混,这点经验也该有的,只是作者要写赌摊的那一幕,不能不把他暂且屈尊一下了。本文中说那些摆赌摊的多不是本村人,为的是小说要省事,不想拉扯开去,其实那都是近地的破脚骨,特别是与衙役有连络的人,平常也与阿Q相识的,庄家的唱词中有“阿Q的铜钱拿过来”,可以为证。唱时将对方的名字加在里边,这是常有的事,着者这一句记录可以说是有事实的根据的。[5]恋爱的悲剧《恋爱的悲剧》这故事是有所本的,但那也只是故事的中心,前后那些文章都是着者自己的穿插。鲁迅常传述夏穗卿的话道:中国在唐以前女人是奴隶,唐以后则男子全成为奴隶,女人乃是物品了。这话在历史上未必全正确,但譬喻却是很好,奴隶究竟还算是人,物品则更下一等,西洋中古时代基督教主教会议说女人没有灵魂,正是同样情形。在封建道德下,女人本来受着两重的压迫,在唐以后道学与佛教同时发达,空气更是严重,于事实的压迫上更加深了理论的轻蔑,这形势差不多维持了有一千年。着者借了上章阿Q欺侮小尼姑的故事做过渡,引出他对于女人的感想,就在这里把士大夫的女性观暴露了一番。他们的意见在表面上是两个,好的时候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说得不好是破家亡国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在做史论时则都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文人读的书多,可以从妲己、褒姒讲起,以至西施、武后、杨贵妃,一直到陈圆圆,说上一大篇,虽然阿Q可能只记得害了董太师的貂蝉而已。鲁迅对于这种议论素所憎恶,就在阿Q的身上写了出来,一面是轻蔑,一面又是追求,这里与士大夫正是一致,所以本文中称许阿Q也是“正人”。又如叙述他的“学说”道:“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这表面是说阿Q,可是千百士大夫的面目也在里面了。当这《正传》陆续发表的时候,鲁迅亲见同部的许多老爷们都在猜疑这里那里,所说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由此可见不但那些士人颇有自知之明,着者讽刺的笔锋正确的射中了标的,也是很明了的了。[5]地保《阿Q正传》里所说的赵府上叫阿Q赔罪的那种做法,在乡下叫作“投地保”。地保大抵等于中华民国时期的保长,乡下又称作总甲,别处或称地方,在绍兴现在虽没有这个名称,但有急难时大声呼救却仍是叫“地方”,可知那也是古已有之的。在前清末年充当地保的大都是本地的闲人,与衙役本是一类,其品质还要在轿班之下,因为抬轿究竟要些力气,他们都是游手好闲,吃上鸦片,差不多是一副瘪三神气了。论理他是主管这一坊的民事的人,但他本是皂隶的一种,所以对于农工商人他很有一点威势,在士绅面前却又成为他们的听差了。士大夫不必说,那些地主豪商,大抵捐有什么功名,大则侯补道,小的也是个县丞之流,因此算是准士大夫,有同样的势力。这些在野的统治阶级遇着平民触犯了他的时候,多是装腔作势的叫人拿名片送官,要地方官给他出气,事情小一点的则投地保,就是把地保叫来,命令他处理某人触犯的事件。地保的情状当然是各式各样,据个人小时候即光绪庚子(1900)年前后的印象来说,他穿着一件蓝布短大褂,上罩黑布背心,比例上似乎特别的长,头戴瓜皮秋帽,手里拿着一根二尺多长的烟管,外带“烟必子”和皮火刀盒。他见老爷们也不行礼,只垂手听吩咐,出去依照办理。结果总是由被投地保的赔罪了事,其条件由地保临时祈衷决定。[5]关于舂米阿Q在赵府上出事情由于舂米,我们关于舂米来稍加说明,因为这在现今怕有些读者会得不大明白的。在乡下地主不必说,小资产阶级也大抵有些田地,每年收来的田谷至少总够吃一年而有余,平常把谷晒干了,收藏在仓间里,随时拿出一部分,去壳舂成白米。街上米店也很不少,把舂白了的米陈列在店堂内,但他们的主顾只是一般小工商人家,照例米店官量米要高声叫喊,以表示升斗的正确,但是听他喊道:“一呀一呀,二呀二呀,……”往往戛然而止,因为买的只是当日的口粮,也就是一二升罢了,很少有以斗计的,若是论石那简直是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买得起石米的人大概在家里做米,不到店里来买了。这种做米方法有两样,家中雇有长年或忙月的叫工人自舂,供给食宿,按月日给工钱,没有雇工的叫短工来做,如阿Q那样就是。短工按月计酬,譬如长年每月千钱,短工每日百文,比较加了二倍,但是不给饭吃。若是舂米则以臼计,即一臼米舂白工资若干,一日可舂两臼,大约合糙米八斗吧?本文中说阿Q在赵家舂米,吃过晚饭,破例准许点上油灯,继续舂米,这里写出赵太爷的苛刻,但那只适用于对待长期的雇工,短工没有饭吃,一臼米舂完就可以走,要剥削他除了米量增多,没有别的办法,要他多舂也不好,因为米太白了也是损失的事。[5]黄伞格第八章里说赵秀才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送给那举人老爷。有些人不知道这信是怎么写的,曾经问过我,我虽然看见过这样的信,但是手头没有样本一时有点说不大清楚。这是一种专门拍马屁的书启,在八行书上每行上边都抬头,下边空着不到底,第四五行写受信人的大号,特别抬高一格,望过去像是一顶黄伞,这黄伞是大官出来时所用的,所以兼有颂祷升官的意思。这黄伞在辛亥革命后是不见了,乃是用竹作伞骨,撑开后临时将伞顶套上去,周围垂下一圈,有二尺多长,在古时候,大概是同掌扇一样是遮太阳用的。黄伞格的信在尺牍书上当然可以找到好例子,记得有一部名叫《胭脂牡丹尺牍》的,是秋水轩的前辈韩鄂不所编,似最适宜,可惜手边没有这书,只好找别的材料。有范啸风的一册《代作书启稿》,中间一篇贺楚军统领江味斋中秋节的信,将前八行抄在下面,款式一切照旧,刚写满一张信纸,下文从略。其文曰:敬禀者,窃某某前贺捷禧、泐(lè)驰忱于手版,旋蒙复示,感优宠而心铭。际兹蟾窟扬辉,倍切蠡(lí)湖溯水。恭维大人望崇骠骑,令肃貔(pí)貅(xiū)。饮马东流,长驱而气吞江月。(下联是卧彪南纪,广驾而疾扫秋风,也作两行写在第二张上。)据庸俗的说法,上头抬写合格,还只是略式,道地的格式是下边要有一行特别长,约略在中央,仿佛是伞柄,黄伞格这才名副其实,上文可以说是合于这个标准的了。这种信的时代是过去了,《正传》中提了一下,须得费几百字的说明,但是它的势力不能说全已消灭,现代白话里仍有恭维这一句话,这就出现在“黄伞柄”上,是俗语的来源,这件小事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6]游街示众鲁迅的文章上看不到有反对死刑的话,但是他猛烈的反对游街示众,那是很明显的。《呐喊》的《自序》中云:“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