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彩虹男孩
彩虹男孩(彩虹男)出自2005年泰國電影《彩虹男孩》(rainbow boys),這部電影講述了男同性戀者的故事,所以彩虹男孩指代男同性戀者。
另有說法為,彩虹男孩指活潑開朗型的男生。
題主對於「水一網路會開 人一網路會死」認識的還真是到位啊!
1.性傾向:性傾向又稱為性取向、性指向等,在日惹原則中做了明確的定義,「性取向」指一個人對他人產生深層情緒、情感以及性上的吸引並發生親密關系或性關系的能力,包括異性、同性或是多種性向。
2.粉紅經濟:同性戀經濟,特指LGBT(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者)群體經濟。
3.同志:同志作為同性戀的別稱源於1989年香港同性戀運動,該運動將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
4.出櫃:來自於「櫥櫃里的骷髏」意思為家醜,所以在英文中,櫃子又可引申為「不可告人」的意思,出櫃,則是公開承認自己性取向的人,包括同性、雙性等。
5.酷兒理論:該理論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酷兒是」queer」(古怪的)的音譯,特指社會群體,該群體包括所有性取向不同於主流群體的人。
❷ 崔子恩的同志話題
感受到政府對各種社會、宗教和政治活動的廣泛鉗制,中國大陸的同志社群面對著種種言論和集會的限制(同志」是華人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對自己身份的稱謂)。在這種的環境中,集作家、導演、媒體人物和教育家於一身的崔子恩在過去十年來一直用不同的創新方法以正面的角度把同性戀的議題帶到社會上。他已成為了同志社群中的名人和受人尊敬的英雄。他對提高大眾對同志議題的意識和了解的貢獻,可以從他豐富的才華里感受得到。 1991年,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講師,崔子恩不諱言自己的同志身份。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不但被校方撤消了講師資格和降薪一級,更無辜地背負了性騷擾的罪名,被逼調離教學崗位、遷離在校園內的宿舍,此後10年不得授課。當時,校方命他進入醫院,期望由醫生診斷他為無責任能力」的同性戀患者」,但他拒絕承認同性戀是一種病態。
2001年,有機會重返講台的崔子恩利用一切講課機會公開講授同性戀電影」和中國地下電影」兩種主題課程。
他一直努力倡導中國電影審查體制的變革,在2000年主持和主筆了全年的《音樂與表演》(南京)雜志的中國地下電影」專欄,這在中國至今仍為獨一無二。第52屆(2002)柏林國際電影節《32 Internationals Forum des Jungen Films》譯載了他的相關文章。
作為的倡議者和策劃人之一,他協助北京大學影視協會成功舉行了首屆中國同性戀電影節」(2001/12),電影節上放映了中國獨立影人製作的全部同性戀電影,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1993年以來,他出版了4部藝術理論專著和大量報刊評論文章,其中對同性戀文化和酷兒理論多有涉及。
他一直致力於在同志運動和女性主義之間搭橋,於北京電影學院及校外講授女性主義理論,並曾於《東方文化周刊》(南京)發表有關女性主義的文章。 1997年5月,經過了7年對同性戀議題的不斷思考,他出版了中國大陸第一部的同志小說《桃色嘴唇》。在當時的華語世界裡,以大陸同性戀現實為題材的書還是前所未有的。這部小說在台灣、香港和海外都得到好評。可是,目前在中國大陸仍然不能公開發售,只能通過非官方的渠道才能找到。他亦在這個時候對媒體公開了同志的身份。
1998~2000年,他分別在香港、廣州和北京出版了4部同志小說,分別是《三角城的童話》,《丑角登場》、《玫瑰床榻》和《我愛史大勃》。這些小說對同性戀做了正面的描寫,不但得到讀者的歡迎和贊揚,還引起了中國大陸眾多媒體的關注。
2001年6月,他的小說《舅舅的人間煙火》獲得2001德國之聲文學大獎(Deutsche Welle Literaturpreis 2001),這是中國同性戀主題的小說首次在國際獲獎。
現在,他正為寫作一部題為《東京地上,北京地下》關於性工作者權益的小說和一部相關題材的電影《肉體伴侶》作準備。為了這部小說和這部電影,他已經訪問了許多性工作者。 過去三年,抱著電影可以有力地和迅速地改造社會的信念,崔子恩投入了大量時間甚至自己的積儲於電影製作中。
1999年6月,他編劇並參演了電影《男男女女》,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大陸同性戀現實的電影。這部電影參加了57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了第52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大獎(FIPRESCI)。
他於2001年製作《彌撒》和《公廁正方反方》兩部短片,並參展了中國首屆獨立映像節」。
反映大陸同性戀20年歷程的長片《舊約》。其中《舊約》的第三個段落是以艾滋關懷為主題的。
作為小說原創人、編劇和導演,他於2002年完成了表現變性人生活的長片《丑角登場》,該片目前已正式獲得第3屆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的競賽資格。 1998年6月,他為《希望》雜志(廣州)主編了關於認識同性戀」的特刊。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有主流雜志對同性戀議題這樣重視。雜志刊登了北京同志熱線的電話號碼。
2002年1月,他為中國第一個同性戀專號《現代文明畫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擔任主筆,該刊發表了他的《中國同性戀生態報告》等4篇文章。
除此以外,他曾經接受過報章雜志和電視台的訪問數十次,並在數份期刊發表文章,為喚起群眾對同性戀的了解而發聲。他對同志社群的影響之深,可以從眾多華人同志網站對他的好評看得到。
2000年12月20日,他出席湖南衛視一個有名的電視訪談節目《有話好說》,成為首位在電視上亮相的男同志,一時成為全國聚焦對象。2001年4月,他接受香港鳳凰衛視的訪問,就同性戀不再劃為精神病發表了意見。
2002年1月8日,他與另外兩位同性戀者到搜狐網新聞中心直播間與網友進行2小時直播聊天,當天的訪問量高達萬餘人次。
崔子恩的提名人是北京同志熱線(提供輔導及咨詢服務)和北京愛知行動(健康促進項目)。
❸ 海邊升起一座懸崖在哪裡拍的
電影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是在四川宜賓拍攝的,這個城市風景優美,各類美食也很多。
劇情概述:隕石撞擊地球引發海底火山噴發,江邊小鎮隨時有被海水倒灌的風險,人們紛紛逃離。念念在臨行前一天,決定跟兒時好友告別,卻意外跟小鎮上的人們相遇,這座城市在記憶里的樣子漸漸清晰起來。
導演:陳劍瑩,95後獨立導演、製片人、編劇,畢業於紐約大學導演系,2014年拍攝首部實驗短片《流之》,入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實驗單元,2016年編劇並執導短片《她的眼光》,獲好萊塢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入圍華盛頓LGBT電影節。
2017年編劇並執導短片《水下美人魚》,獲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挪威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短片。2021年拍攝院線長片《記憶中的鹹水池》。
❹ 同志什麼什麼意思
同志,英文comrades,指志同道合,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奮斗的人。因此,同志通常被用作同一個政黨內的成員互相稱呼,比如「王同志」、「張同志」等等。
在國內,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比如「同志您好,請問前門怎麼走?」。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使用。
目前,同志也被用作男同性戀的代稱,比如,「同志酒吧」,「同志文學」。英語中則用「Gay」表示。
「同志」一詞的起源
同就是能談到一塊意見相同,志,由士和心組成.士的意思就是為知己而死,心就是幕紅顏而生!
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差不多,都是朋友之間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就對「同志」一詞下了定義:「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到了現代,「同志」成了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互稱同志。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中,也開始引用「同志」這個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意成為忠實的黨員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就是我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對「同志」一詞賦予嶄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系。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用的時候並不是如「某某同志」這樣作稱謂用,而是「某某是一個同志」、「某某參加了一個同志團體」這樣。這種用法起先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後來影響逐漸擴大,上述地區的社會各界都採納了這個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認識同志手冊2001年版》中寫道:「市長愛同志」。
林奕華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來取代同性戀的同志一詞,是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聯想而來。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性取向轉移到性別議題。此後許多關注各種不同性別議題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詞聯結、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灣出版的小說彩虹陰陽蝶,副標題就是「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並且在這層意義之後出現如「直同志」這個詞彙。
近年進入大陸後,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同志」這個詞彙,使得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盡管這一層新的含義在大陸地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並使用,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和文件對這一外延含義基本不予採納。
————————————————————————————————————————————————
同性戀是指對社會中自身性別認同相同或性別相同的社會成員產生性吸引和/或性沖動的性取向。同性戀與同性性行為並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個有同性性行為的個體不一定是同性戀者。同性戀現象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各個社會、各個歷史階段都普遍存在,但是作為現代意義概念的「同性戀」(homosexual)一詞最早是由匈牙利的Karl-Maria Kertbeny與1869年首先提出。該詞由希臘單詞前綴homo-(相同)和字根sex(性)組成。後來受到精神學科的廣泛採用。因此在英語使用國家,同性戀者一般比較拒絕使用這個醫學術語很重的單詞。
同性戀在中國不是我們表面感受的那麼少,如今我的感受是」無處不在」,男同性戀一般稱為gay,女同性戀稱為les!且同性戀在中國古已有之,並有固定稱謂:如龍陽之癖,斷袖之癖。並且為數不少,很多達官貴人都好此一口。
(一)什麼叫做同性戀?
1973年,美國心理協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行為自疾病分類系統去除。對於同性戀的定義更正為:「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
(二)同性戀不是疾病
1980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不再視同性戀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認同困難同性戀 (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是指對自己同性戀取向不滿意、且感到持續且明顯的困擾者,仍歸屬於心性疾病(psychosexual disorder)的一種。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之《國際疾病分類》(ICD—9),亦特別註明「同性戀」已被取消,但是「自我認同困難同性戀」仍列入疾病項目中。一般而言,無論是男同性戀或是女同性戀,除非是他自己親口告訴你他的性取向,否則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一種心理活動,無法從個人的行為表現加以判斷。其實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擁有正常的智商、工作能力與表現,只是愛戀的對象是與其性別相同的人罷了!換句話說,只要對自己同性性取向能認同者,皆如一般正常人一樣,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精神異常的行為。
(三)同性性行為不等於同性戀
1950年代,金賽博士的性學報告中將人類性行為取向從0至6分為七個等級,因此大多數人對於同性戀的認識常僅以性行為來做界定,但是同性性行為與同性戀之間仍有相當的差異,因為有些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會是偶發性及情境式的,例如某些個案他是在軍中與袍澤發生性行為用以發泄性慾,或是過去曾在非自願的狀況下被強迫與同性發生性關系,諸如此類的同性性行為並不等同於同性戀。
(四)同性戀的評估與鑒定
性慾取向可能依時間的改變而有不同,假若性幻想的對象是同性,但卻未曾與同性發生性行為,這樣的個案是否仍確認其為同性戀?因此性治療小組成員,以半結構式「同性戀問卷」與個案做深度訪談,配合其它結構式問卷,並且在評估時將時間的變項考慮在內,詢問個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中,其(1)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2)性行為sexual behavior(3)性幻想sexual fantasies(4)情感的喜好emotional perference(5)社會的喜好social perference(6)自我認定self-idenification(7)同性╱異性的生 活型態 homo╱hetero life-style等之性取向。由此可知,診斷同性戀實需相 當仔細的評估!
(五)同性戀者常見的求助問題
自我認同困難
同性戀者因為無法認同自己是同性戀,擔心被他人或家人排斥或是希望經由心理治療改變其性取向,出現社會適應障礙等問題,如焦慮、憂郁、失眠等症狀。
情感問題
同性戀者因為與其伴侶之間出現溝通障礙,感情之危機。
其它
同性戀者因為被家人、學校師長獲知其有同性戀傾向,故由家長及師長帶個案求助,希望藉由心理治療等方式來改變其性取向。
心理學上把以同性當作滿足性慾的對象叫作同性戀.同性戀發生在男性稱男同性戀,發生在女性間則為女同性戀.同性戀雙方除了受生理解剖限制不能性交外,其他形式的性慾活動及性接觸均可發生,並渴望建立所謂的"家庭",由於受到社會,道德,法律,風俗的干涉,很多同志都處於極度的憂慮之中,有強烈的悲傷感,甚至有自殺傾向.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同性戀受遺傳,神經,生理,內分泌等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WHO在1992年就規定同性戀不屬於"疾病范疇",因此同性戀是"無罪"的,同志們毋須自責.
有一些判斷標准:A同性戀一般在幼年時期就有些跡象,不過兒時的表現與性成熟恰恰相反,兒時願意和異性在一起,喜歡扮演異性的角色,喜歡穿異性的服裝,喜歡模仿異的動作等等,到了青春期,情況迅速發生變化,開始對同性感興趣,對同性產生愛慕,對異性卻表示厭惡或淡漠. 有一些判斷標准:B長期得不到同性長輩的關愛,或與異性長輩一同生活過久,此情況常見於單親家庭.
C在一個陰勝陽衰的大環境或小環境中長大
D對異性沒有"性"趣,從未有過與異性的夢交的經歷
E而對同性具有持久而強烈的好感及性慾,表現在勃起
另外,有一部分的臨時的同性戀,表現在曾受到過異性的打擊或傷害,想以同性戀的方式來娛樂自己或報復他人或他們本質上從未拒絕過異性的,選擇性對象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已(有時又稱之為雙性戀).他們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玩弄感情,轉播疾病,具有相當的危險性
同性戀(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國醫生Benkert於1869年創造的(Plummer,1984)。這個詞描述的是,對異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應,卻被自己同性別的人所吸引 (Benkert,1869,引用於Bullough,1976,第637頁)。
今天,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被認為是不同類型的「性傾向」,其定義是:「持久的對某一特定性別成員在性愛,感情或幻覺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戀指的是「對自身性別成員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Herek,1989;1994,第3頁)。
在Benkert創造這個醫學名詞之前,同性性行為被基督教會譴責為罪惡,並在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被定為違法。在某些情況下,男人會因為介入同性性行為受到監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國的奧斯卡·王爾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關於同性性行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耶魯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Boswell發現,同性戀者「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許多層次的社會中是傑出的,有影響的和受到尊重的,並在那個時代的文化遺產中留下永恆的印記,無論是宗教方面還是在世俗社會。」
但是,大約從十二世紀後半葉開始,比較惡毒的敵意出現在通俗文學中,並最終傳播到神學和法律文獻中。(Boswell,1980,第334頁)。十三和十四世紀是一個對任何異端都不寬容的時代,包括十字軍東征討伐非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排斥,和對被懷疑為危險分子的人們日益嚴重的肆意鎮壓。Boswell注意到,這種不寬容的表現影響了隨後數個世紀的歐洲社會。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隨著工業革命中日益增強的世俗社會的政府和醫學專業的權威,對同性戀的譴責從宗教轉移到世俗社會和醫學專業。
在十九世紀末期,在歐洲和美國,作為這種歷史勢力會聚的結果,同性性傾向被認為是一種醫學上的診斷單位,同時也被當做是罪惡的和違法的行為。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期,那些在性愛和感情上對其同性產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們在城市地區組成益友網路和聚會地點(D'Emilio,1981/1993)。在如紐約這樣的城市,這些聚會地點在那些本世紀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廣為知曉的和經常光顧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社會壓制下,隨著法律的頒布和警察的鎮壓,這個時期社會對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結束。經濟壓迫迫使許多男人失去工作,從而復甦了對異性戀陽剛之氣的強調,這可能是再次出現對同性戀不寬容的一個原因(Chauncey,1994)。
本世紀二十年代,在德國,一個同性愛運動產生了,並有一個圖書館和中心在柏林建立。 1939年,納粹摧毀了這個中心,焚燒了那個圖書館。隨後不久,這個政府頒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為,數以千計的同性戀者被監禁並死在集中營中(Plant,1986)。佛洛伊德這個時期逃離德國,在倫敦避難。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請願書上簽名,支持同性愛運動,並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寫道,雖然同性戀對社會沒有什麼好處,但是這也不是什麼精神病意義上的病理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男人與男人和女人與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數目聚集在一起。在美國,結果是對武裝部隊中所謂的同性戀者的清洗,一直延續到戰爭結束以後,並在五十年代參議員 JosephMcCarthy反同性戀和反共產主義運動中被進一步擴大化。在這種社會氣氛中,AlfredKinsey和他的助手在美國發表了他們對性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個報告,發現為數眾多的男人經歷過同性性行為。其隨後的研究發現,這些經驗在女人中也發生。這些研究資料受到嚴厲批評,但是卻給當時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的同性愛運動提供了支持。歐洲也有同性愛運動,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同性愛運動。同性愛報紙,雜志,私人俱樂部和公共場所聚會,開始責疑主導的同性性行為是疾病的觀點。
但是,醫生和精神病學家依然採用激素注射、休克療法、閹割甚至腦科手術,試圖治療同性性吸引。精神分析專家聲稱,家庭病理引起性的偏離,比如同性戀,並且病人經常接受數年無效的治療 (Haldman,1991)。第一個對同性戀作為精神疾病的經驗性研究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EvelynHooker 在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支持下開展的。她的研究於1955年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做了報告,並於1957年發表。根據當時使用的最好的心理量表(羅夏墨跡測驗,統覺測驗,看圖講故事測驗),並請到了出色的量表說明師(比如,Klopfer負責解釋羅夏墨跡測驗), Hooker(1957)對三十個同性戀男人進行了研究,並對照了三十個同樣年齡、智商和教育情況的異性戀男人。這些男人中沒有人在研究之前接受過心理治療。結果是,量表的專業解釋者不能把同性戀者和與其對照的異性戀者進行區別,而且專家給這些男人心理健康打的分數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之間沒有區別。因此,這一研究說明,同性戀並不作為一個疾病單元而存在,不能用心理測驗進行區別,在心理健康的測量中同性戀並不顯著。許多隨後的經驗性研究支持這一結論,在性傾向和心理病理方面沒有關系。
◆ 醫學心理學
* 意識障礙 * 睡眠障礙 * 夢游症 * 感覺障礙
* 知覺障礙:錯覺,幻覺等。
* 注意障礙
* 記憶障礙:遺忘症,錯構症和虛構症,似曾相識症和舊事如新症等。
* 智力障礙:智力落後,痴獃等。
* 情感障礙:焦慮
* 意志障礙
* 思維障礙:違拗症,妄想等。
* 強迫狀態
* 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緘默症,失語症等。
* 人格障礙:精神病態
* 性行為異常:同性戀
* 心理防禦機制 * 緊張狀態
* 心理治療: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代幣獎勵,生物反饋,催眠療法,氣功療法等。
* 康復心理學
* 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兒童期心理衛生,青年期心理衛生,成年期心理衛生,老年期心理衛生,群體心理衛生等。
*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同性戀經典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月光男孩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末路狂花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心動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裂縫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單身男子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盛夏光年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費城故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她比煙花寂寞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時時刻刻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穆赫蘭道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喜宴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