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年大陸理論論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年大陸理論論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6-14 00:03:24

⑴ 楊冪理論電影有哪些電影

解放·終局營救,綉春刀2
中國電影理論是電影在中國發展的理論,具有實用美學、以社會功能為核心、戲劇本性等三個特點。
楊冪(Mini,1986年9月12日- ),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影視製片人

⑵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有哪些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的一個主要特徵:電影創作實踐與理論發展聯系緊密。
鼓勵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創新、藝術創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躍、觀點新銳、內容厚實、態度嚴謹的學術風氣,關注和評介國內外電影藝術最新發展趨勢,追蹤和研討國內外電影(文化藝術)理論研究最

⑶ 中國電影理論的介紹

中國電影理論是電影在中國的理論。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的產物;但電影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還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約。因此,電影理論無論就其研究對象還是就其本身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關聯,這就使得中國電影理論形成了自身的傳統和歷史。

⑷ 有什麼好看的理論篇電影

電影 其實看過說多 但記不得了 我知道本小說 家庭倫理的 也許你哪天想看呢 呵呵 西決 還有第二部東霓 第三部南音 還有沒出的北北 很好看哦 笛安寫的

⑸ 最新理論電影

最新倫理電影是《分手的決心》

《分手的決心》是由朴贊郁執導,湯唯、朴海日、高庚杓、李貞賢、朴埇佑、鄭伊書主演的愛情倫理片

從早期「復仇三部曲」到2016年《小姐》,以黑色詭異、血腥暴力風格著稱的朴贊郁導演,時隔五年回歸。這也是朴贊郁和湯唯的首度合作,超強陣容令影片開拍前就被冠以「刷獎之作」。

影片講述刑警海俊(朴海日飾)在山上調查死亡事件的過程中,與死者的妻子徐婡(湯唯飾)見面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朴海日在片中飾演刑警海俊(音譯),他追求完美,為了追查事件不分晝夜,但與死者的妻子徐婡接觸後逐漸開始動搖。湯唯在片中飾演徐婡(音譯),是個內心難以捉摸、為劇情帶來緊張感與懸念的人物。

李貞賢在影片中飾演海俊的妻子鄭安(音譯)。高庚杓在片中飾演像兄弟一樣跟隨海俊,但在調查方向上有不同意見的後輩刑警秀烷(音譯),朴埇佑在片中飾演徐婡生命中出現的另一個男人胡申(音譯)。

⑹ 理論片午午倫夜理片2021

2021沒有新上映的倫理片,以下介紹幾部經典倫理片:

1、《理智與情感》

《秘密的畫舫》是由Jin Dal-rae執導,Joo Hye-ri等人主演的一部倫理片。影片講述了一個藝伎的愛情故事。

⑺ 2017年央視政論片除了《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還

9 月上旬,《巡視利劍》將在央視播出.
9 月中旬,《強軍》將在央視播出。
9 月下旬,《輝煌中國》接棒登上央視。
9 月底到 10 月上旬左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將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成就。

⑻ 建軍大業內容是什麼

《建軍大業》(英語:The Founding of an Army),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中國電影,是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

該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南昌廣播電視台、八一電影製片廠、上海三次元影業、英皇影業有限公司、太陽娛樂文化有限公司和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建軍大業》的故事聚焦於1927年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南昌起義。電影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2017年8月3日在香港上映。

劇情簡介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也從勝利走向失敗。在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以及革命群眾被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大肆屠殺期間,共產黨人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定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隊伍。

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在8月1日發起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毛澤東和盧德銘也於9月9日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發動秋收起義。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戰役和動人心魄的革命歷史也由此展開。

票房

影片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首周累計票房2.25億元,最終累計3.89億。

1、劉燁 飾 毛澤東

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為了實踐革命理念,毛澤東領導湘贛秋收起義,組建工農革命軍,以策應南昌起義後南下兩廣的起義軍主力。南昌起義部隊一路南下,血戰連場。他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翻越重重大山,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朱亞文 飾 周恩來

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領導南昌起義。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面臨絕境,朱德率部在三河壩為大部隊的分散突圍贏得了時間,周恩來等領導人扁舟出海,撤往香港

3、黃志忠 飾 朱德

起義部隊第九軍副軍長。他在南下的戰斗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起義部隊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面臨絕境,朱德率部在三河壩為大部隊的分散突圍贏得了時間。駐守三河壩的起義軍部隊在朱德的率領下成功脫離了戰場,轉移到了廣東和江西交界處作了整肅和整編。

4、王景春 飾 賀龍

豪情萬丈,智勇雙全,作為起義軍的指揮軍長,親自帶兵沖鋒陷陣,為拯救天下窮苦百姓而義無反顧拋棄「大洋」、「黃金」甚至每個軍人都無比嚮往的」兵工廠「。

5、歐豪飾葉挺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⑼ 大陸倫理 電影有哪些

《左右》張嘉譯。《頤和園》也許不算吧。但是也許合你的口。

⑽ 中國電影理論的新中國理論

「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從20年代「影戲」觀念確立以來,戲劇式電影觀念和劇作理論的研究一直在中國電影理論中占著統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發表文章《丟掉戲劇拐杖》,向傳統的戲劇電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它是否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作者對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強調,「電影和戲劇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時間空間的形式方面」,並在文章中對此作了具體的論述。接著,張暖忻和李陀、' class=link>;鍾惦也先後發表文章,提出了「電影語言現代化」和「電影和戲劇離婚」等口號。這些文章發表以後,關於「戲劇性」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問題,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邵牧君等人對以上觀點表示了不同意見。邵牧君在闡述了戲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後提出:「戲劇化並不等於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須要戲劇化。」針對以上兩種意見,張駿祥提出了「一夫多妻」的主張,他說:「電影文學對敘事文學、戲劇文學、抒情文學要兼收並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關於電影戲劇性問題的論爭稍後,又爆發了另一場關於電影文學性問題的論爭。電影文學性命題的提出,既是在戲劇電影觀念面臨挑戰時,探索電影本體論的一種新的努力,也是對那一時期創作實踐中過於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評。在1980年初召開的一次導演總結會上,張駿祥提出了「文學價值」說。張駿祥說:「針對某些片面強調形式的偏向,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文學價值」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和「決定」、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和「完成」的「文學價值」。張駿祥的發言在電影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反響,許多刊物圍繞「文學性」和「文學價值」以及和電影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陳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學」,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電影的文學性。和以上意見相對,鄭雪萊發表了《電影文學與電影特性問題》的文章,對「文學價值」說提出質疑。他說:「我很懷疑,『電影文學價值』如果作為一個嚴格的文藝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這樣來界說。」「如果一定要用『價值』這字眼的話,那麼各種藝術所要體現的可說是『美學價值』,而未必是『文學價值』。」「我認為,不可以脫離電影美學特性和電影特殊表現手段來談論電影的本質。」鍾惦也在《電影文學要改弦更張》一文中提出「諸種藝術均須發展其自身」的觀點。
在另一方面,一種並非以論爭面目出現的更為深入具體的電影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那就是對於影像(包括聲音)結構特性的研究。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影像結構的本身,即電影的具體手段出發的。倪震在《電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個被拍攝下來的戲,和一個有著戲的因素的『電影』,這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所以,一部電影在它最初構思的時候,就應該是由視覺的(或視聽的)元素構成其骨肉之軀。」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作者在文章中結合電影創作中劇作、導演、表演、攝影、美工各個環節詳細闡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方式。周傳基在《電影時間結構中的聲音》一文中強調了電影的聲音對於電影的重要意義。首先,「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豐富的內在運動,電影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和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因此電影可以形成更復雜的時空結構」。其次,「出現了一個聲音空間」;並且「聲音和視覺畫框之間出現了張力」。另外,周傳基還對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歷史以及電影聲音的各種構成因素、運作方式進行了研究。對於影像結構特性的另一個層次的研究是從有關的經典理論,即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出發的。1980年,周傳基、李陀發表《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美學學派》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A.巴贊的長鏡頭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歷來「對蒙太奇是很重視的,這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兼采眾長,不一定再保持一邊倒?例如蒙太奇理論比起長鏡頭理論,對鏡頭的內部結構,對單個鏡頭的表現力,注意得就不夠。」鄭雪萊、俞虹則撰文對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表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在強調「以辯證思維為基礎的蒙太奇理論並沒有過時」的同時,對紀錄派理論表現出更多的批評意向。之後,又有許多文章對影像理論的這兩個層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堅持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其內涵作了較為系統闡述的有羅藝軍。他在1981年發表《電影的民族風格初探》及其以後有關文章中提出: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 戲曲、 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不贊成提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自己觀點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異中有同」辯》及一些文章中認為:「民族化」是一個針對外來文化的口號,它要求把外來文化的影響置於民族文化傳統的管轄之下。在文化問題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著今隨古制,崇尚國粹,與現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