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6電影營銷費用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6電影營銷費用

發布時間: 2022-06-13 06:16:52

❶ 電影製作費一億元宣傳5000萬票房2億,這部電影掙錢了嗎

中國電影業分配票房利益用簡化的演算法,製作、發行、放映三方各得1/3。所以說是三倍
例如:一部電影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收入1億美元的票房。減去放映商的費用一般是三分之一,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5000萬美元的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美元的廣告宣傳費按照好萊塢的行規,營銷費用一般是製作費50%,這么算下來,這部電影虧損2600萬美元。好萊塢影片平均投資5000萬美元,動輒上億,多數影片都免不得了血本無歸的命運。
上映的電影裡面最多有20%賺錢 10%不賠不賺 剩下的都哭了 .
所以當製作+推廣是1.5億元,那麼至少要4.5億票房才不虧本

❷ 電影成本怎麼計算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❸ 投資1.3億14天收10億 《芳華》能給馮小剛賺多少

截止12月28日,馮小剛的《芳華》上映14天,累計總票房突破10億。除去已計入的網路售票平台的服務費,凈分賬票房9.43億。片方可分賬約3.62億。

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據說是1.3億。其中,搭建實景就花了3500萬。那場六分鍾的長鏡頭戰爭戲,花了700萬。宣發及營銷費用未知,假設是7000萬上下,那總成本就在2億左右。

從目前來看,減去成本,片方的凈利潤已經達到1.62億。

馮小剛公司凈入0.8-1.6億?

這部電影的主要出品方有東陽美拉、華誼、愛奇藝影業、耀萊影視、北京文化、八一電影製片廠六家,另外還有華夏電影、大地時代、英雄互娛等十家聯合出品方。其中,馮小剛的東陽美拉作為項目操盤公司,是第一大出品方,猜測所佔投資比例應該在30%-60%。

《芳華》上映第一個周末,只落後了一天時間,第二天就趕超《妖貓傳》、《機器之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三部新片,重新成為單日票房冠軍,至今排片佔比和上座率高居首位。

上映第二個周末,也即12月29日,又有四部新片《妖鈴鈴》、《二代妖精》、《前任3》、《解憂雜貨店》開畫,搶占市場。能否繼續靠口碑和上座率逆襲,將成為《芳華》票房能否繼續走高的關鍵。

不管競爭多激烈,從目前的走勢保守預估,《芳華》最終票房應該至少在13億上下,片方分賬4.7億左右,減去約2億成本,凈利潤2.7億。東陽美拉如果投資佔比30%-60%,就能分到8000萬-1.6億。

當然,東陽美拉作為版權方,還會有網路播映版權費等收入,像這種熱門賣座片,通常都有幾千萬的版權費凈入賬。

完成業績對賭已不成問題?

2015年年底,華誼以10.5億現金收購浙江東陽美拉股東馮小剛、陸國強合計持有的70%股權。當時東陽美拉只是一個剛成立兩個月的空殼公司。雙方簽了五年總計6.75億元的業績承諾。美拉2016年的凈利潤不得低於1億元,此後幾年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增加15%。如果業績完不成,馮小剛用現金補足差額。

根據華誼2016年年報,東陽美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稅後凈利潤1.015億(包括2015年和2016年兩個財年的利潤),剛好超過1億的業績承諾目標。

按年15%遞增,2017年的對賭利潤額為1.15億。2017年上半年,東陽美拉凈利潤為2700多萬。如果《芳華》的收入計入2017財年,完成對賭目標就不成問題了。

實際上,除了電影票房收入,及馮小剛作為導演、廣告代言人、綜藝節目評委的個人收入,東陽美拉還在拓展其他業務。

根據華誼兄弟相關年報,東陽美拉制定了新人導演計劃。簽下部分藝人經紀合約。參與《情感搶險隊》、《美少年學社》等綜藝節目。還投資了包括《火王》在內的電視劇。

電影方面,未來的項目還有《非誠勿擾3》、《念念不忘》、《手機2》等。

❹ 現在中國電影的票房到底怎麼分成 中國大製作電影的實際成本是多少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1994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盡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雖然進口影片的數量有限,但在進口速度上絕不落後。據介紹,無論哪一國家生產的最新影片,我們的購片人員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選定後立刻以快件送回國內。據說,中影公司負責海外選片的6個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後從中精選100多部送審,最後確定進口10部分帳大片。

由於進口大片的巨額利潤,國內一直有打破大片壟斷的呼聲。對此,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影獨家擁有進口外國影片的權利,這是國家賦予的,是體現國家利益的,這方面不會有松動的餘地。

中國大片成本:
一,大製作。處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謂「國產大片」,投資億元以上。如《神話》《七劍》《情癲大聖》《夜宴》均投資超過一億,而《無極》、《滿城盡待黃金甲》更是號稱投資3億以上。這些影片在特徵上與賈斯廷•懷亞特提出的好萊塢的「高概念」電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導演,大投入,大製作。這一陣營的影片數量雖少,但國產片的票房中卻可接近一半的份額。而它們也是中國電影海外銷售的主力。

二,中製作。中等製作的影片投資大約在1000萬~5000萬之間,每年在這個區間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製作。小製作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製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萬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標為100~1000萬,數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層次的影片製作成本則在150萬~300萬左右,占電影總量的85%左右。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進入了院線放映,票房產出微薄,有的影片進入院線短暫排檔完全是為了獲得較高的音像版權銷售價格,還有的影片則是小規模,分區域上映。而相當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場是電視播映和音像產品。少數獲獎的藝術片通過出售海外部分地區版權,能夠獲得一定補償。其中相當部分影片則根本沒有進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種形勢之下,探討低成本電影對於了解和改善中國電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占總產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電影,以及背後的那些創作者。

❺ 2016十大虧損電影出爐,什麼是壓垮國產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

016年雖然已經過去,但影視行業的多項年度盤點才剛剛開始,比如,近日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電影票房。從各項數字來看,2016年電影市場遇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去年初許下的600億票房目標遠未達成,甚至連年度票房增長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體根據去年電影行業的多項數字,總結出了年度虧損最多的幾部電影。從這份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去年電影市場的虧損數字從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製作、大導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這些曾經的「票房靈葯」慘變「票房毒葯」?而除了票房之外,發行、營銷渠道是否也應背負虧損的鍋?去年票房虧損的原因究竟在哪裡?高成本動畫?觀眾不買賬從這些電影中,首當其沖的一類就是以《搖滾藏獒》《小門神》和《精靈王座》為代表的高成本動畫電影。這類電影都打著畫面精良的旗號,將大把製作費用投入了前期的製作公司。無論是由美國好萊塢團隊斥資6000萬美金打造的《搖滾藏獒》,還是由7000萬人民幣支撐了三年漫長製作期的《小門神》,在這些漂亮的投資數字背後都是後期上映時巨大的回本壓力。然而,國內觀眾卻似乎並不願意為這類電影買賬。幾部高成本動畫電影在上映後,無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終慘淡收場。如此低回報率的影片,也就註定了前期高昂的製作費用付諸東流。重金並沒有砸出水花,虧損也是在所難免。合拍科幻動作片:披著「洋」皮的國產片而另一類在中國電影市場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動作片了,前文榜單中出現的《勇士之門》和《蒸發太平洋》都屬於這一類型。這類電影在投資、演員、上映地區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聯合,電影類型無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後期特效要求高。然而這類中西合璧的產物卻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顯得水土不服,東方元素與西方科幻的結合差強人意、缺乏誠意,觀眾自然不買賬。《勇士之門》預算4800萬美元(摺合約3.3億人民幣),然而國內上映後票房僅有2283萬,凈虧損預估超過3.2億。《蒸發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萬,但和900萬美元(摺合6000萬人民幣)的投資相比,也損失了至少3700萬。對賭or保底?投資與票房的較量近年來的國產電影市場,出現了「對賭」和「保底」兩項新發行策略。「對賭」往往是資本市場的概念,在電影行業里又被稱為「保底發行」。所謂「保底發行」,即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一個對賭協議。根據協議,雙方確認一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製片方都能提前鎖定一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在實際票房超出這個數額的部分,優先獲得額外收入。不過,保底發行雖然贏面大,但也是具有極高風險的,一旦失敗,也需要承擔巨額虧損。《夢想合夥人》就是因保底虧損的一部典型代表。該片由一眾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僅獲得票房8100萬(投資方分賬約3000萬)。這樣一來,為這部電影花了3億保底的福建恆業影業就損失了一大筆錢。據悉該片電影投資9000萬,預估凈虧損6000萬。同樣因保底而慘遭虧本的還有《葉問3》。該片製作成本和發行等費用共計約3億,保底票房為10億,然而最終卻僅收獲了8億票房,因此保底失敗的快鹿投資集團將承擔巨額虧損。此外,《葉問3》上映期間還爆出了虛假排場(鎖定座位、幽靈場等)的黑幕,涉及虛假票房3200萬。因此《葉問3》到底虧損了多少錢,除了投資方心中有數外,外人恐怕無法算清這筆糊塗賬。古裝武俠IP:市場盡失,春天不再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裝武俠電影,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在電影市場的地位,《三少爺的劍》票房滑鐵盧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由博納和爾冬升打造,原著為古龍的大IP電影,上映之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票房收益不足1億,凈虧損達6300萬。而另一部同樣命運的是《封神傳奇》。這部由中國星主控,博納、阿里巴巴、愛奇藝等聯合投資的影片,雖然眾星雲集,但無奈觀眾對這類噱頭大卻不會講故事的電影早已失去興趣,上映後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終電影票房僅以2.84億草草收場,投資方能獲得分成約1.1億。如果成本按4億算,凈虧損達2.9億。意外虧損:李安效應失靈、主旋律沒市場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意外反響不佳,最終以3093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收場。雖然李安這面金字招牌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同凡響,上映後在豆瓣和時光網的評分分別達到了8.6和8.0,但該片在美國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評分只有7.2分,爛番茄新鮮度45%。因此在最終的總票房上,美國市場僅收益174萬美元,占總票房的5.6%。海外已經在中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丹麥、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萬美元,其中中國內地1.63億元。另一部反響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國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選的歷史大片《大唐玄奘》。這部影片在題材上貫徹了中央「一帶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黃曉明也憑這部片連續獲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和長春電影節兩個影帝。然而觀眾卻對這類題材興趣不大,豆瓣評分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萬,這讓投資過億的中影集團虧損預計達到8800萬。賀歲檔:口碑票房雙撲街眼看2016票房目標無法達成,不少人將目標盯緊了年底的賀歲檔,期望能最終發力,讓慘淡了一年的票房迎來最後一次爆發。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國師張藝謀的大旗,《長城》依然沒能讓去年的電影大盤起死回生。不僅如此,賀歲檔上映的四部大片還尷尬「領銜」了年度票房虧損榜。賀歲檔集體虧損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報率。以《長城》為例,預算為1.5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如果僅算國內票房,要達到近26億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剛剛突破10億,遠未達到預期。《鐵道飛虎》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這部主打精美特效製作的動作喜劇,前期投資成本高達2.5億,加上後期營銷、發行等費用,總投資約3億。雖然微影時代總裁林寧曾信誓旦旦給《鐵道飛虎》保底8億票房,不過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經過了聖誕和元旦兩個假期後票房尚不足6億,日後若要完成這8億目標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虧損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來自電影口碑的集體撲街,無法激發觀眾貢獻票房的意願。無論是萬眾期待的《長城》,還是明星雲集的《擺渡人》,又或者是成龍領銜一眾鮮肉的《鐵道飛虎》,上映後豆瓣評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卻又因為其題材太過文藝、宣傳缺少熱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羅曼蒂克消亡史》總投資在1.5億,最終票房落在1.19億,虧損高達1億。綜上而言,去年電影市場的大范圍虧損與影片類型、天價投資額、保底分賬形式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影視行業表面看似風光無限,不斷有資本湧入,然而從這些虧損數字背後卻也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若單從票房的角度看,觀眾逐漸回歸理性、明星效應不斷減弱、惡意炒作難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較於五花八門的炒作和營銷途徑,拍一部真正好看的電影或許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❻ 有木有人知道電影映前廣告的投放費用是腫么計算的啊

額,電影映前廣告的費用是按照廣告片的時長(譬如說10s、30s、60s)不等,投放的周期(一個月、一季度、一年)不等,投放的范圍(一個影院、一個省、全國投放)不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投放越多,折扣越給力。希望能夠幫到你

❼ 外國電影的營銷成本高嗎

高。
好萊塢的平均營銷成本高達1.21億美元,說明了營銷在當代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❽ 電影成本包括哪些

在海外通常只指製片費用,並不把營銷與宣發費用包含在內,但在中國卻並不一樣,不光把軟硬廣告投入以及營銷、活動、宣傳、發行的費用全部囊括在內,而且還要繼續往高里吹水。所以說中國電影的洗錢現象特別的嚴重,一部片子實際投入三千萬,它敢號稱投一億並以此做賬目,電影還沒上映就能洗回百分之七十的資金,所以這買賣各行各業發了瘋似的往裡鑽,不管電影轉不賺錢先扎進來投了再說,更有甚者有的片商在投了電影之後未等電影上映就注銷公司落跑了的,笑話一堆。

❾ 電影宣發投資需要多少錢

電影宣發即電影宣傳以及發行。有的公司只做宣傳,有的只做發行,有的公司兩者同時進行。宣和發是不同的兩個渠道,宣傳簡易的講就是為一部影片宣傳對接的主要就是各類媒體,宣傳影片的知名度、口碑度、話題性。發行對接的主要就是院線,核心目標是陣地物料和排片。宣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各大媒體、各種平台廣告、口碑營造等。而我們現在做的是口口相傳,朋友圈宣傳方式。現在是朋友圈時代,一部電影不論你多大製作,多大牌明星、導演、編劇,只要朋友圈有人說這是個爛片,一傳十十傳百最後也會變成爛片。只要朋友圈有人說某一部電影值得看,那觀眾們就會好奇想要去看看。這就是大眾的從眾心理! 而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大眾配合你宣傳電影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成為電影的版權擁有者,成為電影的股東,與電影收益有直接關系!所以現在各大電影出品方願意拿出部分份額讓普通人參與認購,購買了電影版權的投資者擁有電影票房分紅收益。這樣一來投資者為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就會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的電影進行宣傳,發動親朋好友去電影院捧場,最終的結果就是雙贏! 舉個例子:現在某公司想拍一部電影。預計投資一億元人民幣,有了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但是想要票房保障最重要的還是宣傳得到位。所以出品方決定讓出一部分電影利潤進行宣傳,將一億元成本拆分為10000份,每份價值1萬元,出品方自己佔有50%。將剩餘50%份額通過電影宣傳公司進行銷售讓普通人也能參與電影投資,並進行電影宣傳。假如投資者A通過宣發公司認購了100萬元該片版權,也就是購買了100個份額。那麼A投資者就佔有總投資的1%,也就是A投資者享有票房可分賬的1%收益。所謂電影票房可分賬就是=(票房-院線分賬-國家電影發展基金會費用-稅費及相關費用)。一般一部電影的可分賬是票房的30%~40%,假如該片最終票房為10億元人民幣,可分賬就是3億~4億元。A投資者可分得其中的1%,也就是300萬~400萬元!而且這還只是票房收益,電影下映之後還會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映比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提供給會員客戶或者收費觀看,通過這種方式帶來的收益,也是參與投資者分紅的。簡而言之,這部電影帶來的所有收益,投資者均有權參與分紅!!現在觀眾對電影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流量明星已經沒有那麼有效了,一部用心製作的,能打動人心的電影才有可能成為票房黑馬。中國電影從來都不缺觀眾,缺的是優秀的電影。全國各項優秀影視項目,歡迎來聊。

❿ 投資一部好的電影宣發大概需要准備多少錢

投資電影的人最想問的就是,知道了影片成本,那麼影片的宣傳策劃成本一般是多少呢?俗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單單靠影片拍的好就想得到高票房是不夠的,拍好了還得宣傳策劃一番。按照以前的來說,一部電影的投資金額過億都要讓我們驚呼「大製作」!而如今的大片單單是電影宣傳花費就少則幾千萬。電影宣傳階段早已是電影市場的頭等大事,有的影片電影宣傳花費乃至可以超過總投資達的一半,與製作花費齊平。

今年春節檔期的幾部高票房的影片無一列外均重金投入在電影宣傳花費上。《捉妖記2》的電影宣傳花費是最高的一部,粗略估計應該接近3個億,這樣的電影宣傳花費也帶來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策劃,可以說幾乎無死角,線上與線下隨處可見。乃至連農村都掛上了看《捉妖記2》的宣傳策劃橫幅,央視的春晚倒計時節目里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這樣的宣傳攻勢也讓《捉妖記2》在上映之初技壓群雄,可見宣傳的重要性。



《唐人街探案2》的前作作為票房黑馬,這一次續作來臨也是趾高氣揚,電影宣傳花費花了1.5億,總投資超過了5.5億。宣傳攻勢雖然很強勁,但我們還是能明顯的感受到《捉妖記2》的宣傳策劃更具優勢。確實,花3億的效果比1.5億要強,沒白花。在上映之初《捉妖記2》也領先於《唐人街探案2》,後來卻被超過了,這完全是因為口碑的原因,只知道掏錢去宣傳策劃卻不在乎影片質量,完全的顧頭不顧腚,影片質量永遠是影片的核心部分。

影片《紅海行動》的電影宣傳花費也在1億左右。

要敢於掏錢宣傳策劃的影片通常可以得到大量的排片佔比,電影院方排片時是很注重這個關鍵因素的。這也是逐漸形成的市場導向,近些年高票房影片毫無例外都是電影宣傳做得很好看的電影。當然,電影宣傳也是很費勁的一個階段,線下的各種廣告投入是最基礎的,線上的話題度、打廣告、上綜藝都是常用手段,電影路演也是必備階段,導演帶上主演一個一個城市的宣傳策劃電影路演,可以說不比拍電影時輕松。總之,就是用盡各種手段號召觀眾們走進電影院買票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