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密重案之致命誘惑的介紹
《機密重案之致命誘惑》是1994年上映的香港犯罪電影,由龍生執導,吳妙儀、成奎安等主演。
Ⅱ 韓國電影 致命的誘惑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該片講述了政玟,一個編劇愛上了在一次出差路過的小客棧遇到的尤美,他一直不明白他們是在夢里還是現實發生的關系的故事。
網友認為這部劇與以往的韓國同類型片的簡單粗暴不同,有點懸疑又有些悲劇的意味。也有人說這部劇劇情太簡單,看到中間,基本就知道後面劇情怎麼發展了。這部劇女主小美誘惑男人的戲演的太好了。
主要情節:
男主小孫和女主小美在車上,小美展現極致的誘惑,鏡頭給到那一雙大白腿,讓人看的血脈噴張。小美說到:「抱歉讓你那天等這么久。」於是拉開自己的衣服,邀請男主撫摸自己。男主一臉懵,還是情不自禁的伸出了手。
由於男主回家後,時不時的想起小美,又加上製片人邀請他再一次合作寫新稿子,再加上他和朋友去蒸汗時,聽到關於大叔和少女談戀愛的話題,這刺激了男主想到了小美,第二天男主又回去找了小美。
Ⅲ 電影《機密重案組之致命誘惑》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王明奉冰姬之命前往進行軍火交易,但被警方監視,欲拘捕,卻被王明逃去.冰姬懷疑王明不忠,將他殺死,但被探員Rocky所擒,冰姬以美色誘Rocky,設計將他殺害後逃脫.重案組Cindy幫忙辦案卻被上司責備,並將案件轉交給特別行動組接手.Cindy心生不忿,決定私下追查冰姬的下落.後來在追捕過程中冰姬伏擊Cindy,欲與她同歸於盡,Cindy感覺情況危急,以後就自己看吧 就是警匪片挺老了 94年的
Ⅳ 本能2:致命誘惑的影片評價
故事太過蒼白斯通啟用替身
雖然北美的電影市場開年以來就持續疲軟,但《冰河世紀之冰消雪融》的上映卻給人們帶來久違的驚喜。此部電腦製作的動畫電影於上周五登陸影院,4天內就收獲了7050萬美元,高居票房榜首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2》。不知是48歲的莎朗·斯通性感不再,還是如今觀眾的口味已改,該片首周票房僅為320萬美元,還不到《冰河世紀2》的5%。
故事少新意
14年前,已過而立之年的莎朗·斯通在《本能》中全裸出鏡,一舉成名,躋身好萊塢一線女星的行列。雖然《本能》之後莎朗·斯通也出演過不少影片,和她對戲的演員中也不乏羅伯特·德尼羅這樣的大腕,但人們似乎只記住了《本能》中那個性感的凱瑟琳·翠摩爾,斯通在好萊塢也一直處於半紅不紫的尷尬境地。
或許是為了喚起觀眾對自己的熱情,莎朗·斯通14年後勇敢地接拍了《本能2》。和莎朗·斯通的迎難而上不同,當年的男主角邁克·道格拉斯卻選擇藏拙。雖然斯通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可嘉,可畢竟歲月催人,很多鏡頭莎朗·斯通不得不動用替身。在內容上,《本能2》大體延續了《本能》的故事情節,只將男主角從警探換成了心理醫生。這樣一部從內容到演員都沒有什麼創新的續集會遭遇票房失利在情理之中。
評論多貶低
一般來說,好萊塢影片的市場效應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票房不好口碑佳。《本能2》是少數票房和口碑成正比的影片。首周票房遇冷的同時,美國影評人也毫不客氣地朝影片扔「爛番茄」。
《邁阿密先驅報》非常直接地表示:「沒有人期望《本能2》會是部好電影,但也沒有人想到它會如此無聊。」《今日美國》認為《本能2》和《本能》沒有可比性:「1992年的《本能》驚險又性感,華麗且充滿了張力,而這些元素在續集里完全被拋棄了。」《本能2》不僅未能贏得影評人的歡心,連普通觀眾也對它大加撻伐。美國觀眾給《本能2》打出了2.5的低分(總分10分)。一位觀眾在網上表示:「除了莎朗·斯通還看得過去外,這部電影簡直一無是處,故事和對白都糟透了。」
Ⅳ 本能2致命誘惑里,到底誰是真正的兇手
本能2致命誘惑真正的兇手是凱瑟琳。
影片中,凱瑟琳要求格拉斯對其進行精神治療,反而被格拉斯發現端倪。《本能2》是由邁克爾卡頓瓊斯執導,莎朗斯通、大衛莫利塞等領銜主演的驚悚片。該片於2006年3月3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夜晚,美艷而富有的女作家凱瑟琳與球星凱文狂歡後駕車落入水中,結果該球星死亡而凱瑟琳卻安然無恙。警方懷疑這是一起謀殺案,委派精神病醫生邁克對凱瑟琳進行精神鑒定。
在這個過程中,格拉斯被凱瑟琳的美麗與智慧所吸引,漸漸忘記了醫生與病人的原則,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情愛之中。 就在這時,他感覺身邊的一切都發生了可怕的變化,而這些又都與凱瑟琳有關。
作品特點
《本能2致命誘惑》該片的畫面具有一定的觀賞性,鏡頭的運用不溫不火,沒有什麼特色,但也算張弛有度,顯示出畫面語言駕馭的能力,客觀地說,也讓故事發展的節奏比較流暢。對城市的俯拍,對場景和環境的交代,對人物面部的描寫,都使得該片不至於太過枯燥。
對倫敦城市景觀的拍攝是應當肯定的,包括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帝國學院、林肯法學院附近的共濟會、南岸的郡政廳等,在該片中均一一出現。
故事中警方委派精神病醫生格拉斯(大衛·莫利塞 David Morrissey飾)對凱瑟琳進行精神鑒定。因為其他原因,凱瑟琳被無罪釋放了。但此後她卻要求格拉斯對其進行精神治療,格拉斯也想通過凱瑟琳這個案例完成一篇學術論文。
Ⅵ 求一部電影(美國)劇情最後主角搞上一個40歲的離婚女人,她胸前有紋身,但最終還是被拋棄了
致命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Ⅶ 機密重案之致命誘惑的演職員表
製作人 :導演,龍生.
編劇,孔憲鵬;製片,霍兆明;製片經理,周國強;故事,龍生;策劃,鄧仲坤;特技指導,吳錦雄;爆破指導,劉志勇;動作指導,吳錦雄,馮偉倫,王少逸;後期製作,梁志華;剪接,麥子達;燈光師,張玉泉;攝影師,馬金祥(HKSC) ;後期製作, People's Proctions ;粵語對白領班,黃鳳英;國語對白領班,林展文;效果,王作潘;副導演,鄧仲坤;助理攝影,張學文;助學燈光,麥榮得;化妝,蔡少珍;服裝,吳雪華;道具,李復華,麥寶根;第二組攝影,張學文;第二組攝影助手,麥國雄;劇照,泰山;劇務,鄧志威;形象顧問,鄭子良;錄音室,東方錄音室有限公司;器材,香港映機;沖印,綜合電影沖印有限公司;字幕, Norman Proction ;光學,清水淺錄音室.
演員 : 出品公司 :香港:強龍有限公司, 1994.
其他機構 :1994 [首映].
製作機構 :強龍有限公司,出品.
People's Proctions,後期製作.
東方錄音室有限公司,錄音室.
香港映機,器材.
綜合電影沖印有限公司,沖印.
Norman Proction,字幕.
清水淺錄音室,光學.
中國星集團,影碟發行.
台前幕後 :龍生,導演.故事.
孔憲鵬,編劇.
霍兆明,製片.
周國強,製片經理.
鄧仲坤,策劃.副導演.演員.
吳錦雄,特技指導.動作指導.
劉志勇,爆破指導.
馮偉倫,動作指導.
王少逸,動作指導.
梁志華,後期製作.
麥子達,剪接.
張玉泉(燈光)燈光師.
馬金祥, H.K.S.C.,攝影師.
黃鳳英,粵語對白領班.
林展文,國語對白領班.
王作潘,效果.
張學文,助理攝影.第二組攝影.
麥榮得,助學燈光.
蔡少珍,化妝.
吳雪華,服裝.
李復華,道具.
麥寶根,道具.
麥國雄,第二組攝影助手.
泰山,劇照.
鄧志威,劇務.
鄭子良,形象顧問.
Ⅷ 電影《致命誘惑》講的什麼內容
《致命誘惑》
劇情簡介:
律師湯姆·加洛格工作勤奮、事業有成,在同行中小有名氣,在一次出版界的酒會上,他結識了一個叫艾麗克絲的金發女郎。
會後,一場雨讓二人聚在了一家酒吧里。在幽暗的燈光下,兩人相對而坐,侃侃而談。艾麗克絲大發感慨讓女人感興趣的男人都成了家,當她得知加洛格的妻子帶女兒回了娘家,便開始有意挑逗他。於是,兩人心照不宣地前往艾麗克絲的公寓,在電梯里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愛來,之後律師湯姆·加洛格的噩夢開始了。
(8)致命誘惑電影2016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片講述了家庭幸福的已婚律師湯姆·加洛格在偶然間跟女編輯艾麗克絲春風一度後,不料從此被她纏上的故事。
該片代表了一種「以倫理道德片為包裝,重申核心家庭的神聖的影片製作潮流。這類影片直接造成了對女性主義運動的逆反,以成功的謊言再度強化了性別歧視。其共同特徵是家庭情節劇與恐怖片的巧妙嫁接。
Ⅸ 《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普遍誤解》
驚悚片《致命誘惑》作為一個契機,使邊緣型人格障礙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了熱烈的探討,但與此同時,它也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招惹了許多錯誤的印象和理解。
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個令很多人著迷的病症,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要歸功於驚悚片《致命誘惑》,這部電影使邊緣型人格障礙獲得了很多的關注和討論。在影片中,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飾演了一個名叫艾利克斯(Alex)的角色,這一角色的很多性格特質可以說如實對應了BPD的表徵。然而,電影塑造出的性格特徵只是為了讓這一角色以危害主角的「反派」而成立,合理化劇情中的驚悚元素。
這樣的處理意味著影片對艾利克斯的呈現方式做了相當大的、與實際情況不同的改動。很重要的一點是,影片雖然對BPD患者極不穩定的人格本質有了細膩的刻畫,但是沒能表現出他們同時極容易受傷害的特徵,也嚴重缺少對她過去經歷的描述——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出她易患BPD的生理傾向。
為了界定一些情緒不穩定、易沖動、對排斥高度敏感並難以治療的患者,Adolf Stern於1938年首次提出了BPD。他發現這類患者的狀態遊走在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卻不能歸類給任何一邊,因此使用了「邊緣」(Borderline)對其進行命名。
盡管神經症和精神病的界定原本就不清晰,兩者之間的區別也很模糊,「邊緣」一詞還是被保留並沿用了下來。因為這類患者的症狀廣泛涉及全部心理及行為特徵,並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被劃分為人格障礙。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定義,人格障礙是:
「明顯偏離個體所屬文化預期的內在體驗與外在行為的長久模式,這種模式覆蓋廣泛並難以改變,於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發生並持續穩定發展,會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和損害」(美國精神病協會,2013)。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經歷該定義中所提到的「痛苦」人群包含患者自身、患者及患者周圍人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只是患者周圍人物。
世人對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片面和錯誤的認知。由於這些不準確的說法和觀念會催化出羞辱和歧視,引發病情惡化,阻礙潛在患者自發尋求幫助,因此急需被糾正。尤其像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所面臨的的情況,相關的大量誤讀已經通過媒體在熒幕上散布出去,並持續加劇現實中對這一病症的誤解,所以糾正刻不容緩。
DSM-5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
一種人際關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顯著沖動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始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下列5項(或更多)症狀:
>> 極力避免真正的或想像出來的被遺棄。
>> 一種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系模式,以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的交替變動為特徵。
>> 身份紊亂:顯著的持續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
>> 至少在2個方面有潛在的自我損傷的沖動性(例如,消費,性行為,物質濫用,魯莽行駛)。
>> 反復發生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威脅或自我傷害。
>> 由於日常活動所致的情緒不穩定(例如,強烈的短暫發作的悲傷、易激怒或焦慮)。
>> 慢性的空虛感。
>> 不恰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發怒(例如,經常發脾氣,肢體斗毆)。
>> 短暫的與應激有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症狀。
戳穿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錯誤認識
謬誤1:患有BPD的人只是很難相處罷了。這根本就不是病。
大部分BPD患者的確是極其難相處的,除非你能剛好在他們需要的時間點准確地回應他們的需要。
我們都曾經歷過學習的過程,並在某種情況下加強一些特定的行為。如果我們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通常這些行為和人際交往模式都是適應性的。但對某些人來說並不是這樣。出於某些本文未能具體探討的原因,BPD為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所學習到的行為方式,通常會令與他們有實際互動的人感到反感。
雖然目前BPD的病因尚未明確,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遺傳、大腦結構和功能以及環境、文化和社會因素都對其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BPD是一種確認存在的、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的心理疾病 (Paris, 2018)。
謬誤2:BPD患者很有心計和控制欲。
人們發現BPD群體有點討厭還很難相處後,就會迴避、排斥他們。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普遍認為BPD人群總想著如何徹底地操控別人,讓別人按他們的想法行動。他們蠻橫、混亂和反復無常的行為常常被認為是故意展現出來的。
然而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BPD患者並不是有意表現出負面的行為,這只是他們知道的照顧自己的唯一方式。BPD使他們變得僵化、不懂變通,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變得更具適應性,只一味陷在自己學到的和一直以來遵守的行為模式中無法自拔。
他們這么做是為了防止自己墮入比死亡更可怕的命運——孤身一人或被拋棄。只要能夠把自己留在重要的人身邊,那麼這些行為就是有效的,值得保留的。但如果他們覺得有誰馬上要離開他們的話,他們會將自己的行為升級到任何必要的程度來留住對方。在他們看來,這關乎到生死存亡。
「操控」意味著深思熟慮的盤算和蓄意的設計。可往往對BPD人群來說,這些行為意味著孤注一擲,是他們為了滿足情感需求的最後一搏。他們絕不是有意識地試圖去操縱或控制他人。
謬誤3:BPD只是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極端案例。
BPD和躁鬱症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雖然這兩種疾病的表徵都包含沖動和情緒波動,但它們是不一樣的。
需要牢記的是,人格障礙是普遍的、持久的,幾乎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沒有躁狂或抑鬱發作的躁鬱症患者表現穩定,能夠正常生活。通常情況下,躁鬱症患者平均發病周期為一年一次或兩次,所以大多數時候都處於平穩期。
躁鬱症患者可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可能有的時候會受到躁狂或抑鬱發作的干擾,但一般就算處於發病期,親密關系也不會受到破壞。而在對BPD群體的觀察中未能發現躁鬱症患者在發作期之外表現出的穩定性。
謬論4:BPD群體只是過於固執和抗拒改變,這就是他們為什麼無法好轉。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很抗拒改變。當我們已經非常習慣和熟悉的時候,除非能夠扭轉局勢,否則我們都不想改變。不過話說回來,適應新事物也算是一種調整,但畢竟每個人都會有些不願意放手的東西。
而BPD患者很可能從童年時期開始就有一套自己賴以生存的體系。盡管這套體系絕大多數時候會給他們帶來痛苦,但這是他們的全部。
對於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可以通過聯合治療方法有效地幫助他們尋找到他們願意改變的方面,包括引導他們去感受一個與以往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同樣,如果希望他們能放棄慣用的行為策略,必須首先教給他們滿足需求的新方法。
謬誤5:BPD群體不在乎他們周圍的人。他們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BPD患者很難調節自身的情緒,並不意味著他們體驗不到情緒。當他們感覺到他人有希望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時,他們會變得極富同情心並愛意滿滿。BPD群體關心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也能確實感受到並傳達出共情。在照顧寵物方面,他們也可能天賦異稟。
可惜的是,人格障礙帶來的一些麻煩,比如情緒波動、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沖動行為和不穩定的自我映像,是很極端的,會給他們的人際關系不斷製造問題。BPD患者的人可能無法覺察到他們的行為和期望是如何影響他們所愛之人的,而這又會被別人看作是缺乏關心和同情。
當他們確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重要的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內疚並變得抑鬱。但是,人格障礙帶來的各種缺陷,特別是情緒、迫切需要被認可、對被拋棄的恐懼等方面,會阻止他們依據共情採取行動,如幫助他人或表達他們的同情。
謬誤6:人格障礙的患者只是想通過自殺來博關注,他們並不是真的求死。
的確有很多時候,BPD患者會用自殘來吸引注意力或喊停他們不期望的事情,也會用這種手段來懲罰自己或調節情緒。雖然他們可能無法控制情緒的強烈程度和具體感受,但在自殘時,他們可以控制痛苦的強度。
然而,這與真正的自殺行為是不同的。那些有自殺意圖的BPD患者也會有自殘行為,這時他們感覺到痛苦太強烈,太沉重,無法再承受,自殺是唯一的出路。
許多BPD患者同時患有情緒障礙,當情緒障礙和他們的沖動行為和情緒失調疊加在一起,導致突發自殺行為的話,結果往往是致命的,無法挽回。在BPD患者中,多達10%的人死於自殺,而在這之中,幾乎不存在因為自殘行為而意外致死的案例。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自殘行為都應該時刻被高度重視,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為了博關注或掌握主導權而做做樣子。即使是不以自殺為意圖的自殘行為,也急切需要被關注和解決。在BPD群體中,非自殺意圖的自殘行為和後續自殺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Sadeh, Londahl-Shaller, Piatigorsky, Fordwood, Stuart, McNiel, D. e. & Yaeger, 2014)。
盡管所有的自我傷害行為都迫切需要解決,但要注意,對於BPD患者來說,自我傷害通常也是一種應激反應,具有一定功能。因此在處理自我傷害行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為患者提供其他選擇,而不是直接剝奪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一些應對能力。
謬誤7:只有女性會患BPD。
女性的BPD患者的數量多於男性不假。然而,根據患病率的估計,接受診斷的人中至少有30%是男性。這個數值很可能還被低估了,因為構成診斷標準的症狀更有可能出現在女性身上,男性的表現可能和女性會有一些不同。
跟女性患者相比,BPD男性患者更加易沖動,人身攻擊性也更強;跟一般女性相比,表現出更多自戀、反社會、偏執和分裂。與女性相比,男性表現出依賴和強迫性人格特徵的傾向也較小 (Sher, Rutter, New, Siever & Hazlett, 2019)。這些差異意味著我們可能缺乏專門適用於男性的評估標准。
謬誤8:BPD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個謬誤可能造成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因為它削弱了人們尋求幫助的積極性,造成持久的痛苦和對未來的絕望。和任何其他疾病一樣,治療的效果在於治療技巧和治療師的水平,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目前而言,只要治療得當,即使是病情嚴重的患者也能有明顯的改善。通常將治療某些早期症狀(如焦慮和抑鬱)的葯物和針對行為及行為原因的心理治療相結合,是治療邊緣人格障礙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謬誤9:BPD群體很危險。
這個印象很不幸地被《致命誘惑》進一步強化了。事實是,BPD患者傷害自己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傷害他人。他們的確時常表現得易激怒,甚至不合時宜、無緣無故地暴怒。可以點燃他們的導火索非常短,他們大部分時間好像都在生氣,甚至會容易被捲入肢體沖突。
2016年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BPD疾病本身與暴力沒有明顯的關聯。然而,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更有可能同時出現反社會人格障礙和葯物濫用等情況,這就增加了攻擊和暴力的風險。一篇綜述類文獻報告了類似的結論,即缺乏證據表明僅僅患有BPD會導致對他人暴力行為的增加 (González, Igoumenou, Kallis & Coid, 2016)。
要點小結
盡管全世界對BPD的討論越來越多,但它仍然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BPD患者不僅飽受疾病帶來的痛苦,還遭受著與這種疾病有關的誤解、負面觀念和評價的影響。這些人往往被排除在社會服務系統之外,在心理健康領域和社會環境中都經歷著歧視和侮辱。
提高公眾和醫療專業人員對BPD患者所面臨的痛苦的認識和理解,尤為重要和迫切。他們應該得到充滿關懷的、專業的、有效的治療。
同樣的,與BPD患者交流的人,要積極傳達出接納的態度,避免因對疾病的片面認知而造成排斥。邊緣人格障礙的康復是有可能的,他們獲得感受生活積極面的能力,包括健康的人際關系,也是可能的。這或許需要一些時間,但更好的明天一定會來臨。
Ⅹ 致命誘惑是什麼電影
《致命誘惑》是由阿德里安·萊恩執導,邁克爾·道格拉斯、格倫·克洛斯、安妮·阿徹主演的劇情片,於1987年9月11日在美國首映。一個夜晚,美艷而富有的女作家凱瑟琳·戴維斯(莎朗·斯通飾)與球星凱文·弗蘭克(斯坦·科利莫爾飾)狂歡後駕車落入水中,結果該球星死亡而凱瑟琳卻安然無恙。警方懷疑這是一起謀殺案,委派精神病醫生邁克·格拉斯(大衛·莫利塞飾)對凱瑟琳進行精神鑒定。因為其他原因,凱瑟琳被無罪釋放了。
《機密重案:致命誘惑》是1994年上映的香港犯罪電影,由龍生執導,吳妙儀、成奎安等主演。王明奉冰姬之命進行軍火交易,但被警方監視,欲拘捕,卻被王明逃去,冰姬疑王明不忠,將他殺死,但為探員Rocky所擒,冰姬以美色誘Rocky,設計將他殺害後逃脫。
重案組Cindy被上司責備,並將案件轉交特別行動組接手。Cindy心生不忿,決定私下追查冰姬下落,與冰姬展開連場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