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電影有哪些
《南征北戰》,是國產戰爭片里程碑。
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幾乎都對孟良崮戰役有所耳聞,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幾部與孟良崮相關的作品相隔的時間剛好也是5年。孟良崮戰役結束5年後,著名戰爭片《南征北戰》(1952版)殺青上映; 5年後的1957年,吳強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紅日》;又過了5年,《紅日》改編為劇本,在導演過多部革命題材電影的湯曉丹執導下開拍並於次年被搬上熒幕。
從時間上來看,1952年由湯曉丹執導的《南征北戰》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戰役的電影。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中國戰爭電影的「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其中以《南征北戰》的場面最為宏大,堪稱中國戰爭電影的里程碑。不過《南征北戰》並非一部歷史紀實類電影,裡面也並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將1947年山東戰場上發生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融合後再創作而成。
《南征北戰》的片頭註明時間是1947年,也提及蘇中七戰七捷等歷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幾乎都是軍隊在撤退,戰士們心有不甘滿腹牢騷的畫面,對應歷史,這顯然是在萊蕪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機動,由於那次北撤的命令來得突然,很多華野戰士的確是糊里糊塗的行軍,自嘲「我們成了壓路機」,充滿埋怨。而畫面切換到國民黨一方時,國民黨將領張軍長和李軍長登場,張軍長樣貌俊朗,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大有要與「共軍」一決高下的氣勢,與人們印象中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軍長呢,年紀稍長,行事也較為穩重,會上還被張軍長批評「保存實力」。有人說這李軍長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慮到影片融合了萊蕪與孟良崮兩場大戰,筆者認為李軍長應該暗指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李仙洲。
B. 國產十大必看戰爭片
國產十大必看戰爭片有《紅高粱》、《紅海行動》、《高山下的花環》、《湄公河行動》、《閃電行動》、《大捷》、《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彈道無痕》、《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和《捍衛者》。
《捍衛者》是由佳澤(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北京盛鈺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於2017年9月22日在中國上映的劇情片,由廖希、韓平執導,白恩、赫子銘、呂星辰、王璐、宋撼寰、楊俊生、小林成男等演員主演。
《捍衛者》創作背景
電影《捍衛者》是根據淞滬會戰中壯烈殉國的抗日英烈姚子青將軍的事跡改編,影片的投資人抱著讓更多的人都銘記歷史、銘記英雄,認識姚子青這位連日本人都被深深折服的抗日名將,在淞滬會戰中是如何以弱御強,如何壯烈殉國這樣的情懷,投資拍攝了這部電影。
從到姚子青將軍的故里采訪姚子青的兒子姚鴻逵、對客家民俗民風采風,去淞滬抗戰紀念館參觀,收集素材,以及翻閱查證歷史史料,最後伏案寫了十六稿才定稿劇本,整個劇本創作過程歷時一年多。
C. 抗日電影有哪些
鬼子來了、大捷、血戰台兒庄、紅高粱、戰爭子午線、地道戰、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抗日電影(1937-1945),1937年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電影創作主要圍繞民族戰爭這一主題展開。其中有宣傳軍民團結的《好丈夫》,描寫附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間諜》。
香港電影也注入了時代血液,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等影片。馮小寧的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
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忠良在南京險遭敵人槍殺,後來又被敵人俘虜,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入了游擊隊。
D. 國產戰爭大片有哪些
2017年,由吳京執導和主演的《戰狼2》聚焦於冷鋒,一名陷入非洲叛亂的中國特種部隊士兵,他本可以安全撤離,但無法放下作為前士兵的使命感,沖進佔領區,拯救面臨大屠殺危險的同胞和難民。《戰狼2》喚起了人們的愛國情懷,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56.91億元的票房紀錄,這一奇跡震驚了世界電影業。
《保衛者》是一部2017年的抗戰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它講述了1937年中日上海戰役中,抗日英雄姚子清率領600名壯士守衛戰略要地上海寶山縣。在寡不敵眾、兵力不足、裝備精良的極端困難形勢下,他與敵人浴血奮戰了七天七夜。最後,所有的殉道英雄故事。《保衛者》在中國的票房只有1033萬元,與口碑不太相符的《八寶》相比,這個數字微不足道:在豆瓣上,它的評分為7.6,接近2萬。
《八佰》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上海戰役的結束,軍隊西撤,只剩下八百壯士堅守四線倉庫,四天的單打獨斗,逃兵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在生死抉擇中繼續堅守。這部電影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贏得了觀眾的好評,豆瓣上54萬粉絲的評分為7.6分。
E. 抗日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中國和日本的淵源由來已久。我們和日本這個老鄰居的相處模式也一直在變化。關於抗日戰爭,中國有多相關的經典影視作品。
1.《舉起手來》,一部用喜劇的手法詮釋抗日戰爭的電影,很多人都看過,電影里的日本人非常滑稽,喜劇上,它是成功的,但對歷史剖析過於淺薄,有一點低級趣味。這局電影雖然過於誇張,甚至透露出一點抗日神劇早期的影子,好在其中的抗日情懷和民族精神還是值得一看的。
3.《鬼子來了》,姜文作品,很有內涵的抗日電影。在許多主流的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我們很難深刻的理解戰爭,很難深刻地理解戰爭中的日本人和中國人。人類學著作《菊與刀》探討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標題「菊」與「刀」是最好的概括,一方面優雅,一方面殘酷。而姜文的《鬼子來了》不僅講述抗日戰爭,也探討了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探討了日軍殘暴的本質。電影用荒誕的講故事方法配合姜文獨特的鏡頭表達,傳遞了一種悲憤的民族力量。
F. 想問什麼抗戰電影好看
1、《血戰湘江》,該片於2017年6月30日在中國上映,由陳力執導,王_、保劍鋒、徐箭、董勇等主演。主要講述了1934年紅軍34師官兵為了掩護黨中央順利渡過湘江付出了巨大犧牲,從而讓黨中央成功突破敵人封鎖線的悲壯故事。
2、《建軍大業》是「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獻禮建軍90周年的歷史片。由劉偉強執導,韓三平擔任總策劃及藝術總監,黃建新監制,劉燁、朱亞文、黃志忠、王景春、歐豪、劉昊然、馬天宇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更多關於什麼抗戰電影好看,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da3a1161582539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G. 中國抗日戰爭電影大全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首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戰爭巨片,製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觀,在海外的影響力很大。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的軍服和武器,其嚴謹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抗戰片遠遠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決戰》也免不了有搞錯軍服和武器之處)。
《鐵血昆侖關》
是《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感覺遠不如《血戰》。本片曾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獎,並被破例連映兩場。
《梅花》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ps:主題曲很經典。
《英烈千秋》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張自忠的個人傳記,拍得有些意識形態,片尾處還對共產黨進行了貶低。
《八百壯士》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楊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見過面)。影片中搞錯了一些武器裝備,引起了抗戰老兵的不滿。
《七七事變》
雖然意識形態很濃,日軍也說著一口漢語,但片子拍得還比較嚴謹,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了。
《大捷》
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雖然是個好題材,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三毛從軍記》
《三毛流浪記》的抗戰版,上世紀的經典搞笑巨作,片子對國民黨進行了醜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劉德華主演。
H. 戰爭電影推薦100部
戰爭電影推薦:
第一:《紅海行動》
《捍衛者》是由廖希、韓平、張巳陽執導,嘯楊、卻卻等擔任編劇,白恩、郝子銘、呂星辰、王璐領銜主演的電影,於2017年9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編,講述的是抗日英烈姚子青在1937年中日的淞滬會戰中,率六百壯士守衛戰略要地上海寶山縣,在敵眾我寡,火力懸殊,裝備落後的極端艱難困境中,與敵浴血鏖戰七天七夜,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的故事。
I. 2017好看抗日戰爭片電視劇大全
為了銘記歷史,很多電視台在抗日戰爭紀念日來臨之際播放了關於抗日戰爭的電視劇,其中最為好看的是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2017好看抗日戰爭片電視劇大全,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2017好看抗日戰爭片電視劇
擊流
西北剿匪記之擒狼
密查1938
面具
人民子弟兵
長河落日
戰地槍王
抗日戰爭紀念日紀念爭議
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紀念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紀念日。有關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雖尚無法律依據,但是,根據歷史事實與相關協定,也應是每年的9月3日。原因在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的發起者中美英蘇四大國之一,並且,在重慶還成立了“同盟國遠東戰區指揮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以3500萬人的犧牲,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 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是,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與話語霸權下,在他們的眼裡,歐美往往就是全世界,歐美標准就是世界准則。所以,便有人錯誤地把每年的5月8日和5月9日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英國《衛報》曾報道過說,1945年後的冷戰使人們難以把蘇聯的貢獻融入西方對戰爭的集體記憶里,然而,“在西方對二戰勝利過程的描述中,蘇聯不是惟一一個被排除在外的國家,中國也有大約2000萬人由於日本入侵而喪生,是中國軍隊拖住了亞洲戰場上的日軍,然而“這是一段幾乎不為西方所知的歷史”。
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多時發生錯誤。過去,在很長的時間里,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往往把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的第二天――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連政府部門也曾發生了失誤。
中國也把每年的9月3日,作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同時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予以紀念,這也是不甚妥當的。甚至,還有許多人並不知曉“9·3”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有人調查指出:知道“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國人恐怕不到一成。情況好一點的,則是把它當成了9月2日,不少國人記住了5月9日的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紀念日,而忘記了“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紀念日紀念背景
194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從第二年開始以每年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但戰爭結束後,中國很快陷入內戰,所以這個日子的喜慶氣氛被沖淡了許多。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每年都進行慶祝,只是在“逢十”的年份舉辦一些活動。1995年9月3日,適逢抗戰勝利50周年紀念,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到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晚上還舉行了一個有很多中央領導人和抗戰老兵參加的大型晚會。
而在某些學者和民間人士看來,“八一五”、“九一八”和“七七”更值得紀念。這使得本來沒有爭議的事情發生了分歧。究竟應該在哪一天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社科院日本所政治室研究人員趙剛接受采訪時說:“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日子,但我認為8月15日更有意義,因為中國是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
8月8日,民間網站“愛國者同盟網”發出倡議,號召紀念八一五抗戰勝利日。該網站負責人王錦思透露,他們在兩會期間曾委託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朱幼麟提交了一份議案,要求隆重紀念抗日戰爭,紀念“八一五”和“九一八”。議案提出,全國抗戰紀念地免費開放,紀念日全國默哀,國家領導人出面講話。王錦思說:“全國人大給了答復,說議案是積極的,需要進一步研究。 ”
一直以來,沈陽市在9月18日都有紀念活動,汽笛長鳴;12月13日,南京也全市拉響警報。但這些都是地方性而不是全國性的活動。 2003年九一八紀念日前夕,中國各界人士聯名發出呼籲:在每年的9月18日和8月15日,舉行國家級紀念大會;每年的9月18日,全國大中城市鳴響警報3分鍾,下半旗;每年8月15日,全國舉行慶祝活動。參加聯名呼籲的285名各界人士中,包括中國史學會原會長戴逸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教授等知名學者,也包括馮錦華(中國大陸首次保釣行動總聯絡人)、李秀英(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耿諄(日本花岡勞工暴動領導人),以及抗日烈士後代和普通百姓等。
在2002年和2003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上,也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議在抗戰紀念日舉行全國規模的紀念活動。
那麼,為什麼法定的勝利日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呢?湯重南教授認為,宣布9月3日這個日子為紀念日的是國民黨政府,解放戰爭時期對這個事情不願意多說,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多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承認抗日戰爭是國共合作的一次抗戰,是中華民族的統一抗戰,但不可忽視中國共產黨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個過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個過程應該越短越好。”他說。
J. 2017抗日戰爭片電視劇大全
在2017年的抗日戰爭紀念日來臨之際,有哪些好看的抗日電視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段歷史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2017抗日戰爭片電視劇大全,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抗日戰爭片電視劇大全
擊流
西北剿匪記之擒狼
密查1938
面具
人民子弟兵
長河落日
戰地槍王
立法紀念抗日戰爭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全國人大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了牢記歷史,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國家舉行紀念活動。
部分專家提議國家成立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聯盟,實現全國抗戰歷史資料共享,並倡議國家申請將全中國抗戰紀念館集體納入世界記憶遺產,以讓全世界人民了解日軍侵華歷史,達到警示世人的目的。
抗日戰爭歷史背景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
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1945年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一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日子。有關這個紀念日的歷史由來是這樣的: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重慶夏季時間8月15日晨7時(即北京時間晨7時),四國政府在各自首都——重慶(陪都)、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同時宣布接受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8月21日下午4時中日雙方代表在湖南芷江洽降。[3]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
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中國在這一天,曾舉辦過多次大型慶祝活動。民主黨派“九三學社”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日子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