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電影2015股瘋視頻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2015股瘋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2-29 11:48:53

① 請問大佬有股瘋1994年上映的由潘虹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鏈接:https://pan..com/s/1t3ZoEo1dJS8odoCc9jnfhQ

提取碼:t4m1

《股瘋》

導演:李國立

編劇:賈鴻源、吳靜雯

主演:潘虹、劉青雲、王汝剛、王華英、郭錦恩

類型:劇情、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漢語普通話、上海話

上映日期:1994-05-13(中國大陸)

片長:91分鍾

又名:ShanghaiFever

1992年,炒股熱悄悄在上海興起。許多老百姓厭倦了平凡無味的生活,開始紛紛投入這個讓人瘋狂失常的怪圈中。

香港男人阿倫(劉青雲飾)熱衷賺錢,因此忽略了女友安娜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關系逐漸出現裂痕。安娜不辭而別來到上海,阿倫於是追來這里。失望的阿倫在上海小青年三寶的介紹下,權且借炒股打發時間,也因此結識了公交車售票員阿莉(潘虹飾)。阿莉和丈夫、女兒住在底層的弄堂里,鄰里間吵架拌嘴不斷,生活條件遲遲得不到改善。憑借阿倫的指點,阿莉終於嘗到日進斗金的快感,她的生活逐漸改善,周圍人也對她尊敬有加,只是在這一過程中她漸漸成為股票和金錢的奴隸,沉湎其中,無法自拔……

② 婆媳的戰國時代里高麗麗的扮演者是誰知道的告訴一下謝謝

電視劇《婆媳的戰國時代》里高麗麗的扮演者是王姿允。

王姿允資料介紹:

王姿允(Rain),1989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戲劇女演員,畢業於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參演的電視劇有:《陳浮生傳奇》、《婆媳的戰國時代》、《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陳二狗的妖孽人生》、《校花的貼身高手2》等。

(2)電影2015股瘋視頻擴展閱讀:

王姿允演藝經歷:

2011年,王姿允正式出道演藝圈,並參演了現代音樂話劇《老男孩》;同年,王姿允又主演了愛情舞台喜劇《波音波音》,並在劇中飾演了知性優雅的德國空姐朱迪絲。

2012年,王姿允參演了個人的首部影視劇《媳婦來了》;之後,王姿允又與蘇永豪搭檔主演了《半打愛情,半打謊言》;同年,王姿允還與楊貝貝主演了愛情電影短片《兔女郎的想入非非》,並在片中飾演了女主角梅。

2013年,王姿允與張磊、董維嘉、施詩合作出演了現代刑偵劇《中國刑警803》;此後,王姿允又出演了都市情感話劇《男閨蜜》;同年12月,王姿允還主演了演繹現代都市人生活的酒吧實景微電影《High Spirits》,並在片中飾演了漂泊於冷漠都市卻渴望真正愛情的女主角妮娜。

2014年,王姿允先是主演了生活舞台喜劇《撲來個男的》;隨後,王姿允又與傅藝偉出演了都市家庭情感劇《婆媳的戰國時代》;同年,王姿允還與袁成傑、主演了網路情景喜劇《球愛酒吧》,並在劇中飾演了女主角祁丹 。

2015年,王姿允出演了驚悚舞台劇《朝內81號》;同年,她還與霍尊搭檔主演了現代劇情片《股瘋2015》。

2016年,王姿允主演了現代都市網路季播劇《陳二狗的妖孽人生》,並在劇中飾演女主角曹蒹葭;同年8月,其與李宗霖、黃一琳、等人聯袂主演的校園奇幻動作劇《校花的貼身高手》後三季相繼上線播出,而王姿允在劇中飾演了唐韻。

2017年,王姿允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是與林峯、吳克群、蔣夢婕等人合作出演的古裝玄幻動作劇《大潑猴》;隨後;她又繼續主演了《陳浮生傳奇(陳二狗的妖孽人生2) 》。

③ 有部劉青雲和陳德容主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終生大事

導演: 錢升瑋
主演: 劉青雲 / 陳德容

上映年度: 1995
語言: 普通話/國語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劇情簡介 ······
湯靜宜母親患病,表示若未能看到愛女出閣,死不瞑目。由於靜宜男友Charles不肯結婚,她只得找來舊同學鄧技安冒充男友,以隨母親心願。正當選好良辰吉日時,技安母親卻病逝,喪禮和喜宴正好安排在同一天,技安只得與好友合力讓自己分身有術。技安先安頓靈堂事宜,然後溜到酒樓扮醉,再讓朋友們輪流扮作醉倒在桌上的他,使他可抽身回靈堂,但他的大姑姐卻要他守夜,他逃走了,大姑姐便跟蹤他,眾人大鬧酒樓,技安返回靈堂向親人解釋,此時靜宜母親突然出現,表示十分欣賞技安的善心,靜宜也感到技安對她的誠意,便真正接受了他的追求。

④ 股瘋2015演員表全部

《股瘋》演員表 :

潘虹
飾 范莉

劉青雲
飾 阿倫

王汝剛
飾 三寶

王華英
飾 徐昂

郭錦恩
飾 阿倫女友

⑤ 周迅新片《保持沉默》就這么廢了導演不這么看

這部《保持沉默》早在15年就已拍完,但「保持沉默」了四年之久才上映,上映後票房至今沒破2000萬,貓眼預估最終票房2500萬左右,豆瓣評分5.8,將將及格。

周導有很多話想說,也有很多話不得不說。在她眼中這一切問題出在哪,我們得從頭捋。

就從她18歲考上戲,撿了10萬塊錢被封獎,然後留校當老師說起吧。

上戲流傳一個梗,很多人進了學校才知道,這是學戲劇的,不是學電影。

雖然招生的時候,會有戲劇(影視)導演專業。

我是四川人,高中其實學的是理科,當時目標是要考清華。

有一天,大家課間休息的時候,突然有個同學看到報紙上有個特別小的那個中縫,有上戲招生簡章,大家就在那討論上戲是什麼。

我當時家裡有訂《大眾電影》,就大概記得雜志裡面說潘虹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拍了《人到中年》,還有後來在上海永嘉路那拍的《股瘋》。

所以我當時就說,上戲是搞電影的!

其實對我來講,我就特別想到處 旅遊 ,心想什麼職業能夠免費到處 旅遊 呢,劇組啊!就覺得搞電影這個挺好的,當時就跟同學打賭,就說考上戲。

同學說你根本不可能考上,上面寫的專業考試內容,你什麼都沒學過,什麼都不知道。

我說我要考上了怎麼辦?

考上了我手板心煎魚給你吃,四川話,用手掌心煎魚給你吃,表示這件事是絕對不可能做到。

後來就去西安考,四川沒有考點。每年一輪,今年武漢,明年哈爾濱,後年濟南,1993年就是西安。

考了,就考上了。就心想,要拍電影了!

結果到了學校才發現,是戲劇!

我覺得大部分戲劇學院的孩子都有這個經歷,這個落差有點大。那能怎麼辦,就先學唄。

我們班是個特殊的班,年紀最大的進校的時候已經28了。我那時才18歲,同學里,18歲一波,20歲一波,22、25、26再一波。

我就發現他們年紀大的同學總跑到辦公室,把門一關,偷偷借錄像帶看,內參片。我就什麼都不懂,當時以為是背著我偷偷學習,心裡特別不平衡,就覺得這幫大孩子也不帶我們。

後來才知道他們在看電影,大部分是歐美片,或者禁片。

最有趣的,是 全校公開放映《與麥當娜同床》,或者是《誘僧》《本能》,大家在圖書館一樓,各個系各個年級的都在那看,搬個小板凳

問題是,(情愛)鏡頭一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端坐著,跟沒事一樣,哈哈哈。我心裡想要是把燈打開,現場就像個喜劇,特別逗。

那個時候,我們就是對這些電影如飢似渴。

大一後,我意識到必須要去實習。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 到了大學就得自己養活自己,不能再要家裡的錢

我得掙錢。

那個年代劇組還很少,我記得當時跟了一些小的短片的劇組,電視台的,當個場記。

比如說《神聖的陽光》,講法律的,每集15分鍾到20分鍾的一個短劇。

我特別感謝一個人,大二暑假進的一個劇組,那個導演算是領我進門的,叫沈悅。

他當年拍的一個戲叫《盛世華衣》,在大連,講服裝的。大連當時不是叫 時尚 之都嘛,還是倪大紅和何冰演的。

我是從改劇本開始,然後做場記,發通告,剪輯,後期剪輯配音,全部跟完,我就覺得我很適合劇組生活。

幾個月都在外面,東奔西跑特別開心。

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在找工作,我根本沒找。就一門心思想北漂,去北京,堅信我一定能在北京找到工作。

我的目標是想成為一個電影導演。

但人生其實很奇妙,你沒有辦法計劃。

當時都做好北漂的准備了,突然有一天我班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說我們打算讓你留校,你怎麼想?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選我,很奇怪,我也不算我們班上最優秀的。

我後來分析了一下,就大四的時候,我有一次在學校門口,一個人騎著車從我旁邊經過,掉了一個黑色小塑料袋, 撿起來看大概有10萬塊錢,我就把它交學校保衛科了。

結果人家回來一找,就找到了。

後來學校給我評了一個什麼拾金不昧好學生。大家覺得我品格好,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是不是因為這事啊,也許吧,到現在也是謎。

既然老師這么信任我,那我就留校吧。

爸媽當然覺得當老師穩定,你留在上海也能上戶口,北漂就沒有任何戶口。

本來想留下來教個一年半載就偷偷溜走。

但是後來啊,因為我帶的第一屆學生,跟我年紀相差就兩到四歲,幾乎就像同齡人。我教完一年以後,突然就覺得,怎麼能夠把他們扔下呢,還給帶出感情了。

那就帶四年,到他們畢業吧。

就這一下子,四年四年又四年地就過去了。

我那時候還開了一個劇場,叫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第一家民營劇場,搞了三年。

我原本的想法是,做個劇場,養一群演員,演員們就在這演戲。也不愁吃,也不愁穿,就在這天天白天沒事就訓練,晚上就演出, 像烏托邦一樣,很理想化

後來發現這個太難了。

那時候我們都不了解政策,劇場辦下來,那個營業許可證上要掛你劇場的名字才能賣票。

我們那個時候拿不到營業執照,就一直不斷地往裡面填錢,付租金,還得養人,但是又不能賣票。

等於說我們在可·當代藝術中心做了戲,還得到外面去租劇場,再去演出,拿掙回來的錢再來貼補這的租金。

你想想多糟糕,特別累。

三年下來,真的是把我房子也賣了,再也沒有錢往裡貼了,身心俱疲。

就想離開上海,不想幹了,一定得離開。

一開始干這個大家都來勸,怎麼勸,勸不住,就想干。干到一半,想走了,大家又都支持你走,因為覺得你待下去就廢了。

我就先去了雲南大理,租了個院子,打算做個民宿老闆,歸隱田園吧。

待著待著,我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們要做一個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

我就回到這個正軌上了。

這個《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是根據2011年浦東機場刺母事件改的。台灣有個電影叫《媽媽再愛我一次》,那個製作人很喜歡,就買了這個版權,但是我們的故事跟電影已經毫無關聯了。

我對那個案子印象很深。同時,那時候自己也是一個媽媽——我小孩是跟劇場同時生的,真的,我同時生了兩個孩子——我覺得好像應該做點什麼。

《媽媽再愛我一次》一開始在北京排,2013年在上海駐場演了50多場,然後又全國巡演,挺受歡迎,還拿了一個「五個一工程獎」。

當時一位製片人看了《媽媽再愛我一次》之後,說你能不能把它改成一個電影?

我說可以,然後就把它改成了電影劇本。

但它跟舞台劇完全不一樣了,還結合了2014年當時的一些 社會 新聞。

那年有很多城市開設了棄嬰島,就是一個小房子,它裡面有調恆溫,有些水、食物什麼的。專門來收留那些被遺棄的嬰兒,由福利機構來做的。

因為擔心棄嬰遭受二次傷害,有的孩子就是扔在廁所里,扔在野外,孩子很可能就死了。既然你要決定扔,你就扔在棄嬰島,至少他還能活下去。

但是很可惜,這個棄嬰島爭議很大,開了不到一個月就關閉了。

這同時也暴露了另外一個問題, 既然父母有勇氣把孩子生下來,為什麼就不能夠養他?

這些被遺棄的孩子,他未來可能就是一個炸彈

就像現在很多留守兒童犯罪率比較高,因為他們從小沒有陪伴,得不到一個正常的 情感 的給養。

所以就有了現在《保持沉默》的故事。

當時寫完劇本後,製片人就出去找了一圈導演,沒找著,回來就問我說,你也是學導演的,你要不要拍?

我說,那我可以試試。當時我內心是心花怒放了,但是還得假裝一下,哈哈哈哈。

然後就找來馬楚成做我們的監制。

馬楚成來的時候,我正寫到第三稿。他看完之後,就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你要拍商業片還是文藝片?

我說這個重要嗎?

他說重要。你是要完全做自己的東西,還是說要考慮觀眾?

我琢磨了一下,覺得還是得拍商業片。因為文藝片都是奔著拿獎去的,我拿不了獎怎麼辦呢?

但我從自己做戲劇的角度來講,我知道觀眾要什麼,戲劇雖然是個小眾,但是我其實很清楚,你的戲一定要在劇場里跟觀眾一起完成。壓力也很大,第一次拍。

我很喜歡馬楚成做攝影的一部片子《甜蜜蜜》,他也拍過《心語心願》,我覺得他是一個內心很柔軟的人,也很細膩, 有一個前輩告訴你他的經驗,是件好事。

他就說我把意見提給你,改不改是你的決定,他沒有強迫我一定要做什麼。

在拍攝過程中,很重要的場景,他也會在,因為他攝影出身,確實會有很多拍攝上的一些建議。

我們第一個版本剪完以後,其實不太理想。

馬導就給了一個非常好的意見,本來我們一開場就是那個案件,劇院里萬文芳被謀殺了。他就說我們能不能把送孩子去寄養院那場戲放在開場?

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建議, 突然就定調了 ,就是母子之間產生一個宿命的東西。

演員方面, 周迅一開始就是我心目中的不二人選 。製片人正好拿了那個劇本找她,她也正好看了那個新聞之後,心裡一直琢磨要做這么一個戲。

周迅一個人演兩個角色, 一開始劇本沒這么寫,就寫了這兩個人很像

她演的就是律師端木蘭。但萬文芳找了很多人找不到,萬文芳這個角色點像艾敬,北方的一個小城市,然後突然間火了,但隨即又過氣了。

我忘記是製片人還是馬楚成提的建議,為什麼這個角色不也讓周迅來呢?我冥冥之中也有這個想法,只是不敢提。

第一我也不確定周迅是不是會對萬文芳這個人物也感興趣,萬文芳確實也有《如果·愛》的影子,感覺她會不會拒絕。然後周迅就答應了,做了特效化妝,還稍微增肥了一些。

萬文芳和端木蘭她們兩個就像一個輪回,像一個接力棒,是後面的女性,吸取前面女性的教訓。萬文芳犯下的「錯誤」,最後由端木蘭把它「糾正」了。

我相信輪回,就像那個孤兒吉米,最後選擇跳樓,他的靈魂會不會⋯⋯端木蘭的那個孩子就是吉米的再生。

一個悲劇的發生,有眾人看起來特別不合理的地方,特別不符合人倫的地方。但是你往後去揪,你就會發現,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就不能在那個悲劇發生前制止它。

我覺得還是在於這個 社會 是否能夠關愛陌生人,或者關愛一個跟你看起來沒有那麼大關系的人。

其實你會發現, 男性在婚姻和家庭當中是缺席的

有些爸爸在家裡就是在玩手機、打 游戲 ,而且在這個孩子的成長當中,你發現 越來越多的男孩子變得很「娘」

因為他沒有一個父親的標本,他沒有一個榜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哪吒》那麼受歡迎。

《保持沉默》是2015年拍完,到6、7月份剪完,計劃2016年上映的。

因為一開始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跟迅光年,還有光線,這樣一個三方合作。製作是由迅光年來完成,孵化是在中央新影。

後來,製片人紛紛離職,離開了自己的原單位,簽合約的人都走了,中央新影也換領導了。

出現這種情況,就導致這部電影有點像故事裡那個孤兒吉米(張睿 飾),完全被拋棄,跟劇中人物的命運很像。

其實, 《保持沉默》剪完以後,它就不歸我管了 。至於是怎麼對它,我就不清楚。

我當然很著急,可是你無從著急起,因為這件事情就變成了你不知道從哪裡去找這個源頭,找誰負責,所以我說它命運多舛,處於一個沒人疼沒人愛的狀態。

我都以為電影會一直「保持沉默」 ⋯⋯

還是挺感激這次負責幫我們宣傳的部門,她們雖然很年輕,但很負責任,而且我覺得他們也是看到片子中的 社會 責任感,所以一直試圖就從 社會 責任和 情感 方面去做。

其實有很多人也在問,電影是不是刪減了很多。

因為這是我的大銀幕處女作,所以製片方還是比較擔心的,就參與在裡面。其實在拍攝的時候,有很多戲就告訴我沒有時間了,沒有錢了,不得不刪掉。

然後在剪輯的時候,為了壓縮在90分鍾,也刪掉了一些很重要的戲。

這種影響當然是挺大的。

比如說,吉米在別墅里有一場和萬文芳的認母戲,就刪掉了,如果不刪,觀眾就不會看不懂,問吉米哪來的一套豪華別墅?

其實他們倆在那有一個母子相認的過程。

還有這個小孩子被養父母虐待的場景,包括他有被關在小黑屋裡,造成他幽閉恐懼症,他第一次看到了幼年萬思成出現在他身邊,那其實是個幻覺,是他精神的雙重人格第一次展現。

還有對吉米做心理測試,律師端木蘭在隔壁監控,吉米回想起小時候受虐,所以端木蘭才在法庭上說吉米有心理問題,現在我們只是非常簡單地帶過了。

還有很多 情感 上的鋪墊, 前前後後加起來刪了20分鍾左右

還有點擔心的是,它一開始定位是懸疑,庭辯,但實際上這個不是片子本身的東西,只是一個外殼。

我覺得很多觀眾看完覺得不滿足的,也是因為一開始把它當成一個懸疑片來看,後來發現懸疑沒那麼重,他就覺得被欺騙了。

這不是我們故意為之,這是一個誤會。

我們路演的時候,是有針對一些觀眾,比如說律師,法律工作者,社工、教師、母親,所以他們看的時候的反饋,和我們在公映獲得反饋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公映以後是因為它的觀眾是非常多層次的,喜歡看《速度與激情》的人,要走進這個電影的話,確實很折磨的。

它有許多的東西是需要觀眾腦補,甚至是主動參與去構想的。要調動自己的一些生活體驗。它不是一個直給的東西。所以,可能整個片子的講述會偏理性一些。

昨天有件事,很晚了,突然我微信里有一個人問我,說《保持沉默》是不是你導的?

這個人我都忘記了什麼時候加的了,可能從來都沒有互動過。

我知道她出家了。她就和我談了很久,就說她帶著80歲的母親,兩個人,大概是 旅遊 到哪個地方,想讓媽媽找一個能夠休息的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就走進了電影院,選了《保持沉默》這部電影。

看完出來,她就從佛家的角度解讀那個電影,有一陣子我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我很感動,我自己不是佛教徒,但就是被一些有緣人看到,就產生了一種對話和 情感 ,這個挺有趣的。

我覺得豆瓣評分這都沒什麼,第一我從來不在乎所謂的評分,無論哪個平台。 這就像說,我從來都不相信有真正的民主一樣,尤其當它基數很大的時候。

我也不覺得這個事情會對我造成困擾,我自己給自己打的分可能比這個還低呢。

我也會去看那些評論,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會去看。我也會過濾,比如說好評,它是粉絲評的,你看得出來背後的職業形態,他的受教育程度,那個我會去區分,因為好的裡面也有很多很盲目的評分。

有些差評批評我是能接受的,比如說講到了故事比較平,庭辯不夠激烈,或者說鏡頭語言的問題,這些我覺得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自己非常清楚哪些 情感 鋪墊不足,就像我剛才講的,它為什麼會這樣。

但是有些很明顯的帶有情緒化的評分,還有一些因為閱歷和生活經驗,所謂沒看懂的⋯⋯

就像我們有一次路演碰到一個姑娘,她就問,為什麼孤兒院里孤兒還要相互欺負呢?校園霸凌肯定存在,但都是有錢人對窮人的霸凌,大家都是孤兒,為什麼還要霸凌,這是不合理的。

我就 沒法跟她解釋這件事 ,我只能說你生活得很幸福,只能說我祝福她。

還有說邏輯很混亂,故事沒講明白,這件事情我是不承認的,因為我覺得它的邏輯是非常嚴密的。

包括很多人說為什麼兇手還沒找出來,就把這個嫌疑犯吉米給放了?

因為電影涉及到香港本地的律政。我還咨詢了很多律師,然後看書,看基本法,看刑事訴訟的法律的條例,還是研究了一下的。

香港法律有一個很重要的無罪推論,無罪推論就是說你雖然被告檢控機關告上了法庭,但是我們權且認為你是無罪的,因為一定要證明你有罪我們才能判你。端木蘭要做的事情就是,「我要迫使警方和檢方拿出能確鑿證明吉米無罪的證據」。

比如說你說他殺了人,你說有他的指紋,我可以說是別人給他的。你說他有血,我也可以說是第三個人。

而且我可以說有可能有第三個人在,但是至於第三個人是誰,怎麼進來的,那是你們警方的責任,跟我沒關系。我律師只負責向陪審團和法官說明這種可能性。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就會覺這合理嗎?其實電影里這個案子審了一兩年,2013年發生謀殺,2015年吉米才被識破,跳的樓。

我覺得就是說, 作為一個導演來講,如果有第二部電影的話,話語權很重要。

然後就是有一個懂你的製片。

我看過你之前采訪陳曉鳴(《學區房72小時》)那篇文章,因為我和他是上戲同班同學。

點映的時候我看了,那是我第一次認識馮郇(《學區房72小時》製片人),她一直那麼理解和懂導演,在挺導演,一路支持,這種戰友關系非常非常重要。

要說電影賠錢了,我覺得是這樣的,所有的人,在這件事情當中,其實都在承擔自己的責任。投資是有風險的,我不是說我拍了胸脯說這件事情我一定要保證賺錢。

所以我想所有投資人大概也都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的話,為什麼要來投資呢。

所以我是很客觀地來評價這件事,但我不希望團隊出現甩鍋的情況。我覺得那不是一個團隊。

我只能很客觀地說,這件事情走到今天,遇到過什麼,遭遇過什麼,這是客觀存在的。

我覺得等電影下線了,我會寫一篇總結吧。也不一定要發出來,就是對整個事情從頭到尾復盤一下。

我不覺得說這個片子不好,或者是它的最後結果不好,因為什麼什麼不行。我覺得這個不是那回事,它是一個集體勞動。

我也從來沒覺得一個電影就是一個導演的作品,所以你也會看到,電影當中,我的名字其實是放得很小的。

我覺得每一個人在這件事情當中,至少我接觸到的都還是很認真的。就像我們在一個項目當中,我們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是一樣的。

而且我個人也沒有覺得說這是一個失敗。

只能說,它還沒有遇到足夠多喜歡和欣賞它的觀眾而已。

*采訪、文 / 法蘭西膠片

*文中圖片均來源網路,如有疑問請聯系本號。

⑥ 十部必看股市電視劇

1、《獵護》:

故事背景在2008年股災中,散戶被套。薦股的分析師因為讓別人虧錢了,被人四處追債。後來,這個薦股師幫助一家處於困難的時期的上市公司坐莊操盤,拯救股價。他的方法呢,簡單來說,就是操縱股價。散布虛假消息,建老鼠倉,內幕交易。

2、《股瘋》:

1994年上映。這是內地香港合拍的現實題材電影,用輕喜劇形式善意地描繪了1990年代全民炒股的瘋狂熱潮。當年公映時盛況空前,算國內股市題材之一。

3、《坐莊》:

2004年上映。這是一部20集電視劇,講述了剛畢業的研究生當上操盤手,屈服於金錢,設計出一個個騙局和賭局,在金融警察的打擊下,走向滅亡。

4、《絕對打擊》:

孔亮通過炒股成就了自己「百萬富翁」的夢想,卻又轉瞬即逝。劉夢走出婚姻,感情的桎梏,卻又被股市「套牢」;周文昌在迷離自我之際,終於悔悟。

5、《慾望旅程》:

劇中講述了股民與股市朋大盤、上市公司的主要人物之間的情感糾纏。天高科的股價從高位迅速跌落,一個股民不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跳樓自殺。股民的指責給了年輕美麗的股評人徐珊很大的壓力......

6、《操盤手》:

該劇以九十年代後,我國證券業的發展為背景,描繪了中原地區一家證券公司與政府個別領導相互勾結,操縱股市,獲取巨額不義之財的重大內幕,揭露了證券市場中的不規范操作與貪污腐敗的內在關系。

7、《慾望華爾街》:

展示了美國年輕一代金融精英的風貌,深入探討了一群華爾街精英對愛與性、生活與工作、文化與政治等領域的觀念,他們在努力工作、參與激烈商戰的同時,又不斷地探索著個人生活品質的問題。

8、《股市情潮 》:

黃玉玲為了報復丈夫在外養妾,在股市中高買低賣,將丈夫的錢大把大把的扔進股市,在遇到單身的吳仁後,象是換了個人,整天泡在吳仁身邊學習炒股,最終成了「心狠手黑」的股市殺手。

9、《大時代》:

這部電視劇,以香港早期股市為背景,圍繞丁蟹一家和方進新一家的恩怨情仇展開了一系列融合股市操盤、黑幫爭斗、小人物的掙扎的故事。

10、《創世紀》:

這部電影以商業為背景,不少商戰和股權之爭方面還是很精彩的。這兩部經典之作,名字也取得非常好不是炒幾只股票,而是體驗一個時代,不是蓋幾棟樓,而是創造一個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