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段時期文藝史家一般稱為「17年時期」。根據記載這個時期新中國一共拍了507部電影,從題材看,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國以前社會生活的影片;一類是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反映舊時代、舊社會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片:《林則徐》和《甲午風雲》等;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爭片:《紅色娘子軍》、《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東進序曲》、《回民支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日》、《紅旗譜》、《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和《雞毛信》等;反映舊中國舊社會人民生活的、根據名著改編的「改編片」:《祝福》、《林家鋪子》、《家》、《早春二月》、《我這一輩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斗爭的「戲曲片」:黃梅戲《天仙配》、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野豬林》和《楊門女將》和崑曲《十五貫》等。◆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反映建國初期我公安幹警同潛伏的美蔣特務斗爭的「反特片」:《秘密圖紙》、《羊城暗哨》、《霓虹燈下的哨兵》和《鐵道衛士》等;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片」:《李雙雙》、《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老兵新傳》和《劉巧兒》等;反映少數民族邊疆風情的「風情片」:《阿詩瑪》、《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風尚的歌頌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滿意不滿意》等。◆「17年電影」的不足和貢獻 以上這些電影讓我們覺得這17年電影離我們既遙遠又不遙遠,說遙遠,這些電影離我們畢竟有40多年了,說不遙遠,我們當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歲數的人都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這些電影當中有一些優美的插曲至今我們還能唱出來,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艷陽天》、《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上甘嶺》中的《一條大河波浪寬》、《英雄兒女》中的《風雲滾滾唱英雄》、《鐵道游擊隊》中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聽著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讓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歲月,倍感親切,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的。然而作為中國百年電影史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在總體上評價這個時期的電影時要一分為二,「17年電影」有長處也有不足。 先來看它總體上的三個缺陷:首先,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一種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第一,這17年時期的中國基本上和西方國家斷絕了關系,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缺少與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也斷絕了關系,或者說基本摒棄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所創造的燦爛的古典文化,像唐詩元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當時都被打成封建主義的東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則徐》那樣的電影可以說是漏網之魚,因為裡面含有反帝國主義和階級斗爭的內容,與當時的主流話語一致,所以才能僥幸出來。而且,即使當時「漏出」了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電影的導演和演員也都受到了沖擊。第三,這17年與中國現代傳統也斷絕了關系。中國現代歷史上有兩大傳統,一是由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還有一個傳統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所建構的「五四」文化傳統。而整個17年電影反映的都是工人、農民的斗爭,反映的是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關於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實際上是看不到的,僅有的兩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一出來就受到了批判,後者還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馳的。所以,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 其次,以一種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的自我。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好的,但將它強調到極端的地步,不允許你有任何個人的私心雜念,也不允許你有個人的正常合理要求,這就可怕了。表現在文藝作品上,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不許描寫愛情,不許談情說愛。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愛情,愛情要和革命、集體主義掛上鉤才能露面。那時的詩歌是這么寫的,「要我嫁給你嗎?你的胸前還缺少一枚獎章」,你是勞模,是英雄我才嫁給你!還有一首,「小夥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彈唱,我的心已飛向遠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鋼槍,保衛著祖國的邊防」,也就是革命加愛情。17年中有一部寫愛情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繪的就是一個革命戰士愛上了一位農村姑娘,但是為了革命放棄了愛情,整個電影表達的就是「先國後家」,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我」是不能談戀愛的。還有一部電影《劉巧兒》,裡面有個唱段:巧兒今天去趕集,碰上了一個他,他又能寫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趙振華……關鍵是最後一句話——他還是個勞模啊!17年時間社會將集體主義擺在最高位,用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了個人的自我,所以這個時期許多歌頌型的電影都有先人後己、先國後家的要求,像《李雙雙》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一種膚淺的樂觀主義。這個時期的電影都拍得比較樂觀,整個影片的基調是明亮的,充滿了歡聲笑語,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舊社會過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影片里所傳達的樂觀主義隱含著一種歷史觀,好像使我們在看完這些電影後有一個錯覺——新中國成立了,從此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戰爭的炮火已經把舊世界徹底埋葬了,從此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就是一條平坦的、充滿鮮花美酒的康莊大道,這就否認了歷史的曲折性和復雜性!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布滿坎坷和曲折。所以樂觀主義是好的,但這種樂觀主義背後所隱藏的歷史觀是值得我們警戒的。 再看「17年電影」的貢獻:以上所說的缺陷只是我們站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境況,以比較高的要求來看待過去的東西。其實,「17年電影」的成就是巨大的!當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將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沖擊得稀里嘩啦,但我們中國的電影卻能一花獨秀!在一種近似保護的環境下,中國的電影人以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另外,它貢獻了一大批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或為了保衛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們可以說出一連串的「17年時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則徐、鄧世昌、洪常青、江姐、楊子榮、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王成等等。這些人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中國自古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樑」!也就是說,新中國的成立是來之不易的,是相當一批先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性命換來的!今天的江山含著先烈的犧牲,所以無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未來是多麼輝煌,共和國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17年電影全面、深刻地展現了這些先烈和前輩,將他們的精神和品質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了下來!這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中國電影要和西方電影抗衡,首先要依託傳統的資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國都已經拍了《花木蘭》,已經拿著我們的傳統資源賺錢了。其次就是要依託我國近現代歷史所提供的若干資源,譬如中國現代史上那些先烈們傳奇性的經歷,他們的那種捨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屬於中國電影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資源,是我們同西方電影競爭的重要的文化資本。圖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
『貳』 中國電影的經典電影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1945—1955 衣缽南傳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香港電影又揭開了它新的一頁。由於中國內地爆發了解放戰爭,大批躲避戰亂的內地影人相繼南下,形成了第二次的移民風潮。在這一時期先後來港的有何非光、朱石麟、卜萬倉、但杜宇、任彭年、舒適、周璇、胡蝶、殷明珠等著名的導演明星,內地資本和人才的湧入也為百廢待興的香港電影業注入了一股活力。戰後初期,蔣伯英成立了大中華影業公司,拍攝了香港光復後的第一部影片《蘆花翻白燕子飛》。李永祖同製片家張善琨合作,創辦了「永華」,明星雲集的大片《國魂》和《清宮秘史》等就誕生於此。而張善琨隨後脫離「永華」成立的「舊長城」也出品了《盪婦心》、《血染海棠紅》、《一代妖姬》等影片。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香港國語電影界形成了「左派」和「右派」兩股勢力,以「長城」、「鳳凰」、「新聯」為代表的左派電影公司在與右派的角逐中一方面延續著中國主流進步電影的傳統,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香港國語片市場的良性競爭。戰後,由於海外市場的需求,為香港製片業吸引到了大量的投資,但同時也助長了香港影壇粗製濫造的歪風邪氣。「七日鮮」和「雲吞面導演」之風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因而也就誕生了香港電影史上著名的「清潔運動」。吳楚帆、黃曼梨、白燕、關文清等164位影人聯合簽名,發表了「盡一己之責,期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不負社會之期望,停止拍攝違背國家民族利益,危害社會,毒化人心的影片」的宣言。而這一時期拍攝的粵語片和國語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著濃郁的舊上海電影特徵。
1955—1966東方好萊塢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港英政府「積極不幹預政策」的鼓勵和「左右」政治勢力影響減弱,香港電影迎來了它自由發展的黃金時期。光藝、電懋、邵氏等大型製片企業在港登陸,標志著香港電影工業由獨立製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轉型的完成。同時,香港電影也掙脫了舊上海電影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和商業特色。從此,有人開始將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冠之以「東方好萊塢」的頭銜。在這一時期,「電懋」和「邵氏兄弟」在爭奪市場方面進行著激烈的競爭。「電懋」以拍攝時裝片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香車美人》等;而「邵氏」則延續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創作傳統,提出了「大中華文化圈」的發展戰略,積極製作《貂蟬》、《楊貴妃》、《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古裝片,並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續了十年之久的「黃梅調電影熱潮」。憑借這股熱潮,「邵氏」也在兩強之爭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為了逆轉不利的局勢,「電懋」的掌門人陸運濤親自上陣,先是花重金從「邵氏」挖走了林黛、樂蒂的當紅明星,又說服李麗華和嚴俊自組公司,最後策反李翰祥帶著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職人員遠走台灣,組建了「國聯」。同時,兩公司大鬧「雙胞胎案」,爭拍同一題材的影片搶占市場。這種惡性競爭直到1964年雙方簽訂「君子協定」才宣告結束。不久之後,陸運濤意外辭世,「電懋」也無力再和「邵氏」抗爭,香港電影的格局就此從「楚漢相爭」變成了「邵氏」的一家獨大。
『叄』 平遙電影節含金量
平遙電影節含金量高。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一年一度的平遙國際電影節由著名的中國藝術電影製片人賈樟柯和義大利電影歷史學家馬可穆勒於2017年首次構思。兩者分別擔任電影節的創始人和藝術總監,每屆電影節都將舉行平遙是平遙,平遙是一個擁有2700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也是山西中部的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平遙電影節含金量很高。電影節旨在慶祝國際電影界的成就,並宣傳年輕的中國導演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在非西方世界如中國,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非洲製作的導演,平遙國際電影節在全球電影界以及國際導演中得到了廣泛認可,因為許多藝術製片人刮鬍子選擇平遙進行全球首映,該電影節可能不是中國大的電影節,但其影響力正在增長。
『肆』 《八一電影製片廠》還在嗎,為什麼再也沒有看到其拍的電影
是你不注意而已。關鍵是近二十年以來,院線很少排八一廠拍的電影,因為主旋律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戰爭電影,除了包場,極少有個人買票看。院線即使排了片子,場次也極少,宣傳也極少。
近二十年我在電影院看的或在網上找到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有《驚濤駭浪》、《驚心動魄》、《太行山上》、《驚天動地》、《雷鋒在1959》、《雷鋒的微笑》、《飛天》、《殲十齣擊》、《目標戰》、《我不是王毛》、《古田會議》、《劉伯承市長》、《八月一日》、《忠誠與背叛》、《開羅宣言》、《誘狼》、《百團大戰》、《血戰湘江》。還有與其它公司合拍的《智取威虎山》、《芳華》。還有一些名字記不清了,這里也懶得去查了。最近看的八一廠電影是2019年八一建軍節上映的《古田軍號》,在電影院看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在拍攝獻禮片《三灣改編》。
軍改後,八一電影製片廠依然保留。軍隊內部編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對外仍然使用八一電影製片廠名稱,片頭廠標不變,繼續拍片。唯一變化是由副軍級單位降為正師級單位。
還在,只不過改名為 「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並由副軍編制單位降為正師編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2018年2月2日,八一電影製片廠將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並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內更名為 「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並由副軍編制單位降為正師編制。
6月18日,改革後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新任廠長柳建偉稱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廠標會繼續在電影中出現。
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成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經典電影
《柳堡的故事》
《英雄虎膽》
《永不消逝的電波》
《回民支隊》
《林海雪原》
《地道戰》
《地雷戰》
《野火春風斗古城》
《閃閃的紅星》
《四渡赤水》
《巍巍昆侖》
《晚鍾》
《雷場相思樹》
《彈道無痕》
《大決戰》
《大轉折》
《大進軍》
《沖出亞馬遜》
《驚濤駭浪》
《太行山上》
《智取威虎山》
《芳華》
是不是很久沒有看到八一廠的出品廠標了?
2018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
作為國人早期電影的啟蒙和那些年的回憶,八一廠已經做到了空前絕後。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1951年3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籌建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建廠初期,主要攝制軍事教育片和新聞紀錄片。1955年,增加了攝制故事片的任務。1956年,更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
截至2014年,攝制各種影片2200餘部(輯)。其中:①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236部。②軍事教育片和國防科研片571部(輯)。③紀錄片1049部(輯)。④美術片6部。⑤高清數字電影9部。⑥電視劇81部。⑦電視專題片70部。⑧譯製片79部。
合並只是對內進行了改名,對外依然八一電影製片廠,廠標也會繼續在電影中出現。
『伍』 想看近幾年來的國內外藝術電影片有那些
沒有什所謂的藝術電影,這種完全描寫生活的或者完全藝術流的電影是區別於一般的大眾化電影而言,一般的商業片往往有設計精妙的故事結構和一大群明星出演,遮掩觀眾看的夠勁爆。
近幾年的藝術片也有一些十分優秀的影片,從地域來說,歐洲對人物和細節的刻畫是十分的到位的,這種電影往往給人以美的感覺,推薦你找一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紅》《白》《藍》
《紅》他是最後一部電影,拍完以後第二年就死了,可以說是遺作吧!最可惡的就是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把獎給搶走了!這是讓我十分憤怒的。
在我一邊的同學也向你推薦一部日本電影《你給我的夏天》我沒看過,但是據說很感人。《新橋戀人》這部電影也是十分優秀的,其中的女主角就是《藍》的女主角。
但是從我個人來說,只限於現在的幾部電影是十分不好的。簡介要開闊嘛!
這里我就推薦幾部電影給你吧!
《甘地傳》 《紅櫻桃》 《理發師》 《橡皮頭》 《裸體午餐》
《我的1919》《海南雞飯》《鐵皮鼓》《黑板》《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回歸》《青紅》《十七歲的單車》(禁片)《蘇州河》(禁)
《暗戀桃花源》(電影版)《城南舊事》《中國佔領巴黎》《機器管家》《情濃巧克力》《超市夜未眠》《大象》《燕尾蝶》《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愛的捆綁》《豚鼠系列》《義大利食人族系列》哼哼~~~《勇敢的心》《北非諜影》《中國姑娘》(戈達爾)《39級台階》《鳥》《日出之前》《日落之前》《我們倆》
就寫到這吧!記得給我加分哦!!!
『陸』 2017中國好看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戰狼2
『柒』 電影《十八洞村》主要講了什麼
《十八洞村》主要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
具體劇情: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7)2017年的中國藝術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十八洞村》取材於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通過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以及楊家的幾位堂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為了正式拍攝《十八洞村》,苗月在2016年8月就開始了她的走訪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在電影開機後的四個月里,劇組為拍攝好當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走訪了很多湘西村寨,整個劇組都進行了「沉浸式」的體驗。
『捌』 2017有什麼國產電影上映 2017年好看的國產電影推薦
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乘風破浪、熊出沒.奇幻空間、健忘村
『玖』 幻唐盛夜什麼時候上映
該劇於2018年10月18日在騰訊視頻播出。
《盛唐幻夜》是由華策集團、北京自由酷鯨影業出品,周曉鵬執導,繆娟編劇,吳倩、鄭業成、張雨劍、董琦等主演的古裝探案魔幻劇。
該劇講述了盛唐之下,在繁華的洛陽不斷發生蹊蹺的案件,葉遠安、穆樂、趙瀾之、明慧郡主等人圍繞一件件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懸疑案件尋蹤覓源、屢破奇案,在破案過程中鬥智斗勇並找到真愛的一系列愛恨糾葛的故事。
(9)2017年的中國藝術電影擴展閱讀
2017年3月20日,該劇在橫店影視城開機。12月4日,該劇經過近八個月的拍攝在橫店殺青。該劇邀請台灣導演周曉鵬曾執導過電視劇《千金女賊》、《蘭陵王》、《因為遇見你》等。
曾獲得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的動作導演桑林與獲得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梁婷婷分別擔任該劇的動作顧問和造型設計顧問。
主演:
吳倩,1992年9月26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武漢大學藝術系2010級本科班,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12年,憑借在饒雪漫的長篇小說《雀斑》中擔任書模而受到關注。2013年,簽約浙華策影視。2014年,因出演傳奇劇《隋唐英雄4》而嶄露頭角,隨後,憑借金庸劇《鹿鼎記》被觀眾熟知。
鄭業成,1993年8月26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中國內地影視演員。7歲開始學習京劇,10歲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正式學習武生,2010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班,於2014年6月畢業。
2012年9月,因參演電影《百萬愛情寶貝》中的棒棒糖一角而進入演藝圈。2014年10月,在《半路父子》中飾演高邁,與張國立老師組成半路父子;2015年6月,在《花千骨》中飾演擁有「洪荒之力」的南弦月。
『拾』 2017年國慶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烏魯木齊的天空》、《愛無疆》、《真心》、《庫爾班大叔上北京》、《大河》、《一夢十七年》;電視劇《新疆古麗》、《拾花妹》、《蒼茫天山》、《冰山上的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