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

發布時間: 2022-12-09 00:06:44

⑴ 除了黃渤主演電影累計票房超150億,還有誰

吳京

截止10月5日,黃渤的個人總票房超過了150億,這個記錄也成為了他演藝道路上新的里程碑。

黃渤此次個人累計票房破150億,緊跟在吳京的後面,僅國慶檔兩部新片的票房就超16億,可見其票房號召力之大!

之前,黃渤藉助《瘋狂的外星人》這部電影,一舉超越鄧超、吳京等人成為華語影壇首個破百億的男演員,憑借精湛的演技和的票房號召力,黃渤的演藝道路越走越順,他也在不斷地輸出優質的作品。

由黃渤出演的獻禮劇《我和我的家鄉》前期宣傳就很吸引人,黃渤在電影中飾演黃大寶一角,看劇照這又是一個很接地氣的角色,而黃渤的扮相看起來就很有代入感,淳樸中帶著一絲幽默感。

黃渤不是第一次出演國慶檔獻禮劇了,2019年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黃渤就飾演了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上旗桿的設計者林治遠,黃渤生動的表演讓人感受了幕後工作者的為國付出的忠誠和不易。

除了這部電影,最近討論度極高的電影《奪冠》中也有黃渤的身影。

當然在票房大爆的背後,也少不了吳京在影視劇中的摸爬滾打,除了這些典型的硬漢形象,吳京也飾演過混混、體育老師、唐僧等等一系列熒幕形象,有了這些角色的鋪陳,才有了吳京越來越出色的表現,也期待未來他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出現。

⑵ 戰狼2票房多少天56億

票房收益

《戰狼Ⅱ》2017年7月27日晚8點01分正式上映:上映4個小時過億,25小時過3億,46小時過5億,上映5天突破12億人民幣。上映第一周周末以合計1.2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全球票房榜的冠軍影片 。僅7月30日一天,就拿下3.597億,刷新了華語影史單日票房第一的紀錄[45-46]。

2017年8月6日15時50分,《戰狼Ⅱ》票房已達30.06億元。8月7日22時15分,《戰狼Ⅱ》綜合票房超33.92億元[47-48]。8月8日,第12天的《戰狼Ⅱ》觀影人次突破一億,也是中國電影市場自1998年以來的觀影人次新高[49]。8月11日凌晨,《戰狼Ⅱ》票房(含服務費)突破40億元,打破2016年周星馳執導的3D喜劇電影,《美人魚》此前創下的33.92億元記錄,打破國產電影歷史最高票房紀錄[50-51]。截至2017年8月18日,《戰狼Ⅱ》在中國市場的累積觀影人次也正式達到了1.4億,成功超越了《泰坦尼克號》北美市場觀影人次1.38億的記錄,榮登「單一市場觀影人次」全球榜首[52-53]。

《戰狼Ⅱ》海外票房1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已超過《蜘蛛俠:英雄歸來》全球票房成功躋身全球TOP100票房影片榜,也是亞洲電影首次入榜,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對該榜的壟斷[54]。2017年10月26日,《戰狼Ⅱ》以56.81億人民幣收官,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5名。[

戰狼2票房91天56億

⑶ 電影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3)2017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⑷ 電影技術發展對電影的影響

觀影人次擴張,電影票房規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為4.6億人次,放映場次為2020.6萬次,2015年,電影觀影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放映場次超過5400萬次,2018年,電影觀影人次為17.2人次,2019年觀影人次為17.3億次,基本保持穩定發展。



5G技術帶來全行業的顛覆

在技術維度,電影的發展和繼續存在實際上都依賴技術發展和進步。從照相到攝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2D到3D,這些電影劃時代的進步都依賴技術革新和進步。5G技術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廣互聯」,這必將深刻影響電影的製作、發行和傳播。

在藝術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電影畫面的清晰度、電影影像的奇觀感、電影欣賞的互動感將加強,電影將變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導演予安元表示,未來,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可以通過VR等設備去體驗電影。

在傳播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網路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帶來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卡頓和延遲減少,電影宣傳中大量的影音資料也將得到更快更廣泛的傳播。「電影的全球化傳播將增加更多路徑和可能性,電影產業的跨國、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將變得更加常態化。

在發行維度,電影宣發及廣告渠道將變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據片子受眾特點及不同地域等因素採用分眾發行或分線發行的方式。既可以豐富片源供給,也利於充分釋放每一部影片的潛力。日漸成熟的大數據、雲計算技術,讓所有的行業都向用戶需求傾斜,也即看到每個用戶的差異性,更有效率地推薦信息。目前,各大購票APP推送的內容是一樣的,這對於挖掘潛在觀影群體顯然是不利的,5G時代,有了更強大的數據支持,電影的私人訂制也將提上日程,過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藝電影,將有可能會被推送給更多精準定位的消費人群。

在製作維度,製作成本降低。以動畫電影為例,傳統的動畫製作模式更多是採用集中的方式去製作和渲染,而5G之後,可以做到高度計算、高度存儲,不僅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領域協同製作成為可能。

比如5G+4k/8k拍攝,將實現實時拍攝、實時傳輸、雲上渲染、雲上製作,達到遠程處理、多點共制,有效提高電影拍攝效率及效果;5G+VR/AR將充分滿足影視娛樂行業的服務新要求;如5G+無人機航拍這樣一項業務,都可能開創影視製作/娛樂體驗空域經濟。

在產業維度,5G技術對於中國電影產業參與全球競爭是一次重大機遇。如果中國相關部門和電影從業人員能充分利用中國在5G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大力發展電影產業,重視新技術在電影產業各環節的應用,必將促進中國電影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⑸ 電影類綜藝為何極為有限而匱乏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截至2017年11月20日,全國電影票房用324天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觀影人次達到14.48億,業內人士預測,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能夠突破16億,票房有望沖擊550億元。而到2020年,中國電影銀幕數量將超過6萬塊,年產影片約800部,年票房達到700億元,中國或將成為繼好萊塢之後新的世界電影製作中心,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吸人眼球的數字之外,中國電影更需要力攀質量新高峰,擁有「思想重量」和「詩性品格」。但唱衰中國電影的聲音也浮出水面,有些影評失去了傳播電影文化、引導觀眾的文化屬性,或被資本「綁架」,或被「鍵盤俠」用以宣洩情緒,部分國產影片甚至被刻意抹黑,有人說中國電影不缺市場、不缺觀眾、不缺題材,欠缺的是電影文化,欠缺的是屬於萬千影迷的思想集散地。

電影文化也許是難以捉摸的抽象大概念,關於電影文化,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電影評論,究竟以怎樣的態度才能直擊人心?盡管以「編、導、攝、錄、美、演、服、化、道」為特質的電影藝術自成體系,但長期以來,能夠與電視節目融合而出的綜藝類節目卻極為有限而匱乏,電影類綜藝也成為各大衛視難啃的「硬骨頭」。

而隨著綜藝節目類型多元化拓展,近年來,各方把目光投射到電影類節目的創新當中,在影視資訊、電影評論、電影知識競答、電影人真人秀等方面打通電影文化與電視藝術表現的壁壘,《中國電影報道》《光影星播客》《第10放映室》《今日影評》《國片大首映》《環球影迷大會》等電影類節目賦予中國電影全新的想像空間。

傳統電影類節目如何留住影迷和觀眾

首先,我們來看資訊類節目《中國電影報道》,作為老牌日播類電影節目,《中國電影報道》主打電影新聞,從新聞的角度看電影,從電影的角度發現新聞。節目時長20分鍾,每日18點檔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觀眾們不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當紅明星的最新消息,搶先收看最熱大片的精彩片段,傾聽國內電影焦點事件的獨家點評,還可以跟隨鏡頭親臨電影拍攝現場。

目前,《中國電影報道》已經成為廣大觀眾了解國內電影動態的首選欄目,同時也成為了國產影片市場推廣的重要平台,這得益於該欄目新鮮的影視資訊、快速的熱點直擊、豐富的背景展現、深度的現象分析,也是《中國電影報道》多年來一直保持的基本風貌。

《光影星播客》是央視電影頻道推出以電影人為主的品牌欄目,每周邀請當前熱點和受關注的人物,結合藝人近期宣傳重點和電影頻道的特色,來向觀眾介紹和推薦當周重點影片。

《第10放映室》是由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電影文化介紹欄目,主要介紹國內外著名的電影大師、電影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對電影的主要畫面進行展示,並同時結合國內權威電影研究專家的講解和評說,帶領觀眾以專業視角來解讀電影和評價導演。

值得一提的是,《第10放映室》以「敢說真話」的風格被網友們譽為「專業吐槽欄目」。該欄目對電影市場充斥的眾多爛片,既用調侃語態嘲諷,也用專業電影知識挑刺,使得整個節目呈現出一種冷幽默的氣質,深得電影發燒友的鍾愛。

上述三檔具有代表性的電影類節目開播時間較長,形成了固定的影迷和觀眾基礎,成為中國電影類電視節目的常青樹。

此外,還有一些節目以面對面訪談的形式對知名導演或演員進行深入對話,講述作品製作的幕後故事和訪談者的成長閱歷、演藝經歷,這類形式一般存在於對明星訪談性節目之中,如《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

創新型電影節目讓視界更多元

當前,電影文化正在步入新常態,形成了一種新的多樣形態的影像關系的介入,包括電影和市場逐步協調、廣大影迷和觀眾也在左右電影發展走向等因素,電影評判和分析倘若無視這一新常態,將無法對電影真實性深入把握。

對於電影類電視節目而言,在市場化背景下,電影中的多元文化最終還是要投射到觀眾身上,讓觀眾能夠真切感受得到,且能夠從內心真正打動觀眾,既「悅目」,又「賞心」,還能汲取電影文化營養。

近年來電視熒屏也涌現出了一批創新型電影類電視節目,如電影文化評論類節目《今日影評》以權威的聲音為好片點贊,為「爛片」號脈,每天只聊8分鍾,分享新銳電影觀點。

《今日影評》每期節目以一張評論員快刀利嘴做為評論載體,用評論員與嘉賓的快問快答做為話題起點,引出一個熱門的電影話題或新聞事件,拿出一套嚴謹的數據圖表,讀出一篇專家的相關評論,播放一段解析的資料視頻,總結一個獨家的新聞觀點。

還有將電影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和一張國家名片,與電視節目結合衍生而出的電影類欄目,如《世界電影之旅》介紹和推廣世界電影文化多樣性,以中國視角「跟著電影旅行」,向中國觀眾生動介紹各國由電影而呈現的獨特的歷史傳統、地域風貌、旅遊資源等,形式和內容上更加寬泛。

國產電影無論從品質、數量等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但從目前的電影市場來看,仍有不少強勁分賬的大片霸屏,如何將國產片的宣推做到極致,推動國產電影的發展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基於此,定位為首檔星素互動電影主題綜藝秀的《國片大首映》助力國產電影的宣傳推廣,同時,節目對素人的挖掘也令人驚喜,耀眼的「星素」互動使節目變得出彩且接地氣。

此外,《國片大首映》融入新媒體元素,補缺了電影在電視埠與大眾的互動訴求,將小熒屏優勢運作於大銀幕。從行業內來看,《國片大首映》對於電影與電視的「雙屏互動」具有破冰之意。

當下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與幾代電影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同時影迷也是電影票房的最大貢獻者。《環球影迷大會》作為全球首檔以影迷為主角,電影知識為題目,全民參與的大型文化益智類節目,節目旨在普及電影知識,激活觀影思維,提高觀賞水平,從而使觀眾有多維度的觀影視角。

《環球影迷大會》以電視節目的形式搭建了電影文化內容與觀眾消費需求的橋梁,好的視聽形式能夠帶給觀眾一場「視聽盛宴」,在滿足影迷、觀眾感官需求的同時也達到文化傳輸的效果。

⑹ 2017年中國單月最大票房是那部電影

2017年全國電影 總票房達559億元

2017年中國單月最大票房是那部電影
當然是《戰狼2》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生產電影故事片798部、動畫電影32部、科教電影68部、紀錄電影44部、特種電影28部,總計970部;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42.53億元,同比增長11.19%;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
據介紹,全年共有13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影片《戰狼2》以56.83億元票房和1.6億觀影人次創造了多項市場紀錄,成為國產電影的突出亮點,中國電影(15.250, -0.12, -0.78%)新力量不斷成長壯大。
數據對比 觀影人次同比增長18.08%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統計數據,國內總票房已達559億元。2017年的電影票房最終實現了高位收官。經歷了2014—2015年票房的高速上揚,也經歷了2016年票房增速僅為4%的「冷靜期」,2017年的增幅,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將步向穩健。
票房的欣欣向榮當然值得高興,但2017年統計演算法的變更不能忽視。從2017年開始,網路購票時產生的電商服務費被統計在票房中,每張票大概3元至5元不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3日,全年包含服務費的綜合票房為537.7億元,分賬票房為504.47億,也就是說全年的電商服務費已超33億元,這幾乎等同於淡季一個月的票房進賬了,比如2017年11月票房僅有27億元。
相比票房總量,觀影人次上的回暖更值得關注。2017年觀影人次達到了16.2億,同比增長了18.08%。影院方面,由於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持續增長,讓全國影院數達到了9169家,銀幕數達到了50776塊,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這一核心數據證明,中國影市增長的根基較為牢固,內容製作和觀眾熱情雙雙提升。由此衍生出的高增速,才有絕對的含金量。
貢獻主力
國產片收入占總票房54%
從整體上看,2017年國產片還是票房主力軍,376部國產片貢獻約54%的票房,98部進口片貢獻約46%的票房。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國產片佔4席,進口片則有6席,不過可喜的是,前五名有四部是國產片,分別是《戰狼2》(56.8億元)、《羞羞的鐵拳》(22億元)、《功夫瑜伽》(17.5億元)和《西遊伏妖篇》(16.6億元)。票房前十影片總票房為203億元,占年度總和近四成。
大片勢頭雖猛,但縱觀近三年,國內前十名影片總票房佔比一直維持在30%以上;北美市場前十名電影票房佔比一直維持在25%到35%之間。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整體來看,年度票房的金字塔結構是良性市場規律的表現,較少影片貢獻主力票房,能帶動整個社會對電影行業關注。也有觀察人士表達了擔憂,中國電影市場過於一直處在「二八定律」之中,即20%的大片支撐80%的票房成績,「未來中國電影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必須支持『八二定律』,支持並推動優質中小成本電影成為票房中堅。」
2017年3月實施的我國首部《電影產業促進法》,對國產片和進口片播放佔比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但在國產片和進口片的票房佔比上,進口片的單片票房是國產片的3.7倍。比起2016年同期的3倍,差距更加明顯。2017年98部進口片中,64部批片貢獻了26%的票房,單片平均票房過億元。
從進口片的表現來看,除了大IP扎堆外,優質口碑的進口批片成為了國內影市的「香餑餑」,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高於2016年。尤其是《摔跤吧!爸爸》通過其過硬口碑支撐票房逆襲,最終落定12.91億元票房,體現出非好萊塢大片強勁的市場號召力。不過,下半年進口批片的扎堆上映又體現出影市的盲目跟風。
有業內人士分析,進口片紅利的增強,無疑對於中小成本國產片的製作積極性有一定的打擊。對於帶有實驗性質的中小成本國產片來說,面臨的市場挑戰將更大。
觀眾變化
小眾電影成逆襲黑馬
曾幾何時,業內曾抱怨,某些「垃圾」電影有為數眾多的擁躉,可一些優質卻缺乏話題效應的影片被院線冷落,觀眾寥寥。讓人欣慰的是,《二十二》等小眾題材的紀錄電影,均票房口碑雙豐收。縱觀上述影片,其成功秘訣多離不開口碑效應。圈內人和廣大觀眾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不遺餘力地給予好評,倒逼院線增加排片,進而使得這些在前期不太被看好的影片在市場中逆襲成為「黑馬」。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高價版權改編的作品卻票房折戟,再次證明了曾經「大IP+小鮮肉=高票房」的公式不再無條件成立,也反映出觀眾不再願為質量不高的作品買單。對此,業內人士的態度也有著明顯的轉變:從當初的趨之若鶩,到後來的聞之色變,對於IP的開發,業界開始回歸理性,且積極找尋更為科學的開發方法。
國內觀眾對於影片審美喜好的變化,還能從進口影片得以證明:《速度與激情8》《蜘蛛俠:英雄歸來》等模式化嚴重、創新能力不足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在中國都不復當年勇,反倒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以及泰國的《天才槍手》,都在中國取得令人驚喜的票房成績。某媒體近日關於「8分以下影片首日票房和非首日票房對比」的調查顯示,2017年,8分以下影片票房後續增長乏力,口碑對影片開畫後的票房走勢影響非常明顯。這也足以提醒創作者——不要低估觀眾的欣賞能力。
盡管《二十二》等電影的票房成績,在動作、喜劇電影霸屏的市場中顯得十分渺小,但讓我們看到了口碑引領的觀影熱潮,看到了成熟觀眾提供的成長環境,這股力量不僅體現在票房上,更體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
相關新聞
元旦檔累計票房11.9億
根據初步統計,元旦大盤報收3.69億;《前任3:再見前任》1.25億,累計4.19億;《妖鈴鈴》5050萬,累計3.01億;《二代妖精》3740萬,累計2.06億;《解憂雜貨店》3240萬,累計1.84億;《妖貓傳》2120萬,累計4.89億。
元旦假期最後一天大盤環比回落27%,全國市場在元旦小長假三天累計收入11.9億,較2017年同期暴漲80%,創下歷史最強元旦檔。
《前任3:再見前任》環比僅跌4.5%,跌幅遠低於另幾部國產電影,累計綜合票房已破4億,超過兩部前作最終票房之和。
《妖鈴鈴》和《二代妖精》累計綜合票房也分別跨過3億和2億。

減小字體

⑺ 中國電影在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至今為止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那個

中國電影在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至今為止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戰狼2》,其總票房為56.3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總票房為49.34億元;名列第三名的是《流浪地球》其總票房為46.18億元。

一、《戰狼1》

在海外票房超過100萬美元的電影中,《戰狼2》的全球票房超過了《蜘蛛俠:英雄歸來》,成功躋身TOP100票房影片排行榜,這也是首次亞洲電影進入排行榜,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對此的壟斷地位。《戰狼2》在2017年10月26日以56.81億元票房名列全球票房第55位。

⑻ 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了多少億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電影局負責人稱,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順利實施,「放管服」改革為市場帶來更多活力;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增長的主引擎;「電影市場規范年」活動深入開展,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電影走出去」呈現出新的亮點和特徵,我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金磚國家電影節等活動順利舉辦,為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積累了重要經驗。

⑼ 電影票房的票房紀錄

2015年2月24日,2015年春節假期結束,內地影市在7天中總計收獲超過17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億。大盤最高點依舊出現在大年初一,當天的單日票房高達3.4億,創造了內地影史新紀錄。
春節檔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7部初一放映的電影功不可沒。然而如此大規模扎堆上映,也讓這些影片深陷慘烈的排片爭奪。最終,《天將雄師》6天累計4.5億問鼎春節檔票房總冠軍,《澳門風雲2》以4.16億的成績緊隨其後,《狼圖騰》吸金近3億,排在第三位。
單日票房破6.6億
2016年大年初一中國內地單日電影票房達到了6.6億元,觀影人次為1900萬左右,遠超去年大年初一的3.75億。其中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以單日2.76億的成績成為國產片中單日票房的冠軍。而《澳門風雲3》、《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也分別以1.78億和1.7億的佳績雙雙破億。
單日票房排名TOP20
數據截止2016年2月18日

排名影片名單日票房(萬)播放日期上映天數1速度與激情7346342015年4月12日12美人魚314442016年2月14日73美人魚269942016年2月8日14美人魚248142015年2月10日35美人魚247732015年2月11日46港囧246962015年9月26日27美人魚243302016年2月12日58美人魚239682016年2月13日29美人魚239092016年2月9日610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38362015年5月16日511速度與激情7228472015年4月18日712港囧226572015年9月27日313尋龍訣226442015年12月19日214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223102014年6月28日215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213352014年6月29日316尋龍訣203802015年12月20日317港囧199292016年9月25日118星球大戰原力覺醒196052016年1月9日119速度與激情7187262015年4月13日220速度與激情7187162015年4月19日8
單月破40億首超美國

2015年2月份刷新了多項國產電影的紀錄。19日大年初一當天,7部新片同時上映造就了超過3.5億的單日最高成績,初一到初六的春節檔總票房更達到史無前例的17億。而第三方數據統計顯示,2月內地電影市場高達40.5億,成為內地首個突破40億大關的月份,更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票房最高點。
中美市場走勢在春節檔前走勢較為穩定,不過大年初一開始,春節期間中國單日產出基本都在2.5億以上,穩定性領先於北美市場。最終北美市場2月份產出了大概44.6億人民幣的票房,刨去加拿大市場占據的10%的比例,美國影市2月約收40億元人民幣,比內地票房約少5000萬。
一季度電影票房創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國內累計票房95.84億,刷新歷史最高增幅同比上漲41.65%。預計到4月第一個周末將突破百億關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電影將首次創造百天內(95天)突破百億關口的最快紀錄。
截至3月31日,2015年第一季度(1月1日-3月31日)累計票房95.84億,刷新歷史最高增幅同比上漲41.65%,累計放映場次1228.10萬場,較去年同期上漲39.95%,觀影人次2.66億,較去年同期上漲38.11%。國產電影票房與進口影片票房呈65:35的格局。
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62.2億,同比增長47.91%,共計放映7681800場,同比增長49.27%;觀影人次1.72億,同比增長41.68%。
進口片總票房33.61億,同比增長32.79%,共計放映457.28萬場,同比增長29.83%,觀影人次0.94億,同比增長34.72%。統計期內共計4部影片躋身6億影片隊列,23部影片突破億元大關,刷新歷史同期值。
刷新月度票房紀錄
2015年7月份,中國電影票房為54.9億元,在連續打破日票房紀錄和周票房紀錄後,再次刷新中國電影市場月度票房紀錄。這一數字超過了2002年至2005年中國電影票房總和。此外,7月份觀影人次達到1.59億。2015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已累計票房258.53億元,國產片佔比57.2%。
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40.69億
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美人魚》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截至2016年2月19日晚22點,周星馳導演新作《美人魚》總票房達到24.68億,超過了《捉妖記》的24.39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史票房新紀錄,創下新紀錄僅用了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