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8微電影畸變觀後感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8微電影畸變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11-25 13:08:13

A. 單反運鏡的八大技巧 教你拍出個人微電影

1、拍攝盡量選擇在一個室內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地鐵站、機場候機廳那種很寬廣的室內空間,也可以是老式居民樓那種狹小的密閉空間。如果是外景的話,建議盡量選擇夜晚,並且空間內最好有各種奇異的燈光色彩,這樣有助於烘託人物情緒和性格。

2、選擇超廣角鏡頭,越廣越好。廣角能製造強烈的空間畸變感,而杜可風與王家衛合作的電影中很多畫面是用9.7毫米的魚眼鏡頭拍攝的,所以,了解這個焦段對實現這種畫風非常重要。特別在香港這種極度擁擠的城市,選擇廣角鏡頭,能很好體現都市邊緣人物的被擠壓感。

3、用POV模式傾斜構圖。像王家衛的《墮落天使》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傾斜構圖,傾斜構圖搭配誇張的廣角畸變,能很好呈現出現代都市人內心的孤獨、自我和緊張感。這種傾斜構圖可以輕松利用智雲穩定器獨有的POV模式拍攝而成。也可以利用穩定器適度拍攝一些俯拍和仰拍鏡頭作為輔助素材,後期剪輯備用。

5、從穩定器+相機拍攝運鏡上。在鏡頭運動方面,因為畢竟是電影拍攝,所以在一些畫面中有使用斯坦尼康,並不全是手持完成拍攝的。但對於日常拍攝的人來說,就需要藉助穩定器來消除拍攝過程中產生的抖動,用穩定器實現斯坦尼康的運鏡風格。

6、拍攝時多嘗試旋轉畫面,這一點是核心元素,前後運動中夾雜上鏡頭旋轉,就能打造很奇特的視覺感觀,對於視頻整體觀感有非常好的強調作用。旋轉畫面的運鏡,需要雙手握持穩定器,同時開啟pov模式;

7、利用穩定器的跟焦手輪搭配沖鏡頭拍攝。沖鏡頭可以向前方向,也可以是向後方向的沖鏡頭。在拍攝中,讓鏡頭和人物的動方向相反,這個沖擊感會更強烈。拍攝時,雙手握持穩定器,手動跟焦追焦拍攝,提前找好鏡頭結尾靠近人物時的焦點設置,通過腳步的運動來追焦,後期突出運動鏡頭的突然性,把加速度釋放出來。

8、拍攝交錯式跟蹤鏡頭,錯式跟蹤鏡頭是沖鏡頭的一種演變,可以給觀影製作一種精靈般的視角。還可以使用左右跟隨、全跟隨這些穩定器上固定的模式來模仿王家衛運鏡風格,也可以多去嘗試瘋狗模式,增強運動的突然性。

B. 閱讀|告白

最近重溫了湊佳苗的成名作《告白》,每次讀完都能有新的收獲。這個只有短短六章的小說講述的是女教師森口悠子因為不滿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過度保護,而對殺死自己女兒的兩個學生採取獨特的復仇方式報復的故事。雖然篇章簡短,卻涉及到了教育,倫理,法律與人性等方面,引人深思。

第一章「神職者」是以森口老師的視角來描述的,通篇自白的方式可輕易走進她的內心,隨著講述的深入,故事逐漸明晰。森口四歲的孩子愛美被班內的兩名學生殺害,而她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對兩位學生施以報復,稱自己把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兩位的牛奶中。之後的五章都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展開來寫的。第二章「殉教者」是班長美月的自白,描述了此事件發生後班級內的變化。第三章「慈愛者」是兇手之一的直樹的姐姐的自白。第四章「求道者」是以直樹的角度,描寫了膽怯絕望的直樹在家中由閉塞到接近瘋狂的變化。第五章「信奉者"是站在另一位天才兇手修哉的視角,揭示了他心理的扭曲。最後一章又回到森口悠子的自白,揭開了她真正的報復計劃。

《告白》將暴力美學趨於極致,極其清新的表達了一個極端壓抑的故事。這個故事如果單純的敘述出來,或許會覺得有些難以接受,但它給每個沖突、每個動機予以合理的環境和理由,這讓它變得與社會、每個人切實相關。或許現實中你還沒遇到這樣的事情,但是卻可以感受到發生也是必然。把裡面的每個人都單獨拎出來或許會覺得極端到不合理,但是擺放在一起的時候,卻又是自然而符合邏輯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幸福、痛苦、喜悅、憤怒,每個人都要獨自一人面對真實的並非人前的那個自己,冷暖自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扮演好兩個自己。最終,整個社會都在和表面的那個人維系著密切的關系,卻和真正的那個人愈加背離。

《告白》採用個人獨白式的敘事手法,把一個事情描畫成了多面體,代入感很強,這不是主角一個人的故事,它很細致地刻畫了每一個和事實有關的人不同的心理狀態,敘事慘烈而不留情面。同一件事,牽涉其中的人或旁觀者分別以各自的視角來表達看法,這讓我不由想起了黑澤明的《羅生門》。那種用多視角的結構方式表達出人性弱點或丑惡的一面,充分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可信任性和不可知性。每個人都懷著利己的目的,提供著美化自己、使得所述真相不盡相同的證詞。和《羅生門》不同的是,《告白》的每個部分沒有任何刻意修飾的成分,每個人的內心告白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許會對別人或事件產生片面或不完整的解讀,但都是從他們的視野中得到的真實印象。因為真實,所以我往往能從某個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某句自白中讀出自己的內心。

我很喜歡美月,穿著那件有鐵鏈裝飾的黑色裙子的女孩,她走過去跟那個男孩見面的畫面,很動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這個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聰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於站在眾人反對的那一邊,卻莫名其妙地犧牲了自己。他們戀愛的明媚橋段,一下子化為泡影,這從另一個層面,深入解讀了男孩變態的心理。

還有直樹,那個成績比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殺了自己的母親。

班級學生被教師暗中挑撥利用,群起欺負那兩個男孩,沉抑的校園氛圍,暗含著人性的黑暗和瘋狂。善良被換上了另外的服裝躲在角落裡細細低語,復仇和變態的狂妄在烏雲里慢慢壓近教學樓的天台。

而這些,只因為那個教師的不幸經歷和男孩的缺失母愛的病態心理。

在人們的常識里,孩子是懵懂而純潔的。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全部是免檢產品。然而,真正認識生命的價值需要漫長的人生體驗,認為孩子比成人更純潔的說法,有些一廂情願。

 如果讀過乙一的小說,你會發現,人的慾望並不是隨著成長逐漸增加,而是在年幼時就深深根植於人性之中的,並且由於小孩子社會屬性的缺失,他們對於慾望的追逐並不存在滿足上的延宕,因而他們惡得更純粹,也更徹底。詩人北島曾說:「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風暴,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成年人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年輕的一代並未經歷過苦難的歲月,因而他們是幸福的,也是無知的。理所當然他們並不具備獲得話語權力的資本。賈樟柯曾言,這種對待「苦難」強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種「苦難」霸權。

在本書中,暴力的濫用者以及無辜的受害者都是年輕的中學生。

和成年人相比,他們涉世未深。但是,他們對於人性深淵的罪惡意識卻比成年人有著更為深刻和敏銳的洞悉。年長的人們肯定會質疑,他們認為苦難的歲月只會在自己的身上烙下印記,而年輕一代享有的則是由自己開創出來的美好明天。但事實上,人們往往發現,縱使你吃盡苦頭,終於迎來人人拍手稱好的時代,最後仍會無可奈何地明白這個所謂的「美好」不過只是一個通向地獄的路標。

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熱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們,需要正確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長。為了得到好的東西產生的變態不正當的行為;為了報復自己遺失或被搶走了心愛的事物,而變得冷漠無情。而這些,根本性還是因為:愛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在《告白》中,女教師對少年犯A說:「如果你生性邪惡,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還只是個孩子。」大多數孩子的立場觀點,是由教師來引導的。所以,這部電影是無比冷酷的,那位老師的形象與普遍的教師形象出現了巨大背離,女教師是幕後的指縱者。她意識到懲罰惡人,必須首先不把他當作孩子,要必要用極端的方式使之覺醒,或者付出代價。

 「身為人母我恨不得把A和B都殺了,但我也為人師表。告訴警方真相,讓兇手得到應有的處罰雖然是成人的義務,但教師也有義務保護學生。」難以想像森口是怎樣悲痛又冷靜的說出這句話。聯系現行過度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確,法律天生難保公平,所謂民主自由的社會和教育是否造成了青少年成長環境的畸變?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抽絲剝繭後的犯罪動機竟如此簡單,這在造成強大沖擊力之餘,也促使我們產生更多思考。在這部電影里,誰都沒有得到救贖。無邊界的極端自我下,人們做著冷酷傷害他人的事情,卻又不以為然。時時刻刻都踐行著平庸而無知的罪惡。

就像《告白》中圍繞著森口悠子的縝密計劃所進行的報復之路上被剖析的每個人物的內心,每個人物都是豐滿立體的,既擔負著道義,良知與責任,又都有著陰暗的一面。在直樹坦言看到愛美睜眼才把她扔進游泳池帶來的震驚之餘,修哉埋下的炸彈就像是高漲的青少年犯罪勢頭,帶著犯罪心理及動機的不確定性在故事的結尾轟然爆裂。在直樹和修哉先後殺害了自己最親愛的人之後,痛失愛女的森口悠子用自己的完美復仇計劃向學生們詮釋了:最好的報復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將心比心。

在日本推理小說最純粹的流派——本格派已經無法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支撐推理小說的發展之時,各種變革應運而生,包括對本格推理產生嚴重動搖的東野圭吾,寫著溫暖又不失推理風格的伊坂幸太郎,以及文筆細膩清冷的湊佳苗在內,都在傳統本格精神下試圖尋求突破。然而不管變革方向如何,都有一種東西會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曾經的正統作家所忽略,至少說不那麼看重的,隱秘、幽微而又扭曲的人性。

看日本電影和小說,常常會陷入一種莫名的壓抑之中。那種被放大後的人性的丑惡讓人不寒而慄。是日本如此還是人性如此?有種說法,日本狹小的國土面積使大多數日本人與生俱來產生一種危機感。平靜浮於表面,瘋狂壓抑深處,危機貫穿血液。你怎能忽視了它?

因此會不自覺陷入一種迷惘的反思狀態。思考它的理性與瘋狂,對待人性軟弱面的嚴肅,對人性丑惡面誇張的渲染,對人性殘忍面無原則的包容。似乎將人性所有復雜之處一並攤開,卻又不負責對你感官的沖擊你是否能夠承受。但是,藝術源自生活,若把藝術當做生活,又不免有些愚蠢。

凡事不必庸人自擾,世界不完美,人性很自私,但還沒有那麼糟糕。

一點同名電影觀後感:

導演非常成功的以各種電影技法成功的最大程度地影像化了湊佳苗的原著小說,給觀眾以莫大的視覺沖擊力與深遠的心理沖擊力,顯示出非常了不起的導演功力與熟練技法。中島哲是個很會用鏡頭說話的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點,是電影中反復出現的利用反光鏡拍攝的模擬回憶的影像,暗示心靈與環境的扭曲,或許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或者影像美學。此外還有37名平均13歲的學生,在知道同學殺了人後,依然在陽光下嬉戲打鬧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慄。

《告白》算不得是一部具有極高攝影藝術的電影。對於一個觀眾來說,由於大多數只有一次觀賞某部電影的機會,所以,將技巧和藝術高度結合的攝影藝術,往往不太可能被觀眾所首先感知到。電影的故事,人物,最後是情懷,這些基本信息被觀眾所理解,並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出電影院,在回家的路上了。那麼,所謂的「攝影」好,對於大多數來說,只不過是「漂亮」而已。稍微專業一點叫形成了相對深刻的映像記憶,僅此而已。

《告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慢速剪輯,唯美音樂,畫面構圖,每一句話、甚至每一滴血都輕柔、安詳。在看的時候,僅僅跌宕起伏的故事內容,就能夠完全吸引住你,一切的想法在精彩的故事結束之後,才會浮上心頭。

 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C. 2021年拍照最好手機,每一款都是影像機皇,你在用哪一款

要問現在手機除了各種聊天軟體,移動支付以外用得最多的功能是哪一個,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拍照。現在很多小夥伴在遇到新鮮好玩的事情時,都會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拍下來並分享給朋友,加上女生們熱衷於拍美美的照片,所以手機拍照的好壞就成了很多消費者買手機時關心的重點。而現在正處於618的活動期間,正是上半年購買手機的最好時機,下面就來給大家推薦三款2021年的影像機皇,快來看一看有沒有你的菜吧。


華為mate40Pro

推薦亮點: 徠卡色彩+5000 萬像素超感知攝像頭+RYYB 濾色陣列


華為mate40 Pro作為華為最頂級的旗艦手機,攝影配置自然也是十分豪華, 該機一共配備了三枚經過徠卡認證的攝像頭,另外這次華為Mate40 Pro主攝採用的5000萬像素的超感知攝像頭,感測器尺寸更是達到了1 /1.28英寸,這個尺寸也是迄今為止手機行業內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相機感測器,延續了RYYB濾鏡陣列設計,簡單說,就是採用RYYB 濾色陣列可以比傳統RGB陣列吸收更多40%的光線,在暗光環境下也能獲得清晰的照片。


除了5000萬主攝其還配備了2000萬電影攝像頭+1200萬潛望式長焦鏡頭,並且支持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以及50倍數碼變焦,所以華為mate40Pro在拍照能力上的表現還是非常的亮眼,堪稱是一代影像機皇;現在618期間價格為6299起,不過由於晶元供應不足的原因,所以這一手機也並不是很好買到,想買的朋友可能需要搶購才行。


iPhone12 Pro Max

推薦亮點:計算攝影、位移式防抖、最強視頻手機、激光雷達攝像頭

雖然說從參數上看,蘋果後置攝像頭的像素並不高,但是得益於蘋果強大的攝影演算法優化,iPhone12 Pro Max也當仁不讓成為了蘋果的新一代影像機皇。其後置三攝像頭的設計分別是12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12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12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並且支持自動對焦,位移式防抖,光學防抖等等。


對於從2018後每年都會推出一部微電影的蘋果公司,通過微電影來展示iPhone手機的影像拍攝性能已經成了傳統,這也讓人感受到了蘋果在拍視頻能力上的強大表現,稱得上目前最強視頻手機,另外蘋果還輔助了一個LiDAR激光雷達,其最直接的用途是增強拍攝及AR應用的能力,簡單點說就是提高拍攝中的對焦能力,利用LiDAR激光雷達不僅對焦的精度更高,甚至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完成對焦。 在618期間, iPhone12 Pro Max直降400,最低9598元。


一加9 Pro

推薦亮點:哈蘇專業色彩、雙主攝方案、自由曲面鏡頭

最後一款就是我們的安卓攝影機皇:一加9 Pro了,一加9 Pro首次與哈蘇合作推出了一加 哈蘇手機影像系統,該系統有著來自哈蘇80年經驗調教的哈蘇專業色彩優化,即使是攝影小白的隨手一拍,也可以拍出具有哈蘇質感、色彩自然的專業影像作品的照片了,而且顏色越是豐富、樣張的觀感越會讓人覺得驚訝,其對於色彩的處理能力的確相當強悍。


除此之外,一加9 Pro還搭載了定製版IMX689主攝+5000萬像素IMX766超廣角(自由曲面鏡頭加持)+200萬黑白風格鏡頭,這「雙主攝級」的配置十分豪華,值得一提的是,一加9 Pro的超廣角不僅像素達到了主攝級別的5000萬,而且還加入了自由曲面鏡片,該鏡片可以將邊緣部分沒有均勻投射的光線校正,讓外界進來的光線可以垂直打到感測器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超廣角的畸變問題,官方的數據是可以將畸變率從20%降低至1%。

總的來說,這幾款2021年的攝影機皇的拍照實力都相當出色,特別是一加9Pro,不僅搭載了一加 哈蘇手機影像系統,還有雙主攝設計以及自由曲面鏡片,這些在行業內也都是頂級的配置,加之現在618期間都有優惠,想入手的話真的可以」剁手「了。

D. oppo和華為哪個好有推薦的機型嗎

由於品牌、機型不同,產品的設計理念、適用人群等也是不一樣的,各有優勢,建議您根據需求及喜好選擇合適的機型。 華為Mate40手機很不錯的,參數如下:

1、屏幕:屏幕尺寸6.5英寸,屏幕色彩1670萬色,解析度FHD+ 2376 × 1080 像素,看電影更加舒暢。
2、相機:後置攝像頭:超感知攝像頭50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16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800萬像素,支持自動對焦。前置攝像頭:超感知攝像頭1300萬像素,支持固定焦距,拍照更加細膩,更加清晰。
3、性能:採用EMUI 11.0(基於Android 10)系統,搭載麒麟9000E,八核處理器 ,帶來高速、流暢的體驗。
4、電池:配備4200mAh(典型值)大容量電池,續航持久。
5、晶元:麒麟9000E晶元採用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是當前技術工藝最領先的5納米5G Soc 手機晶元,將處理器和5G基帶融於一體,帶來速度更快發熱更低和能效比更強的運行表現,從容應對5G時代中復雜的計算,負載任務,使HUAWEI Mate 40 成為領先業界的5G 手機。
6、特色功能:暢連大文件閃傳、智感支付、靈動熄屏顯示、AI 隔空操控、微電影、AI跟拍、AI 字幕、超級微距、雙景錄像、自拍慢動作、多屏協同、暢連通話、四網協同、智慧剪輯、智慧多窗、AI 信息保護、人臉解鎖、智能截屏、小藝智慧語音、智慧視覺、情景智能、華為分享等等。

可以登錄華為商城了解更多的手機參數,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需求選擇。

E. 畸變第一季美國的,哪位大神有資源,謝謝

《畸變第一季》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提取碼:2cpx

《畸變》是由朗斯·尼美畢達執導,亞提·唐威邦帕尼特、阿帕·芭薇萊主演的泰國電影


F. 筆仙-電影觀後感

熱鬧的電影暑期檔已然開戰,眾多影片紛紛製造著各種話題想在這個殘酷的檔期內取得好的收成,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露骨的。如果沒有真材實料,想在這個檔期中出類拔萃還真是有很大的難度。外來的「和尚」打造的驚悚片《筆仙Ⅱ》,從首日的排片和票房上看可為這個炎熱的暑期檔帶來一絲清涼。

《筆仙Ⅱ》是韓國著名恐怖片導演安兵基的新作,韓國美女朴寒星出演,講述7個大學同窗在一次「筆仙」游戲後人鬼殊途的故事。《筆仙Ⅱ》以「青春殺人事件」為切入點,糅入怨靈復仇元素,表現校園友情的妒火與脆弱、人性的畸變與失控,是典型的美式青春恐怖片類型。暴力血腥的布局、步步殺機的推想、犯罪心理的嬗變,這些都是亞洲恐怖大師安兵基的特色。

其實,該系列第一部《筆仙》上映時和《畫皮Ⅱ》撞期,但也輕松取得了6000萬元的票房,成為去年的年度驚悚片票房冠軍,同時也是國產驚悚片的票房第二名。《筆仙Ⅱ》的首日表現也創下了數個第一:驚悚片排片第一,驚悚片單日票房第一。去年《筆仙》表現神勇,今年《筆仙Ⅱ》的票房表現也十分有望締造一個新紀錄:超越《孤島驚魂》的9000萬票房,成為內地第一部票房過億元的恐怖驚悚片。

當青春陽光的`開局配之以朴樹的《那些花兒》,瞬間讓你有種《致青春》的錯覺,標準的恐怖片配置和情節,好友相繼離奇的死去,慢慢浮出水面的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串聯出故事情節,中間陰暗的畫面和前後明亮的形成鮮明對比,反應出人物的內心顏色。韓國恐怖片之所以著稱,無非是因為它總能抓住人細微的心理變化,融入感情,利用那一絲絲滲透進你心底的情感,要麼讓你感動,要麼讓你聳動。難得的沒有公安出來搞破壞的一部恐怖片,相比以往國內拍過的恐怖片里公安幹警的收尾式的結局,該片也給大大跳出了觀眾的傳統思維模式。

這是一個扭曲了的友情跟愛情的故事,當朋友之間不再相互信任,當情人之間不能有完滿的結局,心有不甘的一方總會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而這些舉動也常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筆仙Ⅱ》的精彩之處在於,觀眾明知所有事情都是人為,但在不斷猜測兇手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被導演推翻,然後開始新一輪的揣測。故事的懸疑和復雜性,大大跳出了國產驚悚片的傳統俗套。整個故事節奏緊湊,結構精妙,伴隨著嫉妒的恐懼和懸疑層層推進,觀影者大呼過癮。

影片的多處情節都有繼承安兵基在《筆仙》里力圖訴求純驚悚片的路子,一方面符合廣電總局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傳達了導演對驚悚片的執著,這一點讓人敬佩。當你看完全片後,你的內心中會有這樣的想法,筆仙只是表面,其內核是要讓人除去心魔。

G. 關於<茉莉花開>的觀後感

《茉莉花開》觀後感
《茉莉花開》上:她一個人飆戲爽到癲

好電影是不受時間限制與外界干擾的,攝影出生的候詠《茉莉花開》終於在紅色5月絢爛綻放,其間經歷的風雨歷程,痛楚磨難也已煙飛灰滅,等待的只是影迷們此起彼伏的狂熱推崇,我也是唱贊美詩的一個,因為我被蘇童打敗,被章子怡擊倒。

電影根據蘇童的小說《婦女生活》改編而生,純粹是一個關於女性的電影,時間跨度50多來,屬於史詩類別的電影,特能考驗導演駕馭能力。候詠很聰明,他並沒有用細微的線索來引出時間段的改變,因為這個實在太難了,候詠也沒有陳凱歌如此的大局觀,可是他運用了小標題的模式卻別具一格,使人一目瞭然,清爽醒目,能夠把短處掩飾,顯示了候詠不一般的巧妙。過了這個難關,等於把史詩電影的難點消除了一半,接下來就要看演員的演技了,他們的成敗直接關繫到電影的成功與否。章子怡,我不得不說,佩服你!

章子怡剛出道就被張藝謀看上,從此就與緋聞形影不離,保持著高度的媒體曝光率,在奧斯卡上英文也說得越來越溜,一臉的明星胚子像。的確有很多影迷都不喜歡她,說她演戲嗲、假、煽。可是你不覺得她是在進步的嗎?《我的父親母親》顯現了她的青春,給觀眾混了個臉熟,在《卧虎藏龍》里,被人責備成一個包袱一個累贅,可我一點也不覺得,她表演地很棒,把玉蛟龍的野蠻、堅強詮釋地很好,主流對她的責備不外乎帶有些感情色彩,可是電影是她的工作,她做得不錯,與其工作外的生活無關。如今的章子怡,已走上國際巨星的行列,可以與張曼玉、鞏俐同起同坐了,身價狂飆。候詠也賺翻的,要是在今年拍這個電影請章子怡出馬的話,就要把電影的製作費用翻上幾番了。明星就是明星,出來的鏡頭屢看不爽,大呼過癮。

毫無疑問,《茉莉花開》是章子怡的個人秀,秀得出色,秀得精彩。她一人飾演三個角色,有蠻長的時間跨度,要把握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女性的思想觀念,還要通過自己的咀嚼,把內心的矛盾抒發在膠片里,夠難,很能體現一位演員的演技。「茉」的飾演是個情感畸變的過程,起初的茉是個喜歡電影,喜愛電影明星的開朗女孩,青春盪漾的她愛上了孟老闆,並且為了他不願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她希冀愛情是永恆的,愛情是無價的,可惜從香港寄來的支票使她徹底改變了人生觀與愛情觀。這是一個劇變的過程,時間只有30分鍾左右,章子怡演繹的「一個女性從喜悅推至抑鬱的地獄」的情感戲令人眼睛一亮,同時也為角色的悲涼而扼腕嘆息。

「莉」的角色最難,因為這里需要演員歇斯底里的爆發力,章子怡的爆發力在曾經的電影里還是有點味道的,這次的爆發力才是真正展現她才華的時刻。「莉」懷疑丈夫與養女有染,憤怒地把白色床單拉起,責問丈夫的行徑。她神經質了,她太愛眼前的那個男人了,這種變態式的愛使人難以接受,與小栗康平的《死之棘》,張元的《我愛你》類似。章子怡掌控了大局,也把劇情推向了高潮。「花」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影像中的「花」戴著粗邊眼鏡,俏麗動人,對待外婆和氣友善,對待心愛的丈夫,像極了夢中情人。這個角色也有一個轉變過程,那就是當丈夫另有心歡,遠離她的時刻,她變得堅強起來,不對丈夫妥協,拒絕簽離婚協議書,並且倔強地把孩子生下來。雨夜獨自生孩子的鏡頭,候詠不惜餘力地用了整整6分鍾的時間,章子怡非常敬業,為了這6分鍾她7個夜晚都在瓢潑大雨中熬過。鏡頭很凄慘,但也隱寓了生命的希冀。電影結尾處,「花」笑了,對著鏡頭笑了很久很久,這個長鏡頭徹底地把我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擊潰,感動地一塌糊塗。

《茉莉花開》結束了,章子怡的演戲也宣告結束,靚麗的她已經在好萊塢有了較高的地位,在亞洲影壇也算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人物了,希望你帶上愛國情調,把電影做得更好,祝福你。在下文中,我會集中精力寫關於電影主題的文字,來真正展現候詠的電影水平。

《茉莉花開》下:候詠,好一場及時雨

蘇童比女人還了解女人,文字充滿了對女性感性描述,對女性的感嘆。候詠也是一個喜歡琢磨女性情感變化的人,當《茉莉花開》用蘇童的文字(張獻編劇)、候詠的影像呈現在影迷眼前的時候,璀璨的光芒瞬間迸發。電影是具有史詩味道的,人物是具有代表性質的,候詠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來證明他在第五代導演中的地位。

電影主題鮮明,就是通過三個女性人物的闡述,來反映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三個時代三個態度,只是對於愛情的專一永遠都不曾改變。這個專一就集中表現在「生孩子」方面,「茉」為了孟老闆,不願流產;「莉」為了鄒傑領養了「花」;「花」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產子。女性的偉大在這個輪回中表現地淋漓盡致,致使男人的地位瞬間倒塌,因而說《茉莉花開》不僅是一部謳歌女性的詩篇,也是一篇打破男權主義的檄文。候詠腳踏實地地用自己豐富的電影理念與優美的協調鏡頭詮釋了以上的一切。

上文已經提過《茉莉花開》涉及的年代為30、50、80年代,時間跨越巨大,難以駕馭,而候詠就採用了小標題的方式迴避了這個困難。這個迴避絕不是逃避,如果是逃避,那我也不會說《茉莉花開》是如此的成功了。簡化難度是一個導演聰明的表現,當初的昆廷�6�1塔倫蒂諾最喜這個模式。回顧國產史詩電影來,《活著》的時間串連最為巧妙,福貴的一個常規動作就立馬把觀眾帶到了另一個時代去,沒有卡殼,自然順暢。這是當時張藝謀最為輝煌的時刻,駕馭電影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次候詠就直接把時間線索成分省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章」、「第二章」……挺好的,避重就輕。

對於電影主題的把握,候詠始終沒有改變,隨著劇情的發展,也沒有進行更多深層次的解剖。停留在女性對待愛情忠貞不渝這個方面上,「茉」、「莉」、「花」這三個角色的情感幾乎都是一樣的,顯得重復,並不像沙灘上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對於文藝片來說,尚可忍受,要是對於商業片來說,肯定要刪戲不少。但這不能怪候詠,是劇本所致,劇本的主導思想是要告訴觀眾一個輪回的過程,而輪回的過程中就要無限的相似、類似、甚至重復。如果用第三隻眼看電影的話,這種類似的情感還是具有可看度的,而且感受還不小。只是候詠沒有把主題深化,例如在刻畫女性堅強方面、獨立方面有所變革的話,就會使電影顯得愈加豐滿。

在通篇的女性指導思想下,男演員就都成了章子怡與陳沖的配角,姜文還是一臉的痞子相,陸毅的演技不敢恭維,劉燁怎麼就變成了「壞人」,還帶有些猥瑣。配角終歸是配角,只要主角出彩,他們也就盡了綠葉的責任。章子怡與陳沖的表演非常出彩,刻畫女人的情感還真有一手,尤其是陳沖的「心狠老辣」。現在想想候詠也挺有能耐的,一個戲竟然請來了那麼多名演員,看來魅力頗大,在演員的心中他也屬於一個老資格的電影人了。

說起電影人,就不得不提候詠的攝像了。電影中的攝像如同樂隊中的吉他手,是主角。主角的地位可能就比導演遜一籌。第五代中,很多導演都是攝像出生,拍攝的電影絕不比純正導演出生來得差,顧長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孔雀》太過美麗了。《茉莉花開》中,色彩佔了很大的一個比重,尤其是30年代的老上海里,章子怡的旗袍色彩絢麗,美輪美奐,用足了綠色的成分,顯得嬌艷可人。而50年代,由於時代的限制,他只能運用灰淡的顏色,80年代又變得俏皮起來,粉色與淡藍色相得益彰。拍攝中,展現了候詠攝影師的本領。在「花」雨夜產子的鏡頭里,他全方位地記錄了整個過程,鏡頭又長有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仰視鏡頭、俯視鏡頭,特寫、大特寫,比比皆是,包羅萬象,精彩出色。

當一個導演,駕馭了劇情,控制了演員,也抒發了自己的想法之後,那麼電影就靠近了成功的彼岸,《茉莉花開》終於在封塵三年之後,進入了影迷的眼簾,候詠也用其獨特的魅力與實力征服了大多數的觀眾與眼光挑剔的影評人,如果電影機構的官員們能夠「識大局,顧大全」,那麼《茉莉花開》定會在金雞獎里春風得意,獨攬一面。大陸電影太過缺水,幸而候詠在悶燥的午後下了場及時雨。

H. 華為mate40e參數

華為Mate 40E手機參數如下:
1、屏幕:屏幕尺寸6.5英寸,屏幕色彩1670萬色,FHD+ 2376x1080像素,看電影更加舒暢。
2、相機:廣角攝像頭64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16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800萬像素,支持自動對焦。前置攝像頭:超感知攝像頭1300萬像素,支持固定焦距,拍照更加細膩,更加清晰。
3、性能:採用EMUI 11.0(基於Android 10)系統,搭載麒麟990E,八核處理器 ,帶來高速、流暢的體驗。

4、電池:配備4200mAh(典型值)大容量電池,續航持久。
5、特色功能:暢連大文件閃傳、智感支付、靈動熄屏顯示、AI 隔空操控、微電影、AI跟拍、AI 字幕、超級微距、雙景錄像、自拍慢動作、多屏協同、暢連通話、四網協同、智慧剪輯、智慧多窗、AI 信息保護、人臉解鎖、智能截屏、小藝智慧語音、智慧視覺、情景智能等。

I. 站直了 別趴下

對美的的追求與社會的侵蝕 正如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最後的的一句話,人類不能飛翔。人生活在繭中,永遠無法掙脫束縛。難道真的是站直啰,別趴下么,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諷刺,正如電影兩個主人公的名字,軟弱可欺高文,同樣他也是文明 科學的符號,強硬粗獷的張永武,野蠻與愚昧的符號,--永武--難道不是正應了老毛子的一句話--槍桿子里出政權么。 整個電影大量用偏藍色的光做背景,藍色作為綠,紅,藍,三色中最冷的色,也表現了社會中的壓抑。當高文走到新家的時候那個偏黃的暖色也表達了,一種對於美的追求,當高太太對著外面的窗戶慢慢的脫下了衣服,用身體來感受那種美的存在,桔黃色的陽光,更加襯托出了心中對於美的追求。『三』這個略帶反面的人物,當她用仰視的角度對著那個琴盒的時候,也滲透出了一種深深的悲哀,一句話就把它這種蒼涼的心境表達了出來-----跟了永武我還學什麼他媽的藝術---- 小美這個處於青春的孩子,他的房間里充滿了一些美麗的人物的畫像,當她自己對於美的追求遭到了父親這個屬於強權的符號的打擊以後,他決定用死亡來表達自己對於社會最後的控訴,但是他人性中對死亡的恐懼與對美的嚮往,讓他決定用音樂麻痹自己,這個鏡頭很有意思,用了極低的角度仰視,產生了一種略帶畸變的效果,表現了一種孤獨,離群者必將忍受孤獨,與主流的壓制。在第一次高文與張永武之間的交談,用快速的剪輯把高文弄成剪影,通過對比表現了一種強權對於人性的壓制。 矛盾的信仰與物質 這個電影開頭的飯盒,是一個隱喻意味著對於物質社會的嚮往,不甘貧困的心。 當鏡頭對准蟬的時候,接著對准了一群鳥在天空自由的飛翔,我們不甘心,想脫離束縛,正如阿甘正傳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話,我想變成一個小鳥, 當我們片面的追求感官愉悅,卻不是心靈愉悅的時候,我們失去了那些也許正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人性的符號,他們選擇了利益 立於永武選擇了『魚』劉幹部選擇了『大學』 這個電影也是對人類的嘲諷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利益的面前他們迷失了自己的信仰,喪失了人性的光芒。 當高文與永武的交談從開始雖然略帶軟弱但也不失原則的說,『我知道,沒毒蒼蠅怎麼死』,到後來的『收一點也可以』再到後來既不做壞人也不做好人的默許,直到那個『10元錢』這個利益的符號,讓高文做了徹底的改變,一束光線照在了高文的臉上表現了自己復雜的內心斗爭,他第一次學會了吸煙,第一次學會麻痹自己的心,不敢正視自己,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慢慢的融入到了這個略帶骯臟的社會。高文的一句話『這樣我們就可以騎在別人的頭上作威作福了』 荒誕的社會,正如結尾那個顛倒的畫面。 這也許是劉幹部最大的困惑,既然世界是荒誕的,『老實的不賺錢,為非作歹的賺錢』,他又不甘心,自己的貧困 從他的一句話『他媽的比我賺的還多』 他迷失了 甚至決定用自己的孩子去換取情報,滲透出一種既然我得不到我就要毀了他,強烈的嫉妒與渴望讓他迷失。從開始的『我們黨員就是要揭發壞人壞事』,到後來『這個錢我們也要賺』 到底是我們創造了城市,還是城市創造了我們。

J. 霸王別姬 影評

作為反思文革最優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別姬》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神來之筆。這部電影濃縮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也是中國史上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它把時代的轉換與人物命運的轉折緊密相連,結合社會性和民族性去表現人性的發展,又以人物命運來反映當時現實,使幾者達到完美融合。同時,《霸王別姬》生逢其時,在九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眾文化三足鼎立時期,它找到了極好的契合點。綜合以上種種,使此影片得以一直屹立於中國百年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

用意識形態理論來看這部優秀的電影,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什麼是意識形態。無數個個體鮮活的心路歷險與精神體驗,經過歷史的主觀篩選與簡化,成為一個地區、國家或民族群體的、經驗性的、概念性的思維方式與經驗范圍,這就是意識形態。它是個體經驗的抽象。由於統一的、長時間的社會教育,我們每個人都下載了既往意識形態的軟體,每個人都事先被安裝了既定的意識形態的程序,這使得意識形態的條例解釋對個人現實生活的經驗可能性形成了強烈的先入之見,直至規定每個人感受現實、解釋生活的方式、角度與結論。因此,我們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往往都成為了既定意識形態概念與條規的堅定捍衛者,並往往因此而誇張了歷史的責任感和道義感。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經過提取、簡化和主觀選擇穩定後的意識形態。抽象的既定意識形態不但聲情並茂地規勸個人獨立地感受真正的現實、發現現實真正精神蘊含的可能性,不但用它無形的羊鞭使每個個體的人趨同於意識形態的群體簡化概念,不但對於歷史事件有其通俗化的、老少咸宜的解釋,對於不斷發展著的現實生活有其一臉圓滑的老練說辭。簡而言之,我所理解的意識形態便是影片所處的社會大背景即社會歷史。

在程蝶衣的飾演者張國榮離開我們兩年多以後,重拾凱歌導演巔峰之作《霸王別姬》,不覺百感交集。好似與小樓、蝶衣同歷了從萬般張狂到無比壓抑,從人到鬼的黑色旅程。《霸王別姬》一片感情強烈,情節曲折,充滿生生死死的戲劇沖突,他邀請幾位大明星主演,具備充分的商業元素,但同時,卻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被認為「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這部影片,在華麗的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導演的態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明顯的嘲諷。

國際影評聯盟評委認為:「《霸王別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國文化歷史及人性、影像華麗、劇情細膩」。影片用中國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京劇藝術及其藝人的生活,有著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狀態的表述,更通過幾十年的時事風雲,透射出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經歷猶如「戲夢人生」。 陳凱歌選擇中國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京劇藝術及其藝人的生活,來表現他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是很聰明而獨到的。對於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來說,則此片的內蘊更為豐富深廣,銀幕影像的張力更具歷史深度。

段小樓——鐵骨錚錚男兒漢,壯懷凜凜大丈夫。他為救師傅,救鳳仙,數次以硬物擊頭部,次次成功。搭救恩人和佳人於危險之中,盡顯豪情。而其在文革中被逼再以磚塊擊頭,頭部流血而磚塊完好,此處暗喻相當高明。經歷了晚清時期,民國時期,日軍佔領時期,解放初期再到文革時期的他,有做「角兒」的輝煌與狂野,也時時面臨各種艱險,他以自身的勇敢和一點點兒的「小聰明」常能化險為夷。與此同時,我們也親眼目睹了他性格轉變的過程。因為為日本人唱戲而啐泣蝶衣(盡管蝶衣完全是為了救他)的那個沒有絲毫奴顏媚骨的段小樓,到文革時期對蝶衣說出「你吃一回軟兒,那還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的失去了倔強性格的段小樓,這種墮變如何不叫人心痛?

面對程蝶衣的感情,他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伴落花」。段小樓總是哈哈一笑,照樣去喝他的花酒,尋找自己的快樂。對他而言,戲就是戲,怎麼演都是假的。舞台上的虞姬縱然千嬌百媚,傾倒眾生,也只是一個男人扮出來而已,這個男人是他的師弟,就這樣,沒有別的了。生活中,他照顧關心著他的師弟,他沒錯,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男人。

而導演的高明之處在於並未在此停手,而是更深層次地提示了文革對人性的毒害。那便是讓小樓被逼跪在眾人面前揭發蝶衣,還要與鳳仙劃清界線。蝶衣與鳳仙無疑是小樓生命中最珍貴的人,是他寧願犧牲性命去保護的人,而此刻卻要去「揭發」,要去彼此傷害,在對方筋肉的跳動中發出飽含血淚的顫抖地狂叫,那種痛徹心扉之感,比死更叫人痛苦。「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這令人窒息的黑色的日子,無望的生活完全麻木了小樓的心智,讓他不知為什麼生,為什麼死,使他無力再抗爭,成為一個「活死人」。

每次的革命,戰爭,都帶給人們身心的無盡創傷。然而,身體上的傷口尚可癒合,失去的家園方可重建,惟獨這心靈的創傷是最難康復的。

程蝶衣——無人不會為之動容的角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用小樓的話說即是:「蝶衣啊,你真是不癲狂不成活啊!」張國榮成功地演繹了程蝶衣的悲情人生。相比起被文革的恐懼感時刻吞噬著的段小樓,蝶衣身上反而多了一分從容。是否因為小樓的生活中還有鳳仙和家庭做為其支撐(也是其壓力所在)呢,這點我們不得而知;而蝶衣的一生,卻是除了京劇,便只有小樓。

筆者實在不願把蝶衣對小樓的感情用一個簡單的「同性戀」來形容。從剛進入戲班起,小豆子便已開始承受種種欺凌(至少沒有什麼關懷),後來「公公」出於人性的扭曲對蝶衣的「寵愛」,呂四爺將個體完全浸於戲中而對蝶衣的欣賞,甚至贈予條幅「芳華絕代」``````如此這些,將蝶衣的性格逐漸扭曲。「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與「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到底哪一個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兒郎」,當他細小的聲音終於敵不過強大的壓力,正如他柔弱的身軀被壓倒在張公公那龐大的身下,他無助,他絕望,只有對師兄的「愛」了!他對師兄的暖昧情感,卻也是畸形的!男人怎麼能愛男人呢!他是一個男旦,一個紅透半邊天的男旦,舞台上他扮演著各個女子,其實那才是他,真正的他,在生活里他才是在演紅——扮演著男子。在他心中早就把自己當成女人了,當成了虞姬,並愛上了楚霸王!「就這樣,咱倆演一輩子霸王別姬,不行么?」他這么對師兄說。由「男兒郎」向「女嬌娥」的轉變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對於這個從妓院里出來的人,他是很難接受一個「女嬌娥」的人格的。但他還是被虐待式的糾正了。他被強制性的培養成一種人,但又成為不了這種人。他的位置是錯亂的,具體的說是一種性本位的錯亂。而對其錯亂應附有重要責任的段小樓卻不能滿足其錯愛的需要。這是一種雙重的壓抑,一種雙重的失落。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初衷,他依舊鍾情於自己的選擇。而自己也最終達到了人戲不分的程度,就好似袁四爺的那句:「有那麼一兩刻,我袁某人也恍惚了起來」。但蝶衣的鍾情得到的卻是背叛,先是小樓後是小四。就這樣一個是重鑄其人格的人,一個是自己對其有過救命之恩的人先後背叛了他。然而,在知音段小樓面前,他是真實的蝶衣,才是當初的那個小豆子。共同經歷了從底層「混」到名角兒的辛酸坎坷,也只有他們才能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從此來看蝶衣對鳳仙的排斥,就一點兒都不覺得出格了。從對鳳仙的態度上來看,最初他對鳳仙極力排斥,想把她再逼回妓院,文革批鬥過程中他把小樓的「狼心狗肺」全部歸咎於鳳仙,而批鬥後對鳳仙卻有無助的同情和惺惺相惜的憐憫。蝶衣對鳳仙的態度變化似乎可以通過他開始時的「鳳仙小姐」至後來的「鳳仙」的稱呼變化中理出一絲頭緒來。

程蝶衣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選擇在文革結束後上演一部真正的「虞姬之死」,這正是對文革造成的人性摧殘甚至毀滅的血淚控訴,它讓人們不再相信世間還會再有光明。舞台的幕布落下了,人生的戲也結束了!虞姬死了,帶著一抹動人的微笑,死在了劉邦萬馬千軍的陣前,死在她極愛的男人懷里;程蝶衣死了,含著一絲凄絕的悲哀,死在他一生周的舞台上,死在他不能愛的人面前。

除此之外,一些「瑣碎的細節」也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對中國人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的懷疑在影片中遊行群眾中得以展現,他們只要一有人煽動便會喊出極其隨勢的口號。誠然,中國的解放,革命的勝利,需要英勇無畏的戰士;然而,那些毫無判斷力的「戰士們」,曾多少次被人利用,導致了多少無謂的犧牲呢?同時,影片中幾件道具貫穿始終,如寶刀,磚塊等,這些均對影片劇情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菊仙,小樓,蝶衣其關系的分崩離析是由小樓的背叛開始的。其結局是菊仙自縊,蝶衣自刎。這一結局不能不說是令人震驚的。這讓人十分喪氣。因為我們看到他們一起走過了軍閥時期,抗日戰爭。卻躲不過「文化大命」。這也是對「文化大革命」的透紙背的批判。

-----------轉自M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