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6電影受眾大數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6電影受眾大數據

發布時間: 2022-11-03 02:48:26

Ⅰ 大數據告訴你 誰是暑期動畫電影票房冠軍

加入暑期檔搏殺的既有《賽爾號4》這樣已樹立起品牌效應的網游衍生動畫代表,也有翻拍自經典兒童文學的《神筆馬良》,更不缺少《叢林之王》等進口動畫。而且,這還不算未確定在暑期上映的好萊塢動畫大作《馴龍高手2》。在這之中以《賽爾號》為首的網游衍生動畫成為暑期檔的新看點。
剛剛過去的上海電影節,互聯網勢力將顛覆電影業已成為行業內幾乎所有人的共識。互聯網大佬們開始對電影業展開深度布局,而游戲與電影在品牌和內容上的跨界其實在幾年前就已有了《賽爾號大電影》這樣的成功案例。基於IP做電影的方式解決了傳統電影產業最大的一個難題——風險的不可控性。孩子的視聽習慣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長時間地待在電腦前,所以需要開發動畫片、舞台劇、文具玩具等產品來刺激需求,而做電影是一次順理成章的延展。游戲的線上社區積累了非常高的用戶基礎和期待度,而電影釋放了這種期待。
《賽爾號大電影》自2011年上映以來,連續三年成為暑假原創動畫電影的票房冠軍,《賽爾號》系列第三部更刷新了國產3D動畫票房的紀錄,在去年暑期檔拿下8000多萬票房。而同樣有網游基礎的《洛克王國》也緊隨其後推出了系列大電影。今年暑期檔,兩個系列的最新作《賽爾號4》和《洛克王國3》將在7月10日同天上映PK,除了這兩個相對成熟的品牌,暑期檔中還有另2部擁有同名網游的大電影上映,分別是7月31日上映的《龍之谷》和已定檔8月8日的《秦時明月》。

Ⅱ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_數據分析師考試

截至7月28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創下首個50億元單月的票房新高。其中,票房前三甲《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貢獻了超過30億元的票房。從7月9日開始內地影市已經連續19天單日票房破億,其中有7天突破2億,2天突破3億。業內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檔票房預計大約能增加20%-30%,中長期來看,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點燃了國產電影信心,國內文化產業消費空間仍然很大。(7月30日搜狐財經)

這個暑期最火熱的東西,除了「酷暑」,還有「電影」。單從票房來看,國產電影確實迎來了「大數據」時代,這些票房遠超同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光鮮的數據背後是誘人的中國電影業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在筆者看來,「大數據」並不必然意味著「大時代」。

「大數據」是量的積累,「大時代」是質與量的優化組合。據搜狐財經報道,「截至目前,2015年度觀影人次超7億,而2014年度全年觀影人次為8.3億人次」,其中,僅僅一個7月份,累計票房已超50億元,觀影人次達1.44億人次。從數據中我們可以讀書這樣一些信息,一是國產電影業發展勢頭很猛,二是國內觀影人數越來越多,三是我們看到的只有數據。這么龐大的數據支撐,必然會形成量的優勢,而這是產生「大數據」的前提。確實,從暑期檔的幾部電影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但在前不久,我們還在吐槽國產電影爛片太多,何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突飛猛進了呢?筆者一向是以最善意方式的去理解一種現象,我寧願相信中國電影人的集體爆發,或者是靈光一閃,但至少這些電影的質量還是經得起檢驗的。

當然,「大數據」背後必然會有「濫竽充數」現象。高質量的電影捲走了票房,但一些粗製濫造、沒有邏輯的電影也跟著水漲船高,「大數據」帶來普天同慶,分些福利也無可厚非。但切莫主次顛倒,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是供不應求的,其實,真正供不應求是的「中國好電影」,從很多觀眾的口碑中可以得出,我們也會向爛片說「不」。電影從業者們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前提是要拍出優質的電影,貨真價實才能形成長久的供求關系。

總體來說,我國電影業正在由「大數據」向「大時代」轉型,電影人不能被電影市場短暫火爆的局面沖昏頭腦,人們願意花錢去看電影,更多的是去看內涵。中國電影觀眾的「湊熱鬧」心態正在轉變,而這些轉變應該是電影人所要觀微到的。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而不是「見好就收」。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Ⅲ 貓眼電影的票房受眾分析怎麼統計性別分布和年齡分布的

會從你注冊的資料裡面看到你的信息,然後根據你的購票情況,再做數據分析。如果不想數據暴露,建議選擇小眾的app,比如賣座網之類的,越少人知道的app,越不會用用戶的信息去做大數據。

Ⅳ 在電影行業率先樹立大數據營銷典範的,是哪一部電影

《小時代》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又讓「大數據」成為焦點,而郭敬明執導的電影《小時代》更是藉助大數據的東風在上影節大出風頭。這意味著電影人開始對大數據進行思考,未來媒體及傳統電影的市場也有可能將由大數據來主導。在國內,為了取得更好票房,獲得更高收益,互聯網公司、院線、電影製作公司都開始了大數據挖掘和應用的嘗試。
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從《致青春》到《中國合夥人》,一份份華麗票房成績單的背後,莫不是一系列「大數據」在營銷的各個環節給予強大支撐。大數據將電影產業鏈無限拆分,以『制-營-發-放』作為最基本的單元,而每一單元又能拆分出許多環節,這些環節都滲透著數據化運營的可能性,而針對這些環節,一些數據分析、咨詢的第三方公司也找到了盈利的出口。

Ⅳ 中國大數據影片有哪些

靜水深流,空山鳴響。2017年的農村電影放映在平穩的大背景下,整個體系在向平衡、多元、差異、活躍的方向提質增效,進入了一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的「精耕細作」時期。農村電影市場在2017年度展現出的新需求、新變化,不僅對電影放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探索農村電影放映新機制、提高發行方活力和收益提供了新思路。在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電影市場必然將像其他鄉村產業一樣,迎來一個充滿新潛力、新價值與新可能的黃金機遇期。

發行主體集中化趨緩,平衡化向前

2017年度,發行方表現出「大局穩定、整體接近、小眾崛起」的特點。

從總體格局看,無論是發行影片數、被訂購影片數、被訂購總場次還是被訂購總金額方面,都處於「幾家獨大」的狀態,頭部發行方占據了八成左右的比重。

從發展趨勢看,各發行方在被訂購場次和被訂購金額上的差距又有所減小,分布更加集中,頭部在各方面所佔的比例相比往年有所下降,整體在向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

對於那些發行影片、被訂購影片較少的「小發行方」來說,市場也提供了機會。不同發行方的單片平均收益、單片平均場次都表現出擴大趨勢,今年單片平均收益、單片平均場次較高的發行方大都是被訂購影片數不高的「非頭部發行方」,說明在大的「二八格局」下,其他發行方並沒有完全被馬太效應束縛,依靠優質的影片也有機會獲得較好的訂購場次和版權收益,彌補在發行影片數量上的不足。

推薦影片

2017年度,主題放映活動共推薦了225部影片,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劇情、動作、戲劇、愛情、犯罪、戰爭、古裝等類型。

主題放映活動推出了許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影片,在各類熱門影片中,被推薦影片佔2017年度訂購量TOP50影片的30%(15部),占故事片TOP200影片情況的23.5%(47部)。

推薦效果

主題活動所推薦影片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平均訂購場次、平均訂購金額遠超過所有影片的平均水平。

被推薦影片數量上僅占所有被訂購影片總數的6.04%,全年被訂購了2152228場,占訂購總場次的21.64%,總訂購金額24043949元,占總訂購金額的25.46%。

年度總結穩中有變,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農村電影放映事業在2017年進入了一個「增速放緩、調整加快」的階段,從發行到訂購的各個層面都表現出了「穩中有變」的特點。

2017年度,農村電影訂購總場次首次突破1000萬場,增幅高達12.99%。但也要看到,若將較為特殊的公益廣告的場次不納入統計,本年度訂購總場次、訂購總金額幾乎與去年持平,分別還有0.11%、0.7%的下降,訂購情況的「穩」正反映在這里。不同以往的是,2017年版權有補貼的農村版權影片和版權非補貼的農村版權影片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版權非補貼影片的場次佔比達到了64.99%、金額佔比達到了73.37%,達到了歷年之最,反映出了公益因素和市場因素更加深入地結合。

2017年的影片供給十分豐富,可訂購的和被訂購的影片數同比分別增長了11.55%和6.67%,但也要看到,影片訂購率保持穩定,影片的平均訂購場次和平均訂購金額與往年也基本一致。在「穩」的背後,新片、大片的表現都要優於往年,占總數10.58%的新片,貢獻了52.59%的訂購場次和48.44%的訂購金額,大片的平均訂購場次和訂購金額更是所有影片平均水平的160.72%和232.41%。這一穩一變之間,反映出了農村群眾的觀影偏好進一步與城市接軌,對影片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省份、院線、放映隊等放映終端的數量、分布等都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但省份之間的差異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凸顯。各省份的訂購場次差距減小的情況下,訂購金額的差距卻進一步拉大,訂片均價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故事片平均訂價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2.5倍,反映出了各省份在訂購影片的種類、價 格上存在偏好甚至態度的不同。而放映隊平均活躍度的差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省份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落實情況、固定化程度等。

對於發行方來說,2017年度的格局仍維持著「幾家獨大」。在發行影片數、被訂購場次、被訂購金額和版權收益等方面,前五名的發行方基本占據了80%左右的份額,「二八效應」明顯。但從趨勢上說,眾多非頭部發行方的份額加速提升,發行方之間訂購情況的差距有所減小,而發行方單片平均收益的差距卻大幅提高,2017年度出現的《戰狼2》《勇士》等優秀影片,讓發行影片數較少的「小發行方」也能獲得較高版權收益,顯示出農村電影市場里「大魚不通吃」的機遇和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平穩鞏固,還是調整變化,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仍然保證了將社會效益和文化惠民放在首位。2017年發行的4部公益廣告總訂購量達1304781場,占年度總場次的11.60%,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有效宣傳了新時代、新思想、新政策。民族語譯制工作有條不紊地扎實推進,新發行的32部譯制影片100%被訂購,充分體現了「為映而譯」。作為引導、調控農村電影放映的有效手段,主題放映活動同樣效果顯著,200多部積極向上、質量精良的影片在平台的推薦下,獲得了占總數21.64%的訂購場次和25.46%的訂購金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升農村電影放映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Ⅵ 如何度量大數據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

文化產業引入大數據技術有著先天優勢。首先,文化產業所擁有的數據具備較高的消費價值。由於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行業和產品大多和消費者直接相關,能夠直接為用戶所消費,有著明確的直接消費價值。其次,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數據和內容創造的行業,能夠不斷地產生或獲得新的數據資源。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文化傳媒行業數據是僅次於政府信息數據的第二大數據來源。第三,文化產業本身就擁有極其雄厚的用戶資源,由於文化產業直接面向消費者,由此擁有廣闊的用戶基數和規模,而基於龐大的用戶資源進行數據分析,則將成為文化產業未來基於大數據業務轉型的關鍵性條件。

Ⅶ 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

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

在2015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 著名電影營銷專家《失戀33天》營銷推廣負責人張文伯,悠易互通CEO周文彪,以及知名演員秦海璐為我們帶來圓桌論壇:大數據小電影,移動互聯時代的精準營銷。

以下為對話實錄:

張文伯:大家中午好,馬上要吃午飯了,估計這是我們今天上午的最後一場,今天兩位嘉賓有點跨界的意思,一位是來自我們互聯網行業的專家,一位是來自於影視圈的,既然今天有跨界的朋友來,我們可以先從影視聊起,秦海璐最近有一檔電影馬上上映是吧?

秦海璐:對,明天由王小帥導演的電影《闖入者》。

張文伯:周總看過這個電影嗎?

周文彪:後來在PC上面偶爾瀏覽到一個標題,說要去沖擊威尼斯的金獅獎,在微軟上面看視頻的時候有一些片花,有更多的了解,上周我想去找看電影《速7》,突然看到它已經在開始預收,19.9一張票,毫不猶豫地搶了兩張。

秦海璐:謝謝。

張文伯:周總這么忙,對娛樂圈的事還挺關注的?

周文彪:談不上太多關注,對娛樂圈了解比較少。

張文伯:海璐正好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這個電影,做個廣告。

秦海璐:這個電影秉承了一貫王小帥導演的風格,它也從不同的視點講了一個故事,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是闖入者,也是被闖入者,比如說我的生活現在就有一個闖入者,我剛生了寶寶,但是其實我在之前我也闖入到了我先生的家庭,就是組建家庭。其實每天包括說我們兩個人今天闖入到這樣一個峰會當中有不同的行業,每個人可能都是一個闖入者和被闖入者,但是這個闖入的時機和你的契機,還有你產生的一連串的這樣一個連鎖效應其實是很難估算的。

張文伯:所以你看電影其實這兩年非常地火,跟互聯網行業有很多的交集,我們說BAT,每家公司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我們電影行業當中。不知道從周總,你是一個偏技術、偏大數據,做精準營銷的公司,從你的公司的工作的業務范疇和我們這個行業有沒有一些交集?

周文彪:首先恭喜海璐,有一個小小的闖入者,升級做了媽媽,恭喜。我們這邊主要是做一個跨屏的叫程序化購買,其實底層是大數據的支撐,所以剛剛提到的《闖入者》這個片子我最近也在看它在互聯網上的一些營銷推廣的方式。比如說如果從我們的角度去看的話,怎麼樣利用大數據和多屏的技術可以去找到一些目標的受眾,跟它去發生交互,有一點就比如說海璐的,或者是小川的你的忠實粉絲這是一個群體。

另外這個片子本身是偏文藝類的,或者去歐洲、去威尼斯獲獎、沖獎,對於文藝片很執著的,或者對歐洲很關注的群體是可以抓到的,再有一個群體通過我們互聯網的技術,我是可以把過去的比如一個月,或一段時間當中關注《闖入者》這些片子的人扒出來,第二部分在我自己切身的體會當中看到怎麼樣在不同的屏幕、不同的節點去抓到他們,因為有的人可能只是找到那四個節點當中的一個,我通過跨屏的技術不停地去提醒他。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Ⅷ 為何近年來美國電影偏好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電影

我個人覺得造成這種想像的有兩部分原因,第一是社會背景原因,是因為當代信息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電影市場發展自然也要跟隨時代步伐,拍攝與社會相匹配的電影,另一部分是電影市場要求,則是因為消費者,消費者喜歡看什麼,電影商自然要投其所好拍什麼。

  • 社會背景原因

就我個人來看,近幾年來,美國偏愛拍攝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電影應該就是由上述兩點原因。

Ⅸ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近日,谷歌公布研發了一個准確率高達94%的電影票房預測模型,據其統計,電影相關的搜索量與票房收入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此票房預測模型正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電影業的一個應用案例。此前,大獲成功的美劇《紙牌屋》也是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基於大數據投資拍攝的這部電視劇。隨著越來越頻繁地被提及,「大數據」是否能成為中國電影的新驅動?

「大數據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電影產品不同於其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體驗性消費很難用一個數據去分析、前瞻。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海量數據面前,用軟體上的技術分析,幫你把所有行為通過數據方式整理出來。但是這是基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的價值在於為你未來做什麼東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說,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的價值,但是我認為其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大數據應預測未來」

大數據是我們所有的產品平台里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整個視頻行業大數據有三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這三大數據將融合在一起。現在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這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於這三大數據,更好地用現在的數據預測未來?這在短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學會洞察大數據是關鍵」

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我們要跟隨這種變化趨勢。萬達的電影院很早就已經開始變了,資料庫已成為我們重要的核心「礦藏」,到今年底建立會員資料庫達到600萬、AMC達到400萬。大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看到這個數據的人能不能通過大數據做事情。在信息、數據特別多的當下,如果沒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數據吞噬。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