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年歐洲電影獎獲獎名單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年歐洲電影獎獲獎名單

發布時間: 2022-10-28 10:38:18

① 請問一下影視方面的獎項都有哪些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大陸: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飛天獎、電視金鷹獎
台灣:金馬獎
香港:金像獎、金紫荊獎

② 18屆歐洲電影片最佳電影獎

2005年第18屆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提名揭曉了,這個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是歐洲電影的最高獎。 今年具有爭議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自編自導的法語電影《躲避》獲得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等在內的7項大獎的提名,成為本屆大獎獲得提名最多的影片。這部影片說的是一名電視台記者兼節目主持人與妻兒生活的平靜而幸福,然而一天他們卻突然收到了關於他的全家日常生活的錄像帶,由此引發一系列事件。 除《躲避》,丹麥/英國/瑞典/挪威合拍的《兄弟》也獲得了6項提名是第二大熱門,該片女主角——曾經扮演《角鬥士》里凱撒姐姐的英國女演員——康妮·尼爾森也獲得了最佳女演員提名。 另外由英國人獨立製作的影片《愛之夏》獲得了4個獎項的提名,該片由在波蘭出生的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執導,講述的是兩個女孩在約克郡共同度過的一段滿是憧憬、激情、曖昧、狂野的夏日時光。這部影片曾經獲得具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影視藝術學會獎亞歷山大·柯爾達獎。 由《天使愛美麗》的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執導的《漫長的婚約》也獲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等在內的4項大獎的提名;而由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執導、由山姆·謝潑德自編自演的《別來敲門》也獲得了3項大獎的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剛剛獲得奧斯卡入場券的影片也出現在這份提名名單上,比如匈牙利的《無命運的人生》、比利時的《孩子》、德國的《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羅馬尼亞的《拉扎瑞克先生之死》等等。 本屆「歐洲電影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3日在德國柏林舉行。 最佳影片 兄弟(BRDRE,丹麥/英國/瑞典/挪威) 躲避(CACH,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 別來敲門(DON' T COME KNOCKING,德國) 孩子(L'ENFANT,比利時/法國) 愛之夏(MY SUMMER OF LOVE,英國) 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德國) 最佳導演 Susanne Bier《兄弟》/ Susanne Bier,BRDRE 羅貝托·費恩察《來到陽光下》/ Roberto Faenza,ALLA LUCE DEL SOLE 邁克爾·哈內克《躲避》/ Michael Haneke,CACH lex de la Iglesia《完美罪行》/ lex de la Iglesia,CRIMEN FERPECTO 鮑威爾·保利科斯基《愛之夏》/ Pawel Pawlikowski,MY SUMMER OF LOVE Cristi Puiu《拉扎瑞克先生之死》/ Cristi Puiu,MOARTEA DOMNULUI LAZARESCU 維姆·文德斯《別來敲門》/ Wim Wenders,DON' T COME KNOCKING 最佳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躲避》/ Juliette Binoche,CACH 桑德拉·切卡萊利《我要的生活》/ Sandra Ceccarelli,LA VITA CHE VORREI 朱麗婭·耶特《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 Julia Jentsch,SOPHIE SCHOLL, DIE LETZTEN TAGE 康妮·尼爾森《兄弟》/ Connie Nielsen in BRDRE 納塔麗·普萊斯《愛之夏》/ Natalie Press in MY SUMMER OF LOVE 奧黛麗·塔圖《漫長的婚約》/ Audrey Tautou in UN LONG DIMANCHE DE FIANAILLES 最佳男演員 丹尼爾·奧特尤爾《躲避》/ Daniel Auteuil,CACH 羅曼·杜里斯《我心遺忘的節奏》/ Romain Duris,DE BATTRE MON COEUR S' EST ARRTE Henry Hübchen《去拿糖》/ Henry Hübchen,ALLES AUF ZUCKER 烏里奇·瑪特斯《第九天》/ Ulrich Matthes,DER NEUNTE TAG 雷吉米·雷尼爾《孩子》/ Jérémie Renier,L'ENFANT 烏里奇·湯姆森《兄弟》/ Ulrich Thomsen,BRDRE 最佳劇本 Hany Abu-Assad & Bero Beyer《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Mark O'Halloran《亞當和保羅》(ADAM & PAUL) Michael Haneke《躲避》(CACH) Anders Thomas Jensen《亞當的蘋果/喉結》(ADAMS BLER) Anders Thomas Jensen《兄弟》(BRDRE) Dani Levy & Holger Franke《去拿糖》(ALLES AUF ZUCKER) Cristi Puiu & Razvan Ralescu《拉扎瑞克先生之死》(MOARTEA DOMNULUI LAZARESCU) 最佳攝影 《躲避》(CACH)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FIANAILLES) 《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愛之夏》(MY SUMMER OF LOVE) 《別來敲門》(DON' COME KNOCKING) 《無命運的人生》(SORSTALANSG) 最佳作曲 Rupert Gregson-Williams & Andrea Guerra《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Joachim Holbek《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Cyril Morin《敘利亞新娘》(THE SYRIAN BRIDE) 艾利奧·莫利康納《無命運的人生》(SORSTANSG) Stefan Nilsson《就像在天堂》(S SOM I HIMMELEN ) Johan Sderqvist《兄弟》(BRDRE) 最佳剪輯 《躲避》(CACH) 《別來敲門》(DON』T COME KNOCKING)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IANAILLES) 最佳藝術指導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IANAILLES) 《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2005發現獎 四(4,俄羅斯) 愛麗絲(ALICE,葡萄牙) 指控(ANKLAGET,丹麥) 陌生人(Stranger,德國/波蘭) 漲潮(QUAND LA MER MONTE,法國/比利時) 薩米爾(SAIMIR,義大利) UNO(UNO,挪威)

③ 近五年奧斯卡獲獎電影有哪些

截止2021年,有以下電影:

1、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2020年2月9日(美國時間))

《寄生蟲》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李善均、趙茹珍、崔宇植、樸素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5月30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遊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游手好閑,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朴社長的家應征家教,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的意外事件之中的故事。

2019年,該片獲得第7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影片。2020年,該片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④ 帝國的毀滅的獲獎記錄

年份屆數組織獎項獲獎者種類2004第1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布魯諾·甘茨提名2005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奧利弗·西斯貝格提名2005第55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布魯諾·甘茨提名最佳女配角科琳娜·哈弗奇提名最佳女配角茱利安·科勒提名2006第20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奧利弗·西斯貝格提名[以上內容來自]

⑤ 蒂爾達·斯文頓的獲獎記錄

都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Dub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est Female Performance我是愛

⑥ 奧斯卡金像獎歷屆獲獎名單

1,奧莉薇婭·科爾曼,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奧莉薇婭·科爾曼(OliviaColman),出生於1974年1月30日英國諾福克郡諾威奇,英國演員。2016年,出演電視劇《夜班經理》。2019年憑電影《寵兒》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2,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McDormand),1957年6月23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美國女演員、製作人,畢業於耶魯大學。2018年,憑借犯罪喜劇電影《三塊廣告牌》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3,艾瑪·斯通,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艾瑪·斯通(EmmaStone),1988年11月6日出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美國女演員。2017年2月,憑借在《愛樂之城》中的表演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4,布麗·拉爾森,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布麗·拉爾森(BrieLarson),1989年10月1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美國演員、歌手、導演。2015年,憑借劇情片《房間》獲得第7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5,朱麗安·摩爾,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朱麗安·摩爾(JulianneMoore),1960年12月3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蘭那州,畢業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美國影視演員。

2014年5月,摩爾憑借《依然愛麗絲》獲得第72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2015年2月,摩爾憑借同部影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並成為影史上首位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和奧斯卡金像獎影後大滿貫的女演員。

⑦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⑧ 近三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

第五十九屆(2006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風吹稻浪》英國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國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國
最佳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美國
最佳男演員:《光榮之路》(法國)5位男演員
Jamel Debbouze、Sami Bouajila、Roschdy Zem、Samy Naceri、Bernard Blancan
最佳女演員:《回歸》(西班牙)6位女演員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最佳編劇: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金攝影機:《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金棕櫚: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第六十屆(2007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國
最佳導演: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國/美國
最佳編劇: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土耳其/德國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韓國
金攝影機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評委會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國/美國
評委會獎: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國/荷蘭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巴西)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 (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羅斯)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⑨ 電影美麗人生獲得了哪些獎項

1999年,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
1998年
第1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獲獎
《美麗人生》
第1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1999年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獲獎
尼古拉·皮奧瓦尼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獲獎
《美麗人生》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提名
《美麗人生》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提名
羅伯托·貝尼尼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文森佐·克拉米
第71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提名
Simona
Paggi
第5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第5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提名
羅伯托·貝尼尼
第1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獲獎
《美麗人生》
第1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第5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第5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
提名
《美麗人生》
第5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
提名
羅伯托·貝尼尼
第24屆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獲獎
羅伯托·貝尼尼
2000年
第2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提名
《美麗人生》
第14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獲獎
《美麗人生》
獲獎記錄(時光網)http://movie.mtime.com/11329/awar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