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8樂派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8樂派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17 03:14:29

『壹』 1820年開始浪漫主義樂派包涵有哪些分支,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舉例並分析。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創作中心是藝術歌曲,藝術歌劇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這是浪漫樂派作曲家抒發詩情畫意的理想領域。舒柏特選用的詩歌范圍很廣,有歌德、席勒等大詩人的詩,也有它的朋友朔貝爾的作品。他歌劇中的鋼琴伴奏,不僅起了陪襯旋律的作用,也是創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稱為「藝術歌曲」,但許多歌劇中淳樸的音樂語言,常常接近於民歌,他的《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歌曲,後來都成為廣泛流傳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節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創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對音樂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豐富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

他的鋼琴音樂不僅有詩情畫意的小品,也有宏偉、輝煌的藝術效果和具有交響性的樂曲,他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弦樂隊般的效果,氣勢宏偉,熱情磅礴。二是他首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體裁。一生中他寫了十三首交響詩,以《前奏曲》和《塔索》最為著名,這些交響詩具有敘事性、抒情性、描寫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鮮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間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經典之作。

理查施特勞斯是晚期浪漫樂派作曲家。作為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交響詩方面,他完善了交響詩的結構形式,精心創作主導動機以及專門描寫人物、地點、情景的音樂片斷。他的管弦樂配器方面同樣顯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線條思緒極盡各種樂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個極平常的動機或主題也能發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勞斯的歌劇創作主要受瓦格那的「樂劇」的影響,作曲技巧雖然高超,但內容比較蒼白,與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較要單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時象一篇充滿絢麗辭藻的散文,但卻在復述一個空洞無聊的內容。施特勞斯是由古典創作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綜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貝多芬的動盪,勃拉姆斯的結構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對管弦樂隊的熟練把握使他的作品發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他的創作和瓦格那一道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來臨。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歌劇的創始人」——韋伯

德國作曲家韋伯(1786—1826)出生在一個旅行劇團領班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熱心的戲劇和音樂愛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親是一位德國女高音歌唱家。
韋伯從小常常隨著父親率領的小劇團,沿著德、奧兩國的小城鎮流浪演出,受到劇院、舞台氣氛的熏陶。這種流浪生活使他廣泛地接觸到了社會和民間音樂, 他的歌劇《自由射手》被公認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歌劇上演後,很快地傳遍每個偏僻角落。著名詩人海涅在給友人的信中饒有風趣地描寫了《自由射手》在群眾中流傳的盛況:清早從他窗戶下走過的小學生用口哨吹著《出嫁時的花環》;理發師上樓時也唱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時,一位姑娘在鋼琴上彈的也是這支歌。德國甚至還出現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裝。它也為歐洲浪漫主義的歌劇奠定了基礎。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標題交響樂奠基人」——柏遼茲

柏遼茲(1803——1869)是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創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國里昂近郊的一個醫生家庭。童年時學習過長笛和吉他,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30年,獲羅馬大獎赴義大利留學,一年後回國進入創作的全盛時期。於1869年3月8日病逝於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推《幻想交響曲》,還有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羅馬狂歡節》序曲、《拉科奇進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此外,他撰寫了著名論著《配器法》,還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評論,對高尚音樂的鑒賞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他的音樂熱情奔放,富於幻想。他開創了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先河。他首創了「固定樂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樂大師,他大膽創新,探索各種樂器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樂隊的色彩煥然一新。

「最幸福的音樂家」——門德爾松

德國著名作曲家、浪漫樂派的傑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父親是大銀行家。4歲隨母親學習鋼琴,12歲開始作曲,17歲成名,20歲時開始以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的身份游歷了歐洲各國,從此名聲大振。1843年,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由於常年過度勞累,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上親人逝世的打擊,使他心力交瘁,不幸於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僅38歲。
他的作品旋律流暢、結構完整、溫柔舒適、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由於生活經歷所限,音樂難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達,但其幽雅、寧靜、精緻、詩意的音樂境界卻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仲夏夜之夢》及《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於他的發掘、推崇和親自指揮,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器樂體裁,他也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代表的萊比錫樂派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浪漫樂派領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德國浪漫樂派的領袖。他出生於一個書商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歲學習鋼琴,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雜志《音樂時報》,1840年與他鋼琴老師車爾尼的女兒克拉拉結婚,幸福的生活給他帶來了一系列創作上的靈感。在創作的同時他開始寫音樂評論,他是第一個肯定柏遼茲、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的人。1854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他由於只看到革命的敗局,看不到未來的革命曙光,內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萊茵河。他雖然被救起來,但最後還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慘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狂歡節》、鋼琴套曲《童年情景》、交響曲四首、協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動、尖銳潑辣的評論,對引導社會音樂思潮的健康發展,抨擊庸俗落後的音樂觀念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並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隨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薈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里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瀟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鋼琴詩人」。他為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於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著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鋼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紀歐洲樂壇上聲名顯赫的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於匈牙利的雷丁,父親是貴族庄園的管家,業餘音樂家。他6歲起學習鋼琴。8歲開始作曲。9歲已成功地舉辦了鋼琴獨奏會。10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他跟車爾尼學習鋼琴,跟薩列埃里學習作曲。13歲創作了歌劇。40年代末,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體裁(註:一種單樂章的表現詩情畫意和文學性內容的管弦樂曲)。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交響樂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還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級鋼琴練習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為一代鋼琴巨匠,他將鋼琴的演奏技巧發展到了頂峰。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被稱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獲得了「鋼琴魔王」的美稱。

「新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19世紀新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業余樂師,母親是裁縫,家境非常貧困。自幼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學習鋼琴,10歲開始學習作曲。20歲時,舒曼發現了他,並在《音樂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引人矚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熱情贊揚了這位青年音樂家。
當時德國音樂界有兩種流派,一派是魏瑪樂派,他們主張標題音樂,提倡綜合藝術,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門德爾松、舒曼組成的萊比錫樂派,他們搞無標題的純音樂,不寫歌劇,只寫器樂作品。因為勃拉姆斯固守傳統,有人說他是生活在浪漫主義盛行時期的一個「古典主義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調第一交響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稱作貝十),還有《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1881年)和管弦樂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歡的作品。

「俄羅斯音樂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於烏拉爾一個采礦工程師的家庭。自幼學習鋼琴,10歲考入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後與他的學生米留科娃結婚,這不幸的婚姻使他極度失望,從而陷於絕望。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富孀馮-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精神和物質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亂,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終年53歲。
他廣泛地吸收義大利的歌劇、法國的芭蕾舞、德國的交響樂和歌曲的精華,他的音樂著重刻畫人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溫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極富表現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響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樂:《羅米歐與朱麗葉》(1869年);歌劇:《奧涅金》(1878年)、《黑桃皇後》(1890年);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夾子》(1892年);協奏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等。此外,還有序曲、室內樂、歌曲等大量優秀作品。

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馬勒

馬勒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生於波西米亞(捷克)的一個猶太小商人家庭。6歲時參加鋼琴比賽,被譽為「鋼琴天才」。15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指揮,成績優異。19歲時開始了他的指揮和創作生涯,他受聘於維也納皇家歌劇院。1907年他僑居美國繼續他的指揮和創作活動,但每年都回到維也納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臟病死於維也納。
他開創了音樂的新形式——聲樂交響曲(註:藝術歌曲與交響樂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規模宏大交響曲,晚年根據中國唐詩譜寫的《大地之歌》(註:馬勒稱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樂隊的交響曲)等。 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音樂家,馬勒在創作手法上進一步強化了浪漫音樂的發展方向,如在音樂語言上更加個性化,感情表現更加激烈誇張,和聲方面極度半音化,這些對20世紀的現代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老的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

——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利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 SergeiVasilyevich)1873年4月1日生於俄國斯塔羅魯斯基的謝苗諾沃;1943年3月28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弗利山。他出生於俄國貴族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傑出的業餘音樂家。謝爾蓋5歲開始學習鋼琴,1882年(9歲)時獲得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獎學金而入校就讀。1885年轉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後跟尼古拉·茲韋列夫學習鋼琴,跟謝爾蓋·塔涅耶夫學對位法,跟安東·阿連斯基學和聲學。1891年畢業作品根據普希金的長詩《茨岡》而改編的獨幕歌劇《阿列科》獲得作曲大金質獎。然而1897年他的《第一交響曲》在聖彼得堡演出時卻慘遭失敗,創作陷入低潮。1906-1908年移居德國德累斯頓,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1917年,蘇維埃革命政權建立以後,由於他對無產階級革命政權的不理解,永久的離開了俄國,定居美國。此後他主要從事演奏活動,晚期作品較少。在他死前數周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作有三部歌劇、三首交響曲、音詩《死島》及其他管弦樂曲、四首協奏曲、一首鋼琴與樂隊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音樂(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前奏曲和圖畫練習曲)、合唱曲、室內樂和歌曲。

一、繼承民族傳統,走向世界舞台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他一貫沿著俄羅斯音樂傳統及音樂史上的莫斯科樂派前進。他的作品深深植根於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音樂中,並具有肖邦的詩情畫意和李斯特的強烈效果。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在他身上相溶相通。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中,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心理、俄羅斯的生活、俄羅斯民歌的韻味和鍾聲的情調,充滿了俄羅斯的赤子心腸和雄渾力量。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內涵又貫通於俄羅斯獨特的音樂語言,悠長寬廣、氣宇軒昂,處處映射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精神。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很強的俄羅斯音樂特性,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令成千上萬的人們為之感動,為之折服,征服了整個世界!

二、堅持走「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道路
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生涯雖然跨入了20世紀上半葉,但是他卻基本保持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觀,沒有去追隨瓦格納、德彪西及更新的潮流。這也許是因為他出生在崩潰了的帝俄時代的沒落地主家庭,堅持繼承貴族文化的幻夢所致吧!浪漫主義音樂的現象在好像反浪漫主義的時代繼續存在和發展說明在他的精神和音樂語言內部還保有適合的土壤。拉赫瑪尼諾夫無疑是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僅存的一位代表人物,沒有他很難想像20世紀的音樂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創作雖然實質上仍是浪漫主義的,卻經受了20世紀氣息的熏陶形成了拉赫瑪尼諾夫獨特的創作風格:他作品的許多片斷即使把屬於近現代和聲技法的部分去掉,也很難用傳統和聲理論來分析。這說明他的和聲技法屬於「傳統」與「近現代」之間的「探索階段」。和聲語言仍以功能性和聲為基礎,卻在擴大和豐富和聲色彩方面使用了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手法。拉赫瑪尼諾夫的旋律特點清新自然、純凈質朴,直接繼承了從安東魯賓斯坦到柴科夫斯基的音樂體系,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氣質。另外,他本人特有的那具有「階梯狀」的迂迴音調又形成了其固有的「拉赫瑪尼諾夫式風格」特點。

三、「淚盈滿眶」的悲劇性藝術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曾說過:「在傷感和快樂兩種主題中,我更偏愛前者。」「光明、歡快的色彩不是我所樂見的。」的確,不論就調式的意義上來說,或就心理刻畫的意義上來說,拉赫瑪尼諾夫特別傾向於小調,傾向於小調性的主題以及悲歌性或悲劇性的形象領域。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總有一些主題不斷出現在他的創作中。例如:

死亡的主題,貫穿於他的早期的第一交響曲,成熟時期的《死島》及晚期的科列里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三交響曲以及他的絕筆之作《交響舞曲》等作品裡。

拉赫瑪尼諾夫的「命運」形象是柴科夫斯基「命運」形象的直接繼承者,他對命運總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恐懼感。如《升C小調前奏曲》中命運的腳步聲。

「魔鬼」形象在拉赫瑪尼諾夫的戲劇性音樂構思中也起著顯著作用。因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總讓人感受到一種籠罩在潛在悲劇性之中的輝煌氣勢和巨大感染力。

四、矛盾的性格特徵,頑強的生命信念
拉赫瑪尼諾夫在生活中給人的印象是性情憂郁,懼怕一切,但是在這一層灰暗的薄膜下隱藏的是另一個拉赫瑪尼諾夫:一個善良開朗,堅韌勇敢的人。這種矛盾會互不相容的貫穿在拉赫瑪尼諾夫的同一件作品裡。G小調前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現實主義的鮮明語言,火熱的力度,富有生命信念的堅定節奏,戰勝了標題中「來世」的命意。使聽眾感受到的並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堅定的力量。

他的一切作品中都不斷暗涌著另一個拉赫瑪尼諾夫響亮的、堅定的、熱愛生活的聲音。突破了「裝腔作勢的悲泣」「故作驚人的音響」,換之於或慷慨激昂或詼諧愉快或如「潺潺流水聲」般的低語。尤其對大自然的熱愛更使拉赫瑪尼諾夫豪情勃發。俄羅斯一望無垠的大平原,麥浪滾滾的田野,冰雪融化的春潮……他在用心聆聽、感受、譜寫著這迷人的一切。

五、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的偉大音樂家
作為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集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三職於一身。以鋼琴家而言,他是「鋼琴音樂的建築師」。他對作品的詮釋往往透射出一個作曲家的豐富想像力和對音樂色彩的極度敏感。同時具有精湛的演奏技藝,尤以堅強有力與悠長寬廣的音響見長。但他最為人樂道的是他能將敲擊的鋼琴音響化成優美的吟唱。

以作曲家而言,他寫作了許多體裁的大量作品。包括他的鋼琴曲《前奏曲集》、四首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首交響曲、一首帶合唱的交響曲《鍾》、一首交響詩《死島》、一套交響詩曲、79首歌曲及許多零星的鋼琴小品,另外還有大量改編曲等。

同時在指揮方面他的成就也較為可觀。1904-1906,他被聘為莫斯科布爾希歌劇院之指揮,演出了一系列俄羅斯經典歌劇。1911-1913在莫斯科愛樂協會音樂會上指揮交響樂演出。幾年後,他開始在義大利、德國、巴黎游歷,以鋼琴家和指揮家的身份演奏及指揮自己的作品。同時,他那充滿活力又精細入微的指揮也在唱片中永久的保存下來。

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生涯中,這種多元化的音樂生活雖然也曾給他帶來工作上的矛盾,但更重要的則是由於它們之間的互補所帶來的理解、創作和演繹作品的巨大優勢。

拉赫瑪尼諾夫,19世紀後期多彩多姿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中最後一位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是在表面簡單平靜,單調平凡的語言中揭示著豐富的生活,多彩的人生。

『貳』 貝多芬月光曲的來歷

月光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中國小學五年級課本第十課《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藉助想像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涌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斗。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涌,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叄』 重慶電視台影視頻道的頻道欄目

■劇場類
《巴山劇場》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9:30-23:40
節目特點:《巴山劇場》是我台影視頻道的老牌經典劇場,匯集最新優秀高收視劇目四集連播,本土收視絕對強勢。
2010年1月1日起,影視頻道將《巴山劇場》由三集擴為四集連播。將黃金時段收視高峰由22:00延長到23:30,擴容後這一時段收視猛漲。收視率由09年0.67上升到3.46,漲幅416%,份額從3.7上升到15.71,漲幅325%。《巴山劇場》的擴容延伸放大了《巴山劇場》品牌效應,更加穩固了《巴山劇場》電視劇第一收視的品牌地位。
《上午劇場》、《下午劇場》
播出時間:CQTV-影視 07:44-12:50《上午劇場》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3:30-15:30《下午劇場》
劇場特點:白天時段七集連播劇場,分為上午時段五集連播,下午時段兩集連播。播出各類經典劇目,是具有最廣泛目標群體的接觸平台。
《影視沙龍》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6:02-18:00
節目特點:主要展映引進劇經典名片,滿足「白領」高雅品位。同時段收視表現最優,以都市化為核心。同時是對都市人群休閑娛樂開辟的一個電影專場。
■欄目類
《渝樂派》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8:00
節目特點:重慶本土第一檔日播娛樂資訊類節目,捕捉最新娛樂資訊和火爆熱點話題,走進時下熱映影視劇的台前幕後,對娛樂作出多級解讀。此外,節目還將不定期舉辦明星見面會、影視劇首映式、歌友會等互動活動。
《霧都夜話》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8:35
節目特點: 作為全國「欄目劇鼻祖」一直為重慶觀眾喜愛。所有劇情都來自重慶的真人真事,大部分的演員都是當地的普通群眾報名出任,盡管是簡潔的電視手段,生澀的表演,但「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的親民宗旨卻使之得以長盛不衰。
《新電影傳奇》
播出時間:CQTV-影視 23:40 (周一至周五)
節目特點:聚焦的是同時期最新的海內外影片,力求為電影人和喜愛電影的觀眾營造出一個電影的「傳奇平台」。
《超級訪問》
播出時間:CQTV-影視 23:40(周六)
節目特點:一檔大型娛樂訪談節目。每期邀請一位家喻戶曉的焦點人物做客,從多角度挖掘明星鮮為人知的故事。
《夫妻天下》
播出時間:CQTV-影視 23:40(周日)
節目特點:一檔圍繞夫妻話題,具有沖突對抗性的脫口秀節目。其內容是針對夫妻間的小矛盾、小沖突展開辯論,主要受眾群體是25-50歲的已婚人群。
《影視風雲榜》
播出時間:CQTV-影視 15:30(周一至周日)
節目特點:打造權威性和娛樂性的全新概念,播報網路內地、港台、歐美日韓等國內外熱播影視動態,更有精彩欣賞加新銳點評。

『肆』 電影《閃光少女》值得一看嗎如何評價

於我個人而言,《閃光少女》是一次不錯的嘗試,但算不上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說白了,《閃光少女》就是在講述一群孩子拚命地在追求文化認同感的故事。

無論是小說、電影、音樂、書籍,或者是其它任何的文化形式,總有分「主流」與「非主流」兩種類型。前者容易被大眾廣泛接受,於是蔚然成風,成為典型;後者獨樹一幟,容易遭到不解和非議,喜愛者只能孤芳自賞。

而《閃光少女》,就是一群「非主流者」在拼了老命,想要證明自己的心頭好並不比主流推崇的那一套差,證明自己的喜好有值得肯定、值得推崇的地方。

但《閃光少女》這部電影在剪輯和配樂上,都是非常優秀的;它講得不深,但對這一批亞文化都進行了集中的闡述和展現。

要評論一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這個問題往往沒有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它和一般的青春熱血電影聚焦的點有所不同,如果對這部電影感到好奇,依然推薦一看。

『伍』 樂派A6L3D電影王手機的電池是1200毫安的嗎

是的。但是,1200毫安的電池真的很不夠用啊,最好配一隻移動電源。

『陸』 電影野王里的方言是哪裡的

是湖南長沙方言。

故事發生的地方是天目山,一看,嘿,明明白白不就是浙江杭州的天目山嗎,小女孩上山了就開始了喜劇的節奏,女俠的梗好點意思哈,她那酷酷的哥也是夠了。但他問,我老妹在哪裡?好像只有我大芙南才這么稱呼妹妹吧,見面一開口,竟然是長沙話,這算是喜劇劇情之外的驚喜了吧。

劇情簡介

電影《野王》是由陝西廣電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陝西芒果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陝西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樂派影業有限公司、浙江東陽九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秦漢新城樂派影業承製的一部冒險動作影片。

影片講述了天目山中山魁與猩猩為伴,箜兒為躲避追殺逃至山中躲藏,結識山魁和猩猩,並成為朋友。太守先後派出殺手追殺3人,卻不料被山魁和箜兒等發現太守正是導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最終幾人在猩猩的幫助下戰勝了對方。

《野王》是由侯國濤導演,梁傑理、呂晨悅等主演的冒險、動作、喜劇電影。

『柒』 世界最有名的十大電影有哪些

動作片:〈黑客帝國〉系列(特效驚人啊),〈碟中碟〉系列(玩氣氛,玩陰謀,玩動作都不錯),〈速度與激情3東京漂移〉(帥哥美女,瘋狂飈車,刺激)
科幻片:〈終結者〉系列(知道嗎,正是他帶動了〈侏羅紀公園〉的誕生,因為他標志數字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侏羅紀公園〉系列(恐龍,從小就喜歡),〈人工智慧〉(算是另類的了,好感動),〈超人歸來〉(最近讓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好看),〈蜘蛛俠〉系列(我最喜歡的漫畫英雄,感覺他離我們最近,3預計明年上映),〈X戰警〉系列(眼花繚亂的變種人,鬥志斗勇)
戰爭片:〈指環王〉系列(最震撼的視覺與心靈的盛宴,強烈推薦),〈星河戰隊〉(讓人血脈噴張的戰爭,場面宏大),〈勇敢的心〉(盪氣回腸,鐵血柔情,很值得一看),〈亞瑟王〉(統一英倫三島的偉大君王,圓桌騎士首領),〈亞歷山大大帝〉〈特洛伊〉(戰爭場面還不錯),〈角鬥士〉(奮起反抗,為了親人,為了國家)
恐怖片:〈死神來了〉系列(太佩服編劇了,怎麼編出來的啊),〈驚聲尖叫〉系列(另類啊,恐怖的同時讓你開懷大笑),〈黑暗侵襲〉(讓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
災難片:〈泰坦尼克號〉(不用我多介紹了吧),〈後天〉(水淹曼哈頓,風卷好萊塢,等等,想看吧),〈世界末日〉(一個相當於美國一個州大小的隕石撞向地球,汗)

『捌』 十九世紀是什麼樂派的代表時間

十九世紀是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時間。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浪漫主義樂派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

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

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

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