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稻草人》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
稻草人是1988年獅門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電影 ,講述了五名劫匪在作案後劫機試圖飛往墨西哥邊境,但其中一個為私吞贓物而帶錢跳傘逃走,眾人無奈只能追其而去。然而他們不知道所處的地方竟是一個被巫術詛咒已久的稻草人墓地,人們接連被復活的稻草人殺害。不過凡是在此被殺的死者都會變成活死人追殺其他倖存的人類,劫匪們被逼入了絕境……
2. 讀稻草人有感
讀稻草人有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稻草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作家葉聖陶先生所作的一部童話集,書中有許多意味深長的童話故事。這部童話集的名稱源自其中的一篇童話——《稻草人》。它是葉聖陶先生的童話代表作,也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一篇童話故事。
有一個稻草人,手裡有一把能趕走鳥兒的扇子。他非常勤勞、負責。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非常悲慘的老太太,他很想莊稼豐收,好讓主人開心一些。蛾子飛來了,但是稻草人的身子跟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裡,蛾子產了子,莊稼很快被吃光了,老太太的生活更加悲慘了;一個女人來到河邊想自盡,稻草人急著去阻止她,卻無能為力;漁婦的小孩生病了,要捕魚抓葯,魚在桶里呼救,稻草人既想救小孩,又要救鯽魚······。
通過稻草人的經歷和感受,描寫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農村的凄苦和飄搖,作者以物寫人,道出了他目睹人間悲劇和苦難時的焦慮、憤怒、痛心疾首,直到最後完全崩潰倒了下去。表達了作者當時對民族前途的擔憂和對窮苦人民深深的同情,卻又矛盾、無奈、力不從心的心態。
我們很慶幸生活在如今這樣的好時代。但還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和災難仍無法避免,面對這些,我們還只算是個稻草人。相信只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識會讓我這個新時代的「稻草人」擁有智慧的大腦、堅強有力的雙手和雙腳,我將為社會獻出的我的愛心,付出我的行動,讓這個世界從此不再有疾病,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災難,不再有······。
讀稻草人有感2
假期里我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稻草人》,為稻草人夜間看到的幾件悲慘的事而心痛。文中寫到:在一個滿天星斗的夜裡,稻草人看守者田地,手裡的扇子輕輕搖動,它想到自己在主人因失去丈夫和兒子,落下了心痛,人老了眼瞎了還要種地。最可怕的是稻田裡招滿了小吃光了;離稻草人不遠處有一條河,船人漁夫的兒子的了咳嗽病,眼看孩子奄奄一息連口熱水都喝不上,又因為漁夫打不到魚沒錢給孩子治病;一個丈夫因賭博輸光了錢把妻子賣掉,逼得妻子跳河自盡……看到這一切的稻草人悲痛萬分倒在了田野里。
這是葉聖陶老先生記錄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現在是新中國、新社會這種悲慘的事情在也不會發生了,如果我是現在的新稻草人,長勢茂密的稻田裡,有了蟲災人們有農葯殺死它們;我看到了漁民的幸福生活。孩子們去學校讀書,病了有醫院……稻草人看到了人們住上了舒適的高樓,身邊駛過一輛輛漂亮的轎車,人人臉上洋溢著舒心的笑容,看到這一切稻草人被滿眼的幸福陶醉了。
我慶幸自己長在新社會,幸福和愉快陪伴著我,我要珍惜今天的這一切,好好學習將來要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稻草人有感3
讀了葉聖陶爺爺寫的童話故事——《稻草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的稻草人盡職盡責,白天,它不辭辛苦地照看著田野,晚上,它就像夜裡的網路全書,它知道露水怎樣凝在草葉上;星星怎樣眨眼;月亮怎樣微笑;它還知道夜間的田野怎麼那樣沉靜;小蟲們怎樣你找我,我找你;蝴蝶們怎樣戀愛,總之夜間的事它統統知道。
稻草人,在夜間也有傷心的時候。它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花了六年的時間才把喪葬費還清。她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東西,只有靠種稻穀來養活自己,不幸的是這兩年鬧水災,稻子不是淹了,就是爛了,甚至發了芽,今年稻子種得好。但是,稻草人看見了一隻小蛾飛來,它立刻認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敵,稻草人盡力地拿著扇子去驅趕小蛾。但是,扇子盡管搖動,小蛾卻依舊穩穩地歇著,稻草人心如刀割地想:今年稻子又成了光桿司令了,主人又得傷心了。
一名漁婦駕著一艘小船,帶著一個生病的孩子捕魚,孩子口渴了,漁婦只好放下拉網的繩子,拿了一個碗,從河裡舀了一碗水轉身給孩子喝,隨後,又硬著心腸去捕魚,孩子咳嗽得更厲害了,盡管這樣,漁婦也不能去照顧孩子,因為
她要為明天的生活著想,小孩多想要媽媽來陪陪他,哄他睡覺,媽媽卻不能照顧他,稻草人看見了,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給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給孩子一些溫暖;它只能看著傷心了,它的身體跟樹木一個樣,定在泥土裡,連半步也不能動。
另一位女人更加可悲,孩子死了,丈夫把家當全部都賭光了,又想把她賣掉,她傷心極了,於是就來到河邊來自殺,稻草人,心裡多想去救她,拉住她,它恨自己,不該像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裡,連半步也不能動,它覺得見死不救是一種罪惡,但是,稻草人也無能為力。
稻草人心地善良,他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為了主人的稻田,它多麼想趕走稻田裡的蛾;為了那個可憐的孩子,它願意來燒盡自己,為的是換一杯熱茶給那個孩子喝,讓他不再咳嗽;為了挽救那位婦女,它的心像萬箭穿心般的疼痛,最後,昏到在田裡。一個稻草人就這樣心地善良,一心為別人著想,更何況人呢?
如果世界上能多一些像稻人這樣的人,那該多好啊!看到要過馬路的老奶奶,我們趕快把她扶過去,看到有人摔到了,我們趕快去把他扶起來,舉手之勞,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讀稻草人有感4
今年寒假裡,我讀了一本由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菲利普.普曼的《稻草人和他的僕人》感觸深刻。
這本書講述了一系列關於稻草人和他的僕人傑克的故事:稻草人被閃電擊中後,竟然活了。男孩傑克與他相識,成了他忠實的僕人。兩人啟程前往泉水谷。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土匪強盜和騙子無賴;參加了劇一團一軍隊;漂流到了孤島,發現了寶藏,還參加了十年一次的鳥類大會;和巴伐洛尼家族的人打了一場官司,最終獲得了泉水谷。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是它的故事情節,更是它給我的啟示:做任何事都不能知難而退,要懷著快樂的心情去戰勝困難。就像書中的稻草人和傑克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懈奮斗。盡管途中他們遇到了許多挫折,但他們仍然堅強不屈,這才造就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我和稻草人比起來,簡直要差十萬八千里呢!暑假剛開始我給自己訂了一個計劃:每天早起半個小時,這半小時就用來做我最最討厭的事兒——體育鍛煉。瞧,第一天我遵守著計劃做,可第二天,我就賴在床上不肯起來了……就這樣,鍛煉的事兒就泡湯了!
書中稻草人的僕人——男孩傑克,是我最敬佩的人,因為他作為稻草人的僕人一直忠實於稻草人,並沒有因為他的主人只是個稻草人而玩忽職守。而稻草人也沒有把傑克當做自己的僕人,而是將傑克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在傑克最飢餓的時候讓他吃自己的腦袋。這樣的一對主僕足以讓人們感動。
《稻草人和他的僕人》真是一本既能令人捧腹大笑,又能催人淚下的好書啊!
讀稻草人有感5
今天,我看了《花開的聲音》里的《稻草人》,這是我們史老師寫的。這篇文章非常感人,讀完後,我有很深的體會。
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個稻草人,她不管什麼人來欺負她,都要堅持下去,看守她的麥田。許多嘰嘰喳喳地麻雀來到這里欺負她,她也不畏懼。突然有一天刮來一陣大風,把稻草人吹到了。旁邊的事物就都來吸幹了她的血液。
我知道,那個稻草人是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而那一片麥田是她的班級。那位老師就是一位堅持不懈、時刻看護自己學生的稻草人。為了學生,她付出了很多辛苦。
這位堅持不懈的老師,是值得我們大家好好學習的。
讀稻草人有感6
<<稻草人>>是葉聖陶寫的一個故事集,裡面有一個跟書名同名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系列稻草人在夜晚發生的事情,稻草人的主人是個老寡婦,丈夫死後,剛還清葬費,兒子也死了。
這些事情講述了稻草人是非常愛他的主人,以及蟲子是如何可惡,當地封建社會是多麼凄慘。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古時候,那些富人、地主,憑著自己的財富,勾結當地的縣官,來欺負那些沒錢的百姓們,還有些人,由於生活條件不夠好,就去賭錢,賭輸了,就賣妻賣子。
這個故事同時也告訴我們:以前的生活那麼慘,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此幸福,為何不珍惜呢?
讀稻草人有感7
周末媽媽在超市給我買一本書,名字是《稻草人》,媽媽說作者是葉聖陶,她小時候讀的書就有他寫的。
我有空時讀了些,給我印象很深刻,我對媽媽說,你有空時也看看這本書吧,我覺得很好。有的故事讓我們懂得道理,如:孝敬父母。有的故事很有趣。我給媽媽了我看的一個情節:身體虛弱的人扛不動鋤頭,讓強壯的人給他們搬運糧食,還挖很多石頭,挖的石頭越來越多,堆成了石牆,但是強的人還是不斷給弱的人搬運糧食,直到他們又累又餓,有的死了,他們慈祥的媽媽很傷心,流下了眼淚,匯成了河,都捲起了浪花。
我覺得強壯的人真是很善良和可憐,虛弱的人有惡毒有懶惰。
讀稻草人有感8
今天,我看了一個故事叫《無心的稻草人》。
這個故事裡人和稻草人是一對親兄弟。剛開始他們住在山溝里,人對稻草人很好,可稻草人卻沒有去善待人。後來,人到山下去蓋茅草屋,種植莊稼,游手好閑的稻草人什麼也不做,只想把人給殺死,把收獲占為己有。就在這時,他的心變成了一隻小鳥,飛走了。
這個故事裡的稻草人很懶惰,結果沒有了心。所以我覺得,懶惰的人下場都是不好的,要勤奮一些才行。不能心生邪念,只想不勞而獲。勤勞是很辛苦,但會換來更多的收獲。就像故事中的人一樣,不是辛苦之後就收獲了成功的喜悅了嗎?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聰明。」「勤奮>聰明」。可見,那怕在天才的面前,勤奮也才是最重要的。勤奮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標准之一;勤奮,是作為一個人最要具備的品行之一!
天生你的聰明是不能決定的,但後天你的'勤奮是你可以決定的。哪怕你只是個低能兒,只要勤奮,同樣會有作為!聽說過愛迪生吧?他從低能兒變成了科學家的成功之路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
同學們,勤奮+聰明是最好的,即便不聰明,只要勤奮也會有所收獲。但是,如果你什麼也不做,你只能一生都碌碌無為,或有一天會失去自己的「心」!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詞能幫你成功,它就是:勤奮!勤奮一點,你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讀稻草人有感9
讀了稻草人這本書之後我深受教育,裡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例如:燕子、眼淚、稻草人……比如:可憐的燕子躺在花叢下,它張開小嘴好像一直在叫媽媽、媽媽,可是媽媽在哪裡?它的脖子上有條圍巾,真是個可愛的小東西,它的羽毛沾了血,原來它受傷了。後來被玉兒和青子發現了把小燕子帶回家,報上了廣告,第二天媽媽來接它了。
比如:稻草人一心想為它的主人——一個可憐的老太太看好那片田,可是仙蟲一直飛來,稻草人一直在那兒扇也沒有用,可憐的老太太今年的辛苦又白費了。
你們看了上面的兩個例子,是不是覺得很感人。你看那稻草人堅持不懈地想把小飛蟲趕走,你看那救燕子的小姑娘多麼善良,我們的世界上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更美好!
讀稻草人有感10
稻草人是農人親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園里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破竹籃子,殘荷葉子都可以做他的帽子。他整天整夜地站在田野中,那神情,不知是幸福,還是悲哀;是快樂,還是憂愁……
《稻草人》這部童話,是葉聖陶先生在那個苦難的年代創作的。讀後,我心中滿是沉悶和壓抑,故事中那一幕幕,如同黑白電影般呈現在我眼前,一直縈繞在我心頭。
文章講述了稻草人在田野幾個寇靜的夜晚中看到的幾個讓他悲哀的片斷:一個孤苦伶的老婦人嘔心瀝血辛苦耕作的田地,才不到幾天時間,就被害蟲啃食精光————他流下悲痛的淚;漁婦的孩子生病了,卧床不起,被病魔折磨地哭了起來,漁婦的心一陣一陣地絞痛———他流下了傷心的淚;鋰魚無助地躺在木桶中,希望得到稻草人的幫助,可他只能搖搖頭———他流下悲恨的淚。當一個女人因為自已生活不幸而投河自盡時,他絕望了,他放棄了,選擇了逃避。第二天早晨,大家看見悲傷欲絕的稻草人安然地躺在田地中間。
《稻草人》講述了一個富有同情心而無能為力的稻草人所見所思所想,這催人淚下,真情實感的故事,真實地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農村風吹雨搖的人間百態,展現了勞動人民身上背負的多重苦難。
這真是一個令人心寒和憤慨的故事。舊社會的人們在痛苦中掙扎,竭盡全力地想得以解脫,擺脫黑暗,擺脫束縛自己那根無形的線,可越是想擺脫,那根線反而更緊,最終,他們在痛苦的折磨中走向死亡的深淵。稻草人暗喻了像葉聖陶先生一樣有心想把人們從水深火熱的情況中解放出來,但因自已力量微薄,無法實現,無奈之下只能眼看人民受苦,卻有心無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梁啟超先生說過一句話:「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我們青少年既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保護國家的中堅力量,回顧近代中國所受的恥辱,我們很多國人就是這個沉默的「稻草人」。為了國家與全體民族的美好明天,我們青少年有義務,也有責任努力學好知識與本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心有力的保護人民,捍衛國家尊嚴。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如此富足的年代,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燦爛如花的青春年華。在牢記歷史帶來苦難的同時,我們更要發揮我們的歷史傳統美德。遵老愛幼、互相幫助、愛國奉獻、以天下為己任。以熱愛祖國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驕奢淫逸為恥。只有這樣,那矗立在田野的「稻草人」不再是在沉默中死去的稻草人,而是我們新時代的「稻草人」,他可以在日光下堅毅地保護稻田,也可以在月光下留下他恬靜的影子。
3. 歐美電影1973稻草人劇情介紹+分
稻草人 Scarecrow (1973)
劇情:
麥克斯和里昂是兩個流浪漢,他們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麥克斯攢了一些錢,他准備用這些積蓄到匹茲堡開家汽車洗刷店。他叫里昂同他一起前往,里昂答應了。里昂有好幾年沒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了,十分想念他們,而麥克斯也想見見在丹佛的姐姐,於是他們決定先到丹佛。途中,暴躁的麥克斯引起不少麻煩,而能言善辯的里昂則冷靜地化解了這些矛盾。在丹佛,麥克斯見到了姐姐考莉,遂決定在丹佛開汽車洗刷店。麥克斯又一次在醉後同人發生了爭吵,他和里昂雙雙被送進了勞教場。在勞教場,因為拒絕了一個勞改犯的無禮要求,里昂被人毒打,麥克斯的意志變得十分消沉。獲釋後,在得知孩子死亡的消息後,里昂因悲傷過度而精神失常,進了醫院。為了朋友,麥克斯毅然放棄了開汽車洗刷店的打算,他要將全部的錢都用來醫治里昂。
Review:
Max and Lionel, two ordinary guys, meet by chance on a lonely country road while hitchhiking and strike up a friendship. Max (Gene Hackman) is a hot-tempered ex-con who dreams of owning his own business, a car wash. Lionel (Al Pacino) is a seaman who abandoned his pregnant girlfriend some years prior but who, despite this character flaw, is so mild-mannered and sweet you really just want to give him a big hug.
Hackman is great as the hard-edged Max, yet despite his gruff exterior you know there is a man of deep feeling and caring underneath. Pacino never fails to disappoint in whatever he does and he doesn't in this tour-de-force performance. Famous for playing loud, larger than life character's with extreme zeal -- Colonel Frank Slade from SCENT OF A WOMAN and Tony Montana from SCARFACE for instance -- here his performance is like a whisper -- quietly calm yet powerfully effective.
A nice surprise in the cast is Richard Lynch (in his screen debut) as Riley, the man who befriends Lionel while he and Max are briefly incarcerated for a bar fight. Lynch is only in the movie for approximately 20 minutes, but what a 20 minutes! His ability to convey the sleazy yet somehow likable Riley let's the audience know that this is a talent to watch for in the coming years. With such great method acting from all three actors, it's no wonder this movie won the prestigious Golden Palm Award at the 1973 Cannes Film Festival!
Scarecrow is a low-key film that succeeds on all its ambitions, but not because it tries to aim low. That the tone at times doesn't feel as emotionally incredible or intense as some other films Gene Hackman and Al Pacino got their star-making turns in the 70s (French Connection, Dog Day Afternoon, Serpico) doesn't mean it's unsuccessful either. Jerry Schatzberg and his writer are out to capture a kind of outsider view of men trying to find their places in society, almost like how Michael Cimino would do (to a more genre-oriented extent) with Thunderbolt and Lightfoot. It's not a movie a lot of people would go out of their way to see, even with the star power involved. It's about two guys who've been released from confinement from the world around them, Max from six years in jail (Hackman), Francis from five years out at sea in the Navy (Pacino), and how the two meet up unintentionally while hitchhiking, unlikely pair up, and Hackman gets Pacino to go in with him on opening up a car wash in Pittsburgh.
Why Pittsburgh? Just one of the peculiarities of Max, mayhap? More-so a thing of pride. There's characteristics to Max and Francis that make them compelling for the honesty in what they are: Max is a tough guy, tending to get drunk, get in fights, sex it up with women (who knew Hackman had such, um, animal magnetism), and Francis (also named Lion by Max) is a clown, a little boy who somehow made the mistake of having a kid with a woman before he left the Navy, and has a present ready to give to the kid in Detroit- an androgynous lamp- despite not knowing entirely what to expect. It's an odd couple movie, but also one that has a more affecting view into a world of men on the fringe of society. These guys don't have big plans, and wouldn't want any anyway. It's refreshing to see that, and how it pans into the nature of them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small towns, the local dives, the bad drunks, and, when things go bad after a big brawl ring a drunken hoopla, the subtle horrors of prison for the both of them. Did I mention train-hopping?
A film like this, despite having on its side gorgeous cinematography by Vilmos Zsigmond (who, along with Badlands and, in its own way Mean Streets, captures a vision of Americana that is pure and unique to its time and place), needs strong acting. Who better than Hackman and Pacino? They're playing big personalities, with Hackman doing great as always in a somewhat typical part of a guy who's aggressive and pig-headed but does have a hear. And Pacino doing a rare comedic turn as he gives some of his funniest (genuine, not unintentional scene-stealing) moments, like his 'diversion' gone wrong in the clothing store, or his classic "teach me how to handle a drunk" bit at the bar. Sometimes its too much, but it leads to a bittersweet side to the story that turns even more bitter by the time Schatzberg reaches the emotional climax in Detroit. What's been alternately crude and crazy, sometimes in ways that remind one a little of Altman, turns towards what is a small but great tragedy for these characters. And doing the script one better, the actors are able to get subtle, crushing, telling moments in scenes that others wouldn't be able to grasp with a ten-foot pole.
It's also a fun movie, with a feel that you could only get in one of the truly great years in all movies (look at the year this came out, and realize how many films of its ilk were released, be they independent-like from Scorsese or Altman or Ashby or even Romero, or even Friedkin's Exorcist). Scarecrow is of its time, but it doesn't mean it can't be greatly liked in the present; it's even a near classic of genre subversion, doing a service to drama and comedy by not paying lip-service to either form, but enrich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out of life, which is both sometimes, harrowingly, at once
4. 稻草人哈羅德電影名字是什麼
稻草人哈羅德電影名字是《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電影講述的是出生在農場家庭的湯米,一直很討厭農場里名為「哈羅德」的稻草人。每次看到它的時候,都會揍它的腦袋,踹它的身體,用盡一切手段摧毀它。最後他替代哈羅德,變成了一個稻草人。
5. 蘇聯電影<稻草人>的內容和主題是什麼
為照顧祖父,12歲的列娜·別斯索里采娃離開莫斯科,成了古城六年級二班的插班生。列娜長得不好看,同學嘲笑她為「醜八怪」。同班同學吉瑪在列娜遭到欺負時經常護著她,自然地成了她心中的英雄。吉瑪向老師透露全班逃課看電影,使同學們秋遊的安排被取消,列娜為吉瑪承擔叛徒的罪名,被同學孤立。由於自私和膽怯,吉瑪始終不敢說實話,甚至加入了對列娜的凌辱和迫害。當同學焚燒列娜的模擬像,為維護尊嚴,列娜終於做出了反抗。真相大白,列娜和爺爺離開古城。
本片不單純是一部兒童片,還是一部現代心理悲劇。本片引起很大的爭議,在於它將兒童心靈中的骯臟、冷酷、貪婪、狡詐、欺騙等等人性的黑暗面暴露出來,從而投射出整個社會的氛圍和道德意識。導演充滿了激奮,對那個顛倒黑白、抹殺真善美、混淆是非的社會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和批判。
6. 日本有一部恐怖片是不是叫『稻草人』
片名《案山子》。
《案山子》是由鶴田法男執導,由野波麻帆,柴崎幸,葉佩雯,有園芳紀 ,三宅隆太等主演,於2001年在日本上映的恐怖、奇幻電影。
該影片講述吉川薰(野波麻帆演)在哥哥失蹤後,找上哥哥女友所住的奇怪村落。她遇上一名神秘女郎莎莉(葉佩雯演),村裡的怪事連連,兩人面臨了危險的故事。
劇情:
吉川熏的哥哥失蹤了,靠中學時代一位女同學宮守泉寄來的信作唯一線索,來到奇怪村落「不來彼方村」。
原來這條村的人相信他們死去的親人會將靈魂寄託在案山子(稻草人)上,只要好好打理它們,親人就能重生。
泉一直單戀熏的哥哥,卻被熏從中阻礙,最後因求愛不遂自殺。她把怨氣留在世上,一心藉助稻草人的化身,向熏報仇和奪回所愛。
劇中描寫的家族原型正是長崎縣五島列島上的9人家族。長崎電視台從93年起就一直貼身采訪這個家族,做成了一檔紀錄片。經營著五島烏冬面業的夫妻和7個孩子的家庭。
劇中將孩子的人數改成的五人,以成為攝影師為目標獨自前往東京的二女兒千鶴為主人公。
7. 誰能作些台灣導演王童的電影《稻草人}的電影的影評
稻草人》:荒誕的歷史和歷史的荒誕
看過一部好的電影(起碼合自己的口味),會讓自己興奮好久,躲避在心中積壓著的陰翳和不快也會迅速消散不見。幾天前一個晚上的夢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脹脹的,血雨腥風的季節,我如流浪於城市中的單身漢,在傳單與殺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紙,莫名的恐懼擴散整個無緒的夜晚。我好像經歷了槍林彈雨和世事滄桑的老人,花費寶貴的青春去回味曾經遺忘或記得的過往,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映現。記得早晨驚醒,唯一的念頭就是「祝願世界永遠和平」,彷彿下意識地被人放置到「遙遠」的戰爭年代或許是現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滿戰爭的歷史,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來說,這也許應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關於戰爭的想像都來源於文字書寫的歷史書和相應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戰爭如同安靜的歷史名詞舒心地躺在從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利益者們編寫的回憶錄中或者二維的屏幕裡面,生活於相對和平的季節里的我有時候甚至會「天真」地渴盼戰爭的到來,這種青春期中蘊涵著的類似英雄主義的理想與沖動曾多次鼓動我做著在打仗中發泄和充當英雄的夢,可是在真正的戰爭夢中,那個我卻為之顫栗,邊扭頭邊奔跑的形狀成為夢醒之後被現實的我嘲笑的委瑣和狼狽,好像並沒有遇到危險和死亡,但整個氛圍讓我產生了生命的畏懼而不是英雄式的凜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為現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這樣季節的一個奇怪的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預示著什麼,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可是我不想用「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的狡辯迎合思考的懶惰。幸運地是從昨天看的電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許僅僅是說服自己的一種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導演,在看過他的《稻草人》之後,我似乎覺得他或許是台灣導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導演(不過,這也沒關系,對於熟悉各種歷史的人來說,被同時代的人所「遺漏」的很可能成為後世的大師,而後世的人也極其願意「挖掘」這樣的大師來彌補當下的學術空白或藉此說明前人的麻木),至於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輩所能言語和拍板,按照詩人臧棣的說法,這樣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來做(似乎歷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還是我們束手無策之後的暫時擱置呢),我在此就不饒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它輕易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固然沒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戲噱裡面卻無不張顯著慘烈和可悲。與其說它告訴(傳達)了我們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不如說它呈現了歷史的一種荒誕。
可愛的稻草人開門見山,向我們講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腦袋看來,周圍的人和它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同樣的明天」。聰明的導演把攝影機藏在永遠不會說謊的稻草人後面(連話都不會說,當然也不會說謊了),神采飛揚的故事和故事誕生的時代被輕易地用恰似真實的口氣和誇張的鏡頭呈現出來,而稻草人恰恰成了敘述「荒誕」的合法人。
阿發和闊嘴由於母親用牛糞辛勤地滋潤不得不患上色盲成為准健康的殘疾人,從而幸運地逃脫為天皇打仗的神聖責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鄉下。閉塞的環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顯得井井有條,沒有日本人的屠殺因為沒有游擊隊反抗或者說沒有先覺的人領導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渾身「長著長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裡的婦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國鬼子)的美國人的飛機偶爾光顧這里給他們送來可以換來海魚的定時炸彈之外也沒有血腥的槍炮,當然更不會出現什麼犧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陣亡者。導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輕松愉快地音樂以渲染敘事的情緒和節奏,搞笑的場面令觀眾暫時麻痹於這些發生在殘酷戰爭時期的平靜生活。從影片在輕昂的日本軍歌伴奏下當地人從日本軍人手中庄嚴地交還幾個戰死士兵骨灰盒的儀式開始,帶有滑稽的表演和音樂基本上始終伴隨整部影片。顯然相對沉重的題材被導演用極為荒誕的手法或視角表現出來,苦難與悲慘的眼淚被無意識的微笑替代,除了貧困的辛酸人們似乎找不到通常電影和歷史書中所敘述的戰爭的影子,沒有反抗和沖突,更不要說敵我矛盾和斗爭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戰爭的慘烈卻似乎沒有因為外在的荒誕形式而絲毫減弱,每一個畫面背後無不烙上戰爭或被佔領的影子。
阿發和闊嘴的妹妹水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應征入伍了,嶄新的新娘服好像還沒從身上脫下來,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憐的水仙成了瘋癲的寡婦,身上依然穿著結婚時的紅衣服。在綠色田野中飛舞的紅衣袖,如同死亡的幽靈一樣不時地出現在美麗的畫面上,成為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象徵符號。有意思的是,阿發和闊嘴在地里揀到的美國飛機扔的定時炸彈卻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間里,一個瘋女人與一個和炸死她男人一樣威力的炸彈睡在一起,這樣無意識嬉鬧(胡鬧)的情景裡面分明是虛構出的巧合為了來營造強烈的悲劇。水仙的存在如同搖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虛燈對於整部電影一直是一個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導演沒有利用她的瘋癲來創造喜劇效果,顯然她成為一個認真存在的指稱物。我清醒地記得她唯一沒有大吼大叫地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就是黑夜裡在他家抓住一個偷吃糧食的逃兵,他說自己剛結婚就被抓走了,並不是他不願意為天皇效力,他用沙啞的聲音演唱在軍部學會的日本軍歌來證明對天皇的忠誠,而是實在舍不下已經懷孕的妻子,善良的阿發一家拿出本來已經拮據的食物給他吃,昏暗的環境里水仙死死地盯著渾身贓兮兮的逃兵,雙手驚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對於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寧,也許逃兵的衣服讓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覺得這是整個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慘的鏡頭。
片子中讓我尤為感到親切和安慰的是反襯出的中國農民身上的天真質朴與純潔的善良,這也許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改變和變更的通過幾千年農業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樣實朴的性情。阿發的老闆(不知道這里的老闆是不是僅僅代表對城裡人的稱呼)也是親戚(老闆的妻子和阿發的妻子是姐妹),為了躲避戰亂從城裡跑到阿發家裡來住,本來已經窮的難以溫飽的阿發一家卻用最好的飯菜(特意賣了一條魚)來招待客人,熱情地安排老闆一家在家裡住下,那份質朴的溫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陸的農村習俗中,而從城裡來的老闆卻在沒有和阿發兄弟商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的地賣給了糖廠(或許地是老闆的,可是這些地卻是阿發兄弟一家的命根子)。當老闆把賣地的事情告訴正在田間耕種的阿發與闊嘴時,導演用了一個中遠鏡頭,三個人被放在同一個鏡框里,左邊老闆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邊的兩兄弟垂著頭立在地里,遠處是霧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個畫面壓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調,彷彿戰爭的壓力都沒有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恐懼,而剝奪他們的土地卻如同斷了他們的命根。
從片子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國家或民族的虛構,農民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誰來統治,地總要種,飯總要吃,打仗也必定要來捉壯丁,不管替國民黨打日本人,還是替日本人進行大東亞戰爭,對於閉塞安詳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打仗的名譽不一樣,一個可能帶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個可能為了天皇效忠,同樣的光榮獎章農民是分不出它們非此即彼的區別的,或許正如阿發所說,打仗回來換來的獎旗連做一個內褲都不夠。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覺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與虛幻的榮譽面前,也許內褲比獎旗更實在(盡管內褲在某種程度上也關涉榮譽與文明,估計我們的老祖宗是不穿內褲的,現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擴張與全球化的結果吧)。日本人動員農民打美國和進行大東亞戰爭,是打著天皇的旗號,和我們起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但同樣激昂振奮的宣傳,卻不自覺地喚起人們為什麼什麼而就怎樣的激情與亢奮。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戰爭的游戲裡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滿正義的勇氣來殲滅所謂的另一方的「敵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徵兵的農民不過是根據地域(受誰統治和管理,當然地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民族是暗合的)來不自覺或不受支配地劃分到不同的戰爭序列中,他們的犧牲和田裡的麻雀一樣隨意平常。如果我們採用正義與法西斯相對立的視角判斷,台灣人民被日本徵兵進行東亞戰爭顯然是助紂為孽的行為,可是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一個個參軍的人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所造成的悲傷後果似乎無法用鮮明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在我看來,無論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罪惡。盡管有時候「以惡報惡」的方式成為正義事業的合法化,但報復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對罪惡者的「模仿」。
對於生存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台灣來說,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尷尬和曖昧造成了雙方對峙的跳板或犧牲品,在兩者的爭奪當中,成為利用的砝碼和改造的對象。其實,從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滲透力。在台灣被日本佔領的相對穩定的五十年裡,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灣幾乎成為一個准日本化的地區。在影片中,當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長官)是日本人,孩子從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語進行的,甚至出現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師的訓教中,我們看到了教員讓一個孩子用放大鏡對准太陽然後把白紙點燃,從而闡發天皇如太陽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只有像放大鏡一樣團結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如此誘人的國民教育,無非是為極權時代的統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壘,而人民在這種汁液的培養中不自覺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著光榮的旗號輕易利用的質料。這樣的方式在任何極權的社會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時借用了強有力的不會輕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現實的領袖或虛幻的天堂,事實證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歷史的魅力。
片子最後一個荒誕的故事就是阿發兄弟在大人的帶領下去鎮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揀到的定時炸彈的事情。導演當然不會讓炸彈在路上爆炸產生悲慘的結局,而是非常聰明地讓他們在治安所長官的逼迫下把炸彈仍到海里然後爆炸,固然他們沒有領到任何獎品,卻意外地得到了許多炸死的死魚(浮在水面上的魚誇張地多,就像《濃情巧克力》裡面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眼淚曬干變成鹽的故事一樣浪漫),他們同樣滿載而歸。伴著他們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幸福地吃魚的情景,阿發的母親發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國人能三兩天就轟炸一次就好了,那麼我們天天都有魚吃了」,映現的燈光逐漸變小變小,消失在黑暗裡,片子結束。
《稻草人》曾經被姜文大加贊賞,據說在他的新片《鬼子來了》裡面有好多借鑒《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這樣一種不是很嚴肅很沉痛的方式來對待可以很煽情地觸動民族情緒的戰爭題材電影的姿態和視角,也就是說使用了另外一種講述戰爭的故事的方式。我們發現它的戲噱和荒誕的處理絲毫沒有掩蓋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現帶來更多鮮活的東西。盡管它不是歷史的真實,也不帶有強烈的訴述的願望,但卻能啟發人的想像,看到更多被歷史書以及通常行述歷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就是說我們不應把歷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隨便玩弄的「橡皮泥」,而應抱有對待人一樣的感情來看待歷史,也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提到的「溫情的理解」的態度。所以,我覺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敘述很有張力或快感。
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聯想的話,類似的情景似乎在國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國導演布爾曼拍攝了《希望與光榮》,採用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期間被德軍轟炸下的倫敦的情景,由於孩子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戰爭在他們眼裡可能會有許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比如到廢墟里揀彈殼(當然沒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籮筐揀炸彈那麼誇張,也沒有阿發兄弟運送炸彈而大獲海魚那麼神奇),比如一個跳傘飛行員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電影的殘酷消解在無聲無息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血液出現的戰爭同樣擁有了悲慘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沒有從這里獲得有利的借鑒)。1991年義大利導演加布里埃爾·薩爾瓦托雷導的《地中海》把幾個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臘小島上,沒有戰斗的士兵和當地人幸福相處,好像同樣也把殘酷的二戰賦予了許多荒誕和浪漫的故事。這種敘述上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話語重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充滿歡樂或日常溫情的戰爭想像,但決不是粉飾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樣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開頭,夢中戰爭的情景或許也可以看作感受戰爭的一種方式,戰爭或說歷史對於我們的感覺,可能更多地是一種感情或者它們給我們某種可親的想像和氛圍,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證確定下來的實證的復現與干癟癟的實錄。對於歷史的記憶也不光光是通過嚴正的推理或者宏偉的國家敘述所勾畫出來的威嚴,而應該擁有自己個人的讀解甚至虛構在裡面,因為這樣的歷史才有鮮艷的活力。荒誕的歷史也許只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歷史的荒誕卻是我夢中依稀的記憶。
8. 稻草人的心得體會(15個字)
在假期里,葉聖陶先生寫的童話集伴我度過了漫長兩個月的寒假。其中《稻草人》讓我印象深刻,稻草人是用稻草紮成的一個草人。
插在莊稼地里,用來驅趕叼稻子的麻雀。它雖然不能動,也不能說話,但是心腸很好,一心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故事是講在漆黑一天夜晚,稻草人親眼目睹了令人十分傷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個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東西,只有靠種稻田養活自己。
每年莊稼都鬧災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來了風調雨順,稻子卻被蟲子吃了個精光。稻草人擔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傷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撲上去趕走蟲子,但是卻一動也不能動。
稻草人是一個不會動的假人,許多事情都無能為力,而我們無所不能。連一個假人都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們,那我們就更加應該幫助自己身邊有困難的人了。
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幫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說一聲有困難嗎?需要幫助嗎?都會讓別人感到你很體貼。但願我們人世間多一些像稻草人這樣的好心人,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9. 稻草人變成女孩的電影叫什麼
出自電影《稻草人》。
《稻草人》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業製作發行的112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傑瑞·沙茨伯格執導,吉恩·哈克曼、阿爾·帕西諾主演,於1973年4月11日在美國紐約上映。該片講述了本來打算開一家汽車清洗店的麥克斯,因為好朋友里昂的精神失常,所以決定把錢用來醫治好他的病。
劇情簡介
麥克斯是個爽直而暴躁的粗漢,稍不如意便出手打人,故常常光顧監獄。里昂則是個不務正業,到處流浪的傢伙,他把已懷孕的妻子扔在家裡。一天,這兩個寶貝在加州鄉村相遇,遂結成莫逆之交。
麥克斯想先去丹佛看望妹妹,然後赴匹茲堡開一所洗車行。里昂則表示要回底特律看一看他那未曾見過面的孩子,但最後還是跟著麥克斯走。
在旅途中,里昂始終帶著一隻小紙箱,裡面有台燈等給孩子的禮物。他棄家出走,心情很沉重。麥克斯開導他:只要憑個人的力量一定能創出一番事業來。
10. 分析《稻草人》中稻草人的形象
《稻草人》中稻草人的形象:非常盡責任,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
童話《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觀照慘痛的世情,可憐的農婦、可憐的漁婦、可憐的自殺者、可憐的鯽魚等等。然而對於人世間的悲劇,稻草人什麼都挽救不了、改變不了。最終,在內疚感與無力感之間糾結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間」,與悲劇同眠。
稻草人是農人親手造的,農人把他腳底下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裡,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裡了。稻草人非常盡責任。他愛他的主人——一個可憐的老太太,心裡願意救一切受苦受難的,卻是個柔弱無能的人。
全文賞析:
《稻草人》展現了人民的苦難,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
從葉聖陶童話的基調看,多數童話都採用了民間故事中常用的反復變奏手法。雖然其童話中包括童話固有的奇幻色彩,但多數細節描寫都以寫實為主,故事中的幻想也是在寫實基礎上產生的,這樣的寫實,在一般童話中很難找到。
從葉聖陶童話的構思看,他的童話主要師承安徒生和王爾德,帶有泰戈爾散文詩的浪漫色彩,卻另有他自己的特色。其中,《稻草人》有如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盡管如此,葉聖陶童話卻具有王爾德童話所缺乏的濃烈鄉土氣息,比安徒生童話更強烈的思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