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柏林危機電影2017結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柏林危機電影2017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9-18 18:28:11

⑴ 《柏林危機(2017)》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湯姆·拉斯齊哈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HLbIPY3BOKNDzb81QUfACA


提取碼: 1mrq
《柏林危機》
導演: 肯·杜肯
編劇: 肯·杜肯、諾伯特·肯尼斯爾、克里斯托弗·米勒
主演: 湯姆·拉斯齊哈、瑪莎 萊奧妮 巴赫、肯·杜肯、理查德·艾沃特、艾米莉·普拉斯-琳克、基達·拉馬丹、蒂姆·維爾德
類型: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6-20(上海電影節)、2017-07-13(德國)
片長: 91分鍾
德國男星肯·杜肯自導自演的驚悚片處女作,精神創傷的精英戰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兒的途中搭載了一名面善的攔車者,卻沒料到後者正醞釀著一起柏林恐怖襲擊。伴隨多次視角轉換和對善惡問題的拷問,在逐步揭開極端的意識形態深淵的同時,兩名主角最終將故事引向意外結局。

⑵ 求2017年肯·杜肯導演電影《柏林危機》百度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j76yR3tcGGemjG9EPhyzwA

提取碼:rxij

《柏林危機》是由肯·杜肯執導的驚悚片,湯姆·拉斯齊哈、肯·杜肯、瑪莎萊奧妮巴赫主演,於2017年上映。該片講述了一位精英戰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兒的途中搭載了一名恐怖分子的故事。

⑶ 想看柏林危機2017年上映的由湯姆·拉斯齊哈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柏林危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1mrq

導演:肯·杜肯

編劇:肯·杜肯、諾伯特·肯尼斯爾、克里斯托弗·米勒

主演:湯姆·拉斯齊哈、瑪莎萊奧妮巴赫、肯·杜肯、理查德·艾沃特、艾米莉·普拉斯-琳克、基達·拉馬丹、蒂姆·維爾德

類型: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德國

語言:德語、英語

上映日期:2017-06-20(上海電影節)、2017-07-13(德國)

片長:91分鍾

德國男星肯·杜肯自導自演的驚悚片處女作,精神創傷的精英戰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兒的途中搭載了一名面善的攔車者,卻沒料到後者正醞釀著一起柏林恐怖襲擊。伴隨多次視角轉換和對善惡問題的拷問,在逐步揭開極端的意識形態深淵的同時,兩名主角最終將故事引向意外結局。

⑷ 第三次柏林牆危機

柏林牆全長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牆104.5公里、水泥牆10公里、鐵絲網55公里。牆高約3.6米。沿牆修建了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里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看上去一夜而立的柏林牆,實際上是冷戰的產物和德國分裂的具象表現,它的背後有多少故事? 塑牆篇 早在柏林牆豎立之前,被冷戰雙方陣營分治的柏林就已經經歷了三次危機。正是這些危機與其背後的政治斗爭暗流「添磚加瓦」,使得日後的柏林牆一夜建成「順理成章」。 三次柏林危機中,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犖第一次柏林危機: 德國徹底分裂為東西德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戰敗的德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和戰爭期間吞並的別國領土,其餘的德國領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則由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建立4個佔領區。 隨著德國戰後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並,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將德國西部佔領區三合為一。 1948年,蘇聯佔領軍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蘇聯於封鎖中蒙受道義損失,它深知此時封鎖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於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銷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結束。 犖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高調登場低調收場 柏林於1949年分裂後,西柏林由於重建順利,經濟逐漸繁榮,令蘇聯決意解除問題。 1958年11月27日,蘇聯單方面向英美法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蘇聯自知統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東德。 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並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蘇聯對回應作出強烈抗議,史稱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示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後通牒,並希望通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系。美國表示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後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了該建議,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 犖第三次柏林危機: 美蘇惡斗催生柏林牆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於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於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到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1961年7月初,蘇聯宣布暫停復員,並將軍費增加1/3,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因他認為西柏林是抗蘇焦點,絕不容重演綏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國會增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徵召部分後備役人員及國民警衛隊入伍,擴大民防及修築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系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1961年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築起柏林牆。 翻牆篇 翻越生死牆「冷戰」不歸路 1962年,18歲的東德公民彼得·費希特爾在翻越柏林牆時,被東德軍隊打死,他是柏林牆下第一名被槍殺者。而就在柏林牆被推倒當年的2月,20歲的克里斯·古夫伊成為最後一名越牆逃亡被槍殺者。 在柏林牆下到底有多少逃亡者被槍殺,他們又各有怎樣的個人經歷,對很多人而言是個謎。可幸的是,最新調查證實至少有136個有確切姓名的人死於柏林牆。每一個死者的逃亡故事都不同,但都有同一個悲劇結局。關於分裂時期整個東西德邊界逃亡故事的整理,在柏林牆倒塌後的20年還未結束。 28年5043人逃入西柏林 1961年8月13日中午12點37分,以最後一個路口宣布封鎖為標志,一堵實體的冷戰「鐵幕」從天而降。 其後的28年間,柏林牆將柏林一分為二,活生生地將一個國家撕裂。任何試圖翻越柏林牆的人都被視為叛逃者,格殺勿論。柏林人的命運從此圍繞一堵牆展開,他們用血肉之軀與之展開長達28年的搏鬥。 牆,總是要被翻越,被打破。從柏林牆建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斷有人採取各種方式前仆後繼穿越死亡地帶。柏林牆建起後的第6天,出現了第一位罹難者:東德人魯道夫·厄本從靠近柏林牆的一座建築的窗戶跳下試圖越過柏林牆,不幸遇難。之後又有了柏林牆下第一位被槍殺者——18歲的東德青年彼得·費希特爾。此前有數據顯示,28年間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沒有人知道這些數字是否准確。 柏林牆一道變成兩道 翻牆者越來越有創意,他們與築牆者展開競賽。東德政府不斷改造柏林牆,1974年至1976年間,柏林牆由一道牆變成兩道牆,設置了報警系統、自動射擊系統。東德當局沿著柏林牆修建了很多 望塔,柏林牆也升級換代更難被穿透。 這一切沒能阻止越牆者。這期間發生了又一起慘劇:兩名西柏林少年在邊境的施普雷河游泳時遇險,但東德邊防士兵阻止救援者靠近,最後當東德士兵准備自己施救時,一切已太晚,兩名少年在眾目睽睽下失去生命。 柏林牆下「死亡開闊地」 1977年,東德人對執政黨的不滿情緒升溫,東德青年成為反抗政府的主力,1977年10月7日的國慶節,東德青年與警察發生沖突,抗議人群大聲喊出:「推倒柏林牆」。 3名東德青年在血腥鎮壓下身亡。 槍殺和流血在繼續,柏林牆下的「死亡開闊地」湮沒在血色中。多年以後,東德前領導人曾否認他們下令對越境者格殺勿論,而2007年公開的一批歷史文件說明了一切。標明日期為1973年10月1日的一份文件這樣寫著:「即使越境者採取他們過去慣用的伎倆,攜帶婦女和兒童,你們在開火時也不要猶豫。 」

⑸ 柏林牆事件是怎麼回事

大國相爭遺留的問題。

⑹ 二戰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急需)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劫難,全世界絕大多數獨立國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幾乎無一倖免,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幾乎毀於一旦,人類歷史的面貌被這場極其殘酷和極端對立的戰爭根本改變,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世界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

戰爭重創了歐洲,歐洲列強爭雄的條件不復存在,以英德法等國為核心的歐洲傳統均勢體系崩潰,歐洲中心時代成為歷史。

戰爭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世界上出現了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平行力量在各個領域的對抗與較量。

戰爭給舊殖民主義體系以毀滅性打擊,加速了存在數百年之久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徹底瓦解。

戰爭促使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展開。

戰爭帶來了新的國際關系原則,每一個民族國家都被承認是國際社會中平等的成員,民族平等與民族自決原則日益成為處理各國之間關系的基礎。
「二戰」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對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戰爭,對後世的借鑒作用尤為重大。為了贏得戰爭,雙方調動一切經濟力量,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特別是戰後的經濟在高科技的推動下重新起飛之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已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潮流。於是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國際合作也成為絕對必須之事。正是這種相互依存的國際經濟關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

二戰後,人們更多地接受了歷史的教訓,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危機時表現出更多的謹慎。今天,「妥協」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意味著各國在捍衛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必須承認和照顧他國的合理利益,達到某種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著反對和抵制國際關系中的任何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所有國家應當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對戰後世界最直接的影響是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戰後初期成立的聯合國是最有影響的普遍性國際組織。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關貿總協定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美國在二戰中崛起,成為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政治大國。英、法、意、德等西歐列強實力衰退,它們接受馬歇爾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國內政局,同時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受制於美國,納入了美國冷戰戰略的軌道。日本在戰後初期處於美國佔領和半佔領狀態,並在美國主導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
蘇聯也在二戰中崛起,戰後初期成為世界軍事和政治大國。戰爭末期和戰後初期歐亞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並同蘇聯結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戰後美、蘇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根本沖突是冷戰的起因。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冷戰的全面展開。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的對抗是冷戰在經濟領域的開始。北約和華約的對峙則是冷戰在軍事領域的表現。第一次柏林危機和德國分裂被視為第一個冷戰高潮。朝鮮分裂和朝鮮戰爭亦是冷戰的產物。美蘇為中心的東西方冷戰成為戰後初期兩極格局下國際關系的基調。

一、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和聯合國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影響就是美、蘇崛起成為世界兩大頭等強國和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形成了戰後美、蘇兩極格局。
美、蘇兩國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而崛起,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或是在國際政治方面,它們都以絕對的優勢、明顯領先於其它國家。歐洲列強主導世界的傳統格局已不復存在,美、蘇成為戰後國際關系的主導力量,在雅爾塔體制基礎上,形成了美蘇兩分天下、主宰國際事務的戰後世界兩極格局。
所謂雅爾塔體制,就是美、蘇、英三大國(主要是美、蘇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上,達成有關結束戰爭、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一系列協議而確立的國際關系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協調盟國戰時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後勝利的體制。雅爾塔體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復活的體制。雅爾塔體制又是以大國均勢為基礎維持戰後世界秩序的體制。雅爾塔體制還是美、蘇兩國憑藉各自的經濟、軍事實力,劃分戰後世界勢力范圍,從各自戰略利益出發,有合作、有爭奪地實施大國強權政治的體制。這一體制在戰後很快變成美、蘇之間和東、西方之間的冷戰體制。在這一體制下,美、蘇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大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一致原則得到確認;歐洲被分割為二,西歐是美國的勢力范圍,東歐是蘇聯的勢力范圍;德國和朝鮮被分裂為二,出現了東、西德國和南、北朝鮮;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西方對峙和對抗,冷戰成為美蘇之間和東西方之間國際關系的基本內容。

與雅爾塔體制的確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響的國際組織。
1943年,美、蘇、中、英四國提出戰後有必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蘇、美、英三國和中、美、英三國分階段在美國華盛頓郊區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提出了「聯合國」作為這一國際組織的名稱的建議,草擬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章程,設計了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秘書處等聯合國主要機構的框架,並議擬了這些機構的職權。因此,實際上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起了籌建聯合國的重要作用。但會議對安理會「大國一致原則」的實施問題和創始會員國問題未能達成協議。這兩個問題後來在雅爾塔會議上得到解決。

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定,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6月25日,通過了《聯合國憲章》。 6月26日,創始會員國的代表(包括中國代表宋子文、顧維鈞、董必武)在《憲章》上簽字。這一天後來被聯合國確定為「憲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聯合國日」。

《聯合國憲章》規定的聯合國之宗旨為:「一、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二、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並採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三、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強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構成一協調各國行動之中心,以達上述共同目的」。聯合國上述宗旨通常概括為「和平、友好、合作、協調」。
《聯合國憲章》共19章111條。除載明上述宗旨外,它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以下原則:(1)所有會員國主權平等。(2)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3)各會員國不得對別國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4)聯合國對任何國家採取防止或強制性行動時,各國不得對該國提供協助。(5)聯合國應確保非會員國遵循上述原則,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部事務。《聯合國憲章》還規定了會員國的義務和權利;規定了安理會等聯合國主要機構的職能范圍,規定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任何實質性問題上一致的原則。
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是聯合國的主要審議機構。聯合國會員國分為創始會員國和接納會員國,創始會員國包括中國等51個。聯大每年召開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二開始,最遲在每年聖誕節前夕結束。聯大審議的事項極為廣泛,凡聯合國憲章規定范圍內的任何問題均可討論。它接受和審議會員國的提案及聯合國各機構的報告;根據安理會建議任命秘書長;接納新會員國;改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等等。 每屆聯大選舉大會主席1人,副主席若幹人。 設若干委員會(如政治與安全委員會等),討論交給該委員會的相關議題,作出決議,提交大會通過後,成為聯大決議。聯大對程序問題和一般問題的表決,以簡單多數即1/2以上票數贊成為通過;對重要問題的表決,以絕對多數即2/3以上票數贊成為通過。一國一票,任何國家都無否決權。1946年在倫敦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大會。此後各屆聯大都在紐約召開。聯大閉會期間,經會員國請求,並獲安理會或1/2以上會員國同意,可召開聯大特別會議;經9個以上安理會理事國請求,可召開緊急特別聯大。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是聯合國負責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由5個常任理事國(美、蘇、中、英、法)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1965年前是6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安理會有權受理、調查、議決任何國際爭端;有權斷定侵略,並採取外交、經濟或軍事制裁來反對和制止侵略。實質性問題的表決,需9票以上(含9票)通過,並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即5個常任理事國須一致通過,每個常任理事國都有否決權。對程序性問題,常任理事國沒有否決權。安理會主席由各理事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按月輪流擔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亦稱駐聯合國大使)帶員出席安理會。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簡稱經社理事會,是負責協調聯合國及其各專門機構的經濟及社會工作的主要機構,由54個理事國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聯合國大會改選其中18個理事國,可連選連任。經社理事會負責關於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研究並提出有關報告;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組織磋商各種有關事項等。設有社會發展委員會、人權委員會、非政府組織委員會等。經社理事會每年召開2次會議,表決以簡單多數通過,一國一票。非政府組織可派觀察員參加會議,無投票權。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是聯合國負責監督託管領土行政管理的機構。託管領土通過聯合國同有關國家訂立託管協定而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之下。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由聯大和安理會選舉的不同國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選5名)組成。國際法院受理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聯合國憲章特別規定由該法院管轄的案件。除已聲明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國家間的案件外,國際法院的管轄以各當事國的自願接受為前提。
聯合國秘書處是聯合國負責組織和處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機構,執行聯大、安理會等聯合國其他機構的決議和交付的任務,為聯大、安理會等聯合國其他機構提供包括會務在內的各種服務。它是聯合國所有機構中最繁忙、最龐大的機構,由秘書長主持領導。聯合國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安理會以9票以上多數(包括5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推薦,經聯合國大會以2/3以上多數通過任命,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聯合國秘書長和副秘書長、助理秘書長、各級官員及職員都必須與本國政治脫離,也不得接受本國政府或任何一國政府的指示,是只對聯合國負責的超國家的聯合國官員和職員。
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為英語、法語、漢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 國際法院的工作語言是英語和法語。 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位於紐約曼哈頓區東河之濱一片面積為18英畝的「國際領土」上。聯合國辦事處設在瑞士日內瓦和奧地利維也納。國際法院設在荷蘭海牙。聯合國的徽記以從北極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圖為背景,上面環繞著兩根交叉的橄欖枝。聯合國的旗幟呈長方形,採用淺蘭色旗地,正中為白色的聯合國徽記圖案。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和關貿總協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經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和關貿總協定成立,是對戰後世界經濟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的兩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性貨幣金融會議(後被稱為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美、英、法、蘇、中等44國代表,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決定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以穩定國際匯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投資。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以黃金和美元作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准;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從而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奠定了美國在戰後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
不知能不能幫上你

⑺ 第一次柏林危機的影響

"柏林封鎖",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蘇聯封鎖西方佔領區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國際危機。根據二戰期間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的協議,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及柏林。柏林位於蘇占區,東柏林為蘇佔領,西柏林為美英法佔領。美英為了扶植雙占區,穩定戰後混亂的德國經濟市場以對抗蘇聯。 於1948年6月18日在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B"記馬克。蘇聯針鋒相對,6月22日在東柏林發行"D"記馬克,並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於23日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西區。國際局勢頓時緊張,爆發了"柏林危機"。6月24日,蘇聯切斷西佔區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西方國家對西柏林實行空中運輸供應,封鎖失去實際意義。雙方經過長期斗爭後,於1949年5月達成妥協,蘇聯做出主要讓步。5月12日封鎖結束,"柏林危機" 漸趨緩和。柏林局勢雖然緊張,但雙方都沒有下決心走向沖突,而是通過談判解決危機。[1]
折疊編輯本段事件背景
柏林空運時運輸機所載的牛奶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及加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美國欲將德國一分為二。為了使法國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利用戰後馬歇爾計劃使法國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優惠,保證薩爾並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合並為西德佔領區。
折疊編輯本段事件過程
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所謂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佔德區與英美佔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西德國家,以西德為中心復興歐洲。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公布了"關於改革植國貨幣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了"B"記德國馬克。這一行動成為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蘇聯得知後,於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議,軍事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表"告德國民眾書",認為英美法三國欲分柏林危機時德國人正在朝天看著盟國的運輸機解德國。6月22日,蘇聯占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折疊編輯本段事件結果
1948年9月,西佔區以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布佔領法,柏林人為感謝美英法等國修建的空運紀念碑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蘇聯於封鎖中亦蒙受損失,它深知封鎖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於同日宣布撤銷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結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此日成為西德國慶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佔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5月23日,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東德意志國家,蘇占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與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