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末日求生電影
這個特別好看
電影《末日危途》是由約翰·希爾寇特執導的驚悚劇情片,維果·莫特森,柯蒂·斯密特-麥菲,查理茲·塞隆領銜主演。影片根據美國小說家考麥克·麥卡錫的作品改編。
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迎來末日的故事:一對倖存下來的父子在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廢墟里掙扎,由於其他倖存者都在忍受飢餓的困擾,因此人吃人的慘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為了保護兒子,父親一直推著超市裡的手推車帶著他向海的方向進發,以尋找生存的希望。然而,絕望無數次地蹂躪著他們,父親的體力全部耗盡,兒子的存活幾率越來越小。
中文名
末日危途
外文名
The Road
其它譯名
末路浩劫、路
出品時間
2009年
出品公司
帝門影業公司
發行公司
帝門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製片成本
$20,000,000/estimated
拍攝地點
美國
拍攝日期
2008年2月27日 - 2008年4月29日
導演
約翰·希爾寇特
編劇
考麥克·麥卡錫、喬·彭豪爾
製片人
馬克·庫班
IMDB評分
7.5/10 (30,987 votes)
類型
劇情,驚悚,冒險
主演
維果·莫特森,柯蒂·斯密特-麥菲,查理茲·塞隆,羅伯特·杜瓦爾,蓋·皮爾斯,莫莉·帕克
片長
111 分鍾
上映時間
2009年11月25日
❷ 如何評價 《世界末日》 這部電影
《世界末日》(英語:Armageddon)是一部美國1998年科幻災難片,該片由麥可·貝執導,傑瑞·布洛克海默監制,試金石影業製片。英文片名Armageddon源於聖經啟示錄中世界末日最終戰場。該片講述了美國太空總署派遣鑽油工人在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鑽井,並炸毀該小行星的故事。電影主演包括布魯斯·威利、班·艾佛列克、比利·波爾·科頓、麗芙·泰勒、歐文·威爾森、威廉·菲德內爾、麥可·克拉克·鄧肯、基夫·大衛(英語:Keith David)和史提夫·布希米。
世界末日電影上映日期剛好是同樣為科幻災難片的彗星撞地球上映兩個多月後,該片則由勞勃·杜瓦與摩根·費里曼等主演。在票房上,世界末日的的票房超越彗星撞地球,主要是天文學家認為世界末日電影在描述撞擊事件時,在科學上比彗星撞地球更加精準真實。盡管遭到許多負面評論,世界末日在全球票房仍非常成功,在1998年十大票房電影排名上,世界末日以5億5仟萬美元位居第一,超越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二戰史詩片搶救雷恩大兵。
世界末日》上映後,收到不少負面評論,大部分的負面評論是「剪輯畫面過於迅速」(原文:「the furious pace of its editing」),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甚至聲稱這一部被他列入最痛恨電影的名單上,在伊伯特早期的評論寫道:「這部電影攻擊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大腦、你的常識,和人類希望被娛樂的慾望。」(原文:The movie is an assault on the eyes, the ears, the brain, common sense and the human desire to be entertained)。在伊伯特與西斯科爾(英語:At the Movies (U.S. TV series))的電影評論節目上,伊伯特評論《世界末日》爛透了,但是他的搭檔吉恩·西斯科爾(英語:Gene Siskel)卻給予《世界末日》非常好的評價。伊伯特甚至將《世界末日》評為1998年最糟電影,而在此之前,伊伯特曾考慮將此名頭頒給《天旋地轉(英語:Spice World (film))》。另一位美國影評人托德·麥卡錫(英語:Todd McCarthy)也在《綜藝》雜志上給予負面評價,並嚴厲批評導演麥可·貝的快速剪輯畫面的風格,麥卡錫提道:「大部分的混亂畫面,和電影的節奏或角色發展的缺少,歸因於貝的快速剪輯畫面風格,這就像是一機槍卡彈卡二個半小時一樣。」(原文:「Much of the confusion, as well as the lack of dramatic rhythm 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results directly from Bay's cutting style, which resembles a machine gun stuck in the firing position for 2½ hours.」)在爛番茄上,《世界末日》只獲得39%好評,而在Metacritic上,《世界末日》獲得42%好評。
❸ 世界末日的電影簡介,准確的,急!!!!
《世界末日》(絕世天劫)一片是部精采、刺激又緊張的動作片,主角是布魯斯?威利斯。片中描述全人類對於毀滅的內心戲較少,而暴破、動作的部分較多,不愧是曾主導《勇闖奪命島》的麥可貝拍的,風格獨到。而《彗》一片是以劇情為重,忽略男女主角的存在,所以很難把感覺放在他們身上,比較看來《世界末日》就有典型的好萊塢風格,布魯斯威利斯又展現英雄本色。今年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當紅小生之一本艾弗列克,在與好友麥特戴蒙拿到最佳原著劇本的奧斯卡獎之後,也已經被好萊塢的製作人,視為是拍動作片的明日之星,並安排他與超級動作巨星布魯斯威利在《世界末日》一同飾演上太空,摧毀要撞上地球隕石的油井工人。《世界末日》描述美國太空總署發現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而來,並將在18天之內撞上地球,為了阻止隕石造成人類的毀滅,太空總署想出的方法是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並鑽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使之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毀滅,而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就是身負此重任的鑽油井工人的工頭,而本艾弗列克不但是他的屬下,同時也是布魯斯威利斯女兒(麗芙.泰勒飾演)的男朋友,為了完成此項訓練,兩人同時接受太空總署的訓練,一夕之間從一個打井工人成為太空人及救世英雄。《世界末日》是《勇闖奪命島》的製作人傑瑞?布克海默與導演麥可貝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的電影。很有意思的是導演麥可貝與首次出演動作巨片的本艾弗列克以前都是大多拍小成本的獨立製作電影,這次成為了一億五千萬美元大成本電影的導演和主角,不知這次的票房又如何?
❹ 《遺落戰境》:宏大悲壯的冰冷末世,科技文明的毀滅與救贖,你怎麼看
由約瑟夫·科金斯基執導的科幻冒險電影《迷失在戰爭中》引發了全球電影觀看熱潮。這部電影匯集了湯姆·克魯斯等好萊塢明星。影片將敘事時間設定為2077年。在與外星人的末日戰爭之後,人類從地球上撤退了。
記憶破碎的英雄傑克·哈珀是人類地球資源的收藏家。在履行職責時,他在墜毀的宇宙飛船中救了一個美麗的陌生人,並開始了一場關於發現地球真相和拯救人類的冒險。
《迷失的戰爭》中對科技高度發達時代的反思,隨著主人公的冒險不斷展開,主要涉及對科技力量、人類存在和自然建構的探討。現代文明中的科技力量
電影《迷失在戰爭》的整個敘事背景設定,都是基於高度發達的地外科技文明主導下的人類實踐活動,與科技的高度發展息息相關。
影片一開始就把人類居住的地球環境的荒涼歸咎於外星人入侵。地球的隕落被設定為外星人入侵後人類利用核技術抵抗外星人的結果。
由於核技術的使用,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使用核技術,一方面是人類生存的無奈選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掌握的核技術所代表的科技文明對地球產生毀滅性影響的可能性。
以核技術為代表的人類科技對地球自然環境影響的敘事廣泛存在於現代人類社會的各種生態作品中。有些學者甚至稱人類現代科技文明為「新撒旦」。
《失落的戰爭》中地球貧瘠的自然狀態本質上是人類科技力量造成的。
在這個敘事層面上,核彈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科技實力的象徵,幫助人類趕走了所謂的外星人,但同時也讓原本地球的宜居性退化為一種完全荒蕪廢棄的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中展現的人類科技文明已經完全超越了人類力量的控制范疇。
電影中地球自然徹底毀滅的現實,最大化了人類科技文明對自然的征服,是對人類幾千年來征服自然的企圖的一種戲謔。
當電影中的科技文明通過虛擬人莎拉得知克隆人的工具性價值消失後,作為主體的科技文明就會摧毀失去的對象。
在電影里,當克隆人失去了利用其價值的可能性,也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等待他們的不是回歸,而是被科技文明摧毀。
而科技文明會用新的克隆體取代原來的位置。
在電影中,與傑克·哈珀搭檔的維多利亞一直夢想回到泰坦上的田園生活,但最終的結果無非是在事件發生後被無人機殺死。
科技時代的自然理想
在《迷失的戰爭》中,導演約瑟夫·科金斯基構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自然理想,一個是機器人所在的貧瘠的地球自然理想,另一個是電影中的自然人試圖重新捕捉的田園般的地球生態自然理想。
《失落的戰爭世界》是基於地球的荒涼。
在影片中,導演通過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基於地球貧瘠的人類存在的自然理想。
地球貧瘠的自然狀態一直是科幻電影尤其是末日電影特別重要的一個構造。
雖然其他科幻電影中地球貧瘠自然狀態的成因不同,但本質上,如上所述,《迷失戰爭》中地球貧瘠自然狀態也是人類無法控制的科技文明造成的。
雖然影片最終敘述了地球荒蕪的真正原因,即外星機械文明對地球的入侵和掠奪導致人類家園的喪失,但並沒有改變人類無法控制的科技文明導致地球荒蕪的事實。
在《迷失的戰爭》中,導演用各種手段構建了地球貧瘠的自然狀態。
首先,在講述者的主人公畫面中,影片實時展現了殘破的月亮,荒蕪的沙漠城市廢墟,以及各種坍塌廢棄的標志性建築,如電視塔、操場、五角大樓等。,並在航拍中從廣角拍攝的角度整體展示了地球綠色家園原本人類居住的不毛之地。
其次,在電影的這種敘事中,主人公的整個敘事基調是平實凝練的,基調是無奈的。
這種敘事風格,伴隨著節奏快的音樂,從天空到大地到大海展現地球貧瘠自然的全景鏡頭,再加上整體鏡頭中陰郁單調的基調,營造出緊張的聽覺和視覺氛圍,從而迅速給觀眾一種電影中貧瘠地球的立體體驗,引起心理震撼,實現對地球貧瘠狀態的認同。
最後,影片除了真實敘事時間展示的貧瘠畫面外,還將過去時間的畫面剪輯在主人公的記憶中,實時插入到敘事中。
在英雄的記憶中,在地球荒蕪之前,人類的城市充滿了人群充滿活力的生活畫面。
生動的記憶和當下荒蕪的場景之間的對比進一步影響了觀眾的心理,加深了觀眾對實時講述地球荒涼的電影的體驗和認識。
與導演構建的地球貧瘠現實不同,在電影《迷失的戰爭》中,以馬爾科姆·比奇為代表的處於自然存在狀態的人類,想要重新奪回失去的地球田園家園,重建地球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
這些處於自然存在狀態的人類,因為地球生態環境的隕落而失去家園,卻不屬於電影中讓地球陷入荒蕪掠奪的地外科技文明自然體系。
在被地外科技文明統治的貧瘠星球上,他們沒有生存空間,被迫遷移到地下。
失去了家園,被邊緣化,被科技文明主體排斥,甚至改變了角色和身份。他們被命名為地球上的外星人殘余。
這類自然人原本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具有一定的主導地位,但當科技文明在整個地球上破壞了人類生活的原始自然生態時,他們的主導地位隨著整個地球自然生態的破壞而消失。
失去主導地位的自然人當然不願意被淘汰,或者成為篡奪了地球生態主導地位的地外科技文明的客觀價值工具。
在秘密抵抗控制地球的地外機器科技文明的過程中,他們只是把機器作為輔助手段,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恢復高度機械化的科技文明,而是為了恢復適合人類生存的田園生態自然。
從本質上說,《迷失的戰爭》中自然人試圖重建的自然理想是對人類社會長期以來自然生態和諧的自然理想敘事傳統的繼承。
從古希臘提圖斯的抒情詩《田園》開始,自然與生態和諧的田園理想就被各種敘事媒介廣泛敘述和建構,也作為原型記憶存在於人類記憶中。
《迷失的戰爭》中有許多關於這種自然理想的依戀和記憶的特寫鏡頭。
克隆人湯姆的記憶是這一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殘留記憶的驅使下,湯姆在這片荒蕪的土地外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小的天堂環境。
那裡的自然環境與地球貧瘠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樹有流水,依靠風能等清潔能源提供動力。
與此同時,湯姆還把與地球過去有關的物品,如書籍,帶回了這個小天堂。
湯姆在這里短暫的安靜與整個地球的貧瘠和緊張狀態形成了對比,本質上是他渴望回歸傳統自然理想的表現。
這種對傳統自然理想的渴望也反映在自然人的地下藏身處,自然人在那裡收集和保存了大量人類社會文明的文獻和藝術品。
電影中,在湯姆去摧毀泰坦之前的場景中,出現了安德魯·懷斯(Andrew Wise)畫的油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特寫。
油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整個畫面是一個山坡,山頂有一個陽光明媚的農舍,充滿了寧靜的氣氛,像一個天堂。
這幅畫特寫的出現,表達了對過去生態和諧的自然生活回歸的渴望和實現這一自然理想的強烈決心。
影片以傑克·哈珀摧毀代表科技文明的泰坦,回歸他之前構建的小理想自然為結尾。
泰坦的終結意味著人類從地外科技文明手中重新獲得了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人類也獲得了重建自然和諧生態的機會。
但是,雖然地球的荒蕪最終歸咎於外星人的入侵,但高度發達的超出人類控制范圍的科技文明,是對現當代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反思。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往往似乎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比操縱它的人類更強大。
在未來社會,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和超越自然的野心不斷膨脹,外星人可能沒有必要為了讓《失落的戰爭之地》中所展現的地球的失落之地和人類失去理想的自然生態而入侵,因為在現實環境中,人類對自然環境本身的影響正在加速。
電影的英文原名是「遺忘」,意思是遺忘,但電影本身的敘事是圍繞著對過去無法遺忘的自然理想生活的記憶的敘事展開的。
作為一部思考科技文明的「反烏托邦」電影,《迷失在戰爭中》更多的是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生態警示:
雖然代表機械文明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會給人類帶來便利,但人類必須記住,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尊重地球生態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超越自然倫理規律的科學技術發展必然會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
❺ 電影《末日危途》講述了什麼
末日危途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迎來末日的故事:一對倖存下來的父子在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廢墟里掙扎,由於其他倖存者都在忍受飢餓的困擾,因此人吃人的慘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為了保護兒子,父親一直推著超市裡的手推車帶著他向海的方向進發,以尋找生存的希望。然而,絕望無數次地蹂躪著他們,父親的體力全部耗盡,兒子的存活幾率越來越小。這部充滿悲劇意味的災難片,雖然預算不多,但維格-蒙坦森的表演卻被普遍看好。末日危途》除維格·蒙坦森擔任男主角外,前奧斯卡影帝羅伯特·杜瓦爾和奧斯卡影後查理茲·塞隆也將在片中亮相。
❻ 末日浩劫電影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主題是:災難中人們的堅強、朋友愛人受傷時的挺身而出、兒子遇險時不顧一切的北上救援。他們都不是英雄,他們都沒有拯救世界,從頭到尾他們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親人,可正是這樣,才讓這部片子變得更加動人。
簡介:
時為2013年,世界各地突然被死神的陰影所籠罩。凡是身處開放空間的人類,無一例外將喪失寶貴生命。外表俊朗的馬克(奎姆·古鐵雷茲 Quim Gutiérrez 飾)是一條生活在巴塞羅那的苦悶程序狗,上司埃里克(José Coronado 飾)不近人情的苛刻要求壓得他早已喘不過氣來,而與美麗女友朱莉婭(瑪塔·埃圖 娜 Marta Etura 飾)的關系似乎也進入了瓶頸期。災難降臨後,馬克和其他人被困在某棟建築物內長達三個月。擔心女友的安全,他決定鋌而走險離開這個絕地。馬克與持有GPS的埃里克攜手,穿越重重危險向外行進。 繁華的大都市,人們卻早已習慣自我囚禁在隔絕的空間內,而寧願喪失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幡然醒悟,為時已晚……
影片看點:
《末日浩劫》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資1.25億美元,由曾經執導《獨立日》、《愛國者》等片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新生代偶像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艾米·羅森、莎拉·沃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全片匯集了大量頂尖特效,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爾鐵塔、倫敦大本鍾都將被凍成冰柱,場面極為壯觀。當然除了鋪天蓋地的自然威脅之外,也將細密交織父子及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動人情感。
一、空前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末日浩劫》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災難畫面,它力圖展現和說明的是:如果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重大災難,這無疑是一個有著十分現實危機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羅蘭·艾默里奇幾乎把所有關於水的災難片里的元素都調動起來了,《天地大沖撞》中的洪水,在這次變成了冰川溶化後的滔天巨浪,狂湧入紐約市,《龍卷風》中的颶風,此次變得更加強大,掀起汽車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飯,它甚至把整個洛杉磯都撕裂殆盡。
二、精彩絕倫超逼真特效 《末日浩劫》
「現在已經沒有人想看大樓被炸飛的的鏡頭了(他指的是《獨立日》中轟炸白宮的場面),但《末日浩劫》是一部非常不同的影片,有一點像《海神號歷險記》或者《火燒摩天樓》的味道。它更像一部經典的災難片,只不過如果這些災難結束,世界已經改變。」導演艾默里奇說。
在這部影片中,給人最震撼之感的就是極其驚人和逼真的特效。歷史上罕見或從未有過的驚心動魄的曠世災難這次真實地展現在眼前。影片中,最經典的畫面就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萬巷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萬噸巨輪竟被沖進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中的紐約城又變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城市大半也永埋入冰雪中。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渺小,20世紀福斯公司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鳥》、《龍卷風》、《天地大沖撞》等災難的視覺奇觀。
《末日浩劫》雖只拍攝了380個特效鏡頭,但它們卻是導演艾默里奇職業生涯中最復雜的鏡頭,艾默里奇談到在一個活動拖車里虛擬出紐約城被冰凍起來的效果時說,「這是首先想像出的一個場景,所有的道具都是為影片而特殊製作的,但他們看起來必須能夠以假亂真,無論是洶涌的洪水,還是呼嘯而來的暴風雪,所有的特效必須沒有任何破綻。所以在六個特殊製作的布景房間里像變戲法一樣輪換著進行拍攝,海嘯、地震……這樣,看起來所有的災難就彷彿真真切切地發生在地球上一樣。」
負責本片製作的是馬克-戈登製作公司,這家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拯救大兵瑞恩》和《紳士大聯盟》。
三、1.25億美元巨制 全球同步上映
2002年7月,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製作成本高達1億2500萬美元,將近90%的預算都用來製作特技效果。而且由於某些特效場面的製作難度過大,福斯公司決定將部分片段重新製作,所以該片的公映日期推遲了一年。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最終於2004暑期的上映。
影片用超眩的特效強力打造出有史以來電影中最驚心動魄的災難,最震撼人心的特效。《末日浩劫》在全球熱映風暴的就如同影片中的颶風、洪水狂卷而來。這次最值得慶幸的是國內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與世界各地的觀眾一起感受《末日浩劫》所帶來無與倫比的震撼。
四、人類面臨未來災難的真實預警
從艾默里奇導演過的影片來看,他十分喜歡災難片。「最喜歡《海神號歷險記》。不過喜歡災難片是因為它講述了普通人在非常情況下必須做出一些他們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拍攝《末日浩劫》卻不僅僅是喜歡這么簡單,還包括對地球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憂慮。比起其他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能夠引起世界范圍恐慌的天災人禍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是唯一一個大得能夠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停止戰爭,聯合起來一起拯救星球的問題。
「它是一部跟《獨立日》和《世界末日》一樣的商業電影。」丹尼斯-奎德也同意他的觀點,「但影片講述的內容是會發生的--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綜合各種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做了一個嚇人的統計和預測:2003年,在歐洲有2萬多人因氣溫過高死亡;美國創下龍卷風最高紀錄,一個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據分析該數字還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過去30年裡,熱帶氣旋帶來的死亡半數與洪水有關……到2050年125萬種生物將會滅絕;美麗的自然景觀將由於氣溫變暖而消失;由於氣候變暖,各種疾病將在這個星球上大肆傳播……
因此在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意識到自己也正在製造二氧化碳的艾默里奇和他的創作隊伍還發起了節約能源以及植樹造林活動,並希望能夠號召更多人為創造未來的森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如他所說,「你必須讓這部電影盡可能有娛樂性,但還是想要豎起一面警告的旗幟。」
❼ 2018史詩級災難大片,天使降臨引發末日天劫這部歐美的電影怎麼在網路上找不到
在優酷上有,叫諾亞方舟:創世之旅。
《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是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編劇和導演的聖經史詩災難片,由羅素·克勞、詹妮弗·康納利、雷·溫斯頓、艾瑪·沃森、羅根·勒曼、道格拉斯·布斯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主演,於2014年3月28日在美國上映。
《諾亞方舟:創世之旅》根據《聖經》之「諾亞方舟」故事改編。講述蠻荒大地上的人類造孽惡貫滿盈。上帝決心以一場無盡豪雨,讓一切罪惡及人類從此淹沒,唯有受命於天的諾亞才可獨善其身 ,有資格帶領家人和生靈萬物逃過一場浩劫,為人類、地球上不同物種挽留最後希望。
(7)2018末日電影解說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上帝要用洪水毀滅地上的人類,他選中了諾亞一家作為新人類的種子。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諾亞花了整整120年時間終於造成了一隻龐大的方舟,並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一對對趕來,有條不紊地進入方舟。
7天後,洪水自天而降,一連下了40個晝夜,人群和動植物全部陷入沒頂之災。幾十天後,鴿子銜來了橄欖枝,表示大水已經消退,方舟上的人類和萬物重新開始在地上繁衍。
❽ 美國電影世界末日的意思簡介
《末世/世界末日》劇情介紹
在洛杉磯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後,六個好朋友被困在了一棟房子裡面。外面的世界天昏地暗,裡面的世界一樣昏天黑地
❾ 電影:末日危途 結尾想表達什麼有什麼深刻含義(我沒看懂,誰給我說說)
末日危途 結尾 當沒有任何食物了,世界最終只會剩下兩個人,其中一個吃了另一個,最後一個餓死,人類滅亡! 影片結局,四口之家帶上小孩,食物依然稱缺,處境並不會帶來改善,而且狀況只會越來越糟,只是人性與善意繼續還在折射出最後的光輝,與這個世界一樣就要歸於沉寂。 不希望看到悲慘的結局,並不代表不會發生! 人性只是在越來越冷的世界,讓你溫暖的死去! 最後的結局就是,善與惡,人性與獸性的爭斗最終都是走向滅亡! 我想說的是希望和這部影片頌揚的美好的精神力量只是世界末日的我們的安慰劑!
❿ 誰能幫我找篇電影《世界末日》的賞析呀最好長點 導演:麥克·貝 的那部!
《世界末日》的出現,見證的是那位廣受贊譽的新銳導演尼爾·馬歇爾到目前為止所奉獻出的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而之前他已經因為《暗襲》和《閃靈戰士》這兩部優秀的影片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對於英國人馬歇爾來說,為了這部影片,他已經盡可能地在結合扣人心弦的動作場面和驚心動魄的恐怖懸疑,然後加進一種並不是非常遙遠的未來主義風格和噩夢般的地形地貌進行修飾……對於現代過於依賴CGI的電影工業來說,馬歇爾反其道而行,沒有押寶在電腦數碼所創造出來的浮華效果上,而是傾向於創造一種曾經伴隨著他長大的類型電影--在什麼都講究多元化的今天,這種情況本來就是非常少見的,馬歇爾坦率地說:「就《世界末日》這部影片來說,我惟一堅持而且永遠不會動搖的,就是把它製作成一部追求真實的動作片。現在確實已經很少有人這么做了,我想的是,在真實的環境中使用真人表演,做一些真正危險的特技,不藉助電腦的合成,不要綠屏,不要威亞,只要那些瘋狂的特技表演,比如說從時速80英里急駛的汽車里跳進跳出,拳拳到肉的近身搏鬥。雖然是以一種頗為『古老』的方式,但這部影片仍然代表著我對未來的一種想像。」
在製片人尼迪克特·卡福爾(Benedict Carver)--水晶天空影業的主席看來,只要是將製片人史蒂夫·保羅(Steve Paul)和尼爾·馬歇爾名字聯系在了一起,就意味著他們正在經歷著一種電影方面的進化,他們先是從預算少得出奇的小製作開始,然後逐級升高,到了現在,他們已經在製作像《世界末日》這種重量級的大製作了,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又值得期待的前進,卡福爾說:「《閃靈戰士》是一部非常出色、經濟又節儉的影片,《暗襲》也是如此,都是由馬歇爾既編又導的。如果你是一位好導演,就能夠掌控任何規模的影片,根據我的觀察,前兩部作品足以顯示出馬歇爾無人能及的電影才能,肯定能夠將這部《世界末日》拍得一樣優秀。」
影片還能夠讓你想起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非常引人注目、流行的類型片,雖然它明明確確是一個現代體制下的產物。製片人史蒂夫·保羅(Steve Paul)表示:「這部由尼爾·馬歇爾創作的最新作品,靈感來自於過去的那些『後世界末日』影片,比如說《紐約大逃亡》、《戰士幫》、《最後一個人》和《瘋狂的麥克斯》。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通過《世界末日》,讓人們回憶起那個時候的約翰·卡朋特和喬治·米勒,以及70年代所有偉大的類型片導演。這部影片確實代表著我們在向那個時代致敬,不過馬歇爾也為它注入了獨特且原創的混合風格。」
最開始的時候,尼爾·馬歇爾想像著一個超現代化的動作英雄,在一個很有「後世界末日」風格的地方,與一位穿著盔甲的騎士作戰……這就是《世界末日》中所講述的故事的雛形,馬歇爾說:「我突然靈光一現,想到這種類型片,在電影工業中許久不曾出現過了,我一直想找個機會回到那些我曾經非常熱愛的電影氛圍當中。」
不過電影人們同時也意識到,以這種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去表現一種畫面,本身就有著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尼迪克特·卡福爾說:「我們知道這將會是一部很難統一融合的影片,因為基本上而言,它是一部規模很大的作品,可是我們又不想在裡面投入太多的預算。而且尼爾·馬歇爾希望所有的特技都是由真人完成的,不能過於依靠電腦特效。所以我們不得不尋找一個地方,那裡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而不是靠電腦的幫助製作出我們要的效果。」
想要拍出真實的感覺來,還必須得找一組願意承擔這樣的表演的演員,他們能夠做到揮拳重擊,忍受特別的疼痛,剃光頭,劍斗場面,汽車追逐,食人盛宴,群毆場景……甚至更多。
【不遠的未來】
差不多五年前,尼爾·馬歇爾就開始著手劇本的創作了,而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中心角色伊登·辛克萊展開的,當馬歇爾描述這個角色時說:「伊登是一個精明頑強的戰士,是未來世界中最冷酷的殺手,只是在她前進的路上,她的靈魂已經迷失了方向。伊登完全是體制下的產物,卻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出生背景,將她與整個故事通過一種非常情緒化的層面聯繫到了一起:她的任務不僅是尋找治癒病毒的疫苗,同時也走上了一條救贖和重拾靈魂的歸鄉之路。伊登不得不重新面對被壓抑著的人性,事實上,蘇格蘭是她的故鄉,只有在那裡,才能找到當她還是一個小孩時丟失的一切。病毒給她的家鄉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所以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獨立,因為除了她自己,她沒有任何人能夠依靠。伊登是在街頭學會的格鬥的藝術,這么做也只是為了在男人之間爭取生存的權力而已。」
在之前的作品中,尼爾·馬歇爾挑選的大部分是相對沒什麼名氣的演員,他還曾對外宣布過,自己有心在所有的作品中都使用相同的卡司,就像導演約翰·福特那樣,他說:「這個想法非常理想化,我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與相同的面孔合作,然後每一次嘗試著挖掘他們身上不同的層面,給他們新的角色,這樣他們會因為改變而從表演中獲得樂趣。與此同時,我當然也會找一些新面孔加入進來,注入一些新鮮的活力。」
這位集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電影人還表示,他必須選好飾演各個角色的演員,才能通過想像他們的一些行為來下筆創作劇本,當然,他也沒必要為已簽約的特殊演員去特別潤色一些角色……總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都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思路,事實上,為了尋找飾演伊登的合適人選,尼爾·馬歇爾還舉辦了一次公開的試鏡。
在那些前來試鏡的人當中,一個名叫羅拉·邁特拉的英國女演員脫穎而出,她現在居住在洛杉磯,由於她在一系列像《波士頓法律》和《整容室》這樣的電視劇以及電影《生死狙擊》和《靈數23》中都有出色的表現,給她提升了不少印象分。導演尼爾·馬歇爾說:「她在試鏡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棒,當我們後來在倫敦再一次見到她時,就意識到我們找到了伊登……她對這個角色的強悍與堅韌解讀得恰到好處,同時也能理解伊登內心世界所經歷的情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