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末日電影賞評誰有啊、急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首映於1998年。10年時間里我欣賞了數十次、回味了數十次、感動了數十次。其實這部電影並不是某位大師或晦澀難懂,或飽含哲理的藝術之作,影片也不是以獨特的懸念設置而吸引著我不斷思索。實際上它是一部地道的美國好萊塢商業片,但就是這樣一部商業影片,卻深深的打動了脆弱的神經!以至於每次聽到它的主題歌《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時眼前很快便會浮現出片中的許多經典鏡頭。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世界末日》!
說到10年前的布魯斯威利斯,大致可以用「所向披靡」這個詞來形容。那個時候的布魯斯威利斯,其商業價值在全世界范圍內恐怕無人能敵。在這段巔峰時期,布魯斯威利斯用了3年時間連續與呂克貝松、邁克爾貝以及沙雅馬蘭這些世界級導演合作了《第五元素》、《世界末日》和《第六感》3部超現實主義經典影片,而這「黃金布魯斯」三部曲在全球范圍內也創下了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神話!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與《拯救大兵》同年的這部《世界末日》,最終以5億6千萬美元的票房成績贏了斯皮爾伯格1億美元而最終拿下了當年的好萊塢票房冠軍!
說完布魯斯我們再來談談本阿弗萊克。雖然10年前年輕的阿弗萊克在演技上還略顯稚嫩,但在《世界末日》中的表現卻亦是可圈可點的。邁克爾貝似乎也非常鍾愛於這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兩人在《世界末日》中愉快的合作後,本阿弗萊克便成了邁克爾貝手中的一員愛將。在後來的《珍珠港》里,阿弗萊克躍然主角的位置並且為自己的恩師一舉取下了4億5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為師徒二人的這段知遇傳奇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電影《世界末日》投資巨大,許多爆炸性的視覺效果也極為真實震撼。在隕石一顆顆砸向地球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幕幕氣勢恢宏、慘絕人寰的災難場景。美國的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世界名城法國巴黎與日本東京陷入了一片火海......在情節上《世界末日》亦是環環相連、高潮迭起、緊扣觀眾的心弦。太空隕石、色情酒吧、搖滾音樂、大腕巨星、災難、爆炸、拆彈.......包含著諸多娛樂商業元素的《世界末日》幾乎成了一場視覺雜燴的盛宴大餐一波又一波的向我們脆弱的心理防線襲來。但是,我個人覺得《世界末日》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其先進逼真的特技效果,亦不是其豪華到配角的演員陣容,而是在於《世界末日》這部經典好萊塢影片對「末日」來臨前各個角色人物之間感情上細膩豐富的描寫與拿捏。我想,這也是導演邁克爾貝之所以大獲成功的原因。一部災難科幻類影片如果過於偏重技術上的運用而丟掉了角色刻畫與感情表露這塊陣地,那麼電影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觀眾沒有了情感上的共鳴,電影也就成為了一場「高成本的煙火秀」,所以這樣的電影其結局也必將慘淡!《世界末日》與以往以災難為主題的影片有所不同,導演邁克爾貝著力刻畫了「哈瑞」(布魯斯威利斯飾)這個鐵腕英雄的角色!哈瑞一生都在海上鑽井挖石油,不可否認他是個粗人,喜歡用暴力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當他得知自己的工程師傑克(本阿弗萊克)與自己的女兒發生了性關系時,怒發沖冠的哈瑞二話沒說就拿起了獵槍去找那小子算帳!但是,他亦是個很有責任心的老闆和父親。他了解自己每一個員工並培訓他們成為最好的海上石油鑽井工人,他深愛自己的女兒並一直留女兒在身邊不捨得讓她去別的地方。哈瑞亦是一個鑽井勘探方面的天才,他運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和經驗設計出了一種酷似坦克的鑽井機!而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拯救計劃是派飛船登錄隕石,由哈瑞的小分隊負責挖掘打洞,然後安裝核彈,最後引爆隕石以防止它與地球的撞擊發生。於是就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哈瑞竟意外的被選為拯救者來承擔起拯救世界的責任。
「責任」這個詞在美國人眼裡可以說無比重要,哈瑞這個角色之所以數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尊敬,就是因為他真正擔負起了屬於自己的責任並且最終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使命,捍衛了人類的生存權利。當他決定代替自己的未來女婿傑克引爆核彈的那一刻,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當他撕下NASA的徽章時,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士。為了全人類,不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絕不放棄的戰士!或許,你會覺得《世界末日》展現了太多太多美國人自負、自豪的一面;或許,你會覺得《世界末日》強烈的表達著種族優劣的觀點。更有甚者,以「獨立號」與「自由號」兩個飛船的名字為話柄對「人權高於主權」的美國政治綱領提出了強烈的批判。而實際上,這些負面言論我早就聽說過,這些負面言論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也只停留在流言蜚語的層面上而永遠不可能成為主流!因為,當我們以一個大眼光、一個放眼世界榮辱與共、生死存亡的大視野來從新看待《世界末日》時,我們便會發現政治、宗教、紛爭、倫理似乎都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人類的生存,重要的是人類面臨危機時的鎮定與勇敢。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世界末日》這部電影只是在講述一個「英雄夢」式的傳奇故事!
男人都有英雄夢!為了這一夢想就算丟掉生命也會再所不惜。英雄,其實不完全取決於「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時」,而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內心的自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志來擔當。倘若你還是個男孩這部《世界末日》可能只是邁克爾貝這個「好萊塢爆炸王」給你帶來的一套周末視覺大餐罷了,而倘若你已是個男人就應該能夠褪卻此片外表的浮華看到其對勇氣,責任,愛和英雄主義深度剖析的剛硬本質。對布魯斯威利斯來講這部電影是他事業的頂峰,對本阿弗萊克來講這部電影是他星光熠熠的開始,對史密斯飛船樂隊來講這部電影的主題歌開創了他們搖滾事業的第二春,而對我們這些多情的影迷來講這部電影是我們重樹「英雄夢」,找回內心裡那個散失已久的「英雄自我」的一座指引路向的燈塔。
伴隨著《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難以抗拒的經典旋律,《世界末日》落下了帷幕。伴隨著千頭萬緒的聚集,這部《世界末日》在我心中最終成為了永恆的記憶!
⑵ 《世界末日》北美定檔,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世界末日》北美定檔,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
首先,介紹一下《世界末日》吧!《世界末日》是由詹姆斯·格雷執導,安妮·海瑟薇、傑瑞米·斯特朗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友誼與忠誠的故事;影片基於格雷自己的童年記憶創作,講述了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正要選舉羅納德·里根為總統的背景下,一個關於友誼與忠誠的故事。格雷當時在紐約皇後區邱森林學校學習和成長,而唐納德·特朗普是該校校友,特朗普的父親弗雷德·特朗普是這所私立學校的董事會成員。
⑶ 末日逃生電影好看嗎
鏈接: https://pan..com/s/1X3G7_muayXt9m8GB7McVtg
作品介紹:
導演: 里克·羅曼·沃夫 編劇: 克里斯·斯帕林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莫蕾娜·巴卡琳 / 大衛·丹曼 / 霍普·戴維斯 / 羅傑·戴爾·弗洛伊德 / 安德魯·巴切勒 / 梅林·鄧蓋 / 霍特·麥克卡蘭尼 / 斯科特·格倫 / Randal Gonzalez / 里克·帕斯誇隆 / Nicola Lambo / 阿蘭·皮特魯塞澤維斯基 / 斯科特·波伊思雷斯 / Claire Bronson / Madison Johnson / 加里·維克斯 / 特雷西·邦納 / Brandon Miller / 海耶斯·梅居爾 / 庫爾特·岳 / 克米特·羅里森 / 布蘭登·奎因 / 約書亞·米克爾 / 詹姆斯·羅根 / 蘭達爾·阿切爾 / 凱特·瓊斯 / 肯德里克·克羅斯 / 莉安·特威登 / 阿·米切爾 / 亞當·克羅南 / 艾琳·法薩諾 / 邁克·加薩威 / 帕蒂·舍爾哈斯 類型: 劇情 / 科幻 / 災難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0-11-20(中國大陸) / 2020-07-29(比利時) / 2020-12-18(美國網路)
片長: 119分鍾 又名: 末世綠洲(港) / 天劫倒數(台) / 格陵蘭陷落 / 格陵蘭 / 地球陷落(豆友譯名)
該劇講述了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的兩顆彗星正在急速向地球逼近,不出意外的話,它們終將撞上地球,給地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為了避免造成世界級的恐慌,政府封鎖了這一消息,偷偷在格陵蘭島建造了非常堅固的堡壘,只有躲進堡壘的人們才能夠獲得一線生機,而進入堡壘的條件非常的苛刻。傑夫(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飾)是一名建築工程師,他得到了進入堡壘的機會,於是決定帶著妻子艾莉森(莫瑞娜·巴卡琳 Morena Baccarin 飾)和兒子內森(羅傑·戴爾·弗洛伊德 Roger Dale Floyd 飾)一起前往格陵蘭島。哪知道旅途進行到一半,察覺到了事件真相的軍方開始了暴亂行動。
⑷ 終結者2018觀後感。
下面是我找的,你可以整合一下
終結者2018是未來片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個人認為終結者2018(以下簡稱:救世主)表現還是中規中矩的。影片全片畫麵灰暗,這是預示在人類和「天網」早期的對抗是處於明顯的下風,人類處於絕望之中。(畫面選擇灰暗這種格調是正確的)影片開始給我一個疑問:為什麼在前幾部中提到的1997年是審判日,但為什麼到2003年馬庫斯被判死刑的時候,審判日感覺還沒有來到呢。後面導演用了簡短的文字敘述告訴了觀眾,我認為導演這點做的不是太好故事敘述的跳躍性太強,也就是這個原因導演直接跳過「天網」是怎麼樣啟動的,「天網」是如何開始對人類開始屠殺對人類世界開始毀滅的緣故吧,導演直接把我們帶到人類與「天網」直接對抗的初期階段。站在導演的角度來說他可能是想這未來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重點應該放在未來發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已經發生事件上。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國外媒體評論為什麼「救世主」票房斗不過「博物館2」的原因是導演對人物方面刻畫虛弱,情節畫面時刻都充滿了血腥,屠殺,絕望。這點我稍許有點不同的意見,那就是「天網」前期過於強大,人類過於渺小。勝利的天平很明顯的傾向於「天網」機器人這邊,這些就要通過「天網」機器人冷血的屠殺人類讓人類從思想上出現絕望,最終放棄抵抗人類滅亡。影片中有幾句台詞可以說明這點:1.被「天網」機器人抓住的人中有人說:我們會被屠宰場的牛一樣一個一個的被宰殺。2.馬庫斯在路上遇到一小部分散兵游勇中人說的那樣人類是不可能打敗「天網」的我只有放下武器放棄抵抗才會有活路。所以我個人感覺導演這樣拍片是必須的,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類就是在這種絕望中就快要放棄的時候,我們的主角未來反抗軍領袖康納給人類帶來生存的希望,告訴全體人類「天網」機器人是可以打敗的。這更加符合影片標題「救世主」,正如康納在「村村通小廣播站」宣傳的那樣,他給了人類以希望,在影片後面人類相信康納就是「救世主」相信他的話放棄了指揮部下達的進攻命令。
在影片人物上面我不想多說什麼,正如導演最初的想法那樣馬庫斯才是第一部真正主角,「天網」正是由於他出逃,回歸讓我們了解馬庫斯的真正使命是什麼,(劇透不能說看了就知道)人類正是由於他給了我們的康納「救世主」第二次生命,人類應該感謝他的存在和偉大的犧牲精神,馬庫斯他始終相信自己是人而不是機器,就是這種信念才體現出了他的偉大和犧牲的價值。我個人認為在人物方面導演和編劇在這點上做的不是太好,其實在第一部中康納其實只要做好他「 村村通小廣播站」站長的工作就好了,因為後面兩部才是你康納「救世主」做主角的時候,第一部大大的削弱了馬庫斯一號男主角的表演(就是搶戲)兩個人戲份至少一半上下。卡爾為康納父親是影片重點目標人物,只要知道他是誰就好了。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卡爾身邊的黑人啞巴小女孩這個人物是個亮點,她的異能(也是劇透不能說的秘密看了就知道)導演在後面兩部可以重點發揮一下,我很期待小女孩後面兩部的表現。兩位女性配角表現一般不多說了。
在影片里「天網」機器人方面:T-600,收割者,摩托終結者,水棲機器人,獵殺者,燕尾殲擊機,T-700效果表現好就不用說了,進步的科技時代說明一切。我只是期待後面兩部多出現些新型機器人和還有沒有出現的T-1000,T-X。
我套用電影最後的場景:三架直升飛機飛向日出的太陽「(這是美國電影摜用的電影場景多數在越戰片里出現)這個畫面作為結束語。
倖存的反抗軍說:」任務完成了慶幸的是我們還能活著,明天我們將繼續戰斗。「
」天網「機器人說:「I』ll be back」
總之是從第三部開始,終結者系列已經和卡梅隆導演的前兩部沒有太大關系了,這第四部的關系則更薄弱。但我到不會說第三、四部是爛片,甚至我還挺喜歡第三部,這大概會令所有的終結者死忠鄙視我。由於當初我是抱著看硬科幻的心開始看終結者系列,結果第一二兩部當下社會的故事背景和豐富的感情線讓我非常失望,然而,這也成就了前兩部終結者的經典。很奇怪,我對於終結者系列整個時空穿梭的玩味竟然是從第三部才開始領悟的,而且第三部後半部分開始出現了非常未來感的大量機器人武器,讓我為之一振,我覺得終結者開始硬起來了。於是,第四部乾脆直接把時間放到了2018,除了變形以外能與邁克爾·貝的汽車人相媲美的機器怪獸的出現,和不再與現代社會有任何瓜葛的未來末世完全滿足了我對硬科幻的需求。
時至今日,對於終結者究竟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貌似還有爭論。軟硬科幻的區分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第一,故事背景——背景放在人類當代社會的為軟,而完全是人們猜想或推斷中的未來世界的為硬;第二,側重點——著重表現人文、哲學、人類社會、情感等方面的,以故事情節、寓意和人物性格取勝,科技猜想為輔的是軟的,而具有大量科學技術描寫、以科學科技猜想推動情節的為硬;第三,是否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科學推斷越嚴謹越硬(有些非常嚴謹的硬科幻會讓人有完全相信其存在其必將發生的地步),反之就越軟。
如果從上面三點來判斷,第一二部無論如何都是屬於軟科幻的,而這一部2018則是扎扎實實的硬科幻。但以上三點並非是絕對分離的,也有硬科幻是放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也有好比《WALL·E》這樣完全放在想像中的未來世界的軟科幻,同時也有優秀的硬科幻在表現人文社會方面一點不遜色於軟科幻的。但科幻無論軟硬、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最終都應該是為了表現人性,假如這點薄弱了,它必然是不優秀的,這也是終結者三四部遭人鄙夷的原因。
但我以為二三線導演McG還是拍出了很大片的《終結者2018》,盡管情節發展上有漏洞、表現手法上嘩眾取寵,但在視聽享受和技術特效上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使之從讓人有一定思考和心理起伏的經典科幻片成功轉型為《變形金剛》式的只需感官可無視故事情節並很好地娛樂了觀眾的商業大片。再退一萬步講,這個片,沖著演員陣容也該走進影院去。貝爾、尤金、HCB、霍華德,以及從這里開始閃耀的沃辛頓!
沒有讓我們失望... 在大家期待已久的時候交出了答卷。
而本地的盛凰影城終於迎來了第一個零點首映的英文原聲拷貝... 我拖著一瘸一拐的腿,和一班電影粉絲,迎接了這一刻的到來....不遺憾 不後悔。
關於鏡頭:
開場不久約翰康納墜機的一個長鏡頭,迫力十足,非常吸引眼球:
從直升機遠處搖入機身,然後不斷穿越環繞,從起飛到墜落的過程一氣呵成,給全片的動作戲開了一個漂亮的好頭;
另外摩托機車終結者從大型機器人收割者腿部滑落並追擊的部分,完全可以媲美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里崔妮蒂帶著鎖匠穿越在高速車流的場景。
無數的爆炸,無數的戰斗鏡頭刺激著我們的腎上腺素...如果你是動作片影迷的話,還等什麼呢? 至於還有什麼驚喜呢?
在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
在我看來,由薩姆沃辛頓扮演的馬庫斯是這部T4的絕對主角。搶了不少貝爾扮演的康納的風頭,如果不是貝爾這樣很有個性魅力的演員。估計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很難說,沒准過兩年薩姆沃辛頓就會成為新一代的動作巨星接班人。(又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個性演員,這幾年在好萊塢充斥著澳大利亞的個性男星)
從一開始,馬庫斯選擇死刑後捐獻屍體,大家就已經赦免了他的罪。之前犯下的罪行,已經由一死來補償了。按照人們的思維邏輯,什麼事都大不過一死,人都已經死了,已經算是贖掉了他今生的罪,無論是怎樣的大是大非。15年後,馬庫斯蘇醒在審判日之後的荒原,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觀眾容納和接受。無論和少年凱爾里斯一起抗擊T600,還是救下駕駛戰斗機與飛行器終結者戰斗的女飛行員,總之,就算揭曉了他是一個有人類皮膚,有人類心臟,但骨子裡還是一個機器人。(如果還記得鳥山明《龍珠》里的情節的話,人造人16號就是T800,而人造人 17、18號就是馬庫斯這一類的)指不定就是新型號的終結者等等這一切,從一開始到此時,觀眾都深信獲得新生之後的馬庫斯,絕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矛盾沖突了。整部終結者電影的系列的絕對主角毋庸置疑是約翰康納,沒有約翰康納一切的故事都不成立,所有的終結者都是圍繞終結約翰康納才誕生的,但是到了系列第4集2018,觀眾從心裡默認了這個馬庫斯也是約翰康納那樣的熱血男兒,盡管是機器人也好。 康納也產生了困惑,眼前的這個絕對是新型號的終結者,絕對是威脅。但是,以前卻從來沒聽說過,它的一舉一動都表明它深信自己是人類(包括眼神),但,它卻實實在在是個機器人。
站在觀眾的立場:馬庫斯是沒問題的,值得信賴的,可以和康納並肩作戰(因為他和凱爾也並肩作戰過)。大家都希望他們能攜手作戰;(如果編劇惡搞的話,沒准又是個終結者版的無間道就麻煩啦)
站在康納的立場:機器人就是威脅,終結者機器人就是天網為了消滅自己而誕生的。眼前的這個新型號類人類機器人絕對是最大的威脅。
所以,當康納的戰友說要肢解掉機器人的時候,大家都為馬庫斯捏了一把汗,而當女飛行員搭救了馬庫斯之後,大家都歡喜雀躍,希望馬庫斯和女飛行員能早日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情理上反倒是覺得康納有點是非不分了。
如何信任這個變成機器人的人類呢?
這個是約翰康納作為救世軍的領導人必須面對和突破的問題:信任。
而到最後唯一的希望就是互相信任。其實,康納在看到馬庫斯為了救他幹掉水棲終結者之後,放它走,也是想搏一搏這個變成機器人的人類是否還有人性存在?
有時候生死就在一念之間。
康納在對全世界的救世軍發布消息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們戰鬥了很長時間,我們就像沒有編號的機器,日以繼夜,無法退出。是什麼讓我們區別於機器,心靈的力量...
暫且把這個詬病為主旋律的東西吧:其實到最後導演就是向我們灌輸的這個東西,人性是什麼?是人心的力量嗎?
什麼讓我們願意為彼此犧牲呢?機器是做不到這些事的。
而到最後,馬庫斯第二次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經典台詞:
NO:1 拿槍對著人,要時刻准備扣動扳機...
NO:2 在我們存在之前,我們的戰爭就開始了。
NO:3 如果你聽到這個,你就是反抗軍啦。
如果再加入康納和馬庫斯並肩作戰的鏡頭,這片就變成喋血雙雄啦。
經典歌曲:
1.馬庫斯修好吉普車之後,車載音響播放的歌曲:Alice In Chains 樂隊的 Rooster
2.康納放絆馬索絆倒摩托機車終結者時收錄機里放的歌曲:Guns N' Roses 樂隊的You Could Be Mine
PS:
另外一個值得記住的眼睛:聾啞女星星 ( Star ) 在洛杉磯的廢墟中,第一眼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就想起了《南京!南京》里的小豆子。
無論是裝遞子彈;貼OK綳;還是遞火摺子;乃至最後她遞上炸彈遙控器....(一同觀影的朋友說:她簡直就是叮當貓)
Star 就是這部電影裡面純潔和希望的化身。看她一眼,你就會想起:這就是我們戰斗的目的,我們要讓她這樣的人活下去。這就是未來。
⑸ 如何評價 《世界末日》 這部電影
《世界末日》(英語:Armageddon)是一部美國1998年科幻災難片,該片由麥可·貝執導,傑瑞·布洛克海默監制,試金石影業製片。英文片名Armageddon源於聖經啟示錄中世界末日最終戰場。該片講述了美國太空總署派遣鑽油工人在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鑽井,並炸毀該小行星的故事。電影主演包括布魯斯·威利、班·艾佛列克、比利·波爾·科頓、麗芙·泰勒、歐文·威爾森、威廉·菲德內爾、麥可·克拉克·鄧肯、基夫·大衛(英語:Keith David)和史提夫·布希米。
世界末日電影上映日期剛好是同樣為科幻災難片的彗星撞地球上映兩個多月後,該片則由勞勃·杜瓦與摩根·費里曼等主演。在票房上,世界末日的的票房超越彗星撞地球,主要是天文學家認為世界末日電影在描述撞擊事件時,在科學上比彗星撞地球更加精準真實。盡管遭到許多負面評論,世界末日在全球票房仍非常成功,在1998年十大票房電影排名上,世界末日以5億5仟萬美元位居第一,超越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二戰史詩片搶救雷恩大兵。
世界末日》上映後,收到不少負面評論,大部分的負面評論是「剪輯畫面過於迅速」(原文:「the furious pace of its editing」),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甚至聲稱這一部被他列入最痛恨電影的名單上,在伊伯特早期的評論寫道:「這部電影攻擊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大腦、你的常識,和人類希望被娛樂的慾望。」(原文:The movie is an assault on the eyes, the ears, the brain, common sense and the human desire to be entertained)。在伊伯特與西斯科爾(英語:At the Movies (U.S. TV series))的電影評論節目上,伊伯特評論《世界末日》爛透了,但是他的搭檔吉恩·西斯科爾(英語:Gene Siskel)卻給予《世界末日》非常好的評價。伊伯特甚至將《世界末日》評為1998年最糟電影,而在此之前,伊伯特曾考慮將此名頭頒給《天旋地轉(英語:Spice World (film))》。另一位美國影評人托德·麥卡錫(英語:Todd McCarthy)也在《綜藝》雜志上給予負面評價,並嚴厲批評導演麥可·貝的快速剪輯畫面的風格,麥卡錫提道:「大部分的混亂畫面,和電影的節奏或角色發展的缺少,歸因於貝的快速剪輯畫面風格,這就像是一機槍卡彈卡二個半小時一樣。」(原文:「Much of the confusion, as well as the lack of dramatic rhythm 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results directly from Bay's cutting style, which resembles a machine gun stuck in the firing position for 2½ hours.」)在爛番茄上,《世界末日》只獲得39%好評,而在Metacritic上,《世界末日》獲得42%好評。
⑹ 如何評價 《世界末日》 這部電影
雖然經常以神站豆瓣的評價來決定是否看一部電影,但不得不說這個片子得到了豆瓣們的不公正待遇,雖然是一部已經早就不讓人感冒的所謂「大片」,但它是那種強調了「大片怎麼了?大片就是好看」的大片榜樣。
至少我認為四星具有壓倒性票數是一個合理的評價。
麥克白這導演真的很招人喜歡,經他手的片子絕無冷場,開場就是大規模隕石雨,寢室兄弟不禁大喊「爽,就砸美國」,接著就是老布拿槍追殺「准女婿」小本,一哥們又道:「日,這虎X老頭」——又是一片笑場,然後節奏明快的塑造N個極富個性招人稀罕的個性虎X,佐料有了立馬上正餐,本就沒有什麼安全感的太空執行這么一個扯淡任務,天災人禍也是滔滔江水綿綿不絕,看似故意堆砌看點,但借著雜亂而有序的台詞和極富動感的鏡頭卻只讓我們瞪著眼睛秉著呼吸盼著再來點,再來點~~~忘了做任何評論~~~~
這片子就是這么痛快,阿福雷克,泰勒,布魯斯的三人間親情愛情刻畫的這么鮮活夠味也在痛快之餘還能讓我有所回味。加上廣大豆瓣的吝嗇,我不得不獻上五星評價換麥克白一個人情!
⑺ 大家對世界末日這部電影的看法
情節很是不錯,也符合科學,在我看來,也就是地球毀滅的原因有點兒扯淡,因為中微子基本不會大量變異的,那可是中微子啊一百億個中微子只有一個可以留在地球上,其他都穿過地球了,基本粒子變異……太困難了。故事的開場就預示著災難的來臨,不像大多數電影在前面鋪墊那麼多,十分簡潔明朗,接著就是花錢最多的場景——加州毀滅,這基本就是高潮了。可以說電影的高潮是在電影中間產生的,這就有點兒頭重腳輕的感覺了,反之在故事的結尾倒是沒有那麼吸引人,不過後半段發生在船上的緊張劇情也彌補了特效的暫缺。但是不得不說,後半段拍的比較兒戲。貌似對生命鄭重,但是又過於戲劇化。
《2012》的故事主線還是放在了一家普通人的命運上。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主演的男主角是一個失敗的作家,在偶然的機會中得知了世界將要毀滅的信息,他為了拯救家人,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旅程。在這條故事主線的帶領下,各條故事副線也有條不紊地展開,所有的劇情張力都來自各色人等在災難面前的反應,而那些之前在預告片中著力描寫的災難場面,雖然也堪稱壯觀,但真正能打動觀眾的,還是人性的美好和堅韌。當然,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這種已經基本模式化的故事已經算不上什麼新意和驚奇了。對於那些對類型片和災難片觀影經驗比較豐富的觀眾來說,基本上我們可以在開場30分鍾左右就判斷出誰能活下來,誰將死去。
要是我打分,前面90分,後面70分。特效是最大的噱頭了,加利福尼亞沉入大海,肯尼迪號航空母艦撞毀白宮,黃石公園火山爆發,海水漫過喜馬拉雅山等幾個大場面,確實是藝術想像力和視覺特效技術完美結合的經典鏡頭。洛杉磯崩塌段落+全片特效整體水平+過得去的故事,算是特效的超級大片兒了,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而且出現中文配音的地方幾乎都是純正的「普通話」,這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實在是大驚喜,所以這樣看來90元不白花。我看了160多分鍾,也沒有想上洗手間的沖動,劇情還是比較抓人的。
如果上升到人到注意考慮,影片還是有一些硬傷的。我看電影的時候,沒有為死去的人感到悲傷,只為主人公的一次次幸運脫離險境感到慶幸,在洛杉磯傾城天翻地覆的時候,鏡頭牢牢對準的,始終只是逃出生天的那一家人,他人的受難,看起來只是在反襯這一家子的幸運而已,其他的場面,亦大體若是。——這表明電影的側重點放錯了!在災難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緒合理性沒有突出出來。兩場地震是不是就比一場地震更可怕呢?全球傾覆,是不是就比一次隧道事故更值得哀悼呢?對於生者而言,或許如此,可是對於不幸罹難的人來說,並無區別。因為面對災難,每一條生命都是無價的。當然,一部這么大的電影不可能全部表現出每個人的災難,只能表現一部分人的逃出升天,這確實是電影反映災難的一個困境,那就是此類電影的重量來自對災難的重現,但恰恰災難的核心——那些受害者的視角,電影是無從反映的。即使如此,仍有底線:關於受難經驗,電影如果無法深入,至少應該保持敬意。不能說《2012》里缺少這種敬意,只能說太過稀薄。尤其是電影最後,當我們看到世界巨富可以為自己的小狗買票時,我們很不忿兒,電影導演的手法也表現出他也很不忿兒,但是後來,電影卻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了那個叫「凱撒」的小狗逃生的身上,不得不說導演已經糊塗了。死了億萬人,但是船上的那四萬人卻對那幾個把船搞壞的人(好死不死的主人公)能夠逃生而高興,這時候導演的大腦缺鈣了。
總之,這次毀滅不是人為造成的,只能說上帝不管咱們了,天做孽,猶可恕,我們只能自己救自己了。就像一首詩說的那樣;「God's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哈哈,看EVA知道的!)
⑻ 《世界末日》電影觀後感八百字
樂不可支。「四大公害」是人類的天敵,而現在人類卻成了地球的天敵。 在自然條件逐漸惡化、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的今天人們已經感受到地球在生氣了,所以人們開始有意識保護環境了,河流經過治理整治不再臭不可聞了,許多河流裡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喧鬧;工廠再也不能隨意向河流裡面傾倒污水而是統一匯入地下通道;政府也在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的車輛上路行駛;大片地區開始植樹造林保護環境了……因為人類知道如果再不開始拯救地球,保護地球,2012真的離全人類不遠了,「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