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講述延安時期抗戰的電影有哪些
《紀念白求恩》 影片表現了白求恩同志為中國的抗日戰爭而獻身的共產主義精神,表現了白求恩在邊區工作時多次把自己的血液輸給傷員;冒著敵人的炮火、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傷員的事跡。攝影:吳印咸 編導:姜雲川、段洪。
⑵ 還記得《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嗎
大家好,我是小橙,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還記得《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嗎?作為70後的我對於八一電影,可以說是最熟悉不過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2年,前身是八路軍“延安電影團”,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八一拍攝很多,也不需要我一一列舉。
進入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電影業發生重大變化,港台電影以及好萊塢大片,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步伐,這一切都對體制內的八一廠提出了重大考驗。面對新的形勢,八一廠調整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殲十齣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但是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年底上映的馮小剛導演的《芳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因為2018年2月2日,八一電影製片廠將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並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對內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⑶ 人生取景地是什麼河
電影人生取景地是延安市延川縣賀家灣鄉張家灣村。
《人生》是改編自路遙經典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由楊陽導演,王雨等主演。電視劇以改革初期陝北地區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講述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與掙扎,尤其是高加林與同村姑娘巧珍、同學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靈深處。電影人生取景地是延安市延川縣賀家灣鄉張家灣村。《人生》是改編自路遙經典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由楊陽導演,王雨等主演。電視劇以改革初期陝北地區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講述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與掙扎,尤其是高加林與同村姑娘巧珍、同學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靈深處。
⑷ 延安電影團的代表作品
《延安與八路軍》1938年10月1日,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在陝西省的黃帝陵拍攝了第一個鏡頭,揭開了「延安電影團」創作的最新一頁。
整部紀錄片拍攝過程歷時兩年,內容十分豐富,思想極為鮮明,其中心為「天下人心歸延安」,這也符合當時全中國進步青年把抗日希望寄託在共產黨、八路軍身上的熱切心情。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上映,但是它拍攝的許多素材,在後來中蘇合拍的《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等片中曾被反復使用,產生極為廣泛的影響。
槍林彈雨中的拍攝正像「電影團」成員之一徐肖冰回憶的那樣:「插入敵後往往要經過好多道封鎖線,而且敵人掃盪頻繁,常常一口氣要跑幾十里。電影團有一次被敵人包圍,當時有袁牧之、李肅和我,幸虧有部隊保護才突圍出來。」所以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寶貴資料中,不乏精彩而激烈的實戰場面,甚至敵人的子彈射在匍匐前進的戰士面前激起的一柱柱塵土,都清晰可見、驚心動魄。
《白求恩大夫》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大夫一直到現在對於中國人民而言,都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這要歸功於「延安電影團」吳印咸拍攝的有關白求恩大夫工作生活的寶貴素材。《白求恩大夫》一片生動表現出白求恩對工作的嚴肅認真,對中國人民的滿腔熱情以及戰士和群眾對他發自內心的感謝與熱愛。
⑸ 南泥灣電影
你說的沒錯,侵華日軍沒有到過陝北。電影《南泥灣》359旅和日軍交火的場面應該說的是359旅挺近山西和日軍激戰的戰斗。
359旅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的主力勁旅之一。
359旅的前身是在1937年8月,由紅二方面軍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紅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下轄第717團、第718團,共5000餘人。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王震1937年10月改任旅長兼政委。)
這就是359旅的戰斗序列。
1937年9月,王震率三五九旅七一七團跟隨賀龍師長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入晉後,在王震指揮下,三五九旅立即參與了著名的忻口會戰。根據戰區指揮部命令,三五九旅在陽明堡以南王董堡附近設伏,截斷日軍的補給線。這是三五九旅首次對日作戰。首次作戰便大獲全勝,炸毀汽車7輛,斃敵數十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隨後又多次在此伏擊,殲敵近千人,徹底切斷了日軍的交通補給線,有效配合了中國軍隊在忻口正面戰場的作戰。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359旅以更加勇猛頑強的姿態展開對日作戰。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戰果,使三五九旅的名聲在晉北戰場上大振。圍攻收復岢嵐城,夜襲三井鎮,連克晉西北7城池。
1939年,全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乘機又掀反共高潮,調集數十萬大軍,對我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為了確保黨中央和邊區的安全,8月12日中央軍委命令,王震率三五九旅回師陝北。接到命令後,王震率旅直和七一七團,通過雁門關、突破同蒲路封鎖線,邊戰邊走,急行軍兩千餘里,於1939年10月4日,到達妥德。隨後,旅參謀長郭鵬又率七一八團返回邊區。從此,三五九旅開始擔負起了保衛黨中央、保衛邊區、保衛毛主席的光榮使命。面對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毛澤東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只有克服經濟困難,才能堅持抗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三五九旅回到陝北,立即接受了邊區的防務任務,同時積極開展生產運動,自力更生,克服困難。1940年11月,朱總司令提出了軍墾屯田設想,號召部隊邊戰斗、邊訓練、邊生產。同年底,根據軍委命令和朱總司令指示,三五九旅在王震率領下,開赴南泥灣,守衛延安南大門,同時,屯田開荒,發展生產。從此,一首「三五九旅是模範」的歌傳唱了半個多世紀,傳遍了大江南北。
以上不知講清楚了沒有。呵呵
⑹ 谷昊峰演過的電視劇
影視表演經歷
2009年參加北京動動鞋子兒童戲劇表演、
2011年 北京天文館天文科普舞台劇《五彩星球》木星之旅,飾演主演:宙斯
2011年2月拍攝央視一套《我們有一套》欄目
2011年5月參加央視少兒頻道《快樂體驗》欄目拍攝
2011年6月錄制北京台《寶貝星計劃》欄目
2011年4月大型古裝電視劇《香山奇緣》飾演散財,導演:趙鐳
2011年4月電影配音《武俠》,導演:陳可辛
2011年7月電視劇《畢有才》飾演畢天佑,導演:杜軍
2011年8月電視劇《丈母娘來了》飾演豆豆,導演:梁山
2011年9月數字電影《父親》飾演朱邵華
2011年10月電視劇《80後》飾演禾苗
2011年11月電視劇《老爸的心願》飾演四喜
2012年1月拍攝《神探亨特張》,飾演小慶。
2012年2月拍攝電視劇《我的太陽》,飾演小滿。
2012年3月在山西孝義拍攝反腐敗宣傳片。
2012年5月在延安拍攝電影《延安往事》,飾演虎子。
2012年5月拍攝《我的前半生》一書的宣傳片。
2012年6月拍攝電影《風雲歲月》,飾演陳雲的兒子陳方。
2012年7月拍攝電影《後院有寶》,飾演小武。
2012年8月拍攝《綠色的呼喚》MV。
2012年9月為電影《奈何》配音。
2012年10月錄制《同桌計劃》娛樂節目。
2012年11月拍攝電視劇《迷你爸爸》,飾演籃板,導演:文章。
⑺ 電影紅星照耀中國選取了書中的什麼情節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改編成影片並於今日正式上映,從書本走向熒屏,斯諾及其著作《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近年來一直是各大高校考研真題的常客,今天阿匠專門開設一個專題版塊來聊聊這位傳奇記者的故事。
埃德加·斯諾1905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他是第一個來到陝北蘇區報道中國革命的記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采寫《毛澤東自傳》的作家,是第一個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傳奇故事傳遍世界的外國人,也是第一個登上天安門城樓陪同毛澤東觀禮中國國慶慶典的外國記者。
除了埃德加·斯諾以外,抗戰時期還有一些著名的外國記者來華采訪報道,正是這些外國記者,利用各種途徑走向抗日最前線和各個抗日根據地,在追尋中共足跡過程中探究中國革命的真相。他們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從不同視角將清貧而廉潔的共產黨員、裝備低劣卻始終奮戰在民族解放第一線的人民軍隊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一位訪問延安的外國女記者史沫特萊
艾格妮絲·史沫特萊,美國著名女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1929年初,史沫特萊以《法蘭克福日報》記者身份來到中國,並赴各地進行采訪。希特勒上台後, 她改為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衛報》駐中國記者。1934年史沫特萊再次來華。1936年冬,她到達西安,准備去延安。恰逢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封鎖消息,史沫特萊在西安無線電台將事變情況及時向上海的西方新聞媒體通報,成了相當一段時間里唯一的英文新聞來源,一時聲名鵲起。
抗戰期間,她隨八路軍、新四軍轉戰各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抗戰的報道。同時,她在國際上積極為中國抗戰籌集醫葯和其他物資,促成了中國紅十字會成立。史沫特萊十分關注中國革命,撰寫了《中國的戰歌》《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在反擊》等作品,在中國青年中影響很大。她寫的《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主要記錄了朱德60歲以前的革命歷程),影響深遠。
第一位訪問延安的英聯邦記者詹姆斯·貝特蘭
詹姆斯·貝特蘭,紐西蘭人,著名的新聞記者。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傾向社會主義。20世紀30年代,因獲得英國西塞爾·羅得斯獎學金到燕京大學進修中國政治,與埃德加·斯諾夫婦交好。西安事變爆發後,貝特蘭受邀對有關情況進行了采訪,並打破新聞封鎖,與當時正在西安的史沫特萊一起在西安無線電台通過英文把西安事變的真實情況向外傳播。
與此同時,他搜集了大量有關西安事變的第一手資料,寫成《中國的危機:西安兵變真相》,1937年在英國出版。該書1938年在美國出版,時改名為《中國的第一幕:西安兵變》,1939年在中國出版時由上海譯報圖書部印行的中譯本名為《中國的新生———西安事變的真實記錄》。正是他,傳播出中國人民的心聲,紅軍是農民的軍隊,紅軍是中國人民的軍隊」。
「中國人民很好的宣傳家」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國著名記者,一生先後六次來到中國。她在美國各大報紙如實報道了抗戰期間中共領導人民軍隊英勇抗戰的業績。同時,她高度關注延安的「紅色理論」,通過紐約《亞美》雜志,第一次把毛澤東思想向世界推介,被毛澤東稱為「中國人民很好的宣傳家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接待斯特朗,「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經她報道後被廣泛傳播。
為延安拍攝了影像片的瑞士記者博斯哈德
瓦爾特·博斯哈德,瑞士人,1931年來華,他是第一個訪問延安並見到毛澤東的歐洲記者。在周恩來、林伯渠等人幫助下,1938年4月,他與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記者阿·斯蒂爾跟隨一支美國物資運輸大隊到達陝西。與其他外國記者相比,博斯哈德不僅是位優秀的文字記者,還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
在延安期間,他拍攝了大量照片, 還將從西安到延安沿途所見所聞拍攝製成視頻資料, 留下了長達21分49秒的黑白無聲紀錄片。其中,既有毛澤東走出窯洞的畫面, 也有抗大女生唱歌、邊區百姓吃餅、士兵操練等場景。這段紀錄片是外國記者在延安拍攝的第一部影像片,為研究延安時期的中共,積累了非常寶貴而又鮮為人知的新聞素材。
⑻ 在延安拍過那些影視劇
黃河之戀,血色浪漫,大生產,陝北漢子
還有延安地方台的黃土人家。
就知道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