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電影敘事與美學2015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敘事與美學2015

發布時間: 2022-09-03 11:21:37

1.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1)電影敘事與美學2015擴展閱讀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

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2. 敘事手法的蒙太奇對今天電影敘事的影響

一、蒙太奇的發展歷史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影視理論家將其引用到影視藝術流域,指的是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蒙太奇是指通過對鏡頭有目的、有邏輯的組接。在其間建立聯系,從而產生豐富意義的電影創作手法。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影片中時空關系,進行敘事。其次,可以通過鏡頭形式或內容的對立統一來抒情、表意。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導演格里菲斯第一個有意識地把鏡頭作為基本敘事單位,再由鏡頭組成場面,進而組成段落、全片,流暢地展現了事件始終。代表影片有《一個國家的誕生》。把蒙太奇的地位上升到電影核心的高度並賦予其美學品格的,則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首的一批前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貢獻。愛森斯坦認為,鏡頭組接所產生的意義要大於原來孤立鏡頭之和,這是蒙太奇的關鍵。《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實踐自己的蒙太奇理論的傑出作品。其中經典段落「敖德薩階梯」,愛森斯坦利用節奏的變化,把事件發生時的實際時間擴展為影片時間,一般人跑下敖德薩階梯約需兩分鍾,在影片中,士兵用了將近十分鍾才走下階梯,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屠殺是在無止無休地進行著。使這一段落不止是對這場屠殺暴行的紀錄,更是充溢著激情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二、蒙太奇對今天電影敘事的影響
1、 蒙太奇的結構功能
以蒙太奇的結構功能為標准,可將其分為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個基本類別。敘事蒙太奇是最為常見的,以交待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主要包括線形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線形蒙太奇指按照事件邏輯順序連續敘事;平行蒙太奇指兩條或兩條以上不同時間或空間的情節線索並列出現,分別敘述,而又最終歸於同一主題。如美國影片《教父》第二部,父子二人的故事在不同時空平行展開。交叉蒙太奇指同一時間內的若干條線索齊頭並進,它們之間有密切的因果關系,相互推進,交替頻繁,最終匯合在一起。如影片《低俗小說》、《桂河橋》和影片《11:14》都運用了交叉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目的不是敘述情節,而是表達情感和揭示意義,主要包括對比蒙太奇,如《莉莉瑪蓮》演唱會現場歡呼與戰場上的爆炸、屍體;《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對比。隱喻蒙太奇,如普多夫金的《母親》工人遊行隊伍與解凍河流的奔流的隊列,象徵著工人階級的覺醒。心理蒙太奇,如《廣島之戀》中意識流的運用。理性蒙太奇指通過在畫面之間建立關系來傳達特定的抽象思想,如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從而引發觀眾的理性判斷與思考。
2、「多重蒙太奇」的敘事思考
電影大師戈達爾說:「我希望可以拍攝一部正常的電影,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會……我只給觀眾看必須看的東西就夠了……既然我們知之是假的,我們就給觀眾該看的東西……。」《筋疲力盡》營造了慌亂感,但卻把握了度,可以說戈達爾的「跳切」把電影插上了飛行的翅膀。戈達爾破了格里菲斯的規律,他理解觀眾的心理,利用「人的完整心理學」,在敘事上,要因不要果,要果不要因,敘事的轉化,多餘的東西一點都沒有,他找到了人的真實眼睛,把控著電影的敘事、空間、時間,達到敘事的目的。戈達爾以理論探索和創作實踐的一致,不斷重新定義電影的語言,成為世界電影史上劃時代的革命者。
而「多重蒙太奇」的敘事就是就是站在前輩電影大師的肩膀之上發展而 來的。我們知道電影敘事是用鏡頭講出來的,而不是對話,如何把控故事,怎樣銜接,最終完成的是剪輯。傳統的敘事、時間、空間要嚴格一致,如影片《賓虛》的場面調度是為了完成時間和空間而完成,而斯皮爾伯格在1993年拍攝的《辛德勒名單》中的「辛德勒過生日」的段落中,就利用鏡頭與鏡頭間的碰撞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重組、重塑,再構建,營造出蒙太奇交叉、平行的立體剪輯的時空轉換,營造出一種強有力的節奏,既升華了意境,又增加了信息,這是斯皮爾伯格對蒙太奇立體敘述的最初闡述。
我國一級剪輯師周新霞教授在她發表的論文《多重蒙太奇剪輯》中寫道「『多重蒙太奇』即是在一場戲或是一個段落中運用兩種以上的蒙太奇技法架構情節、鋪陳故事,使影像傳達的信息量更加豐富、影片把控的節奏更加凝練多變、渲染的情緒更加跌宕起伏、表現的意境更加深遠遼闊,讓觀眾通過鏡頭與鏡頭間漸次展現的元素和彼此間的微妙聯系,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情感體驗。正因為這種剪輯架構是基於兩種以上蒙太奇技法的疊加、穿插和融合,所以我為之命名『多重蒙太奇』」。「多重蒙太奇」已經成為當今電影的敘事手法。
作為電影的基本敘事手法以及美學流派,與蒙太奇並存的還有長鏡頭技術、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及其理論,這些敘事手法如今已經越來越緊密的相互融合,成為當今電影敘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影片《天生殺人狂》的鏡頭組接形式就是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這種剪輯方式已經成為現代電影創作中的思維觀念,導演將無數個場景處理成為一股急速流動的視覺,切換作為一種風格存在,鏡頭間、場景間的切換成為更換鏡頭、更替場景的主要形式。平行、交叉、聯想、錯覺、象徵、對照多種蒙太奇技法綜合運用,為敘事的快速推進達到了一種和諧。
想用怎樣的風格來傳達故事,剪輯師的剪輯是在導演風格上建立起來的。

3. 電影敘事與美學好過嗎

只要你認真學習了是很好過的。
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將新中國兒童電影置於時代話語下進行史學書寫,抓住電影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聯,闡釋兒童電影與兒童文學的共性及差異,提出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並做出一些可貴的判斷。如社會主流話語的變革影響兒童電影製作觀念和人物塑造、美學風格的轉變,兒童電影由宣傳教化逐漸向以兒童為本位的創作理念轉變,人物形象由少年英雄向童真少年轉換,美學風格以苦難美同詩意美交織。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兒童電影發展歷程劃分為4個時期,基本呈現了新中國兒童電影相對完整的發展軌跡。

4. 電影美學的概念

電影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電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藝術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電影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從產生直至現在,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95~1926年,電影誕生並開始形成為一種藝術。當時的物質媒介的視聽記錄功能還不完備,只有黑白無聲片,在拍攝的影片中體現出藝術家各自不同的美學觀點。至20年代初,德、法等國先鋒派運動興起,電影藝術始有自覺的美學探索。第二階段從1927~1945年,電影藝術有了重大發展。1928年有聲片的出現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現,物質媒介的視聽記錄功能趨於完備,通過對藝術實踐的概括、總結,建立了具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電影。第三階段從1945年至今,電影藝術臻於成熟,物質媒介視聽記錄功能日益精密,從總結「二戰」後以及電影史上不同流派的電影創作,運用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的成果,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進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電影美學流派,並且建立了不同哲學基礎的電影美學體系。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二者的歧異源於電影同現實的關系。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5. <無間道>系列電影敘事結構在學術界的研究地位如何。

地位很高啊 拯救了持續低迷的香港電影業!

6. 電影敘事與美學屬於人文科學類嗎

屬於
說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而不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由是:第一,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第二,美學作為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電影是什麼?電影是視聽享受的盛宴;是在別人的故事裡體驗世間百態、愛恨情仇;是一場或華麗或清新、或歡樂或悲傷的白日夢。電影是思想、智慧、技術的結晶,也是情感的詠嘆和美的歌頌。《電影敘事與美學》帶你走進電影,領略電影講故事的魅力,感受電影對美的塑造與追求。本課程主要講授以下內容:電影視聽語言、電影剪輯、電影敘事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社會學、電影類型與中國電影專題。請和這門課程一起,踏上一段求知與求美的旅程。

7. 求解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美學。請說的詳細點

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20世紀70年代,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基礎之上的電影敘事學,突破了傳統電影敘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電影敘事的量化系統模型,為文本分析奠定基礎。電影敘事學從文學敘事學中獲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學敘事學推動了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和發展。電影敘事學借鑒和自創的理論模型包括:普羅普從俄國民間童話中總結出的31種功能和七種故事角色;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素」和二元對立邏輯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敘事作品三層次(功能層、行動層和敘述層);傑拉爾·熱奈特的五個敘事概念(1?敘述時間的「順序」;2?省略或連貫的「時間延續」;3?重復或單一的「頻率」;4?敘事「語式」,包括選擇的「視角」或「視點」;5?表示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關系的「語態」)和「調焦」分類(全知型的零調焦、敘述者所見的內部調焦、敘述者只能觀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潛入人物意識的外部調焦);阿·格雷馬斯的敘事學模型;克·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美國電影理論家愛·布拉尼根的視點論;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視化」系統(攝影機與人的目光相關的內部目視化和與人的目光無關的零目視化)等。

8. 求解,什麼是電影的敘事美學。請詳細點

廣義地講,敘事美學是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時空序列的記敘與描述。敘事存在於歷史史詩、神活、小說、戲劇、電影等等一切文學藝術之中,是這些文學藝術展開的基本形式。電影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敘事功能。電影的攝錄功能就帶有依次序列性,利用鏡頭,畫面依次序列的記錄方式,決定了長於敘事的特徵。當然這種技術特長只有與記錄內容的時空序列相統一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敘事,電影無論類別,都離不開時空故事、情節、人物等等敘事因素。獨特的敘事策略、敘事模式、敘事視點鑄就了獨有的敘事美學。

9.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格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相關介紹:

電影敘事結構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

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9)電影敘事與美學2015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

10. 電影敘事與美學是藝術類公選課嗎

是的。電影敘事與美學屬於公共藝術類型的課程。電影敘事與美學帶你走進電影,領略電影講故事的魅力,感受電影對美的塑造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