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裝點《紅樓夢》揭秘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永恆之美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裝點《紅樓夢》》(楊樹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ULcC4XALQbkY-DEHAyoQ3g
書名:裝點《紅樓夢》
作者:楊樹雲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2-1
頁數:346
內容簡介:
《裝點 》內容簡介: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是中國影視化裝界的一個難以超越的經典,在今天各大高校的影視化妝專業中,還是必讀的案例。楊樹雲老師在多年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深感出版一本回顧經典的書,是很有必要的。《裝點 》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對一個眉型的研究,作者會查閱大量的古籍資料,從《紅樓夢圖詠》、《曉雨即事》、《西京雜記》、到《楊太真外傳》到《後漢書》、《莊子.天運》等,從古至今,窮究其源,豐富的人文歷史知識和對專業的熱愛和執著,使《裝點 》更專業、高端;同時,活色生香的化裝細節,大量美圖,又使《裝點 》有非常大的可讀性,觀之可親,讀之可贊。
作者簡介:
楊樹雲,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化裝藝術家,曾任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化裝造型設計師、中央電視台美工設計、中國影視唐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裝委員會主任。從事影視舞台化裝事業50年,為中國影視造型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在業界以整體塑造古代造型著稱,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譽。
電視劇《紅樓夢》中眾多人物的造型設計是楊樹雲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描繪兩行「似蹙非蹙罥煙眉」是林黛玉的主要特徵之一,楊樹雲根據書中所繪加上自己的理解,為演員設計出了區別於其他人物的獨特眉型,幫助演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與角色之間的距離。由此,我們才看到了最接近我們心目中的紅樓夢人物。
楊樹雲先生是中國唐史學會、中國吐魯番-敦煌學學會會員,在中國古代服飾造型、化裝造型的理論探討上,楊樹雲先生有深入研究,曾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多篇,其中有《從敦煌絹畫「引路菩薩」看唐代時世妝》、《談談舞劇「絲路花雨」的化裝造型》、《電視劇<紅樓夢>的化裝風格》、敦煌一三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初探》等。《電影<楊貴妃>的發式造型藝術》在2002年榮獲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裝委員會頒發的論文一等獎,楊樹雲老師被譽為中國化裝界的「學者型化裝師」。
Ⅱ 《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救貓咪》([美] 布萊克·斯奈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KQhGpMhKosUiT0bBAWyzA
書名:救貓咪
作者:[美] 布萊克·斯奈德
譯者:王旭鋒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
頁數:166
內容簡介:
《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這本書以一種新手和支持者能夠理解並付諸實踐的方式,靈活地引用了影片公司主管們使用的各類「成功」片例(《特工佳麗》(Miss Congeniality)、《虎膽龍威》(Die Hnrd)、《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天兆》(Sign)等),揭開電影的神秘面紗,正面地作出解釋(類型、情節、結構、市場、選演員等)。《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就像揭示好萊塢每個影片公司執行官和製片人秘密語言的指南書。一旦你學會了像帶有支票本的執行官和製片人那樣思考問題,你離成功就近了一步。
《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這本書由布萊克·斯奈德編著。
作者簡介:
王旭鋒,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為浙江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影視製作系副主任,並任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會員、中國電影錄音師協會會員及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會員。譯有《聲音設計》、《電影化敘事》等。
布萊克·斯奈德8歲時進入家族事業,當時他是父親(曾獲艾美獎的電視製片人,肯·斯奈德(代表作《羅傑·朗傑特》、《藍色大理石》))的童聲配音演員。布萊克的編劇生涯始於為迪斯尼公司寫了13集電視劇《開公司的小孩》(Kids Incorpotated),這是他轉為全職專業編劇之前寫的。不久,一本業內雜志宣稱布萊克已經成為「好萊塢最成功的專業電影編劇之一」。
布萊克賣了很多原創劇本,多賣給大型影片公司,其中有兩個是百萬美元級別的劇本(其中之一賣給了史蒂芬·斯庇爾伯格),這兩部已經拍成了電影。《龍媽出差》(Stop!Or My Morn Will Shoot)、《三年級》(Third Grade)、《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撲克之夜》(Poker Night)、《滴答滴》(Drips)、《小鬼富翁》(Blank Check)、《赫比回家》(Herbie Comes Home)賣給了迪斯尼公司,《我如何加入CIA》(How I Joined the CIA)、《大丑孩》(Big,Ugzy Baby)賣給了福克斯家庭電視公司,《讓渡人》(Alienators)賣給了完全電影集團。
2004年布萊克賣出了他的第13個電影劇本,目前和經典媒體公司合作,准備把《羅傑·朗傑特》改編成電影大片。
他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比弗利山。
關於布萊克研討班、編劇訓練班及本書的姐妹篇《救貓咪——電影編劇實例》的相關信息請參見www.blakesnyder.com,或直接通過電子郵件跟他取得聯系[email protected]。
Ⅲ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的介紹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是由中國電影、電視和相關行業的科技工 作者單位自願組成,是依法登記的全國性、學術性、公益性法人社會團體,是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織單位,是發展我國電影電視科技事業的社會力量。
Ⅳ 中科大洋的管理團隊
◆1989年在中科院電子所圖形圖像研究室的基礎上創建大洋公司,任總經理。
◆本著「自主、開放、創新」的公司經營理念和「做中國人為之驕傲的企業」的信念,率領大洋公司始終走在我國廣電行業的前列,實現了走向世界的夢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破格晉升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並多次獲得「優秀企業家」稱號。
◆現擔任中科大洋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1992年加盟大洋公司,先後擔任大洋公司軟體研發部經理、副總經理等職;
◆十餘年來帶領大洋研發團隊從事產品的研發工作,主導開發的「字幕機」、「非線性編輯系統」、「虛擬演播室系統」、「網路系統」、「媒資系統」、「存儲系統」等多項產品榮獲國家有關部委頒發的各種獎項;200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破格晉升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榮獲北京市海淀區傑出人才貢獻獎。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常務副總裁。 ◆1986—1989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電子所,獲碩士學位,是大洋公司創立者之一,先後擔任大洋公司硬體開發部經理、副總經理等職;
◆作為公司早期產品的研發骨幹,曾承擔公司產品特別是硬體產品的研發作工作,後主要負責公司財務、物流及產品生產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貫秉承精益求精之理念,對大洋公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高級工程師職稱。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副總裁。 ◆於1983—1992年間就職北京電視設備廠,先後擔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研發項目負責人等職務,有豐富的視音頻技術開發和應用經驗,後創建北京世紀博士威公司,並出任總經理。
◆2002年加盟中科大洋,任副總經理,負責相關產品的市場推廣與銷售工作,具有豐富的廣電市場銷售經驗和團隊管理經驗,在開發數字電視產品和市場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副總裁。 ◆1992年正式加盟大洋公司,後完成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研修。曾任大洋公司製作部經理、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等職。
◆主要負責公司支撐體系及運營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多次完成公司大型推廣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具有豐富的團隊管理經驗;與廣電行業及相關政府部門有著十分廣泛的聯系,為大洋公司品牌形象的不斷提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副總裁,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 ◆1994年正式加盟大洋公司,後完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研修。曾任大洋公司市場部經理、市場推廣部經理、營銷中心主任、副總經理等職;
◆具有豐富的廣電行業銷售經驗及經銷渠道的管理經驗,在市場推廣方面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負責公司市場發展規劃、銷售計劃的制定及組織實施工作,因參與福建電視台新聞網路項目的開發和組織實施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副總裁。 ◆1996年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後,加盟中科大洋公司。曾擔任大洋公司硬體開發部經理、研發總監、研發中心主任、副總經理等職。
◆前期工作以產品研發為主,曾主持開發了大洋第一代PCI匯流排字幕板卡、視頻特技字幕板卡、VRSet虛擬演播室硬體系統、數字電視機頂盒及數據廣播系統等一系列產品。後主管系統項目相關工作,主持公司系統項目的運作,並主持開發適合公司業務管理需要的電子信息系統。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管理經驗。
◆現任中科大洋公司副總裁。
Ⅳ 呂銳的學術職務
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國家標准專家組成員、國家信標委多媒體委員會委員、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委員兼廣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有線電視綜合信息網路分會副主任委員、信息產業部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准工作組專家等。
Ⅵ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科技進步獎是個什麼性質的獎項
行業協會頒發的專業技術獎項。
Ⅶ 林衛國的介紹
林衛國, 中國傳媒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主任 ,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碩士導師。中國廣播電視設備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
Ⅷ 姚國強的個人生平
學術研究方向: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及理論,影視聲音藝術史,影視聲音美學。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 秘書長、委員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數字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研究會理事
中國高教學會科研管理學會理事
中國錄音師協會理事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聲音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會員
中國鐵路文藝工作者協會會員
北京高教學會藝術教育研究會理事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北京市哲學會美學會會員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顧問
《現代電影技術》編委會編委
1999年 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電影評委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當代影視聲音系列叢書》編委會執行主編
1999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當代電影》編輯部「影片個案分析」專欄特約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顧問團科普顧問
2001年 北京電影學院申博系列叢書《電影學新論》編委會編委
2001年 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
2001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委會委員
2002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一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3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
2004年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2004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5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三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6年 第二屆「聲響亞洲」(廣州)文化節錄音作品評委會評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6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育教學系列叢書》編委會編委
2006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創新團隊骨幹成員
2006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資源庫項目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計劃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秘書長
2008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科研創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10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外電影聲音研究文庫》編委會主編、編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學生文化創意國際交流活動之第八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
2010年 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2010年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2010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0年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2010年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2010年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電器廠金工車間車工
197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錄音藝術專業讀大學,獲(電影錄音)文學士學位
1982年 浙江電視台技術部錄音師
1985年 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文工團錄音室錄音師
1997年 中鐵建總公司文工團高級錄音師
1997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講師
199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2000年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課程研究生班畢業
2000年 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兼職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葉朗教授、博導)
2002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2002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職教授
2002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辦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
2003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尹鴻教授、博導)
2003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處長
2005年 國家一級錄音師
2009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信息化處處長
2011年 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1、本科生課程
錄音藝術基礎及實踐技巧,影視聲音藝術創作,電影聲音,影視錄音製片管理,影視聲音基礎,影視錄音工藝,影視錄音技巧,影片聲音賞析,影視錄音技術概論,影視聲音藝術概論,影片分析,音樂錄音工藝。
2、研究生課程
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影視錄音工藝及技巧,影片(聲音)分析與賞析,影視聲音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規范及學術方法,音樂錄音工藝研究,影視聲音美學研究,中國影視聲音藝術史研究、電影聲音、數字視音頻製作研究。 (一)藝術及管理類文章
1.挑戰、機遇和展望,在廣電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論文學術會上交流
2.從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讀解——張藝謀影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2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網路新生代」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3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讀解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聲,《當代電影》,1999年第4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從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談起──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6.讓「國歌」聲永世傳唱──解析獻禮影片《國歌》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5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讀解高科技類型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6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9.歷史、現實和未來,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10.從聲音學會獎看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創作趨勢──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電影人的聲音創作構思,《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多元化風格及運用(姚國強/李濤),《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聲音創作解析,《當代電影》,2000年第2期;被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諧統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6.青春囈語——斑駁陸離的失真年代(姚國強/甘凌/李理),《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17.愛誰是誰和惟我獨尊(姚國強/甘凌),《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18.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第五代」比較,《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獲美國《華文精擷》(Chinese Culture)雜志社2003年優秀華文獎
19.體育片聲音創作解讀,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電影音樂風格(姚國強/李濤),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風格化影片聲音讀解,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經典電影理論中的聲音,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經典聲音理論辨析——評愛因漢姆的電影聲音觀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編著《中國當代思想寶庫》轉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6月;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論文類)三等獎;獲2006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優秀論文
24.譯文:電影中的聲音——我們到底聽到了什麼?(姚國強/姚睿),《世界電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義(姚國強/呂甍),《當代電影》,2004年第5期;被《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5年會暨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5年8月;獲2005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二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26.一曲悲壯的英雄輓歌(姚國強/劉桐),《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27.中國電影聲音事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而作,被編著《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5年7月
28.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聲音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學主辦的2006「全球化視野中的藝術史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2006年5月;被編著《藝術學》第3卷第2輯轉載,學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調研報告: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藝術創作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獲2008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二等獎」
30.國內外大學生影視作品之比較—對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的概覽與思索(姚國強/呂甍),被編著《北京影視傳媒精品論文集》收入,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生電視節學術論壇上宣讀,2005年12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視同期錄音的基本法則——解析「同期錄音三原則」(上/下)(姚國強/王旭鋒),《世界專業音響與燈光》,2006年第1期;被《現代電影技術》轉載,2006年第4期;獲2007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三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32.依託高等教育,構建中國電影學術研究的國際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宣讀,2005年11月;被編著《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6》全文轉載,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6年會上宣讀,2006年9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編著《探索與實踐—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實踐》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編著《中國教育理論參考》全文轉載,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年1月;獲2006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四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33.學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6年12月
34.北京電影學院的科研工作發展回顧及展望——從「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規劃,《北京電影學院簡報》2007年第1期(總第118期),北京電影學院宣傳部,2007年3月
35.也許真實,也許虛構:試論影片《西洋鏡》的聲音設計(姚國強/呂甍);被編著《鏡子里的山:一次電影文化的沖撞》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6.簡論北京電影學院「十一五」期間影視科研學術發展策略(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7年會暨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下冊)轉載,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與中國著名電影作曲家對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8.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年度分析,被編著《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獲2008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五屆「學會獎」論文類二等獎
39.我院教師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電影論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40.中國電影聲音發展進程中的新技術、新現象和新理論(孫楊/姚國強),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會暨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全文收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訪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姚國強處長,《DV時代》,2008年第11期
43.我與社科規劃的點點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電影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現代性的構建(姚國強/孫楊),被《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30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電影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與實踐:北京電影學院科研學術發展歷程回顧及展望(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電影年鑒2008》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9年1月
46.電影聲音創作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47.年度電影聲音藝術分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郝昕),被編著《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音樂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1978-2008)(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藝術院校科研學術發展策略研究——兼論北京電影學院科研管理工作對策(曾笑鳴/姚國強),被《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國60年電影聲音藝術發展回顧,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上宣讀,2009年10月;被編著《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電影音樂評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54.新中國電影聲音藝術發展歷程,被編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果選編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講座:大片時代的到來:中國電影藝術創作應該走向何方,浙江傳媒學院講座,2010年05月18日;國家圖書館《藝術家講壇》,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學院,2010年11月04日
56.關於對電影聲音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和設想,2010年度《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報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獲2010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優秀獎」,2010年10月
57.大片時代的中國電影創作之道(姚國強/姚睿),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30年學術論壇》宣讀;中國電影評論學會,2011年4月8日
(二)工藝及技術類論文
1.環幕立體聲電影《華夏掠影》的錄音工藝和製作(張君/姚國強)《電影技術》,1990年第12期
2.超16mm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7年年會上宣讀
3.超16mm電影電視劇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影視技術》,1998年第1期
4.數字化技術在電影錄音工藝中的發展及應用(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全文轉載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是宣讀
6.環幕電影《龍城風光》數字多聲道立體聲錄音新工藝(姚國強)《影視技術》,1999年第9期
獲2003年度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7.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姚國強)《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被編著《電影藝術與技術》全文轉載收入,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電影數字化錄音技術的應用及發展概述兼論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姚國強)
被《影視聲音論文集》全文轉載收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9.即時性直播電視專題紀錄片的錄音工藝及其聲音創作觀念(姚國強/陳晨)《影視技術》,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獎綜述(姚國強)《影視技術》,2001年第12期
11.數字電影聲音——3D時代的全維度環繞立體聲(ADSS)的概念、創意與發展對策 (姚國強/姚睿)
在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科技之光論壇》上宣讀,2010年10月科研項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視聲音基礎(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1998年
2.編著:影視聲音論文集(編委/作者之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3.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作者之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4.編著:中國電影美學:1999(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編著:電影藝術和技術(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譯著:電影和電視製作(審校之一),華夏出版社,2001年
7.專著:影視錄音—聲音創作與技術製作(姚國強),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第五屆院級「精品教材」稱號;2006年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8.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樂錄音(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2002年
10.專著:影視聲音藝術與技術(姚國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1月;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工科著作類)三等獎
11.譯著:電影電視聲音—錄音技術與藝術創作(姚國強/王旭鋒/李理),華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編: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7年4月
14.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獲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六屆「學會獎」著作類二等獎,2010年11月
15.國家級「十一五」教材:電影電視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教程(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項目
1.《音樂錄音工藝》課題組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2.《電影錄音技術概論》課題組代理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3.《電影錄音藝術概論》課題組骨幹(在研)2000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項目
4.《影視聲音藝術研究》課題組骨幹(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5.《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6.《影視聲音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科研項目
7.《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重點科研項目
8.《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4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面上科研項目
9.《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4年度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項目
10.《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組長(已結項)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1.《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5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項目
12.《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3.《中國電影學專業發展史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年度項目
14.《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5.《影視聲音技術與藝術研究》課題組組長,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16.《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7.《科技創新平台—特色資源庫-影視教育專題》課題組子項目組《學院大講堂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重點項目
18.《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影視專業發展現狀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影視錄音專業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9.《電影聲音的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2009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人才建設計劃」
20.《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21.《從實踐到理論:中國電影聲音創意研究》(批准號:10DC16)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
22.《當代中國電影聲音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
Ⅸ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理事長:張海濤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副局長
理事長:何宗就 中央電視台 副台長
副理事長 丁文華 中央電視台 總工
副理事長 宋宜純 中央電視台 副總工
副理事長 陳飛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總工
副理事長 田方 北京電視台 總工
副理事長 馬炬 國家廣電總局廣科院 院長
副理事長 高少君 國家廣電總局規劃院 副院長
副理事長 林長海 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副理事長 李金榮 中國廣播電視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總公司 總經理
副理事長 姚平 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EO/博士
副理事長 姚威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總裁
副理事長 何濤 佑圖物理應用科技發展(武漢)有限公司 總經理
副理事長 吳會森 北京華傲精創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
秘書長 黃平剛 中央電視台新台址建設辦公室 主任
常務副秘書長 陳默 原中央電視台播送中心 主任
副秘書長 繆暑金 原中央電視台技術管理辦公室 副主任
副秘書長 李宏虹 中央電視台技術製作中心 主任
副秘書長 包峰 廣科院北京廣研廣播電視高科技中心 總經理
副秘書長 金英 中國廣播電視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總公司 展覽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