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8中國電影展望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8中國電影展望

發布時間: 2022-07-31 17:22:54

Ⅰ 2018年要上映的十部電影,更期待哪一部

盤點那些期待已久的電影,慢慢的將在2018年陸續上映,這些電影不乏缺少一些系列電影,曾經的第一部拍攝的很好,趁著這股商業嗅覺,拍攝第二部。

1. 《捉妖記2》


卡梅隆(中)和他的團隊

好萊塢能夠顛覆票房的也只有卡梅隆和邁克爾*貝,之前就謠傳2017年上映的,先在又說2018年上映,能在2020年前上映就不錯了,畢竟好的東西需要時間的磨練。

Ⅱ 中國電影有哪些面向未來展望未來的

中國應該發展自己的科幻題材或現代題材的電影,一方面是目前市場需求(希望業內人士能認識到),另一方面是時代的要求,人的觀念在轉變,電影跟媒體要引領人的思維,改變國人陳舊的思維觀念,建立國人的自己的未來觀和科學自信! 並能從文化上跟「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國策相對應,營造良好的創新意識氛圍。

另外:
(我覺得關系中國未來的關鍵是科學意識形態的轉變,中國人的頭腦並不苯,上千年了,中國人落後就落後在科學意識形態上,現在國家制定創新型國家的發展目標,就要切切實實地加以實施,讓「科學」成為繼「經濟」後的又一關注詞,在政府、企業制定和規范相關發展方針的同時,媒體也應加大對科學意識的關注,比如創立國人自己的「探索頻道」「國家地理」;自己的科學科幻題材影視,從而培養自己的科學形象,建立國人的科學自信,培養國民的科學理念意識,讓「創新」之風在全民間形成,長期宣傳和教育的環境,必然造就全新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並形成很好的科學發展環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注入活力。
創新的意義可謂重大,科學創新永遠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科學創新能力也並不只是西方人獨有的,只不過歷史時代造就了環境,當我們的歷史也造就這樣的環境時,我們也能。關鍵還是要我們去把握,要政府和全社會的推動。)

Ⅲ 中國電影今後應當朝怎樣的道路發展,才能在世界電影中佔主要地位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問題不能脫離世界電影的發展水平(包括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現在看得非常明顯的是,影視技術的傳播壁壘幾乎不存在。電影自誕生以來,在製作方式、存在方式與傳播方式三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當充分的發展,這種發展既取決於電影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取決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否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盲目性。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一部電影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走向完善、藝術創造趨於完美以及這兩者不斷地相互促進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數字化進程所造成的影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更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精神完全適用於討論電影的產業發展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們有必要從電影的概念問題入手。也就說,新的形勢之下,特別是從數字技術可能造成的媒介產業重組的前景展望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格局,必須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理解和界定之上。
當然,討論概念對於不少的人來說的確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習慣於舞文弄墨之士,或者樂於沉浸在聲音與光影世界中流連忘返的人們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對於那些辦實事兒及樂於思考者,則另當別論。但是,現在的事情顯然已經發展到我們不得不咬文嚼字的地步了。也就是說,到了俗語所說的「老鼠鑽到了碗架櫃,口口咬瓷兒(詞兒)」的地步了。這件事情倒是從某一個角度驗證了先賢和「後賢」們的告誡和提示。
《論語•子路第十三》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海德格爾曾指出:「言詞和語言不是把事物包裝起來為寫作者和說話者的交流服務的包裝材料。事物只有在言詞和語言中,才首次進入了存在並存在起來。因此閑聊、口號和廢話中語言的誤用,破壞了我們和事物的本真的關系。」「語言大面積地迅速荒疏,這不僅在一切語言運用中掏空了美學的與道德的責任,而且,語言的荒疏是由於人的本質之被戕害。」
孔子的話和海德格爾的話是相通的。但是,他們的話卻並沒有引起後世人們的充分注意和重視。即使是《聖經》中的「聖訓」,也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警覺。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聖經》中的這句名言看起來是很神的,主要是其中的「道」字,是一個中國的古詞兒,很難解釋清楚。但是,一看英譯,含義立刻就清楚了。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聖經》的英文直譯可謂泄露了天機。直譯的結果是:「一開始就是詞,詞與神同在,詞就是神。」
《聖經》中堅定明確而又語重心長的神諭並沒有讓多少人開悟。別是文藝界的人士,包括研究之士,恐怕要很久很久以後才有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按照「先賢」和「後賢」的思考方式和辦事兒原則,我們要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就一定要首先為電影正名,即「必也正乎名」。此即所謂「一開始就是詞」,這個詞就是電影。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人們對電影這個詞兒的認識確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直至現在仍然有些糊塗,但是現在不能再糊塗下去了。
電影的成一定規模的傳播必須有一個公共場所。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長奧古斯都•盧米埃爾用一台被稱之為「活動電影機」的設備在巴黎卡布大街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公開售票,公映了他們的第一批影片,其中包括《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這一天後來被電影史家確定為電影的誕生日。這種放映活動被推廣的後果是,專門用來放映電影的場所產生了,這就是電影院。此後,盡管確實存在著電影的個人化播放,人們還是不假思索地把電影同它的大規模的播放場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在這個場所播放的電影稱之為電影。人們這樣做當然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電影的經濟回收和盈利主要靠電影院的銷售活動。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後還會繼續發生變化。這里有一個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在電影院里播放的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致有三大類、故事片、紀錄片和美術片。目前國內的電影院大體上只剩下了一類,即故事片。紀錄片和動畫片的播放只是一種零星的行為。今天,我們既可以說紀錄片已經淪落為電視節目了,也可以說紀錄片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和播放形式。但是似乎沒有人說紀錄片已經消亡了,卻有人在談論電影(即故事片)的死亡。
有了電視以後,人們從來都不認為在電視中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是電影,哪怕播放的是電視劇。盡管看起來,真正的電視節目大概只有一種,這就是現場直播(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直播電視劇)節目。直到電影(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變得可以在電視上播放了(或者通過無線遠程傳播或者通過錄像機、VCD機等),乃至直接為了在電視上播放的目的而拍攝所謂「電視電影」(無論是用膠片、磁帶,或數字化材料拍的)的時候,人們還是沒有產生這種認識。人們自然會找出種種理由認為電視電影不是電影,哪怕是在這些理由變得越來越少了的時候,變得越來越不成為理由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幾乎是非常不情願地接受這種認識。主要的原因,除了面對種種新的情況熟視無睹以外,不是認真地思考電影的概念問題,而是把電影的歷史性存在方式、傳播途徑,同電影本身過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嚴格地固守電影的「影院電影」的歷史界定:「只有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看電影」這樣一種相當傳統的觀念。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有人甚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數碼加入進來以後,傳統的電影還叫電影么?」
現在的問題是,任何狹隘的電影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中國電影現狀及未來的客觀估計和展望了。
中國電影有七大「怪」現象。其中之四是大力進行電視電影的拍攝:「電視電影的發展導致大家傾向於低成本運作,難以製作出精品。觀眾習慣了看電視電影後,就不會再走進影院看電影。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的電影法規和電影基礎設施達不到要求而退而求其次,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顯然沒有從如何調節電視電影和影院電影之間關系(諸如比例分配等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是把中國電視電影的發展看成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方面,看成是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了中國廣大電影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的結果,而是看成了擠壓中國影院電影發展的一個應予糾正的失誤。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看出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這就是,電視電影確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影院電影的功能。一定不會願意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的:「由於衛星傳播和有線頻道的發展,美國電影在歐洲電視播放的電影中也佔有了70%。」由此可見,在中國電影現有生產量的狀況下,保持一定規模的電視電影的創作和生產,不失為滿足廣大觀眾在電視中看到電影的需求的一種可行辦法。
結論是堅定不移的:「新科技的物質條件,不管電影人情不情願,都將徹底地將電影改頭換面。下個世紀的電影很可能沒有膠卷、沒有影棚、沒有布景、沒有放映機、沒有影院。電影將化身在有無線電視、私電視與公電視(機場、酒吧….)、網路電視、手機、電子書頁、個人資料簿(PDA)、網際網路、電玩與多媒體、甚至足球場上的超大屏幕或雷射投影……之中。從生產(數字生產、虛擬影像)到行銷(跨媒體整合行銷)、到消費或重組再消費(影像單位化、資料庫化與重拼貼化),電影都將走出舊世界。」
雖然某些方面並不完同,但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的展望必須不失時機地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與時俱進的理解和界定之上。事態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證實了在大約五六年以前對電影做出的界定:「可以配有聲音效果並具有畫面性質的活動影像。」進一步的證實還有待於對事態發展的繼續觀察(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前瞻的眼光)。也就是說,電影不僅必須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概念。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一定要把電視劇乃至電視節目也包括到電影之中的地步。眼下雖不急於收編,但是應該想到,將來一定會出現把這兩者當成同類產品的不同規格的品種來加以對待的局面。下述統計表述是意味深長的:「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業、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有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金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從中國電影發展態勢的角度來看,從現在開始,預算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不僅必須考慮到它在影院和「影廳」中的放映情況,而且還需要同時考慮到它在電視中的播放情況(包括排映和點播),以及光碟、像帶的銷售情況。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還要建立在確保上述種種考慮的有效性的保障體系的存在之上。既然「在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電視播映、音像製品和其他副產品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5%左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稱這些收入為「後電影市場」開發呢?這些難道不是題中應有之意嗎?在我看來,有了這樣電影觀念,才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觀念對於全方位地同時又是布局合理地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是很有益處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杞人憂天地發出電影的「生存還是死亡」的無謂天問了。
從這樣的觀點和角度(即所謂行業混淆confusion或產業重組)來看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2001年12月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的成立,就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特別是它統一考慮中國電影和電視發展戰略的眼光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撲朔迷離,其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和難以把握的機會,但是卻讓我們可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在這情況下,高度的自覺性和清醒的意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了。
我們能夠看到,在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獻計獻策和「開葯方」的熱潮中,「全球化」和「產業化」可以說是兩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語。應對全球化和實現產業化甚至被某些人當成拯救中國電影的前所未有的契機和良方。在這情況下,現代影視技術的革命性的力量以及所必然帶來的要求即「產業重組」和觀念更新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盡管計算機、互聯網(包括無線、寬頻及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幾乎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是這一新興媒體技術及產業對傳統媒體產業及其觀念的(如報刊業、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的沖擊才初見端倪。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轉變觀念,在全球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之上,認真地面對和貼近中國的現實,努力尋求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仍然是來得及的。但有一點我覺得有必要及時加以改變。就像毛主席當年在延安曾經批評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那樣,我們現在也到了對討論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言必稱好萊塢」的傾向給以一定質疑的時候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不在少數,但電影產業發展到好萊塢的程度,在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其實,在產業重組的過程中,好萊塢也不是鐵板一塊。由此可見,好萊塢並不是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電影的普遍道路。更不必說它應當受到批評和抵制(或者說需要檢討的)諸多方面了:「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貪得無厭地追求視聽奇觀性,電影題材越來越變本加厲地脫離人們的現實體驗和現實生存,無論是故事或是視聽造型都越來越缺乏人文意蘊,越來越強調表像刺激,玩弄技術、玩弄奇觀的傾向正在將電影帶向一條遠離真實、遠離性情的道路……」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某一文化行業的產業化及其國際化程度,肯定有一個由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諸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歷史性進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畢其功於一役。設想一個正在調動一切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去打造和發展國際化、跨行業的本國電影的「航母」,無異於天方夜譚。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情況可能反而更加清楚,而且更加具有啟示意義:影院電影業大幅度滑坡、重振乏力,在這方面,即使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所謂「產業化轉型」,似乎也看不到與好萊塢電影打拚的樂觀前景,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倒是產業化程度不如電影的電視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未現明顯減弱的趨勢;電子圖書和數字圖書館雖在大力建設、不斷發展,目前還看不到印刷圖書業迅速萎縮的跡象(盡管這種情況根本無法同過去相比)。與此同時,電影在其各種製作方式、存在方式和傳播方式(特別是後兩個方面)的比例分配方面正在進行著的正是可能造成劇烈變動、重組的積累和醞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系統的終端和網路系統的終端將要合一的傳播技術前景,雖然尚需時日,但肯定是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對現行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包括運作方式在內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巨大沖擊。數字化進程及其技術保障的進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也就是說,決不能把這些重要的進展看成是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毫無關系或關系不大的事情加以對待。據有關人士透露,到2002年底廣電總局已經建設完成國家光纜干線網3.9萬公里,省級光纜干線電視網超過11萬公里,市級以下光纜傳輸網超過了30多萬公里,可連通2000多個縣級網、1000多個企業網、3000多個社區,全國光纜總長超過300萬公里,並在東南沿海省份基本上實現了全部聯網。據說,廣電總局已決定全力推動有線網的商用,目前正在按計劃、分步驟進行,並將對有線傳輸網進行雙向改造,推出節目傳輸、帶寬出租、廣電在線門戶網站、數字電視、電視簡訊、可視電話、手機電視等業務。
無論形勢發展到何種地步,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每一種傳統傳播的方式都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戲劇上演了幾千年,至今仍然在繼續上演(哪怕是在文化政策保護之下)。影院電影只上演了一百年,決不會輕易就死掉。在整個電影的播放系統中「寥若晨星」也是一種存在方式。影院電影的確會越來越少,這一點幾乎毫無疑問。想一想電影的「黃金時代」正是電影的視聽質量都不怎麼令人滿意的時代,就會明白這一點。試圖通過保證電影視聽效果的高品質來振興或恢復「影院電影時代」的昔日輝煌(將近年300億人次的影院觀影量),看來是沒有什指望了。或許「廳電影」會越來越多,就像城市裡的超市一樣星羅棋布。但相當數量的電影拍完之後很快或立即就成為「電視節目」的情況將成為一種常規狀況。
特別是,當技術的發展到了能夠在電視中(或電影廳的一個終端中)真正點播電影(當然也會包括一切電視節目,在數字化的條件下這一點是不成問題的)的時候,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一想下述情況。目前國內的電視劇生產和創作形勢仍然未明顯減弱其繁榮景象。這種情況表明,對電視劇的觀看,已經成為相當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拿吃飯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觀賞電視劇已經成了人們的精神食量的「正餐」。在新的情況下把看電影(不論以何種方式看)當成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正餐或主要零食並不是一種奢望。正在擬議中的收費電視頻道的啟動,電影難道不是被作為這些頻道資源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嗎?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態勢的這種設想,將會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依次解決的既有關於技術方面的,也有關於制度法規方面的,更有理論研究與批評方面的。例如,建立不同級別的節目源站點,進行各種節目的大規模的收集、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其中包括傳輸方面的建設,目的是便於檢索、搜索和點播。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收費定量(實際上是計費)問題、電影界定的再確認及科學分類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提出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有利於中國電影健康發展的電影、電視法律法規體系也會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反對收費的觀點將會被證明是非常短視的,而採用收費就一定要研究科學的計費辦法。
按照設想,今後的電影(特別是電影在被數字化以後)可能會被分成三個大的類別,敘事片算一大類,資料片算一大類,還有一類就是論述片。把documentary由原來的紀錄片改譯成資料片,翻譯成文獻片也無妨,只是一定不要翻再譯成紀錄片了。認為,不管是誰,把documentary譯成紀錄片,都是一個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的歷史性錯誤(哪怕是有歷史原因的)。誤譯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造成如此嚴重影響的例子並不多見。在新的理解之下,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都只不過是電影的一種形態或一種類型而已。
電視劇和電影一樣,作品的形態和特徵都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現存條件密切相關。雖然這一觀念已基本上被國內外的學術界所認同,但真要具體地指出一部作品的哪些特點與政治相關,哪些特點與經濟相關,哪些特點與文化相關,哪些特點與技術相關,又並非易事。甚至應該說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因為,這些特點並不是現成地或明顯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去挑揀和拾取。所以,這種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相當缺乏的。我們知道,與理論相比,批評更側重於對具體作品的特徵描述、技巧分析和價值評估。但是,在准確的描述、分析和恰當的評估中,離開了對產生特徵、技巧和價值的那些條件的關注和考慮,是缺乏說服力的。
我們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到,我們對片中人物的表現已經失去了耐心,但是我們仍然在關心著她或他的命運,是否繼續觀看,需要我們在「失去耐心」和「關心命運」這兩者之間進行一定的權衡。當前者超過了後者,就是放棄繼續觀賞,當後者超過了前者,就是繼續觀賞。但來瀏覽技術的條件下,這種權衡已經變得沒有什麼必要了。因為觀眾可隨意地放棄中間階段的觀賞,而只是看一下最後的結果,或有關的段落就可以了。
從此以後,藝術才有可能真正恢復它過去曾經有過但已幾乎喪失殆盡的尊嚴。黑格爾等人關於藝術的並不樂觀的設想也將變得根據不足了。影視作品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及在大范圍內可以流通和檢索的技術(包括作品的語言的語種可隨意選擇),將有可能使得人們對於「藝匠」作品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相反,對於真正藝術作品的需求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理論的貶值也將成為過去,恢復其崇高的威望。電影教育在整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也將會獲得其應有的位置。電影這種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新的文化形態,作為二十世紀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應該在全民教育中獲得應有的和合理的位置。從而確保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影視文化是其主體)在全民教育的內容配置方面,保持一種均衡的發展態勢和合理的格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電影教育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讓電影成為「教科書」,既不是對中國電影的詛咒,也不是中國電影人的夢魘。而發展中國電影教育的雙重後果必然是,為中國電影培育出一大批高質量、高品位電影需求者,進而為中國電影培養出一代新的創作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Ⅳ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

Ⅳ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與未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電影,是上層建築中的上層,不如發達國家尤其是超級大國老美,這很正常。
我作為一個觀影量過5萬部的電影發燒友,對咱們電影產業的現狀講真,不是太滿意,首先就是人才的缺乏,比如化妝師,,特效師,攝影師,燈光師,擬音師,剪輯師等等,這些幕後人員很重要,但是很缺,這跟我們現在的票房分成有很大關系,院線分走一半,演員分走了剩下的一半,然後是導演,編劇,最後能給幕後人員多少?沒錢賺自然沒人研究,搞得現在想出好的作品得請國外的團隊,《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用燈光反映人的情感變化,用攝影來表現人物地位是多麼的牛X,尤其是弗里曼三次請求保釋出獄,幾乎一樣的攝影角度,通過光線服裝來投射人物心理,真是沒話講的構思
還有,就是咱們的制度也不行,美國派拉蒙法案中規定,一個公司,院線,出品,製作,不可以同時經營,說白了就是你要是開電影院就不能拍電影或者投資電影的拍攝,以防院線不正常排片,防止電影行業壟斷,阻礙小電影公司的發展,正是因為這個法案,我們才能看到夢工廠的崛起,迪士尼的轉型和現在美國電影市場的百花齊放,可是咱們,哎~馮小剛艾特王健林的事也就是微博上鬧鬧
至於現在的電影爆發,尤其是網路電影~我真的不想說啥~看100部得有101部的爛片,演員的表演不在服務區也就不說啥了,更有劇情邏輯硬傷,簡直是挑戰觀影人的智力下線~
還有提到演員,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演員?我認為好演員,是熱愛表演,能體味人物然後去演繹,孫儷給我印象較深,眼淚含在眼珠里,念完最後一句話,眼淚正好落下,不錯~但也僅僅算是稱職的演員,真正的好演員是像克里斯蒂安.貝爾那樣的2004年拍《機械師》時候兩周,體重從170減到103,因為他要演繹一個失眠症患者,到2005年拍《蝙蝠俠》一身肌肉回來了,6個月到199,2006年《重見天日》貝爺變身,體重為140,2008年《蝙蝠俠》的一身肌肉又回來,體重回到190,2010年為了演《鬥士》中的吸毒拳手,體重到160(皮包骨),2012年《蝙蝠俠》這次崛起的不僅僅是蝙蝠俠,還有貝爺的體重,——187,到了2013年,《美國騙局》貝爺為了演一個職業騙子,體重過200,我看完這個片子,直到結尾才發現貝爾的名字,這才知道這大肚子的貨居然是蝙蝠俠~!這才是好演員,而咱們國家那些一部片一個表情的貨,尤其是那些只會瞪眼睛的居然還出去接拍好萊塢片子,我真不想說啥~丟人~而且我覺得這樣演員拍出的片子就是詐騙!
最後話說回來,電影是上層建築中的上層建築,想要變好,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人去努力,還要我們每一個人參與,讓基礎硬起來,才能好好去構築上層建築,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那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比,本身就沒啥可比性,但是前面我說的那些,是因為我實在不想看某些票友去拍電影,你說人長得漂漂亮亮的,好好坐家看電視不好么?

Ⅵ 好萊塢是如何統治內地電影市場半邊天的

截止12月27日,2017年內地共有89部引進片上映,相比去年數量基本持平,其中引進片總票房預計為259.6億,佔比47.3%,國產片總票房為288.7億,佔比為52.7%。2017年國產片依然在票房整體佔比上略勝一籌。

單片方面,《速度與激情8》依然強悍,成為今年唯一一部票房超20億的進口片。「速激」系列以簡單粗暴又炫目的特效,成為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系列片之一。

2017年好萊塢「六大」的競爭十分激烈,哪家公司不進步或者進步太小,都意味著退步。今年迪士尼以內地總票房46.13億登頂冠軍寶座,相比去年61.5億有所縮水,不過仍穩居榜首,票房最高的單片是《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11.05億元。

今年批片表現尤其兇猛,其中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票房大爆,獲得了12億元的分賬票房,邁入10億票房俱樂部,遠超去年批片冠軍《驚天魔盜團2》6.3億票房,小語種批片《天才槍手》和《看不見的客人》,也有突破性的2.49億和1.58億分賬票房。

迪士尼524億美元收購福斯,好萊塢「六大」從此變「五大」2017年底,好萊塢最重要的新聞是「六大」變「五大」,迪士尼以524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21世紀福斯部分資產後,20世紀福斯影業也歸於迪士尼,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每年都會有十來部甚至幾十部由迪士尼或福斯出品的電影面世。

現在《X戰警》、《神奇四俠》、《死侍》版權都回歸迪士尼了,迪士尼CEO鮑勃艾格曾透露相關角色會加入漫威電影宇宙。目前還有很多未定名的漫威電影,可以展望一下,再加上《星球大戰》和《阿凡達》兩大王牌,以及迪士尼的各種童話改編真人新片、大熱動畫續集等,到時候穩坐票房寶座的迪士尼,票房預計會再創新高吧!

目前中國每年會上映進口分賬大片為34部(其中20部為普通分賬,14部為特種分賬,主要是3D和IMAX電影),製片方的分賬比例為25%。2018年是否會有更多引進片入局?分賬比例是否會有新的變化,「好萊虎」會更加來勢兇猛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註:票房數據截至2017年12月27日;票房多為不包含服務費的分賬票房,單位未特別註明者皆為人民幣。

第一名:迪士尼

年度票房:46.13億元(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11.05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一直發揮穩定的迪士尼,2017年在內地上映的電影總票房達46.13億元(分賬票房)。迪士尼今年在內地共上映7部電影,數量比去年少一部,累計總票房比去年的61.5億略有縮水,不過仍在好萊塢六大公司中穩居票房榜首。

2017年迪士尼在內地票房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分賬票房11.05億,其次是仍在上映中的動畫片《尋夢環游記》10.36億元;以及《雷神3:諸神黃昏》,分賬票房為6.94億元。

今年的兩部漫威大作,在內地票房都表現平平,沒有單片破10億的電影:其中《雷神3:諸神黃昏》6.94億元,《銀河護衛隊2》6.46億元,反觀2016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還拿下了超過12億的票房,幾乎是《銀護2》的兩倍了。看來中國觀眾對於套路滿滿的超級英雄大片,似乎有些「審美疲勞」了。

迪士尼一直以來的熱賣王牌「星戰」系列電影,在中國的票房也總是不太理想。2017年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內地票房4.5億元,全球票房高達10.56億美元(69.2億元)。2017年年底在北美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截止12月27日在全球已經狂攬7.9億美元,不知道這部電影18年年初在內地上映會表現如何。

2018展望:2017年迪士尼收購21世紀福斯部分資產後,20世紀福斯影業也歸於迪士尼,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每年都會有十來部甚至幾十部由迪士尼或福斯出品的電影面世,《X戰警》《神奇四俠》《死侍》的版權都已回歸迪士尼。本來就是「票房霸主」的迪士尼有了福斯的助力,勢必如虎添翼,繼續穩居票房排行榜首位。

2018年迪士尼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星球大戰8」《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漫威超級英雄大片《黑豹》、漫威續集大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以及漫威首部浪漫喜劇片《蟻人與黃蜂女》,還有包括動畫片《無敵破壞王2》、皮克斯出品的《超人總動員2》、以及有可能引進的《星球大戰外傳:韓索羅》。

第二名:環球

年度票房:43.09億元(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速度與激情8》25.18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2017年環球出品的電影在內地市場共拿下43.09億元分賬票房,排名第二位,和2016年排名一樣同為亞軍,比去年累計的24.14億元票房增長明顯。

2017年環球最大的功臣當屬《速度與激情8》了,該片在中國拿下25.18億元票房,全球斬獲12.35億美元(80.9億元)票房,同時《速8》也打破了前作《速7》在內地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內地新晉引進片票房冠軍。

此外,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票房表現不錯,內地獲得9.72億元分賬票房,是該系列的歷史最高成績。「小黃人」今年在全球拿下10.3億美元(67.69億元)票房,這也讓環球成為今年唯一有兩個系列的單片全球都破10億的公司。

環球影業斥資1.25億美元打造的《新木乃伊》,在上映後遭遇了北美票房滑鐵盧的尷尬局面,被寄予對抗DC漫威厚望的「黑暗宇宙」出師不利。該片全球票房報收4.09億美元,內地票房5.86億人民幣(分賬票房)佔比21.8%,北美票房8000萬美元佔比19.6%,看來內地觀眾比北美觀眾對於主演「阿湯哥」更為寬容。

環球影業今年還有很多恐怖/驚悚片,並沒有引進中國,包括《忌日快樂》、《逃出絕命鎮》等片,由暢銷書改編的《五十度黑》也收獲了3.8億美元的票房,當然,這部電影同樣不可能引進。

2018展望:2018年環球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續集電影《侏羅紀世界2》,該片的前作《侏羅紀世界》2015年在內地上映曾獲得14億元票房,由原班人馬回歸打造。

以及:梅姨、布魯斯南、阿曼達齊聚的《媽媽咪呀2:再次出發!》,「高司令」主演的傳記片《登月第一人》,照明娛樂出品的動畫片《聖誕怪傑》,以及奇幻片《掠食城市:致命引擎》,還有「憨豆」續集電影《憨豆特工3》等等。

第三名:派拉蒙

年度票房:28.03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14.62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全球票房6.05億創下系列最差今年在「六大」中排名第三的派拉蒙,年度票房28.03億,比去年的第五名上升了兩位,整體票房也比去年的9.43億大幅增長。

不過對於派拉蒙來說,今年的票房成績實在是難說「滿意」,因為今年他們拿出了手中的絕對王牌《變形金剛5》,但卻發現這張王牌不再那麼好用了。

《變形金剛5》投資高達2.17億美元,北美票房1.3億美元、全球票房6.05億美元,創下該系列的最差成績。該片的內地分賬票房為14.62億人民幣,佔比全球票房高達36.8%,相比北美觀眾的冷淡,顯然還是中國觀眾更為買賬。

派拉蒙2017年的另外一部新片《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由范迪塞爾搭檔甄子丹主演,在中國市場大受追捧,該片全球票房3.46億美元,其中內地分賬票房10.5億人民幣,佔比高達46.3%,北美票房4489萬美元,僅佔13%,在今年進口分賬大片中,《極限特工3》是中國票房佔比全球票房高達46%,妥妥的是被中國觀眾「拯救」了。

除了《變形金剛5》和《極限特工3》內地票房雙雙破10億外,派拉蒙的其他新片在中國的票房就馬馬虎虎了。由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攻殼機動隊》內地分賬票房1.9億元,科幻大片《降臨》內地分賬票房1億元。

2018展望:明年派拉蒙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由阿湯哥搭檔西蒙佩吉主演的《碟中諜6》;變形金剛新版衍生片《大黃蜂》;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動作冒險片《湮滅》;由章子怡領銜主演的《科洛弗檔案3》(《上帝粒子》)。

第四名:索尼

年度票房:25.16億(分賬票房)

內地最賣座影片:《生化危機:終章》10.33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索尼2017年累計內地總分賬票房超過25億元,在好萊塢「六大」中排名第四位,比去年前進了兩位。單片最高的《生化危機:終章》內地分賬票房10.33億元,女神米拉喬沃維奇寶刀未老,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十分歡迎,內地票房佔比全球票房高達50%。

《生化危機:終章》票房歸到索尼的成績單里,是因為其商業模式比較特殊,是索尼與國內該片的宣發方獅鼠影業合作,在內地的票房歸屬是索尼影業。

2017年索尼排名第二的電影是《蜘蛛俠:英雄歸來》,分賬票房7.27億元。湯姆赫蘭德版本的小蜘蛛,讓不少內地觀眾覺得新意十足。第三名則是由「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太空旅客》,內地分賬票房2.94億,全球累計票房3.03億美元(19.86億元)。

2018展望:「巨石強森」主演的新版《勇敢者游戲:決戰叢林》,定檔2018年1月12日在內地公映,今天強森與星雲已經親自來到北京,為影片的宣傳增添滿滿的荷爾蒙氣息。改編自童話經典的真人+CG電影《比得兔》,有望在中國上映。

此外還有動畫片《精靈旅社3》,以及史前電影《阿爾法》。索尼打造的蜘蛛俠系列衍生獨立電影《毒液》由湯姆哈迪主演,它完全獨立於湯姆赫蘭德領銜的「蜘蛛俠」電影宇宙,將是一部外傳電影,能否引進中國目前還不確定。

第五名:福斯

年度票房:23.18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6.94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今年二十世紀福斯共有5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累計分賬票房23.18億元,和去年的19.4億相比,福斯的年度票房成績明明進步了,但排位卻比去年的第三位後退了兩位。因為2017年「六大」的競爭異常激烈,俗話說「不進則退」,但如果你進步得沒有別人快,也相當於還是退步。

福斯今年的新片票房表現還算穩定,遺憾的是沒有在內地票房大爆發的新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以6.94億元分賬票房排在首位,但這個「第一」卻連今年的引進片前十位都進不去,相當遺憾。

休傑克曼最後一部「金剛狼」電影《金剛狼3:殊死一戰》,在上映時意外地受到同檔期的《一條狗的使命》票房大爆的影響,在內地最終收獲6.79億分賬票房。

《王牌特工2:黃金圈》2017年福斯的新片表現普遍中規中矩:《王牌特工2:黃金圈》內地分賬票房4.43億,不如2015年上映的前作《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票房4.85億。

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契約》,內地票房僅為2.89億,內地觀眾對這類的恐怖科幻類的電影接受度實在有限。該片投資9700萬美元,全球票房僅2.32億美元,由於票房整體不給力,最近頻繁傳出《異形:契約》將不會再拍續集的消息。

2018展望:從「六大」變成「五大」,20世紀福斯抱上了迪士尼的大腿,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格局全面改寫。

2018年福斯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頒獎季熱門電影《三塊廣告牌》、動畫電影《公牛歷險記》、休傑克曼主演歌舞片《馬戲之王》(和博納合作);好萊塢「跑男團」回歸的《移動迷宮3:死亡解葯》,韋斯安德森的動畫新作《犬之島》。

當然還有大家最為熟悉的「X戰警」系列新片,包括《X戰警:新變種人》、《X戰警:黑鳳凰》。此外,福斯還有男主角又萌又賤的R級片《死侍2》、由「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驚悚片《紅雀》等等新片,能否引進拭目以待。

第六名:華納兄弟

年度票房:20.31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正義聯盟》6.46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今年華納兄弟以20.31億內地分鍾票房位列第六名,比去年的16.18億增長得不算多。華納兄弟今年共在內地上映了6部新片,其中改編自DC漫畫的超級英雄集結大作《正義聯盟》,憑借6.46億元的分賬票房排名首位,吸金能力並未達到預期。

《神奇女俠》在內地分賬獲得5.72億元票房,排名第二。相比去年上映的《蝙蝠俠大戰超人》6.19億,DC宇宙在內地的單片票房幾乎沒太大變化。

今年《神奇女俠》在全球范圍內狂攬8.21億美元(53.8億元),成為史上最吸金的初代超級英雄。但內地觀眾似乎對「神奇女俠」並不是特別狂熱,內地票房僅占該片全球票房的1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華納兄弟有三部新片,全球票房口碑都表現出色,但內地觀眾不太買賬。諾蘭導演的大作《敦刻爾克》堪稱今年的口碑扛鼎之作,遺憾的是在內地票房僅收3.16億元,佔比全球票房9%。

動畫電影《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全球票房為3.1億美元(20.3億元),爛番茄新鮮度91%,但該片在內地僅收3900萬元。

今年華納兄弟製作的中小成本恐怖片《小丑回魂》,狂攬6.94億美元票房成為年度票房黑馬,不過這部電影並未引進中國內地。

2018展望:華納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新版《古墓麗影:源起之戰》;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科幻新片《頭號玩家》;「神奇動物」續集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格林德沃之罪》。此外還有大家關注的DC宇宙新作《海王》,這部將由溫子仁執導;以及動畫電影《雪怪大冒險》等等

批片大爆發首次迎來10億+新片

從印度片《摔跤吧!爸爸》到泰國片《天才槍手》、西班牙片《看不見的客人》,2017年眾多高質量的非好萊塢批片,終於開始在內地佔據主權,從口碑到票房全面征服了中國觀眾。

2017年內地市場批片創紀錄地達到近70部,2017批片累計票房突破50億元。其中《摔跤吧!爸爸》電影票房大爆,獲得12億元分賬票房,邁入10億票房俱樂部,遠超去年批片冠軍《驚天魔盜團2》6.3億票房。

此前引進批片主要聚焦好萊塢B級片和日韓電影,但今年的批片市場更加聚焦「小語種」,版圖也擴張到了更遠的地方。西班牙燒腦神作《看不見的客人》和泰國青春片《天才槍手》在內地市場都廣受歡迎,分別獲得1.58億和2.49億分賬票房,創下了該國電影在中國票房的歷史紀錄。

今年日韓批片表現一般,日本動畫排名票房首位的《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內地分賬票房1.37億元,遠低於去年的日本動畫《你的名字》內地票房5.77億元。受宏觀政策影響,在今年的內地市場上,韓國電影仍然是集體缺席。

讓電影遇見生活,盡在影視生活第一站

Ⅶ 中國電影發展現狀分析

票房收入不足上年四成 電影產業遭受巨大打擊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2-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實現643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4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4成。



結合以上數據綜合來看,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我國電影產業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電影票房收入、電影產量以及電影觀影人次均大幅下降。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Ⅷ 2018年是中國電影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喜劇片是否拉了國產電影後腿

我認為2018年度所有電影中,最好看,又最感動人,而且雜著搞笑元素電影莫過於《我不是葯神》了。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吧,想當時這部電影在宣傳還沒有正式上映的時候,內心就小小的期待了一下,因為裡面是徐錚在主演。

記得當時在影院看的時候,明明就是一部搞笑的電影,可是在觀看的時候,很多人都淚眼模糊了。可以說這是一部太接地氣的電影了,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有多少人病不起啊,那些天價葯,普通老百姓得了病,根本就買不起這些葯,所以就算是仿葯,能有一線一生機也會抓住不放啊。

Ⅸ 對中國未來電影的期待有哪些

尊敬老者,多向老一輩藝術家演員請教,如果能夠變成領工資,而不是幾百上千萬的天價片酬就更好了,付出太少,回報太高 。看看中國的科研人員,俗話說一切為了人民 ,所以應該讓那些實幹家應該得到更高的尊重與待遇 。

面對這樣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雷厲風行的做法並不適用。未來我們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關於制度的博弈,通過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電影市場,才能提供一個佳作頻出的土壤。但就今天來看,我們的文化產業,包括但不局限於電影,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